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力学学会四十年回顾与展望
一
50年代后期,在党中央“向科学进军”号召的鼓舞下,南京几所高校的领导和教授们,考虑到江苏省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举办了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振动理论和薄板力学等方面讲习班,培训了一批力学骨干,为江苏省力学学会的成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61年,金宝桢、范绪箕、徐芝纶等十几位教授、工程师倡议组建江苏省力学学会,同年10月19日在南京工学院召开了成立大会,会上金宝桢教授介绍了学会筹建经过,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金宝桢任理事长,范绪箕、徐芝纶为副理事长,学会分6个专业组:一般力学组、实验应力分析组、强度刚度与弹性稳定组、水力学组、土力学组。并举行了首届学术报告会。新华日报报道了会议情况。从此全省的教育、工程、科研单位的力学工作者在较广阔的领域里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
十年动乱时期,科技文化惨遭破坏,知识分子备受摧残,省力学学会工作在灾难中也不得不停止了活动。直至1976年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后,科技文化活动逐步恢复。1978年,中央召开了振奋人心的全国科学大会,科技工作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1978年初省力学学会也开始恢复组织活动,因金宝桢教授已辞世,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委托华东水利学院负责学会活动的恢复工作,省力学学会于1978年4月正式恢复活动。
1981年12月在南京华东水利学院召开了江苏省力学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报告会,来自全省46个单位的134名代表出席大会,华东水利学院赵光恒教授代表理事会作了学会恢复活动以来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徐芝纶任理事长,学会挂靠在华东水利学院;并按学科成立了一般力学、计算力学、岩土力学、流体力学、实验力学和力学科普6个专业委员会;会议期间举行了学术报告会。从此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及力学科普活动,随着工作的开展江苏省力学学会工作步入正常发展阶段。
此后江苏省力学学会又分别于1986年8月、1990年8月、1994年11月、1999年4月按期召开了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报告会,分别选举产生了各届的理事会,先后制定、修改并通过《江苏省力学学会章程》、《江苏省力学学会科技咨询服务暂行条例》、《江苏省力学学会积极分子推荐办法》管理文件等等。在各届理事会的领导下,省力学学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江苏省科技战线的一支非常活跃的社会力量。
表1 江苏省力学学会历届人员情况统计表
届 期 |
会员人数 (人) |
会员单位 (个) |
理事人数 (人) |
常务理事人数 (人) |
专业委员会 工作委员会(个) |
第一届 |
172 |
18 |
9 |
/ |
6 |
第二届 |
671 |
76 |
29 |
10 |
6 |
第三届 |
1063 |
156 |
44 |
20 |
8 |
第四届 |
1651 |
222 |
54 |
26 |
8 |
第五届 |
1859 |
237 |
61 |
34 |
9 |
第六届 |
1994 |
247 |
60 |
33 |
9 |
二
江苏省力学学会成立40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带来了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学会活动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大好的机遇。江苏省力学学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紧跟社会的发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学会进一步得到健康发展。在工作中,我们始终把学术活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发挥好学术活动的服务功能、权威功能、培育功能、凝聚功能、传播功能、推广功能,带动学会工作的全面发展。我们通过开展学术活动,加强信息交流,使广大会员团结在学会周围,增强学会的凝聚力;通过开展学术活动,加强力学与工程实际的结合,使力学这一门古老的学科更好地发挥工程技术的支柱作用;通过开展学术活动,交流成果,发现人才,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通过开展学术活动,增强学会的活力,使学会在新形势下,稳步发展壮大,逐步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据不完全统计,各届任期内学术活动情况如下表:
表2 江苏省力学学会各届任期内学术活动统计表(据现有文字记载统计)
届 期 |
主 办 学术活动(场/次) |
承办、联办、协办 学术活动 (场/次) |
专 题 学术报告 (场/次) |
科普活动
(场/次) |
合 计
(场/次) |
第一届 |
1 |
2 |
54 |
3 |
60 |
第二届 |
18 |
10 |
85 |
4 |
117 |
第三届 |
27 |
16 |
110 |
11 |
164 |
第四届 |
25 |
31 |
63 |
14 |
133 |
第五届 |
21 |
22 |
111 |
27 |
181 |
第六届 |
18 |
21 |
49 |
16 |
104 |
(注:第六届任期未满,统计至2001年底止)
从上表可以看出:江苏省力学学会四十年来学术活动比较正常有序,特别是第三届以来的十几年间,学术活动的总体数量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承办、联办、协办大型学术活动及科普活动上,第四届以后在数量上有较大的突破。
四十年来,省力学学会的学术活动不仅在数量上得以保证,在质量和水平上也在逐年提高,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
一、举办跨地区、跨学科、综合性的学术活动,促进科技事业进步
四十年来,省力学学会与相关学会、单位和组织建立了较为稳定和友好的合
作关系,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我们策划主办或联办了多次跨地区、跨学科、综合性的学术活动,在社会上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在华东、中南地区开展的学术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1997年6月,为贯彻执行“科教兴省”的战略方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信息交流,推进苏北地区学术活动的开展,我会组织了一支由14位专家组成的学术访问团,访问了徐州、连云港、淮阴三市,考察了六个单位,作了十一场专题报告,召开了学科发展座谈会,进行了科技咨询,短短的一周时间,参加活动的人数达700余人(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国力学学会对这一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这是省级学会开展学术活动的一种好形式,并在当年的“中国力学学会会讯”上全文登载了我会的汇报材料。本次活动的体会有:(1)进行学科交叉活动,有利于促进边缘学科的发展;(2)对我省力学学科建设和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3)这种形式是学术活动的一种新的尝试。本次活动成功的关键在于组织工作严密,专家队伍精干,报告内容精彩,多方通力合作。
1996年5月,我会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和河海大学联合召开了“第二届国际软土工程会议”,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台湾等地的60余位海外代表及54位大陆代表共同进行了学术交流。大会出版论文集一套(分上下卷),共收编论文163篇,作者遍及14个国家和地区,集中反映了软土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此次会议是我们组织的第一次跨地区的综合性的国际学术交流,通过此次会议,加强了国际间的合作,增进了各国科学家之间的友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多年来,我们积极地与兄弟学会、兄弟省、地区联合组织跨地区的学术交流,扩大了覆盖面、加大信息量、提高学术活动的质量;同时,让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是一条多、快、好、省地开展学术活动的有效途径。
为此江苏省力学学会在华东、中南地区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的声誉,成为华东、中南地区开展学术活动的一支有生力量。就以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为例,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的前身是华东计算力学联络组,自1995年我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卓家寿教授担任联络组组长后,通过积极工作,使得该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由原华东地区的六省一市逐步扩展到中南地区十三省二市,并坚持双年一届学术会议、单年一届工作会议的制度,至今已成功地主办了“首届华东、中南计算力学学术交流大会”(1996年、郑州)、“第二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2)”(1998年、武汉)、“第三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3)”(2000年、重庆和成都),明年将在长沙和湘谭举行“第四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4)”。每一届的学术会议都能收到120篇左右的论文,会后经过评审筛选出50余篇论文,由学报一级刊物正式出版论文集,每届参加会议的代表都超过100人,这样的学术活动规模和影响,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
踪前沿信息,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
江苏省力学学会成立早期,针对青年教师的需要,分别举办过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讲习班,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80年代,随着“四人帮”的粉碎,科学春天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新事物层出不穷,我们开展活动注重会员更新的知识,举办了全息光弹性、复合材料力学、有限元、边界元、可靠度、图象处理技术、损伤力学、断裂力学、机械振动、SAP-5P程序介绍、SAP-6P程序介绍、微机计算软件编制等讲习班、培训班,为会员扩大知识面和提高教学水平服务。
90年代至今,我们紧紧跟踪前沿信息,注意交叉学科的发展动向,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和水平的科技人员举办学术讲座或专题报告,如:“关于广义变分原理若干问题”、“损伤力学在塑性力学、断裂力学中的应用”、“混沌理论”、“水弹性力学研究的进展”、“工程结构的广义可靠度”、“三维断裂力学”、“杂交应力元的新发展”、“残余应力测量与计算”、“非饱和土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抗震规范及抗震分析动态”、“国际流体力学及涡动力学研究进展”、“三维随机波的数学模拟方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及其在数值计算领域的应用”、“空气流动的数值模拟及物理分析”、“预应力的应用与发展”、“二维与三维的旋转单元及其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结构力学与控制理论”、“实验力学概况与光测力学的进展”等等,不胜枚举,我们每年平均组织一二十场次类似的报告,为科技工作者了解前沿动态开阔眼界,拓宽思路,促进交叉学科的形成,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服务。
针对会员的特点和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人员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报告,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工作,这种形式灵活、实效性强、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受益面宽、针对性强、能够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活动,深受大家的欢迎,已经成为我们每年学术活动的传统节目得以保持和发扬。
-
紧密联系工程实际,推广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建设
力学是七大基础科学之一,同时也是在工程中应用广泛的基础学科,我们抓住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这一突破口开展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我们举行的“设备隔震与减震技术”、“可靠度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在南京地铁工程中的力学问题”、“高速列车设计中的力学问题”等等报告,都是紧密结合工程实际,使与会者相互交流,开阔眼界,深受到启发。
我们早在1992年就以“长江三峡工程中的力学问题”为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交流,内容涉及:三峡工程多级船闸水力学问题、大型船闸锚固底板力学分析、大型船闸人字门的整体分析和原型试验、通航建筑物力学问题、左厂房坝段整体稳定研究、大型升船机闸首的分析、升船机承船箱结构分析等等,为三峡工程集思广义,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
针对沪宁高速公路软土路段沉降问题,我们设立了“高速公路路堤沉降分析”这一专题,在理论上探讨了路堤沉降的影响因素,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分析比较了各种因素对沉降影响的规律,进而在分层总和法基础上提出了能反映几种主要因素影响的修正公式,包括侧向位移、土体性质、填土高度的影响等,根据这些新的概念和方法,对沪宁高速公路软土路段的沉降进行了计算分析,找出了典型路段沉降变化的规律,并对软土处理方案提出了修正意见,这些意见已被采纳,并在工程中实施。
现代力学与工程技术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的特点,已使力学学科根植于土木、水利、化工、航空航天、机械、能源、交通、环保等领域,我省力学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新成果层出不穷,一批知识丰富,富有创造性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脱颖而出,活跃在力学和相关工程研究领域的前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宣传、推广他们对跨世纪中国基础建设、高新技术发展和骨干产业形成的趋势研究成果,我们以“跨世纪的工程力学”为主题举行了江苏省首届青年力学工作者论坛。江苏科技报头版给予专题报道。
四十年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江苏省力学学会的活动,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围绕“科教兴国”“科教兴省”主题开展,成为促进经济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
-
重视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人才成长
江苏省力学学会一贯重视科普教育工作,早在二届期间就成立了“科普工作委员会”,并于第六届调整为“教育科普工作委员会”,下设中专分委员会,从组织上保证了各层次的教育科普工作。
四十年来,我们针对不同对象,举办了多种层次的科普讲座、科普报告、讲习班、培训班,提高公众的科技素质。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提高力学教师的业务素质。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为满足高等学校利用计算机进行有关教学活动的需要,我们牵头联合有关高校进行试题库的研制、推广和发行工作,先后研制了结构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几个试题库,其中结构力学试题库、理论力学试题库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全国范围内发行,至今仍有多所高校在使用。之后,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多媒体的兴起,我们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和软件的开发、利用、推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为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我们多次组织了青少年科技夏令营、有关力学竞赛。并在历届全国中学生力学竞赛、少数民族中学生力学竞赛、大学生力学竞赛中都取得过优异的成绩,受到上级的表彰。详细情况请见表3、表4。
多年来,在教育科普活动方面,本会教育科普工作委员会通过艰难的工作,摸索出一套做法,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在全国取得了多个第一,受到中国力学学会的高度称赞。如:组织全国中学生力学竞赛,我们通过各市(县)教育局教研室统一安排,统一进行,所以本省在全国中学生力学竞赛中每届参加人数都是全国第一;对于全国青年教师讲课竞赛,赛前我们在省内进行模拟强化集训,这种做法全国仅此一家;参加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我们将全省各高校教练员集中培训,交流各校强化训练的经验,特别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前,利用暑期,进行教练员集训,除了经验交流外,还将各校模拟试题进行交流,使江苏省各校优势集成,形成拳头,这种做法全国绝无仅有。实践证明,我们这种做法对江苏在全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1年科普教育工作委员会将各校提供的模拟试题加以精选后汇编成《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考研与竞赛试题精解》一书,已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并作为庆祝江苏省力学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献礼,送给各位代表,这在全国也是独此一家。本会的教育科普工作不断创新,2000、2001年又有了新的突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不断转换,学会必须抓住契机,强化其社会职能,促进自身发展。2000年通过积极工作,多方努力,由江苏省教育厅发文,成功地举行“第四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江苏赛区)暨第二届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借助教育厅的行政优势,来为我们社会团体活动开绿灯,使我们的活动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在社会上更具号召力和影响力。在今年3月竞赛颁奖大会上,江苏省教育厅丁晓昌副厅长讲话中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众所周知,数、理、化、天、地、生、力是七大基础学科,力学是其中之一,“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是工科院校中非常重要的两门基础课,这两门学科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科学生的水平,因此“力学竞赛”是大面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对于开展这样大面积的竞赛活动,省教育厅想搞,但无能力完成,学会正好利用横向联系广的特点,发挥省教育厅行政优势,组织开展活动,将教育厅的部分职能转到学会中来,优势互补,取得可喜的成绩。尝到甜头的我们,在今年的工作中,紧紧依靠省教育厅,由他们发文给各高校教务处,又成功地举行了“第一届江苏省工科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并由江苏省教育厅向获奖者颁发证书,而且所获的奖被认同教学成果奖,这种做法极大地调动了青年教师乃至中年教师的积极性,不少教师希望今后要举办多层次的竞赛,让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师都有参赛机会。本次讲课竞赛对于促进青年力学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全省青年力学教师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以及促进力学教学的改革,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江苏省教育厅通过我会的扎实工作,看到了学会的作用,并愿意今后进一步加强联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科研活动,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明年我会还将由省教育厅发文,组织举行“第三届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今后将每两年举行一次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此项工作已统一纳入省教育厅工作计划,按照常规依次举办。万事开头难,有良好的开头,事业就有成功的希望。学会抓住政府转换职能的契机,寻找机会,为学会的生存和发展开辟新的天地。我们也希望本会的其它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向教育科普工作委员会学习,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使学会真正成为具有独立功能的社会团体。
表3 江苏省力学学会组织的历届竞赛情况统计表
竞 赛 名 称 |
参赛人数 |
全国获奖情况 |
省内获奖情况 |
||||||
一 |
二 |
三 |
鼓励 |
特等 |
一 |
二 |
三 |
||
首届全国中学生力学竞赛(1987年) |
无文字记载 |
||||||||
第二届全国中学生力学竞赛 (1990年) |
3694 |
2 |
|
3 |
1 |
/ |
10 |
27 |
50 |
第三届全国中学生力学竞赛 (1993年) |
3673 |
|
2 |
4 |
|
/ |
35 |
83 |
188 |
第四届全国周培源中学生力学竞赛 (1996年) |
9871 |
4 |
3 |
3 |
|
/ |
55 |
121 |
573 |
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中学生力学竞赛 (1992年) |
105 |
|
|
1 |
|
/ |
3 |
5 |
14 |
第三届全国周培源少数民族中学生力学竞赛 (1996年) |
121 |
|
2 |
|
|
/ |
2 |
3 |
6 |
第二届全国青年力学竞赛(1992年) |
87 |
|
|
|
|
/ |
|
|
|
第三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暨首届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 (1996年) |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全国团体优胜第五名 |
|||||||
267
|
1
|
1
|
1 |
1 |
4 |
6 |
11 |
18 |
|
第四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暨第二届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 (2000年) |
650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全国团体优胜第二名 南京理工大学获全国团体优胜第六名 |
|||||||
本科 |
|
2 |
6 |
1 |
9 |
12 |
35 |
65 |
|
专科 |
/ |
/ |
/ |
/ |
/ |
1 |
3 |
6 |
|
全国高等学校工科本科结构力学及弹性力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 (1996年) |
13 |
2 |
3 |
2 |
6 |
2 |
3 |
2 |
6 |
第一届江苏省工科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 (2001年) |
18人参加决赛 |
/ |
/ |
/ |
/ |
/ |
4 |
6 |
8 |
表4 江苏省力学学会历年组织的夏令营活动情况统计表
时 间 |
夏令营名称 |
活动地点 |
1987.7 |
水利、水电、力学、海洋湖沼青少年科技夏令营 |
南京 |
1988.7 |
青少年科技夏令营 |
南京、无锡 |
1989.7 |
小学生一日夏令营 |
南京 |
1989.7 |
中学生航空科技夏令营 |
南京 |
1989.7 |
中学生科技夏令营 |
安徽陈村 |
1990.7 |
中学生科技夏令营 |
南京、江都 |
1991.7 |
江苏省海洋科技夏令营 |
青岛 |
1992.7 |
江苏省科技夏令营 |
青岛 |
1992.7 |
中小学生一日夏令营 |
南京 |
1993.7 |
中学生科技夏令营 |
无锡 |
三
四十年来,江苏省力学学会在自身建设、创办刊物、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建立科技工作者之家等方面积极工作,取得较大的成绩。
我会注重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发展会员,不断为学会输送新鲜血液,壮大学会队伍,历届会员发展情况详见表1。不断完善学会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学会管理体系,依法办会。
我会于1982年创办不定期内部交流刊物《江苏力学》,为会员发表交流研究成果开辟了一方园地。已先后出版了13期,发行总量超过5000册,发行范围为会员单位、兄弟学会、全国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工程设计单位,通过“半导体杂志社”可以订阅。并和有关单位建立了长期相互交流科技资料的关系。1997年后,随着评定职称对论文出版的要求的提高,《江苏力学》因无正式出版刊号,级别偏低,带来稿源不足且质量不高;加上申请正式出版刊号,困难重重,学会难于承受出版经费等实际问题,《江苏力学》被迫停刊。现仍在积极努力,寻求机会,争取正式出版。
学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应是全方位的,我们利用学会的有利条件,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地向有关部门推荐人才,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详见下表:
表5 江苏省力学学会历年推荐人才及获奖情况统计表
时 间 |
获奖名称 |
推荐候选人名单 |
获奖人员名单 |
1989年 |
首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 |
张子明 |
|
1991年 |
第二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 |
曾昭景、陈里红 |
曾昭景 |
1993年 |
第三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 |
杨代泉 |
|
1995年 |
第四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 |
钱向东 |
钱向东 |
1997年 |
第五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 |
许希武 |
|
1999年 |
第六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 |
袁慎芳 |
|
2001年 |
第七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 |
刘汉龙 |
|
1999年 |
第四届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
巩建鸣 |
巩建鸣 |
2001年 |
第五届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
刘超 |
|
1993年 |
全国优秀力学教师 |
赵光恒等八人 |
赵光恒等四人 |
1995年 |
全国优秀力学教师 |
谈志高、唐燮黎、苏虹 冯一丁、 |
谈志高、唐燮黎、苏虹冯一丁、 |
1997年 |
全国优秀力学教师 |
苏军、武清玺、刘郁馨、 马功勋、陈建平 |
苏军、武清玺、刘郁馨、 马功勋、陈建平 |
1999年 |
全国优秀力学教师 |
杨海霞、吴锤结、 郭应征、陶秋帆、 陈在铁、尹晓春 |
杨海霞、吴锤结、 郭应征、陶秋帆、 陈在铁、尹晓春 |
1994年 |
全国优秀力学学生 |
李爱琴 |
李爱琴 |
1996年 |
全国优秀力学学生 |
夏仕锋、王飞、邵强 丁丹 |
夏仕锋、王飞、邵强 丁丹 |
1997年 |
海峡两岸中学生力学竞赛和夏令营 |
刘国钧、孟建庭(学生) |
孟建庭获二等奖 |
1999年 |
海峡两岸中学生力学竞赛和夏令营(赴台) |
刘国钧、汤晓峰(学生) |
汤晓峰获二等奖 |
2001年 |
海峡两岸中学生力学竞赛和夏令营(赴台) |
吴文龙 |
|
1997年 |
中国力学学会“学会工作积极分子” |
吴文龙、朱其莹、邬萱 |
吴文龙、朱其莹、邬萱 |
1997年 |
江苏省民政厅“先进工作者” |
邬萱 |
邬萱 |
1998年 |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 |
姜弘道 |
姜弘道(常委) |
1990年 |
中国力学学会第四届理事 |
徐芝纶等六人 |
徐芝纶等六人 |
1994年 |
中国力学学会第五届理事 |
赵光恒等六人 |
赵光恒等六人 |
1998年 |
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理事 |
姜弘道等七人 |
姜弘道(常务理事)等七人 |
我们还积极地为会员、为经济建设服务。我会于第三届期间,成立了科技咨询工作委员会,积极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工作,既为会员科技研究提供方便,又在会员与企业之间架起桥梁,同时,利用项目的结余为学会学术活动提供补充经费。为进一步扩大学会工作与经济建设的结合,于第六届将科技咨询工作委员会更名为“工程应用工作委员会”,从而发挥学会的社会功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我们认识到:学会是“信息中转站”,必须要求信息能够及时、准确、迅速地传递,为此,我们编印了《江苏省力学学会通讯》,开通电子信箱,还准备于明年通过河海大学科技处、校科协网页向外发布学会信息。
回顾多年的工作实际,我会深深体会到:一个学会要想办好,真正满足社会发展对学会的需求,必须努力做好“七个一”,即:一个民主的、热心学会工作的领导班子;一批关心学会的科技人员;一支高水平的专家队伍;一系列有效的学术活动;一条畅通的信息渠道;一套科学管理体系;一个强有力的经济支柱。这样学会才能真正完成社会赋予它的各项职能,为科技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十年来,我们根据办会宗旨,团结和组织全省力学科技工作者开展活动,提倡“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我会的工作,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详见表6。
表6 江苏省力学学会历年获奖情况统计表
时 间 |
颁奖单位 |
获奖名称 |
1993年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先进学会 |
1990年度、1992年度、1993年度、1994年度、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全国省级学会之星 |
1996年 |
中国科协技术协会 |
全国省级学会1991-1995年学会之星 |
1997年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第二届全国省级学会之星 |
1988-2000年 (连续十三年) |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
先进集体 |
1992年 1998年 |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
“1988-1991年度先进集体”“1993-1997年度先进集体” |
1997年 |
江苏省科普宣传周领导小组 |
江苏省第九届科普宣传周先进集体 |
1991年 |
中国力学学会 |
1986-1990年度力学科普先进集体 |
1996年 |
中国力学学会 |
第四届全国周培源中学生力学竞赛优秀组织奖(全国唯一) |
1996年 |
中国力学学会 |
第三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暨首届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优秀组织奖(全国唯一) |
2000年 |
中国力学学会 |
第四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暨第二届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优秀组织奖(全国唯一) |
四
回顾四十年来学会的工作,令人振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在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和问题,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会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今后我们着重要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
1.学会是一个学术性的社会团体,应具有其很强的学术权威性和社会服务功能。由于我们国家的学会大多为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其社会职能无法显现,学术权威性尚未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不断转换,学会必须抓住契机,提高水平,强化其社会职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地位的提升。理科学会比起行业性学会来,强化社会职能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但抓住机会,还是有许多工作可做的。我们应在强化学会的社会职能方面花大力气,积极工作,使学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学术权威的社会团体。
2.学会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纽带和桥梁,也是科技工作者联系企业、联系社会的纽带和桥梁,政府、社会、科技工作者正是通过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合作。我们应在促进力学与工程应用的进一步结合,促进力学研究成果的尽快转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方面多做工作。使力学这门基础学科,在工程应用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成为现代工程技术的支柱。
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会的管理逐步呈现网络化、信息化、系统化、社会化等特点,学会的行政管理必须创新,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及时、准确、高效地完成信息的传递工作,为广大会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了更有效地运用会员的人力资源,学会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一个完整有效的会员服务及管理系统,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具有信息访问、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与综合信息共享系统。学会要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条件,以新的方式、新的手段、为广大会员创造发展的机遇,同时,学会也将获得发展的春天,真正实现学会管理的现代化。
在庆祝江苏省力学学会成立四十年之际,我们深切缅怀为学会创建及发展作出贡献的力学前辈,学习他们对科技事业的献身精神。今天我们授予54位老同志荣誉纪念奖杯,虽然他们中间大多数年逾古稀,但长期以来从事并关心学会工作,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现在仍在为学会积极努力工作的各位理事、各位专业委员会主任和委员及广大的会员同志们,对于你们的辛勤劳动我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地感谢!对中国力学学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多年来给予本会工作的指导和大力支持、对各会员单位多年来给予的关心和支持、对挂靠单位河海大学多年来给予的关心和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对各市级力学学会多年来的良好合作和给予的大力支持一并表示衷心地感谢!
我们相信,江苏省力学学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六大”精神的指引下,认真学习、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通过同志们的不懈努力,一定能使江苏省力学学会成为具有学术权威的社会团体,具有广泛国内外学术交流水平的科学家组织,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媒介载体和独立自主的社团法人,为繁荣祖国的科技事业,为江苏省的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同志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