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1期,2008年1月25日

本期编辑:帅映勇 苟晓凡 陈文
             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邮编:210098)
             投稿:mechbrief@hhu.edu.cn
             网页: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
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本期内容摘要:
   《力学动态》文摘简介:本文摘是分享与力学有关信息的一个交流平台;由河海大学力学学科主办;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各位力学同仁的投稿和反馈意见。

     焦点新闻
    ² 《科学》评出2007年十大进展
    ² 2007年NASA重大科研进展
    ² 人民日报就院士增选结果专访路甬祥
    ² 宽容科学家研究失败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宽容创新挫折
    ² 英美高教界关注学生论文署名问题

    
科研进展
    ² New directions in mechanics- paper
    ² Top 10 Most Downloaded Articles –From the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Reviews”
    ² ScienceDirect Top 25 Articles Overall – From http://www.SienceDirect.com

  
  ◆ 工作招聘
    ² 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招聘力学(师资)博士后、徐芝纶学者 http://em.hhu.edu.cn/rczp.asp

  
  ◆ 力学学术会议
    ² 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08(CCCM2008)暨第七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交流会(SCCM-7)
    ²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eterogeneous Materials Mechanics (ICHMM-2008)
    ² 第三届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新进展学术会议暨城市规划与土木工程的三亚论坛
    ² 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
    ² 2008 IEEE 国际超声研讨会
    ²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Plasticity -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 COMPLAS 2009
    ²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Marine Engineering - MARINE 2009
    ² 国际实验力学学术会议暨第7届亚洲实验力学学术会议, 2008
    ² 第十届国际结构工程青年学者研讨会, 2008

=======================================================================================

     ——《科学》评出2007年十大进展

             专题相关内容均来源于《科学》杂志。

写在前面:2007年最令研究人员惊叹的是,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基因组差异程度之大,科学家开始懂得这些差异在疾病和个体特性中的作用。《科学》杂志及其出版者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 将“人类基因组差异”评为2007年首要进展,并在12月21日出版的杂志上列出本年度其他9项最重要的科学成就。

人类基因组差异
        2007年,几位个人的基因组被测序。随着技术的提高我们中的许多人将会了解部分或全部的个人基因组,也将了解自己有患哪些疾病的风险。自人类基因组序列测出以来,生物学家一直在绘制基因组的一个碱基上的小差异,这种差异被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这些差异是2007年十几个研究项目的关键,研究人员在这些被称为基因组范围关联的研究中比较了几千位患病或无病个体的DNA,从而确定哪些小的基因差异带来疾病风险。这种信息能帮助研究人员发现疾病基因,比如近年发现的几个Ⅱ型糖尿病基因。今年的基因组范围关联研究为许多疾病提供了线索,包括心房颤动、自身免疫疾病、双相障碍、大肠癌、Ⅰ型和Ⅱ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多发性硬化症以及风湿性关节炎。
 

重新编程细胞的技术
        名列《科学》2007年十大进展第二位的是重新编程细胞的技术。日本和美国小组分别在6月宣布他们用小鼠皮肤制造了诱导性多能干(iPS)细胞,这些iPS细胞能产生身体的所有细胞,包括卵子和精子,从而显示iPS细胞具有胚胎干细胞的能力。11月份,两个小组分别报告了用人类皮肤细胞制造iPS细胞的研究。这项研究可能改变干细胞研究的科学与政策。
        Coontz说:“与首要进展一样,一旦科学家能清除几个障碍,重新编程细胞可能为生物医学研究开辟新方向。

跟踪宇宙射线
   来自阿根廷Pierre Auger天文台的研究人员报告说,进入地球大气的宇宙线可能来自天空中存在着许多活跃星系核的区域。这些宇宙线可能是经过黑洞附近的磁场时获得加速度的。

受体结构
   研究人员确定了人类Beta2-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结构,这是一个重要的G蛋白偶联受体,它通过传递体内的激素、血清素以及其他分子的信息管理人体内部系统。从抗组胺剂到beta阻滞剂的一系列药物以这些受体为靶标。结构知识可能带来新的药物。

超越硅电子器件
   过渡金属氧化物研究的进展也许预示了下一个材料革命,2007年,几个研究小组将两种氧化物结合在一起,制造了带有各种有用的电子和磁性性能潜力的界面。

量子霍尔效应
   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制造了预测的量子霍尔效应,这是电子从某些材料中流过时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的奇怪行为。如果这一效应在室温下工作,它可能导致新的低功率的“自旋电子学”计算的设备。

分而治之
   研究揭示,与病毒和肿瘤作战的T细胞有立刻保护和长期保护的分工,改进的疫苗也许使这项研究成果得到应用。研究人员发现,当他们捕捉到刚刚分化的T细胞时,在T细胞相反的两极有两类蛋白质被生成,一边的蛋白带有“战士”的分子标记,另一边的显示“记忆细胞”的特征,记忆T细胞能潜伏多年以防备未来的入侵。

以少胜多
成化学家研制了一个高效低成本的制造药物和电子化合物的技术。

返回未来
   用人和大鼠作的研究提出,记忆和想象扎根于大脑的海马区,该区是记忆的一个关键中心。研究人员推测,大脑的记忆也许能通过重新整理过去的经历来产生未来的情景。

游戏结束
   一个人工智能编程的精心杰作使双陆棋成为迄今为止计算机解决了的最复杂的游戏。研究人员发现,如果竞技双方不犯任何错误,双陆棋将以平局结束。

展望:2008年应该注意的领域包括microRNA、人工制造的微生物、新的计算机芯片材料、人类细菌以及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人类神经回路以及来自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的数据。

     —— 2007年NASA重大科研进展

          内容来自科研中国网站。发布时间:2007-12-27

2007年里,美国宇航局(NASA)在空间探测方面和未来计划上都取得了新的发现和进展。首先,对太阳系的研究上,拓展了人们对地球及其在宇宙中位置的认识,并且继续建造国际空间站(ISS)。[科研中国http://www.SciE]

        007年里,美国宇航局(NASA)在空间探测方面和未来计划上都取得了新的发现和进展。首先,对太阳系的研究上,拓展了人们对地球及其在宇宙中位置的认识,并且继续建造国际空间站(ISS)。在航天飞机三次成功完成任务后,国际空间站得到了新的成长,这些都为NASA接下来的“重返月球”计划、建立永久的月球前哨站以及最终的火星旅行奠定了基础。在这一年里,NASA对火星和小行星带启动了空间探测计划,同时,地球卫星也获得了许多重要发现,比如发现南极冰流下的水路如何影响海平面和世界上最大的冰架变化。
重返月球

       为了在2020年重返月球,NASA启动了星群计划(Constellation Program),着力于开发新一代太空船和相关系统。NASA已经在2007年完成了战神1号火箭的合同,并将于2008年对星群计划进行首次飞行检验。现在在NASA的各个空间中心,闪电防护系统、火箭引擎支架、对月球前哨站的准备、可移动的宇航员住宅等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科学家也在寻找机会在地球的合适地点对登月设备进行检验。星群计划的更多信息请见:http://www.nasa.gov/mission_pages/constellation/main/index.html

历史性的握手

       2007年10月STS-120计划,当NASA发现号航天飞机与国际空间站的远征16的舱门打开时,两位指挥官Pam Melroy与Peggy Whitson进行了历史性的握手。这是首次由两位女性担任各自项目的总指挥,并在距地200英里的地方握手。详情请见:http://www.nasa.gov/mission_pages/shuttle/behindscenes/sts120_mission_overview.html

凤凰号的升空

       2007年8月4日,NASA启动了凤凰计划,凤凰号要经历9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火星。自动登陆车预计将在2008年5月25日到达这颗红色星球,并开始对火星北极区域进行实地勘测。凤凰号的机械臂将插入火星表面进行挖掘,从而将成为首个对科学家认为的火星冰层进行检测的探测飞船。此外,凤凰号上的机器人探测器还将研究火星上水的历史,监控极地天气,并调查火星的北部平原下有适合微生物生存的环境。凤凰计划的更多详情请见:http://www.nasa.gov/mission_pages/phoenix/main/ 

国际空间站继续“成长”

       在2007年6月、8月和10月三次成功进行航天飞机运载后,国际空间站的规模和动力又变大变强了。在这一年间,国际空间站的电能产生和使用都增加了一倍还多,而空间站目前的6块太阳帆板总面积超过了半英亩。美国和俄罗斯的宇航员已经安全进行了22次太空行走,第23次已在12月18日进行,这已经创下了单年太空行走数量的纪录。关于国际空间站的更多信息请见:http://www.nasa.gov/mission_pages/station/structure/iss_assembly.html

冷若冰霜

       2007年,科学家利用NASA的卫星发现了快速移动的南极冰流下拥有一个巨大的水路网络,这一发现为人们弄清该系统的变化如何影响海平面和世界上最大的冰架提供了线索。通过NASA的Aqua卫星上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以及冰云与陆地抬升卫星(Ice Cloud and Land Elevation Satellite)上的地球科学激光测高系统(Geoscience Laser Altimeter System),科学家得到了南极巨大冰湖上方冰层的抬升变化的多维图像,这些变化表明周边的海洋正在抽取冰湖中的水分。更多信息请见:http://www.nasa.gov/vision/earth/lookingatearth/antarctic_plumbing.html

电路芯片的突破

      NASA的科研人员在2007年设计开发出了一种新型金刚砂差分放大器整合电路芯片,它能够在500摄氏度下连续工作超过4000小时,这一数字比此前提高了100倍。高度耐用的晶体管和包装技术让高功能但尺度较小的整合电路技术得以用于感应和控制恶劣环境下的电子设备,比如喷气式发动机的热部件和长期运作的太空船。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www.aeronautics.nasa.gov/

 新的人类太空旅行纪录

      2007年,NASA两位宇航员确立了新的人类航天里程碑。国际空间站远征14和15计划的随机工程师Sunita Williams打破了女性单次航天连续时间的纪录,在轨工作195天。她同时也成为完成太空行走最多的女性(4次),总时间达到29小时17分钟。此外,在4月远征14计划结束时,Williams的同事Mike Lopez-Alegria成为完成太空行走最多的宇航员(10次),总时间达到67小时40分钟。而他的215天的单次太空旅行纪录也成为所有美国宇航员中最多的一个。更多信息请见:http://www.nasa.gov/mission_pages/station/expeditions/expedition15/s_williams_record.html

恒星的威力

      2007年5月,NASA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和地基光学望远镜成功捕获到了迄今为止最明亮的SN 2006gy超新星爆发。这一发现意味着,超重恒星的剧烈爆炸在早期宇宙中相对比较普遍,银河系也有可能即将发生类似的情况。此外,新的发现还让科学家对宇宙最初恒星的死亡有了罕见的认识,并且证实了超大质量恒星的死亡与理论预测的根本性不同。更多详情请见:http://www.nasa.gov/mission_pages/chandra/news/chandra_bright_supernova.html

先进飞行器成功测试

       NASA的航空研究项目理事会、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以及波音幻影工厂2007年成功对X-48B翼身合一(BWB)先进飞行器进行了飞行试验,证实了它的基本飞行质量和船载飞行控制系统的效力。BWB能够满足未来新一代空运系统的需求——低噪声、低喷射、高性能。稍加改进,BWB飞行器还可能以比现行飞机更短的距离起飞和着陆。关于BWB飞行器的更多信息请见:http://www.nasa.gov/topics/aeronautics/features/bwb_main.html

全球战略探测框架出台

        2007年5月,NASA与世界上13家宇航局共同发布了全球战略探测框架(global exploration strategy)。这份名为The Global Exploration Strategy:The Framework for Coordination(《全球战略探测:合作框架》)的文件,反映了空间探测应集中于太阳系未来命运的共同认识,并代表了空间探测向综合的全球方法迈进的重要一步。该框架同时允许单个国家共享它的研究策略和成果,以便大家都能更有效地达到探测目标。关于全球战略探测框架的详细信息请见:http://www.nasa.gov/home/hqnews/2007/may/HQ_07126_Exploration_Framework.html (科学网 任霄鹏/编译 所有图片均来自NASA)

     ——人民日报就院士增选结果专访路甬祥

             内容来自科学网,发布时间:2007-12-30

        2007年中科院院士的增选结果让人眼睛一亮:只有29名科学家当选,而以往均在51名以上;当选院士的平均年龄为53.7岁,是平均年龄最小的一次。
        为何会出现这两个“历史之最”?今年院士增选有哪些特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27日独家专访了中科院院长路甬祥。
        记者:今年当选的院士只有29名,是否太少了?
        路甬祥:本次增选当选院士名额较少,一方面体现了院士们严肃认真、保证质量的意识,另一方面也与我们在增选过程中实施的一些新举措有关。
        从总体上讲,院士增选工作的改革完善必须有利于保证选举质量,有利于遴选的公平、公正,有利于院士群体的结构优化,有利于将符合院士标准,在科研、技术、生产、临床第一线工作的优秀专家选入院士群体。我们将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增选工作的工作规程,进一步完善院士增选制度。
         记者:本次院士增选采取了哪些新举措?
         路甬祥:本次院士增选有较大修改,最主要是进一步完善了院士增选工作规程。
         2006年,我们对《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等文件再次作了修订――
        《院士章程》将终选阶段“获得赞同票超过投票人数二分之一的候选人当选”,恢复为“获得赞同票不少于投票人数三分之二的候选人,按照本学部的增选名额,根据获得赞同票数依次入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将公示范围确定为:“本单位的有效候选人以及相同专业的外单位的其他有效候选人的相关材料一并公示”,这样公示范围就进一步扩大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投诉信处理办法》对投诉信截止日期由原来增选年的8月15日延后至9月15日,延长了1个月;
         另外,为了更准确更客观地评价候选人,在院士增选通信评审阶段还实行了打分制,等等。
         这些新举措,对于保证当选院士质量具有实质性作用。
         记者:刚才您提到的《院士章程》对院士当选标准恢复为获得“三分之二”通过,是基于何种考虑?
         路甬祥:在1979年学部恢复活动后,当时的“学部委员增补”,也是在本学部进行无记名投票选举,超过三分之二同意票,当选为本学部学部委员。后来随着年长院士数量的增加,有些院士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出席增选会议,根据实际情况,将“三分之二”改为“二分之一”。
        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院士评选的质量和院士队伍的建设,其中提高当选院士的公认度就是重要建议之一。故此,根据新的情况,我们又恢复了“获得赞同票不少于投票人数三分之二的候选人”的当选标准。
        记者:本次当选院士的平均年龄是1991年院士增选制度化以来最年轻的一次,当如何解读?
        路甬祥:我们认为,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科技创新能力也在快速提升。这次院士增选平均年龄下降,表明我国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的成长和成熟,他们在承担科技创新任务中得到了锻炼、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这也反映了广大院士更加关注在一线工作的科技工作者。

     —— 宽容科学家研究失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宽容创新挫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宽容创新挫折,基金委并不要求基金资助项目在资助期内一定取得研究成果。
        针对目前科技界存在的少数急功近利的现象,基金委副主任孙家广表示,科学基金使用国家财政经费,要对国家和纳税人负责,总体上要求出成果、出人才,但基础研究具有较强的探索性,有些研究在资助期内可能没有得到预期成果,这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只要基金资助项目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实施,基金委并不要求基金资助项目在资助期内必须取得研究成果、发表论文、获得奖励和取得经济效益。
        孙家广说:“即使基金资助项目研究失败,只要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并在项目结题报告中认真总结失败的原因,也不影响其日后申请基金资助。”
        对于科学界普遍关注的无依托单位的自然人申请基金资助的问题,孙家广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规定科技人员申请基金资助必须有依托单位,这是世界各国基金管理机构的普遍做法,目的是便于对基金资助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和管理,并不是为了排斥无依托单位的自然人申请基金资助。对于无依托单位的自然人,《条例》规定只要有在基金管理机构注册的依托单位愿意作其依托单位,依然可以申请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将于2007年4月1日起施行。

     —— 英美高教界关注学生论文署名问题

             内容来自科学网,发布时间:2007-12-18
        据日前英国媒体报道,有资料显示,小部分高级研究人员会把自己的名字加在比较低级的研究人员的研究论文上,声称自己是论文的作者之一,但其实他们所作的贡献非常有限。这个问题在英美两国高等教育界已经逐渐受到注意,而且有学者已经建议采取办法。
        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的报道说,英国达勒姆大学商学院的资深学人罗伯特•沃森教授呼吁有关方面制定清楚的指引予以施行,以防这种情况的出现。
       沃森建议,这种做法应该被界定为剽窃予以抵制。他以自己在学术界内的经验表示,有关这方面问题的关注确实是存在的。沃森呼吁有关方面为导师和博士生制定明确的规定与指引,说明在共同发表论文时什么是可以接受的做法,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做法。
       英国全国研究生委员会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该委员会的秘书长邓肯•康纳斯表示,虽然这样做的高级学人不多,但是,这种问题确实是越来越严重。他说,除非一位学人真正在有关研究之中作出重要贡献,否则他们不应被认为是论文作者之一。康纳斯也提出,在有关方面越来越依靠学术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作为评级标准的同时,这种剽窃功劳的做法可能越来越严重。
      其实,这种学人滥用自己地位的情况在美国已经受到关注。一些大学已经制定了策略或者向学生发出有关的建议,对付这种情况。比如,美国毕业生心理学会在2006年初发表的一份有关文章表示,一项研究显示,多达20%学生的教授或者同学在他们的撰写论文工作中宣称自己过多的功劳。
       美国毕业生心理学会的文章表示,由于学生可能是学术界的新手,因此他们缺乏处理这种问题的经验。该会建议,对付这种情况的最佳办法是各有关人士在开始研究项目之前就商量好如何处理论文作者是谁的问题。
      另外一些美国学术机构也建议,究竟应该给论文作者多少功劳,必须按照公平、准确以及没有利益冲突的原则。

=======================================================================================

     ——New directions in mechanics

     ——Top 10 Most Downloaded Articles –From the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Reviews”

     ——ScienceDirect Top 25 Articles Overall – From http://www.SienceDirect.com

=======================================================================================

     —— 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08(CCCM2008)暨第七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交流会(SCCM-7)征文通知(第一号)

        为促进计算力学学科的学术交流,推动计算力学学科的发展和在工程中的应用,经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2007年11月14日泉州工作会议讨论并与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商议,决定:2008年7月28-8月1日在湖北宜昌三峡大学召开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08(CCCM2008)暨第七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7)。
        中国计算力学大会在2003年前不定期地召开了多届,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已有22年的历史,已成功主办了六届学术会议,为南方地区乃至全国的计算力学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计算力学事业繁荣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2007年中国力学大会期间, 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与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决定,自2008年始, 全国计算力学学术大会与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一并进行,借助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搭建的平台,每2年召开一次中国计算力学大会暨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以促进我国计算力学学科的学术交流,推动计算力学学科的发展和在工程中的应用。
现将征文内容及注意事项通知如下:
一、 征文内容
•计算力学的新模型、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软件开发研究(含固体与流体);
•材料本构模型的宏观与细观研究与数值仿真;
•固体-流体相互耦合作用的机理、计算方法与工程应用;
•大规模复杂结构的数值仿真研究与求解技术;
•有缺陷材料的力学演化规律与数值计算;
•岩土结构和流体力学中的反问题研究;
•结构优化与CAE;
•工程随机力学计算方法及工程结构的可靠性安全评估;
•各类非线性问题(材料、几何、接触、变结构非线性和场耦合问题等)的研究与应用;
•多体系统复杂动力学问题与运动稳定性以及动力稳定性的研究;
•各类工程中的施工力学、工艺力学问题研究和应用;
•复合材料、智能材料及其结构体系的数值方法;
•地下空间开发的力学分析;
•路桥计算力学;
•环境计算力学;
•智能计算力学;
•其它的计算力学问题。
二、 注意事项
1.应征论文应是未在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过的论文。
2.应征论文摘要500字左右,并于2008年5月10日前寄会议秘书处(详见6),应征论文摘要经评审后,同意录用的摘要大会将在6月20日前通知作者本人,请作者于参加学术会议时提交论文全文,一式三份,要求激光打印,篇幅不超过6000字(含图表)。论文摘要中请提供论文作者的通讯地址、工作单位、邮政编码、电话、传真、电子信箱等通讯信息。
3.需发表论文的作者必须本人到会参加交流,经专家评审通过后,将分别发表在“固体力学学报”(英文,SCI检索)、“计算力学学报”(EI检索)、“固体力学学报”计算力学专刊上。
注:(1)投稿格式请参考“固体力学学报”和“计算力学学报”投稿格式;
        (2)希望在“固体力学学报”(英文)发表的论文请同时提供英文全文。
4.会议最后一轮通知将委托承办单位三峡大学发出。
5.会后拟安排考察参观活动(详细路线将在下一轮通知中给出),欢迎携带家眷参加。
6.应征论文摘要请寄至南京西康路1号江苏省力学学会(210098)邬萱收,欢迎通过E-mail:lxxh@yahoo.com.cn发送(注明CCCM2008 & SCCM-7征文)
7.联系人:
章 青 Tel:025-83787978(O)
E-mail: lxzhangqing@hhu.edu.cn
卓家寿 Tel:025-83787073(H),025-83786991(0)
邬 萱 Tel:025-83786951(可传真),025-51991950(小灵通)
E-mail: lxxh@yahoo.com.cn

     ——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eterogeneous Materials Mechanics (ICHMM-2008)

Dates: June 3-8, 2008
Location: Huangshan, China

Join invited speakers and delegat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for a review of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heterogeneous material mechanics research.
Conference Goals and Topics
This conference is intended to integrate perspective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solid mechanics to reach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s of the broad theme of heterogeneous materials mechanics.
The topics of interest are:

1. Nanomechanics & micromechanics
2. Scale effects and multiscale modeling
3. Multi-physics modeling
4. Process-structure and micro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
5. Materials design
6. Biomimetics and biomaterials
7. Smart materials
8. Composites & cellular materials
9. Geological and infrastructure materials
10. Mechanics of stochastic materials
11. Inelastic behavior
12. Damage and failure
13. Surface diffusion and cracking
14. Experimental methods
15. Nondestructive testing
16. Analytical Methods & others
17. Other

Call for Papers
Abstracts (200 words) will be accepted until November 1, 2007. The deadline for submission of papers (For general paper, the length is 4 pages, for invited paper the maximum length can be extended to 8 pages) is March 31, 2008.
http://ichmm-2008.ustc.edu.cn/

     —— 第三届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新进展学术会议暨城市规划与土木工程的三亚论坛

       本会议旨在提供一个既有岩石工程与岩土工程,又有土木工程新进展的学术论坛; 凡涉及岩石工程与土木工程方面的各类课题,如科学研究,新进展,新经验或现场工程实例方面的学术论文与讨论性论文均可发表.与会人员为土木,地质,采矿,水利水电以及其它众多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 会议工作语言为英文与中文. 本会议邀请各界人士参加, 包括各工程公司与矿山的经理与矿长.在会议期间各公司可安排各种展览,以扩大本企业的知名度.
      本会议旨在提供岩石工程与土木工程新进展的学术论坛
      其主要议题为:
      a.岩石工程

1.地质与地球物理的新进展;
2.地震与其它地质灾害;
3.岩土工程与环境保护;
4.智能岩石力学;
5.数值岩石力学;
6.实验岩石力学;
7.岩石破裂过程分析;
8.隧道与地下大型硐室设计,施工,支护方面的新技术;
9.采矿与油,气的地下贮存;
10.地下工程实例研究.

       b.土木工程

1.城市规划的新思想与新风尚;
2.地基与基础研究;
3.公路建设;
4.高架建设与地下空间建设的对比与新动向;
5.土木工程设计与施工方面的新思想,新技术,新工艺;
6.新型建筑材料;
7.土木工程与环境保护;
8.美丽三亚建筑艺术的探讨;
9.美丽三亚城市规划的探讨;
10.土木工程实例研究.

http://www.ndrm2008.cn:80/

     —— 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

        会议将重点交流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领域内复合材料发展的最新成就,同时也将积极关注复合材料科学的最新进展。会议还将设若干论坛,研讨最新进展及发展方向。会议将邀请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作高水平的大会报告,同时尽全力为科研人员搭建一个 自由的学术交流平台。
        根据复合材料相关领域研发和应用的动向,结合本次大会的主题,确定本次会议的征文范围及代码如下:

A新型复合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生物复合材料、智能与仿生复合材料、功能复合材料、环境友好材料等)
B复合材料原材料(国产高性能纤维与树脂体系)
C复合材料制备与工艺(工艺与设备、低成本技术等)
D 复合材料与结构性能测试与检测技术
E复合材料微、细观理论
F复合材料与结构设计、表征与评价
G复合材料应用及产业化

        会议论文将收录在会议光盘中,摘要统一印制成册。其中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将推荐到权威刊物或组织学报增刊形式出版。论文摘要将由本届会议学术委员会审查通过后,组委会将发出正式录用通知。论文具体要求如下:
(1)内容新颖、主题明确、反映近期研究成果;
(2)本届会议不接受国内外期刊上已经录用或发表的论文;
(3)文责自负,论文内容不得涉及保密问题;
(4)论文文稿限5页,每篇论文版面费500元,每超一页(含不到一页)增收版面费100元;
(5)摘要和论文通过电子邮件发至组委会电子信箱(见后);
(6)同意转让论文版权(仅限本届会议论文集)。
http://nccm-15.hit.edu.cn/zh/frame.htm

     —— 2008 IEEE 国际超声研讨会

2008 IEEE International Ultrasonics Symposium
The 2008 IEEE International Ultrasonics Symposium (IUS) will be held in the Beijing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 (BICC), Beijing, China, from November 2-5, 2008. This will be the first time the IUS goes to Beijing, the capital of China. Beijing is a city of a long history and a great culture. It has served as the capital of China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s. Therefore, Beijing will be a great tourist attraction for the conference attendees and their guests besides the technical program. As we know, the 2008 Summer Olympics and Paralympics will be held in Beijing in August and September 2008, respectively. Beijing is preparing for this event by building and improving a lot of infrastructure and cleaning up the environment, and is welcoming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visitors. Thus, Beijing will become more beautiful after the Olympics. The 2008 IEEE IUS will take advantage of the improved transportation and vastly increased hotel capacity of Beijing after the Olympics. The BICC is located within the Olympic Complex and thus will be convenient for the conference attendees to visit the complex.

The 2008 IEEE IUS will also bring together more closely the ultrasonics communities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communities of China and East Asia to furthe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ultrasonic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The 2008 IEEE IUS is expected to be another success in the history of this annual conference that started in the early 1960s and has grown to have more than 1000 attendees in recent years.
http://ewh.ieee.org/conf/ius_2008/index.html

     —— First American Academy of Mechanics Conference,2008

Announcements
November 16, 2007More information and special room rates have been posted to the Accommodations page.
November 14, 2007More info about the plenary lectures and speaker photos have been added to the Plenary Lectures page.
October 29, 2007Please see the Important Dates page for revised deadlines.
September 28, 2007The technical program from June 17th to the 20th consists of 6 plenary lectures in the mornings; 15 keynote lectures in the afternoons; and 156 technical presentation sessions. International recognized leaders in diverse fields of mechanics were chosen as the plenary speakers:
• Gang Bao,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iomechanic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 Tayfun Tezduyar, James F. Barbour Profess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Rice University,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Modeling in Arterial Fluid Mechanics.”
• Ted Belytschko, Walter P. Murphy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Nortwesten University, “Loss of Ellipticity and Hyperbolicity in Spanning the Scales.”
• Jan Achenbach, Walter P. Murphy and Distinguished McCormick School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Doctor's Orders.”
• John Willis, Department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Theoretical Physics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 “Gradient Plasticity From the Bottom Up and the Top Down”.
• Michael Ortiz,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e have over 500 papers scheduled to be presented at this conference, and we anticipate having approximately 600 participants. Conference attendees will be representing universities and companies from around the country and from around the world.
http://firstaam2008.lsu.edu/index.php

     ——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Plasticity -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 COMPLAS 2009,2 - 4 September, 2009, Barcelona, Spain

COMPLAS 2009 will address both the theoretical bases for the solution of plasticity problems and the numerical algorithms necessary for efficient and robust computer implementation.

The ability to provide numerical simulations for increasingly complex problems is advancing rapidly due to both remarkable strides in computer hardware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d maturity of computational procedures for non-linear systems. Significant advances have been made in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lgorithms for static and dynamic problems involving finite strains, complex contact interaction laws, constitutive material behaviours including multi-physics or multi-scale effects, progressive large scale fracturing, etc.. Such advances, however, demand a closer interaction between numerical analysts and material scientists in order to produce theoretical models which provide a response in keeping with fundamental material principles and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Numerical techniques, and in particular finite element and discrete element methods, are now extensively employed in non-linear deformation predictions and very often offer the only means of solution for pract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It is therefore essential to ascertain that such techniques can be reliably employed in industrial and R&D applications.

COMPLAS 2009 aims to act as a forum for practitioners in the field to discuss recent advances and identify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Sessions related to specific topics of the conference will be introduced by a Keynote Lecture in the field. These Keynote Lectures will be complemented by Invited Sessions organised by recognised experts in targeted research areas, as well as by contributed papers received from the general Call for Papers.
http://congress.cimne.upc.es/complas09/frontal/default.asp

     ——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Marine Engineering - MARINE 2009,June 15 - 17, 2009, Trondheim, Norway

The increasing activity worldwide in many areas of marine engineering has brought in the necessity of new ideas and methods which can effectively provide accurate numerical solutions in affordable times.

The objectives of the Marine 2009 conference are to present and discuss state of the art, mathematical models, numerical methods and computational techniques for solving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marine engineering. Emphasis will be given to showing the potential of new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solving practical marine engineering problems of industrial interest.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se series of conferences was held on 27-29 June 2005 in Oslo, Norway and attracted some 100 participants.

The conference goal is to make a step forward in the formulation and computational solution of marine engineering problems accounting for all the complex couplings involved in the physical description of the problems.
http://congress.cimne.upc.es/marine09/frontal/default.asp

     —— 2008国际实验力学学术会议暨第7届亚洲实验力学学术会议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2008 (ICEM 2008)
开始日期: 2008-11-8
结束日期: 2008-11-11
所在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在城市: 江苏省 南京市
主办单位: The Chinese Society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CSTAM)
[ 重要日期 ]
摘要截稿日期: 2008-5-15
全文截稿日期: 2008-9-15
E-mail: icem2008@icem2008.or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2008 (ICEM 2008) & the Seventh Asian Conference o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ACEM7) will be held in NANJING, China, November 8-11, 2008. As a series of conferences sponsored by Asian Committee for Experimental Mechanics we hope it can attract researchers and engineers to discuss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board area of experimental mechanics. These cover all aspects of optical methods and techniques, Nano and Micro testing, hybrid concept and methods, biomaterials and bioengineering,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residual stresses, NDT/NDE, etc.
征文范围及要求: Scientific topics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Bioengineering and Life Sciences
Distribution Analysis of Displacements and Strains
Dynamic Behavior of Micro Structures
Education i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Fracture and Fatigue
Fluid Experimental Mechanics
Hybrid Concept and Methods
Image Process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Various Fields
Infrared Thermography Measurement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s
Inverse Problems
Micro and Nano Mechanical Testing
Nondestructive Testing and Evaluation
Photomechanics an Photonic Sensors
Residual Stresses
Sensor and Actuators
Shape Measurement
Speckle Method
Strain Measurements by Digital Correlation Method
Thermal Method
Thin Film and Coating
Ultra-Sonic Methods & Techniques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Others
http://www.cstam.org.cn/show.asp?unid=2006052459

     —— 第十届国际结构工程青年学者研讨会, 2008

       第十届国际结构工程青年学者研讨会(ISSEYE-10)计划于2008年10月19-21日在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举行,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资助,湖南大学承办,中南大学协办。自1990年开始,ISSEYE约每两年在中国举行一次,已分别在乐山(1990)、哈尔滨(1992)、上海(1994)、北京(1996)、沈阳(1998)、昆明(2000)、天津(2002)、西安(2004)和福州(2006)成功举行了9次。举办ISSEYE-10的宗旨是为学者、研究人员和广大的结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的信息平台,并就结构设计与分析、建造与维护管理,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进行交流,研讨新工艺和新技术在社会基础设施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等,并推动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相互理解。
http://isseye-10.hnu.cn/index.php?option=com_frontpage&Itemid=1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