环境力学文摘”,第21期,2018年03月25日

 

投稿信箱:huanjinglixue@hhu.edu.cn, huanjinglixue@163.com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em.hhu.edu.cn/csem/

订阅或退订邮箱:huanjinglixue@hhu.edu.cn, huanjinglixue@163.com 

本期编辑:刘青泉 孙洪广

      依托单位:中国力学学会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力学学会环境与灾害力学专业委员会

                 每月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减缓“钙化进程” 海洋酸化威胁大堡礁

   研究发现北美山脉降雪量为此前估测的3倍

   寻找海底“温泉”,中国有挑战也有机遇

   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大研究计划2018年度项目指南

   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周健民委员:土壤修复应构建稳定商业模式

      人才招聘

   河海大学海洋学院诚聘海内外英才

   诚邀参加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能源科学与工程”国际青年学者论坛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018年教师招聘启事

   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力学系及刘青泉教授课题组诚聘专职科研人员及博士后

  学术会议

   第14届全国环境力学会议(大连,2018-08)第一轮会议通知

   EI-第三届环境工程和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CEESD2018

   ◆ 论文成果

  Coral reef structural complexity provides important coastal protection from waves under rising sea levels

  Identifying Ammonia Hotspots in China Using a National Observation Network

  Contrasting diagenetic evolution patterns of platform margin limestones and dolostones in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Sichuan Basin, China

   ◆ 学术期刊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Volume 113
   
部分期刊最新目录2

======================================================

 新闻报道
--------------------------------

减缓“钙化进程” 海洋酸化威胁大堡礁
作者:欧飒 来源:新华社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如果不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澳大利亚大堡礁会因海洋酸化受到严重损害。

研究人员在1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报告他们在大堡礁南部一个名为“独树岛”的小珊瑚岛做实验,在流过珊瑚礁群落的海水中加入二氧化碳,增加海水酸度,发现珊瑚“钙化进程”即碳酸钙堆积减缓34%。他们两年前做过相反实验,在海水中加入抗酸剂后,珊瑚会加速“钙化进程”。

海水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会腐蚀珊瑚礁、水生有壳动物和一些其他海洋生物,对珊瑚礁损害尤其大,因为珊瑚礁经由“钙化进程”而形成。

卡内基科学学会的肯·卡尔代拉说:“上次,我们降低海水酸度,模拟100年前的水平。这次,我们在水中加入二氧化碳,增加酸度,模拟100年后的样子。”

论文第一作者丽贝卡·奥尔布莱特说:“我们的发现提供强有力证据,证明二氧化碳排放会严重减缓珊瑚礁生长,除非我们迅速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先前涉及海水酸化对珊瑚礁影响的研究关注个别珊瑚物种,这次研究则以珊瑚礁群落反应为观察对象。(欧飒)【新华社微特稿】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研究发现北美山脉降雪量为此前估测的3倍

作者:宗华 来源:科学网

滑雪板爱好者们,欢呼吧!最新研究表明,北美的降雪比此前推测的多很多,以至于如果将其均匀地洒在这片大陆,厚度将达到19厘米左右。如果这些降雪仅在美国俄亥俄州堆积,将会达到45米的厚度(和除了底座外的自由女神雕像高度相仿)。

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模拟估测了11座北美山脉中每座的通常年降雪量,进而得出了上述数据。在对区域性气候进行了超级计算机模拟(普通的笔记本电脑需要50年才能完成这些工作)后,该团队发现,这些山脉每年的降雪量约为3018立方千米。尽管这些山脉总共仅覆盖从北冰洋向南延伸至墨西哥南部边境的约25%的区域,但它们获得的降雪约占全部的60%。研究人员在日前出版的《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报告了这一成果。这几乎是此前一项对这些山脉降雪量进行估测的研究所获结果的3倍。

当研究人员将其最新估测值同另一个团队关于北美大陆非山脉地区的降雪数值结合起来时,他们发现每年北美获得约5052立方千米降雪。一旦融化,这足以使该大陆非冰川地区覆盖在约6.4厘米的水下。(宗华)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寻找海底“温泉”,中国有挑战也有机遇

作者:刘园园 来源:科技日报

徜徉西南印度洋

3月17日,离开毛里求斯路易港的“向阳红10”船继续乘着波涛前进,执行中国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务。本航段的核心任务是,在位于西南印度洋的工作区对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进行勘查。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是海底热液活动的产物,它们富含铜、锌、铅、金、银、铁等金属元素,有望成为最早被人类利用的深海矿产资源之一。

中国大洋49航次首席科学家陶春辉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中国科学家寻找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既面临挑战,也拥有机遇。

犹如海底捞针

洋中脊的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的形成是一个有趣的地质“故事”。

大洋板块在沿着洋中脊扩张时产生裂隙,海水便从裂隙“趁虚而入”,被深部岩浆加热后,它们将周边岩石中的金属元素析出,变成富含金属元素的高温热液流体。

这些热液随后从海底下部冒出来,遇到海底表面冰冷的海水,迅速冷却并堆积下来,形成类似烟囱的结构。于是,海底便出现这样一种神奇景象:灰黑色的液体像浓烟一样从“烟囱”中滚滚冒出。陶春辉将其比作海底温泉。

烟囱体形成、倒塌,再形成、再倒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多金属硫化物矿。一般一个硫化物分布区大小差不多跟篮球场相当。要想在海底找到这些宝藏,寻找一根根矗立的烟囱体便成了第一步。

“寻找海底‘烟囱’的过程不亚于大海捞针。”陶春辉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此次“向阳红10”船所勘查的海域深度在1500—3000米之间,而烟囱体喷出的“黑烟”最高飘到离海底300米左右。要隔着深深的海水顺着“黑烟”找到烟囱体有相当大的难度。

陶春辉举例说,寻找海底“烟囱”的手段之一是使用海底摄像综合热液异常探测拖体,让它在离海底五米的高度去探测冒出来的“黑烟”。但是海底地形非常复杂,高度差异在短距离内可达到几百米甚至上千米。操作海底摄像拖体的工作人员要像在海底放风筝一样,让设备保持在离海底五米的高度,难度非常大。

中国是后起之秀

寻找海底多金属硫化物,中国的起步并不早。

陶春辉介绍,国际上在上世纪70年代便首次发现海底热液活动,至今已研究近40年。而中国对海底热液活动的规模研究从2005年正式开始。

“由于研究时间比较短,我们对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研究队伍也比较年轻。”陶春辉说。

但中国在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的勘查方面堪称后起之秀。2011年,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合同。这是国际海底管理局在全球国际海域签订的第一份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

2012年,俄罗斯紧随中国的脚步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相关合同。随后是法国、韩国、德国、印度和比利时。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物勘探成为各国竞相关注的热点。

“中国对多金属硫化物的资源勘查水平,已经跻身全球前列。”陶春辉说,这些年国家对海洋研究日益重视,中国在多金属硫化物勘查技术、方法上创新多、进步快。

2007年中国找到第一个位于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脊的活动热液区。2008年中国第一次在东太平洋海隆赤道附近找到热液活动区。2009年中国找到首个位于南大西洋12度以南的热液区。2012年中国又在西北印度洋找到第一个热液区。

“中国在该领域的贡献有目共睹,同时也面临很大的发展机遇。”在陶春辉看来,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既是未来重要的资源,又可以在资源勘查的过程中带动海洋科学研究、深海技术的发展,并为国家培养一批深海科技人才。

(科技日报“向阳红10”船3月17日电)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大研究计划2018年度项目指南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大研究计划的宗旨是从当代地球科学发展趋势和国家重大需求出发,充分发挥特提斯构造域在地球科学发展中的地域优势,提炼和把握制约当前板块构造理论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

本重大研究计划总经费为2.0亿元,预计执行期为8年,立项资助工作主要在前5年进行。项目资助强度不低于重点项目或面上项目的平均资助强度,资助项目数和资助经费将依据申请情况和申请项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而定。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总体科学目标是:高度集成地球科学、数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的观测、探测、分析、模拟、实验手段,通过特提斯域内洋陆变化与圈层相互作用研究,明确特提斯构造域形成变迁的动力学原因,揭示板块构造的驱动机制;分析域内重要矿产资源与能源的分布与形成规律,为我国资源能源战略提供科学支撑;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建立与“一带一路”地缘国良好的科技合作关系,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二、核心科学问题

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是:地球多陆块单向聚合动力学。本重大研究计划的组织实施将围绕以下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展开:

(一)板块边界起始形成的判别。

研究板块构造如何产生的最大障碍是不能清晰勾画不同类型板块边界初始出现的标志。若理清了大洋张开和俯冲带初始出现的标志,便可有效地恢复各块体的演化历史,进而对其动力过程提出制约。

(二)多陆块单向裂解-聚合过程。

特提斯域内大陆单向裂解-聚合目前还处于描述阶段,究竟这些块体属性如何,隶属何处,它们又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拼贴到早先聚合的大陆之上,目前还缺乏精细的限定。只有理清这些块体的裂解-拼合历史及与其伴随的地质过程,才有可能详细讨论它们的聚合机制。

(三)多陆块单向裂解-聚合过程的资源能源响应。

目前对地球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机制和规律还缺乏系统认识,亟待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视角重新梳理上述问题,阐明在特提斯构造域内多个小块体在其单向裂解-聚合过程中,岩石圈结构与物质组成发生改变的具体过程与机制,以及如何导致了巨量资源能源的形成。

三、2018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本年度拟资助以下研究方向:

(一)特提斯构造域大陆裂解-汇聚过程。

利用地层古生物、古地磁、地球化学等多学科手段,厘定不同块体的物质组成、形成时代及演化历史,并进行古地理和古板块重建,以确立它们与冈瓦纳或其它古大陆的亲缘性。

(二)新特提斯洋扩张历史与过程精细重建。

重点研究新特提斯洋打开的时间与机制,为冈瓦纳大陆单向裂解规律研究提供基础科学材料。以被动大陆边缘建造和蛇绿岩为主要研究对象,明确新特提斯洋的初始打开时间与后期精细扩张过程,鉴别新特提斯洋内不同类型块体的构造属性,厘定不同类型蛇绿岩出现的原因及其在大洋扩张和俯冲消减等方面的科学意义,明确蛇绿岩的就位方式及其就位于低密度大陆地壳之上的构造机制等。

(三)新特提斯洋俯冲起始判别标志。

新特提斯洋大约从中生代开始发生俯冲消减,进而导致了它的消亡和随后的大陆碰撞。然而,新特提斯洋是何时开始俯冲、其俯冲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迫切需要从多学科角度开展综合研究。

(四)特提斯构造域板块边缘物质组成与深部板片形态。

选择特提斯造山带的典型地段,探测其深部地壳、壳幔转换带、岩石圈、上地幔、地幔转换带以及核幔边界等不同圈层的精细结构,探究不同层圈间相互联系的本质,特别是深部地质过程对浅部地质作用的影响机制。以深部探测、观测和分析为主要手段,获得造山带的深部结构与物质组成,特别是俯冲板片几何形态、物理性质和变形特征,深入认识从洋-陆汇聚至陆-陆碰撞的深部过程,分析影响大陆岩石圈性质和行为的各类地质作用过程。

(五)特提斯构造域陆内变形及其地貌演化。

通过对特提斯构造域内陆内构造变形的地质和地貌记录开展研究,揭示大陆碰撞后不同空间、时间尺度构造变形方式、幅度、时限,恢复地貌格局形成、演化过程,最终探讨大陆内部构造变形的动力学机制。

(六)特提斯演化过程中的资源与能源效应。

以特提斯构造域内的优势资源、特色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如碰撞型铜钼矿、战略性稀有金属、铬铁矿型金刚石及常规、非常规油气资源等,理清矿产资源、油气能源的时空分布差异性与多样性及与大陆裂解-聚合过程的耦合关系,分析何种地壳属性、盆地属性和演化过程造成上述资源、能源的空间分布高度不均一,同时在相似的动力学背景和地壳属性的前提下,优势资源、能源在相对集中时间迅速聚集的原因。结合特殊矿物携带的深部信息,共同完善板块构造成矿成油气理论与深部动力学的关系。

(七)特提斯单向裂解-聚合动力学。

利用“空间换取时间”的思路,综合最新获得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参数,全面分析大陆裂解-大洋扩张到大陆碰撞的动力学过程,通过动力学模拟等方法定量计算俯冲板片拖拽、地幔柱上涌推动以及洋中脊扩张等在特提斯单向裂解-聚会过程中的各自贡献,推动板块构造源动力争议问题的研究。

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

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在确保实现总体目标的前提下,本重大研究计划鼓励:

(一)具有创新思路的研究;

(二)基础较好,近期可望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研究;

(三)科学问题带动下的探测和实验研究;

(四)促进科学问题深化的新方法探索研究;

(五)学科交叉研究;

(六)具有国际合作背景的研究。

五、2018年度资助计划

对围绕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前沿领域探索性研究,以培育项目予以资助,拟资助5项左右,直接费用的资助强度60万-80万/项,资助年限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对已有较好工作基础、有望在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的项目申请,按重点支持项目予以资助,拟资助10项左右,直接费用的资助强度为300万-350万/项,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19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

六、申报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规定。

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以下类型项目总数合计限为3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联合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直接费用大于200万元/项的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仅限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负责人承担,作为参与者不限)、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含承担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以及资助期限超过1年的应急管理项目[ 特殊说明的除外;局(室)委托任务及软课题研究项目除外]。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时不限项;正式接收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资助后,计入限项。

2.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上一年度获得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资助的项目负责人(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本年度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书报送日期为2018年4月23日-4月27日16时。

2.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申请书选题应符合本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原则,具有明确的关键科学问题。申请人特别须知:应自“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中首先论述与项目指南最接近的科学问题的关系,以及对解决核心科学问题和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目标的贡献。不符合本《指南》要求的申请项目将不予受理。

项目申请书的目标和内容应瞄准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突出有限目标,强调创新点与前沿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

(2)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将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在分析国内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新的突破点以及创新思路,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重大研究计划申请书的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 “培育项目”或“重点支持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

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

(5)申请人应当按照重大研究计划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6)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预算编报须知的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科教〔2016〕19号)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要求,认真如实编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

(7)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下载打印最终PDF版本申请书,并保证纸质申请书与电子版内容一致。

(8)申请人应及时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以及其他特别说明要求提交的纸质材料原件等附件。

3.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对申请人申报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报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具体要求如下:

(1)应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2018年4月27日16时)前提交本单位电子版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统一报送经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一式一份)及要求报送的纸质附件材料。

(2)提交电子版申请书时,应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

(3)报送纸质申请材料时,还应包括本单位公函和申请项目清单,材料不完整不予接收。

(4)可将纸质申请材料直接送达或邮寄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项目申请截止时间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快递方式邮寄,以免延误申请,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材料”。

4.申请书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负责接收,材料接收工作组联系方式如下: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行政楼101房间)

邮  编:100085

联系电话:010-62328591

5.本重大研究计划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二处

联系电话:010-62327166,010-62327618

(四)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将每年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应参加本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作者:阮煜琳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3月19日电 (记者 阮煜琳)中国国家海洋局19日在北京发布《2017年中国海平面公报》表明,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17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58毫米,为1980年以来的第四高位。

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副司长陈陟19日在北京表示,中国沿海近六年的海平面均处于30多年来的高位。1980年至2017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每年3.3毫米,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2017年,中国各海区沿海海平面变化区域特征明显。与常年相比,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分别高42毫米、23毫米、66毫米和100毫米。与2016年相比,渤海、黄海和东海均下降。

“全球海平面上升是由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水增温膨胀、陆源冰川和极地冰盖融化等因素造成的”,陈陟说,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沿海气温与海温升高,气压降低,海平面升高。

监测显示,1980年至2017年,中国沿海气温与海温均呈上升趋势,速率分别为每10年0.39℃和每10年0.23℃,气压呈下降趋势;同期海平面呈上升趋势,速率为每年3.3毫米。2017年,中国沿海气温与海温较常年分别高0.90℃与0.77℃,海平面较常年高58毫米。

海平面上升加大海水淹没面积、加剧海洋灾害、破坏生态系统,产生一系列生态和社会经济影响。陈陟提出,国家与地方在制定发展规划和决策时,应将应对海平面上升工作提升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按照沿海海平面变化趋势,重新校核沿海城市防洪防潮能力,提高防护堤、排水管道、道路等基础设施的设计标高。

同时,适当提高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沿海区域的围填海、跨海桥坝等重大基础建设项目的设计标准,确保沿海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进一步控制沿海地区地下水超采和地面沉降,减缓相对海平面上升。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周健民委员:土壤修复应构建稳定商业模式

作者:张楠 来源:中国科学报

本报讯(记者张楠)我国土壤修复行业起步较晚,随着“土十条”的实施,土壤修复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作为新兴产业前景广阔,然而伴随发展而来的问题也在逐步显现。

“诸如缺乏系统性顶层设计,行业门槛不高、尚未建立规范的土壤修复市场,修复人才和技术短缺、修复资金缺口较大等。”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江苏省委主委、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员周健民表示。

他呼吁,各方应高度重视土壤修复行业存在的问题,为行业健康发展谋求出路,在政策标准、构建稳定的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完善。

首先,摸清底数,正确评估市场规模。周健民解释说:“要精准识别土壤污染范围和程度,将对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与其污染水平和最终使用用途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及时治理,也要避免过度治理,浪费投资。”

第二,制定标准,规范市场行为。在国家层面上进一步制定土壤污染调查、风险评估、检测技术和环境质量技术标准,各地政府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细化,使土壤修复工程处于受控状态下。

第三,大力培育、储备相关技术和人才。

第四,提升效益,构建土壤修复稳定的商业模式。“这需要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联合机制,不断提高土壤修复的综合效益,才能形成稳定的商业盈利模式,弥补资金缺口,促进市场发展。”周健民说。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人才招聘

--------------------------------

河海大学海洋学院诚聘海内外英才

地点:江苏

河海大学是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教育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以及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为顺应时代发展和国家需求,河海大学于2015年10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海洋学院,由此开始谱写“河向海延伸”的新篇章。因“海洋科学”一流培育学科建设需要,海洋学院拟招聘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海洋生物学相关专业高层次人才若干名,竭诚欢迎国内外各重点、知名高校应届博士毕业生、优秀科研人才应聘。现将相关招聘事宜公告如下:

一、招聘领域

物理海洋方向:气候与海平面变化、海洋波动、海洋环流与物质输运、海洋遥感机理与应用、灾害性海洋动力过程、近海海洋动力学、海气相互作用、深海工程海洋学、极地海洋学

海洋地质方向:海洋地质学、古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沉积学、海洋构造与地球物理

海洋生物方向: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微生物、海洋天然产物与海洋药物

二、招聘岗位

(一)学术领军人才岗位:

招聘对象:

(1)教育部“长江学者”或相当水平学者

(2)国家“杰青”获得者或相当水平学者

(二)教授岗位:

应聘条件:

(1)爱岗敬业、勤奋踏实,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
(2)具有上述领域的海内外博士学历、学位;
(3)具有多年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海外应聘者现职需为助理教授(Tenure track)以上。国内应聘者现职需为教授,并有主持国家级项目或国家重点或重大研究课题的经历,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获得者、青年长江学者;
(4)在上述领域取得较高学术造诣并有一定影响,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一流杂志发表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5)1973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特别优秀者可适当放宽;
(6)身心健康。

(三)副教授岗位:

应聘条件:

(1)爱岗敬业、勤奋踏实,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
(2)具有上述领域的海内外博士学历、学位;
(3)在海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至少两年的工作经历;
(4)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刊物发表论文5篇以上(其中2区以上论文不少于3篇);
(5)身心健康。

(四)讲师岗位:

应聘条件:

(1)爱岗敬业、勤奋踏实,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
(2)具有上述领域的海内外博士学历、学位;
(3)在上述领域取得一定的学术成绩,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刊物发表论文2篇以上(其中2区以上论文不少于1篇);
(4)1987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特别优秀者可适当放宽;
(5)身心健康。

三、相关待遇:

河海大学将依据应聘者的经历和研究背景,为应聘者提供极富竞争力的年薪、购房补贴和科研经费等,具体面议。

四、应聘材料

(1)应聘者个人简历;
(2)来校之后的工作与研究计划;
(3)学历、学位证书和职称证明的复印件;

五、联系方式

河海大学海洋学院

联系人:鲍威

电 话:025-83786641

E-mail:baowei@hhu.edu.cn

有关学院详细介绍请登录网站:hyxy.hhu.edu.cn

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

邮 编:210098

[返回本期目录栏]

--------------------------------

诚邀参加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首届“能源科学与工程”国际青年学者论坛

地点:山东

一、学校简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处海滨城市青岛,坐落在中国第九个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内,是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已经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学校现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及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A+学科,

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化学工艺、油气储运工程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业催化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等4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深入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加强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打造以院士为学术指导、以 “千人计划”专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创新团队,积极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开放包容的校园氛围,不断优化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综合生态环境,高层次人才快速集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广泛的智力支撑。为加快实现建成石油学科世界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学校竭诚欢迎海内外英才加盟,共同追求卓越。


二、论坛简介

“能源科学与工程”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旨在搭建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学术交流的平台,围绕国际科学前沿、热点研究领域开展学术研讨,通过学术报告和研讨,促进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引进优秀青年人才。

论坛采取主论坛和分论坛相结合的方式,拟设置地球科学、石油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信息科学、新能源与新材料、海洋技术与装备、经济管理等学科分论坛。

三、报名条件(以下两者满足其一)

1.年龄在36岁以下;青年千人、青年拔尖人才、青年长江或国家优青获得者。

2.年龄在36岁以下;具有海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或具有国内知名大学博士学位并有2年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经历;在本领域已取得优异学术成绩或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

四、报名时间及方式

2018年4月15日 发出参会邀请函

2018年5月27日 报到

2018年5月28日 主论坛

2018年5月28-29日 分论坛

请将报名表(可在论坛主页下载或见附件)发送至talent@upc.edu.cn。受邀者将会收到主办单位的参会邀请函件,欢迎海内外青年学者踊跃报名。

五、差旅及住宿

受邀学者收到正式邀请函后,请自行规划行程并购买经济舱机票,主办单位报销往返机票(海外学者最高报销1.2万元人民币/人,国内学者最高报销5000元人民币/人)。论坛期间食宿由主办单位统一安排(免费)。

六、联系方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

联系人:张继庆、朱惠平

联系电话:+86 532 86981882,86983027

邮箱:talent@upc.edu.cn

论坛主页:http://talent.upc.edu.cn/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018年教师招聘启事

地点:湖北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是国际一流的从事摄影测量、遥感、地球空间信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高层次学术平台。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1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千人学者2人、长江学者3人、杰青2人、优青3人、青年千人2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学院逐步建立起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研和教学环境,以及卫星地面接收站、计算机视觉、移动测量、定量遥感、激光雷达、卫星仿真、智慧城市、地理国情监测等方向的科研平台,基本建成了航天、航空、低空、地面数据采集、处理与应用科技体系,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

为进一步深化基础研究、拓宽学科方向、健全学科体系、培养优秀人才、引领当代遥感学科的发展,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除加强传统遥感科学与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外,将逐渐引进传感器和航天领域相关人才,重点拓展遥感仪器和卫星设计与制造等研究方向,现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多名优秀教师和高端人才。

一、招聘领域

所涵盖一级学科(交叉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力学、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具体研究领域:

(一)实时/移动摄影测量、计算机视觉、航空航天摄影测量、光学遥感、微波遥感、红外遥感、激光遥感、高光谱遥感、遥感应用与地理国情监测、地理信息科学与工程等;

(二)航空航天工程、卫星载荷(包括传感器)、航空航天材料与结构设计、卫星设计与制造、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等;

(三)动力学与控制、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等;

(四)光学、光电子、精密仪器、通信与测控、通信与信息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

(五)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六)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

二、招聘岗位

(一)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诚聘各类高层次人才,包括院士、千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青年千人学者、青年长江学者、青年拔尖人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水平人才。各类人才的待遇参见武汉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相关待遇(http://hr.whu.edu.cn),其中,对于通过函评但未最终入选的青年千人候选人,经学校评估,可参照青年千人提供相关待遇。

(二)长聘教授系列

1、长聘教授与副教授(Tenure)教职

已获得海外高水平大学教职的教授、副教授、国内知名教授与研究员、经同行和学校评估,可直接聘为长聘教授或副教授;任职4年以上的海外高水平大学的助理教授成果突出者,经同行和学校评估,可聘为长聘副教授。长聘教职的薪酬待遇面议,原则上不低于原单位薪酬。

2、长聘轨道制助理教授(Tenure Track)教职

具有国内、外高校博士学位,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在本学科方向上取得国内外同行专家认可的创新成果,经同行和学校评估,可聘为长聘轨道制助理教授(Tenure Track),具有海外助理教授职位者优先,年薪不低于40万元。

长聘教授系列与国际接轨。长聘轨道制助理教授6年内有两次申请转为长聘教职的机会,6年内如果入选国家“四青”人才计划可直接转为长聘教职,否则可通过同行和学校评估转为长聘副教授。

(三)研究系列岗位

1、特聘研究员

具有国内、外高校博士学位,拥有在海内外高水平学术机构3年以上的学习、任职经历(含博士后研究等),年龄不超过38周岁,在本学科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经学校相关机构评估,可聘为特聘研究员,从事专职研究工作,年薪35万以上,工作期间成果突出者,可以申请长聘轨道制助理教授,或者长聘教授与副教授,以及国家级人才计划。

2、特聘副研究员

具有国内、外高校博士学位,一般应拥有在海内外高水平学术机构2年以上的学习、任职经历(含博士后研究等),年龄不超过35周岁,在本学科取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经学校相关机构评估,可聘为特聘副研究员,从事专职研究工作,年薪30万以上,工作期间成果突出者,可以申请特聘研究员、长聘轨道制助理教授,以及国家级人才计划。

(四)博士后

具有国内、外高校博士学位,具有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经合作导师和学校相关机构评估,可聘为国家“博新计划”重点资助博士后(年薪25-30万),武汉大学重点资助博士后(年薪20-25万),遥感学院与导师资助博士后(年薪15-50万)。聘期内,可依托武汉大学申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并可申请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出国进修。博士后出站可申请特聘副研究员,特别优秀者可申请长聘轨道制助理教授。

三、应聘流程

学院常年招聘各类高层次人才,按照申请顺序不定期开展集中评审,不设置截止期限。

1、请应聘者发送详细个人简历一份,简历中需提供个人正面登记照片、详细的联系方式,并需详细列出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所发表的学术论文(需注明影响因子、JCR分区、他引次数)、参与的科研项目、获得的奖励、获授权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等。

2、通过简历筛选者,需提供至少3-5名海内外同行专家联系方式,由我院向其直接索取推荐信。

3、进入面试名单者,原则上均需到学院现场面试,具体要求另行通知。

4、通过面试者,按照武汉大学人事部相关要求签订引进人才合同、办理进校手续。

拟于本年度申报各级各类人才计划或办理引进人才进校手续的应聘者,提交应聘材料的截止时间为2018年5月31日。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卢老师

联系电话: +86-27-68778564

电子邮箱: lbing@whu.edu.cn 网址:http://rsgis.whu.edu.cn/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29号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党政办公室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力学系及刘青泉教授课题组诚聘专职科研人员及博士后

 

  由于科研工作和科研队伍建设的需求,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力学系,及刘青泉教授课题组,诚聘流体力学专业的职科研人员和博士后,欢迎国内外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加入研究团队。
一、 招聘岗位:预副教授、助理博士后
二、 招聘条件:
1、 预聘副教授 、预聘助理教授
(1) 专业:流体力学
(2) 研究方向:不限
(3) 具体要求详见北京理工大学新体制人事政策:
http://zhaopin.bit.edu.cn/jxkygwzp/index.htm

2、 博士后
(1) 专业: 流体力学,研究方向:环境流体力学、水动力学、水动力学河流动力学、两相流体、两相流体动力学、流固耦合等;
(2) 已获或即将得博士学位;具有良好的学术背景,扎实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并具有良好团队协作精神;
(3) 具有良好的中英文写作和交流能力 ;
(4) 原则上年龄在35 周岁以下。

三、 薪酬待遇:
(1) 预聘副教授:30-36万元/年;配套科研启动经费60万元;
(2) 预聘助理教授:20-24万元/年;配套科研启动经费40万元;
(3) 博士后:16-20 万元/年;

四、 应聘资料 :
    详细个人简历,包括教育、科研工作经历、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五、 联系方式
   刘青泉,电话:010 -68911197 ,邮箱: liuqq@bit.edu.cn

 

  刘青泉教授简介:现为北京理工大学宇航院力系教授 ,校特聘教授 ,校特聘北京理工大学宇航院力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中国科学院院 “百人计划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力学会常务理事、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The Asian Fluid Mechanics Committee (AFMC)委员;  World Association for Sedimentation and Erosion Research (WASERWASER ) 委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副主编。主要从事流体力学与环境和灾害问题的交叉研究,重点关注自然复杂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对环境和灾害问题影响等环境流体力学方面的前沿及应用基础研究,研究领域包括河流动力学、水动力学、水动力学固液两相流体动力学、坡面流侵蚀动力学、水土耦合及致灾机理、水质生态环境耦合动力学等。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会议

--------------------------------

第14届全国环境力学会议(大连,2018-08)第一轮会议通知

2018.08.05-08.07,大连

 

  经中国力学学会批准,由中国力学学会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主办,大连理工大学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的第十四届全国环境力学学术会议(CEM-2018)将于2018年8月5日至7日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

 

  会议网址:http://www.cem-china.org/

 

    1.会议通知  2017年10月,建立会议网站、发布会议第一轮通知。


    2.摘要提交  2018年5月1日 前

 
    3.全文提交  2018年7月1日 前


    4.会议注册  2018年5月1日 起

 
    5.论文集出版  2018年7月【电子版】,向《计算力学学报》、《力学学报》等期刊推荐优秀论文。


    6.会议时间  2018年8月5日 (星期日)   报到

 
    2018年8月6日-7日       会议

 

[返回本期目录栏]

--------------------------------

EI-第三届环境工程和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CEESD2018

2018.11.30-12.02,槟城,马来西亚

信息发布:http://www.ceesd.net/

【征文主题】(更多主题请点击会议官网):http://www.ceesd.net/CFP.html

水和废水的高级物理和化学处理

土壤中有害物质的物理化学与生物修复

废物处理产生的生物燃料

新兴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

地下水修复与管理

过程建模与开发

有害物质风险评估

工业废水处理

环境应用纳米技术

管理实践,水质目标与标准制定,水质分类

【征文投递方式】

投稿系统:https://cmt3.research.microsoft.com/CEESD2018
 

会议邮箱:ceesd@apise.org
 

【不投稿的你也可以来】(3个选择如下):

1.报告者:如果你只想参加会议并作报告,不出版论文,只需要将摘要提交给会务组,经过评审后,将告知结果。注册成功的报告,将列入会议日程。有意者将摘要发送到会议邮箱ceesd@apise.org

2.听众:注册成功的听众可以参加会议的所有分会。

3,审稿人:我们诚挚欢迎相关专家参与审稿。
 

【联系我们】

杨老师

QQ:3193625404

电话: +86-17723329879

会议邮箱:ceesd@apise.org

会议官网:http://www.ceesd.net/

会议时间   2018-11-30至2018-12-02

会议地点   槟城,马来西亚

主办单位   APISE

联系人    杨老师

电话     17723329879

Email    3193625404@qq.com

官方网址   http://www.ceesd.net/

[返回本期目录栏]

======================================================
论文成果

--------------------------------

  Coral reef structural complexity provides important coastal protection from waves under rising sea levels

论文信息:Daniel L. Harris;Alessio Rovere;Elisa Casella;Hannah Power;Remy Canavesio;Antoine Collin;Andrew Pomeroy;Jody M. Webster;Valeriano Parravicini. Coral reef structural complexity provides important coastal protection from waves under rising sea levels. DOI: doi.10.1126/sciadv.aao4350

全文地址: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4/2/eaao4350.full

ABSTRACT: 

Coral reefs are diverse ecosystems that support millions of people worldwide by providing coastal protection from waves.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impacts are leading to degraded coral reefs and to rising sea levels, posing concern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ropical coastal regions in the near future. We use a wave dissipation model calibrated with empirical wave data to calculate the future increase of back-reef wave height. We show that, in the near future, the structural complexity of coral reef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sea-level rise in determining the coastal protection provided by coral reefs from average waves. We also show that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average wave heights could occur at present sea level if there is sustained degradation of benthic structural complexity.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at maintaining the structural complexity of coral reefs is key to ensure coastal protection on tropical coastlines in the future.


[返回本期目录栏]

--------------------------------

 Identifying Ammonia Hotspots in China Using a National Observation Network

 

论文信息:Yuepeng Pan;Shili Tian;Yuanhong Zhao;Lin Zhang;Xiaying Zhu;Jian Gao;Wei Huang;Yanbo Zhou;Yu Song;Qiang Zhang;Yuesi Wang;Christopher H. Trisos;Giuseppe Amatulli;Jessica Gurevitch;Alan Robock;Lili Xia;Brian Zambri.  Identifying Ammonia Hotspots in China Using a National Observation Network.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DOI: 10.1021/acs.est.7b05235

全文地址:https://pubs.acs.org/doi/pdfplus/10.1021/acs.est.7b05235

ABSTRACT: 

The limited availability of ammonia (NH3) measurements is currently a barrier to understanding the vital role of NH3 in secondary aerosol formation during haze pollution events and prevents a full assessment of the atmospheric deposition of reactive nitrogen. The observational gaps motivated us to design this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in atmospheric NH3 on a national scale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a 1-year observational campaign at 53 sites with uniform protocols, we confirm that abundant concentrations of NH3 [1 to 23.9 μg m−3] were identified in typical agricultural regions, especially over the North China Plain (NCP).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NH3 surface concentration was generally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satellite column concentrations as well as a bottom-up agriculture NH3 emission inventory. However, the observed NH3 concentrations at urban and desert sites were comparable with those from agricultural sites and 2−3 times those of mountainous/forest/grassland/waterbody sites. We also found that NH3 deposition fluxes at urban sites account for only half of the emissions in the NCP, suggesting the transport of urban NH3 emissions to downwind areas. This finding provides policy makers with insights into the potential mitigation of nonagricultural NH3 sources in developed regions.

[返回本期目录栏]

--------------------------------

 Contrasting diagenetic evolution patterns of platform margin limestones and dolostones in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Sichuan Basin, China

 

论文信息:Lei Jiang;Richard H. Worden;Chun Fang Cai;An Jiang Shen;Xun Yue He;Li Yin Pan. Contrasting diagenetic evolution patterns of platform margin limestones and dolostones in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Sichuan Basin, China.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DOI: doi.org/10.1016/j.marpetgeo.2017.10.029.

全文地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4817217304300/pdfft?md5=160fa45f958947472df713d92d3b1a46&pid=1-s2.0-S0264817217304300-main.pdf

ABSTRACT: 

Deeply-buried carbonate-reservoirs from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in the Sichuan Basin of China host extensive natural gas resources. These reservoirs are predominantly found in oolitic shoals, with the reservoir quality of dolomitized zones being higher than that of undolomitized limestone counterparts. Here we present a combination of petrographic, isotopic, fluid inclusion, and quantitative porosity dat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and predict the diagenetic processes that have impacted the reservoir quality of dolostones and limestones. The porosity of limestones has been reduced to ~7.5% due to calcite cementation, whereas the porosity in oolitic dolostones is not cemented with calcite and typically has ~23.5% porosity. Dolomitization and concurrent early-diagenetic gypsum growth played crucial rol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eservation of high porosity in the oolitic dolostone, first by stabilizing the rock fabric to inhibit loss of porosity during burial, and secondly through the generation of new porosity by dissolution of carbonate and anhydrite. A negative shift of δ18O and salinity values (<3.5 wt. %) measured from fluid inclusions in diagenetic calcite cement in limestones suggest that diagenesis associated with meteoric water played a key role in destroying limestone reservoir quality. Early oil charge seems to have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carbonate reservoir quality in the dolostones, since oil emplacement inhibited calcite cementation. Subsequently, 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 (TSR) occurred, predominantly in the dolostones, as shown by TSR calcite cement with highly negative δ13C values (~−20‰ VPDB) and δ18O (~−10‰ VPDB) together with elevated calcite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s (>110 °C). It is likely that TS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enlarged dissolution vugs that increased porosity by ~2% in dolostones due to: i) anhydrite dissolution, ii) production of significant amounts of water resulting in formation water undersaturated with respect to calcite and dolomite, iii) generation of H2S, and CO2, and the consequent reaction of H2S with the siderite (FeCO3) component in calcite and dolomit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diagenesis in the formation of deeply-buried, high-quality reservoirs in ooid-dominated grainstones influenced by the presence of evaporites. Our results should be useful for guiding future exploration and reservoir developments in similar paleogeographic and diagenetic settings.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期刊

--------------------------------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Volume 113

Global estimation of long-term persistence in annual river runoff

Emulsification kinetics during quasi-miscible flow in dead-end pores

The impact of fog on soil moisture dynamics in the Namib Desert

Effects of fracture surface roughness and shear displacement on geometrical and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three-dimensional crossed rock fracture models

Predicting the impact of land management decisions on overland flow generation: Implications for cesium migration in forested Fukushima watersheds

River banks and channel axis curvature: Effects on the longitudinal dispersion in alluvial rivers

Long-term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s of river channels separated by a longitudinal training wall

Which species? A decision-support tool to guide plant selection in stormwater biofilters

Measurement and modeling of CO2 mass transfer in brine at reservoir conditions

On the stability of river bifurcations created by longitudinal training walls.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Water and sediment temperature dynamics in shallow tidal environments: The role of the heat flux at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Shear and shearless Lagrangian structures in compound channels

The influence of heterogeneity on coastal groundwater flow - physical and numerical modeling of fringing reefs, dykes and structured conductivity fields

Suspended sediment assessment by combining sound attenuation and backscatter measurements – analytical method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Anomalous behaviors during infiltration into heterogeneous porous media

Efficient analytic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T Riemann solver for the de Saint Venant–Exner morphodynamic model

Insights on the impact of systematic model errors on data assimilation performance in changing catchments

An efficient Bayesian data-worth analysis using a multilevel Monte Carlo method

Reproducing tailing in breakthrough curves: Are statistical models equally representative and predictive?

Improving the ecohydrological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of Small Hydropower Plants with water diversion

Pore-level influence of micro-fracture parameters on visco-capillary behavior of two-phase displacements in porous media

The effect of a microscale fracture on dynamic capillary pressure of two-phase flow in porous media

The blue water footprint of the world's artificial reservoirs for hydroelectricity, irrigation, residential and industrial water supply, flood protection, fishing and recreation

Impact of small-scale saline tracer heterogeneity on electrical resistivity monitoring in fully and partially saturated porous media: Insights from geoelectrical milli-fluidic experiments

On the modelling of shallow turbidity flows

A functional framework for flow-duration-curve and daily streamflow estimation at ungauged sites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最新目录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http://pubs.acs.org/journal/esthag/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002/(ISSN)1944-8007/issues

Journal of Hydrology: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221694/522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3091708/77
Environmental Research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139351
Environmental Pollution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2697491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http://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agu/journal/10.1002/(ISSN)1944-7973/?t=accepted#anchor-feed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http://www.annualreviews.org/loi/energy
Water Research: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4313
54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