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9期,2008年6月25日

 

本期编辑:陈文  黄丹   周星德

        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邮编:210098)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网页浏览: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于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 ,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投稿
 

本期目录:

     焦点新闻

    ² 科技部发布863先进制造技术领域08年度专题课题申请指南
    ² NIH项目申请同行评审制度的改革方案出台
    ² 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候选人公示
    ² 华人科学家陈德亮出任国际科联执行主任
    ² 地震预测研究的技术路径之争

     ◆ 科技人物
    ² 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杜善义院士
    ² 第十届(2007年)中国青年科技奖 力学学科获奖者——冯西桥教授

     ◆ 学术会议
    ²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Structural Engineering(CSE09, Shanghai)
    ²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roximation in Scientific Computing (ICASC'08,Beijing)
    ² 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08(CCCM2008)暨第七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交流会(SCCM-7)最新通知
    ² 第二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西安)
    ² 2008年全国塑性力学研讨会(南宁)

    
力学期刊
    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s (IJM)介绍
    ² 海洋學刊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AND TECHNOLOGY(台湾)获SCI收录
    ² Journal of Algorithms and Computational Technology, Multi-Science Publishing

    
工作招聘
    ² 武汉工业学院土木工程系招聘信息
    ² Postdoctoral Position: Numerical Modelling at NUI Galway, Ireland
    ² Postdoctoral Position: CFD in Biofluid Mechanics at Michigan
    ² Postdoctoral Position  at Div. of Applied Math., Brown Unviersity

    
新书推介
    ² Iterative Methods for Nonlinear Ill-Posed Problems
    ² The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with Programming

    
研究机构
    ²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力学学科


    
网络精华
    ² 美国工程力学学会Monthly Newsletter
    ² 孟津:终身教授的评定过程

 

=======================================================================================

     焦点新闻
-------------------------------------------
科技部发布863先进制造技术领域08年度专题课题申请指南

 
  据科学网消息:日前,科技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2008年度专题课题申请指南》。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同时结合先进制造技术精密化、柔性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绿色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索引领未来发展的先进制造前沿技术,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攻克支撑重点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掌握重大装备制造的核心技术,提升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初步实现若干重大成套高技术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的自主设计制造,满足行业发展的装备需求,探索低成本、模块化的发展思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标准。

   按照坚持突出国家战略目标,坚持原始创新和技术集成导向,坚持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本领域在项目和专题两个层次部署,设置了“现代制造集成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极端制造技术”和“重大产品和重大设施寿命与预测技术”四个专题,分年度公开发布专题课题申请指南。

   2008年度专题课题申请采取网上集中申报。申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进行,网址为program.most.gov.cn,有关申请的程序要求和注意事项详见《“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申请指南》。课题申请负责人出生日期要求为1952年5月30日(含)以后。课题申请受理的截止日期为2008年7月20日24时。

详情请参阅科技部网站 http://www.most.gov.cn


-----------------------------------------
NIH项目申请同行评审制度的改革方案出台

未来5年将投入10亿美元用于研究者主导的高风险高影响研究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6月6日启动了一项众人期待的计划,改进其对项目申请的同行评审系统。这为NIH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努力确定完善该机制的方式画上了句号。新的计划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加大对研究者主导的(investigator-initiated)高风险、高影响研究的支持力度,从而防止革新性研究的减速。

最新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4个方面:
1.寻找最好的评审人。增加这种服务工作的弹性,正式地回报评审人的努力,进一步补偿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加强和进行标准化训练。
2.提高同行评审的质量和透明度。缩短并重新设计项目申请书(从25页到12页),以便凸显出研究的影响,并允许联合申请。以5种外部标准进行评审和总结陈述,修改分级系统。
3.保证对多学科领域和各职业发展阶段研究者进行平衡、公平的评审。具体措施包括支持最低数量的职业早期和新的NIH研究者,强调有经验的研究者的过往成就;鼓励和拓展具有变化、革新性的研究路径;创立新研究者主导项目——革新R01奖(Transformative R01 Award),由NIH路标计划(Roadmap)资助,5年共2.5亿美元;继续履行(或许还会增加)Pioneer、EUREKA和新创新者奖(New Innovator Awards)的经费,未来5年至少达到7.5亿美元;减少同一申请多轮重复提交的负担,尤其是对那些价值很高的申请。
4.针对同行评审发展出永久性的连续回顾评估机制。

NIH的新计划主要基于两大咨询委员会的意见。值得一提的是,NIH拒绝了一些更为激进的建议,比如抛弃不成功申请者可以重复提交项目书的制度,在最差的申请上标记上“不推荐重新提交”等等。对此,NIH院长Elias Zerhouni解释说,这两项建议并不适合科学家群体,他们都觉得需要多次机会。NIH不会抛弃现有的系统,而是打算认真地重新平衡一次、二次、三次提交的成功率,以便能够真正资助首轮中大部分的“高分”申请项目。

据悉,NIH将用18个月的时间来完成所有上述改变。(引自:科学网 任霄鹏/编译)


-----------------------------------------
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候选人公示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按照《关于组织开展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表彰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8〕53号)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候选人的工作已于5月30日结束。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保证评选表彰工作的公开、公正,经研究,教育部现对罗立胜等180名候选人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期自2008年6月14日至7月13日。

候选人名单可在“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工作网站http://msj.zlgc.edu.cn 中点击“候选人公示”(或登陆质量工程网站http://www.zlgc.edu.cn, 点击质量工程项目列表中的“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评选与表彰”)。

候选人中共有8位力学学科相关的教师,分别是:

1.  蔡美峰,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主讲课程:岩石力学与工程
2.  隋允康,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主讲课程:构优化基础、材料力学
3.  白象忠,燕山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主讲课程:材料力学 
4.  孙   毅,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主讲课程:理论力学/力学 
5.  武清玺,河海大学土木学院力学系,主讲课程:理论力学
6.  陈传尧,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主讲课程:工程力学
7.  陈洪凯,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主讲课程:土力学/岩土与地质工程
8.  周又和,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主讲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
华人科学家陈德亮出任国际科联执行主任

(国际科联自1931年成立以来的首位华人执行主任)
 

5月30日,国际科学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ICSU 中文简称:国际科联)在总部巴黎宣布瑞典籍华人科学家陈德亮先生将从2009年2月1日起出任该组织的新一届执行主任。

国际科联执行主任负责协调和组织国际科联各成员单位,包括各国家会员,科学联合会和跨学科机构,致力于履行国际科联的使命和保证各项战略和计划的顺利实施。历届执行主任均由国际上著名的、有丰富国际合作和管理经验的科学家担任。具有卓越组织管理才能的气候学家陈德亮先生成为国际科联自1931年成立以来的首位华人执行主任。

国际科联是目前科学界最具权威的非政府性国际组织,主要职责是锁定和研究对科学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议题,组织各学科各国家科学家间的交流合作,提供独立和权威性的建议以促进科学界、政府、社团及私人企业之间的对话。现有29个国际科学联合会和113个国家或地区的科学团体为其会员,另外还有24个国际或区域性科技组织是它的联系会员。为此有人称它为科技界的联合国。国际科联集中了自然科学各个主要领域的代表,在它召开的各种会议上能够反映出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和各国科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它的学术活动反映了当代世界科学发展的水平和动向。著名的国际地圈生物圈研究计划(IGBP)、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计划(IHDP)、国际生物多样性科学计划(DIVERSITAS)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等全球变化计划即由其发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瑞典皇家科学院分别在国际科联中代表中国和瑞典科技界。

陈德亮教授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89年开始在德国Mainz的Johannes Gutenberg大学,师从诺贝尔奖得主马普所P. J. Crutzen教授,主修气候学,辅修理论气象学与应用数学,1992年2月获博士学位。1993年被瑞典哥德堡大学地球科学系聘为物理气象学高级讲师,2000年1月成为物理气象学终生正教授。2007年,被瑞典哥德堡大学任命为著名的August Röhss教授(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学),成为哥德堡大学自1891成立以来第四名拥有此头衔的教授。

陈德亮教授曾任瑞典航天局大气委员会委员、瑞典环境科学院兼职教授,瑞典自然科学基金会地学部委员,瑞典国家IGCP委员会委员,德国气候研究计划国际专家,德国科隆大学客座教授, 挪威自然科学基金会国际评审专家,中国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咨询专家,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顾问,中国科学院大气所和地理所客座研究员,兰州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瑞典哥德堡大气科学中心理事会理事,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等职。现任瑞典皇家科学院环境和IGBP/WCRP委员会委员哥德堡大学自然科学学院战略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海外主任,美华大气海洋学会欧洲负责人,广州季风与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气候生态学、气候变化委员会委员以及四种著名国际和两种国内学术期刋的编辑。精通汉语、英语、德语和瑞典语四国语言。

作为一名国际著名的气候学家,陈德亮教授在区域气候学、气候动力学及全球气候变化领域都有突出的贡献。在近10年中,他主持和参加了20多项重大国际国内科研项目,培养了10多名博士研究生和多名博士后,在国际上发表论文60余篇。
 

-----------------------------------------
地震预测研究的技术路径之争
 

在汶川大地震这场巨大的灾难面前,科学界尤其是地震学界被深深刺痛。在其后紧急召开的会商会上,对各种预报理论及技术方法的争论更带有一种别样的情感背景。尤其是,在没有大震发生的“和平时期”没能得以充分显示的不同技术途径,此刻纷纷亮相,也为普通人了解地震预报的“内情”提供了契机。

测震学的“天下”?

测震学方法是几十年来监测地震与预报地震的主要手段。几十年预报地震虽然也取得很多进展和成果,但预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即除了测震学方法,别的方法和途径该如何评价又如何对待。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对此问题深有所感。早在2006年唐山大地震30年之际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他就强调,既然测震学方法不够有效,为什么不走一走李四光提出的地震预报的途径,即以地震地质调查与地应力测量为主线,加上其他探测方法进行地震预报试验,并认为这是有成功的希望之路。为此,他向有关部门提出了系统的建议。他认为,对地震这样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不应当放弃对其他途径的探索。因为科学途径选得对路与否,常常可以决定科学探索能否取得进展与成功,而地震预报的科学途径还是不清楚的。

赵文津提出,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你对其他方法、途径的不相信,并不代表这样的方法就是不对的。现在许多专家已提出了多种地震预报方法,认为是成功的,这就需要给予重视,研究其有没有合乎道理的地方,不要一棍子打死。他说:“每年通过专家评审后向国务院上报的地震预报意见,准确率却一年不如一年,预报与不作预报结果差不多;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预报为无震区,结果却发生了国内最大的一次地震,由于该地区人员稀少而幸免造成巨大损失。这次汶川地震也一样没有预报出来,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赵文津表示,我国地震预报工作应当好好改进。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池顺良告诉《科学时报》,“地震系统的同行或参加过地震会商会的人都知道,目前我们进行地震预测所需的信息绝大部分来自测震方法。尽管各种前兆观测手段各有价值,但提供的信息量只占很小的比例。”根据池顺良的统计,我国发展了测震、大地形变测量、地倾斜、重力、水位、水化、地磁、地电、地应力等9个学科方法,研究预报地震的理论与观测技术,以获取地震预测信息。虽已取得很多进展,积累了不少数据,但现在地震预报的主流还是测震学方法。测震学方法提供了当前地震预报工作中绝大部分的地震预测信息。1975~2001年间,中国地震科学家对24个4~7级地震作出了成功或一定程度预测。其中21个是依据前震、小震活动、地震序列信息作出的预报。但是,靠测震学方法对主震前无小震活动或小震活动不突出的,就难以预报;而且,小震活动与大震发生之间的关系迄今为止也并不清楚。

测震学方法的“短板”

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曾把物理学家探寻自然奥秘比喻为侦探破案,这样的比喻同样适用于地震学家。池顺良说,与刑警捉住嫌犯一样,地震学家逮住“地震”必须依靠获得对象物的信息来实现。获得关于嫌犯的足够的信息量,无疑是刑警捉拿嫌犯的关键。而仅凭嫌犯在现场留下的语音记录去捉拿嫌犯会非常困难,但若现场有嫌犯作案时清晰的正面、侧面相片,则嫌犯被捉的可能性就会大幅提高,因为相片的信息量是语音的数千倍!在池顺良看来,地震预测科学家目前的处境就像一个拿到了“嫌犯”录音的片言只语,而没有拿到相片和录像的刑警,因此“嫌犯”屡屡逃脱。

测震学方法使用的仪器是经典惯性摆地震仪,它已成为地震预报人员最重要的观测手段。但是,这种仪器很不完善。它是一种运动学元件,只放置在地表,没有与地壳紧密结合,因此所测信号的放大倍数不是特别大。另外,它受限于自身弹簧-摆系统的自振频率,频宽很窄,无法观测到它的频带范围之外的地壳运动。在很多次地震前,许多人听到了从地下传来的隆隆地声,但地震仪上却什么反映也没有;一些大地震前,因为地面缓慢晃动,大群人感到头晕,地震仪仍然什么也没有记录到。这种灵敏的科学仪器因为工作频宽的限制,不能检测高频的地声和极缓慢的地面运动,在某些方面还不如人和动物的感觉灵敏。

显然,光靠测震学方法难以“包打天下”,毕竟,每一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认为,“测震学方法观测的结果并不能反映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学家傅承义也说:必须注意地震波是地震发生之后的产物,如果说地震图上有什么信息,那只能是关于后来的地震,而不是本次地震的前兆。池顺良举例说,在唐山地震预报实践中,测震学仪器一个前震都没有监测到。从研究的角度和探索自然法则的角度来反思这段历史,监测不到前震是不是观测系统本身不够灵敏、频带不够宽,没有把我们不知道的信号包括在内?这些问题是当前测震学方法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湮没在历史深处的“深井地声观测”

“在唐山地震前后,很多人动员起来研究华北地区地震预报问题,中国科学院很多不同专业的科学家都参与了其中的研究探索。这里面可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他们把地震预报作为未明的科学问题来对待,比单搞地震预报的思路要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池顺良提及了一段利用“深井地声观测”手段进行地震预测研究的珍贵历史资料。

地声通常是地震发生的前兆之一,不过这种高频波并不被地震学家看好,理由是高频波在地层中衰减快,传不远,难以被地震仪接收到。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地震预报实践中,如果高频波不能传播数十到上百公里距离,观测高频极微震就很难被实际应用。然而,有可能满足高频波观测的条件依然可以找到:如果将仪器安装到振动干扰小的深井中,采用比目前地震仪的放大倍率高数千倍的新型仪器,上百公里外的高频极微震与地声信息就可以被记录下来了。最早想到这种方法的人叫伍富昆。1973年,天津市地震局,伍富昆带领着一批科研人员开始研制深井地声仪。1977年到1984年,利用研制成功的深井地声仪,伍富昆分别在天津宝坻(井深430米)、天津南郊万家码头(1200米) 、四川江油(2200米) 建立了试验观测点,并取得了一批宝贵的观测数据。

当深井地声仪快速展开记录时,一卷记录纸只能记录约一小时数据。要保持这三个试验台多年取得不间断资料,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幸运的是,在天津宝坻深井地声仪投入观测后,在以宝坻台为中心、半径130公里范围内发生了5个5级以上地震;在半径70公里范围内发生了3个4.7~4.9级地震;在20公里处发生了1个3.8级地震。历史上难得的机遇令伍富昆取得了一批宝贵的观测数据。

天津宝坻地声台的观测结果显示:在半径130公里范围内,发生的5个5级以上地震,都有地声出现。已经获得的资料表明,“相同震级的地震,越近的地声出现越早;相同距离的地震,震级越大的震前地声出现越早。同样为5级地震,120公里远的滦县地震,14小时前出现地声信息;70公里远的古冶地震,46小时前出现地声。震中距离相近的滦县5.3级地震,震前14小时出现地声;而卢龙6.2级地震,震前1700多个小时出现了地声信息。”

物理而非地震专业毕业的伍富昆不受传统测震技术和惯性摆地震仪思路的束缚,大胆选用振频高、灵敏度也高的环状压电材料做敏感元件,打开了高频地震观测窗口。上世纪70年代,北京、太原、山东、四川、云南、辽宁等地也建立了一批地声观测点,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地声记录系统的灵敏度远远高于微震仪。证明了地震前确实有不同于极微震的声发射”。

“这些试验说明,要获取更多的地震信息,要将地震观测技术向频率更高、信号更微弱的高频极微震领域推进,地震学家必须在他们已经使用了一个世纪、熟悉的摆式地震仪之外,寻找、发展新型结构的地震观测仪器。制造出比现有地震仪观测频带宽得多、灵敏度高得多的‘超级地震仪’来满足地震预报实践的要求!”池顺良表示。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伍富昆的这项工作虽然最后通过了国家地震局的鉴定,却没有推广使用,迄今也似乎后继乏人。其中,地震学家们认为高频波传不远的传统认识无疑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很可能没有想到,这种仪器的灵敏度会比他们熟悉的惯性摆地震仪要高3~4个量级。微弱的高频波,是有可能被安装在远处、本底噪声很低环境下、灵敏度极高的仪器接收到的。

临震前兆观测手段很关键

汶川地震后,池顺良接到经历过唐山地震的老同志打来的电话:老池啊,这么大的地震,怎么可能一点前兆都没有?!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池顺良的感受颇为复杂,“不应盲目地推说此次汶川地震没有发现前兆,而应反思当前的测震技术体系是否满足观测前兆的条件。”此前13个月,他研制安装的分量式钻孔应变仪,在距离此次汶川地震震中140多公里外的姑咱台站上,已经连续观测到了清晰的震前异常。但令池顺良感到遗憾的是,虽然早就观测到姑咱台的应变异常,他也曾向中国地震局打报告,希望能够加密布设仪器进行观测,但因种种原因未能等到答复。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主流的测震仪器在全国布设多达2000套,GPS观测在全国也布了上千个点。“地震预报难的关键就在临震预报上,那么临震前兆的观测手段就很关键。现在的局面是‘敌人’很强大,又专搞突然袭击,那我们就必须有足够的‘哨兵’,才能保证不被‘敌人’偷袭。”池顺良说。不过,另一方面,池顺良也感到很“幸运”,经历20年的努力,当年李四光先生提出的应力应变观测思路和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几家有远见的地方地震部门支持下,“上世纪80年代分量式钻孔应变仪就已经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在2003年,事情出现了转机。当年美国科学家启动地球透镜计划,其中一项板块边界监测计划,要在美国西部布设200多套澳洲制造的钻孔应变仪器。这个时候,国内有关部门认识到了这种仪器的重要性,于是也抓紧在全国布设了40套分量式和40套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所的体积式应变仪器。

“实际上,李四光先生一直强调地震预报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路,不能老跟在外国人后面。我们为此耽误了30年的时间。”池顺良说,“现实是我们对前兆观测的手段考虑得太少,百余台的分布在全国毕竟太稀少,如果在这次汶川地震震源区布设了几台钻孔应变仪,是有希望观测到前兆异常的。现在地震学家预报地震的九成多的信息都是用测震学方法获得的,如果说让地震学家获得测震的信息占到30%到50%,把其他有效的方法吸收进来发挥作用,那么,测震手段占的比例虽然少了,但它获得的信息量更大了,预报能力更强了。这里很重要的是抛开专业的局限,让一个专家变成一个大家。李四光先生观测应变的思路如果能够发扬光大,加上测震学的方法,中国的地震预报研究就可能走在世界前面了。”

对地震发生机理,人类暂时没有能力认识,但并不妨碍人类利用技术手段观测地震发生前后的异常变化,现在的关键,是找到适合地震预测的观测技术系统。气象台也曾有过养鳝鱼预报天气的时期,引入气象卫星后,配合其他观测手段和理论,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才大大提高,地震预报也是同样的道理。池顺良认为,发展“真正经得起科学检验”的宽频钻孔应变地震仪与高频地震学,是地震预测观测技术发展的方向和实现地震预报的希望所在。

 

========================================================================
科技人物
-----------------------------------------
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杜善义院士

 

杜善义教授,辽宁大连人,现为 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教授、博士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协委员;国际复合材料委员会执委;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力学学科评审组成员。
主要杂志期刊兼职:

    国际杂志《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ACTA MACHANICA SINICA》、《ACTA MACHANICA SOLIDA SINIC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的编委。《复合材料学报》主编,《固体力学学报》和《宇航材料与工艺》副主编、《宇航学报》编委;
主要经历:
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
1980年7月-1982年9月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作访问学者,从事断裂力学和复合材料的研究;
1982-1987哈尔滨工业大学教研室主任
1987-1993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院长
1993-1998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
1990-2003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
1999-2003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2001-2004 国家“863”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 :
    复合材料、固体力学、航天结构、智能材料与结构
突出贡献:

    杜善义院士是我国力学和复合材料领域的知名专家,长期致力于力学和复合材料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热防护材料与力学进行了较系统研究,与合作者一起针对超高温等特种服役环境下材料的模拟表征与优化设计进行研究,建立了细观热防护理论,给出了特种材料超高温力学性能与物理性能以及失效的科学表征方法,为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研制了适合缠绕复合材料壳体等典型结构损伤和失效的分析软件,并利用低压信息预报爆破压力;强调用“材料、设计、分析、评价”一体化的思想解决复合材料结构的安全评价问题;建立了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性能衰退的概率统计模型;解决了超高强钢薄壁壳体的低应力脆断问题;将细观力学理论推广到复合材料领域,用来预报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复合材料设计,并对复合材料及结构进行了多尺度力学分析;对压电、铁电与功能梯度材料等功能材料或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率先研制了基于智能材料与结构技术的结构健康监测、振动主动监控和主动变形控制系统以及复合材料工艺过程的监控系统。
学术著作与人才培养: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60余篇,撰写了《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智能材料系统及结构》等著作10部,已培养了42名博士。
获奖情况:
    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
    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六项;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航天奖一项

-----------------------------------------
第十
届(2007年)中国青年科技奖 力学学科获奖者——冯西桥教授

2007年,中国力学学会向中国科协推荐“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共计3人。2007年12月28日,中国青年科技奖20周年暨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力学学会推荐的清华大学教授冯西桥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中国青年科技奖于1987年设立,两年评选一次。20年来,先后有998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和1个青年科技工作集体获此殊荣。
冯西桥教授简介 :
1985.9至1990.7,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读本科(工程力学专业);
1990.9至1991.7,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获硕士(固体力学专业);
1991.9至1995.3,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读博士(固体力学专业);
1995.6至1997.7,在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做博士后;
1997.9至1998.12,获德国洪堡奖学金,在德国Darmstadt工业大学任洪堡研究员;
1999.1至1999.4,获德国洪堡奖学金,在荷兰Delft工业大学任洪堡研究员;
1999.5至2001.7, 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任副教授;
2001.8至今,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1至2001.4,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任访问学者;
2001.12至2002.3,在美国伊利诺依大学厄尔巴纳-尚佩恩分校(UIUC),任访问副教授;
2002.9至2002.10,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金属研究所,任访问教授;
2004.8至2005.2,在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任访问教授;
2006.7至2006.8,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先进材料技术中心,任访问教授。
      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副秘书长。现任清华大学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期刊《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编委和中国地区主编,《Multidiscipline Modeling in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编委,《固体力学学报》(中、英文版)编委。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
 学术会议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Structural Engineering(CSE09, Shanghai)
(大连理工大学   孔纲强   供稿)

The symposium is supported by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IACM), European Commission for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Applied Sciences (ECCMAS),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Society (CCE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of Shanghai Municipality (STCSM). Based on great progres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 whether in computer or programming technology, comput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tools for researchers and practicing engineers. It has led to tremendous achievements in computer-based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there is evidence that this tendency will be accelerated.
Abstract Acceptance: September 30, 2008
Full Paper Due Date: February 28, 2009
Working language: The working language of the conference is English.
会议主席:沈祖炎院士
联系方式:上海市同济大学地下工程学院,200092 Tel: +86-21-6598-0234 and +86-21-6598-4573  Email: cse2009@gmail.com
会议网站:http://www.cse-shanghai.org/

 

-----------------------------------------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roximation in Scientific Computing (ICASC'08, Beijing)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roximation in Scientific Computing 2008 (ICASC'08) , Oct. 26-30, 2008 Beijing, China
SUBJECTS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1). Multivariate interpolation and approximation
2). Multivariate Fourier analysis and orthogonal polynomials
3). Numerical PDEs, integral equations and fast solvers
4). Spectral methods and adaptive p/hp FEM on irregular domains
5). High efficient linear and non-linear solvers arisen from PDE etc..
ICACS'08 will bring together a broad group of scientists in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multivariate approximations for the solution of a multitude of problems in PDE oriented large-scale scientific computing. ICASC'08 will provide a venue for dicsussing the current trends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filed of numerical PDE and approximation. See the conference webpage for the list of invited speakers and organizers.
CALL FOR EXTENDED ABSTRACT
ICASC'08 will organize contributed talks on a variety of topics within scope of the conference. The talks will be 25~30 minute long. The abstract should contain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proposed talk, full contact information for corresponding author. The extended abstract shall not exceed 2 pages, including figures and references.
All abstracts will be reviewed to fit the objective and scope of ICASC'08. The last date for submission of extended abstracts for contributed talks is August 10, 2008 with notification acceptance or rejection in one month.
To register and to submit extended abstracts for ICASC'08, please visit the ICASC'08 website at http://www.rdcps.ac.cn/~icasc08


-----------------------------------------
 
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08(CCCM2008)暨第七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交流会(SCCM-7)最新通知


    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08(CCCM2008)暨第七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交流会(SCCM--7)和计算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专题研讨会将于2008年7月28日-8月3日在湖北宜昌市和武汉市召开,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安排:
1、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08(CCCM2008)暨第七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交流会(SCCM--7)
会议地点:三峡大学
报到时间:7月28日(星期一)全天。报到地点:三峡东山大酒店(宜昌市东山开发区深圳路28号)
会议时间:7月28日――31日
会务、资料费:600元/人,报到时交清。会议期间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2、“计算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专题研讨会”
会议地点:武汉大学
报到时间:7月31日(星期五)全天。
报到地点:武汉大学(报到后统一安排去武汉大学会场)
会议时间:8月1-3日,会议期间将安排工程单位和工地考察活动。
会务、资料费:800元/人,报到时交清。会议期间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二.参会要求:
报到时需提交论文全文电子版及激光打印稿一式三份(希望在“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发表的论文请同时提交英文全文),论文格式按“固体力学学报”或“计算力学学报”格式要求。所提交论文必须在学术会议上交流(每篇至少一位作者参会)。经评审通过方可于会后在有关学报上正式发表。
每篇论文作者报告时间12分钟(10分钟演讲,2分钟回答提问),请准备好报告提纲和PPT文件(报到时请提交PPT文件),会场将提供多媒体设备。
三.乘车路线:
1.在宜昌火车站出站后可乘出租车到达三峡东山大酒店(约10元)。
2.乘坐飞机的代表在三峡机场乘机场大巴至清江大酒店下车后,乘出租车至三峡东山大酒店,约10元;或直接乘出租车约80元。
四、联系方式:
为了便于会议安排,务必请将会议回执于2008年7月10日前优选E-mail方式发送, 或按下列联系方式寄回三峡大学科技处。
三峡大学联系方式:
三峡大学路8号三峡大学科技处 邮编:443002
联系电话:0717----6392089 6392009 6394592 6394403(传真)
E-mail: kjc@ctgu.edu.cn
联系人: 程 维(0717-6392089, 13986714305) 孔英华(0717-6392009,13997699685)叶丹红(0717-6394592)

-----------------------------------------
 
第二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西安)

会议时间: 10月
会议地点: 西安

会议议题:

1. 非线性系统的复杂动力学;
2. 时变或时滞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
3. 随机系统非线性动力学;
4. 含有碰撞和非光滑/非完整约束的变结构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等等。
会议主席: 张伟
承办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
联 系 人: 古华光
联系方式: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710062 Tel: 029-85310269 Email: guhuaguang@263.net 
 

-----------------------------------------
 
2008年全国塑性力学研讨会(南宁)

会议时间: 11月
会议地点: 南宁
会议议题:

 1. 塑性本构关系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2. 弹塑性材料的损伤、断裂、蠕变、疲劳及失效;
3. 细观塑性变形、织构演化和微观塑性变形、位错动力学等;
4. 爆炸和高速冲击下的塑性力学问题;
等等。
会议主席: 杨嘉陵
承办单位: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联 系 人: 杨嘉陵
联系方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100083 Tel: 010-82317528  Email: ljlyang@buaa.edu.cn
 

========================================================================
 力学期刊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s (IJM)介绍

(Cape Peninsul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of. Bohua Sun  供稿)

Editor-in-Chief
Prof. Bohua Sun  Head of Centre for Mechanics, Smart Structures and Micro-Systems, Faculty of Engineering, Cape Peninsul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 O Box 1906, Bellville 7535, Cape Town, South Africa e-mail: sunb@cput.ac.za  & bohua.sun@gmail.com
Editorial Board
Dr. Katerina Aifantis Cruft Lab,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Harvard University, 17 Oxford Street, Cambridge, MA 02138, USA
Prof. Janusz Badur Institute of Fluid Flow Machinery,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 Fiszera 14, 80952 Gdansk, Poland
Prof. Shiyi Chen Dean, College of Engineering,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and Alonzo G. Decker Jr. Chair i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Baltimore, Maryland 21218, USA
Prof. Jinghong Fan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lfred University, New York, USA
Prof. Daining Fang Vice President of Chinese Association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and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Tsinghua University,
Prof. Xue Feng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Tsinghua University, Bejing 10084, China
Dr. Igle Gledhill President: South Africa Association for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and Fellow, Defense, Peace, Safety and Security Operational Unit, CSIR, P O Box 395, Pretoria, South Africa
Prof. Stephan Heyns  Head of Structural Mechanics,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retoria 0002, South Africa
Prof. James Hon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 Columbia University, 220 S.W. Mudd, Mail Code 4703, 500 W. 120th Street, New York, NY 10027, USA
Dr. X. M. Henry Huang Senior Device Research Engineer, Nantero, Inc. 25-E Olympia Avenue, Woburn, MA 01801, USA
Prof. Yonggang Huang Joseph Cummings Professor, Dept. of Civil/Environmental Eng. And Dep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2145 Sheridan Road, Evanston, IL 60208, USA
Prof. Baohua JI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Tsinghua University, Bejing 10084, China
Prof. Hanqing Jiang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in USA
Prof. Qing Jiang Chair,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CA 92521, USA
Prof. JIAO Jiwei Shanghai Institute of Micro-System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865 Changning Road, Shanghai, China
Prof. Khanh Chau Le Lehrstuhl für Allgemeine Mechanik, Ruhr-Univer

-----------------------------------------
海洋學刊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AND TECHNOLOGY(台湾)获SCI收录

(台湾海洋大学   陳正宗 終身特聘教授  供稿)


SCI期刊收錄海大海洋學刊創全國大學先例(本文引自台湾“中央社”新闻,文中“全国”、“国”等字样均应为中国台湾——编者注
(中央社記者卞金峰基隆市二十八日電)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自辦出版「海洋學刊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近日通過國際學術審查,二十九日將收到最近改組成Thomsonreuters的台灣區經理梁銘心致送的正式通過證書,成為國內第一本由大學自辦出版收錄於SCI的科技期刊。
海洋學刊創辦於1993年,以季刊的方式發行,迄今已出版十六卷三十七期,是國內極具影響力的海洋學門期刊,在1999年收錄為EI期刊,2006年的年初向Thomsonreuters提出SCI收錄申請,經過兩年的嚴格審查,終於開花結果,正式榮登象徵國際優秀科技期刊的SCI之列。
 

-----------------------------------------
Journal of Algorithms and Computational Technology, Multi-Science Publishing

(University of Greenwich,  Prof. Choi-Hong LAI  供稿)


Special issue: Mathematical and Computational Aspects of Multi-scale problems
Guest Editors:
Yalchin Efendiev, Texas A&M University; Dongbin Xiu, Purdue University
Preface, Yalchin Efendiev and Dongbin Xiu.........................................................................i
Multi-paradigm modeling of fracture of a silicon single crystal under mode II shear loading
Markus J. Buehler, Alan Cohen and Dipanjan Sen..............................................................203
Global scale-up on reservoir models with piecewise constant permeability field
Xiao-Hui Wu, Rossen R. Parashkevov, Matthew T. Stone and Stephen L.Lyons..................223
Accuracy and stability of the coarse time-stepper for a lattice Boltzmann model
Christophe Vandekerckhove, Pieter Van Leemput and Dirk Roose.....................................249
Adaptive damage simulation of concrete using heterogeneous multiscale models
S. Eckardt and C.Kke......................................................................................................275
A multiscale method for modeling 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 on unstructured corner-point grids
Jg E. Aarnes and Yalchin Efendiev.................................................................................299
 

=======================================================================
 工作招聘
-----------------------------------------
武汉工业学院土木工程系招聘信息
(武汉工业学院   刘建军教授   供稿)

我系现有1个硕士点、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立项建设硕士点和4个本科专业。设有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和武汉工业学院“常青学者”特聘教授岗位。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术梯队建设,招聘如下人才:
招聘专业:结构工程、工程力学、渗流力学、交通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历要求:博士
优惠政策:见我校人事处网页 http://rsc.whpu.edu.cn/index.asp
联 系 人:刘建军 教授
Email:liujj0906@163.com
通信地址:武汉市常青花园武汉工业学院153信箱,430023
网 址:http://tm.whpu.edu.cn

-----------------------------------------
Postdoctoral Position: Numerical Modelling at NUI Galway, Ireland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IN NUMERICAL MODELLI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 Galway
Applications are invited for a three-year fixed term contract position for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in numerical modelling of the transport and diffusion of pollutants in tidal regions, starting Sept. 2008.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 will work with Dr Niall Madden, Mathematics, and Dr Michael Hartnett, Civil Engineering, to develop and implement computational techniques for solving the advection-diffusion equation. The project is funded by Science Foundation
Ireland Research Frontiers Scheme.
For more details, please see http://www.maths.nuigalway.ie/vacancies/postdoc-add.shtml
Salary: Starting at Eur 40,578.
Applications: Covering letter, CV, and the names of at least two referees should be sent by email to Dr Niall Madden (Niall.Madden@NUIGalway.ie) or Dr. Michael
Hartnett (Michael.Harnett@NUIGalway.ie). Informal email enquiries are welcome.
Closing date for receipt of applications is 5pm on Friday 19th July 2008.
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 Galway is an equal opportunity employer.

-----------------------------------------
Postdoctoral Position: CFD in Biofluid Mechanics at Michigan
 

A postdoctoral position is available immediately in the Biofluid Mechanics Research Laboratory in the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We are seeking expertise in CFD applied to fluid-elastic and fluid-interface free boundary problems. These models are related to lung airway dynamics, airway stability, liquid plug propagation and pulmonary drug delivery. The projects are funded by NIH and involve working with a diverse laboratory of fluid dynamicists, bioengineers, and medical investigators. Qualified candidates should be proficient with the appropriate CFD techniques.
Please send a CV and related publications to: 
James B. Grotberg, Ph.D., M.D.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123 Carl A. Gerstacker Building
2200 Bonisteel Boulevard
Ann Arbor, MI 48109-2099
Phone: (734) 936-3834
Fax: (734) 936-1905
Email: grotberg@umich.edu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is an equal opportunity/nondiscrimination institution.

-----------------------------------------
Postdoctoral Position at Div. of Applied Math., Brown Unviersity
 

Applicants are invited to apply for a Post-Doctoral position in the scientific computing group in the Division of Applied Mathematics, Brown University.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 will work with Prof. David Gottlieb and his research associates in several funded projects in the area of high order methods for large scale high speed multi-scales multi-physics shocked flows in complex geometry. The candidate should has the background and relevant experiences in applying high order methods (such as spectral, WENO and DG with structure and unstructured grid) for large scale long time multi-scales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problem and in parallel computing with MPI and OpenMP. Candidate is also expected to be familiar with state-of-art programming techniques and languages, in particular, Fortran 90. The candidate might also involve actively in other related projects. It is important that the candidate is self-motivated and be able to perform the researches independently. The tentative starting date of the position is November 2008 and the duration of the position will be two years. The annual salary will be commensurable to the qualification of the successful applicant.

Applicants should send a copy of their CV, three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and, if available, sample of their relevance papers by email to Prof. Wai-Sun Don at wsdon@dam.brown.edu . Please send any inquires you might have to Prof. Wai-Sun Don via email. We will accept applications until August 31st, 2008 and hiring decision will be made shortly afterward.

Brown University is committed to Employment Equity and encourages applications from all qualified candidates, including aboriginal peoples,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members of visible minorities and women.

==========================================================================
新书推介
-------------------------------------------
Iterative Methods for Nonlinear Ill-Posed Problems


 Authors:B. Kaltenbacher, A.Neubauer, O. Scherzer
Radon Series on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6, de Gruyter, 2008
Due to rapidly evolving innovative processes i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ore and more new nonlinear inverse problems arise. Since there is often too little time to gain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aspects for deriving problem specific solution approaches, one needs algorithms that can be used to solve inverse problems in their general formulation as operator equations. It is a fact that many inverse problems are ill-posed in the sense that noise in measurement data may lead to significant misinterpretations of the solution, hence regularization methods have to be used for their stable numerical solution. Whereas the analysis of such methods for linear problems is relatively complete, the theory for nonlinear problems in Hilbert spaces is developed to a much lesser extent. In the last years, iterative regularization
methods turned out to be an attractive alternative to Tikhonov regularization especially for large scale nonlinear inverse problems. This book is devoted to the con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rates analysis of iterative regularization methods like Landweber iteration, Newton type methods, multilevel algorithms and level set methods derived during the last ten years.
The book is intended both as a text book for graduate students in mathematics and as a reference work for mathematicians,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who deal with inverse problems in their fields.
From the contents:
Nonlinear Landweber iteration; Modified Landweber methods; Newton type methods; Multilevel methods; Level set methods; Applications

-------------------------------------------
The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with Programming

Authors: Gernot Beer; Ian Smith; Christian Duenser
For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2008. XIV, 494 p. 254 illus. With 17 tables.
Text: English
This is a thorough, yet understandable text about the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BEM), an attractive alternative to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It not only explains the theory, but also deal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into computer code written in FORTRAN 95 (software can be freely downloaded). Applications range from potential problems to static and dynamic problems in elasticity and plasticity. The book also addresses the issue of fast solution of large scale problems, using parallel processing hardware. Special topics such as the treatment of inclusions, heterogeneous domains and changing geometry are also addressed. Most chapters contain exercises and this makes the book suitable for teaching.
Applications of the method to industrial problems are shown. The book is designed for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that want to understand how the method works and to apply the method and solve real problems.
Contents:
Preface.- Acknowledgements.- 1. Preliminaries.- 2. Programming.- 3. Discretisation and Interpolation.- 4. Material Modelling and Fundamental Solutions.- 5. Boundary Integral Equations.- 6. Boundary Element Methods – Numerical Implementation.- 7. Assembly and Solution.- 8. Element-by-element techniques and Parallel Programming.- 9. Postprocessing.- 10. Test Examples.- 11. Multiple regions.- 12. Dealing with corners and changing geometry.- 13. Body Forces.- 14. Dynamic Analysis.- 15. Nonlinear Problems.- 16.Coupled Boundary Element/Finite Element Analysis.- 17.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18.Advanced topics.-Appendix.

========================================================================
 研究机构
-----------------------------------------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力学学科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是1987年6月经国家航天工业部批准,将学校的控制工程系、无线电工程系、力学系和飞行器总体研究室组建而成,它是我国第一个以培养高级航天专门人才和从事航天高技术研究为主的学院,也是国际宇航大学在亚洲唯一常设分校的依托单位。 九十年代初,学校又将激光和光学工程两个专业划入学院,并在航天部的支持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协助下,建立了我国唯一的卫星工程和飞行器环境工程两个航天类新专业。按照学校规划,2003 年学院进行了体制改革, 将原来的系和教研室两级机构整合为 12 个系、研究所(中心),同时设立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院,下辖 3 个系所。

学院现设有本科专业 13 个,建有二级学科点 18 个 ( 全部为 博士点),涉及一级学科 7 个(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有博士后流动站 6 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11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2 个、部级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级教学基地 2 个、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 , 是国内航天主干学科最为齐全、规模最大的航天学院。

哈工大力学学科于1952年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教研室;1958年创办工程力学专业;1981年在全国首批建立一般力学、固体力学和结构力学(后转为工程力学)博士点;1988年建立力学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设立航天工程力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哈工大力学学科覆盖固体力学、工程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三个二级学科,在2001年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一般力学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工程力学评为国防重点学科;设有国家工科力学教学基地(等同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2003年全国力学一级学科评估中,哈工大力学学科评为第3名,其中师资队伍评为第一名,在2007年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工程力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力学学科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航天器复杂系统结构动力学、振动与控制;2.结构动力学及其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3.流体动力学及其在国防武器中的应用;4.固体动力学;5.细观力学;6.力学中反问题及设备故障诊断技术;7非线性动力学8.特种环境复合材料力学行为表征与模拟;9.先进复合材料力学基础理论方向;10.材料/工艺/结构一体化分析与评价; 11.飞行器轻量化设计;12.功能材料的多场耦合理论。

学科形成了一支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包括院士5人,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先进复合材料及结构”研究团队入选2005年国家教育部的“创新团队计划”,6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45岁以下年轻教师的博士化率达到80%以上。学术队伍中有20余人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和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如目前中国唯一的国际复合材料委员会执委、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专家顾问组成员、国家863计划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力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国家自然基金委数理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

学科始终重视科学研究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先后主持参与了有关大型复杂结构体系关键科学问题等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同时还承担了有关弹性动力学反问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有关921工程以及风云一号卫星故障模式及演示系统的研制工作。作为牵头单位承担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防973)2项,合作承担国家973和国防973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已完成1项)、国家863计划、总装备部重大专项、重大探索项目、国防预研和国防科工委基础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总装武器装备创新基金等60多项科研课题,科研总经费超过1亿元。目前在研项目总经费12834(12574)万元。近三年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奖20余项。

在教学方面,哈工大国家工科力学教学基地在200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验收并被评为“优秀基地”,2003-2006年期间先后获得国家教学名师奖和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8项,哈工大“理论力学”教材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和国家优秀教材奖,年发行量逾10万套。学科一直将学生的培养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培养的博士生先后有4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许多优秀毕业生,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裁马兴瑞、前微软中国总裁高群耀等,都在各自岗位作出了突出的成绩。哈工大力学博士后流动站也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2005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荣誉称号,并受到胡锦涛主席的接见。

哈工大力学学科的特色与优势可以归纳为如下几条:
① 以国防与航天高科技需求为动力,以学科的前沿分支与新兴方向为引导,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能用力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解决航天与国防以及防灾减灾工程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②针对国防、航空航天用防热复合材料、先进结构复合材料以及新型功能材料制造和使用中的力学问题,在材料与环境作用的模拟表征和优化设计、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分析/评价方法等方面形成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③在断裂动力学、细观力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系统研究成果;
④在师资队伍建设与科研工作中注重学科交叉,理工结合,发挥综合优势,促进学科发展;
⑤建立和形成了以知名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以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为主的学科梯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摘自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官方网站)
 

========================================================================
 网络精华
-----------------------------------------
美国工程力学学会Monthly Newsletter

The Engineering Mechanics Institute of ASCE 每月发布网上免费newsletter. 具体见网页: http://email.asce.org/emi/EMINews-May2008.html

最近一期的一些重要内容如下:
The US National Committee o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recently published short reports available as PDF files:
Research Directions in Computational And Composite Mechanics (T. Belytschko et al.) discusses the future of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and mechanic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addresses issues raised in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report Rising Above the Gathering Storm (2007).
Research in Fluid Dynamics: Meeting National Needs (2006), J. Gollub (Ed.) explains why research in fluid dynamics is expected to have major impacts on important national needs.
Following the publication of the Greatest Engineering Achievement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Committee on Engineering's Grand Challenges has identified 14 areas awaiting engineering solu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For details visit http://www.engineeringchallenges.org/
The Committee on Integrated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Engineering of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has authored a forthcoming book, Integrated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Engineering: A Transformational Discipline for Improved Competitiveness and National Security. A pre-publication PDF copy is available at http://www.nap.edu/catalog.php?record_id=12199

-----------------------------------------
孟津:终身教授的评定过程
本文摘自科学网博客,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289
 

我在前一篇博文中谈了招聘研究人员的过程,这里谈一下终身职位的评定过程。西方体系中所谓的终身(tenured)教授,指通过了评定 ,一个助理教授(助理研究员)成为副教授(副研)。 这个位置保证他在没有特别的情况下(比如个人犯法,学校财政巨大的削减,等等),能够永久拥有这个位置,直到退休。拿到终身教职成为副教授,一个研究人员才真正成为雇佣单位的一员,并且有点铁饭碗的味道。相对而言,公司里面的职位有更好或者好很多的报酬,但稳定性相对比较低,说被开就被开。科研终身职位体系的设立,基于科研的成果需要研究人员长期、安心、稳定的努力才能达到这样一个认识。一个人从被聘为助理教授到获得终身教授,一般要用五年的时间。大多数的机构在助理教授第二年结束时,会对他有一个评估,提醒他什么地方做得不够,要在今后几年中注意和努力。到第五年时,评估开始。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

1)被评人准备自己的资料。这包括个人的陈述,介绍这几年都干了些什么。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研究,教学,以及专业领域有关的活动。研究对于一个研究型的大学或研究单位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个人可以对自己研究的工作量,重要性,成果等提出说明。但硬指标通常是两个:发表的文章数目(包括付印中的)和申请到的研究基金。除了数量,文章发表在什么地方,文章的质量等也会被考虑。研究基金也很重要,因为这边(美国)的机构有很大的抽头(overhead),通常会在50%到100%之间。也就是说,如果你做一个研究项目要用一万元,你必须要申请到一万五到两万,其中的5千到一万被单位拿走。这个比例各个机构不同,一般越好的机构,抽头的比例越高。对于一个能拿到基金的人来说,他实际上是自己在为自己找工资(至少是一部分)和科研经费,而没有花单位的钱;甚至为单位带进更多的钱。除了文字陈述等,被评人要给一个公开的演讲,介绍自己这几年最重要,最好的研究。

2) 同行评议。聘用机构的有关主管会根据被评人提出的名单和主管自己的名单,向被评人研究领域里的人(一般是学术上被人认可的人)发出评审材料,让他们对被评人做出评议。评审材料包括评审人个人的陈述,简历以及这五年当中发表的所有研究文章。评审材料一般会寄给10到15个人,通常会收回5到10份评审意见。

3)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一般会有5个单位内的人和两个外单位的人。本单位的成员一般任期两年,然后轮换。外单位的人是被评人专业圈子里的人物,熟悉被评人的研究。评审委员根据所有材料以及多年共事的经历进行评审,这个过程极为严厉,基本上没有能蒙混过关的可能。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发表文章数量和质量都够,而且至少有一个像样的基金,他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可以过。如果有人在《Nature》或《Science》上发过文章,会有一定帮助,但如果其它类型的文章数量不够,仍然不能过关;这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例子。在研究型大学里,教课的好坏会影响评定,但不如研究来得那么严重。在研究机构里,日常工作(除了研究外)中的贡献也会有影响,但不如研究那么严重。在学术圈里的活动,比如在学会的工作,做刊物的编辑,参加基金评定,等等,只是一个参考内容,一般不会起决定性作用。所以,专心在研究上多做出成绩和获取基金是拿到终身位置的关键。

4)评审结果会出现各种情况,有的会很复杂,甚至弄到法庭上去打得一塌糊涂。大体可以有两种状况。一, 通过。可能是无异意通过,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大部分委员同意通过,而主管人员又采取了多数委员的意见。二是没有通过。这里会有两种情况。一是一致认为不应当通过,应结束聘用。在这种情况下,会给被评者一年的时间,让他去找工作。找到了,你去新的工作单位;找不到,你就失业了。在没有通过的情况中会有一些特例。比如,没有达到标准的人是女性因为怀孕生孩子,或者生病,或者其它工作上的事情牵扯了时间,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聘用单位会给被评人2-3年的时间,让他(她)继续工作。2-3年完了后,再进行一次评审,同样的过程。过了皆大欢喜,没过走人。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