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6期,2008年5月10日
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邮编:210098)
投稿:mechbrief@hhu.edu.cn
网页: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于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已发过刊可在文摘网站查阅
,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各位力学同仁的投稿和意见反馈。
本期目录:
◆ 焦点新闻
²
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初审结果公布
²
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秘书长工作会议简讯
²
中国科协第165次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宁波大学举行
²
科技人力资源流失严重,三分之二留学生不回国
²
中国力学学会特邀理事袁明武教授受邀成为IUTAM计算力学工作组成员
²
南京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科研四大基地之一
² 江苏省力学学会“环境与灾害力学专业委员会”筹备组征集通知
² “六位校领导迎女秘书”说明了什么
◆ 科技人物
² “混沌理论”之父罗伦兹逝世
²
读者来信:有关第5期Hutchinson教授的信息更正
◆ 学术会议
²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2008 (ICEM2008,Nanjing, China)
²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CPST)
& Symposium on Plasma Science for Materials (SPSM)
²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fract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stanbul, Turkey)
²
First American Academy of Mechanics Conference
²
International Union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IUTAM)
& Symposium on Cellular,
Molecular and Tissue Mechanics
²
16th. Congress Europe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²
“江苏省力学学会2008学术大会暨第四届苏港力学及其应用论坛”通知(最后一轮)
²
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力学生物学与人类健康学术讨论会征文通知
◆
工作招聘
²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教授、副教授招聘启事
² 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的招聘启事
◆
教育教学
² 2008年“多场耦合理论与智能材料”高级讲习班暨全国研究生暑期培训
²
何时拒绝哈佛——闲话学校崇拜
◆
研究机构
²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应用力学分部
◆
网络精华
²
教授分级重要吗?
²
登徒子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
焦点新闻
-----------------------------------------
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初审结果公布
受理申请项目76490项,不予受理项目共3370项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消息,在2008年度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间,基金委共接收各类项目申请79860项,并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2008年度项目指南和申请通告的要求对申请项目进行了初审。
现公布初审结果,受理申请项目共76490项,不予受理申请项目共3370项。初审结果通知已发函至各依托单位,同时以电子邮件形式通知了不予受理申请项目的申请人。各依托单位可登陆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简称ISIS系统)查询本单位申请项目受理情况。申请人如对不予受理决定有疑问,可向相关科学部咨询;如对不予受理决定不服,可在2008年5月15日前向相关科学部提出复审申请。
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的有关规定,项目申请人对不予受理决定不服的,可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出复审申请。有关复审申请的程序和要求如下:
1.复审申请人向依托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索取用户名和密码,用于登陆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简称ISIS系统)。
2.登陆ISIS系统,在线填写复审申请表后提交。
3.在ISIS系统提交电子申请表后须打印一份纸质申请表并保证二者内容一致,本人签字后以特快专递方式于5月15日前寄送相关科学部综合处(以邮戳日期为准)。
4.5月15日下午4:00系统关闭,不再接收复审申请。
5.具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复审申请不予受理:
● 非项目申请人提出复审申请的;
● 提交纸质复审申请表的时间超过规定截止日期的;
● 复审申请手续不全的(复审申请表在ISIS系统未提交、缺纸质复审申请表或本人未签字等);
● 项目申请人以本人或项目组成员被他人假冒签名为由提出的复审申请(该类情况可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投诉和举报)
对不予受理的复审申请,由相关科学部通知复审申请人。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科学部负责审查复审申请,审查依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2008年度项目指南和申请通告。经审查,认为不予受理决定符合相关规定的,维持原决定;认为原决定有误的,撤销原决定并进行重新评审。有关复审审查决定将由相关科学部在6月30日前以公函形式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同时以电子邮件形式告知。
7.依托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可随时查看本单位人员复审申请的提交与处理情况。
2008年4月22日,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会秘书长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出席此次工作会议的人员有理事长李家春,副理事长方岱宁、戴世强、郑晓静、程耿东,秘书长王建祥,常务副秘书长、学会办公室主任杨亚政以及副秘书长刘青泉、任玉新,学会办公室部分工作人员列席了此次工作会议。
李家春理事长主持会议,参加会议的各位理事长和秘书在会上就学会近期工作和后续安排展开热烈讨论,主要完成了以下议题:
1. 听取了“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大会申请承办方的陈述报告,并确定了2009年“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的承办方;
2. 通过了《中国力学学会学术交流管理条例》;
3. 听取了IUTAM(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执委会2008年选举有关情况;
4. 听取了2012年ICTAM(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大会的申办工作进展;
5. 听取了BICTAM(北京国际力学中心)最新进展,并就2008~2010年的活动计划进行了讨论;
6. 听取了《中国力学学会史》的进展汇报,并就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讨论;
7. 通过了中国力学学会《大众力学》科普丛书编委会名单,并听取了《大众力学》科普丛书2008年的编撰工作进展;
8. 通过了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所属专业组的换届名单。
最后,李家春理事长对学会近期的工作做了总结,并对今年后续工作的重点进行了归纳和强调。
-----------------------------------------
以“信息时代弹性波理论面临的新挑战”为主题的中国科协第165次青年科学家论坛于2008年4月18至21日在宁波大学举行。来自高校、研究所和企业的36位研究人员和20名研究生参加了这次论坛。宁波大学聂秋华校长到会致欢迎词,主办方中国科协和承办方中国力学学会都派代表到会并对论坛的召开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要求。北京交通大学汪越胜教授、宁波大学王骥教授、浙江大学陈伟球教授和湖南大学韩旭教授担任这次论坛执行主席。
弹性波理论的研究有着悠久历史,是固体力学和声学学科的重要分支,有广泛的工程应用背景,与信息技术、传感器、无损探测、地震、精密机械、导航、精密计时、生物科技、医疗等现代高科技领域都有直接联系。由于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的兴起,弹性波理论的研究面临着材料复杂化、器件高频化和多场耦合化等难题,这些难题的解决将对生物和化学传感器、光通讯、高性能声波器件等技术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正是出于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寻求突破点,为我国关键元器件技术和产品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撑,这次论坛特别邀请了高校、研究所和企业的杰出青年学者和研究人员,就基本理论、计算方法、器件、新材料、应用技术等方面报告了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也提出了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思路。这些报告涵盖了多个领域,兼具前沿性和实用性,契合我国高技术领域和行业的迫切需求,引起了广泛热烈的讨论,为未来研究和产品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在论坛热烈讨论的基础上,组织者和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弹性波理论为许多高新科技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设计、制造、应用和新概念产品开发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工业技术转型和企业原创性技术突破的关键时刻,弹性波理论更将起到指导性作用。论坛执行主席一致表示,将利用论坛凝聚的共识和力量,在开辟研究方向和建议重大科技研究项目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由此促进这一领域的繁荣,为高新科技技术领域的技术能力提升上做出贡献。
-----------------------------------------
据中国教育科研网消息:截至2005年底,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4200万人。4月29日,中国科协发布的中国第一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通过对科技人才国内外流动的情况调查,流出量明显大于流入,“人才流失”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报告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有70余万具有高等学历的人员出国留学,但是学成回国的人员不到三分之一,三分之二以上的人选择在国外发展。有关调查显示,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北大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7成以上去了美国。
报告另外指出,跨国企业在华研发机构带来的“内流失”等问题已成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流向值得关注的新趋势。报告称,一些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中的中国研发人员和技术专家虽然在国内工作,但从其服务对象看,研究成果或贡献的归属不能合理计入我国的统计范畴,因此,这类人员却不能合理地纳入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范畴。
需要注意的是,外资企业对我国研发人员的争夺已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报告指出,2005年,在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的各类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的进出口在全部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均超过60%。
调查显示,目前已有来自14个国家的4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华建立了研发机构。一些在华跨国企业已成为海归人士和国内名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
报告还指出,尽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已经出现“回流”趋势,留学归国人员数量持续增长,但流出明显大于流入,“人才流失”现象仍然比较严重,高层次科技人力资源稀缺现象依然存在。
-----------------------------------------
据中国力学学会网站消息:近日,应IUTAM执行局和IUTAM计算力学工作组主席邀请,中国力学学会特邀理事袁明武教授成为IUTAM计算力学工作组(Working
Party on Computational Fluid and Solid Mechanics)成员之一。
-----------------------------------------
南京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科研四大基地之一。有高校48所,研究机构500余家,科技人员32万人,在宁两院院士61人,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城市前列。
在南京的高校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财经学院;南京审计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
南京已成为我国文、理、工、农、林、医、药、艺术、师范等学科门类较全的高等教育基地。
-----------------------------------------
根据2008年4月召开的江苏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会议的安排,经过一个月的酝酿和准备,江苏省力学学会下属的“环境与灾害力学专业委员会”筹备组日前成立。组长为河海大学陈文教授,成员有高效伟、刘卫群、赵慧明、王媛、苟晓凡(秘书长)。请有意参加本专业委员会,且在江苏省内从事环境与灾害力学基础和工程研究的科技人员,与苟晓凡博士联系(Tel:
025-83787901, email: xfgou@163.com )
-----------------------------------------
王长乐:“六位校领导迎女秘书”说明了什么
中国现代教育的历史,若以有的学者所说的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算起,至今尚不足百年。其间与国家命运一同沉浮,既端赖其举国体制而兴旺,也端赖其举国体制而曲折。其所依赖的五千年文明既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思想资源,也使其背负了沉重的历史包袱而步履艰难。其所蕴涵的希望既给人无限向往,其所迁就的愚昧又使多少人岁月蹉跎。为使向往者能心想事成,使蹉跎者不再叹息,故愿凝心思于笔端,或释胸垒,或祈时运,若能令看者颔首,则幸甚。
最近,一幅广西师范大学六位校领导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组女秘书的照片引起了广泛争议。然而,不仅有些经历者、就连该校评估组的副组长也认为这是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的正常现象,甚至给予了“这是该校重视评估工作表现”的赞许,言外之意是让大家不要大惊小怪。笔者以为,如果这真是教学评估中的正常现象,那就关乎公理,就不能不引人深思。
那么,这张照片到底给我们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信息呢?说明在有些高校领导心中,权力是高于一切的,而大学已经很难说就是一个整体。正如有的论者所言,六位高校领导迎接一位女秘书,其着力点不在女秘书,而在于女秘书所代表的权力机构。照片显示的并不是女秘书的高贵及校领导的谦恭,而是一种权力关系。其时校领导们所恭迎的既是“上级”权力的尊严,又是这种权力所掌握的经济利益。诉诸政治学原理,可知权力并非只是一种利益,而且是一种奠基于道德基础上的责任关系。在现代宪政国家中,权力的授受有严格的法律程序,也有完备的监督制度,权力滥用将招致法律的严惩。然而在当今现实中,权力已经不单纯只是手段,而成了社会中有些活动的目的。权力所集聚的巨大利益和荣誉,既使权力的授受关系耐人寻味,也使权力的使用逻辑令人费解。权力寻租、权力腐败,长期成为社会议论的话题。曾几何时,权力已经演变成了一种资本,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大学也顺应社会潮流,逐官、逐权、媚权之风甚嚣,被人们称为名利场。
纵观中外历史,虽有重商主义流行及军人专政、政客弄权的时代,但中外相通、古今一致的,却是尊师重教之风。其故何也?因其传道、授业,为社会播种文明和进步的种子。而中国传统文化其所以历五千年而不息,不是处于社会上层的统治者也不是处于下层的人民群众,真正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社会阶层是“士”。过去的“士”,如今被称为知识分子,主要集中于大学。而大学作为国家文明和知识的中心,领导者无疑应该是具有远见卓识的精英。然而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洗礼、在功利风气污染下的大学,蔡元培、竺可桢、梅贻琦等教育家的风采已成绝唱。今天的大学校长,有几人有众望所归的威信,有几人有领袖群伦的能力,他们治下的大学成为官场、市场、名利场几成宿命。而士之为士,就在于其能够自觉地以天下为己任。而士之无耻,一向被视为国耻。“领导迎女秘”照中所折射出的“士”之精神的沦丧,既是大学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教学评估中的“领导迎秘”、“接待”专家、“请领导作报告”等措施,与一年前甚至两年前就开始的“全校总动员”、“300天(甚至600天)倒计时”、“到评估优秀单位取经”等活动,虽然被一些论者视为可以理解,但其远离大学宗旨和精神的性质,无疑是屈服于世俗流弊的不正常现象。当然,这种不正常并非从现在开始。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大学中骤然而起的“经商潮”就使刚刚从“文革”灾难中走出的大学偏离了正常的方向,并且愈走愈远,以至于追求功利成为大学中名副其实的主流意识。与此相反,一些试图坚守大学品格和精神的学者,却显得不合时宜,愈来愈被边缘化。学者杨东平认为,现在大学中并行着官、学、商三种机制,学问和道德也已然失去了应有的尊严。而“照片”则表明大学在精神上已经分裂为官和学两个层次,权力话语明显地居于主流地位,而学者话语则只能存在于权力话语的缝隙中。他们在各自的范围内表达着自己的意志,一些学者以其微弱的力量维护着大学的精神和本性。比如对于教学评估的看法,如果在教师和学生中间进行调查,其支持率到底有多高?有多少人是用牺牲大学品格换来所谓的荣誉,实在是难以预料。而“众领导迎女秘书”之类的做法,大多数教师肯定是不会同意的。所以,高校在教学评估中的许多做法,可能只是知识领导者们的态度,而并非是教师们的意愿。官和学在大学宗旨、大学性质、大学规则、大学逻辑等许多基本问题上的分歧,很难说大学就是一个整体。而大学没有独立自主的地位,大学校长就不会有尊严,大学进步的路也将任重而道远。
(作者为江苏大学教育学研究所所长)
========================================================================
科技人物
-----------------------------------------
“混沌理论”之父罗伦兹逝世 终年九十岁
其所提出“决定性混沌”被指是牛顿后另一人类自然观“进化论”
“混沌理论”之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Lorenz),四月十六日在其位于美国麻省的家中逝世,终年九十岁。
罗伦兹毕业于达特茅斯学院、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生前在麻省理工任教。他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了著名的“混沌理论(Chaos Theory)”,指小小的变化可产生巨大影响,例如巴西一只蝴蝶煽动翅膀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现象,可改变大气运动的方式,引发美国得州爆出龙卷风。此现象被称为“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
罗伦兹所提出的“决定性混沌(Deterministic
Chaos)”被指是自牛顿以来另一引人注目的人类自然观的“进化论”,他因此于一九九一年获颁基础科学京都奖。罗伦兹认为,人类本身都是非线性的:与传统的想法相反,健康人的脑电图和心脏跳动并不是规则的,而是混沌的,混沌正是生命力的表现,混沌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比非混沌系统快得多。
“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是在数学和物理学中,研究非线性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的现象的理论。一九六三年罗伦兹提出了该想法,以图解释非线性系统具有的多样性和多尺度性。“混沌理论”最大的贡献是用简单的模型来推出明确的非周期性结果。该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例如马蹄铁上的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所谓“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而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会使更多蝴蝶跟著一起振翅。最后将有数千只的蝴蝶都跟著那只蝴蝶一同挥动翅膀,其所产生的飓风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在美国得州发生一场龙卷风。 ”
在《混沌学传奇》等书中皆有这样的描述:“一九六一年冬季的一天,罗伦兹在计算机上进行关于天气预报的计算。为了考察一个很长的序列,他走了一条捷径,没有令计算机从头运行,而是从中途开始.他把上次的输出直接打入作为计算的初值,然后他穿过大厅下楼,去喝咖啡。一小时后他回来时,发生了出乎意料的事,他发现天气变化同上一次的模式迅速偏离,在短时间内,相似性完全消失了。进一步的计算表明,输入的细微差异可能很快成为输出的巨大差别。
罗伦兹最初使用的是“海鸥效应”来形容这种现象,但在一九七九年于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演讲上却问道:“一只蝴蝶在巴西搧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吗?”“蝴蝶效应”因此得名。
-----------------------------------------
读者来信:有关第5期Hutchinson教授的信息更正
美国MSC(计算力学软件)公司的谷培博士来信,指出上期的一个错误:“There is a mistake in the introduction of J W Hutchinson. Pro H J Gao(高华健教授) was not a student of JW Hutchinson. He was a student of J R Rice. Prof. CF Shih(施春风,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 was a student of J.W. Hutchinson.”
衷心感谢谷培博士,并对我们工作中的粗心和错误向读者致歉,请大家继续监督我们的工作。
========================================================================
学术会议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2008 (ICEM 2008)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2008 (ICEM 2008) will be held in NANJING,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November 8-11, 2008. Being organized by the Chinese Society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and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and co-operated /
sponsored by various international societies i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this
conference is aimed at attracting prominent researchers,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to present their important findings and discuss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board areas i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These cover all aspects of optical
methods and techniques, Nano and Micro testing, hybrid concept and methods,
biomaterials and bioengineering,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residual
stresses, NDT/NDE, etc.
Abstract Acceptance: May 31, 2008
Full Paper Due Date: September 30, 2008
Working language: The working language of the conference is English.
Registration Fees:
Before September 30, 2008
Regular: US$ 500
Student: US$ 300
Accompanying Person: US$ 150
After October 1, 2008 and on-site rate
Regular: US$ 550
Student: US$ 350
Accompanying Person: US$ 200
More details please visit:
http://www.icem2008.org
-----------------------------------------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CPST)
& Symposium on Plasma Science for Materials (SPSM)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CPST) and Symposium on Plasma Science for Materials (SPSM) are
jointly held biennially to survey the progress and exchange ideas in the field
of low-temperature (thermal and non-equilibrium) plasmas. Meetings were held in
Australia, China, Japan and Korea, attended by scientists from the Asia-Pacific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2008 conference will be held in Huangshan City (Yellow
Mountains), China.
Topics:
Thermal plasma sources, diagnostics, modeling; Low pressure plasma sources,
diagnostics, modeling; Atmospheric pressure non-equilibrium plasmas;
New plasma sources; Basic processes in plasmas; Plasma-surface interaction;
Plasma processing for microelectronics;
Plasma spraying and thermal plasma materials processing;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of plasmas; Plasma deposition and film preparation;
Plasma treatment of polymers; Clusters, particles and powders; Dusty plasmas;
Plasma modification of materials surfaces;
Plasma nanotechnology; Plasma for biological and medical applications; Plasma
chemical synthesis/engineering; Micro plasmas ;
Plasma applications in fuel cel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 ; Others
Committees:
Conference Chair: Chengkang Wu (CN)
Conference Vice Chairs: Rod Boswell (AU), Chi-Kyu Choi (KO), Osamu Takai (JP,
also SPSM Chair), Shu-Yan Xu (SG)
Conference Secretaries: Yuedong Meng (CN), Heji Huang (CN)
Important Dates:
June 30, 2008 End of abstract submission
July 30, 2008 Author notification
August 30, 2008 End of early bird registration
最新消息:由于受到国家资助,国内代表会议注册费降低到1500元/人
更多消息请访问会议网站: http://210.73.18.17/APCPST/
-----------------------------------------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fract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stanbul, Turkey)
会议时间:2008年11月五日至七日
会议地点:土耳其,伊斯坦布尔,Cankara大学
会议的投稿截止日期已被延到本月15日,请有意参会的各位抓紧时间投稿。该会议是国际分数阶微积分及其应用领域规模最大的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2004法国,2006葡萄牙,2008土耳其,2010西班牙,2012中国。本次会议开始设立“Young
author award”与“Achievements award(终身成就奖)”,奖励在分数阶微积分的理论与应用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
会议详细信息请登陆:http://www.cankaya.edu.tr/fda08/
更多分数阶微积分的信息请登陆网站:http://www.ismm.ac.cn/ismmlink/PLFD/index.html
-----------------------------------------
First American Academy of Mechanics
Conference
June 17 - 20, 2008, New Orleans, USA
More details please visit
http://firstaam2008.lsu.edu/
-----------------------------------------
International Union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IUTAM)
& Symposium on Cellular, Molecular and Tissue Mechanics
June 18 - 21, 2008, Woods Hole,
Massachusetts, USA
More details please visit
http://me.engin.umich.edu/IUTAM_symp/
-----------------------------------------
16th. Congress Europe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July 6 - 9, 2008, Lucerne, Switzerland
More details please visit
http://www.esb2008.org/
-----------------------------------------
“江苏省力学学会2008学术大会暨第四届苏港力学及其应用论坛”通
知(最后一轮)
一.会议安排
5月16日
中午 12:00前报到,地点:苏州阊门饭店接待大厅
下午 14:00-14:45 开幕式、照相 15:00-18:00 大会报告
晚上 18:00-20:00 欢迎晚宴
5月17日
上午 8:00-12:00 专题报告
下午 14:00-17:00 专题报告
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换届工作会议
17:30 闭幕式
5月18日
全天 参观考察、返程
二.有关注意事项:
1.参加本次大会代表:
论文作者、理事、专业委员会委员、市级力学学会代表及对力学学科感兴趣的学者、老师、同学们。欢迎我省力学同仁踊跃参加。
2. 16日南京安排专车送代表赴苏州参会,请南京代表和在南京中转的代表在下列地点准时上车集中前往苏州:
一号线:7:30河海大学大门口(南京西康路1号)发车。
二号线:7:30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大门(中山门530号)发车。请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省地震工程研究院、解放军理工大学等单位代表在此线路候车,注意车前“江苏省力学学会专用车”标记。
3.南京市以外的代表自行前往会议饭店。苏州火车站、汽车北站乘【40】路或【161】路到【阊门横街站】下;,乘出租车约起租价10元,汽车南站可乘【933】路到【石路南站】下,步行5-10分钟到达饭店,乘出租车约
20-25元
苏州方面联系方式:
0512-67203006( 阊门饭店 总台)
0512-68093196、68417356、13814885441刘健峰;13862553606 范存新
4.大会已录用的论文将在有关专题分会场上报告,报告分组安排将于会前在江苏省力学学会网站(http://jslx.kmip.net
)上公布。报告时间:每人15分钟(含提问时间3分钟),请各位作者做好发言准备,制作PPT文件,控制好时间,并于报告当天提前拷入会场提供的笔记本电脑。会场提供多媒体设备。
5.论文全文和论文摘要根据本人的意愿将于会前在江苏省力学学会网站上刊发,代表可自行查阅。
6. 会议照片将在会后登载在江苏省力学学会网站上,代表可自行选择下载。
7.根据本人意愿和大会学术委员会的评审,将评选出大会优秀论文和学生优秀论文,并将在大会闭幕式上颁发证书。申请参加优秀论文评审的作者本人必须到会参加专题分会场报告。
8.会务费:
本次大会的会务费将区分本会会员代表与非会员代表(以学会网站会员库信息为准),按两个不同标准收取。大会欢迎研究生参加,凭有效学生证注册,费用给予优惠。
收费标准:非会员代表:500.00元/人
本会会员代表:400.00元/人
学生代表:200.00元/人(凭有效学生证)
报到时一并交清。会议期间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9.参加会议的代表务必填写下列回执,于5月10日前通过邮件返回江苏省力学学会信箱。
10. 如无特殊情况,不另行通知。(盖章的正式通知,将放在会议资料袋中)
11.大会所有信息将及时发布在江苏省力学学会网站上,请注意浏览。http://jslx.kmip.net
三.联系方式
江苏省力学学会秘书处(南京西康路1号,邮编210098)
联系人:邬萱 电话:025-83786951(可传真)
025-51991950(小灵通)
E-mail: lxxh@yahoo.com.cn
-----------------------------------------
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力学生物学与人类健康学术讨论会征文通知
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将于2008年9月17-19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本届年会以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实效为核心,围绕学科发展中学术前沿交叉问题,设立37个分会场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其中我会组织承办02分会场
“力学生物学与人类健康学术讨论会”,由我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姜宗来教授担任分会场主席。现以 “力学生物学与人类健康”
为主题征集论文,欢迎投稿。论文征集要求和格式见附件,截至时间为2008年7月1日。请按要求论文连同报名表寄(发)送至分会场联系人处(无论文但愿参会者可单寄送报名表)。我们将在所征集的论文中选择部分论文作为分会场口头报告,并在7月底左右通知报告人。
分会场联系人:
1) 中国力学学会 刘洋老师
地址:(100080)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电话:010-82543903;传真:010-62559588;email:liuyang@cstam.org.cn ;
2)上海交通大学力学生物学与医学工程实验室 齐颖新老师
地址:(200240)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888信箱;电话:021-34204863;传真:021-34204118;email:qiyx@sjtu.edu.cn
中国力学学会
二〇〇八年四月十五日
========================================================================
工作招聘
-----------------------------------------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教授、副教授招聘启事
(同济大学 仲政教授 供稿)
一、招聘岗位与要求
1.申报基本条件:详见同济大学人事处网页《关于发布同济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细则及任职必备条件(2003版)的通知》(同人[2003]220号)
2.学科名称:
(1)飞行器制造工程
研究方向:不限
招聘岗位:教授、副教授
(2)飞行器设计
研究方向一: 飞行器总体设计或可靠性工程
招聘岗位:教授、副教授
研究方向二: 空气动力学或飞行力学
招聘岗位:教授、副教授
研究方向三: 飞行器结构设计或强度分析
招聘岗位:教授、副教授
研究方向四:复合材料结构技术
招聘岗位:教授、副教授
(3)飞行器动力工程
研究方向:不限
招聘岗位:教授、副教授
(4)固体力学
研究方向一: 实验力学
招聘岗位:教授、副教授
研究方向二: 多场耦合分析或微纳米力学
招聘岗位:教授、副教授
研究方向三: 生物材料的力学行为
招聘岗位:教授、副教授
(5)流体力学
研究方向一: 实验流体力学
招聘岗位:教授、副教授
研究方向二: 理论或计算流体力学
招聘岗位:教授、副教授
研究方向三: 船舶流体力学
招聘岗位:教授、副教授
(6)工程力学
研究方向一: 复合材料力学
招聘岗位:教授、副教授
研究方向二: 工程结构的计算力学与数值仿真
招聘岗位:教授、副教授
(7)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研究方向一: 飞行器动力学
招聘岗位:教授、副教授
研究方向二: 非线性动力学
招聘岗位:教授、副教授
(8)导航制导与控制
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
招聘岗位:教授、副教授
3.岗位特定要求:
◆ 年龄:教授,50岁以下(有特殊贡献者可以适当放宽)
副教授,40岁以下
◆ 学位:博士(有特殊贡献者不受此限制)
◆ 教学经验及能开设课程:能主讲申报学科的主干课程
◆ 科研及获奖:科研成果突出
◆ 发表论文要求:在国内外相关学科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过论文
二、薪资待遇
按照同济大学同类职务人员执行
三、应聘者需提供的资料
1、中英文简历、近期免冠1寸照片1张
2、《同济大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表》1式2份
3、论文被收录和引用情况(目录)
4、主要代表作3篇、部(原件)及本人学术成就简介(500字以内)
5、其它学位证书、任现职证书、获奖证书等重要材料复印件
四、联系方式及申请截至日期
应聘者请将应聘材料(书面及电子版)发至下列地址,并请注明所要申请的职位及注明申请者的目前户口所在地。
本次应聘申请的截止时间为5月20日,申请材料送达各学院的截至时间为5月25日。
地址:上海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 学院 邮编:200092
电话:021-65983267
传真:021-65983267
联系人:陈洁老师
电子邮件:lxkp@mail.tongji.edu.cn
学院网址:http://202.120.189.189/ 学校网址:http://www.tongji.edu.cn
----------------------------------------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的招聘启事
(吴锤结教授 供稿)
招聘启事:
软件工程师 1名 <http://lsec.cc.ac.cn/chinese/icmsec/zhaoping.html#sys>
系统管理员1 名 <http://lsec.cc.ac.cn/chinese/icmsec/zhaoping.html#admin>
项目秘书1名 <http://lsec.cc.ac.cn/chinese/icmsec/zhaoping.html#secr>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
http://lsec.cc.ac.cn/chinese/icmsec/indexcn.html )
因科研需要,欲招聘一名工程软件开发人员从事结构分析有限元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应聘条件:
年龄40岁以下,博士学历, 计算数学、力学、机械工程、结构工程或理工科相关专业,具有较好的数学、力学基础,熟悉有限元方法及 C/C++ 编程,并能熟练应用ANSYS、MSC、ABAQUS等力学仿真软件。待遇面谈。
有意应聘者可将简历发送至:
地址:中关村东路55号
单位: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
联系人: 吴继萍
联系电话:010-62627352
传 真:010-62542285
E-mail:wjp@lsec.cc.ac.cn
面试时间、地点、形式等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
教育教学
-----------------------------------------
2008年“多场耦合理论与智能材料”高级讲习班暨全国研究生暑期培训
2008年“多场耦合理论与智能材料”高级讲习班暨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中国力学学会北京国际力学中心和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共同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教育部和湘潭大学联合资助,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以“加强基础、促进交流、开拓视野、培养青年科研后备人才、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为宗旨,聘请国内外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主讲教师。根据相关学科特点,讲授若干门基础课程,介绍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培养青年教师及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促进校际交流与合作,提高青年科研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本次高级讲习班暨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自2008年8月6日开始至8月22日结束,8月5日报到,8月22日下午结束。学习结束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相应证书,学员所在单位据此认可学分(一般为2-4个学分)。
授课专家:
讲授专家由国内外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包括:
黄克智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Hiroshi Ishiwara教授(日本东京工业大学);B. H. Park教授(韩国Konkuk
University)
Sungyung Lee教授(韩国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张统一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曹文武教授(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方岱宁教授(清华大学,长江学者);胡更开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黄永刚教授(美国西北大学)
郑晓静教授(兰州大学,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李言荣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陈伟球教授(浙江大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其他有关专家还在确认中。
讲授内容:
本次研究生暑期高级讲习班的主题包括:
(1)多尺度力学;
(2)铁电/铁磁材料与多场耦合理论;
(3)特种材料/结构及其力学问题;
(4)智能材料结构与器件;
(5)微纳电子新材料与器件;
(6)集成电路设计;
(7)集成传感技术与器件;
(8)信息功能陶瓷与器件;
(9)其它相关领域。
招生规模及对象:
本高级讲习班暨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面向全国二年级或二年级以上的硕士生、博士生、青年教师,以及青年研究人员。招收正式学员100名,旁听学员20名。学员由所在学校研究生院(部)、研究生工作部推荐,高级讲习班暨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组委会组织学员的资格审核及录取工作。
学员待遇安排:
本高级讲习班暨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为正式学员提供免费食宿及教材、讲义等学习资料,并免收学杂费。为来自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广西、重庆、内蒙古十二个省、市和自治区的西部学员,报销往返硬座火车票。
报名时间和方式:
本高级讲习班暨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报名截止时间为2008年5月31日。正式录取名单将于6月底在网站公布,并发出正式录取通知书。
请将报名表通过电子邮件 wenjuanjiang@xtu.edu.cn 提交,附件请用您的学校或单位加名字命名。同时将导师和学校签章的报名表,挂号邮寄到: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大学 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邮编:411105)。
欢迎广大研究生、青年科技工作者报名参加2008年“多场耦合理论与智能材料”高级讲习班暨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
-----------------------------------------
何时拒绝哈佛——闲话学校崇拜
饶毅
这是我近年写专业外文字以来感到比较难写的一篇文章,不仅因为写它有点命题的起因,而且猜想不论是出于已经形成的社会思维惯性,还是出于对社会现象不同的解读,许多人会有和本文相左的意见。为了给正在求索的后来学子及其家长们在选择成长道路时提供一个视角、或者至少是一个参考意见,我还是敲出了这篇文章,并且干脆给文章拟了一个足以称为耸人听闻的题目。
人的学历和书的封面
对于有些学校、或者有些人来说,人的学历和书的封面大概差不了太多,上过的学校在教学实质上和其它学校并没有大的差别,差别就是学校的名字和外界对学校的一般看法。这样,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发展,毕业后总想靠所读学校名誉来过日子,和书装了一个封面好像差别不是很大。
有许多中国学生和家长,很重视大学在社会上的一般“名气”,而且学生常常很在意大学排名。有人喜欢一辈子以自己上过的大学来定位自己和他人,而许多家长也以子女所上的大学来作为衡量家长自己对子女的成长和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这些现象,不仅在中国比较普遍,在留学海外的华裔里也不少见。有些海外的华裔好象说提倡子女自由选择,但是一说到子女上什么学校时,仍然流露出对学校的过分重视。于是乎,任何人成长与其所受的教育场所有关,但教育场所不能决定其一生,这个本来浅显的道理,好像在华裔社会里不容易畅销,至少周光召先生觉得有些中国学生和家长追求读中国或美国名牌大学追求得太辛苦了,建议我依自己的经历,写点文字和这样的青年学生及其家长聊聊。这个题目他给了我已近两年,我开了个头后怕写不好就拖下来了,最近在北京听说周光召先生在其他场合谈起这事,感到于心不安,回美后抓紧时间写完。
我先得说明我不认为自己成功了(而且我不觉得成功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另外在我看来,任何人将自己作为成功的典范来谈自己是怎么成功的本身难以避免被归为愚蠢。不过,不成功不能阻碍我聊学校对人起到的影响(和没有起到的影响)。何况因为我读过的多个中美学校之间外观差异比较大,要聊这方面,不完全是外行。我从1978年到1983年在江西医学院读大学,然后在上海第一医学院读过两年研究生(没有毕业),85年到美国就读于旧金山的加州大学(UCSF),博士后期间在哈佛大学,1994年迄今一直任教于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简而言之,在中国,我没有上过最有名的学校,而在美国,我却没有去过不是一流的学校。因为接触过许多来自不同学校的人,我可以不犹豫地验证常识:每个人的能力不能以其曾经就读的学校来判断。
为方便我举例, 可以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大陆留美的人员当中看到:做出重要而有创造性研究的王晓东,在大陆念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在美国是德州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生和博士后,在社会一般观念里,他上的不是中国最有名气的学校,但是他做出了非常出色的研究。四川大学电子系毕业的王有勤到美国读电子学研究生以后不久却转学到霍普金斯大学读听觉电生理的研究生,博士后在UCSF,以后任教于霍普金斯大学,他领导的实验室成为美国一个主要的听觉皮层实验室,他有能力和兴趣从电子转向神经生物,和他在中国大学训练大概没有关系,而是他自己对科学的兴趣和判断。生物化学家傅新元的研究能力,我想既和他的南京师范学院大学教育无关,也和耶鲁大学没有太大关系,他在西奈山医学院就开始做出很突出的工作,以后离开耶鲁相信他也会有好的研究。做出聪明老鼠的神经生物学家钱卓,设计的实验也特别聪明,他的成长不仅华东师范大学不起关键作用,就是和他目前任教的普林斯顿大学关系也不是很大关系,我相信他转到波士顿大学去以后,还会有漂亮的(可能更漂亮的)研究工作。
我绝对不是说中国名牌大学没有优秀毕业生。我自己的朋友里自然也有中国名牌大学毕业的。现在斯坦福大学任教的骆利群,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毕业生,美国Brandeis大学的研究生,UCSF的博士后,他近年在斯坦福的研究工作很杰出。因为家庭关系,我听他父母讲过一些他小时候的事,我觉得他专业成就是他自己能力所决定,和科大少年班或者Brandeis都没有多大的关系,只要有在许多学校都可以得到的一定环境,骆利群都能凭自己的天才和努力而有好的成长,因为他主要是自己决定自己。北大、清华当然有好的毕业生,生命科学里,现在科罗拉多大学的韩珉、耶鲁大学的邓兴旺、普林斯顿大学的施一公分别在发育生物学、植物生物学、结构生物学有很出色的工作。但是不一定是北大、清华的大学训练造就了他们,而是他们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起作用。二十多年前北大、清华生物系对科学有深刻理解的老师很少,也就难以要求他们对韩珉、邓兴旺这样的学生有特殊的教育。据我所知,北大有些毕业生在离开母校多年而可以客观地审视母校时,也觉得学校没有真正给学生极大不同于中国其它学校的教育。当然这也和专业、时间有关系,有些专业的学生在有些时候确实只有在北大清华才能碰到杰出的教授。就生命科学领域来说,这样的情况如果不是没有、恐怕就是很少。二十年前,中国生命科学里科学研究杰出的人,绝大多数都集中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里面以教书的为主。对科学没有深刻体会的人教书的效果,可以被真正能掌握自己的学生靠自学而超过。现在各个学科有多少变化,也是需要问于专业人士,不是靠学校名称可以断定。北大有没有特殊的科学精神?从我能看到的情况来说,迄今没有证据表明这样的假说能成立。
就是在美国,哈佛也不是都是好学生。在我直接接触过的多个学校的学生中,第二笨的学生和最懒散的学生都是我在哈佛看到的学生,当然我直接接触的学生人数有限,不具有统计规律。在中国和华裔社会里,常常有人很关心某人毕业的学校,甚至因为学校而影响到人的关系。在美国,特别是在学术精英群体里,对个人在专长上的关注要远远超过对其曾就读学校的注意。美国特别好的学校对中国各个学校的了解,如果没有中国人在旁边提醒,常常搞不清楚。就是听说了,也难有感性认识。这就好比中国学校不知道印度学校好坏一样,再有印度人解释,中国人自己难以有强烈印象。
在我们华盛顿大学研究生录取委员会上,大家重视学生具体表现,我们取的美国学生有名牌大学的也有名字都难记清楚的学校。中国申请者里面,几年前我们曾拒绝中国名牌大学的一位,虽然她所有(在校和美国标准考试)的分数都很高,却说不出为什么对研究感兴趣。美国和加拿大学生里面也是一样。反过来, 美、加学生中也有我们学校录取后,却拒绝我们而去名气比我们差很多的学校的事例,但是他是奔某个非常出色的教授和他的研究领域而去的,我们觉得这样的学生作出了合理的决定,而不会因为我们的神经科学在全美通常认为是最好的几个之一,而觉得那样拒绝我们的学生搞错了。
有些华裔家长拼命要求子女进某些特定大学,以便其后能进好的医学院或者研究生院,在我看来也是过度操心。这些医学院和研究生院并不是按照一般华裔家长的标准来招生的。华裔家长压学生上某个或者某种大学的做法,实际上既不利于学生自然成长,也不一定有利于达到家长自认为好的目标。我在哈佛碰到过华裔大学生,有的对家长怨声载道,上大学以后对家长有逆反行为,家长自以为对学生的好心反而阻碍他们发展。
大学教育不难超越
人的专业能力和大学的社会声誉脱钩的原因有多个。大学教育比较基础,除了特殊情况,常常不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关键发展。比如在很大范围内,许多大学的老师教学比教科书好不了多少也差不了多少,那么学生自学书籍就很容易消除教学的差别。能把课程教得很不一般的大学老师就很少:在中国少是因为没有很多大学老师有真正深刻的学术认识,在美国少是因为研究做得好的人很不重视教学。一个学校如果教学深广度不能超过标准教科书很多,其教育优势就可以被学生自我发展所超越。
中国大学里,有极少数老师是真有水平的,如果他们对学生有个人辅导,有可能造成和其它学校的重要差别。不过这样的老师在大学里面本身很少,有些有名的老师名不副实,有这样的人辅导还不如没有,有些老师名副其实,但是没有时间和兴趣对学生个别辅导。所以,大学期间如果学生自己有能力加上努力,是不难超越学校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在二十年前,许多大学老师都不读研究文献的,如果学生自己能读,而且读出门道来,很容易在理论方面超过大学的和有些研究生的老师。
对于研究科学的人来说,大学教育不如研究生教育重要。研究生是直接引入研究前沿,而且是个体化教育、对人的影响比大学的大班教育要大得多,且留下的记录在学术界可以有意义。所以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生教育的关联要远大于和大学教育的关联。
虽然我不觉得中国学生一定要上哪几个大学,但是我觉得中国学生在选择研究生教育时,要十分慎重选择研究机构和老师。在目前情况下,对于同样一个学生来说,去有些学校和老师那里读研究生,几乎是学术自杀。以我近十年介入中国的经历和参与中国高校教授评审时的观察,中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还需要很多的进步才能赶上科学院。生命科学研究生教育总体来说,迄今为止中国最好的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但是注意,这也是总体而言,有些专业最好的不在上海,比如结构生物学最好的在北京的生物物理研究所。有些专业、或者有个别的老师在高校也许可以提供比科学院要好的研究生教育。
我觉得目前更普遍的情况是:许多学校和老师不配带学生、耽误了学生的培养、没有使他们的潜力发挥出来。我对研究生教育不久前写过一篇文章。我要是直接写出哪些学校多数研究生导师都应该下岗,不仅可能得罪太多人,而且如果统称某个学校,总会冤枉一些老师(模仿一个笑话:如果要高校的研究生老师排成一队,隔一个要下岗一个的话,一定有漏网的,如果要都下岗,一定有冤枉的)。
所以,大学生在报考研究生以前,多问真正懂、而且有公心的老师和同学,来帮助自己避免跟不称职的老师做研究生。不能因为大学普遍鼓励大学生上本校研究生就被其中某些便利所诱惑。在咨询时,明确知道中国目前没有一个可以客观评价研究生的名单,要靠自己根据专业咨询。而且, 并不能保证自己学校的老师会客观告诉学生应该到哪里读研究生:有些大学老师本身就不懂,有些懂了却出于私心不告诉学生。最近中国有个机构向大学老师发问卷评估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生教育水平,虽然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总体被评为第一,其学术声誉却被评为第四,在北大、清华、复旦后面,学生转来给我看,我想,这反映的不是上海生科院的教育水平,而是中国参加评审的大学教授有多差:要么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学术声誉,而用的是大街上路人的标准;要么他们对科学院过去几年的变化毫无察觉,不知道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在国际上发表了多少和什么样的论文;要么他们知道而不客观地评价。过去4年,全国大学里面在生命科学作出的重要研究和国际上发表的重要论文总和,有可能不能超过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一个所,更不太可能超过包含有多个研究所的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如果大学生咨询的是搞不清楚这样情况的大学老师,那么也就得不到正确的信息。
中国也在变化
有些家长和学生以为如果今后到中国的教育和科研机构找工作,它们都很重视应聘人员曾经就学的学校一般名声。实际上,这也是过时的老皇历了。至少在我所熟悉的中国几个最好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它们在聘任教授时,重视的也是科学研究能力(包括已有记录和潜力),而学校名声已经不重要。聘任者的大学教育情况,几乎不在考虑范围。因为在科学院、北大、清华、复旦、科大和中国其它主要机构,这些年都希望学术进步,所以它们对要聘任的人都看重研究,看的是发表论文的质量,有些学校在碰到看不懂论文质量的时候,就看重刊发其论文的杂志名称,照样不看重应聘者所毕业的大学。我相信其它一些学科也是同样情况。所以高中毕业生及其家长过分看重大学名声,对于将来在中国的发展也不是那么明智。
当然,如果教育质量确实有显著的差别,那选择大学是重要的。我们说书的封面不那么重要,并不否定书的内容的重要性。比如现在耶鲁大学的遗传学家许田,大学在复旦大学,那里的遗传学教育当时比中国一般学校是要好很多,对于他以后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复旦毕业的学生很多,很少能成为许田那样优秀的遗传学家,即使有一定外界条件,也不能代替个人自身素质和勤奋努力。
对于目前中国大学教学质量,我没有能力逐个评价,要求教于了解具体情况的其他人。我猜想大多数学校的大学教育差别还是有限。就是复旦以前的遗传学教学优势,据许田和复旦的金力说目前也急待改进。
中国近年出现的一些优秀生命科学家,也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成就在中国很突出,而不是靠他们的大学学历。北京的王志新和饶子和,都是工农兵学员,在生物物理不同领域做出了好的研究。现在中国科学院的陈竺,文革期间没有读过大学,读的是医专,以后在上海二医和法国读研究生。他和陈赛娟在上海二医领导的实验室,不仅90年代研究在中国突出,我最近评审中接触过中国一个名牌大学的几乎全体生命科学的教授情况,我觉得,陈竺和陈赛娟90年代在上海二医的工作就是拿到现在也比多数大学教授的研究要好。陈竺在美国没有长期待过,可是他的英文比许多在美国待过的华人还好。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裴钢,大学在沈阳药学院,研究生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他90年代中期回国后, 有一段时间可能是中国生命科学界在国际杂志发表的文章最多的。神经科学研究所的张旭,大学在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在瑞典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99年到科学院后,在受体转运方面有新发现,2003年中国第一次请国际专家逐个全面严格高水平地评审时, 张旭是真正受国际专家肯定的。(我得说明一下,以前中国媒体常说谁被国际专家肯定,有时是真的,多数时候要么是没有的事情要么是别人顺口随便说的。对张旭的评价,是专门将他的研究材料寄给多个专家以后、又有专家到中国答辩后特意评审作出大段评论和结论。)上海还有一位人类遗传学家孔祥银,没有研究生学位,却发现了两个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有两篇《自然 遗传》的论文,是成就和学历比最高的。所以,对于高中毕业生及其家长来说,以为大学名声对今后在中国发展重要,也是要看在什么行,不然的话,盲目奔向某大学的名声,就是今后在中国工作,或许已经失效了。
对题目的说明
主要意思写完后,好像得解释一下题目。我两次放弃过哈佛大学,但是都不是什么英勇举动。对我的专业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哈佛,而是UCSF。不过到中文环境,常有人提起我去过哈佛做博士后而不提UCSF的研究生。其实我是拒绝哈佛才去UCSF做研究生的,对我来说, 特别是二十年前我喜欢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的结合,哈佛能给的研究生训练不如UCSF。所以我是选了专业上更好的学校,只是没有依中国社会的一般想当然的错觉而已。博后我去哈佛是因为我想去特定教授的实验室和研究方向。博后结束后,我放弃哈佛医学院眼科系的教职而到华盛顿大学。这一个决定,不仅专业发展上对我好,还包括对同一个人不同时期来说,最合适的环境不同。哈佛大学对于助理教授有特殊的压力,在那里升终身教授理论上标准特别高:“全美这个领域第一”(哈佛的人实际上靠掌握“领域”的大小来变通提升的难易,要不然,哈佛的终身教授岂不是个个都要得诺贝尔奖,而实际哈佛终身教授有许多不是某个公认领域第一)。在那里做助理教授把握不好很容易急功近利的赶快到好杂志上发论文,而不能潜心研究。而且因为哈佛升终身教授人数有限,造成年轻教授之间容易“别苗头” 、不合作、甚至有人际关系紧张的情况(我曾经看过两年轻人一开始就在后面互相妒忌、攻击)。这在一般美国学校很少出现,所以对于知道这些情况的人来说,并不一定选在哈佛做助理教授。虽然华裔对哈佛的特殊喜好是不争的事实, 实际哈佛并不是在所有专业全美第一。结果是,华裔放弃哈佛的不多,但是我的非华裔同事和朋友中有好几个放弃哈佛的。所以,放弃哈佛既不勇敢,也不新鲜。
就我自己的大学教育来说,虽然我当时很不愿意,曾经准备下年再考没成。但从长远来说,上江西医学院对我不一定不好,我不用特别看重学校的考试分数,我也不太在乎时兴什么,自己有许多时间发展兴趣。要是学校造成一个时兴的东西,年轻时我也不能保证自己有能力抵抗周围的环境,也许浪费更多时间。如果在其它学校有太大的竞争压力或者乱赶时髦时,说不定被挫伤热情或者被误入歧途。我当然不是说每个人都应该象我一样到没有名气的学校,也许只是重复塞翁失马的精神安慰。
一个人不仅受毕业的学校影响有限,就是在学校工作的,影响也是有限。伯克利加州大学名气不可谓不大,可是目前没有一个生物的诺贝尔奖,西南医学中心不可谓普通意义的名牌大学,可是它在生物医学却出了一些非常优秀的工作,而且目前有好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正在那里工作,其学术环境比绝大多数学校要好,象王晓东那样多次拒绝伯克利加州大学,也是有道理的。另外,对于有些人来说,环境很重要,而对于另外的人,或者在有些时候,环境的影响却有限。
在中国上大学不过是一次阶段性考试的结果。一个人的动态变化在某次考试时反映不能保证全面,不出现波折才是奇怪。象1977年1978年的高考,因为多数省份录取率不过3%,一个题目的对错就可以产生表观百分比上很大的差别,上什么学校等于是由没有统计差别的分数所决定。何况,能不能依靠中学水平和大学低年级教学为主的老师出的考题,来反映学生的能力,本身就是问题。我相信,中国有些学科的天才,在高考和各种竞赛里面是难以反映出来的,甚至可能上大学的机会都没有。
最后说明,既然看人不可过分看曾经就读的学校,自然也包括反对专门歧视名校出身的事情。专门折磨北大、清华毕业生的人,我也曾经当面指出他们这样好像是有毛病。所以,以毕业学校来断定人的能力,或者矫枉过正专门讨厌好学校的学生和毕业生,这两个倾向都是对学校名称盲目崇拜的后遗症。
在华人交流场合,我被问到关于大学的时候不少。以后再有人问我,我就折磨他来看这篇作文。
========================================================================
研究机构
-----------------------------------------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应用力学分部
The Mission of the Applied Mechanics
Division
The Division of Applied Mechanics strives to
foster the intelligent use of mechanics by engineers and to develop this science
to serve the needs of the engineering community. Areas of activity cover all
aspects of mechanics, irrespective of approach, including theoretical,
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ology. The field of mechanics, which is
the study of how media responds to external stimuli, includes fundamental
analy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in:
Biomechanics, Composite materials, Computing methods, Dynamics, Elasticity,
Experimental Methods, Fluid dynamics, Fracture, Geomechanics, Hydrodynamics,
Lubricati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Micromechanics, Plasticity and
failure, Plates and shells, Wave propagation, other related fields.
The Applied Mechanics Division is one of the oldest and largest divisions of
ASME. Professor Stephen P. Timoshenko, first Chairman of the division, and
others founded the Division.
The Awards of the Applied Mechanics Division: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Applied Mechanics
Division Award; Daniel C. Drucker Medal; Warner T. Koiter Medal; Timoshenko
Medal
========================================================================
网络精华
-----------------------------------------
教授分级重要吗
本文摘自科学网博客,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7435
最近网路上依然在热论一个重要的话题:教授分级。
那么教授分级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教授分级真的重要吗?
这是大学中教师欲说还休的话题。作为大学教授,我一直在思考,教授分级真的重要吗?对于提高大学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对于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长挂嘴边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教授分级真的重要吗?
思前想后,教授分级无非有这样几个重要作用:(1)便于更加高效地管理高校中愈来愈不好管理的教师们,将教授分解成若干等级来,一般的教授对于比他高一级的教授就不敢随意叫板了(教授已经不敢对纯粹的管理阶层叫板了,因为那无异于找死,不信你试试),便于建立学术权威,也便于更多的资源集中利用;(2)便于实现多劳多得,对于有特权随意使用公共资源的人笼络人员和分配酬劳,实现更好的公平分配;(3)教授分级还可以激发人们的进取心,不是你一朝成为教授就可以的,你还必须努力拼命成为更高级别的教授,你还得老老实实,不得随意发飙,突显你比别人聪明,你要永远显得你比别人蠢,你才有晋升的机会,总之你必须听话。(4)教授分级还可以将可分配的资源更加方便地转变成极少数人永久的待遇,只要你听话,乖巧,你一朝成为最高级别,你退休后或者调入调出,薪酬就有一个基数,只有比你过去高,不会比你过去低。
说白了,教授分级涉及的是教授的管理和待遇的分配;无论怎样,跟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这些当务之急,我就是笨,没有想当有什么关联。或许有人会说,教授分级,是激发教授们的进取心,是让教授们时刻记住并践行“生命不息、进取不止”,只要教授们不断进取,教授的质量就会提高,当然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就提高了,这样不也是建设一流大学的有效措施吗?
但是我认为,有上述论点的人立论基础不成立,因为他臆想,我们的大学教授们本质上很懒、很惰性,不时刻有人在屁股上抽上几鞭子,是不会向前的,是不会进取的,因此必须分出过三六九等不可。事实是这样的吗?不是早有定论,我们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吗,我们的教授怎么会没有进取心呢?
在很多媒体上不也报道过,有许多教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吗?怎么我们的教授必须这样才有进取心呢?
教授到底要怎么做?你们随能说得清呢?传道授业解惑,仅此六字,又有多少教授、官员们真正去领会过呢?
教授要分级,总得有分级的标准吧,是他一年上了多少小时的课,还是他一年为学校赚了多少万科研经费?是他发表了多少文章,还是什么其他?难道上课多,包括上课种类多,上课学时多,就是传道授业好?难道能给学校赚更多的科研经费多就是培养人才能力高?难道一年发表文章多,就是学术水平高?这是多么肤浅、多么幼稚的啊?难怪呼,如今有人大做“概念文章”?难怪呼如今有“项目申请产业”、“SCI文章产业”?君不见,有媒体说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发表文章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君不见,有媒体报道中国发表文章自引率高而普遍?君不见,有媒体报道,中国每年的科研垃圾增长最快?君不见,有许多工科类专家一年可以发表几十篇文章(要知道,工科类时实验科学,文章必须有数据支撑,每周都有文章发表,你们想一想?)?君不见,现在不是有很多的博导、硕导每天忙于社交,要求其博士和硕士每天专注于书写文章吗,而且只要给领导、或者院士什么挂上名,就可以发表吗?如果哪一天文章被发现造假(中国自查是很难发现的),哪些挂名的领导、院士也可以斥之为盗用其名而金蝉脱壳吗?
所以我认为,等级制度是一切腐败、和我们大学积弊的根源。从长远计,应该废除教授终身制、实行聘用制,彻底打破文凭、年龄的限制;坚决杜绝学霸,院霸。积极鼓励多种学术思想的交流,鼓励百花齐放,才能活跃大学的教育和科研、人才培养。
对于当前来讲,要紧的不是教授分级,而是如何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的考核机制,而且要切记的是,教育是不能一味以数字量化的。要给教师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空间进行思考,进行自修;没有立足于民族长远利益思考的教授,是不能教育好我们的后代,培养好建设人才的,当然也建设不好我们大学的。
-----------------------------------------
登徒子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本文摘自科学网博客,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618 ,
王鸿飞 发表于2008-4-5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希望是宋玉而不是登徒子
中华文明之博大精深,不仔细揣摩很难体会得到。比如,我从小到大一直就不太明白为什么《登徒子好色赋》这篇文章这么重要,会被选在《古文观止》之中,成为国文中的经典。我对它的理解是后来才渐渐获得的。是否有人能够否认宋玉是中华文化和精神的代表之一?我自己不能。不过,却有一些人要替登徒子平反,说登徒子其实是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好男人。其实没有多少智商的人都应该明白,中国男人如果都成为登徒子这种所谓的好男人的话,被亡国灭种恐怕都不应该值得可惜。感谢上帝,好在我们还有宋玉这种人作为中华文化之灯塔,所以大家也不用怀疑中华民族还有伟大复兴的希望。
陈明远先生的解释
陈明远先生写了一篇《宋玉说登徒子“好色”并没有冤枉他》博文,他以自己的专长证明,“登徒子确实为本来意义上的好色之徒!”。陈先生的解释清楚而精彩,所以把其中一段引在这里:
“色”这个词,中科院语言研究所编定的《现代汉语词典》有6个解释,其中第6条为“指妇女美貌”。而“好(去声)色”这个古代的语词,《辞源》解释为“贪爱女色”,《论语·
子罕》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原来,春秋战国时代,“色”的意思并不止是“妇女美貌”,而本意原为“男女交媾”。登徒子说宋玉此人“体貌娴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此处“好色”指的是“喜欢性交”所以才“建议不让他出入后宫”,以防止宋玉跟“后宫佳丽之间发生性行为”!大王的“禁脔”为独占之宝物,安可让宋玉分享?!登徒子这一招,说到楚襄王的要害之处,是够损的!宋玉赶紧自辩:“至于好色,臣无有也。”也就是一口否定自己“喜欢男女交媾之事”。东邻倾国倾城的美人勾引了宋玉三年,他‘莫之许也’,没有答应她(求交媾的欲望)。可见不是好色之徒。接着宋玉说:“你看登徒子,他才好色(喜欢性交)!他老婆……难看得要命,登徒子还那么喜欢她,跟她(频繁地交媾)生了五个孩子!”若不喜欢频繁地交媾(尽管老婆难看),哪里生那么多孩子?!宋玉说:“大王比较比较,看哪个好色?”这里的“好色”并不是现代人所谓“贪爱妇女美貌”的意思,而是古代的本义:“男女交媾”。
(陈明远《宋玉说登徒子“好色”并没有冤枉他》博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b74a501008ahz.html)
登徒子这个人是十足的小人。因为嫉妒宋玉,不惜编造莫须有的生活作风问题来诋毁宋玉,幸未得逞。宋玉对登徒子的好色评价真是恰如其分。登徒子这个人生活得毫无品位,而且是嫉贤妒能的小人,官至大夫,真是楚国之不幸。
登徒子的大学
试想,在我们的大学在学术上缺少宋玉这种人做教授,而是充斥着学术上的登徒子这种教授,会是一种什么景象?登徒子教授说自己不爱钱,可以在大学清贫自守。他用落后的仪器炮制的文章和用自己的低标准培养的学生比和他的糟糠之妻生的孩子还多得多。他说我们国家穷,养不起宋玉这种华丽、铺张浪费和自以为有才要求高报酬的人。你看,登徒子多好啊!老婆不打扮,养后代也就象养猪。登徒子多高尚,哪里象宋玉这种人那样为人民服务和为国家出力还要有高工资和高报酬呢?
用宋玉的话来讲,登徒子教授这么低的工资都能接受,还说自己不爱钱,那又是什么呢?可是我们的领导和老百姓常常楚王不如,还真能听得进去登徒子那套诬蔑宋玉教授的说辞,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地把登徒子教授作为歌颂和表彰的典范。在这种环境下,原则上只会有登徒子滋长的空间,而没有宋玉立锥的地方。登徒子这种人居然能够在中国人的家庭价值观和学术界的评价体系中理直气壮地登堂入室,还被称为好男人和好教授,中华文明之堕落,还需要什么其他的证据吗?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文化之堕落,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整体上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之堕落。陈明远先生的《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为此提供了历史的见证。 (新浪读书频道上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链接:http://book.sina.com.cn/nzt/his/1111394831_wenhuarendejingji/index.shtml )陈明远先生在该书的《缘起》一章中说: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的意识。这样看来,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文化人的经济生活地位,是他们创造性精神生产赖以实现的必要社会条件,也是影响人物性格、历史命运的要素(当然不是惟一因素)。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中间,李大钊是第一个关注社会生活状况和经济权(生存权)的学者。1919年12月他在《新生活》杂志发表《物质和精神》一文指出——物质上不受牵制,精神上才能独立。教育家为社会传播光明的种子,当然要有相当的物质,维持他们的生存。不然,饥寒所驱,必至于改业或兼业他务。久而久之,将丧失独立的人格。笔者认为,所谓“革命”并不仅限于“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而应强调思想的解放、经济的自主、社会的平等自由。只有努力超越“权本位”的羁绊和“钱本位”的腐蚀,只有争得经济自主权,才能积极有效地实现文化的复兴,并在这奋斗过程中,实现“人本位”的真价值,逐步成长为真正自由的文化人。其实,物质上不受牵制,精神上才能独立,这不仅对文化人成立,对官员和一般老百姓,社会中的任何合法公民都成立。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问题
北清大学教授施一公和饶毅发表在4月2日光明日报上的文章《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全面崛起的必要前提》中充分地论证了在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性、必要性。他们其实是用另一种语言将差不多100年前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任鸿隽的《建立学界论》和《建立学界再论》的思想又在新时期中说了一遍。没有人能够否认,1949年前的北大清华,以及旧中国的整个大学和学术界,正是建立在任鸿隽那些人认同的理念上的。现在就要看这一代人能否赶得上任鸿隽们那一代了。
(施一公饶毅《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全面崛起的必要前提》链接: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482
)
(任鸿隽《建立学界论》和《建立学界再论》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1110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1111 )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问题,正在于究竟是靠既好色又爱钱也没有品位的登徒子,还是靠被登徒子总是试图诬蔑和排挤的正好相反的宋玉。
如果弄不清这个问题,继续对登徒子之徒情有独钟,把大量的金钱花在由登徒子教授掌管的大楼和设备上,而不是花在真正能够有影响的具有国际标准的宋玉先生身上,不仅是对纳税人的金钱的浪费,也是对莘莘学子和社会未来发展的机会的扼杀。最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岂不只是一句空话和一场笑话?
所以,我对施一公和饶毅关于引进世界一流人才的呼吁深为赞许,而且真的希望有关方面和社会不要期望宋玉成为登徒子,或者硬要把宋玉变成登徒子才罢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希望是宋玉而不是登徒子。难道不是吗?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