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8期,2008年6月10日

本期编辑:陈文  黄丹   帅映勇

        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邮编:210098)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网页浏览: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于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 ,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截止本期,本刊单期订阅 量已超过2000人,欢迎投稿
 

本期目录:

     焦点新闻

    ² 基金委:08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统计,将安排资助计划64亿元左右
    ² 2008年国家公派研究生专项奖学金项目部分留学候选人确定
    ² 7位先驱科学家获得首届Kavli奖
    ² 24篇高被引论文获中国卓越研究奖
    ² 2008力学中青年科学家论坛会议纪要
    ² 力学专家锁志刚教授在宁波大学讲座
    ² “力学动态”文摘进展及征稿启事

     ◆ 科技人物
    ² 与经典教材在一起——S.P. Timoshenko

     ◆ 学术会议
    ²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2008 (南京,最新)
    ²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Plasticity -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 COMPLAS 2009
    ²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Coupled Problem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COUPLED PROBLEMS 2009
    ² 2008年岩土本构理论专题研讨会(10月,北京)
    ² 第十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会议暨国际渗流力学论坛(第一轮通知)(2009.4,武汉)
    ² 第二届中国微纳电子技术行业交流大会会议通知(第一轮)(8月,黄山)
    ² 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物理学术会议(7月,青岛)

    
力学期刊
    ² 《力学学报》2008,Vol. 40 (3(中文)), 2008-5-25

     新书推介
    ² 武夷山书评:灾害难以避免,如何减灾

    
计算软件
    ² SALOME : The Open Source Integration Platform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

    
研究机构
    ²  浙江大学固体力学学科


    
网络精华
    ² Newton's law of funding
    ² 影响因子与科研方向制导权

 

=======================================================================================

     焦点新闻
-------------------------------------------
基金委:08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统计,

将安排资助计划64亿元左右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消息,在2008年度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间(截止4月11日)共收到各类项目申请79957项,其中由于非注册单位申请、过期申请及缺电子版或纸质版申请书等原因不予接收的申请98项;接收申请79859项,比2007年同期增加了9487项,同比增长13.48%,增长幅度超过2007年的11.12%。

在集中接收的各类项目申请中,按项目类别统计:青年科学基金申请量增长仍较快,比2007年增长25.08%,但同比增长幅度有所下降。面上项目申请增量较大,增加了4290项,增长9.52%,地区科学基金申请量比2007年也有较大增加,增加了471项,增长16.41%。重点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量平稳增长,比去年分别增加6.96%和5.34%。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申请量继续滑落,在2007年比2006年减少13.50%的基础上,2008年申请370项,比2007年减少21项,减少5.34%。

按科学部统计情况统计:数理科学部、化学科学部和信息科学部2008年项目申请增长幅度较大,分别达到15.22%、18.90%和15.20%。生命科学部申请增长幅度(12.91%)虽在全委平均增长幅度以下,但由于其基数较大(占全委申请总量的41.31%),仍增加了3773项,占全委增量的39.77%。其中数理学部今年各类基金申请项目共5891项,工程与材料科学部13183项,信息科学部8894项。

按依托单位隶属关系统计情况统计:教育部所属依托单位申请项目数仍占比例较大,共申请31475项,占全委39.41%;中国科学院所属依托单位申请6993项,占8.76%;工交农医国防等所属依托单位申请11472项,占14.37%;地方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所属依托单位申请29919项,占37.46%。

申请数量最多的依托单位前5名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1945项),浙江大学(1676项),华中科技大学(1468项),复旦大学(1317项)和中山大学(1252项)

详细统计数据和表格请参阅国家基金委网站 http://www.nsfc.org.c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在5月28日召开的基金委六届一次全委会上透露,2008年国家财政预算计划投入科学基金53.59亿元,比上年增长约25%。根据国家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和基础研究发展需要,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今年将安排资助计划64亿元左右,比上年增加3.84亿元。

陈宜瑜说,今年基金委员会将重点做好七项工作:
(一)落实资助格局调整目标,统筹安排资助计划。
(二)加强管理规章建设,提高依法管理水平。
(三)加强评审系统建设,构建最具公信力的制度平台。
(四)探索绩效评估工作,促进资助效益不断提高。
(五)加强监督工作,推动科研诚信建设。
(六)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依托单位作用。
(七)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效能。


-----------------------------------------
2008年国家公派研究生专项奖学金项目部分留学候选人确定

 

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站5月29日消息:经组织专家对各校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评审并经教育部批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确定了2008年部分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录取人员名单。录取通知已于公布之日寄发各有关受理单位。

经对各单位人选进行评审,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留学基金委)现公布中德DAAD博士生项目(第一批)、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博士生项目(第一批)、德国赛德尔基金会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及中英优秀青年学者奖学金项目留学候选人(博士研究生)名单。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中德DAAD博士生项目候选人均应参加中德双方共同组织的面试(地点:留学基金委,时间暂定为6月18日-20日,具体事宜届时另行通知,请候选人提前做好相应准备)。通过面试者将被确定为本项目被录取人员。除德语专业本科毕业人员外,其他被录取人员均须参加由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组织的为期一学期(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或一学年(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的脱产德语培训。面试结果及培训时间将于2008年9月底前公布。被录取人员将根据外语水平及培训情况分别于2008年10月、2009年4月及2009年10月派出。
二、德国赛德尔基金会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及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博士生项目候选人须参加由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组织的为期一学年(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的脱产德语培训。培训结束后,留学基金委将培训合格人员的材料推荐德方。阿登纳基金会博士生项目候选人需参加2009年6月中德双方共同组织的面试(具体事宜届时另行通知)。以上两个项目的最终录取结果预计在2009年8月公布,被录取人员将于2009年10月派出。
三、中英优秀青年学者奖学金项目候选人(博士研究生)的相关材料已提交英方,最终结果将于2008年9月底前公布。被录取人员将于2008年10月派出。
四、工作中有何情况和问题,请及时与留学基金委出国部联系。
联系人:夏青
电话:010-66093949
传真:010-66093954
E-mail:qxia@csc.edu.cn
地址:北京车公庄大街9号,五栋大楼A3座13层(100044)
候选人详细名单请查阅国家留学基金委网站:http://www.csc.edu.cn


-----------------------------------------
7位先驱科学家获得2008年首届Kavli奖
 

从左到右依次为Maarten Schmidt、Donald Lynden-Bell、Louis E. Brus、Sumio Iijima、Pasko Rakic、Thomas Jessell和Sten Grillner。

(图片来源:kavliprize.no)

 

科学网消息(作者:任霄鹏)据挪威Kavli奖基金会官方网站消息,2008年首届Kavli奖授予全世界7位先驱科学家,他们开创性的工作拓展和转变了人们在纳米科学、神经科学和天体物理学领域的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微小尺度物质属性、人类基础大脑线路以及类星体特性的理解。

Kavli奖是由挪威科学与文学院、Kavli基金会以及挪威教育研究部联合评选,为了奖励极具创造性的科学家而设立的。Kavli奖包括天体物理奖、纳米科学奖和神经科学奖3大奖项,每项奖金为100万美元,主要授予在这3个领域做出基础突破性贡献的科学家。2008年是新Kavli奖首次颁奖,今后将每两年颁发一次。它将作为诺贝尔奖的补充。

2008年Kavli天体物理学奖被授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Maarten Schmidt和英国剑桥大学的Donald Lynden-Bell,他们的工作成为人们后来认识类星体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Schmidt分析了类星体的可见光谱,并利用该结果解释了这些超亮星系离我们有多远。而Lynden-Bell则证实了物质坍塌为大质量黑洞的过程如何为类星体提供动力和能量。

2008年Kavli纳米科学奖颁发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Louis E. Brus和日本Meijo大学的Sumio Iijima,以表彰他们发现了量子点(胶体半导体纳米晶体)和碳纳米管,为后续的潮水般的研究开辟了道路。

2008年Kavli神经科学奖获得者是美国耶鲁大学的Pasko Rakic、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Thomas Jessell以及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Sten Grillner,他们破译了大脑和脊髓神经元网络发育与功能的基础调控机制。其中,Rakic解释了胚胎脑中的神经元如何自我排列,发育成为复杂、紧密的成体大脑皮层连接线路。Jessell揭示了早期前体细胞分化成为多种类型神经元并组装成复合体的化学调控信号。而Grillner的研究表明了哺乳动物脊髓中的神经回路如何产生马达指令,从而使机体发生律动。他利用的七鳃鳗模型被认为是首个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控制着完整功能的脊椎神经系统,而科学家已经在分子和细胞层面上理解了这种功能。
 

-----------------------------------------
24篇高被引论文获中国卓越研究奖
(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 周星德 供稿)

 

5月28日,首届“科学前沿-中国卓越研究奖暨科学引文中国论坛”在京举行。来自中国大陆研究机构的24篇论文获得2007年度中国“汤姆森路透卓越研究奖”。24篇获奖论文共有95位作者,其中43位作者来自中国科学院,52位来自大学和其它研究机构;论文所在领域分属物理学8篇、化学7篇、工程学4篇、材料科学2篇、数学1篇、计算机科学1篇与临床医学1篇;在论文作者所属机构中,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独立完成五篇,与其它机构合作完成六篇。......

为分析和把握世界科学的前沿以及各国在前沿领域的影响力,汤姆森科技集团分别在亚太地区设立了卓越研究奖项,表彰和鼓励在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或论文。汤姆森路透科技集团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刘煜博士认为,“汤姆森路透卓越研究奖”的颁发,代表了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各学科、各机构间协作性研究工作的认可,同时又对它们在突破性研究方面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赞扬。......

“中国卓越研究奖”的论文评选是汤姆森科技集团“亚太地区研究日”活动的一部分,该集团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在日本、韩国、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举行了类似活动。今后,“中国卓越研究奖”将每5年评选一次。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科学前沿分析中心、《科学观察》编辑部、汤姆森路透科技集团联合主办。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近百名科研工作者、学术界人士以及政府官员参加了会议。......

荣获“汤姆森路透卓越研究奖”的中国论文是依据汤姆森科技集团的研究前沿的分析方法和标准评选出来的,它们代表了中国科学家在世界前沿科学领域中的杰出贡献。利用研究前沿方法对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深入分析,汤姆森科技集团确定出2001-2006年间的5538个世界科学研究前沿,它们由51,429篇高被引论文组成(即各学科各年度引文影响力在前1%的文献);在这5538个研究前沿中,至少有一篇中国文献的研究前沿有494个;这494个中国研究前沿中共有932篇包含中国作者的高被引论文;进一步分析后,研究者发现中国学者在24个科学研究前沿做出了突出贡献。

“每个入选的前沿必须同时满足三项要求:第一,该研究前沿至少包括四篇高被论文;第二,该前沿中至少有50%的高被引论文至少有一名中国作者;第三,该研究前沿中至少有一篇所有作者均来自中国大陆的高被引论文;第四,如果某研究前沿中所包括的高被引论文中有50%或50%以上的论文自引率达到或超过40%,那么该前沿将不会入选。经分析,确定了24个中国学者有突出贡献的研究前沿。”
24篇高被引论文介绍:
NO.1 A Highly Efficient Organocatalyst for Direct Aldol Reactions of Ketones with Aldedydes,《美国化学会志》2005,127(25): 9285-9289
作者: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Zhuo Tang(唐卓), Zhi-Hua Yang, Xiao-Hua Chen等
NO.2 Catalytic growth and photo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semiconductor single-crystal ZnS nanowires,《化学物理学通讯》2002,357(3-4): 314-318
作者: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Ye-Wu Wang(王业伍), Li-De Zhang(张立德), Chang-Hao Liang(梁长浩)等
NO.3 Comprehensive Four-Quark Interpretation of Ds(2317), Ds(2457), and Ds(2632) ,物理评论快报》2004,93(23)
作者: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Yu-Qi Chen(陈裕启),南开大学物理系 Xue-Qian Li(李学潜)
NO.4 Dark energy constraints from the cosmic age and supernova,《物理快报B》2005,607(1-2):35-41
作者: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Bo Feng(冯波), Xin-Min Zhang(张新民),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Xiu-Lian Wang(王秀莲)
No.5 Extended tanh-function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nonlinear equations,《物理快报A》2000,277(4-5): 212-218
作者: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 En-Gui Fan(范恩贵)
NO.6 Global Stability Conditions for Delayed CNNs,《IEEE电路与系统汇刊,第一部分:基础理论与应用》2001,48(11): 1330-1333
作者:东南大学应用数学系 Jin-De Cao(曹进德)
NO.7  Green's functions for anisotropic magnetoelectroelastic solids with an elliptical cavity or a crack,《国际工程学杂志》2001,39(12): 1405-1418
作者:石家庄铁道学院土木工程系 Jin-Xi Liu(刘金喜), Xiang-Lin Liu(刘响林), Yong-Bin Zhao(赵永斌)
NO.8 Highly efficient four-wave mixing in double-Λ system in ultraslow propagation regime,《物理评论A》2005,70(5)
作者: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中科院冷原子物理中心 Ying Wu(吴颖),Xiao-Xue Yang(杨晓雪)
NO.9 Highly Efficient Pure-White-Light-Emitting Diodes from a Single Polymer: Polyfluorene with Naphthalimide Moieties,《先进功能材料》2006,16(1)
作者: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Guo-Li Tu, Chong-Yu Mei, Quan-Guo Zhou(周全国)等
NO.10 Highly Enantioselective Addition of Phenylacetylene to Aldehydes Catalyzed by a Camphorsulfonamide Ligand,《有机快报》2004,6(8): 1193-1195
作者: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Zhao-Qing Xu(许兆青), Chao Chen(陈超), Jiang-Ke Xu(许江珂)等
NO.11 Highly Pathogenic H5N1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in Migratory Birds,《科学》2005,309(5738):1206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兽医学院 Jin-Hua Liu(刘金华), Xing-Lin Zhang(张兴林), De-Ming Zhao(赵德明)等
NO.12 Homotopy Perturbation Method for Bifurcation of Nonlinear Problems,《国际非线性科学与数值模拟杂志》2005,6(2): 207-208
作者:东华大学理学院 Ji-Huan He(何吉欢)
NO.13 How to Break MD5 and Other Hash Functions,《密码学进展—EUROCRYPT 2005》2005,3494
作者:山东大学 Xiao-Yun Wang(王小云), Hong-Bo Yu(于洪波)
NO.14 Investigation of the Electrochemical and Electrocatalytic Behavior of Single-Wall Carbon Nanotube Film on a Glassy Carbon Electrode,《分析化学》2001,73(5): 915-920
作者:北京大学化学系 Hong-Xia Luo(罗红霞), Zu-Jin Shi(施祖进), Nan-Qiang Li(李南强)等
NO.15 Modified kinematic hardening rule for multiaxial ratcheting prediction,《国际塑性力学杂志》2004,20(4-5): 71-898
作者:天津大学化工学院 Xu Chen(陈旭), Rong Jiao(焦荣)
NO.16 Multiplicity results for positive solutions of some semi-positone three-point boundary value problems,《数学分析与应用杂志》2004,291(2): 673-689
作者:徐州师范大学数学系 Xi-An Xu(徐西安)
NO.17 New coordinates for Kerr-Newman black hole radiation,《物理快报B》2005,618(1-4): 14-22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 Jing-Yi Zhang(张靖仪), Zheng Zhao(赵峥)
NO.18 Novel Small Organic Molecules for a Highly Enantioselective Direct Aldol Reaction,《美国化学会志》2003,125(18): 5262-5263
作者: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Xin Cui(崔欣), Liu-Zhu Gong(龚流柱), Ai-Qiao Mi(宓爱巧)等
NO.19 Preparation and structure analysis of titanium oxide nanotubes,《应用物理快报》2001,79(22): 3702-3704
作者:中科院北京电子显微镜实验室 Gao-Hui Du(杜高辉), Ren-Chao Che(车仁超), Zhong-Yong Yuan(袁忠勇)等
NO.20 Revisitation of the localized excitations of the (2+1)-dimensional KdV equation,《物理学杂志A辑:数学物理学与普通物理学》2001,34(2): 305-316
作者:CCAST世界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物理系、宁波大学物理系 Sen-Yue Lou(楼森岳),宁波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 Hang-Yu Ruan(阮航宇)
NO.21 Strongly Acidic and High-Temperature Hydrothermally Stable Mesoporous Aluminosilicates with Ordered Hexagonal Structure, 德国应用化学,2001, 40(7)
作者:吉林大学化学系 Zong-Tao Zhang(张宗涛), Yu Han(韩宇), Lei Zhu(朱磊)等
NO.22 Temperature-Controlled Catalytic Growth of ZnS Nanostructures by the Evaporation of ZnS Nanopowders,《先进功能材料》2005,15(1): 63-68
作者: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Xiao-Sheng Fang(方晓生), Chang-Hui Ye(叶长辉), Li-De Zhang(张立德)等
NO.23 Two Unprecedented 3-Connected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s of Copper(I) Triazolates: In Situ Formation of Ligands by Cycloaddition of Nitriles and Ammonia,《德国应用化学》2004,43(2): 206-209
作者: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Jie-Peng Zhang(张杰鹏), Shao-Liang Zheng(郑绍良), Xiao-Chun Huang(黄晓春)等
NO.24 Two-step quantum direct communication protocol using the Einstein-Podolsky-Rosen pair block,《物理评论A》2003,68(4)
作者:清华大学物理系 量子信息与测量重点实验室 Fu-Guo Deng(邓富国), Xiao-Shu Liu(刘晓曙), Gui-Lu Long(龙桂鲁)
 

-----------------------------------------
2008力学中青年科学家论坛会议纪要
 

进入 21 世纪,高新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力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力学学科通过与生物、航空航天、信息、建筑、机械等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力、热、电、磁、信息等多场耦合的研究问题将不断出现,促进新的学科交叉,不断提出具有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的新的力学问题。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力学越来越重视为工程各领域服务,如何发展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应用于工程实际中,明确力学学科、特别是固体力学学科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的定位和所起的作用,为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做贡献,是目前力学学科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以国民经济和国防需求为牵引,探索力学新分支和新材料应用中的新问题、新现象;强调力学和材料、创新与应用、以及理论与工程的结合;在“近空间飞行器、大飞机复合材料技术应用中”的力学问题等国家重大工程计划指导下,围绕力学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国际前沿领域所关注的科学问题、以及结合国家需求把握力学的机遇等方面开展深入研讨,加深中青年学者对履行历史使命的责任感,促进学者间的交流,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发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中国力学学会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主办的 “2008力学中青年科学家论坛”于2008年1月27日-1月29日在冰城哈尔滨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哈尔滨工业大学韩杰才教授负责组织,梁军教授协助会议的承办工作。研讨会邀请到了白以龙院士、杜善义院士以及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长江学者为主体的29位优秀中青年学者参加,为他们提供了一次深入讨论、广泛交流的平台。

在本次会议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汲培文副主任为参加本次会议的各位学者作了题为“力学的责任和使命”的特邀报告,详细介绍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布局及对力学的期望,以及基金委“十一五”规划和资助格局,着重提出了新世纪力学承载的责任和使命,对力学在国家科技布局的地位与功能,力学学科的发展如何体现基础研究的国家目标进行了深入阐述,给在座的各位青年力学学者提出了如何探寻既反映力学的基础和传统的领域,又充分显示国际力学的前沿热点问题和新的发展方向这样具有前瞻性的论题。哈尔滨工业大学杜善义院士结合国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做了题为“大型飞机结构复合材料化问题”的特邀报告,报告中通过详细的数据给出了波音787飞机和空客A350飞机结构复合材料应用情况,论述了我国大型飞机复合材料技术发展所面临的挑战,重点强调了我国在碳纤维应用基础研究、结构设计方法、低成本制造工艺、力学实验及评价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白以龙院士做了题为“处在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交叉点上的两个问题”的特邀报告,报告中认为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归纳起来是两类问题:第一类问题是现有重大工程的需求,直接要求在学科前沿上发展新的力学方法和理论;第二类问题是未来重大工程的可能需求,对学科前沿发展提出的新的挑战。报告列举了援引重大工程中的的“动力灾变”和微/纳米技术中力学测量和模拟中的疑点和对策两个具体范例,重点阐述了力学界正在关注跨物质层次、多尺度的力学现象和非线性并远离热力学平衡态的力学行为,这是力学基础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最后白以龙院士援引钱学森先生的讲话鼓励年轻的力学工作者“跳到产业前面去,起火车头的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力学科学处孟庆国研究员做了题为“力学学科现状分析及资助措施”的特邀报告,就力学学科现状分析、基金资助措施、思考与建议等3个方面进行细致阐述,报告对明确固体力学的总体引导方向、研究理念、与需求结合等关键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要求与会代表会上进一步讨论。哈尔滨工业大学韩杰才教授做了题为“高超声速飞行器重大科技工程轻质结构与热结构问题”的特邀报告,报告围绕高超工程背景对金属热防护系统、主动冷却热结构、超高温陶瓷头罩与前缘等典型飞行器结构所涉及的抗氧化性能、抗热震性能、高温强韧化等力学性能的测试与评价技术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与会的代表、中国力学学会杨亚政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方岱宁教授、冯西桥教授、王铁军教授、仲政教授、胡更开教授、宁建国教授、王建祥教授、魏越广教授、陈伟球教授、吴林志教授等也就特邀报告内容和力学学科的发展展开了热烈讨论,对涉及固体力学学科本质的科学问题、固体力学在国家重大需求方面扮演什么角色、固体力学的前沿与热点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设性意见,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固体力学学科是一个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固体,它研究的问题是强度,强度与流体力学中的湍流并列为世界两大没有解决的难题,可见固体力学学科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2、仅就固体力学而言,我们可以诉述微纳米固体力学,计算固体力学,弹塑性与蠕变,疲劳与断裂,接触、粘着、摩擦与磨损,复合材料力学,智能材料与结构,结构优化,冲击与波传播等等都是一些重要的方向,但是随着我国新一代卫星、载人航天二期、深空探测和可重复使用空天飞行器的发展与需求,力学的突出作用将体现在解决具体的关键科学问题上,就是要有结构的思想、有系统的思想,开展多学科交叉、进行材料与结构、分析与评价一体化设计,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力学的作用。
3、作为基金委鼓励基础研究,自由探索。但是目前中国力学界跟风情况比较严重,在工程应用中提炼科学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需要更好引入竞争机制,在国家973、863计划带动下寻求科学问题,发展新的力学理论和方法,为力学学科注入新的活力。
4、学科的健康发展需要科研素质的培养、优良学风的培养、自由探讨氛围的营造,基金委员会在这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正确的方向引导和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将为力学学科在新世纪的腾飞奠定基础。

这次中青年科学家论坛圆满结束,通过论坛的交流和讨论,为力学的青年学者提出了期望和责任,相信他们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
力学专家锁志刚教授在宁波大学讲座

(宁波大学压电器件技术实验室   柳建松 供稿、图 )

 

应宁波大学工学院王骥教授的邀请,美国工程院院士、哈佛大学 锁志刚教授 (Zhigang Suo)于2008年5月28日在宁波大学工学院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Mechanics of Soft Active Materials 》,锁志刚教授介绍了他在高弹性体电致变形的研究中通过对自由能的定义而获得的Maxwell电应力新的表达式,进而建立了一个新的软物质电致变形的分析理论。锁教授的报告从Maxwell电应力的基本概念出发,强调抓住基本物理本质,对新的工程问题建立简单而有效的物理模型,实现对物理现象和机理的合理诠释。锁教授在高弹性体电致变形的分析理论就是他的一贯研究方法的良好体现,最终结果与目前的实验观察结果一致。锁教授的理论将在考虑热效应等因素的基础上推广到许多工程实际问题,对于解决包括生物等热门的软物质问题有着重要意义。锁教授的研究方法和创新性的思路赢得了现场师生的高度评价。报告内容新颖、丰富,将对宁波大学该领域相关的研究起到了推动和借鉴作用。报告引起了与会师生的浓厚兴趣,师生们就一些具体问题与锁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锁教授在宁波大学的学术报告的讲稿可以在他创办的力学论坛(www.imechanica.org)上找到。锁教授创办的这个博客论坛是为了促进力学讨论,面向力学和力学家的,只要是属于力学的问题都可以在此讨论。自论坛创立以来,全球已有7000多人注册。该论坛的建立把全世界的力学专业人士聚集在了一起,给大家一个共同探讨问题的平台。国内已经有不少研究人员和学生在该网站注册,也有大量的中国力学活动的消息和评论。有兴趣的是,一些消息是使用中文发出的,更表现了这一网站的国际性。

5月28日晚上,应宁波大学邀请,锁志刚教授又为宁波大学师生做了 “做人做事做学问”名家系列报告第94 讲:《从哈佛求学到成为美国工程院院士》。锁志刚教授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由于学习出色,得到了稽醒教授的推荐,到美国哈佛大学读书。毕业时,锁教授和他导师合作写的一篇论文被引用了700多次,这篇论文内容详尽,配有很多图表和公式,得到了同行和工业界的引用和应用。之后锁教授到加州大学圣巴拉拉分校工作。在此期间锁教授开始了自己的创新之路,开始做电子和电子材料有关的力学和材料学的研究,也是当时最早开始用力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芯片结构的工作。这些研究将芯片的生产技术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随后锁教授又到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在此阶段,锁教授的研究与时俱进,在原来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又加了纳米结构和材料表面上的原子活动。在这期间,他主要是和校内其他系的教授合作,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最后又到了哈佛大学做讲座教授,并于2008年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据悉锁教授是以他在电子材料系统、制动材料、复合材料的热力学性能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杰出成就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

 

-----------------------------------------
“力学动态”
文摘进展及征稿启事
 

“力学动态”文摘是由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主办,以“传递信息、增进了解、加强交流”为主旨,面向海内外华人力学界及相关领域科研和管理人员定期发布的公益性通讯类电子期刊。期刊主要介绍力学及相关领域最新的焦点话题、科研进展以及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工作招聘、程序软件和新书信息等,并每期介绍力学及相关领域的1位科技人物和1个科研机构( 院系所室/学科/团队)。期刊每月10日、25日发布,免费订阅、自由退订。

自2008年1月创办至今,“力学动态”文摘累计已发布8期,在国内外华人力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每期订阅量急剧增加,单期订阅人数现已超过2000,其中包括国内大多数知名力学专家和活跃在力学界的中青年科技人员,无人退订。来自中科院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重庆大学、暨南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西大学、江苏大学、宁波大学、台湾海洋大学等众多国内高校的教授学者以及部分境外华人力学专家均回信对我们的工作表示充分肯定、感谢和支持,并积极投稿。

广大力学同仁的肯定和鼓励鞭策着我们更加努力工作。为进一步办好“力学动态”,编辑组正努力从各方面使电子期刊相关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在稿件内容方面,将继续遵循“广泛查找、严格精选”的原则,为力学同仁送上高质量的信息。随着读者群的增大,编辑组的工作量也急剧增加,人手严重不够,为保证更充足的稿源,特向力学界同仁征求稿件,欢迎投稿。
(一) 投稿范围:
目前文摘暂定11个栏目。分别是:
焦点新闻、科技人物、学术会议、研究机构、研究进展、工作招聘、力学期刊、软件、教育教学、新书推介、网络精华。
由于邮箱发送容量有限,每期除前4个栏目肯定存在以外,后7个栏目视具体情况不定期出现。各栏目的相关报道范围请参阅前几期的力学动态:http://em.hhu.edu.cn/mechbrief 。您的投稿内容请务必属于期刊中的某一栏目,并与力学领域教学科研工作相关。除重大事件外,原则上不采纳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相关稿件,少采纳其他相关度不高学科的稿件。
(二) 投稿方式:
在探索和试办期间,我们将尽量做到务必让您能方便快捷地投稿
您只需要将您在网上浏览时看到的最新的或者您认为很有价值的相关信息内容复制下来,粘贴到word文档或txt文档中,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到:编辑组信箱 mechbrief@hhu.edu.cn ,或直接发送给 黄丹 danhuang@hhu.edu.cn  即可
特别欢迎有关力学会议、工作招聘、力学研究进展方面的信息,这也是本刊最重要的部分和最严格保证质量的部分。
注:每一条稿件均包括标题和具体内容,请勿仅发一个网址或一个标题。另外,如果是转载自网上的内容,请注意版权问题,注明信息出处、原作者(或原版权所有者)。具体形式请参阅以往过刊 ,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为保证信息的及时性,文摘于每月10日和25日发布,每期栏目不尽相同,我们会尽量在您投稿当期发布您所需要发布的信息,但出于栏目安排等统筹考虑,也有可能延后,敬请谅解。
(三) 投稿报酬:
由于当前本刊纯属公益性质,期刊所有工作纯属志愿,由编辑组同志业余时间义务奉献,期刊免费订阅 、无任何经济来源,因此暂无法对您的投稿进行物质报酬,只能向您的热心和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表示崇高的敬意。为此,我们将在期刊中所采纳的稿件处标明稿件提供者的姓名和单位,并在刊头标明当期稿件采纳量在4篇及以上的投稿者。
(四) 其它:

特别申明:由于编辑组邮箱能发送的代码长度有限,出于统筹考虑可能会对您稿件的具体内容进行适量删减或修改、合并,敬请谅解。如不同意,请在投稿时说明。

此外,由于编辑组成员均为力学专业教师,承担着教学和科研任务,时间精力有限,加上均无期刊相关经验,现处于探索和试办期间,肯定存在大量不尽人意和错、漏之处,恳请广大同仁来信告知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谢谢您的支持!

“力学动态”文摘编辑组

 2008.6

========================================================================
科技人物
-----------------------------------------
与经典教材在一起——S.P. Timoshenko

铁摩辛柯(Stephen P.Timoshenko,1878-1972),美籍俄罗斯力学家、力学教育家。1878年12月23日出生于乌克兰什波托夫卡,1972年逝世于前联邦德国。

铁摩辛柯190l年毕业于俄国彼得堡交通道路学院,之后他按规定服役一年,于1902年回彼得堡交通道路学院任实验讲师,一年后到彼得堡工学院任讲师。从1903年到1906年,他每年利用夏天的时间去德国哥廷根大学进修,在著名学者F.克莱因、A.弗普尔、L.普朗特等人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1907-1921年间先后在基辅、彼得堡与南斯拉夫任教。1922年铁摩辛柯受聘于美国费城振动专业公司,第二年到匹兹堡威斯汀豪斯电器公司(Westinghouse,西屋公司)从事力学研究工作,设计出光弹性设备和电气火车头。从1928年起他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任教授,并创立了“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力学部”,先后组织了“每周力学讨论会”和“夏季应用力学讨论会”,后者吸引了普朗特等著名学者参加,1936年起,在斯坦福大学任教授,长达二十年。1938年到苏联旅行,出版《俄国工程教育》一书,1965年迁居前联邦德国,直至逝世。

铁摩辛柯在力学研究中代表性的工作是在梁的振动问题中计入了旋转惯性与剪力,这种模型后来被称为“铁摩辛柯梁”。此外他在圆孔附近的应力集中、梁和板的弯曲振动问题、薄壁杆件扭转问题、弹性系统的稳定性问题上都有重要的工作。

铁摩辛柯在应用力学领域著述甚丰。1904年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各种强度理论》,次年发表《轴的共振现象》,首次考虑到质量分布的影响,并将瑞利方法应用于工程结构问题。1905年得出开口剖面薄壁杆扭转问题中扭矩与转角的关系,1906年解决了用板的挠度微分方程求解板受压的临界值问题,此后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弹性体稳定性问题的论文,对船舶和飞机设计具有指导意义。他最早将瑞利-里兹法引入弹性稳定问题,从而获得十年一届的“茹拉夫斯基奖”,并将能量原理引入到梁和板的弯曲问题以及梁的受迫振动问题中。1911年后,他主要研究弹性力学,解决了半圆剖面梁承受弯曲的剪力中心、对称剖面悬臂梁自由端承受横向荷载的剪应力分布等问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建立了“铁摩辛柯梁”模型。1925年,他研究了圆孔附近的应力集中问题,1928年探讨了吊索桥的刚度和振动问题。此后他将主要精力用于授课、培养研究生和编写书籍。

铁摩辛柯是一位力学教育家,他培养了许多研究生(其中包括中国留学生),还编写了大量适合于大学力学教学用的优秀教材,计有《材料力学》、《高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力学》《工程中的振动问题》、《弹性力学》、《板壳理论》、《弹性系统的稳定性》、《高等动力学》《材料力学史》等20多部。这些教材影响很大,被翻译为世界各国的多种文字出版,其中大部分有中文译本,有些书至今仍被教学采用。
 

========================================================================
 学术会议
-----------------------------------------
I
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2008 (南京,最新)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2008 (ICEM 2008) & the 7th Asian Conference on Experimental Mechanicswill be held in NANJING,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November 8-11, 2008. Being organized by the Chinese Society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and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and co-operated / sponsored by various international societies i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this conference is aimed at attracting prominent researchers,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to present their important findings and discuss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board areas i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These cover all aspects of optical methods and techniques, Nano and Micro testing, hybrid concept and methods, biomaterials and bioengineering,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residual stresses, NDT/NDE, etc.
Abstract Acceptance: May 31, 2008
 ——Submit Abstract Continually! New Deadline: June 15th 
Full Paper Due Date: September 30, 2008
Working language: The working language of the conference is English.
会议主席: 伍小平,Michael Y.Y. HUNG
联系人: 何小元    江苏省南京市四牌楼2号,东南大学力学研究所,210096 Tel: 025-83793384 Email: mmhxy@seu.edu.cn

会议网站: http://www.icem2008.org
 

-----------------------------------------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Plasticity -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 COMPLAS 2009
2- 4 September, 2009, Barcelona, Spain

 

COMPLAS 2009 will address both the theoretical bases for the solution of plasticity problems and the numerical algorithms necessary for efficient and robust computer implementation.

The ability to provide numerical simulations for increasingly complex problems is advancing rapidly due to both remarkable strides in computer hardware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d maturity of computational procedures for non-linear systems. Significant advances have been made in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lgorithms for static and dynamic problems involving finite strains, complex contact interaction laws, constitutive material behaviours including multi-physics or multi-scale effects, progressive large scale fracturing, etc.. Such advances, however, demand a closer interaction between numerical analysts and material scientists in order to produce theoretical models which provide a response in keeping with fundamental material principles and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Numerical techniques, and in particular finite element and discrete element methods, are now extensively employed in non-linear deformation predictions and very often offer the only means of solution for pract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It is therefore essential to ascertain that such techniques can be reliably employed in industrial and R&D applications.

COMPLAS 2009 aims to act as a forum for practitioners in the field to discuss recent advances and identify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Sessions related to specific topics of the conference will be introduced by a Keynote Lecture in the field. These Keynote Lectures will be complemented by Invited Sessions organised by recognised experts in targeted research areas, as well as by contributed papers received from the general Call for Papers.

More details please visit conference website:  http://congress.cimne.upc.es/complas09/frontal/default.asp

 

-----------------------------------------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Coupled Problem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COUPLED PROBLEMS 2009
8-11 June 2009, Ischia Island, Italy

 

The objective of Coupled Problems 2009 is to present and discuss state of the art, mathematical methods, numerical methods and computational techniques for solving coupling problems of multidisciplinary character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mphasis will be given on showing the potential of new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solving practical multidisciplinary problems of industrial interest.
Previous editions on the conference were held in the Island of Santorini, Greece (2005) and Ibiza, Spain (2007), Coupled Problems 2007 attracted some 180 participants. The goal of COUPLED PROBLEMS 2009 is to make a step forwards in the formulation and solution of real life problems with a multidisciplinary vision accounting for all the complex couplings involved in the physical description of the problem.

Location:

ISCHIA  is the biggest island in the Gulf of Naples, a volcanic island in the Tyrrhenian Sea, at the northern end of the Gulf. The history of the known as "green island" is marked by earthquakes and eruptions. Ischia is the visible part of a volcanic field. Its volcanic activities began more than 130,000 years ago. The highest peak, volcanic, is the Mount Epomeo (788 meters).
Important Dates:

Deadline for presenting one page abstract:              30 October 2008
Acceptance of the contributions and instruction:      28 November 2008
Deadline for submitting the final contribution:          27 February 2009
Booking of hotel accommod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
2008年岩土本构理论专题研讨会(10月,北京)


召开时间: 10月
会议地点: 北京

会议议题: 新世纪岩土本构理论
1. 岩土本构特性的测试;
2. 各种新理论、新原理在建立岩土本构模型中的应用;
3. 岩土的三维临界状态本构模型及其发展;
4. 复杂应力(或动力)条件下的岩土本构模型;等等。
会议主席: 姚仰平
承办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联 系 人: 佘诗刚,孔亮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430071 Tel: 13886133576 13895198360 Email: shigangshe@sina.com; kongliang@nxu.edu.cn


-----------------------------------------
 
十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会议暨国际渗流力学论坛(第一轮通知)(2009.4,武汉)
 (会议组委会,武汉工业学院  刘建平  供稿)


    为了推动渗流力学研究成果的交流,迎接渗流力学发展的新挑战,促进科研工作者对渗流力学理论与应用的战略思考,第十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会议暨国际渗流论坛将于2009年4月在武汉召开。欢迎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工程技术人员踊跃投稿,参加本次学术会议。

凡未经正式发表、与渗流有关的研究成果均可投稿。会议接收中、英文稿件。会议录用的中文论文将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增刊发表;会议录用的英文论文将在澳大利亚出版英文论文集,并送ISTP收录。投稿时请注明包括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最高学历、主要研究方向、联系方式、Email等信息。论文摘要及全文电子文档发到会议指定信箱(shenliu10@163.com)。来稿恕不退还,请自留底稿。

中文摘要投稿时间延后到2008年7月1日;英文稿件的投稿截止时间为2008年10月20日,不需要投英文摘要。论文模版可从会议网站下载。
会议最新动态和有关通知等将在网站上公布,欢迎登录,敬请关注。
会议网址: http://seep2009.whpu.edu.cn
联系人:曲琳莉、张传成
地 址: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花园武汉工业学院153信箱;邮 编:430023 ;电 话:027-83950207
电 邮:shenliu10@163.com; shenliu10@sina.com



-----------------------------------------
二届中国微纳电子技术行业交流大会会议通知(第一轮)(8月,黄山)

 

第二届中国微纳电子技术行业交流大会”定于2008年8月13日-15日在安徽黄山举行,大会特邀请海内外著名专家、教授及政府官员作大会主旨报告,为与会代表提供一个了解国内外微纳电子技术在科研、生产、教学等各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及我国微纳电子技术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的极好机会。欢迎海内外广大科研人员、高校师生以及产业界管理研发人员积极参与,诚邀有关风险投资机构届时莅会考察、洽谈合作项目。具体有关事宜如下:
一、会议组织
主办单位: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分立器件分会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微纳电子技术》杂志社
二、会议内容:
1.纳米电子学基础研究;2.纳米结构与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 3.微/纳米电子器件的设计、制造和集成技术;4.MEMS/NENS系统、纳米机器人、纳米传感器等理论、制造工艺及其集成技术;5.微/纳米加工制造技术(包括纳米颗粒表面催化反应、纳米颗粒自组装、纳米结构及生长、微/纳米蚀刻等);6.仿生材料三维自组装及其定位、操作和技术开发;7.自旋电子学与磁性纳米材料(磁性纳米结构、巨磁阻效应、TMR效应等);8.纳米测试技术 (纳米结构的检测手段、表征方法和仪器设备);9. 微/纳电子技术在电子、生物医学工程、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的应用技术;10.纳米材料、微/纳米器件批量、低成本制造技术的开发、产业化推进和市场前景展望;11.微细加工技术生产设备的研制及应用技术;12.纳米科技创新、技术转换、风险投资、科研体制、人才引进等扶持政策情况。13.其他相关技术。
本届会议论文将择优在《微纳电子技术》上发表。
三、会议时间:
8月13日报到注册;
8月14日-15日正式会期
四、会议地点及住宿标准:
会议地点:黄山
住宿标准:三星级388元/天•间 会议优惠价300元/天•间;四星级588元/天•间 会议优惠价500元/天•间;
五、代表注册:
1、注册费(包括专家费、资料费、餐费、会场租用费、展览会参观洽谈等)
境外代表:350美元/人 ;境内代表:1800元RMB/人;学生代表:1000元RMB/人;产品介绍:2000元RMB/30分钟
2、注册费用减免事宜
在6月13日前办理注册手续者,减100元的注册费;6月13日以后办理注册的增加100元的注册费。
3、所有经费,请在办理好注册手续后一周内汇款至指定帐户。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徐 诚
电 话:021-61457749 E-mail:cetchbx @163.com
监督电话:0311-87091487(顾忠良老师)


  -----------------------------------------
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物理学术会议
 

 一、会议时间、地点及承办单位
根据2007年10月17日计算物理学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决定,定于2008年7月21日至24日在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召开“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物理学术会议”,本次会议同时举行“地球流体与磁流体计算方法”暑期学校。会议由计算物理学会和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协和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计算物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协办。
二、征集会议论文稿件
 1. 征文范围:

本次会议主题是计算流体和物理海洋,但也包含应用数学方法,借电子计算机解决其它物理问题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运用计算物理方法,解决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高新技术领域内各种复杂问题而获得的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包括相关的计算软件)。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工矿企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凡是未正式发表或未在其他学术会议上宣读过的论文,均属本次征文范围。
 2. 征文要求:

请于6月5日前寄交一份详细摘要(A4纸,1000字以内,包括图表,其中论文标题使用三号宋体;作者、作者单位、联系方式、EMAIL地址使用四号楷体;摘要正文使用小四号宋体。),最好通过电子邮件以WORD文档形式提供,以便汇编成论文摘要集,供会议期间交流。
 3. 《计算物理》编委会和有关专家将对会议征文进行审查,优秀论文将在《计算物理》(EI杂志)上陆续发表。
 4. 与会代表的论文均可在会议上交流。
 也希望计算物理学会的理事和专家踊跃投稿,并积极参加学术交流。
来稿请标明“会议征文”字样。有关征文事宜,若有询问,请与《计算物理》编辑部联系。
所有函件统一邮寄至:
100088   北京8009信箱 《计算物理》编辑部  刘晓岚,朱珊珊        电话:(010)62014411-2171,2570     Email:cscp@iapcm.ac.cn
266003  青岛市鱼山路5号,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  张平    电话:0532-82032364     Email:zhping@ouc.edu.cn

具体事宜详见第二轮通知或计算物理学会网站通知  http://www.cscp.ac.cn


 

========================================================================
 力学期刊
-----------------------------------------
《力学学报》2008,Vol. 40 (3(中文)),2008-5-25


李进平 冯珩 姜宗林, 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诱导的激波风洞气体污染问题 ,  力学学报 2008 40 (3(中文)): 289-296
陈永强 徐鉴君 ,液粒凝固过程的动力学理论 , 力学学报 2008 40 (3(中文)): 297-305
吕浩宇 李椿萱 董海涛 陈刚 ,Hall效应对三维磁流体发生器的影响 ,力学学报 2008 40 (3(中文)): 306-314
李向宾 王国玉 张敏弟 刘淑艳 , 绕水翼超空化流动形态与速度分布 ,力学学报 2008 40 (3(中文)): 315-322
李印实 何雅玲 孙杰 陶文铨 ,纳米尺度圆柱绕流尾迹区流动形式模拟研究 , 力学学报 2008 40 (3(中文)): 323-330
王长国 杜星文 赫晓东 ,空间充气薄膜结构的褶皱分析 , 力学学报 2008 40 (3(中文)): 331-338
郝圣旺 孙菊 ,非均质脆性材料灾变性破坏的一种敏感前兆 ,力学学报 2008 40 (3(中文)): 339-344 [摘要 ]
王军 王寅观 ,板中正交静应力与任意方向兰姆波波速的关系 ,力学学报 2008 40 (3(中文)): 345-354
方红荣 唐陶 章湘明 庄茁 ,基于实验的心肌被动力本构模型 , 力学学报 2008 40 (3(中文)): 355-363
何振军 宋玉普 ,高温后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双轴压力学性能 ,力学学报 2008 40 (3(中文)): 364-374
文浩 金栋平 胡海岩 ,倾斜轨道电动力绳系卫星回收控制 ,力学学报 2008 40 (3(中文)): 375-380
吕峰 林家浩 张亚辉 ,车辆-轨道系统垂向随机振动的辛方法分析 ,力学学报 2008 40 (3(中文)): 381-387  
岳宝增 ,柔性全充液航天器大角度姿态机动混沌动力学 ,力学学报 2008 40 (3(中文)): 388-393
简报
董明 罗纪生 ,锥体效应对超音速湍流边界层统计特性的影响 ,力学学报 2008 40 (3(中文)): 394-401
李伟杰 王保林 张幸红,功能梯度材料的黏弹性断裂问题 , 力学学报 2008 40 (3(中文)): 402-406
潘晓霞 余勇 谭云 陈裕泽 ,FeCrNi合金静动态物理本构模型研究 ,力学学报 2008 40 (3(中文)): 407-412
郑荣跃 刘干斌 梧松, 半空间饱和土内置点载荷作用下的热弹性波动 ,力学学报 2008 40 (3(中文)): 413-420
刘彦琦 张伟 高美娟 杨晓丽 ,基于积分本构黏弹性带的横向非线性动力学 ,力学学报 2008 40 (3(中文)): 421-432

 

=======================================================================
 新书推介
-----------------------------------------
武夷山书评:灾害难以避免,如何减灾
 

耶鲁大学的组织社会学家查尔斯·佩罗早在1984年就发表了一本很有影响的专著《高风险技术与“正常事故”》,该书被笔者与4位研究生同学翻译成中文后,于1988年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由于我们是在寒窗苦读的研究生学习阶段开始动手翻译的,最后我们商量后决定,将这本书的译者定名为“寒窗”。佩罗论证说,由于高技术系统各个组元之间的互作用极其复杂,而且,设计来保障安全的东西其自身也会出故障(例如,三哩岛事故的肇因是安全阀出了故障;气囊本来是为了在撞车时起到减震作用,保障司机和乘客的人身安全,但是,气囊猛地崩出来也打死过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技术复杂系统出事故的概率会比人们原先估计的要高得多,这类事故将是“正常事故”,而不是什么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事故。因此,要学会与高风险技术系统共存。在他写书时,核电站重大事故只发生过一次——美国三哩岛。佩罗断言,核电站事故的概率不低,“除非我们非常幸运,否则10年之内将会出现一个或多个突破安全壳的大事故”。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泄漏事故,被佩罗不幸而言中了。

2007年,他又推出一本专著《下一场灾难:如何减轻自然灾害、工业事故与恐怖袭击的影响》(The Next Catastrophe: Reducing Our Vulnerabilities to Natural, Industrial, and Terrorist Disaste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该书被美国图书馆学会《选择》杂志列为“2007年杰出学术著作”之一。他分析说,美国在灾害面前的脆弱性根源于三个相互关联的因素,一是“能量集中”,比如大坝里储存的水,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集中仓储;二是“人口集中”,尤其是在能量集中场所的附近聚集着大量人口是很危险的;三是“经济政治力量的集中”,关键基础设施(如电信)往往掌握在几家大公司手里,集聚在一些相互密切联系的节点上(例如航空枢纽城市)。为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分散化、多元化和建设后备设施,否则,几乎不可避免的灾害事故一旦发生,后果不可设想。

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谈自然灾害。佩罗的中心思想是,自然灾害往往不是“上帝的作为”,而是人自作自受。这一认识并不新鲜,可惜人们尚未认真记取这样的思想。第二部分是“政府能帮上忙吗?”,叙述了从1979年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的成立到“9·11”后联邦政府紧急事务管理机制的重构的整个过程。第三部分是“酿灾潜势不小的私营部门”。“酿灾潜势”是在《高风险技术与“正常事故”》一书中创立的概念。在这部分,他对核电站和化工厂酿灾潜势的分析,基本上重复了前一书的内容,不过,对于国家电网和因特网酿灾潜势的分析则颇有新意。第四部分是“怎么办?”。他的中心主题是,防灾减灾的指导思想要从“抗击所有风险源”转变到减低“所有对象(指灾害、事故、袭击的受损对象)”的酿灾潜势上来。他认为,美国联邦政府夸大了恐怖袭击的危险性,客观地说,第一位的威胁是自然灾害,其次是工业事故,最后才是恐怖袭击。

在经历了2008年初的雪灾之后,很多人都在思考防灾减灾战略与部署。佩罗对风险与灾害相关问题进行了20多年的深入研究,聆听一下他的声音不会有坏处。


==========================================================================
计算软件
-------------------------------------------
SALOME : The Open Source Integration Platform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地址: http://www.salome-platform.org/home/presentation/overview/ )
 What is SALOME?
 SALOME is a free software that provides a generic platform for Pre and Post-Processing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 It is based on an open and flexible architecture made of reusable components available as free software. It is open-source (LGPL), and you can download both the sourcecode and the executables from this site.
Salome Platform:
    Supports interoperability between CAD modeling and computation software (CAD-CAE link)

    Makes easier the integration of new components on heterogeneous systems for numerical computation

    Sets the priority to multi-physics coupling between computation software

    Provides a generic user interface, user-friendly and efficient, which helps to reduce the costs and delays of carrying out the studies

    Reduces training time to the specific time for learning the software solution which has been based on this platform

    All functionalities are accessible through the programmatic integrated Python console

The SALOME platform complies with the following standards and rules:
Portability:
    Unicity of the source code
    Support for Linux, Unix
Open Source Platform and capability to:
    Define proprietary or commercial solutions
    Integrate existing components which can be non Open Source
User-Friendliness, performance and evolvability:
   S hared Common Look&Feel
    Size of models, multi-CPU and parallel computations
    Modularity / interchangeability of components
 

========================================================================
 研究机构
-----------------------------------------
浙江大学固体力学学科
 

浙江大学固体力学学科所在的力学专业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力学专业之一,1978年知名固体力学专家王仁东、谢贻权等创建力学系并成立固体力学教研室,后发展为固体力学研究所,2006年与工科力学教研室合并改名为应用力学研究所。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固体力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在固体力学与流体力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基础上,被批准为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该学科2003年被批准为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教育部确认为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还是国家工科力学教学基地及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主要力量。

该学科现由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管理,现有教职工3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长江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教授16人,副教授16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人数80%。六年来承担了150多项纵向及横向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5项,973项目1项,863面上项目1项,及军工项目多项,项目总经费3000余万元。六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出版著作15部。六年来,已培养硕士生43名,博士生16名,博士后6名,许多毕业生已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如82届硕士毕业生章亮炽入选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91届硕士毕业生杨庆大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 77届本科毕业生朱承在中国留美学人中第一个获得美国总统奖等。

该学科以杨卫院士及朱位秋院士为学术带头人,通过队伍建设、基地建设、专业建设及人才建设,进一步凝练成“多尺度材料力学行为”、“结构动力学与控制”、“计算结构力学”、“现代固体力学实验”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创新研究成果,特别是杨卫院士、朱位秋院士及他们领导的团队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得了2005年度及2002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初步形成一支颇具实力的老中青结合的教学科研队伍,为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该学科的发展总体目标是通过4年建设, 引进8名高水平优秀人才, 以航空航天等为背景争取重大项目, 争取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在以上前2个主要的研究方向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摘自浙江大学官方网站)
 

========================================================================
 网络精华
-----------------------------------------
Newton's law of funding
Dec 19th 2007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In Britain, fundamental physics is in a pickle
 

ISAAC NEWTON, besides being the founder of modern physics, was also master of Britain's mint. That is a precedent which many British physicists must surely wish had become traditional. At the moment, money for physics is in short supply in Britain. Having spent a lot of cash in recent years, physicists and astronomers are now finding they do not have enough money to use the very facilities they paid to have built.

On December 14th, for example, the British delegation to CERN, Europe's biggest particle-physics laboratory, abstained from a vote to increase the budget to make best use of the Large Hadron Collider (see article). A vote for a rise, British delegates said, would be a vote for job losses elsewhere in physics. The budget was carried nonetheless and Britain is obliged to pay up. Perhaps not coincidentally, the country's government had announced a few days earlier that it would withdraw from the International Linear Collider (ILC), an $8 billion project to build the successor to CERN's new toy. Since America seems almost certain to cut its ILC budget, too, this project looks to be in trouble.

Public funding for research in both particle physics and astronomy used to be handled separately from other bits of physics, as did the building and running of big British-based experiments. On April 1st 2007 these areas were brought together by the formation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acilities Council. The result has been that when a relatively mundane particle accelerator called the Diamond Light Source, in Oxfordshire, proved to be some £80m ($160m) more expensive than expected, the axe had to fall on other parts of physics.

The cuts in particle physics are, at least, to future spending. Britain's astronomers are having their current expenditure cut. They can no longer use one of the twin Gemini telescopes, based on Hawaii and in Chile, that British money helped pay for. British membership of telescopes in the Isaac Newton Group on the Canary Islands has also been cancelled, as has British involvement in ground-based studies of the sun.

The government's response to the outcry has been as predictable as the scientists' call for more money. It has announced a review of funding of physics. For their part, researchers hope the budget will not fall like Newton's apple did.

-----------------------------------------
影响因子与科研方向制导权
本文摘自科学网博客,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622
 

现在发表文章和评定科研成果都很注重文章所在杂志的影响因子。这是一项进步,因为总算有了一个量化标准。然而,盲目追求影响因子却会被误导。

科学研究具有多重属性。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它的目的应是追求真理。然作为某个人或某一特定人群的活动则可以是另一回事。它可能是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为此可以偏离追求真理的目标。且不说剽窃和造假等违法行为。拉帮结派,门户之见,恶性竞争等在科学界是常见的。这些都与追求真理风马牛不相及。

现在有许多科学杂志,分别掌握在不同派别手中。他们用自己的标准判断文章的价值,甚至看你是否引用他们的文章,决定是否发表你的文章。特别是欧美的一些知名杂志,由于长期积累,已有较高的影响因子。这便成了他们的资本,迫使一些单纯追求影响因子的人跟随他们。由此取得科研方向的制导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大陆的学者再次开始向西方知名杂志投稿。当时,由于迫切想了解中国的科研状况,或许也有些猎奇,这些杂志对我们的稿件一般都比较开放。记得1980年一篇赝标场中狄拉克方程严格解析解的文章在国内备受刁难,只好外投到Phys. Lett. B,竟然很快就发表了,是由编辑(自任referee)直接推荐的。这种状况大概延续到八十年代末。后来感觉洋人变得不怎么友好了,甚至有意刁难。近几年我做了几个工作,自己还比较满意,想投影响因子较高的杂志,却先后碰壁。其中之一是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普遍的严格证明。投出去后返回的评阅意见却让人哭笑不得。不仅表现出评阅人对统计物理的深层内容不甚了了,还犯起初等错误来。例如,说我一处密度算符未加取厄密伴随的上标‘†’,但众所周知,密度算符是厄密的,加不加上标‘†’都一样。看来这位referee急于否这篇文章,连常识都忘了。这回我的文章变成在国外备受刁难,只好内投到‘中国科学’,倒是很快被接受。

我的感受是好文章未必被影响因子较高的杂志接受。这里有编辑和他选取的审稿人的水平和个人偏好,学术方向的见解,也有派别利益的考量。除此以外还可感受到一种结结实实的偏见与傲慢。好像在说:这种重要问题也是你该考虑的吗?也是你能解决的吗?于是不屑一顾,随便找几个问题打发了事。他们习惯采用跟随西方主流方向的文章。这就剥夺了与主流方向不一致的文章在高影响因子杂志上发表的权利。他们握有科学发展方向的制导权。应当适当尊重这种制导权,它究竟包含了一些权威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和经验。但若这种制导权被专横地使用,很可能误导科学的发展。而盲从这种制导权,则可能迷失真正有见地的方向。纵观科学发展史,最重大的成果鲜有从主流方向长出来的。

作为社会现象的科学研究会揉进人性中的各种美好与丑恶。作为真正的学者自然要维护它最美好的一面。科学研究对他们来说是神圣的,不可玷污的。不过在维护她的圣洁时不能不考虑她的现实状况。争取制导权,确保每一项真知灼见,特别是被主流忽略却有发展前途的见解得到发表,支持,和尊重,是发展中国家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注意的事。

从我国科学发展的现状来看,经几代科学家的努力,已有一定的基础。应该到了开花结果的时侯。也许在哪所大学,哪个研究所,或哪个非科研单位里,某人已经做出了重大成果,但却发表在一个不起眼,影响因子很低的杂志上。像当年陈景润那样。那次是国人埋没了他,洋人发现了他。现在我们要自己来发现和挖掘可能埋在周围的成果。西方在这方面有很好的经验。Nature 和Science 是当今最著名,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它们除发表文章外都请人评论成果,向读者推荐成果。这有利于发现重要成果,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影响。我们是否也应该这样做,在发现自己的重要成果,增强它们的影响力的同时,打造自己的高影响杂志。我建议中国科学率先这样做。她应当成为中国的Nature 或Science。发展科学需要一批埋头苦干的科学家,也需要一批发现和宣传成果的有心人。为做得得体,这两批人应大幅度地重叠。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