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12期,2008年8月10日

 

本期编辑:陈文   黄丹  陈林

        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邮编:210098)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网页浏览: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于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 ,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投稿

本期目录:

     焦点新闻

    ² 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闭幕
    ² 基金委公布“十一五”期间第二批12个重大项目指南

     ◆ 科技人物
    ² 20世纪的流体力学大师——冯·卡门

    ² 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郭永怀先生

     ◆ 学术会议
    ² Shape and Topology Optimization, Graz (AT), Sep.25-27, 2008
    ² Computational Sciences, Honolulu (US), Mar.8-12, 2009
    ² 第三届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
    ² 岩土本构理论专题研讨会

    
工作招聘
    ² Junior Prof (Computer Science), TU Darmstadt (DE)
    ² Postdoc at Duke University in the area of Geomechanics

    
软件介绍
    ² Mondriaan 2.0 Sparse Matrix Partitioning Package
    ² FEM Software - deal.II Release 6.1.0
    ² GCC 4.3.1 Released

    
研究机构
    ²  
清华大学 固体力学研究所

    
网络精华
    ² 孟津:如何招聘教授、研究员?
    ² 2008年美国大学毕业生平均起始工资

=======================================================================================

     焦点新闻
-------------------------------------------
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闭幕

 据中国科学院网站消息:在全体院士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6月27日在京胜利闭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路甬祥出席大会并致闭幕词。会议修订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选举和决定了新一届学部常设领导机构成员,完成了各学部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和学部主席团的换届工作,举办了首届学部学术年会,颁发了2008年度陈嘉庚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和学部各专门委员会及各学部常委会组成人员名单》。
第六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和执行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第十九条、第二十条和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根据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期间各学部常委会换届选举的结果,第六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和执行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为:
一、学部主席团
名誉主席:钱学森 周光召
执行主席:路甬祥
成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志珍 叶恒强 白以龙 白春礼 刘盛纲 孙 枢 朱作言 朱道本 佟振合 张礼和 李衍达 李家洋 李静海 杨 卫 杨国桢 沈文庆 陈宜瑜 周兴铭 林其谁 徐冠华 秦大河 顾秉林 路甬祥
二、学部主席团执行委员会
执行主席:路甬祥
成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白春礼 朱作言 朱道本 李衍达 李静海 杨 卫 沈文庆 陈宜瑜 林其谁 秦大河 路甬祥
秘 书 长:王恩哥
中国科学院学部各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经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各学部选举,学部各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为:
中国科学院学部第四届咨询评议工作委员会
主 任:朱道本
副主任:马志明 陈 颙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志明 王占国 方荣祥 方精云 朱道本 刘嘉麒 安芷生 杨玉良 李家春 吴培亨 吴硕贤 沈 岩 陈 颙 周兴铭 周孝信 祝世宁 费维扬 欧阳钟灿
中国科学院学部第四届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
主 任:陈宜瑜
副主任:苏肇冰 周 远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方荣祥 孙义燧 苏肇冰 李德仁 吴宏鑫 陈宜瑜 林惠民 周 远 周其凤 郑 度 程津培 薛其坤
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二届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
主 任:朱作言
副主任:白以龙 吴国雄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志珍 王鼎盛 叶恒强 白以龙 冯守华 戎嘉余 朱作言 李 未 吴国雄 吴常信 陈运泰 陈祖煜 林国强 郑厚植 洪茂椿 夏建白 顾逸东 郭光灿
中国科学院各学部第十四届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经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各学部选举,各学部第十四届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为: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第十四届常务委员会
主 任:沈文庆
副主任:马志明 孙义燧 郑厚植 崔尔杰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志明 孙义燧 张 杰 李家春 杨 乐 沈文庆 陈木法 陈建生 郑厚植 姜伯驹 洪家兴 徐至展 崔尔杰 彭实戈 葛墨林 詹文龙 欧阳钟灿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第十四届常务委员会
主 任:白春礼
副主任:何鸣元 洪茂椿 杨玉良 周其凤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万惠霖 冯守华 白春礼 何鸣元 张玉奎 李 灿 杨玉良 陈凯先 周其凤 林国强 郑兰荪 侯建国 洪茂椿 费维扬 赵玉芬 高 松 程津培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第十四届常务委员会
主 任:林其谁
副主任:方荣祥 王志珍 曾益新 张亚平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志珍 方荣祥 方精云 邓子新 叶玉如 朱作言 许智宏 李家洋 沈 岩 张亚平 张启发 陈 竺 陈晓亚 林其谁 施蕴渝 郭爱克 曾益新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第十四届常务委员会
主 任:秦大河
副主任:安芷生 戎嘉余 李德仁 陈运泰 黄荣辉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仲礼 王 水 石耀霖 戎嘉余 朱日祥 刘嘉麒 安芷生 李德仁 李曙光 陆大道 张国伟 陈运泰 陈 颙 姚檀栋 秦大河 涂传诒 黄荣辉 符淙斌 程国栋
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第十四届常务委员会
主 任:李衍达
副主任:王占国 林惠民 吴培亨 郭光灿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占国 王家骐 包为民 何积丰 吴培亨 李 未 李启虎 李衍达 林尊琪 林惠民 夏建白 郭 雷 郭光灿 黄民强 禇君浩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第十四届常务委员会
主 任:杨 卫
副主任:叶恒强 薛其坤 叶培建 周孝信 吴硕贤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叶恒强 叶培建 吴硕贤 李 天 李济生 杨 卫 陈祖煜 周 远 周孝信 范守善 祝世宁 胡海岩 徐建中 顾秉林 顾逸东 薛其坤

-----------------------------------------
基金委公布“十一五”期间第二批12个重大项目指南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消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发布“十一五”第二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指南及申请注意事项的通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向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科学问题,汇集创新力量,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充分发挥导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

现公布“十一五”期间第二批12个重大项目指南(见通知通告)。申请人应当按照项目指南的要求,凝练具有基础性和前瞻性的关键科学问题,组织研究队伍,在规定的期限内通过依托单位提出申请。

========================================================================
科技人物
-----------------------------------------
20世纪的流体力学大师——冯·卡门

西奥多•冯•卡门(1881-1963),流体力学大师,航空航天领域杰出的元老,航天技术理论的开拓者,现代流体力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首枚“国家科学勋章”获得者,传奇的科学生涯。

(本文部分摘自清华大学朱克勤教授“20世纪的流体力学大师——冯·卡门”(力学与实践,2003,25(2):74-75)及水木清华论坛)

-----------------------------------------
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郭永怀先生

郭永怀院士1909年4月4日生于山东省荣城县西滩郭家村,1968年 12月5日在北京机场因公殉难。他的生活年代恰逢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登基到新中国成立直至文化大革命,这是我们国家沧桑巨变的六十年,也是人类从莱特兄弟第一次飞行到美国实现阿波罗登月计划、跨入空间时代关键的六十年。郭永怀教授为我国的力学事业,也为人类 的航空航天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的学术成就和高尚品德是每个中国人、每个力学工作者值得引以自豪的。

郭永怀教授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青少年时代(1919-1939)

1919年起他在本村念初小。1922年,到石岛镇明德小学读高小。 1926年1月,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青岛大学附中。1929年夏,进天津南开 大学预科班学习,由于他的勤奋好学,所以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
1931年7月,由于他对光学的兴趣,升入南开大学物理系。1933- 1935年在北大物理系就读,毕业后当助教兼做研究工作。曾经和吴大 猷等一起研究过喇曼效应。抗战爆发后,曾在威海中学任教一个时期。
1938年3月,威海沦陷,他又辗转跋涉到昆明西南联大工作,同 时跟随周培源先生学习流体力学,研究湍流理论。 这一时期,他先后得到过顾静薇、饶毓泰、周培源等教授的指导,不仅具备了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而且也确立了科学救国的思想。
二、出国留学时期(1939-1945)

1938年夏天,郭永怀以优秀成绩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生。经过一 些波折,于翌年9月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数学系主任Synge教授指 导下从事研究。他仅以半年时间完成了“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中的流动”的论文,并获硕士学位。他的出色工作受到他的导师W.R. Synge 的赞赏。
1941年5月,他又来到当时国际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国西岸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GALCIT), 在航空大师von Karman教授指导下工作。他主动提出要进行当时空气动力学的前沿问题——跨声速流动不连续解的研究,并于1945年获得博士学位。这一时期, 有名师的指导和良好的研究环境,加之他本人刻苦努力,为他后十年在研究工作中取得丰硕成果奠定了基础。
三、受聘Cornell大学时期(1946-1956)

1946年,W.R.Sears教授在康乃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他特聘郭永怀前去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之职。实际上在这十年间,郭永怀是当时Cornell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三个主持人(即Sears,郭永怀, Kantrowitz)之一。

这十年亦是郭永怀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他着重对跨声速理论与粘性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可压缩无旋亚声速和超声 速混合型流动和上临界马赫数”(与钱学森合作),“关于中等雷诺数下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绕平板的流动”,“弱激波从沿平板的边界层的反射”等重要文章,解决了跨声速流动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出现激 波的条件,激波对于气动力的影响以及连续亚超声速混合流的存在的可能性,为人类突破声障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他发展了Poincare, Lighthill的变形参数与变形坐标法,它可解决边界层前缘的奇异性。

为此,钱学森于1956年在《Advances in Applied Mechanics》上发 表文章,将这一方法命名为PLK方法。值得注意的是,郭永怀在50年代初就注意到高超声速流动这一方向,研究了高超声速激波边界层干 扰与离解效应。

郭永怀因在跨声速流与应用数学方面的两项重大成果而驰名世界。
四、回国工作时期(1956-1968)

在国外工作期间,郭永怀一直在等待机会,用他的科学知识为祖 国服务。朝鲜停战后,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终于出现了这种机会。 这时,郭永怀毅然放弃了在国外的优越条件,于1956年10月回到了阔别16年的祖国,并立即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在国内工作的12年期间,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领导国内的力 学与国防科研上,1957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学部委员,并历任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力学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合办的工程力 学研究班主任,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 任,国家科委防护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组长,国防科委空气动力学专业组成员,6405工程总体组组长,国防科委空气动力学研究院(十七院) 筹备组副组长等职。他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对我国的 国防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7年,郭永怀教授参加制订“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担任力学专业副组长。他和力学界的其它专家一起审时度势,分析当时国际上力学研究的动向,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订学科近期发展规 划和远期奋斗目标,确定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为我国随后的若干年的发展方向确定方针大计。规划的实施使我国的力学研究从解放初期只有少量理论工作的状况发展到能够通过现场测试、大型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多种手段进行重大项目研究的现代化阶段。

郭永怀教授与钱学森教授还亲自倡导和关心高超声速流体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领域的研究工作,并且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精辟的见解。他认为当飞行马赫数超过5以后,介质的动能足以激发分子内部自由度,因此,必须考虑振动松弛,离解与复合,电离与中和化学反应等效应的影响,他将这样一个速度范围称为高超声速流动,日后的 实践,确实证明了他的这种预见的正确性。

他认为在计算高超声速无粘流体绕钝体的流动时,应当正确分析激波层中物面附近(而不是激波附近)物理量的数量级关系才能获得 准确合理的结果。对于后身,他预见到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悬挂激波, 他还提出了小钝锥熵层分析方法,解释了压力过度膨胀和回升现象。他还为寻求确定激波形状的简易方法进行了探索。

早在1964年,他就注意到了带灰尘粒子的高超声速流动。他说: “我总觉得弹头通过核爆区,灰尘粒子会有影响。”他提出云粒子侵蚀这个课题远比国外要早。今天看来,云粒子侵蚀是实现全天候攻击与突防和反导弹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

他特别注意飞行器再入时的恶劣环境,即所谓热障,多次提出解决防热问题的重要意义。他大力倡导烧蚀防热的理论和实验工作。他 还直接指导了湍流边界层的传热研究。他在60年代初就提出要研究电磁波与等离子体鞘与尾迹中的流动 的相互作用,这对于目标识别与通讯是极其重要的。对于高超声速流的实验研究,他很早就提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 况和国际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我们应该走以激波管为基础的短时风洞的道路,从小型开始,首先抓实验方法与实验技术,这样做既快又节约开支。实践证明这个决策是十分正确和有远见的,它为力学所高 超声速风洞的建设与发展设计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关于电磁流体力学研究的目的,他指出,第一,人类将来势必要 从受控热核反应中取得大量能源,而研究高温等离子体、磁流体理论 乃是受控热核反应的基础;第二,航天器返回大气层时,也会碰到气 体电离及磁流体力学问题;第三,可以通过磁流体发电,直接取得能源。于是,他给课题组提出了三个研究方向:磁流体和等离子体稳定 性,磁流体直接发电和同位素的电磁离心分离。郭永怀还提出了磁流 体发电原理和原子能技术结合起来的设想。力学所爆炸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与郭永怀的关心、指导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密切相关。

在大爆破课题研究的初期,由于难度大,野外工作条件异常艰苦,在许多同志中存在着畏难情绪,有的同志形象地说:“大爆破是黑压 压的森林,进去就出不来了”。在这种情况下,郭永怀一方面要求大 家踏踏实实地学一本书,一方面鼓励大家深入实践。1960年他指示爆 破组赴广州参加南水定向爆破筑坝工程现场测量。他多次参加爆破组 的学术讨论,根据我国多山的特点,教育大家重视大爆破对国民经济 建设的作用,并对参加成昆铁路建设提出了重要的意见。文化大革命 前夕,他提出了平地堆山的设想,通过与工程兵的结合,爆破组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包括建立新的概念,为以后爆破理论与实践多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在60年代初期,在郭永怀等的倡 议下,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有关爆炸力学的规划。他认真听取关于爆炸成形机理的汇报,并引导力学所走上与核实验相结合的道路。 因此,郭永怀的精心指导和培育是力学所的爆炸力学研究取得成绩的 一个重要原因。

郭永怀对于国防工业与科研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涉及了许多重大 的工程与项目。 从1957年11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起,他就参加了中 国科学院的星际航行座谈会,大力倡导我国要大力发展航天事业,并 就许多技术问题,如运载工具、推进剂、姿态控制、气动力、气动热 等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和主张。在第四次座谈会上作了“宇宙飞船的 回地问题”的中心发言,对气动减速、气动加热、烧蚀防热、回地轨道设计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还提出返地时利用举力面的设想。

1965年,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时,郭永怀参加了负责本体设计的人造卫星设计院的领导工作。

1959年开始,他参与并指导我国重大工程防护问题的科研工作,并成为我国防护工程的奠基人之一。

60年代初,他参与和关心我所氢氧发动机和地空导弹的研制工作。

1960年3月经中央邓小平批准参加我国原子弹研制工作,并任二机部北京第九研究所副所长。他负责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并对研制工作中某些关键性问题的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约于1962年任核武器研究所场外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

1964年他参加了再入物理工程的筹备工作。他认为应将再入物理 现象的研究作为这个项目理论研究的方向,并明确提出建立高速高温物理所的主张。他亲自领导了为了解再入物理现象所必须的实验设备 (如电弧风洞、弹道靶、高温激波管)的筹建工作,为此花费了大量 的心血。

1967年,他参加了我国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的筹建工作,他担任了主管技术工作的副组长,就空气动力学服务对象、研究手段提出了建议。此后,他又和钱学森一起为该院规划了蓝图,对研究所的设置、辅助设施、人员配备及技术途径提出了具体方案。尤其是他们对低、高、超声速风洞配套工程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意见。他认为应当重点搞高速、超高速风洞,瞄准第一、第二宇宙速度;作为高速研究工具,要优先搞激波风洞,自由飞弹道靶,这样可以投资少。考虑到这些设备工作时间短,他特别强调要抓毫秒级测试技术。他所进行的大量建设性工作为以后气动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对于原子弹,由于郭永怀提出用特征线法进行了爆轰波理论计算,并与理论物理学的研究结果相结合,从而实现了较为优越的引爆方式。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郭永怀就在现场。 为了实现原子弹的武器化、实用化,郭永怀主张对核航弹的结构 、外型、弹道、引信与环境试验等问题进行预研,从而改善了航弹的 增阻特性。郭永怀还竭力主张对导弹核武器进行声致疲劳和冲击实验, 以保证武器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

对于氢弹,郭永怀提出了采用航空中常用的结构形式,使弹体重 量明显减轻。由于他提出要增加性能良好的减速装置,从而保证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顺利试验成功。他对核武器的系列化发展,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郭永怀为我国的核武器事业贡献了全部心血乃至生命。1968年10 月,郭永怀赴西北核试验基地进行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发射试验 的准备工作。12月5日当他从基地返回北京时,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

郭永怀对我国力学事业的贡献还很多。譬如:他关心力学刊物的 出版,他是力学学报与力学译丛的主编,尤其是他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都是当前活跃在科研、教学第一线的骨干力量。 郭永怀同志离我们而去已整整30年了。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永远 怀念他。在我们的心目中,郭永怀同志不仅是我们的副所长, 力学所 各项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奠基者;他更是我们大家尊敬的师长, 知心的朋友,经历了各种艰难坎坷、并肩奋斗、荣辱与共的好同志。他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不朽的学术成就和功绩,更重要的,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摘自郑哲敏院士《郭永怀生平介绍》和吴承康院士《郭永怀光辉的一生》文章)

========================================================================
 学术会议
-----------------------------------------
Shape and Topology Optimization, Graz (AT), Sep. 25-27, 2008

The workshop aims at bringing together researchers from scientific areas related to shape or topology optimizat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sides theoretical aspects, recent algorithmic developments and, in particular, new application areas are of interest.

Based on a large group of invited speakers with each of them renowned for various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the format of the conference facilitates discussions on recen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shape and topology optimization.

Contributions combining new techniques in shape or topology optimizat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real-world problems are particularly welcome. Fields of applications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acoustics, electromagnetism, fluid and solid mechanics, materials processing, heat and mass transfer, optics, geophysics, and mathematical image processing.

Submission of Abstracts: August 24, 2008

For detailed information: http://math.uni-graz.at/start-workshop08/

-----------------------------------------
Computational Sciences, Honolulu (US), Mar. 8-12, 2009

Over the past seventeen years, the ACM Symposium on Applied Computing (SAC) has become a primary forum for applied computer scientists and application develop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o interact and present their work.

Computational Science lies at the core of applied computing and is a traditional component of the SAC conference series. Authors are invited to contribute original papers to the Computational Sciences Track hosted by SAC'09.

IMPORTANT DATES:

Aug. 16, 2008: Paper submissions

Oct. 25, 2008: Camera-Ready Copy due

Conference web page: http://www.acm.org/conferences/sac/sac2009


-----------------------------------------
 第三届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

时间:2008.12
地点:南京
主题:
1.压电理论;
2.声波理论(表面波、体波等);
3.压电器件设计与分析;
4.压电/铁电材料与结构;等等
主    席:丁皓江,沈亚鹏
联系人:陈伟球
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310027
Tel:13958010963;E-mail:chenwq@zju.edu.cn

-----------------------------------------
岩土本构理论专题研讨会

时间:2008.10
地点:北京
主题:
1.岩土本构特性的测试;
2.各种新理论、新原理在建立岩土本构模型中的应用;
3.岩土的三维临界状态本构模型及其发展;等等
主    席:姚仰平
联系人:佘诗刚,孔亮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430071

=======================================================================
 工作招聘
-----------------------------------------
Junior Prof (Computer Science), TU Darmstadt (DE)

Weblink:  http://www.scicomp.uni-erlangen.de/data/v08n05b/job10.shtml

-----------------------------------------
Postdoc at Duke University in the area of Geomechanics

• background of candidates: geomechanics, geosciences, geochemistry or materials science

• laboratory skills and experience required; modeling experience desired

Applications for a post-doctoral research associate position for a period of up to 2 years are invited with a possible starting date as early as September 1, 2008. The initial appointment will be for one year, with a possibility of renewal for the second year depending on quality of performance in the first year. The successful applicant will focus on understanding, development of experiments and modeling of the mechanics of intergranular contact phenomena in a chemically reactive environment at the micro-scale. The experiments will include, but will not certainly be limited to, the study of contact at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We are looking for someone with strong experimental skills and experience in multi-phase modeling. The candidate is expected to have interest in both experimental and modeling work, since the project involves a significant experimental component employing modern microscopy techniques such as X-ray tomography, imaging. A two-year commitment is desired. The project is a cross disciplinary and implies involvement in the work in Geomechanics Lab of Prof. Tomasz Hueckel: http://www.duke.edu/~hueckel/ and Single Molecule Force Spectroscopy Lab of Prof. Piotr Marszalek: http://smfs.pratt.duke.edu/homepage/lab.htm .

Background and experience of the candidates should include one or more of the following areas: advanced soil mechanics and soil physics laboratory and/or materials science laboratory and/or geochemistry and/or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mathematical material modeling. A solid science background is a must. A more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project is available at http://www.duke.edu/~hueckel/frame/Nano_study.htm

DukeUniversity is located in Durham, NorthCarolina, in Research Triangle Park that groups three excellent universities and numerous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laboratories of leading industries. See: http://www.pratt.duke.edu/ and/or http://www.cee.duke.edu/

Those interested in applying for the position should contact: professor Tomasz Hueckel, E-mail: hueckel@duke.edu.

Applications are preferred via e-mail and should include a cover letter (stating specific interests, qualifications, and experience as it relates to the research project) and a CV (including names and contact information for three references) and a phone number for a possible phone interview. The search will continue until the position is filled, but applicants are encouraged to submit applications as soon as possible.

 

==========================================================================
软件介绍
-------------------------------------------
Mondriaan 2.0 Sparse Matrix Partitioning Package

Mondriaan is a two-dimensional, multilevel, hypergraph-based package for the partitioning of a rectangular sparse matrix, as a sequential preprocessing step for parallel sparse matrix-vector multiplication.
Features of the new version:
* new vector partitioning algorithms
* improved partitioning quality
* much faster than v1.0
* inclusion of finegrain and hybrid method
* hypergraph partitioning capability
* full documentation and unit tests

The package and related documentation can be obtained from: http://www.math.uu.nl/people/bisseling/Mondriaan

Mondriaan is written in C. It is distributed under the GNU license.
 

-------------------------------------------
FEM Software - deal.II Release 6.1.0

Version 6.1 of deal.II, the object-oriented finite element library recently awarded the J. H. Wilkinson Prize for Numerical Software, has been released.It is available from the deal.II home-page at http://www.dealii.org/

Major new features of version 6.1 are:
- 3 new extensive tutorial programs showing advanced FEM techniques for complex-valued problems, the Stokes equations, and the Euler equations of compressible gas dynamics
- Improved hp finite element support
- A simpler and more powerful method to assemble matrices and vectors for systems of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 A method to postprocess numerical solutions and write derived quantities into output files for graphical visualization
- A much improved sparse ILU
- Some 60 new functions, classes, and bug fixes.
All main features of the previous versions have been continued and improved:
- Support for dimension-independent programming
- Extensive documentation and working example programs
- Multigrid support
- Locally refined grids
- A zoo of different finite elements
- Fast linear algebra
- Built-in support for 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 (SMP)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 Interfaces to PETSc, METIS, UMFPACK and other external software
- Output for a variety of visualization platforms.

 

-------------------------------------------
GCC 4.3.1 Released

GCC 4.3.1 has been released. GCC 4.3.1 is a bug-fix release, containing fixes for regressions in GCC 4.3.0 relative to previous GCC releases.

See http://gcc.gnu.org/gcc-4.3/changes.html and particularly http://gcc.gnu.org/gcc-4.3/changes.html#4.3.1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changes in GCC 4.3.1.

This release is available from the FTP servers listed here: http://www.gnu.org/order/ftp.html .The release is in gcc/gcc-4.3.1/

 

========================================================================
 研究机构
-----------------------------------------
清华大学
固体力学研究所

2004年5月18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School of Aerospace, Tsinghua University)正式成立。目前航天航空学院下设航天航空系、工程力学系和航空技术研究中心,宇航技术研究中心保持跨学科特色,挂靠航天航空学院。航天航空系下设5个研究所,分别为飞行器设计研究所、推进与动力技术研究所、人机环境研究所和空天信息技术研究所,以及地震波研究所;工程力学系下设5个研究所,分别为固体力学研究所、流体力学研究所、工程动力学研究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研究所。

在我院的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中,现有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三个二级学科博土点,有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博土点和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工程热物理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重点学科,且评分最高。

清华大学固体力学学科是我国著名力学家张维、杜庆华、 黄克智 等教授创建的,是全国首批博士点和重点学科。 1999年在固体力学教研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固体力学研究所(英文简称ISM)。ISM是固体力学重点学科的主要依托单位,该研究所是国内外高校该学科最大的团队之一。

本学科已形成了一支素质优秀、充满活力、年龄结构合理的老中青年学术研究队伍。 现 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2名( 黄克智教授 和杨卫 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1名( 杜庆华 教授),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 2名( 杨卫教授 、 郑泉水教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3名(杨卫教授 、 郑泉水教授 、方岱宁教授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高华健 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7名(其中B类3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5人,教授 14名(含博士生导师12名),副教授9名。 在研究人员中,50岁以下的中青年占60%(均具有博士学位),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出国一年以上的留学回国人员,11人获国外的博士学位。

清华大学固体力学所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在近5年期间,ISM主持和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科研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攀登项目、国家” 973” 和“863”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取得了6项国家奖,13项省部级的科技成果奖和32项其他奖励,发表论文1123篇,有342篇被SCI收录,出版专著和教材31部。 近年来无论在固体力学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国际期刊,还是在最著名的22种固体力学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都与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大学不相上下。1998年该学科的国家教委破坏力学开放实验室参加全国评估,获得数理组的第一名;在2002年教育部组织对材料与工程领域的38个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第一名;在2003年科技部组织的工程与材料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B。 固体力学学科于1998年首批获得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特聘教授岗位。2001年,该研究所的部分研究者组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基金的资助(全国力学学科第一个)。 在2002年教育部进行的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清华固体力学学科获满分,在该二级学科中排名第一。上述成就的取得,使固体力学研究所成为本学科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所之一,并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ISM与国内外同行保持着密切的学术合作与交流。ISM已经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日本和香港等地的十多所国际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签订了科研合作协议。近5年来,主办国际学术会议5次, 联合主办国际双边会议5次,主办国内学术会议13次(其中3次是负责组织国内青年科学家论坛)。此外,ISM设立了固体力学学术讨论班,坚持每周举办一次讨论会,并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在讨论班作学术报告。每年来自世界各国学者与专家到ISM进行学术讲座和学术访问有40余人次,ISM成员每年出国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术访问的也有几十余人次。固体力学研究所的教授在诸多重要国际力学学术组织和机构中担任负责职务,如国际断裂学会副主席、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委员,IUTAM微纳米尺度力学工作委员会主席、亚太断裂学会副主席等。担任了15种著名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或顾问以及17种国内重要期刊的主编 、 副主编或编委。
  清华大学固体力学学科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993年“固体力学重点学科建设和高水平博士生规模培养”获得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理工科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特等奖。1995年和2003年先后两次参加全国力学一级学科评估,以优异的成绩带动整个一级学科获评估第一名,并首批获得按力学一级学科授予学位的授权。1996年“211工程建设项目”《固体力学学科》在我校第一个通过专家评审立项。1999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确定为力学学科的标志性成果基地。2000年创建国际一流固体力学学科的“985工程”建设项目也正式启动。 本学科 2000-2005年间共授予博士学位63人,硕士学位79人,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高水平创新性的专业人才。 在1999-2005年七次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在力学学科全国共有14篇论文入选,而其中7篇来自清华大学固体力学学科,目前本研究所的 冯西桥教授 、 刘应华教授 、 岑松副教授均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的获得者。

在研究所内设有教育部破坏力学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开放实验室强度与振动实验中心。实验室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为保证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充分保证。此外,自行与合作研制了多种实验设备,如力-电耦合、力-磁耦合加载设备,和机械部长春试验机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双轴 10吨四缸电液伺服试验机和我国第一台卧式动静态电液伺服显微观测系统,为提高我国试验机制造水平做出了贡献。

固体力学研究所承担的全校公共基础课"材料力学"为全校"一类课程",曾获2001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教育部优秀教材奖、2001年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获首届国家精品课程, 范钦珊 教授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此外,本研究所还有多门清华大学精品课程。
 (摘自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官方网站)
 

========================================================================
 网络精华
-----------------------------------------
孟津:如何招聘教授、研究员?

科学网上有很多关于教授,博导,等等的讨论。大部分都很有道理,但很多东西难以用具体的数据,例子来说明,所以有争议。 这几天刚好在做一点有关招聘的工作,想谈一点自己的经历。这个过程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网上有关问题的讨论。

不同的体制中,对科研人员的招聘条件和模式会不一样。不能要求在不同体系中,比如中国和美国,用同样的办法来招聘科研人员,那是不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把不一样的招聘过程拿出来比较,会给人们一些启发,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1. 首先,对于一个研究人员位置的招聘,必须要让足够的相关人员知道。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会在《Nuture》《Science》等国际性的媒体上登广告,这是面对全世界的。同时,我们也向全世界相关领域中的相关研究人员发出信函,通知他们、以及通过他们通知合适的人,有这样一个位置在招聘中。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发出2、3百封信。同时,我们也向一些特定的妇女、少数族裔的网站,团体和组织发广告和发信息,以确保我们的招聘信息到达这些群体,这是程序规定了的。广告要特别精心的写,因为那是招人的公开依据。 这个过程保证信息到达的广度、公平性以及申请人的质量。

2. 招聘委员会的组成。不同的机构,招聘委员会的组成是不同的。我们这儿是本系要有至少四个研究员,外系两个研究员,以及外单位两个研究员。一般情况下是九个人。 招聘委员会的成员必须要跟受聘者没有利益冲突关系。这是明文写在有关的程序当中的。什么是利益冲突呢?有十好几项。比如:1)如果是申请人的博士导师,那么利益冲突是永远的。也就是说做导师的人永远不能成为自己学生的招聘人。如果是申请人原来博士委员会的成员,必须在5年以后才能免去利益冲突。2)博士后导师,按规定如果离开两年后,可以免去利益冲突。3)个人关系。比如是亲戚,或者曾经有过恋爱关系,利益冲突是永远的。4)合作关系。比如一起做过一个研究项目,是同一篇文章的共同作者,那么在5年之内,不能免去利益冲突关系。等等。凡是有利益冲突关系的人,必须完全回避招聘过程中的一切问题和程序,完全不知道、也不能影响,任何一部分招聘过程。

3. 招聘委员会委员在审阅了所有的申请后(包括申请人的简历,研究思想和计划,推荐信,一定数量的出版物,等等),会筛选出一个最后的候选人名单(short list),一般是四到五个人。一般来说,一个人发表的文章,工作经历,基金申请的经历,教学的经历,推荐信,等等,是最关键的内容;而一个人的年龄,性别,国籍,民族,肤色,宗教信仰等不能成为任何的判别标准。然后对这几个人进行面谈。面谈一般包括几项:a,报告。主要是应聘人讲自己最熟悉的研究内容,一般是45分钟到一个小时;报告后是提问。b, 面谈。和招聘委员会成员的面谈。在我经历的情况中,每个人有20到30分钟时间问问题,至少有180分钟的面谈时间。一般来说,研究上的问题都不应当是问题。因为在自己做的领域如果出现发颤的情况,那就说明你还没有准备好,你成功通过面谈的可能性会比较低。问的问题是各方面的。比如说:我们这儿的人都很有个性,谁都不服谁,你怎么相处?等等。c, 和学生见面。尤其在大学里,学生们都会去听报告,他们对申请人的意见是一个参考。d,聚餐。一般是晚餐,主要是一种社交的过程,也可以让人感觉申请人是否是一个合得来、可以长期共事的人。当然,教授们也可以蹭一顿饭。

4。根据报告、面谈的结果,招聘委员会委员会进行深入的讨论。因为每个人会有研究领域、性格等各方面的差别和偏好,讨论常常是很火爆的。最后无记名投票,把申请人排列出优先顺序,谁最好,排第一;最差在最后。然后由招聘委员会主席写出报告,说明招聘的全过程的细节和最后的结果,以及为什么是这个结果的理由, 在所有委员会成员传阅无异议后,上报有关领导部门。

5. 有关人员审阅了报告后,会按程序把报告送给另外一个委员会,我们这儿叫“聘任及升迁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有很多功能,在研究人员招聘这个程序中,它的功能主要有两项:1)监督筛选过程的完善和公平;2)评审招聘委员会送上来的名单上的人选是否合格。这个委员会的成员由各个部门的代表组成。也要遵守同样的利益冲突标准。有利益冲突的人不能担任这个委员会的委员。招聘委员会委员会的人一般是申请人的同行,聘任及升迁委员会的人大部分则不是,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会有差别,对候选人的看法可能会不一样。 大部分情况是通过,接受招聘委员会委员会推荐的首选人。也有其它情况,比如完全推翻招聘委员会委员会的决定。也有的情况是在几个人候选人当中只有一个人被认为是合适的人选,其他人都不合格。那么会又出现几种情况:一是停止招聘。因为在只有一个合适人选的情况下做决定会没有选择。二是继续面谈,即在剩下的申请人中再面谈以获取足够的人选。三是重新打广告,再招人。后一种情况一般会等一两年后再实施。

6. 聘任及升迁委员会的报告最后回到有关领导部门。有关领导根据所有的信息做出他们的决定。按程序,他们有权推翻委员会的决定,但必须提出充分的理由。一般在公立机构,这个决定就是最后决定。而在私立机构,还要上报到董事会最后审批。

7. 一旦决定招聘,由有关领导部门通知获聘人。一般会给他一段时间考虑,而这段时间中,获聘人可以跟聘任机构进行谈判,根据自己的实力,在一定范围内讨论工资,启动经费,福利,搬家费,等等。如果首选人因为各种理由没有接受这个工作,那第二顺位者会顶上来,或者重新在来一遍筛选。如果谈妥了,受聘人和聘任机构签合同,整个过程结束。

当然,不同的位置,会有一些不同。比如,想招一个比较年轻的、刚拿到博士学位的助理研究员和招一个资深研究员,要求是不一样的,但程序没有什么差别。

(本文摘自孟津教授科学网博客,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010

-----------------------------------------
2008年美国大学毕业生平均起始工资

以下信息是根据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Employers(国家学院和雇主联合委员会)统计结果。
  总体,2008年工资平均增加4%(从不足1%到9%)。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比去年增加8%。雇主对几乎所有专业都有兴趣,但是工程服务和会计楼对今年的学士学位毕业生需求量最大。
  1) 技术类(比如,计算机科学), $56,921。其中化学工程毕业生甚至达到$63,749; 民用工程,$49,427;电子工程,$56,512, 机械,$56,429.
  2) 金融和会计(finance and accounting ),$48,795;
  3) 经济,$52,926;
  4) 护士,$52,129;
  5) 化学,$52,125;
  6) 政治科学和政府工作,$43,594;
  7) 人事工作,$40,250;
  8) 历史,$35, 956;
  9) 公关,广告,新闻杂志,市场,等(Communications),$35,196;
  10) 英语和文学,$34,757;
  11) 出版,杂志社,报社,电台等(),$32,250;
  12) 心理学, $30,877;
  13) 公众关系,慈善工作,为公司写东西。等(Public relations/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s), $30, 667

(本文摘自 新语丝网站,由揭草仙发表,资源来自CNN和CareerBuilder.com )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