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4期,2008年4月10日
本期编辑:陈文
黄丹 苟晓凡 帅映勇
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邮编:210098)
投稿:mechbrief@hhu.edu.cn
网页: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
应读者要求,为了增强报道的及时性,《力学动态》文摘从本期开始改为半月刊,于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
已发过刊可在文摘网站查阅 ,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各位力学同仁的投稿和反馈意见。
本期内容摘要:
◆
焦点新闻
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2008年突出三个变化
²
陈宜瑜:
构建最具公信力的科学基金评审制度平台
²
我国科学技术相关学科发展呈现六大特点和趋势
²
200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受理项目公示
²
我国启动首次高校教师评级工作
²
美国工程力学学会(Engineering Mechanics
Institute,
EMI,USA)成立
◆
科技人物
²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校长杨祖佑:寻找天才,为大师建大楼
◆
学术会议
² ACMFMS 2008
²
The
7th Euromech Fluid Mechanics Conference (EFMC7,2008.12)
²
2008建模、计算、仿真、优化及其应用学术会议(2008.8,南京)
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物力学高级讲习班(2008.7,上海)
²
力学生物学与人类健康学术讨论会(2008.9,郑州)
²
2008年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会议(2008.9,大连)
²
生物力学测试技术及应用(2008.12,上海)
◆
期刊信息
²
《力学进展》2008(Vol.38)第2期目录
² 《力学与实践》2008年启用新的封面
◆ 教育教学
²
Course information from
University of
Greenwich, UK.
²
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2008年会暨研究生力学教学研讨会
² 《工程力学丛书》专著和研究生教材征集
◆
研究机构
²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
网络精华
² 力学博文-武际可: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力学?
²
铁摩辛柯奖(Timoshenko Medal)获得者演讲报告
=======================================================================================
焦点新闻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2008年突出三个变化
2008年3月20日是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集中接收工作现场办公的最后一天,宽敞明亮的大厅里随处可见拉着箱子、抱着材料的项目申请者。科学合理的“一站式”接收流程使申请者只需十多分钟就能办完原来需要跑多个部门才能完成的材料报送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局副局长孟宪平透露,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经费约为53亿元,比上年增长约23%%,是1986年基金设立时8000万元的66.25倍。到今天下午16点申请截止时,今年集中接收期共收到各类项目申请8万余项,超出了去年的73800余项。
孟宪平介绍说,这次集中接收工作是去年4月1日正式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后的第一次,今年的科学基金申请主要有三个新变化。首先,资助格局有所调整。今年将青年科学基金和地区科学基金两项调整到了人才系列,以减少对申请者团队和研究基础的要求,让有创新潜力的人获得重要的起步经费;同时,有利于凝聚优秀人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避免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失。今年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政策为扩大资助规模,稳定资助强度,争取资助率有比较大的提高。第二是对接收进行调整。集中接收时间比以往提前了11天,使通讯评议专家有了更长的评审时间,以保证评审质量。同时,继续对专家评审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的数量进行刚性限制,同一学科送给一个评审专家的申请不能超过15项,全委不超过30项。第三是进一步完善复审程序。提请复审者不再需要通过依托单位提交申请,体现了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的公开与公正。
孟宪平还介绍说,按照资助强度的大小,项目又有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之分。面上项目是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体系的主要部分,占集中接收项目总数的60%%—70%%。根据控制数量、加大强度的原则,今年面上项目的平均资助强度有望由去年的29.49万元/项增加到32万元/项左右。
-----------------------------------------
陈宜瑜: 构建最具公信力的科学基金评审制度平台
作者:李将辉 王菡娟 发表时间: 2008-03-13 摘自:人民政协报
精彩话语点击:
▲ 我们鼓励和保护的,是一种科学创新的思想和精神,要注意不要扼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才华。
▲ 认识一个自然规律,发现一个新的理论,要不断包容失败,包容探索,因为谁也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的结果。
▲ 在看到个别科技人员为了申请到科技经费而弄虚作假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要反思一下科学评价制度?
▲ 要使科学基金成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及时雨”,从而保护科学家“细听蝉翼寂,遥感雁来声”的科学敏感,引导科学家自由探索与创新。
▲ 国家自然基金委未来的改革设计是:科技工作者的项目资助申请书只需要写明以前做过什么,将来准备做什么,而不必要求写明将来直接的科研结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和主要资助渠道。据了解,2008年,我国自然科学基金的国家财政预算已达53亿元。如何管理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充分发挥自然科学基金在繁荣基础研究、推动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的突出作用?今年两会召开期间,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
......
必须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
记者:今年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换届之年......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您对过去4年做一个总结。
陈宜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基金委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资金支持基础研究。如何把国家的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保证资金利用的效率最大化,是我们最主要的工作。四年前我来到基金委工作,科学基金的财政预算已经从四年前的22亿元增加到53亿元,这四年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压力和责任。管理的资金越多,我们的压力就越大,责任也就更大。
用简短的话对基金委过去的四年做个总结,我们主要做了四件事。一、自然基金委坚定不移地支持基础科学研究,不仅包括基础科学的研究,而是一切最根本科学问题的研究;二、坚持支持科学家的自由探索不动摇,科学研究的主体是人才,解决问题还必须依靠科学家的探索,所以我们在支持基础研究的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三、发挥自然基金的导向作用。在财政投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来引导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基础科学的研究,同时,也不断促成基础研究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全民;四、我们提出了关于自然科学基金的24字方针,即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激励创新,引领未来。方针以尊重科学为根本要求,体现了科学基金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赢得了科技界的广泛认同。
记者:有文章指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用20%的经费,推出了基础科研近80%的成果,您能否举例说明一下自然科学基金自实施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果?
陈宜瑜:应该说科研成果是在多方面共同支持下取得的,基金所起的作用,我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孕育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发挥了科技创新的源头作用。二是培养和凝聚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为科技创新蓄积了丰富的人才资源。
......
20多年来,科学基金人才战略成效显著。据统计,自由申请项目负责人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学者所占比例已从1986年的12.2%上升到2005年的约69%;重点项目负责人中45岁以下所占比例上升到45.3%。一批处于创新高峰年龄段的中青年学者已经成为推动基础研究发展的主力军。
制定科学合理的科学基金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记者:尤其是近几年来,自然科学基金的国家财政预算不断增长,2007年已经达到50亿元左右。今年的计划如何?基金委管理的资金越来越多,如何使用好这笔钱?
陈宜瑜:2008年国家财政预算计划投入科学基金53亿元,比上年增长约23%。根据国家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和基础研究发展的需要,拟安排年度资助计划60亿元左右。但总体来说还是不够。自然科学基金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项目、人才和科研环境。项目又根据支持强度差异分为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和重大计划项目,一般面上项目占整个项目的60%~70%,是自然基金的"大客户"。每年大概立10000项左右。2003年,一个面上项目支持的额度是20万元,目前已提高到30万元,增加了50%。但这钱要维持一个课题组的生存还是远远不够,所以才会出现多头申请的状况,比如一个课题有863、973、科学基金等多项支持,这种情况下难免使一些科研人员浪费大量的时间用于申请资金。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希望能在面上项目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对于一些优秀的科研项目,若能从一开始就给予大力的支持,从面上项目变成重点,成为重大项目,不仅减少申请的环节,也可以给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要想实现这个目标,还必须不断加大投入。
......
记者:每年的两会上,总有很多科技领域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提出意见和建议。重数据、重论文、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等风气被广为诟病。有人说,科技工作者的浮躁之风根源是评价制度。但是,用来资助的资金总需要一个评估体系,在绩效评估方面,自然科学基金是怎样考虑的?
陈宜瑜: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浮躁,不光是他们个人的问题,更多的是管理者的问题,也是评价体制的问题。"一定要看发表文章数量、一定要看排名先后"的科研评价体系,已经严重阻碍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过于苛刻的量化考核指标让他们无法正常进行科研。目前,我国科技领域各部门也正在研究更为科学的科学评价制度。基金委也正在稳步推进科学基金绩效管理工作,这也是提高科学基金资助效益的重要举措。我们已经组织开展了对国外科学基金组织绩效评估调研,我们要研究借鉴开展国际评估的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科学基金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明确发展和完善科学基金制的着力点,逐步形成科学基金立项评审与绩效评估并重的资助管理格局,切实推进科学基金卓越管理战略。
我们鼓励和保护的是一种科学创新的思想和精神
记者:我还有一个问题,我国在很多领域都强调向某一领域倾斜,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我注意到自然科学基金强调的是学科均衡发展。请问这是如何考虑的?
陈宜瑜:保证自然科学各资助领域均衡、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要任务,我们不能轻易地将资助向某一个或某些领域倾斜。如果各学科研究领域不能全面发展,那么几十年后,这种忽视或偏废就可能会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
当然,在此前提下,我们强调基础研究的发展动力是"双力驱动",既包括科学系统自身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内部需求,也有来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在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我们近几年加大了对遗传、育种、病虫害防治等农业基础研究领域的支持;基金委的管理科学部积极开展从健康角度探索农村医疗体制等问题研究;地球科学部、生命科学部等几乎所有的学部都直接或间接地关注区域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记者:我注意到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里还有一个"非共识项目"?
陈宜瑜:对于专业领域内大多数专家不赞同的项目,即"非共识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一直都关注对非共识性项目的支持,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比如,一个科研项目,5名评议专家,可能只有两人赞同,3人反对,不能简单地否定,我们会进一步接受会评专家的推荐,发掘其中具有特殊新思想而未被普遍认识的项目,有时争议越大,出成果的可能也就越大。我们鼓励和保护的,是一种科学创新的思想和精神,而注意不要扼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才华。
认识一个自然规律,发现一个新的理论,要不断包容失败,包容探索,因为谁也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的结果。所以我们鼓励和保护的,是一种科学创新的思想和精神,要使科学基金成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及时雨",从而保护科学家"细听蝉翼寂,遥感雁来声"的科学敏感,引导科学家自由探索与创新。
国家自然基金委未来的改革设计是,科技工作者的项目资助申请书只需要写明以前做过什么,将来准备做什么,而不必要求写明将来直接的科研结果。
......
------------------------------------------------------------------
我国科学技术相关学科发展呈现六大特点和趋势
在对我国物理学等20个相关学科发展进行研究后,中国科协20日发布了《学科发展研究报告(2007—2008)》。《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科学技术相关学科发展呈现出六大特点和趋势。
基础研究呈现较快发展态势。我国近年来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大力发展基础研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一些学科的研究水平逐渐步入国际科学前沿。例如,在海洋科学技术领域,我国科学家在西南印度洋中脊超慢速扩张区发现了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抓取了完整的热液硫化物烟囱体样本,实现了中国在勘查热液硫化物领域“零”的突破,标志着我国海洋科学在世界海底热液活动研究领域跃入先进国家行列。
战略需求引领学科快速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能源动力、交通运输等领域学科发展迅速。如我国自主设计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非圆截面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与国际同类装置相比,该项目以最少的资金、最快的速度在世界上率先建成,确立了我国在全超导托卡马克建设中的国际领先地位。
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竞争潜能。如近几年快速发展的航天科学技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超过60次连续成功发射;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圆满完成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首次“探月工程”成功实施。如今我国航天科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众多领域,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以及国际影响力。
成果应用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如在核科学技术领域,秦山二期核电站是我国首座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自主运营的商用压水堆核电站,它的建成使我国实现了由自主建设小型原型堆核电站到自主建设大型商用核电站的重大跨越,为我国自主设计、建设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流合作增添学科发展活力。大型强子对撞机和国际热核聚变堆等项目,都是国际合作大科学工程的极好范例;由中国、日本、意大利共同建成的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是世界上最大的高海拔宇宙射线实验基地,该观测基地目前已发展成为北半球最活跃的宇宙线观测基地,成为国际4大超高能天文和超高能宇宙线研究阵列之一。
重大突破尚待理论方法创新。我国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一些学科许多研究领域整体还处于落后或跟踪状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科技成果数量还不够多,能够总揽全局的战略科学家和能够带领团队攻克国际前沿领域课题的领衔科学家的数量还很缺乏。
据悉,该系列报告共21卷、600余万字,由中国科协组织的40多位院士和600多位专家学者编撰完成。
------------------------------------------------------------------------
200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受理项目公示
自然科学奖158项,技术发明奖153项,科技进步奖664项
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网站消息:200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推荐工作结束,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共收到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16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推荐项目157项(通用项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项目681项(通用项目)。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形式审查,10项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推荐项目(通用项目),1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项目(通用项目)不合格,决定不予受理。
自公布之日起60日内,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本次公布项目的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及推荐材料真实性和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及排序持有异议的,可以书面向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为便于核实、查证,保证实事求是、公正地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提供联系方式。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当加盖本单位公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将按有关规定对其身份予以保护。凡匿名异议和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邮政编码100045)
联系单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政策研究处(督查处)
附件: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受理项目目录
――――――――――――――――――――――――――――――――――――――――――――
我国启动首次高校教师评级工作
似有“论资排辈”嫌疑;有教师担心结果可能“官大学问就大”
我国高校教师从正、副教授到讲师、助教,都将划分不同等级。根据教育部和人事部联合发布的高校教师评级定岗办法,目前教育部所属各高校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教授评级定岗工作,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首次进行教授评级。
不再仅是正副之分
原先教授只分正、副两级,基本上都是终身制。新办法规定,高校教师的岗位分为13个等级,不同级别的教师享受不同待遇。教授岗位分一至七级。其中正教授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教授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一级教授基本上只有院士才能达到相关的评定标准,而文科基本上没有一级教授。
“实行岗位分级制,最大的好处是让不同体系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沪上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一位教授告诉记者。新办法规定,学校可以在教师岗位中尝试设置教学为主型岗位、教学科研型岗位和科研为主型岗位,能够体现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不同贡献。
利弊相间仍存“照顾”
“评级中,资历、头衔、工龄占了最大的比重,学术能力体现得太少。评上高级别教授的,仅仅可能是因为工作年限长,抑或拥有某个头衔。”一位年轻教授表示。他举例说,某高校一个学院的院长,因为其行政身份,担任教育部某个学科委员会的委员,就理所当然地评上二级教授,而没有此类头衔的教授,可能只够得上三级,纵然他的学术水平很高。
一位副教授认为,教授评级定岗有利也有弊。按照他的情况,可以申请六级副教授,对应的薪酬标准比原来有所提高,原本副教授薪酬均是按照七级的标准发放的。但他觉得新办法有“照顾老同志”之嫌,按照新的评级办法,2000年以后评上的教授,除非是院士或者长江学者,只能申请四级教授。
担忧搅乱学术平静
分级制推出后,带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教授的学术发言权,是否也会受到“级别”的影响?二级教授是否一定比三级教授权威?这是一些高校教师所担心的。在网络论坛,有网友认为分级制会“搅乱了科学研究者本来一心平静从事科学研究的心”,还有教师担心,评出来的结果可能是“官大学问就大”。
沪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说,分级制还存在一个弊端,即不利于体现高校的自主权。“外国高校的教授,没听说有一级终身教授、二级终身教授之分的,完全由学校按照教授的能力聘用,由学校定年薪。”他认为,中国要实行分级制,怎么个分法,每个级别的标准,都应真正体现教师的学术能力和贡献。
――――――――――――――――――――――――――――――――――――――――
美国工程力学学会(Engineering Mechanics Institute, EMI, USA)成立
The Engineering Mechanics Institute (EMI) was founded on October 1, 2007. It replaces the former Engineering Mechanics Division (EMD)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ASCE) with extended scope and independence to serve the engineering mechanics community. The mission of the Institute is to serve the societ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The Institute seeks to establish a presence at the forefront of mechanics by promoting new thrusts in the field, and also provides a home for the traditional mechanics disciplines.
The functions and assets of EMI include th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ASCE, a high impact factor journal, the annual Engineering Mechanics Conference, and the prestigious mechanics awards: the von Karman Medal, Newmark Medal, Freudenthal Medal, Cermak Medal, Biot Medal, Scanlan Medal, and the newly established Mindlin Medal. It currently has 13 Technical Committees in the areas of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Dynamics, Elasticity, Experimental Analysis and Instrumentation, Fluids, Granular Materials, Modeling Inelasticity and Multiscale Behavior, Poromechanics,Probabilistic Methods,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Stability,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nd Control, and Turbulence.
Individuals can join EMI through one of the following two ways. If you are an ASCE member, you can join EMI by selecting EMI as the preference Institute. If you are not an ASCE member, you can directly join EMI as a member with reduced membership dues. International members receive a discount, depending on the country of origin. Student membership is also available.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EMI and how to join, please visit the web site: http://www.engmechinstitute.org
For inquiries, please contact Dr. Amar A. Chaker, Director, achaker@asce.org, Dr. Wilfred D. Iwan, President, wdiwan@cco.caltech.edu, or Dr. Alexander H.D. Cheng, Vice President, acheng@olemiss.edu.
========================================================================
科技人物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校长杨祖佑:寻找天才为大师建大楼
杨祖佑校长(中)与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一起。左为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伦·黑格尔教授,右为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赫伯特·克雷默教授。(来源:Corbis网站)
1997年初,他从加州飞到新泽西州,邀请普林斯顿大学理论物理学家戴维·格罗斯加盟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他们谈了整整一个下午,格罗斯要求4个发展方向,他承诺全部满足,格罗斯随即成为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教授,并于2004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0年,他三顾茅庐,将日本蓝色激光发明者中村修二请到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2006年,他陪同中村修二前往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接受芬兰总统颁发的千禧年技术奖及100万欧元奖金,刚回到大学不久,中村修二就告诉他,附近另外一所大学要为自己建一座大楼,请他和研究团队过去工作。他说:你别走,我将为你建一座大楼。现在,中村修二愉快地呆在圣巴巴拉。
这位到世界各地为大学请最好教授的人就是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华裔校长杨祖佑。哈佛大学教授、知名数学家丘成桐说,杨校长是我最佩服的一位教育学家,他在圣巴巴拉分校做了14年的校长,在这14年里,他将一个相当普通的大学办成差不多世界一流的大学。
2007年12月,杨祖佑到中国杭州参加第四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在题为《对加州大学圣巴巴分校的展望》的大会演讲中,他讲述自己如何争取到最好学生和最好教授的故事。
1998年到2004年间,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图片提供:杨祖佑)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距离洛杉矶北部160公里,背靠圣伊内斯山,面临太平洋,风景迷人但位置偏僻。1994年6月,加州大学总校长杰克·佩特森从150位候选人中,聘请了普度大学工程学院院长杨祖佑出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第五任校长。在杨祖佑的领导下,从1998年到2004年间,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共有5位教授获得了诺贝尔奖,世界为之震惊。
教授们的成就让这所偏僻的校园成为美国科学和工程学者向往的胜地,2006年11月10日出版的《华尔街杂志》以《超越伯克利》为题,将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列为8所发展显著的州立大学之一,称之为“后起之秀”。 杨祖佑说,大学有3个重要的目标:营造一个智力环境、吸收天才、留住天才。天才包括高质量的学生和教授,高质量的学生会吸引高质量的教授,高质量的教授也会吸引高质量的学生。
亲自拜访学生和家长
成立于1944年的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是一所年轻的大学,现在大约有2万名学生、1050位教师。当杨祖佑在1994年出任该校校长时,他吃惊地发现,新生的申请人数只有大约1.7万人。“这个数字太低,令人担心。因为衡量新生质量的指标之一是学生的申请人数。”
申请人数越低,大学选择的范围就越小,杨祖佑着手组建了各种委员会、讨论会和行动小组。因为已被录取的学生最后不一定会选择这所大学,所以“每年3月,我们会从已录取的新生中选出前20%,这是最好中的最好,然后,我带着太太和教授、学生志愿者团队,拜访学生们的家庭和所在的城市,介绍学校的情况,听取他们的要求和疑问。”杨祖佑说:“通常情况下,父母和学生有不同的关心和要求。比如,父母担心学校是否有24小时的保安、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学生们则会问学校的海滩怎么样、周末生活如何安排等。我们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如果有些问题是学生或家长们担心而学校没有考虑到的,回到学校后我们就会着手解决。”
经过14年的努力,到2007年,大学新生的申请人数达到了4.1万人。杨祖佑说,在录取人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这让他们有更多机会选择最优秀的学生。
竭尽所能邀请大师
从1998年到2004年,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有5位教授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个偏远的校园也因此为世界所瞩目。杨祖佑讲述了诺贝尔奖教授们的故事。
“芬恩·基德伦教授于200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基德伦从事宏观经济研究,1973年,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作博士研究时,选择了爱尔兰和阿根廷这两个国家来研究他的宏观经济学。30年后,爱尔兰的经济很成功,而阿根廷的经济则失败了,基德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杨祖佑说:“为了请他,我们特别筹款,设立讲座教授,2004年7月,他从母校卡内基梅隆大学来到我们大学。没有想到还不到半年,他就获奖了。”
谈到戴维·格罗斯时,杨祖佑说,1997年,他到普林斯顿大学去请格罗斯时,是认定他在那个领域有很强的能力和很高的水平,而并不是冲着他日后会得诺贝尔奖去的。杨祖佑承诺会为他营造一个更好的研究环境,让他更自由地去作研究。7年后,格罗斯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奖是表彰他在31年前所做的工作。当然,他如果仍在普林斯顿大学,也会得奖。不过他选择来到我们的学校,是因为我们给他提供的一流而又和谐的研究环境和团队,而他的成就也让大学得益。”
1994年,基于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赫尔伯特·克雷默和艾伦·黑格尔教授的基础研究,日本日亚化学工业公司技术员中村修二研制出蓝色发光二级管,这种二级管的电能转化率可以高达80%~90%,世界公认这项发明可能会取代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杨祖佑说,早在20世纪70年代,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在讨论未来的发展方向时,克雷默就建议:大学的资源有限,无法与大型大学和研究机构在硅半导体研究上竞争,所以,我们不应该以硅半导体为发展方向,而应发展异质结构半导体材料。
学校接受了克雷默的建议,当时世界上只有20多个人在从事这项研究,中村修二后来加入其中,并在克雷默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蓝色激光。“当中村修二在1994年发明了蓝色激光后,我们知道克雷默应该会获得诺贝尔奖了,因为他的理论被中村修二证实了。果然,2000年,克雷默和黑格尔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杨祖佑说:“但实际上,当克雷默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这一理论时,他的论文被拒绝了。”
“聘请他们,因为他们优秀”
杨祖佑决定邀请中村修二加盟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当我们飞到日本时,发现中村修二在地下室做实验,职位只是一个技术员,我知道这就是我们的机会。”他说:“于是我们为他配备研究团队,甚至让团队中的研究人员到日本工作一年,学习日语,为他营造一种日本文化环境,让他能愉快地呆在大学里。”2006年,中村修二获得芬兰千禧年基金会颁发的2006年千禧年技术奖,表彰他发明了革命性的新光源——蓝色、绿色和白色的发光二级管和蓝色激光。
迈克尔·葛詹尼加是全球著名的脑科学家之一,为了能请他到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杨祖佑用了5年的时间为他建了新大楼、申请经费、购置核磁共振成像仪、成立研究团队……如今,葛詹尼加成为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圣吉心智研究中心的第一任主任,领导着麦克阿瑟基金提供的一项1000万美元的全国性项目。当杨祖佑准备请菲尔茨奖获得者迈克尔·弗雷德曼加盟大学时,他问物理系主任和教授:是否有空间给新人?他们回答说:没有,我们还需要新空间。但是,当他们被告知这个人是弗雷德曼时,他们立即回答:“我们有空间,我们需要他。”
2006年10月5日出版的《洛杉矶时报》发表一篇文章指出,1966~2006年间,在82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学奖和医学奖的科学家中,有19位在加州,其中斯坦福大学位居第一,有5位,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位居第二,有4位。
在加州的这份光荣里,有杨祖佑的一份功劳。他说:“聘请这些教授,不是因为他们能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因为他们非常优秀。作为校长,我大概要用80%的时间与教授和学生们交谈,倾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愉快地呆在学校,互相合作努力,我每天都要做这样的工作,我喜欢这样的工作。”
========================================================================
会议信息
ACMFMS 2008
Asian Conference on Mechanics of
Functional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Venue: Matsue, Shimane, Japan.
Date: Oct. 31- Nov. 3, 2008
Chair: Fumihiro Ashida ( Shimane University, Japan)
Co-Chari: Cun-Fa Gao (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hina )
Secretary: Sei-ichiro Sakata ( Shimane University, Japan)
Submission of Abstract: April, 30, 2008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May, 31, 2008
Submission of 4-page paper: July 31, 2008
1060 Nishikawatsu-cho, Matsue, Shimane 690-8504, Japan
E-mail:
acmfms@riko.shimane-u.ac.jp Phone&Fax:
+81-852-32-6254 Website:http://www.acmfms.shimane-u.ac.jp
This is a conference o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of solids,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following, but not limited to them:
Mathematical elasticity;Elasticity ( Thermo, Electro, Electro-magneto, Photo);Plasticity;Functional and Intelligent Materials
Functional and Smart Structures;Fracture;Impact Mechanics and Dynamic Material Behavior
Publication of full papers:
Selected papers will be published in ACTA MECHANICA through a regular
review process.
-----------------------------------------
The 7th Euromech Fluid Mechanics Conference (EFMC7,2008.12)
EUROMECH Fluid
Mechanics Conference 7 (EFMC7)
The 7th EUROMECH Fluid Mechanics Conference will be held at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organised by the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the Manchester
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Recent updates:
12/03/08 The European Union will be funding a number of scholarships
designed to enable attendance of this meeting. Full details (including the
scholarship application procedure) will be listed on this site, once final
details are confirmed.
September 14 - 18, 2008
The conference aims to provide an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of all aspects of fluid mechanics, including instability and
transition turbulence, multi-phase and non-Newtonian flows, bio-fluid
mechanics, reacting and compressible flows,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methods, as well as applications
-----------------------------------------
2008建模、计算、仿真、优化及其应用学术会议
会议名称(中文):
2008建模、计算、仿真、优化及其应用学术会议
会议名称(英文): 2008 International Pre-Olympic Workshop 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会议类型: 国际会议
会议论文集是否检索: ISTP EI
开始日期: 2008-8-4
结束日期: 2008-8-7
会议地点: 南京
主办单位: 江苏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等
承办单位: 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等
全文截稿日期: 2008-4-15
交修订版截止日期: 2008-5-15
联系人: 东南大学 刘继军
联系电话: +86-25-83792886
传真: +86-25-83792316
E-mail: jjliu@seu.edu.cn
通讯地址: 210096 南京 东南大学 数学系 江苏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 刘继军
会议注册费: 代表注册费900元(通讯代表300),版面费800元
会议网站: http://61.132.74.112/jsiam/portal/ShowInfo.asp?InfoId=14
论文出版:会期正式出版精装本"2008建模、计算、仿真、优化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英文,刊登每篇不超过6页的论文,提交ISTP和EI检索)。到会交流代表的会后提交的相关论文的全文将被推荐到国际期刊发表。
征文范围及要求: 论文选题不限,会议鼓励选题范围如下,但不限于此:
应用数学;数学建模、教学与应用;优秀建模作品;计算数学及其应用;工程数学;模拟与仿真;生物信息学与生物统计;
科学与工程计算;离散数学与数理逻辑;统计概率统计与应用;金融数学;运筹、规划与应用;最优化技术与算法;非线性计算;力学与有限元计算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控制理论与应用;CAD/CAE/CAM;计算几何与计算机图形学;信息安全技术;遗传算法与应用;软计算;动态系统
数值与非数值算法;普适计算;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图象处理;软件工程;虚拟实现;自动化;逆向工程;数学软件的应用;仿真软件、软件包的应用,例如(但不限于此)MatLab;Mathematica;SPSS;MathCAD;Maple;ANSYS;Origin;ABAQUS ;LS-DYNA;ADINA;I-DEAS
;ProCast;FLAC3D/FLAC2D;Fluent/CFX;UniGraphics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物力学高级讲习班(2008.7,上海)
讲习时间:2008.7.20-27 讲习地点:上海
讲习主题: 1.生物力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2.生物力学的力学基础 3.骨关节生物力学与临床 4.生物力学的建模与应用
主席: 姜宗来 联系人: 齐颖新
联系方式: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888信箱,200240 Tel:021-34204863 E-mail:qiyx@sjtu.edu.cn
-----------------------------------------
力学生物学与人类健康学术讨论会(2008.9,郑州)
会议时间:2008.9 会议地点:郑州
会议主题:
以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骨关节疾病与损伤、口腔颌面正畸整形与修复等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疾病为主,内容涉及疾病发病的力学生物学机制、临床辅助诊断和预警的力学生物学指标体系以及基于临床资料的力学建模与计算机辅助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设计等。
会议主席:姜宗来 Tel:021-34204863 E-mail: zljiang@sjtu.edu.cn
-----------------------------------------
2008年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会议(2008.9,大连)
会议时间:2008.9 会议地点:大连
会议主题: 1. 生物力学; 2.生物流变学; 3. 临床血液流变学。
会议主席: 龙勉
联系人:刘迎曦 联系方式:大连市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116023 Tel: 0411-84708403 E-mail:yxliu@dlut.edu.cn
-----------------------------------------
生物力学测试技术及应用(2008.12,上海)
会议时间:2008.12 会议地点:上海
会议主题: 1. 生物力学中的实验分析技术; 2. 生物材料和力学性能表征;
3. 生物力学计算与实验方法的结合; 4. 力学实验技术在生物力学研究中的重大进展与展望。
会议主席:张东升/张青川/杨国标
联系人:张东升 联系方式:上海市上大路99号,200444 Tel: 021-66135258 E-mail: donzhang@staff.shu.edu.cn
========================================================================
期刊信息
《力学进展》2008(Vol.38)第2期目录(2008.3.25刊出)
综述评论:
137 许巍 卢天健. 柔性电子系统及其力学性能. 2008.38 (2): 137-150
151 李宏男 高东伟 伊廷华. 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状况与进展. 2008.38 (2):151-166
167 司洪伟 陈卫东 李东旭. 大挠性航天桁架结构动力学及其主动控制研究进展. 2008.38 (2): 167-176
177 卫剑征 谭惠丰 杜星文. 空间充气管展开动力学研究进展. 2008.38 (2): 177-189
190 隋允康 李善坡. 结构优化中的建模方法概述. 2008.38 (2):190-200
201 刘丽兰 刘宏昭 吴子英 原大宁. 机械系统中摩擦模型的研究进展. 2008.38 (2): 201-213
214 刘伟 杨小亮 张涵信 邓小刚. 大攻角运动时的机翼摇滚问题研究综述. 2008.38 (2): 214-228
229 杨建 康毅力 李前贵 张浩. 致密砂岩气藏纳微观结构及渗流特征. 2008.38 (2): 229-236
动态:
150 姜宗林. 中国科学院高温气体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研究进展. 2008.38 (2): 150-252
253 何国威. 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年科研进展. 2008.38 (2): 253-255
256 李录贤 李跃明 洪灵 闫桂荣 陈常青 申胜平. 强度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近期研究工作进展. 2008.38 (2): 256-258
259 王如彬 陆启韶. 第一届认知神经动力学国际会议(ICCN2007)简介. 2008.38 (2): 259-260
260 力学进展编辑部. 《应用力学评论》2007年第60卷综述. 2008.38 (2): 261-262
263 力学进展编辑部. 《流体力学年鉴》 2008年第40卷目. 2008.38 (2): 263-264
译文:
237 Antonio Barrero Ignacio G Loscertales,通过毛细流动制备微纳粒子. 2008.38 (2): 237-246
科学基金:
247 孟庆国 詹世革. 力学科学处2007年重点项目结题验收情况的简要介绍. 2008.38 (2): 247-249
――――――――――――――――――――――――――――――――――――――――
《力学与实践》2008年启用新的封面
新年新气象,《力学与实践》从2008年第1期开始,封面设计将有所改变。本期封面插图是航天员和小女孩在太空中飞行,背后是神秘的太空和美丽的星球。该插图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图中的局部细节都是真实的,如航天员身上的光影、土星的光环、木星的红斑,仔细看看或许还能发现木星的卫星,这些都来源于真实的照片,是现实的反映。但是把这些元素放在一起后,特别是画面中小女孩的出现,使得整体有种梦幻般的感觉。航天员进入太空和出舱行走,是人类进军宇宙的必然环节,而插图的背景是我国神舟七号飞船即将开展的航天员出舱活动试验,图中右下角是神舟飞船的模拟图。插图也表现了一个小女孩的梦想:乘着想象的翅膀,和航天员并肩飞行,探索未来。她天真而又充满好奇,稚气而又富于想象――这正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
(《力学与实践》编辑部供稿)
========================================================================
教育教学
Course information from University of Greenwich, UK.
University of Greenwich, UK.
MSc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and Scientific Computing (AMMSC)
PhD Applied Mathematics
This advertisement is aimed at overseas students. Potential students
aiming at distinctive MSc results with migration to PhD studies in applied
mathematics are invited to apply. Fundings are not available for students
at the MSc level. However student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MSc with
distinctive results will be selected to continue a PhD research programme, which
will then be fully funded, at the Centre for Numerical Modelling and Process
Analysis. Please refer to
http://www.cms.gre.ac.uk for a full
description of the research activities.
Deadline for application: 30/06/2008 for September 2008 entrance.
Deadline for application: 09/11/2008 for January 2009 entrance.
Application form from http://ammsc.gre.ac.uk
The Masters programme is run by the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at
Greenwich, within the School of of Computing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 This highly regarded department was ranked 10th in the
2007 UK departmental ranking
(http://www.timesonline.co.uk/section/0,,6734,00.html
), and the MSc is taught by members of the Centre for Numerical Modelling
and Process Analysis, an award winning research group.
This Masters programme aims to train and equip Honours graduates in engineering,
science or mathematics and suitably qualified professionals, with the skills
required to understand, and use,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techniques and
scientific computing technologies in industry. Emphasis will be placed on
modelling phenomena governed by the physics of fluid flow, heat transfer,
electromagnetics and solid mechanics using CFD, FEA and other software tools. A
core philosophy of the programme is to introduce the students to the concept of
multi-physics modelling, wher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governing physics, and
hence the relevant solu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ies, are important. A strand
of the programme is devoted to Fire and Evacuation modelling, for candidates
with Fire Safety degree background.
Details of
available modules can be found at:
http://ammsc.gre.ac.uk
Entry requirements: A good Bachelor's degree in engineering, physics,
mathematics or a relevant related discipline. Those who have substantial
commercial or industrial experience but lack formal qualifications should seek
an interview with the programme leader.
Further details of the programme, applications, enquiries should reach cmsinfo@gre.ac.uk
(Mrs. Marilyn Nichols) or cse@gre.ac.uk
――――――――――――――――――――――――――――――――――――――――
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2008年会暨研究生力学教学研讨会
召开时间:2008年10月
会议议题:
1.本科力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 质量工程背景下力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与体会;
3. 研究生力学教学的基本情况: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师资、质量控制;4. 研究生力学教学与教改的经验。
会议地点:待定 会议主席: 姜弘道 承办单位: 河海大学
联系人: 赵引 联系方式: 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210098 Tel:13951697118 E-mail:zhaoyin01@hhu.edu.cn
――――――――――――――――――――――――――――――――――――――――
《工程力学丛书》专著和研究生教材征集
为了促进工程力学最新研究成果的交流,在河海大学领导和科学出版社的积极支持下,我们拟组织编辑一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工程力学丛书》。本系列丛书以专著和研究生教材为主;欢迎国内外工程力学界同仁将自己长期的研究成果撰写整理成书,作为本系列丛书的一部专著或研究生教材出版发行。有意者请与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张子明教授联系(Email:ziming58@163.com; Tel:025-83786789)。本丛书部分出版计划如下:
《工程力学丛书》部分出版计划
作 者 |
书 名 |
字数(万字) | 出版时间(年) | 备注 |
姜弘道,秦忠国,张健飞 | 并行计算力学 |
25-30 |
2009 | |
卓家寿 | 材料的本构建模 | 20-30 | 2009 | |
任青文,陆晓敏 | 块体单元法的理论与应用 | 20-30 | 2009 | |
陈文,孙洪广 | 力学与工程问题的分数阶微积分建模 | 30 | 2009 | |
张子明 | 固体细观力学基础 | 20-25 | 2009 |
========================================================================
研究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以该校实力雄厚的力学学科为基础组建而成,下设航天航空系、工程力学系、力学教学实验中心、强度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若干研究所。
西安交通大学力学专业是1957年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几个力学专业之一,1962年批准设立教育部振动测试基地,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博士点,1984年经原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建设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同年创办了国家级学术期刊——《应用力学学报》,1988年建成并向国内外开放,1988年固体力学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获力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01年固体力学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工程力学专业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开始招收学士硕士连读生。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先后得到了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211工程一期、二期”、“985工程一期、二期”等项目的重点支持,已成为我国培养力学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的学生享有优良的社会声誉,有的已成为国际知名学者,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的教授。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及教学成果突出,国际合作与交流广泛。 学院共有教职工72人,其中教师52人, 现有教授28人(含:“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8人、校“腾飞计划人才”6人、博士生导师23人), 75%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或国外留学经历,部分教师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以首席单位主持国家973项目3项,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课题100余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科技发明奖4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0余项。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十余项。学院与美、英、日、德、法、加拿大等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广泛深入的长期交流与合作。
学院设有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本科专业有:工程力学(含:本硕连读(六年制)、工程与结构分析(四年制)两类)、航空航天类(目前以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为主)。硕士专业有:力学一级学科(含: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含: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人机与环境工程)。博士专业有: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微系统力学、航空航天器结构设计。航天航空学院下设航天航空系、工程力学系、力学教学实验中心、强度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若干研究所。拥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其中:固体力学为首批博士点、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并设有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工程力学专业为省名牌专业。
(摘自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网站 http://cem.xjtu.edu.cn )
========================================================================
网络精华
―――――――――――――――――――――――――――――――――――――――――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力学
武际可
(北京大学武际可教授科学网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7904 )
―――――――――――――――――――――――――――――――――――――――――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应用力学分会铁摩辛柯奖获得者演讲报告
Timoshenko Medal Lectures
See Wikipedia for a description of the
Timoshenko Medal.
http://amresearch.blogspot.com/2006/04/2001-timoshenko-medal-lecture-by-ted.html
AMR is attempting to post all Timoshenko Medal Lectures. If you have the
text of a lecture that is missing in the following list, please contact Shaofan
Li (shaofan@berkeley.edu).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