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7期,2008年5月25日

深切哀悼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

本期编辑:陈文  黄丹   帅映勇

        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邮编:210098)
        投稿:mechbrief@hhu.edu.cn
        网页: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于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已发过刊可在文摘网站查阅 ,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各位力学同仁的投稿和意见反馈。
 

本期目录:

 

     焦点新闻

    ² 深切哀悼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
    ² 地质学家聚焦中国南北地震带
    ² 灾后心理救援:一场挽救灵魂的遭遇战
    ² 教育部公示08年培育项目及09年重大项目申报情况

    ² 中国力学学会发布学术交流管理规定(试行方案)
    ² 我国力学青年学者获国际IEEE超导委员会Van Duzer奖
    ²
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力学)
    ²
江苏出资两亿引高才入省

 

     ◆ 科技人物
    ² 吴健雄的女弟子胡玲与数学天才陶哲轩


     ◆ 学术会议
    ² ICCES Symposium on Meshless Methods(Suzhou, 2008.10.13-17)
    ² Asia-Pacific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 Conference (APPEEC 2009

    ²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art Materials and Nanotechnology in Engineering(SMN2009
    ² The Workshop on Multiscale Modeling of Complex Fluids
    ²
第十四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第二轮通知
    ² 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 (第二轮通知)


     工作招聘
    ² 台湾边界元计算博士后招聘信息


     力学期刊
    ² 力学进展2008第3期


     教育教学
    ² 第四届江苏省工科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号通知)

 

     ◆ 研究机构
    ² Mechanics and Computation Group,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tanford University

 

     ◆ 网络精华
    ² 图解四川汶川5-12大地震

 

=======================================================================================

     焦点新闻
------------------------------------
深切哀悼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中国四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综合中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网站、中国汶川抗震救灾网消息:
灾情: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4日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授权发布:

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4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0560遇难,352290人受伤,失踪26221人,紧急转移安置1438.564万人,累计受灾人数4550.9241万人。截至24日12时,共接受国内外捐赠款物261.01亿元,其中实际到账捐款171.47亿元,已向灾区拨付36.79亿元。向灾区调运的救灾帐篷共计44.814万顶、简易房35458间(比前一日增加17124间)、被子241.9347万床、衣物330.4526万件、燃油33.6万吨、煤炭72.3万吨。

据卫生部报告,截至24日12时,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合计75086人,已出院40644人,院内死亡3484人。仍有23864人住院,从四川转外省市治疗4274人。救治伤员总数289457人。

据中国地震局报告,截至24日12时,共记录到余震7904次,4级以上余震178次,其中5级以上27次,6级以上4次,最大余震为13日15时07分的6.1级地震。23日12时至24日12时共记录到4级以上余震3次,最大余震为24日01时53分在四川青川县发生的4.1级地震。

据财政部报告,截至24日14时,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151.1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10.95亿元,地方财政投入40.16亿元。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报告,24日9时53分,宝成线109号隧道终于抢通,并已有救灾物资列车通过,标志着西北连接西南的铁路大动脉宝成铁路全线恢复通车。

据电监会报告,截至24日12时,红原部分恢复供电,四川已经有16个县部分恢复供电。北川、理县尚未恢复供电。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报告,截至24日,除青川县红光乡因地质原因群众整体迁移外,四川8个重灾县和109个中断通信的乡镇继续保持对外通信畅通。
寻亲热线: 010-88046969
呼吁:四川省请自发慰问志愿人员暂缓进入灾区
天气:

新华网快讯: 四川省政府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做好降雨防范工作,指出震区25日将有持续两天的强降雨天气,最大降雨可超100毫米。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四川省大部分地区将在25日到26日晚上出现一次较明显的降雨天气过程,并伴有雷雨和短时阵性大风。在地震主要灾区阿坝州、成都市、德阳市以及广元、绵阳两市西部有中雨,局部地方有大雨到暴雨。
  此次降雨过程的强降水区主要位于四川盆地的中部到东北部,南充、巴中、遂宁、达州、资阳、眉山、乐山7市和广元、绵阳两市的东部将有大雨到暴雨。据预报,27日天气又将转晴,气温较高,最高气温可达28摄氏度到32摄氏度,地震灾区应注意采取消毒措施,防止疫情的发生。

堰塞湖:

人民网北京5月24日电(记者于猛、夏珺):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最新消息说,今天发现四川茂县新增两处堰塞湖。截至目前,在地震灾区已发现36处堰塞湖。5月23日上午,国土资源部经对近日获取的航片、卫片解译,在四川省茂县西北部又发现两处堰塞湖。它们分别是水沟子滑坡堰塞湖和麂子坪滑坡堰塞湖。两处堰塞湖均位于茂县西北部,震后地表形变明显,发生多处崩塌、滑坡及泥石流。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汶川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等次生地质灾害分布面特别广,阿坝、绵阳、德阳、成都、广元、雅安等42受灾县市区,需要开展地质灾害排查避险和调查评估。其中,都江堰、汶川、北川、青川等21个重灾县区市需要开展全面调查评估工作。据了解,截至5月22日,国土资源系统援助四川灾区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工作的志愿者已达八百余人,其中部分志愿者已经进入灾区开展调查评估工作。

 新华网四川绵阳5月24日电(记者孟娜 李宣良 海明威)唐家山堰塞湖抢险计划因天气原因受阻。
  按照预定计划从5月24日上午开始,武警水电部队的官兵将通过直升机投送,陆续降落到唐家山堰塞湖堤坝上,勘察地形、选择路线,为在堤坝上开筑导流槽施工作前期准备。然而由于天气条件很差,找不到可以降落的条件和机会。经过半个小时的努力,飞机不得不无奈返航。
  在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包括水利部副部长矫勇、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以及空调组、空军、施工现场指挥部、工程机械、擂鼓现场设备运输组等十多个单位代表正在紧急的磋商。
  唐家山堰塞体长803米,宽611米米,高82.65-124.4米,估算最大可蓄水量约3亿立方蓄水量,现今已超1亿立方米。它位于北川县城上游3.2公里,大地震造成大量山体崩塌,两处相邻的巨大滑坡体瞬时裹挟巨石、树木、泥土冲向河道,落入河道后在湔江形成堰塞湖。

5月22日晚,重访地震灾区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列车上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处理堰塞湖的问题,决定成立唐家山堰塞湖应急疏通工程前线指挥部。温家宝提出了处理堰塞湖问题的三条原则:一是主动处理,避免被动处理;二是要立足早处理,防止因水量增大增加处理难度;三是同时制定工程排险方案和人员转移避险方案,确保群众安全,确保部队和抢救人员安全,绝不能再造成人员伤亡…… 水利部已要求并协调部队对上游水位及坝体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及时发布预报。另外下游群众转移的工作也在进行。

救灾:

另据中央电视台报道,23日下午4点左右,上海赴川救援特警在绵竹市广济镇较为偏僻的中心村,发现了一名老人被压在倒塌的房屋废墟里。队员们迅速组织附近三十名警力共同展开施救,冒着危险徒手搬去沉重的横梁、瓦砾,终于成功解救了老人。这距离地震发生已经将近266个小时了。

据中新网5月24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23日晚在列车上主持会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13次会议。会议决定成立灾后重建规划组,并要求抓紧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总体方案,争取三个月内完成。


-----------------------------------------
地质学家聚焦中国南北地震带
基金委地学部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科学时报2008-5-19 ,作者:姚玉鹏 张进江)

中国大陆中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地质构造带,被统称为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也称中国南北地震带。这条带上,集中了我国有历史记录以来一半的8级以上大地震。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7.8级地震(现已修改为8.0级 ,下同—编者注)也发生在这个带上。
南北构造带理论研究意义重大

地质学家们认为,印度大陆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碰撞挤压,造成了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抬升、变形。青藏高原变形向东的延伸受到四川盆地下坚硬岩石圈的阻挡,在四川盆地的西缘形成了一系列高耸陡峭的山系,即龙门山。造成四川汶川7.8级大地震的原因就是穿过汶川、茂县和北川等地区的龙门山断裂活动,它是青藏高原东界的一段,也是中国南北地震构造带的组成部分。

中国南北构造带不但是我国重要的地貌分界线,也是中国大陆构造的东—西分界带,对于探讨中国大陆深部结构、青藏高原隆升的动力学机制以及中国大陆中新生代以来东部、西部构造与地表系统反转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沿这条构造带,也是我国重要的金属矿产和油气藏的集中分布区。因此,对南北构造带的理论研究,对探讨强震发生的动力学机制以及固体矿产和油气资源的形成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基于这些认识,中国科学家一直在坚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在近年来取得了不少新的认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也一直关注这个重要带的研究,并连续两年列入地球科学部重点项目申请指南。但是,关于南北构造带及中国大陆东西部差异演化的研究,可能涉及当今固体地球科学的一些重大科学命题,而目前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尚缺乏统一的规划,前沿性科学问题尚未很好地综合集成与整理。

日前,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西北大学发起,西北大学承办的中国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学术研讨会,在西安西北大学举行。会议召集了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西北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12个单位30余名专家学者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研讨。会议以主题发言引发自由讨论的形式,对南北构造带的组成、结构、形成演化、现今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大陆动力学过程、资源、环境灾害效应,以及中国大陆东部、西部构造差异演化与深部背景等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和争鸣探讨。会议交流了近10年来南北构造带及相关地区的研究现状和最新研究成果,聚焦了与南北构造带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初步明确了研究前沿。

通过两天的学术讨论,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南北构造带的存在。南北构造带本身作为一个特定单元而具有重要的地质、资源及环境(灾害防治)意义。该带可划分为不同段落,不同段落具有不同的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但总体统一构成一带特定构造,其中部、南部是现今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界,表明南北构造带是一重要的复合构造系统。南北构造带既是一个历史强震集中带,同时其南段、北段分别在能源及金属矿产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南北构造带还是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动力学体制东西反转的分界线,也是控制中国大陆现今从地表形貌到深部地幔差异演化的界线。具有从深部到浅层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表系统的综合分界性,因而是中国大陆构造的东部、西部的分界带。它既是中国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和地震与地表系统及深部过程研究的关键地带之一,也可以成为探讨大陆内部动力学过程的天然野外实验室。
六大科学问题指导学部战略规划

会议通过讨论和争鸣,初步在6个方面聚焦了若干科学问题:
1. 关于南北构造带的定义:现今的南北构造带是否应该赋予特定时间含义?现今的纵贯南北的构造带是否具有动力学的统一性?其地表—深部的具体表现形式怎样?南北构造带现今的确切范围位置——是继承古老构造发育,还是新形成的构造?
2. 关于南北构造带的结构与属性:不同时空段落的深浅部结构、构造演化和大地构造属性,特别是不同段落的交接部位及其与东部、西向构造带的交汇部位的结构及演化过程。
3. 关于南北构造带的形成历史:是否应将南北构造带的形成演化历史区划为前期、后期。前期为自中生代中国大陆形成以来的形成期,不同段具有不同的形成历史;后期为新生代的定型期,主要活动可能与青藏高原形成叠加关系直接相关。
4. 关于南北构造带的形成机制:注重现今南北构造带的形成机制;注重深部结构与动力学过程对浅部构造与动力学的影响。南北带的形成是否是对已有构造带的改造,改造的动力过程如何?是否是已有构造的拼接,即归纳过程,这个过程如何?是否具有统一的南北向深部起因,原因又是什么?
5. 关于中国大陆东部、西部的差异演化:中国大陆现今地貌格局的形成时代及机理——现今南北带的启动时间问题;中国大陆东部、西部深部差异的现今状态及相关的地球物理信息;中国大陆东部、西部深部差异的历史状态及演化,包括岩石学地球化学信息等。
6. 关于南北构造带的大陆动力学:太平洋、印度洋及欧亚大陆板块的相互作用及欧亚板块内部的调节响应;板块边缘向板块内部作用的转换机制;深—浅部耦合与脱耦、层圈相互作用。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会议达到了展示研究现状、聚焦科学问题、探索研究前缘、提出研究建设性意见的目的,对于下阶段实施地球科学部“十一五”发展战略及“十二五”战略的规划有重要参考价值。以少量主题发言引发自由论坛的会议方式值得推广。鉴于南北构造带的重要性和潜在的重大科学意义,与会代表建议将本专题会议固定下来定期召开并深化探讨。
拟对防震救灾相关研究予以资助

这次汶川7.8级(8.0级——编者注)大地震发生后,基金委地球科学部迅速与相关的专家取得了联系,了解了地震的情况和科学家的初步想法。考虑到震后第一手观测资料对科学研究及未来地震预测和防震救灾以及预防次生环境灾害的重大意义,对在第一线参加震后科考、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研究的科学家,地球科学部拟利用科学部主任基金尽快给予经费支持。
(作者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地质学科负责人)
 

-----------------------------------------
灾后心理救援:一场挽救灵魂的遭遇战


(科学时报2008-5-19 ,作者:洪蔚)

绵阳市九洲体育馆灾民救助点的孩子们,在心理专家的指导下接受心理治疗。(本报记者 祝巍玮/摄)

 

汶川地震后,很多细心观众从电视播报的画面中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被从瓦砾中营救出来的孩子,大多并没有哭喊,他们表情麻木、迟滞,似乎对外界失去反应能力,这种状态同样也表现在一些幸存的成年人身上。

5月16日,中国心理学会在即将赶赴灾区进行心理援救前,召开了记者见面会,向全社会提出了“科学”、“理性”地进行心理救援的呼吁。

30%的人心理创伤将持续几十年

根据心理学定义,判断心理创伤性事件有3个标准:危及人类生命;不可预期;无论做什么也无法阻止。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创伤治疗师方新说,汶川地震无疑具备上述3个条件,属于重大心理创伤事件。她说:“在创伤事件发生后,有70%的人可以通过自身所具备的应付策略自然恢复。而高达30%的人群,将从灾后几天到几十年,陆续出现不同的症状。”这些人如果得不到专业的救助与治疗,将因此发生人格的改变、扭曲,而且很可能终身无法痊愈。

正在进行唐山地震30年心理创伤研究的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博士杨凯文,介绍了对唐山市民的心理评估,结果表明,在唐山地震20~30年之后,幸存者仍存在大量的创伤后精神障碍的问题。目前有高达75%的幸存者,存在回避问题:拒绝看、听与地震相关的场景和事件,拒绝回忆或讲述与地震相关的情节和过程。回避问题,只是其中的问题之一,在其他许多问题上,唐山市民存在精神障碍的比例比普通城市的市民高出近10倍。

杨凯文将唐山地震发生时还是青少年的市民分为两组,第一组是震时未满5岁的儿童,第二组是5岁到十几岁的青少年。30年后这些当年的孩子中,存在大量人格扭曲、障碍的问题,特别是第一组儿童,他们目前都不到35岁,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在地震发生时,年龄越小的儿童,长期遗留的问题也越严重。针对在这次汶川地震中大量校舍坍塌、中小学生遭受创伤严重的现状,杨凯文提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救援任务,将格外严峻与紧迫。

共情作用,每个人都有可能崩溃

从电视和新闻图片中,除了麻木迟滞的反应外,我们也可以看到,为数众多的另一些人则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中,他们不知疲倦地奔走、救人,忙于种种事务,或者只是不知疲倦地诉说着。方新说,这是一种正常幸存反应。这种反应也传递给了营救人员、医护工作者,甚至是现场新闻记者。他们在短时间内将突破自己体力的极限,超负荷工作。正如亢奋情绪可以波及、影响众多人员,在短时间的亢奋后,精神崩溃也有可能波及到亲历者以外的人群。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钱铭怡说,尽管目前由于交通、通信不便,我们无法准确掌握灾区的信息,然而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的情况表明,处在抗震救灾一线人员的心理状况值得忧虑。 方新将创伤危机分为3个级别,危机的第一级别是亲临地震的幸存者,他们被恐惧、无助、被别人死去自己却活下来的内疚感而压倒。第二级别就是出现在救灾一线的营救人员、医护人员和新闻工作者,他们因为工作强度大,因为无法救更多人的自责感,而濒临崩溃。第三个级别则涉及到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目睹灾情画面的每一个旁观者。学术界称之为“替代性创伤”,杨凯文解释说,由于每个人都具有“共情”能力,所以每一个人,甚至包括心理工作者,都有可能因替代创伤而崩溃。很多旁观者甚至可能指责自己、指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在这样的大灾难面前,居然无所作为。

从目前中国心理学会掌握的情况,很多位于北京的心理咨询机构都接到了明显高于平日的预约求诊电话,很多人在看了灾情画面后无法承受,出现了生命不可测等悲观、沮丧的情绪。

一些人对电视、广播提出了指责,说你们居然还在播放娱乐节目。钱铭怡认为,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指责是不科学的。现在更需要适度的娱乐节目,对公众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与释放。同时她呼吁媒体,为了保护幸存者,不要追问受灾过程的细节;为了保护公众,不要播放过于惨痛、血腥的灾情画面。针对那些希望成为志愿者的人,她呼吁,不要盲目赶赴灾区,否则一旦成为替代创伤的患者,反而为救援工作增加更多的负担。
牵连1000万人,只有33位医师

在记者见面会上,即将奔赴灾区的中国心理学会将汶川地震的救援工作比做一场遭遇战。记者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其比喻为挽救灵魂的遭遇战更为贴切。

国外经验表明,这场战役将分3个阶段来进行,第一个阶段是震后一周,在这个阶段中挽救生命、保障安全是工作的重点。第二个阶段是震后3个月内,这一阶段将重建社会支持,对创伤者进行情绪疏解和哀伤辅导。

第三个阶段将是一场持久战。据统计,地震发生3个月后,幸存者的自杀行为将逐渐显现并持续增加。在此后的几十年内,地震带来的心理创伤将在不同人群中以不同的形式持续并存在。他们中很多人如果得不到救助,将在未来几十年逐渐出现酗酒、吸毒、抑郁和自杀倾向。目前的数据表明,在酗酒、吸毒、抑郁和自杀倾向的人群中,经历过创伤事件的人占有很高的比例。对一些人的治疗甚至可能要持续几十年。 从目前的资源与需求配置上看,初步估计,汶川地震直接波及的人群数字高达1000万人。而创伤心理治疗队伍全部人员数字,目前无法得知,但中国心理学会属下的、具有国际资格认证的专业创伤心理治疗师,只有33人;尽管算上一些长期从事创伤心理辅导的资深人员,这个数字可以有所增加,但面对1000万人的潜在需求,这场可能持续几十年的灵魂遭遇战,其艰巨与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目前有不少心理工作者、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赶赴灾区,开始对幸存者和一线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对此钱铭怡指出,创伤事件的心理治疗是一个相当专业的领域,不是任何一个有心理咨询或治疗资格的人都能胜任的。非专业创伤治疗人员,在这种情形下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他们中间很多人,在处理这种事件时经验不足、自身“免疫”能力不足,使得很多心理工作者感染“替代性创伤”,自身反而成为需要救助的对象。

几天后将首批赶赴灾区的3个创伤治疗队伍,首先要担负起的就是对一线心理工作者的培训任务,为期两天的培训,将重点传授创伤治疗中的“稳定性技术”。这项技术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幸存者,特别是中小学生,重建和恢复身体的安全感。
灵魂战役也要统一调度和管理

唐山地震时,我国国力弱,创伤治疗在国内完全是空白,遗留了大量存在的心理障碍的人群是可以理解的。而在2003年非典危机时,创伤心理治疗的需求逐渐显露出来,当时,中国心理学会就曾向国家呼吁,建议建立创伤事件心理干预的体系,却没有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此次汶川地震受灾面积广、涉及人群庞大,在这场艰巨的遭遇战面前,除专业人员不足外,管理与调度的缺陷也充分暴露出来。

仅共青团中央一家,就有3个不同的部门分别找到中国心理学会要求调派心理工作者。钱铭怡认为,缺乏统一调度对心理治疗工作是相当危险的,有些地方可能没有心理工作队到达,有些地方则可能先后遇到多支队伍。对幸存者来说,遇到几个队伍、被询问相同的问题,不仅不能使他们获得帮助,反而可能使情况更加严重。心理救援工作特别需要国家的统筹管理与安排,她呼吁中央应该出面或责成某部委牵头,统一协调灾后的心理干预。

钱铭怡建议,在短期内,可以在灾区建立心理救援站,并逐步发展为固定的心理诊所;在更长的时间内,对幸存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跟踪辅导,避免唐山的危机在汶川再度出现。

 

-----------------------------------------
教育部公示08年培育项目及09年重大项目申报情况
 

教育部网站消息:2008年度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2009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申报工作已经结束。至申报截止日,共收到重大项目申请51项,培育项目申请124项。经审查,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48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94项通过形式审查进入评审程序。

为确保项目申报工作的公正,避免不实申报及与国家各类项目计划已资助项目的重复等情况,依《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现将通过形式审查的项目申请基本信息予以公示,公示期为10天,自2008年5月19日起至2008年5月28日止。任何单位或个人对项目申请如有异议,请于2008年5月28日前,将异议材料书面报送或电子邮件至以下地址:
邮寄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计划处
邮政编码:100816 
电子邮件:jihuachu@moe.edu.cn
异议材料需署真实姓名并提供详细联系方式,对未署名或署名不真实的视为异议无效。有效异议涉及的项目,经我司核实确认后,将取消资格并予以通报。
附件:

2008年度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基金项目申请基本信息 

2009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申请基本信息

 

-----------------------------------------
中国力学学会发布学术交流管理规定(试行方案)

 

2008年4月,中国力学学会发布了学术交流管理规定(试行方案),对学术交流宗旨、学术交流范围、学术交流管理、学术交流经费、学术交流责任和学术交流活动的评估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规定。

详情可查阅中国力学学会网站http://www.cstam.org.cn ,或http://em.hhu.edu.cn/News_View.asp?NewsID=220

 

-----------------------------------------
我国力学青年学者获国际IEEE超导委员会Van Duzer奖

 

近日,国际电工电子协会(IEEE)应用超导学术期刊(IEEE Transation on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主编Justin Schwartz教授寄来电子邮件通知,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青年学者苟晓凡副教授、兰州大学郑晓静和周又和教授发表在该刊物的学术论文经IEEE超导委员会评选,被授予2007年度最佳贡献论文Van Duzer Prize。这是我国学者首次获该项重要国际奖项,也是该奖首次授予非电工电子领域的学者。苟晓凡博士将于2008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相关国际会议上接受Van Duzer奖的颁发。

Van Duzer奖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超导研究著名学者Van Duzer教授冠名。Van Duzer教授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应用超导界国际顶级学术期刊IEEE Transaction on Applied Auperconductivity的发起人和首任主编。Van Duzer Prize每年度仅从上年度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 on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的所有论文中,评选出一篇“最佳贡献论文”。评选条件为:(1)预期的高引用、(2)卓越的研究方法、(3)工作完整,有存档的历史价值。

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苟晓凡博士主要从事力学、物理、材料等学科的前沿交叉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检索5篇;目前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国家博士后基金及江苏省博士后基金各一项。此次,他们的工作获得重要国际学术奖项,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力学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
 

-----------------------------------------
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力学)


1. 王立峰 碳纳米管及相关纳米结构的力学性质研究,指导教师:郑泉水   单位: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2. 黄志龙 几类非线性随机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研究 , 指导教师:朱位秋   单位:浙江大学

 

-----------------------------------------
江苏出资两亿引高才入省

 

去年,江苏省实施的五年5亿元引进500名左右人才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曾在国内外引起轰动,而近日记者从江苏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江苏引才力度正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由原来的每年1亿元增加到2亿元,每个引进的人才或团队给予不低于100万元的资金支持,引才人数由原每年百名左右增加到150名左右,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中的“海归”人才,符合条件的,可以申报江苏省科技厅“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计划”,项目立项后,资助经费300万到1000万元。

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可从两个途径进行申报:已落户的向当地科技局申报,拟落户的向当地人事局申报。具体申报办法和程序,可登录江苏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人事厅网站查询。

 今后一年,江苏省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特色产业有重大贡献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在纳米技术、平板显示、新能源、新医药、生物技术、环保设备、工业设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和现代农业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将优先给予支持。

对于引进江苏的高层次人才,江苏省财政将给予每人(团队)不低于100万元资金支持。相关部门、各市还有进一步的引才资助措施。此外,江苏省还有一系列配套措施,使人才迅速适应江苏的创业环境。在生活方面,对引进人才将实行个性化服务,尤其要帮助他们解决购房、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

 

========================================================================
科技人物
-----------------------------------------
吴健雄的女弟子胡玲与数学天才陶哲轩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631, 李虎军 发表于2008-4-30

 
      美国国家科学院在华盛顿当地时间4月29日公布了本年度增选的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单,华裔科学家胡玲和陶哲轩分别当选为院士和外籍院士。

胡玲(Evelyn L. Hu)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教授。有报道说,胡玲出生在美国。她的父母20世纪40年代中期从上海移民到美国。2004年,胡玲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数理科学组院士,是继吴健雄之后第二位数理组的女院士。而胡玲正好是著名华人女物理学家吴健雄晚年指导的博士生。

澳大利亚籍华裔数学家陶哲轩(Terence Tao)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系教授。他生于1975年7月15日,还不满33岁。

2006年,陶哲轩获得了数学界的最高荣誉——菲尔茨奖。我曾经写过一篇报道: 《陶哲轩:一个华裔数学天才的传奇》。
 

陶哲轩: 一个华裔数学天才的传奇

《南方周末》 2006年8月31日
  同样是奥数奖牌得主,为什么他能够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2006菲尔兹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四位获奖者中的两位,俄罗斯的佩雷尔曼和澳大利亚的陶哲轩,均为昔日奥数金牌得主。相形之下,中国虽然也有不少奥数奖牌得主,却没有人能够取得像他们那样的杰出成就,有些人甚至远离了数学。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陶哲轩从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手中领走了菲尔兹奖章。上个月,他刚满31岁。目前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数学系任教的陶哲轩(Terence Tao),是赢得菲尔兹奖的第一位澳大利亚人,也是继1982年的丘成桐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华人。
  本月22日至30日,第25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该大会每四年举行一次,大会开幕式上专为40岁以下杰出数学家颁发的菲尔兹奖,则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此次与陶哲轩同获菲尔兹奖的,还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欧克恩科夫(Andrei Okounkov)、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的沃纳(Wendelin Werner),以及过着隐居生活的俄罗斯人佩雷尔曼(Grigori Perelman)。而陶哲轩是最年轻的一位。
  “陶哲轩是一位解决问题的顶尖高手……他的兴趣横跨多个数学领域,包括调和分析、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和组合论。”颁奖词称。听到自己获奖时,陶哲轩最初的反应是非常惊讶。他对本报记者说:“几天以后,我才开始适应……”当一位友人发电子邮件向他祝贺时,他回复说:“现在我仍在继续进行我的研究项目,我想要解决的那些难题,并没有因为获奖就魔法般地自动得到解决。”
但在许多数学家看来,陶哲轩的获奖并无悬念。“我并不惊讶,”洛杉矶加州大学物质科学学院院长、数学教授陈繁昌(Tony Chan)说,“像他这样的人数十年才出一个。他解决了几个数学领域中困扰别人多时的重要问题。”“他就像莫扎特,数学是从他身体中流淌出来的,”洛杉矶加州大学数学系前主任约翰·加内特(John Garnett)说,“不同的是,他没有莫扎特的人格问题,所有人都喜欢他。他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天才,还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数学家。”

29岁时即获得菲尔兹奖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查尔斯·费弗曼(Charles Fefferman)则愿意用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来形容陶哲轩。他告诉本报记者:“莫扎特的音乐只有一种风格,陶的数学却有很多种风格,他大概更像斯特拉文斯基。”
  天才儿童

1975年7月15日,陶哲轩出生在澳大利亚阿得雷德,是家中的长子。他的父亲陶象国(Billy Tao)和母亲梁蕙兰(Grace Tao)均毕业于香港大学。陶象国后来成了一名儿科医生。梁蕙兰是物理和数学专业的高才生,曾做过中学数学教师。1972年,夫妇俩从香港移民到了澳大利亚。陶哲轩两岁的时候,父母就发现这个孩子对数字非常着迷,还试图教别的孩子用数字积木进行计算。3岁半时,早慧的陶哲轩被父母送进一所私立小学。然而,研究天才教育的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米那卡·格罗斯(Miraca Gross)在陶哲轩11岁时出版的一篇论文中写道,陶哲轩的智力明显超过班上其他孩子,但他不知道怎么与那些比自己大两岁的孩子相处,而学校的老师面对这种状况也束手无策。几个星期以后,陶哲轩退学了。陶象国夫妇从这次失败经历中吸取的一个宝贵教训是:培养孩子一定要和孩子的天分同步,太快太慢都不是好事。陶象国对本报记者说:“我们决定还是让他去上幼儿园。”幼儿园里有陶哲轩的同龄人。上幼儿园的一年半里,陶哲轩还在母亲梁蕙兰指导下完成了几乎全部小学数学课程。母亲更多是对他进行启发,而不是进行填鸭式的教育。而陶哲轩更喜欢的也似乎是自学,他贪婪地阅读了许多数学书。

陶象国夫妇还开始阅读天才教育的书籍,并且加入了南澳大利亚天才儿童协会。陶哲轩也因此结识了其他的天才儿童。5岁生日过后,陶哲轩再次迈进了小学的大门。这一次,父母考察当地很多学校后,最终选择了离家2英里外的一所公立学校。这所小学的校长答应他们,为陶哲轩提供灵活的教育方案。刚进校时,陶哲轩和二年级孩子一起学习大多数课程,数学课则与5年级孩子一起上。

7岁时,陶哲轩开始自学微积分。“这不是我们逼他看的,是他自己感兴趣。”陶象国说。而小学校长也意识到小学数学课程已经无法满足陶哲轩的需要,在与陶象国夫妇讨论之后,他成功地说服附近一所中学的校长,让陶哲轩每天去中学听一两堂数学课。陶哲轩8岁半升入了中学。9岁半时,他有三分之一时间在离家不远的弗林德斯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8岁零10个月时,陶哲轩曾参加一项数学才能测试,得了760分的高分。在美国,十七八岁的学生中只有1%能够达到750分,而8岁的孩子里面还没有人超过700分。这期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教授将陶象国夫妇和陶哲轩邀请到美国,游历了三个星期。夫妇俩曾请教费弗曼和其他数学家,陶哲轩是否真的有天才。“还好我们做了肯定答复,否则今天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傻瓜。”费弗曼回忆说。一年后,陶象国夫妇面临一个重大抉择:陶哲轩什么时候升入大学?格罗斯教授在她的论文中写道,陶哲轩的智商介于220至230之间,如此高的智商百万人中才会有一个,他也完全有能力在12岁生日前读完大学课程,打破当时最年轻大学毕业生的记录。但他们觉得没有必要仅仅为了一个所谓的记录就让孩子提前升入大学,希望他在科学、哲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此外,陶象国认为,让陶哲轩在中学阶段多呆3年,同时先进修一部分大学课程,等到升入大学以后,他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后来,陶哲轩20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24岁被洛杉矶加州大学聘为正教授。
  奥数金牌

陶哲轩的数学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9岁多时,他未能入选澳大利亚队,去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但接下来三年中,他先后三次代表澳大利亚参赛,分别获得铜牌、银牌和金牌。他在1988年获得金牌时,尚不满13岁,这一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有意思的是,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彼得·泰勒(Peter Taylor)教授告诉本报记者,陶哲轩还有两个弟弟,其中一位有自闭症,是澳大利亚的国际象棋冠军,并且拥有非凡的音乐才能。这两个弟弟同时参加了1995年多伦多国际奥数。他们解题时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到同样的分数,最终双双获得铜牌。

本次菲尔兹奖得主之一、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也曾参加过1982年奥数并获得金牌。于是有人感叹,中国也有不少奥数奖牌得主,却没有人能够取得像陶哲轩或佩雷尔曼那样杰出的成就,有些人甚至远离了数学。这是一个令顶尖数学家们都很难回答的问题。在香港长大的陈繁昌教授对本报记者说,他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数学研究和数学竞赛所需的才能并不一样,尽管有些人(比如陶哲轩)可以同时擅长数学研究和数学竞赛。陶哲轩也告诉本报记者,很多奥数奖牌得主后来没有继续数学研究的原因之一是,数学研究和奥数所需的环境不一样,奥数就像是在可以预知的条件下进行短跑比赛,而数学研究则是在现实生活的不可预知条件下进行的一场马拉松,需要更多的耐心,在攻克大难题之前要有首先研究小问题的意愿。

和中国一样,澳大利亚参加奥数的选手也需要集训,但集训的时间并不是很长。陶哲轩说,他当时参加了为期两周的训练营,“我们白天练习解题,晚上玩各种游戏。”“他主要是喜欢做数学,而不是为了(获)奖去做数学。”陶象国说。泰勒教授说,目前澳大利亚会为那些最好的学生再提供为期十天的集训,但通常他们只会从各自的学校缺课一周,“我不了解中国集训的情况,但可能澳大利亚的训练要松散一些。”在中国,不少中学和中学生将奥数视为升入大学的一条捷径,投入大量时间进行训练。陶象国说,如果参加奥数只是为了升入一所好的大学,“这个目标太小了”。一位奥数奖牌得主、目前在美国某大学任教的华人数学家认为,中国奥数奖牌得主之所以不那么成功,原因之一是在奥数环境下有平等的机会,但在现实中,也许除了陈省身和丘成桐所在的几何和微分方程领域以外,华人数学家与西方数学家的机会并不均等。中国数学教育和研究的大环境还无法与根基深厚的发达国家相比。

陶象国也说,如果陶哲轩在中国内地成长,恐怕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国外,我们做家长的可以和学校协商(培养方案),哲轩7岁开始在中学修课,在中国哪个学校肯收他?”中国著名的少年班天才宁铂后来出家做了和尚,对这一现象,陶象国认为,“对于孩子,只可以带引他,鼓励他,教他怎么走,但中国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推孩子的速度太快,但推得太快,可能走不稳,就会跌倒。”
  快乐生活

佩雷尔曼也被视作一位卓有成就的数学天才。不过,这位天才离群索居,通常不喜和人合作。

陶象国说:“假如你的孩子是天才,你大概会希望他像哲轩一样,是一个容易亲近的天才。”陶哲轩是一位论文产出数量和质量都极高的数学家。他先后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其中30多篇系与他人合作。他说:“我喜欢与合作者一起工作,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实际上,我能够从谐波分析领域出发,涉足其他的数学领域,都是因为在那个领域找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合作者。我将数学看作一个统一的科目,当我将某个领域形成的想法应用到另一个领域时,我总是很开心。”费弗曼则说,陶哲轩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善于向别人学习,他同时也擅长向别人清楚地解释自己的想法。加内特更是说:“一流的数学家喜欢与他一起工作,他的合作者就能组建起世界上最好的数学系。”

陶象国认为,一流数学家喜欢与陶哲轩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合作中不是利用别人,而是激发合作者的才能。“哲轩从来没有和别人争执过,他想的都是怎么开开心心地和别人合作,而不是互相指责,争权夺利。中国的数学家们如果多一些合作,少一些争执,中国的数学才会有更快的发展。”很多人问陶象国,为什么陶哲轩不会说中文。陶象国的解释是,他和妻子发现陶哲轩的二弟陶哲渊有自闭症以后,担心同时讲英文和中文不利于哲渊的成长,在家里就只说英文了。

陶哲轩在自己的网页上说:他首先是一个澳大利亚人,他喜欢澳大利亚的肉馅饼和板球,以及澳大利亚随和、坦诚和无拘无束的文化。由于不会中文,陶哲轩无法直接了解中国文化。不过,父母的中国背景多少对他产生了一些间接影响。他对本报记者说:“在我成长过程中,中国和澳大利亚文化对我都有熏陶,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区分其间的差别。”陶象国则提到,陶哲轩从中国文化里学到的一点是保持谦逊,从不自大。

在洛杉矶加州大学任教以后,陶哲轩认识了听他课的一位韩裔女孩。这位女孩名叫劳拉(Laura),主修工程,年龄比他小三岁。后来,两人开始交往,并于四年多以前结婚,生有一子。劳拉目前是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一名工程师,参与了火星探测计划。陶象国说,陶哲轩一家是快乐家庭生活的一个好典型,“我们和哲轩都觉得,做人最重要的是快乐。”
 

========================================================================
 学术会议
-----------------------------------------
ICCES Special Symposium on Meshless Methods
13-17 Oct 2008: Suzhou, China
http://www.iccesmeshless.org/cgi-bin/icml08/pages/index

Conference Synopsis
Meshless methods belong to one of the most progressively developed part of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which is increasingly used in many fields of engineering and sciences. Each day, the number of new results in this field is growing significantly, and therefore there is a natural need to discuss current results and further developments. The First ICCES Special Symposium on Meshless Methods was held successfully in Stara Lesna, Slovakia, Jun 8-10, 2005, the Second in Dubrovnik, Croatia, June 14-16, 2006, and the Third in Patras, Greece, June 15-17, 2007. The Fourth Symposium will continue in the same spirits.
Aims & Scope
The Symposium will gather prominent researchers with common interest in meshless method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It is expected that researchers from different fields will exchange new ideas. Both mathematicians and engineers will be brought together and discus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highly efficient meshless methods for solving a wide variety of large scale problems. The focus will be on:
- Meshless Local Petrov-Galerkin Methods; Mesh-reduction Methods; Boundary Element Methods; Boundary Node and Hybrid Boundary Node Methods
- Modern and Novel Computational Techniques; Meshless Multi-scale and Mutli-physics Computational Methods; Element Free Galerkin Methods; SPH
- Local Boundary Integral Equations; Radial Basis Function Methods; Methods of Fundamental Solutions; Trefftz Methods; Wavlets Methods; Levelsets Methods.
A very broad set of researchers in modern computational methods is expected and encouraged to attend this important conference in China. Other meshless formulations will be encouraged, too. Open questions are to be highlighted in panel discussions.
CALL FOR PAPERS
The authors are invited to submit one-page abstracts by email to the Conference Secretariat (Prof. Zhenhan Yao email:demyzh@tsinghua.edu.cn) before August 1, 2008. Full-length papers of 15 pages should be submitted after the Symposium, prior to November 15, 2008. The paper will be printed in the monograph "ADVANCES IN MESHLESS METHODS", edited by Dr. Zhenhan Yao. Further information on required paper format and submission guidelines will be posted on the web site soon. Moreover, the original (previously unpublished) contributions will be reviewed for the journal CMES: 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  
Registration Procedures
Pre-registration should be made on-line by July 1, 2008.
Regular fees: 600 EURO
Students: 400 EURO
Accompanying persons: 150 EURO
(注: 国内代表的注册费2400 元人民币,研究生1600 元人民币,不交到国外,交费方式另行通知)
Fees for delegates cover coffee breaks, lunches and dinners on all conference days, and the monograph "ADVANCES IN MESHLESS METHODS". Fees for accompanying persons cover dinners on all conference days. Payment should be remitted by "Bank Drafts" (non-USA participants), or by personal cheques (USA participants), drawn in the name of "ICES", before September 15, 2008 to:
ICCES MM 2008
5251 California Avenue, Suite 140
Irvine, CA 92612, USA.

 

-----------------------------------------
Asia-Pacific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 Conference (APPEEC 2009)
http://www.srpublishing.org/conference/appeec
Wuhan, China March 28-30, 2009


This conference is sponsored by IEEE Power & Energy Society (PES) and Wuhan University. All papers accepted will be included in IEEE Xplore and indexed by EI. This conference will be held in Wuhan, which is one of the largest cities in China on the banks of the Yangtze River. It is in Hubei Province where the Three Gorges Dams are located. The technical areas to be covered in this conference include: Power Generation - Conventional and Renewable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Power System Management Full papers will be due by 30 Sept 2008 for review,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will be given by 20 Dec 2008.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contact:  appeec@srpublishing.org .

 

-----------------------------------------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art Materials and Nanotechnology in Engineering

8-11 July 2009 , Weihai, P. R. China  http://smart-nano.org/smn2009

 

Important dates:
Deadline of abstract submission: 15th January, 2009
Date of abstract acceptance: 18th March, 2009
Deadline of pre-registration: 1st June, 2009
Deadline of final paper: 8th July, 2009
Publications:
Th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will be published by SPIE, and published digitally in SPIE's digital library, which widely indexed by INSPEC, Ei Compendex, Physics Abstracts, Chemical Abstracts, SPIN, International Aerospace Abstracts, ISI Index to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roceedings, and the Smithsonian/NASA Astrophysics Data System Abstract Service (ADS). After normal peer-review process, selected full-length papers will be published in the special issues of SCI cited journals.
Organized b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ina
Cooperating Organization
SPIE, USA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 USA
Asia Pacific Committee of Smart and Nano Materials (APCSNM)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Centre, College of Engineering,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Chinese Society of Composite Materials
Chinese Society of Mechanics
Chinese Socie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hinese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C-MRS)

 

-----------------------------------------
The Workshop on Multiscale Modeling of Complex Fluids

 

The Workshop on Multiscale Modeling of Complex Fluids will be held at Beijing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Mathematical Research (BICMR), Beijing, China, from May 26-30, 2008. The workshop is one of a series of workshops organized by BICMR in the yearlong program on mathematical analysis, multiscale modeling and computations of soft matter/complex fluid systems. The program web: http://www.bicmr.org/sp.htm


-----------------------------------------
  第十四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第二轮通知


    “第十四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将于2008年10月下旬在江西省井冈山市召开。本届会议旨在提供一个广泛的学术与技术交流平台,活跃学术氛围,促进学科交流,推动我国疲劳与断裂研究领域学术与应用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本届会议必将是一次群英荟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学术盛会。

凡未经正式发表、与疲劳和断裂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学术观点、工程经验、应用范例、技术设想及建议等均可以论文形式应征。应征论文必须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数据可靠,计量单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中的有关规定。论文内容的保密性由论文作者自行负责,如有必要,须经作者所在单位审核。

截止目前会议已收到论文摘要100余篇,现拟将摘要投稿截止日期延后到2008年5月31日(论文摘要限1000字)。请将详细摘要的Word电子文档连同参会意向回执以Email通讯的方式发到会议秘书处,通讯方式见后。论文摘要审稿完成后将审稿结果通知作者,被录用的论文全文的收稿截止日期为2008年7月31日,全文篇幅一般不超过5000字。

论文全文经评审合格将以专刊形式在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主办的刊物《结构强度研究》上刊登,高质量论文将向机械强度、机械科学与技术、航空学报、金属学报等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期刊推荐。欢迎全国从事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校师生踊跃投稿,同时也欢迎暂无论文但对会议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会议。会议收费实行对学生优惠。

会议最新动态和有关通知等将在网站上公布,欢迎登录,敬请关注。会议网址: www.ncff2008.cn
会议秘书处设在中国航空学会结构设计及强度专业委员会
联系人:李亚智 田薇
地 址:陕西省西安市友谊西路127号西北工业大学118信箱
邮 编:710072
电 话:029-88460621;029-88493957
电 邮: yazhi.li@nwpu.edu.cntianwei@nwpu.edu.cn


-----------------------------------------
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 (第二轮通知)

 
      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化学会流变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承办,湖南工业大学、湘潭大学和湖南省力学学会协办的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年会的筹备工作进展顺利。会议将邀请国内流变学领域的有关专家、教授、企业家和科技人员向大会做专题报告。会议主要内容包括:本构模型与本构理论;高分子溶液与熔体;多相体系;工业流变学;电-磁流变学;岩土、地质与石油流变学;食品、医药与生物流变学;木材、固体复合材料及其加工流变学和两亲分子缔合结构与流变学等。会议拟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2008年9月28日至10月1日在湖南长沙历史文化名城举行,内容包括大会开幕式、大会报告、分组报告以及仪器参展等。第二阶段为10月2日至10月4日在湖南张家界国家级森林公园举行,内容包括实地考察、座谈研讨和闭幕式等。会议期间,除交流自2006年济南会议以来我国流变学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外,还将评选和颁发第五届中国流变学青年奖和首届中国流变学杰出贡献奖。到目前为止,组委会已收到了近200篇摘要, 这些摘要全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流变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及成果。

本次会议欢迎流变学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加,无论是否提交论文均可参加会议。根据众多代表的要求,经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化学会流变学专业委员会及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年会组委会研究决定:本次会议将出版中文摘要集和英文全文论文集,不再出版中文全文论文集,其中英文全文论文集将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和Springer出版集团以《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特刊(SCI、EI源刊)的形式出版,所提交论文应符合英文稿论文排版格式要求,且由大会组织委员会会同出版社严格筛选审稿合格后予以录用。因此,请各位作者在提交英文全文时同时提交中文摘要(限1页A4纸)。为便于专家审稿,请您尽快提交英文全文并尽可能提供中文全文。中文摘要和英文全文写作格式模板请到大会网站(http://www.nccsr2008.org.cn)下载,对于中文摘要和英文全文不符合出版社格式及排版要求的论文将不予安排审稿,由此造成的后果将由作者本人承担。由于英文杂志版面所限,每篇英文论文至少有一个作者注册参会,否则不予发表,仅刊登中文摘要,请作者予以理解。  
会议注册费:

在会议规定的提前注册期限内(6月18日前,包含6月18日),第一阶段:正式代表800元/人,研究生(需提供研究生院(处)出具的脱产研究生证明,不含在职研究生及博士后)600元/人,随行家属500元/人;根据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的有关规定,对持有有效会员证的上述学会会员,给予注册费15%的优惠(限第一阶段)。第二阶段:800元/人。超过提前注册期限(6月18日后)每人每一阶段加收100元。会议期间住宿费用自理。
论文版面费:

中文摘要100元/篇(限1页A4纸),英文全文1200元/篇(A4纸4页,少于4页按4页收取,每超过一页加收500元)。 
宾馆预定及其它:

由于本届年会期间,正值全国糖烟酒交易会在长沙召开,又是国家取消“五一”黄金周以后的第一个国庆黄金周前夕,再加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50周年校庆日为9月30日,学校周边的宾馆全部由学校校庆办预定完毕,年会期间(长沙和张家界)的宾馆预定较为紧张。为此,会务组正紧锣密鼓地与附近宾馆和旅行社协商,将于近期签定相关协议后将宾馆房间类别和价格、会后旅游路线上网公布,宾馆预定采取“谁先预定谁优先” 的原则,请各位代表密切关注会议网站并提前预定(包括回程火车票,张家界有飞机场)。考虑到飞机票可在代表所在地预定,机票的预定请自行解决。
组委会联系方式:
联 系 人:刘其梅 殷水平 罗迎社
联系地址:湖南长沙韶山南路498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流变力学与材料工程研究所,邮编:410004。
联系电话:0731-5623021
传    真:0731-5623376

1、关于注册费及版面费到款情况请与刘其梅老师联系:
电话0731-5623021,传真0731-5623376, Email: liuqimei@163.com
2、关于论文提交及修改情况请与殷水平老师联系:
电话:0731-5623021(办)
Email: Rheo2008@126.com
3、会议筹备进展信息及相关下载请随时浏览会议网址:http://www.nccsr2008.org.cn
 重要日期:

2008年06月28日,已收到接受函的中文摘要修改稿、英文全文截止;

2008年06月18日,提前注册截止日期。
 

========================================================================
 工作招聘
-----------------------------------------
台湾边界元计算博士后招聘信息

 
The Computation and Simulation Center, NTOU (Taiwan) announces two openings for post doctor. The working period is 1 year. The annual salary is NT$72,2000 (around US$24,000). All candidates should mail their resume and other supporting documents to me jtchen@mail.ntou.edu.tw or Dr. Weichung Yeih via e-mail: wcyeih@mail.ntou.edu.tw. 
The candidate should have the PhD degree and specialize in computation and simulation. Candidate who is familiar with BEM or Lie Group computation will be put in first priority.
 

J T Chen
Life-time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P. O. Box 7-59, Keelung, Taiwan
URL: http://ind.ntou.edu.tw/~msvlab
886-2-24622192 ext. 6140 or 6177 0935750251
 

=======================================================================
 力学期刊
-----------------------------------------
力学进展2008年第3期, Vol.38 (3) 出版日期:2008-5-25


吴承伟 马国军 周平, 流体流动的边界滑移问题研究进展, 力学进展 2008年 38 (3): 265-282
许艺 周俊兵 宋凡, 珍珠母的微结构与力学行为研究进展, 力学进展 2008年 38 (3): 283-302
邵传平, 钝体尾流控制机理及方法研究进展, 力学进展 2008年 38 (3): 303-316
焦利芳 李凤臣, 添加剂湍流减阻流动与换热研究综述, 力学进展 2008年 38 (3): 317-336
高鹏 尹兆华 胡文瑞, 液滴热毛细迁移问题的研究进展, 力学进展 2008年 38 (3): 337-346
朱玉萍 兑关锁, 铁磁形状记忆合金的力学行为研究进展,  力学进展 2008年 38 (3): 347-357
陈宜周, 多裂纹问题积分方程方法及相关问题,   力学进展 2008年 38 (3): 358-387
孟庆国 詹世革 周济福, 2008年度力学科学处基金项目受理情况, 力学进展 2008年 38 (3): 388-389
刘桦 何友声 李家春, 流体力学新进展---第五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概况,   力学进展 2008年 38 (3): 390-392
 

=======================================================================
 教育教学
-----------------------------------------
第四届江苏省工科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号通知)


第四届江苏省工科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在各校初赛选拔的基础上,定于2008年5月30日至6月1日在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进行决赛。现将决赛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和日程安排
5月30日(星期五)下午,参赛选手报到。
5月30日下午5点举行开幕式,晚上8点进行讲课次序的抽签。请参赛选手务必准时到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参加抽签,抽取讲课的次序。如不能按时到场则只能在剩余的签中抽取。抽签后参赛选手可在举行竞赛的教室熟悉教学设备。
5月31日至6月1日,进行讲课竞赛。
6月1日下午,举行闭幕式。
二、报到地点和交通路线
决赛在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厚学楼进行。报到和住宿地点在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龙华大酒店。
2008年5月30日下午14点至17点,在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龙华大酒店大堂办理报到和住宿手续,住宿费用自理(标准间:240元 /间·天,含早餐)。在14时前到达的老师可向宾馆服务员说明是参加力学讲课竞赛,先在宾馆总台办理住宿手续。
为方便大家前往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龙华大酒店报到,5月30日下午在南京工业大学虹桥校区(注:不是丁家桥校区)大门安排一辆校车前往江浦校区,15点准时开车。请要搭乘该校车的老师,于上述时间前到达南京工业大学虹桥校区大门候车。乘车联系人:南京工业大学姬秀文老师,手机号码:13675179807。
三、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1.报到时,请参赛选手务必携带本人身份证(需核对选手年龄)和参赛费(1000元/人)。
2.竞赛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基础力学实验三个组,在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厚学楼三个多媒体教室同时进行。可提供的教学设备有:黑板、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和投影机)。没有实物投影仪、VCD、录像机等设备。请参赛选手务必按现有设备进行备课。
3.为了使更多的老师从本次竞赛中获益,欢迎广大力学教师前来观摩讲课竞赛。对南京市的老师,收取100元/人的会务费。请各参赛选手负责通知本单位的老师。
4.外地观摩讲课竞赛的教师,收取200元/人的会务费。需住宿者,请事先与南京工业大学何玉梅老师联系。
5. 参加讲课竞赛活动的人员,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6. 对讲课竞赛有关事项如有不清楚之处,请与许庆春老师联系。
许庆春老师联系方式为:E-mail: qcxu2001@yahoo.com.cn , 联系电话:025-86204433(H)、13851488674。
何玉梅老师联系方式为:E-mail: njhym@sina.com, 联系电话:13073432964。 
 

========================================================================
 研究机构
-----------------------------------------
Mechanics and Computation Group,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tanford University,USA
 

Int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the Mechanics and Computation Group is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a broad range of mechanical phenomena including the behavior of solids, fluids, biological tissue and complex materials under the actions of loads. The ultimate goals of this effort are to discover new scientific knowledge relevant to engineering problems of the future, to enhanc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a broad range of industries, to improve health in society and to advance national security and defense.

Much of the research conducted within the Group is interdisciplinary in nature, reflecting a combination of concepts, methods, and principles that often span several areas of mechanics, mathematics, computer sciences, materials science, biology and numerous other scientific disciplines. Our approach often combines experimental or clinical studies with theoretical model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to create tools that both explain phenomena and predict behavior and that may be used to advance concepts and designs in industry.

To achieve our educational objectives our teaching and research encompasses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multiphysics modeling, computational bioengineering, and micro­scale devices.

The Mechanics and Computation Group is located in the William F. Durand Building. The building provides offices, computer facilities, research laboratories, and seminar rooms for faculty, research associates, and graduate students of the Group.
Focus Areas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is concer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mechanics and the field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It has effectively transformed much of classical Newtonian theory into practical and powerful tools for predic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complex systems and for creating optimal designs. Active research topics within our Group include development of new finite element methods (e.g. discontinuous Galerkin method), computational acoustics and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algorithms for dynamical and transient transport phenomena, adaptive solution schemes using configurational forces, modeling the behavior of complex materials and biological tissue. The group is actively engaged in methods and algorithm development for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including massively parallel computing. A recent emphasis is concerned with the coupling of techniques for analysis at the quantum, atomistic and continuum levels to achieve multi­scale modeling.
Multiphysics Modeling

Multiphysics modeling arises from the need to model complex mechanical, physical and/or biological systems with functionalities dependent on interactions among chemical, mechanical and/or electronic phenomena. These systems are often characterized by wide ranges in time and length scales which requires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es to describe and model, using numerical and mathematical techniques, the coupling between those scales with the goal of designing and/or optimizing new engineering devices. Myriad different applications exist ranging from novel molecular scale devices based on nanotubes and proteins, to sensors and motors that operate under principles unique to the nanoscale. Computer simulation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nano­science research to identify the fundamental atomistic mechanisms that control the unique properties of nano­scale systems.
Computational Bioengineering

Computational bioengineering is a quickly advancing field of research and is providing opportunities for major discoveries of both fundamental and technological importance in the coming years. The interface between biology and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 will be one of the most fruitful research areas as the ongoing transformation of biology to a quantitative discipline promises an exciting phase of the biological revolution in which engineers, and especially those employing computation, will play a central role. As physical models improve and greater computational power becomes available, simulation of complex bi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 the biochemical signaling behavior of healthy and diseased cells, will become increasingly tractable. A particular challenge along these lines lies in the multiscale modeling of biomechanical phenomena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he discrete cell level and the continuous tissue level. The potenti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mpact of computational bioengineering can hardly be overstated. The group is playing an active part in this research effort at Stanford with current collaborative projects with the School of Medicine in areas such as the modeling of the mechanics of the ear and hearing, the eye and vision, growth and remodeling, simulation of proteins and mechanically gated ion channels, tissue engineering and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Microscale Mechanical Measurements

Micro­scale devices for system monitoring and modeling are also used for measuring nanoscale mechanical behavior. In the Mechanics and Computation Group we have a special interest in micro and nanoscale mechanical behavior, including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the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of nanofabricated devices. Research includes developing diagnostic tools,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systems, and reliable manufacture methods. Active projects include piezoresistive force sensing and optimal processing, cell stimulation and force measurements, understanding the biological sense of touch, and silicon probes for microscopy and sensing.
Facilities

The Mechanics and Computation Group has a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Laboratory that provides an integrated computational environment for research and research-related education i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and scientific computing. The laboratory houses Silicon Graphics, Sun, and HP workstations and servers, including an 8-processor SGI Origin2000 and a 16-processor networked cluster of Intel-architecture workstations for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solutions of computationally intensive problems. Software is available on the laboratory machines, including commercial packages for engineering analysis, parametric geometry and meshing, and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The laboratory supports basic research i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applications such as simulation-based design technology. Specific details can be found at hpcc.stanford.edu.

Chairman

Group Chairman is Prof. Peter Pinksy, Pinsky studies computational aspects of structural and solid mechanics, apply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to nonlinear and dynamical problems. Topics of special interest include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acoustic and electromagnetic wave propagation, structural acoustics, ocular biomechanics,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process simulation, atomistic-continuum multiscale simulation of materials, and iterative and parallel solution methods for large-scale problems. His email address is pinsky@stanford.edu .
 

========================================================================
 网络精华
-----------------------------------------
图解四川5-12地震
 本文引自: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305  孟津,2008-5-15


这篇博文依据的内容是S. Gao and K. Liu 整理的一系列幻灯片,并得到S. Gao同意。希望他们的介绍能对大家认识这次地震有些帮助。
要知道地球上每天地震在什么地方活动,有多强烈,大家可以上下面这个网站得到即时的信息:http://www.iris.edu/seismon . 下面这张截图是一个例子。

 


 

在地球历史过程中,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曾经是分离的,但前者一直在向北移动。当它和欧亚板块碰撞并挤压后者时,逐渐形成了青藏高原。这一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导致四川5-12地震的能量,就是来自于印度板块推挤青藏高原的相对运动。中国的很多地震,都起因于这个大陆块碰撞过程。

http://picasaweb.google.com/mail2vijayreddy/WorldAtlas/photo#5176003781132706594
下面这个图显示了中国的潜在地震区域,红色越深,地震发生的危险性越大。

http://www.air-worldwide.com/_public/NewsData/000994/China_Risk_Map.jpg

四川5-12地震延“龙门山”断层带发生。这个断层带是过去400年有记录的6级以上地震的原因。红色圆点为汶川位置。红色线条为大小断层;龙门山断层带由若干北东-南西向的断层构成。



Scanned from “Lithospheric Dynamics Atlas of China”

龙门山断层很大的可能是青藏高原东部受力后向东“逃逸”所形成的逆冲断层。当地壳受力后,应力不断积累,达到一个临界点后,某些位置的岩层断裂错动释放能量,形成地震。

 



http://www.cacegypt.org/Sinai/homework/GREG/pages/Q2_04/Fault_Types.html

这次地震为7.9级(应为8.0级——编者注),时间是2008年5月北京时间12日14点28分。地理坐标31.021N, 103.367E; 震源深度为10公里,位于成都西北80公里。绵阳西南140公里,重庆西北345公里,北京西南1545公里。在汶川地震后30小时内,有40次大于3.5级的余震,最大的一次余震为6级,在主震后15分钟发生。大部分的余震在主震北东方向沿断层带分布。

 

对于地震的准确预报,需要知道三个基本的内容:1)地点,误差应当在几百公里的范围才有意义;2)时间,误差应当在大约一周左右才有意义;3)震级,误差应当在1级以内才有意义(两个差1级的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32倍)。

地震的形成有极为复杂的因素,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科技能力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有些地震“先兆”的说法,比如动物的异动等,并不是在所有大地震前都有规律发生的。同样,其它的一些自然现象,比如地表倾斜,水化学变化,地球重力和磁场变化,以及大气圈的变化(比如“地震云”)等,也都没有能够用来预测地震的规律变化。这次地震造成的生命、经济损失是巨大的。除了面对直接的地震破坏要尽力进行抢救以外,还要高度注意潜在的危险。比如,震中附近的水库大坝有可能存在隐忧。要严防可能的后续灾难。在没有受到地震直接破坏地区的有关科技人员,要严格检查大型的建筑物,桥梁,水坝等,防止灾害的进一步延伸。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