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15期,2008年9月25日

 

本期编辑:陈文  黄丹

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邮编:210098)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网页浏览: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 》文摘于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 ,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焦点新闻

    ² 中国力学学会成功申办2012年第23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

                      申请举办两个IUTAM Symposium在IUTAM理事会获批
    ² 科技部: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2重点项目指南发布
    ² 中国首台超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正式下线
    ² 港大岳中琦:四川地震因地底藏大量天然气
    ²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将于25日晚发射

 

     ◆ 科技人物
    ² 在力学的“深水区”探索——罗祖道教授

     ◆ 学术会议
    ²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acture (ICF 12, July 12-17, 2009, Canada)
    ² 第12届全国非线性振动&第9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会议(2009.5, 镇江)
    ² 第10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2009.9, 太原)
    ² 第3届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2008.12, 南京)

    
教育教学
    ² IUTAM/IUGG/IMS Spring School "Fluid Mechanics and Geophysics of Environmental Hazards" (2009.4-5, Singapore)
    ² “光测力学实验教学”讲习班通知(第2号)

    
工作招聘
    ² Postdoc position on extreme scale computing for flow and reactive transport
    ² Postdoc position in multiscale stochastic computation of materials
    ² Postdoc and PhD research positions in the Advanced Computational Technology (ACT) group at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研究机构
    ²  上海交通大学 工程力学系


    
网络精华
    ² 部分CFD资料网站
    ² 方舟子:三聚氰胺是怎么加到牛奶中的

 

=======================================================================================

     焦点新闻
-------------------------------------------
中国力学学会成功申办2012年第23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

申请举办两个IUTAM Symposium在IUTAM理事会获批

 

 
  据中国力学学会网站消息:

8月24-29日,第22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ICTAM)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举行。大会期间,在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IUTAM)大会委员会全体会议上,中国北京、加拿大蒙特利尔和匈牙利布达佩斯分别做了申办陈述,北京在投票表决时获得2012年ICTAM大会的举办权。

在中国力学对外交流工作中,申办ICTAM大会在中国召开是提高中国力学的国际学术地位、扩大中国力学的学术影响的重要方面。申办工作始于1988年(法国Grenoble第17届ICTAM会议),2004年(波兰华沙第21届ICTAM会议)再次申办未果。中国力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决定在第22届ICTAM会议上继续申请2012年ICTAM会议在北京召开。为此,理事会成立了由李家春、崔尔杰、郑哲敏、程耿东、白以龙、杨卫、胡海岩、洪友士、方岱宁、王建祥、何国威、杨亚政组成的申办委员会,制定了大计方针,部署了工作进程,于2008年6月按时递交了申办报告,事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2008年8月24-29日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的IUTAM大会委员会两次会议上,杨卫院士进行了有说服力的陈述,程耿东院士在会上就提出的有关问题阐明我们的观点。经过中国力学界20年的共同努力,大会委员会终于决定第23届ICTAM会议于2012年8月在中国北京召开,并由白以龙院士担任会议主席。

ICTAM大会作为国际力学界最权威的学术联合体IUTAM组织的最重要的学术大会,自1924年在荷兰代尔夫特市首次举办后,每4年举办1次,迄今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功举办了22次。由于IUTAM的权威性,ICTAM大会在国际力学界有着强大的号召力,被誉为国际力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如2004年在波兰华沙举办的第21届ICTAM大会逾1500名代表参加,参会的华人代表超过80人;今年8月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举办的第22届ICTAM大会也有1300多名代表参加,来自中国大陆的代表超过了150人。

在前期充分的申办准备的基础上,中国力学学会广泛动员中国的力学科技工作者积极参加今年8月第22届ICTAM大会。经中国科协批准,中国力学学会组织了包括IUTAM执委郑哲敏院士,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IUTAM理事会成员李家春院士,IUTAM选举工作委员会委员、IUTAM理事会成员白以龙院士,IUTAM理事会成员杨卫院士,IUTAM大会委员会委员程耿东院士,IUTAM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胡海岩院士,北京2012年大会申办工作组成员在内一行10余人,以及150余位大陆力学科技工作者,共同出席第22届ICTAM大会。

据不完全统计,有来自世界各地的1300多名力学工作者参加了第22届ICTAM大会的学术交流,共收录论文1322篇论文,其中包括来自中国大陆的近200篇论文。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胡文瑞院士还应邀在本届大会上做分会场大会报告,这是继北京大学王仁院士在1988年法国格勒诺布尔第17届ICTAM大会,大连理工大学程耿东院士在1996年日本京都第19届ICTAM大会和美国布朗大学高华健教授在2004年波兰华沙第21届ICTAM大会,第4个获邀在ICTAM大会上做分会场报告的华人学者,也充分体现了近年来中国力学水平的提高。

我国申请举办的IUTAM Symposium在IUTAM理事会上获得批准

2008年IUTAM理事大会上集中讨论了申请于2009至2011年间举办IUTAM Symposium的建议书,我国由北京大学和北京国际力学中心联合申请举办的“IUTAM Symposium on Surface Effects in the Mechanics of Nanomaterials and Heterostructures”和由浙江大学申请举办的“IUTAM Symposium on Nonlinear Stochastic Dynamics and Control”获得批准,这两个专题研讨会计划于2010年分别在北京和浙江杭州举办。相关信息如下:
1. IUTAM Symposium on Surface Effects in the Mechanics of Nanomaterials and Heterostructures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Union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ocation: Beijing, China
Event dates: 2010, no exact dates available yet
Symposium Chairman: Prof. A. (Alan) Cocks
Symposium Co-Chairman: Prof. J.-X. (Jianxiang) Wang
IUTAM Representative on Scientific Committee: Prof. B.L. (Bhushan) Karihaloo
2.  IUTAM Symposium on Nonlinear Stochastic Dynamics and Control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Union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ocation: Hangzhou, China
Event dates: 2010, no exact dates available yet
Symposium Chairman: Prof. W.Q. (Weiqiu) Zhu
Symposium Co-Chairman: Prof. Y.K. (Mike) Lin
IUTAM Representative on Scientific Committee: Prof. W. (Werner) Schiehlen
了解更多关于IUTAM Symposium的信息,请点击下面网址:
http://www.iutam.net/iutam/Events/index.php/1/2010


-----------------------------------------
科技部: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2重点项目指南发布

近日,科技部网站发布了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秸秆收集固化成型关键技术及装备”和“人工组织器官与减阻、吸波产品仿生制造”两个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秸秆收集固化成型关键技术及装备”重点项目包括:

课题1、秸秆收获机械特性共性技术研究

课题2、棉花秸秆收获技术与装备研究

课题3、玉米秸秆收获技术与装备研究

课题4、麦稻秸秆收获技术与装备研究

课题5、 根茬收获技术与装备研究

课题6、秸秆收获技术与装备应用示范
 

“人工组织器官与减阻、吸波产品仿生制造”重点项目包括:

课题1、植入式人工心脏原型样机

课题2、植入式肝组织制造技术

课题3、高性能仿人型假手

课题4、减阻节能管道内壁涂层仿生制造技术

课题5、电磁吸波贴片仿生制造技术

详情请见科技部网站.
 

-----------------------------------------
中国首台超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正式下线

据新华网消息:

16日,中国首台超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A在曙光天津产业基地正式下线。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后世界上第二个自主设计并制造百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

据曙光天津产业基地有关负责人介绍,5000A是曙光5000系列产品之一,其系统峰值运算速度可达到每秒230万亿次浮点运算,LINPACK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60万亿次浮点运算,是目前国内速度最快的商用高性能计算机。今年11月,5000A将落户上海超级计算中心。除了超强计算能力,它还拥有全自主、超高密度、超高性价比、超低功耗以及超广泛应用等特点。

曙光5000A的正式下线,也体现了作为国内服务器第一品牌,曙光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实现跨越式的突破。中科院北京分院副院长乔均录在下线仪式上表示,曙光5000A不仅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研发、生产、应用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而且大大提升了中国的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他同时表示,随着天津曙光二期基地的竣工,天津及曙光在中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

据了解,2006年7月曙光天津产业基地年产量可达10万台的一期工程落成并投入使用后,天津产业基地的二期也相继奠基。

曙光公司总裁历军透露说,占地60余亩的二期工程将新建厂房2万平方米,同时配备仓储、物流等设施,年产能将突破50万台,不仅如此,工程完工后,曙光将逐步把工程、工艺等实验室迁移至此,实现集制造、物流、设计等现代化工艺流程于一体的战略布局,届时曙光将拥有国内最大的服务器生产基地。

(来源:新华网   作者:周润健 )

 

-----------------------------------------
港大岳中琦:四川地震因地底藏大量天然气

图中所示为地震发生后95秒的震动情况,斜红长线为板块断层位置,颜色为地震破裂程度。

图中白色的位置受震程度较轻,而该数处均为地下天然气开采地,压力较低。(图片来源:文汇报)

据科学网消息:

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岳中琦经过3个月实地研究发现,灾区地层藏有1.2万亿立方米、珍贵的天然气藏在地底,造成气压囊,压力过大致引发地震,估计重灾区如北川、映秀等地区气压已释出,预计未来100年也不会再发生类似大地震。

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岳中琦自6月起,联同10多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等专家,花逾3个月在四川地震重灾区汶川、北川等地勘察地质。结果发现,汶川地震的元凶是岩层之间储存大量高压天然气体,形成空气囊,气压不断增加而引发地震。他指地底蕴藏达1.2万亿立方米的可开采天然气,估计四川地震释出的天然气仅占总藏量5%至10%。

四川地震发生一刻,有农民目睹映秀镇牛圈沟的地底喷出大量花岗岩、含煤的石头等。岳中琦解释,从喷出来的花岗岩发现有绿色化学风化腐蚀反应,证明岩层内有空间。他称,由于花岗岩与煤之间不断互相挤压逾数千年,将岩层间的空气囊形成巨大的气体压力,引发地震及喷出石头。

大地震造成多所学校倒塌,岳中琦质疑:“聚源中学的结构与附近楼房的结构相若,为何聚源中学某些教学楼倒塌?原因可能与教学楼建在煤层或其它矿物质之上有关。”

-----------------------------------------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将于25日晚发射

本刊综合消息: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王兆耀先生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宣布,中国将于25日晚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船将乘载三名航天员,实施中国航天员第一次空间出舱活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王兆耀先生在当天的发布会上宣布,神舟七号飞船将于9月25日21时07分至22时27分择机发射,进行载人航天飞行。
  王兆耀说:“这次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实施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实验。三名航天员组成飞行乘组执行此次飞行任务。按计划,神舟飞船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运行在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
  2003年和2005年,中国曾进行过两次载人航天飞行。王兆耀指出,与前两次载人航天飞行相比,此次“神七”载人航天飞行将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挑战性是前所未有的。
  王兆耀说:“飞船运行期间,1名航天员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回收在舱外装载的试验样品装置。航天员由舱内活动转向舱外活动,这是载人航天技术的一个重大跨越。”

据介绍,22日晚酒泉卫星发射场区完成了全区联合演练,各系统状态良好;23日上午,发射场区又顺利完成了最后一次船箭地联合检查。崔吉俊表示,有信心、有能力圆满完成神七发射任务。

据介绍,今日开始的神七载人飞行任务,有七大值得关注的看点。
  1. 火箭 更舒适更安全
  这次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火箭,进行了两大技术攻关,解决了纵向单频振动和一些参数较大幅度跳变或趋势转折的问题,火箭的可靠性和舒适性进一步提高。
  2. 飞船 轨道舱变身气闸舱
  航天员出舱活动,需要飞船具备像船闸一样的过渡功能,在航天员出舱和进舱时起到压力调节的作用。因此,科研人员把神舟六号飞船的轨道舱改建成了既能让航天员生活、又能当气闸舱使用的两用舱。
  3. 乘组 从一人、二人到三人
  神五一名航天员只是跟地面通话,神六两名航天员只进行穿舱,而这次航天员要进行航天服的拆包、组装、测试、穿脱等操作,并出舱取实验材料、进行太空行走。
  4. 出舱 把中国人足迹留在太空
  执行神五、神六任务的航天员全都在舱内活动。开展出舱活动,是神七任务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这一活动将首次真正把中国人的足迹留在太空。
  5.  舱外航天服  结构最复杂的服装
  舱外航天服是世界上结构最复杂、技术最先进、价格最昂贵的“服装”,航天员出舱活动能否顺利完成,舱外航天服是关键。这次任务中,我国研制的、造价约3000万元的舱外航天服将首次公开亮相。
  6.  在轨试验  最大限度提升任务效益
  这次飞行任务将在轨进行一系列科学试验,最大限度地提升载人航天飞行的效益。如进行我国第一次中继卫星用户终端试验、固体润滑材料在轨试验、伴随卫星在轨试验等。
  7.  着陆场 搜救方式新变化
  神五、神六的返回搜救都是采取空中搜救为主、地面搜救为辅的方式进行。神七任务中,为提高应急搜救效率,搜救模式转变为空中救治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

 

========================================================================
科技人物
-----------------------------------------
在力学的“深水区”探索——罗祖道教授

 

罗祖道,著名力学家、固体力学专家。在弹性力学接触问题、板壳理论、断裂力学和复合材料力学等许多研究领域都作出了新贡献。其中不少研究成果结合船舶、航空、热工仪表等工程应用有很好的实际效果。在教学工作和固体力学学术组织方面也作出了突出的成绩。

罗祖道,1920年9月22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由于家庭人口众多,家庭生活困难。1935年秋,罗祖道进入浙江大学代办浙江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攻读机械工程。1938年初杭州沦陷,他随家辗转至上海,入光华大学附属中学学习,半年后以优良成绩毕业。同年秋,考入沪江大学攻读物理专业,次年考入交通大学继续攻读机械工程。
  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上海租界,他随即离沪奔赴内地。先在浙东丽水借读于英士大学,后辗转抵达重庆,入重庆交通大学继续学习,于1944年毕业。同年2月被教育部征调全国大学应届毕业生服兵役2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在上海复员。并被推荐在上海市政府民用局工作,后又在上海市行政院物资供应局工作。
  1948年8月,他赴美深造,10月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机械工程系就读,并在第一个学季中以5门课程全优的学习成绩争得研究资助奖学金,同时还获得了美国“西格玛-科赛”学会副会员的荣誉。1950至1952年,他在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力学系攻读博士。前后4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他均以全优成绩分别获得机械工程硕士和力学博士学位;两篇学位论文都得到导师的高度评价,特别是他的博士论文,因具有创造性而倍受导师著名力学家L.H.Donnell的赞扬和当时力学界同行的重视。
  1952至1953年,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力学系和航空工程系从事研究工作。1953至1957年,在美国任塞伦理工学院执教时,还负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滚珠轴承研究项目的理论研究工作,为该课题的理论组组长。1954年曾受聘任美国《应用力学评论》的特约评论员;1955年被推荐为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员;1956年又被推荐选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办的《国家注册工程师》名册。
  1957年回国后,他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授、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他积极参加国家建设中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先后进行了热工仪表弹性元件的分析计算;原子能发电站工程大电机组合转子的计算;万吨柴油机汽缸盖的断裂分析;708飞机后舱球壁的应力分析等课题,努力把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我国的工程实际。同时他又不断地从事固体力学领域新兴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开拓工作,站在学科的前沿,努力在学术的“深水区”探索。
  他热心于教育事业,作为学科带头人,他曾指导和培养了一批中、青年教师和力学工作者,是中国力学界中一位德高望重的知名学者。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二届、第三届常务理事,第三届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现为第四届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固体力学学报》中、英文版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编委副主任,《上海力学》副主编以及《力学学报》、《复合材料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和《力学进展》等学术刊物的编委,对推动与发展我国的力学事业作出了贡献。
发展了卡门-钱的圆柱薄壳非线性稳定性理论

薄壳结构稳定性的大挠度理论是进行航天器、船体结构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早在40年代初,力学家冯•卡门与钱学森对薄壳稳定性提出了一个非线性“跳跃”理论,并定义了与后屈曲平衡位形相应的“下临界载荷”值,这是对发展薄壳非线性稳定理论具有开创性的工作。罗祖道在50年代初的博士论文中,进一步研究了关于圆柱薄壳受扭的大挠度稳定性问题,首次给出了圆柱薄壳扭转失稳的后屈曲大挠度理论曲线,成功地阐明了实验中存在的有关轴压与扭转失稳两者明显不同性态的现象;还提出和表明了壳体几何缺陷对稳性临界载荷的影响,从而发展了卡门-钱的圆柱薄壳非线性稳定理论,成为研究壳体缺陷理论问题的先驱。这一成果被国际著名力学家唐奈尔评价为“具有开拓性的工作”。论文于1954年发表于第二届全美应用力学会议文集,至今一直被国际上一些文献和著作直接引用或列入参考文献。

他的另一项早期研究工作是关于曲板的大挠度理论,1956年发表于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的(NACA)TNNO.3684。文中分析研究了曲板在不同几何缺陷情况下的大挠度计算,对航空结构、汽轮机叶片等的强度分析,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此外,在这一领域中,他还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包括对唐奈尔方程的改进、弹性圆柱薄壳的一般稳定性的研究、对加筋圆柱壳体计算的新理论、圆柱厚壳的弹性理论分析解,以及弹性元件的分析研究等,均先后发表在《力学学报》和国外的著名杂志上。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对弹性薄壳理论及其稳定性的发展和新的探索;并在火箭结构、飞机舱壁结构、热工仪表弹性元件等工程技术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当时他还是一名刚刚涉入力学领域不久的年轻学者,但已初露锋芒,显示出才华。
发展了经典弹性接触理论
  早在50年代,他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从事滚珠轴承摩擦阻力的研究时,就对弹性接触问题在理论上取得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并有定的实用价值。1958年,他的一篇题为《圆柱曲率对平面赫茨接触理论的影响》的论文发表在美国著名的《应用力学》杂志上,论文中首次提出了一个计算两圆柱中心相对趋近的柔度系数的公式,此公式曾被国际上称为“罗氏公式”。同年,他的另一篇《关于弹性接触问题的一个二次近似解》的研究论文发表于《力学学报》并转载于《中国科学》英文版。他给出的滚珠轴承的摩擦扭矩计算曲线,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轴承设计提供了理论根据。上述这些研究成果改进了接触问题的经典赫茨理论,是对接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在学科的“深水区”探索
  罗祖道在固体力学学科领域具有坚实宽厚的理论基础,因而他能始终站在理论的前沿,掌握学科发展的方向,不断带领中、青年学者向新的领域探索。
  在70年代中期,他开始从事线性断裂力学这一新兴分支学科的研究工作,对属前沿课题的三维裂纹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理论研究,其中重要成果之一,是首次将带有环形切口的圆柱试件I型应力强度因子表达式由沿用的半经验表达式改为用分析解的形式;另一工作是关于边界曲率对圆盘片状埋藏缺陷的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这些成果都具有较大的难度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对学科有启发和带动作用。此外,他对具有重要工程应用价值的表面裂纹问题也曾作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近似计算方法。罗祖道因此被人们誉为是在学科“深水区”探索的人。这项工作使他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70年代末,他及时了解到国际上又一新兴学科,即复合材料力学正在迅速发展,而当时国内还很少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为此,他积极参加国内的学术组织,协助推动有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担任了第一届中国力学学会复合材料专业组副组长,并于198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主持了全国复合材料力学学术交流会。同时,在校内参加了复合材料力学研究室的组建工作,争取将复合材料力学学科列为重点学科并大力开展其前沿课题的研究工作。他指导和带动大家,对复杂的三维各向异性难度较大的层压结构宏观界面问题、自由边界问题开展了研究,提出了新的求解方法,作出了更为精确的新的理论分析。
  此外,他还首次提出了一个新的适用于开口和闭口的复合材料各向异性薄壁杆弯-扭耦合的一般理论,对当今先进的航空、航天结构的气动剪裁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包括短纤维)的强度和性能方面以及层压板横向裂纹扩展、损伤机理方面的研究也都发表过有价值的论文,成绩显著。目前,他又开始对当前国际复合材料界十分重视的界面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
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耕耘和收获

1957年回国后,他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不辞艰辛地承担各类教学工作,热心培养人才,先后讲授了理论力学、流体力学、弹性力学、弹性薄壳理论、弹性结构稳定性理论、板壳理论和各向异性体弹性力学等多种课程。早在1962年,他就开始招收研究生,是全国首批授权固体力学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导师之一。多年来,他已培养出硕士18人,博士6人。
  1962年,由于国内尚缺乏薄壳理论方面的教科书,在国际上,当时只有苏联出版过一些系统的壳体理论书籍,而欧美国家同类书也很少见。为了适应专业学生和青年教师开课的需要,他编写了一本《弹性薄壳理论》教材。1963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讲学时,该校根据讲学内容将其手稿整理成《弹性薄壳理论中的若干问题》一书,成为当时国内最早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系统性的壳体理论教材,也是最早为高年级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这一专门课程的教材。1977年,他曾与章林合编过一本《非线性断裂力学基础》,这在国内也是最早的一本有关非线性断裂力学的讲义。1983年,他为《固体力学学报》主办专题讲座,编写了《各向异性体实用弹性力学》教材,并首先在国内讲授了各向异性体弹性力学课程,为从事复合材料力学与结构的科技人员掌握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他十分注重培养年轻一代力学工作者,把重望寄托在青年身上。他经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教育青年学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把自己的才智贡献给祖国的四化大业。同时,他也积极推荐自己的研究生赴美国、加拿大、日本等技术先进的著名大学作访问或攻读博士学位。

1978年,他获得上海市科技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1985年,又获得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导师的奖励;1988年,又被授予上海市侨界优秀知识分子和1989年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等荣誉称号。
  30多年来,罗祖道积极活跃在力学界并在固体力学这个广阔的园地上,坚持不懈地继续播种、耕耘。
严谨的学风 高尚的品德
  罗祖道能在学术上取得成就,首先是由于他具有高尚的修养。他从青年时期起就勤奋好学,具有很强的事业心。1957年,他虽在美国力学同行中已初具声誉,并拥有了相当优越的生活条件,但在伟大祖国的感召下,他毅然回归祖国,效力终生而不渝。
  他治学严谨、认真,实事求是,锐意求新,体现了一位真正学者的气质。他一贯主张:作为一个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坚实的基础;专业教师更应对其专业学科具有研究经验,对青年教师要赋予重担始能出人才;对职称评定应严格把关,要有真才实学才能提升;学会的学报取舍稿件,刻求水平。他评审稿件和学位论文时,总是反复琢磨、认真评论,从不过誉,也不贬低,表里如一,观点鲜明。为了培养固体力学专业人才和师生,他曾不遗余力地先后开设、讲授多门内容各异的课程。一次他承担一项突击任务,讲授《粘性流体力学》课时说:“开粘流这门课与其说我教别人,还不如说自己得益甚大,这是给我一次自我提高的机会。”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也受到很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始终正气凛然,一旦平反,便又欣然重执教鞭,顾全大局,不提往事,不记恩怨,并在短短的时间里,在新兴学科各领域中,作出了突破性的成果。
  罗祖道平时生活俭朴,从没有过多的要求。1960年,在他近不惑之年时,与我国著名舞蹈家胡蓉蓉女士恋爱结婚。30多年来,他俩彼此尊重,相敬相爱,是一对被广大师生敬羡的好伴侣,被誉为“力与美的结合”。
  他对培养人才倾注了全部心血,为提高博士生质量,他利用与国外的广泛联系,把一个个硕士生送往国外培养深造,寄希望于他们学成归国,报效人民。他谆谆教诲中青年教师,既要大胆开展研究工作、勇于攀登,又不要好高骛远;要先入门,再求深。这些教诲使很多人受益匪浅。此外,他多次应聘出国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可是人在国外,心在国内,总是惦念着他带的研究生、他搞的课题、他讲授的课程。所有这平凡的一言一行,他都是默默地做着,从不声张宣扬。然而在他周围的同事中间、在力学界了解他的人们中间,他是一个有高深学识的人,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令人敬佩的长者。
  1992年11月10日,罗祖道因病逝世,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操劳着。
  (转自《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作者:李思简)

========================================================================
 学术会议
-----------------------------------------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acture (ICF 12, July 12-17, 2009, Canada)

The International Fracture Group and the Canadian Organizing Committee for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acture (ICF 12) invite all those interested in all aspects of fracture research to participate in this conference to be held in Ottawa, Ontario, Canada from July 12-17, 2009.

The Conference will cover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mechanics and mechanisms of fracture, fatigue and strength of solids.
Organized by :
Organized by a team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from industry, academia, and government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Fracture (ICF), Natural Resources Canada - CANMET Materials Technology Laboratory (NRCan/CANMET) and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NRC)
• Papers are due by the deadline date of Thursday, October 30, 2008 at 11:59 PM EST, and must be in final camera-ready PDF format. The only submission form is through web-base upload of PDF.
• Papers must be submitted using the same abstract title and topic as specified in the on-line submission of abstract.
• Authors must provide the name and email address of two (2) potential reviewers.
• In order to be included into the ICF 12 Program, the author/presenter must register and pay the conference registration fee by April 15, 2009.
• The submitted final camera-ready paper MUST be prepared in strict adherence to the guidelines.
• The size of your PDF file CANNOT exceed the 2 MB limit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http://www.icf12.org/

 

-----------------------------------------
第12届全国非线性振动&第9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会议

(From 张伟教授)

为促进我国非线性振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深入发展,经中国力学学会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商定,联合举办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

本次会议定于2009年5月14日至5月17日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由江苏大学承办。欢迎力学、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经济管理、化学化工、机械、电子、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工程技术领域的教师、研究人员和研究生踊跃参加,并请将此信息告知相关的人员。

主要学术议题:
非线性振动;非线性动力学及运动稳定性;非线性控制理论及其应用; 随机非线性动力学;
非线性动力学中的现代数学方法;非线性网络系统理论及应用;分形、孤波理论及其应用;
在机械、结构、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化工等工程技术领域中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及应用;
在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和经济科学中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
微/纳尺度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基于非线性理论的故障诊断与在线监测;多尺度非线性系统的复杂现象
其它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问题

征文要求:

投稿请于2008年11月1日前提交400字左右的摘要,包括作者单位、通讯地址、邮编、E-mail地址、稿件所属征文范围、获资助情况等详细信息。
2009年1月1日前发出论文摘要录用通知及论文格式通知。
2009年3月1日前提交论文全文。

投稿与联系方式:
联系人: 张正娣
地 址: 江苏大学理学院
邮 编: 212013
电 话: 0511-88791110
所有稿件请以电子邮件附件方式将Word文档发到:dyzhang@ujs.edu.cn

会议将出版论文集(光盘),并评审优秀论文向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力学季刊、振动与冲击、动力学与控制学报等刊物推荐发表全文。


-----------------------------------------
第10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

 

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太原理工大学承办、山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等单位协办的第十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将于2009年9月在山西太原举行。
会议主题:岩土力学与工程发展的新方向、新思路
主办单位: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承办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会议地点:山西太原
会议时间:2009年9月
征文内容及要求:
(1)岩土力学实验与基本特性;
(2)岩土力学的微细观研究;
(3)岩土力学与工程多场耦合理论研究;
(4)岩土力学与工程数值模拟;
(5)岩土力学工程应用研究;
(6)其它相关研究内容。
投稿论文要求为原创、未公开发表内容,论文格式请按照《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版面编排。论文投稿邮箱E-mail:youthrock10@yahoo.cn.
经学术委员会审查录用的会议论文,将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发表,学术委员会将对投稿论文进行优秀论文评选,并于会议期间颁发优秀论文获奖证书。
重要日期:
(1)2008年8月1日~2008年11月30日,提交论文全文;
(2)2008年12月1日~2009年1月31日,论文全文审核;
(3)2009年2月1日~2009年3月31日,提交修改论文;
(4)2009年4月1日~2009年5月31日,优秀论文评审;
(5)2009年6月1日~ ,论文出版。
敬请留意大会的后续通知,更新通知会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网站(www.csrme.com)发布。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太原市迎泽西大街新矿院路18号,太原理工大学采矿工艺研究所
联系人:梁卫国、徐素国、赵建忠、孟巧荣
联系电话:0351-6014865;6014063;13934110928(梁卫国)
E-mail:master_lwg@yahoo.cn

 

-----------------------------------------
第三届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

 

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声学学会和IEEE将继续于2008年12月5-8日在江苏南京举办“第三届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主要议题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 压电理论 Theory of Piezoelectricity;
• 声波理论(表面波、体波等)Bulk and Surface Acoustic Waves;
• 压电器件设计与分析 Piezoelectric Devices;
• 压电/铁电材料与结构 Piezoelectric/Ferroelectric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 超声技术(超声电机与器械) Ultrasonics;
• 压电器件的加工与制造技术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振荡器、滤波器的设计与制造 Oscillators and Filters

会议学术委员会主 席: 杨卫,赵淳生

会议组织委员会主 席: 丁皓江,沈亚鹏
会议程序委员会主 席: 高存法,陈伟球
会议组织:

中国力学学会(www.cstam.org.cn)
中国声学学会(www.asc.ioa.ac.cn)
IEEE UFFC (www.ieee-uffc.org)
会议主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江苏省力学学会
会议日程:
2008年9月30日前请将500字(中英文均可)摘要用电子邮件发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存法教授    cfgao@yahoo.com

浙江大学          陈伟球教授           chenwq@zju.edu.cn
2008年10月15日发出录用通知。
会议论文集将作为IEEE会议论文集出版(有ISBN号和IEEE目录号)并收录在IEEExplore(ieeexplore.ieee.org)。
会议秘书处:
210016 江苏省南京市29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 高存法 教授
Professor Cun-Fa Gao, College of Aerospace,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Nanjing 210016, China
E-mail:cfgao@yahoo.com (高存法);
Tel. 025-84896237, 025-84895115
网址:http://piezo.nbu.edu.cn/spawda08

 

========================================================================
 教育教学
-----------------------------------------
IUTAM/IUGG/IMS Spring School

"Fluid Mechanics and Geophysics of Environmental Hazards"

 

The IUTAM/IUGG/IMS Spring School "Fluid Mechanics and Geophysics of Environmental Hazards", supported by a special grant from ICSU, that will take place in Singapore 19 April-2 May 2009, is now announced online.

This School is intended to focus on fluid mechanical aspects, and is aimed at students who have already graduated in mathematics, physics or engineering, and who wish to undertake research in this broad area. It is intended to bring students rapidly to current research frontiers in the fluid mechanics of environmental hazards. The School will start with introductory and motivational lectures on the fundamentals of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and on geophysical hazard and risk in atmosphere and ocean contexts, and will then focus on four specific environmental hazards:
1. typhoons and tropical cyclones;
2. monsoons and flooding;
3. tsunamis;
4. pollution of atmosphere, ocean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

The School will include workshop activity in which groups of students will study key papers cited by the lecturers, and will be encouraged to identify and formulate new model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in each of the above four areas. In this way, it is envisaged that the students will be fully involved in active and collaborative research activity.

The longer-term objective is to initiate a network of young scientists in countries of Asia and the Pacific Region who will be committed to work in this interdisciplinary area, and to launch a program of research addressing these problems.

For more details about the School, especially for bright graduate students who may be interested in applying, please go to:
http://www.ims.nus.edu.sg/Programs/09fluidss/index.htm

 

 -----------------------------------------
“光测力学实验教学”讲习班通知(第2号)

一、目的:
通过现代光测力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方法的讲授与实践,为高校力学教学实验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手段。
二、内容:
讲授部分:光测弹性力学,几何云纹方法,电子散斑干涉,数字图象测量技术,光测力学研究现状与工程应用。

实践部分:6个现代光测力学教学实验。
三、对象:
高校(含高职高专)从事力学实验教学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
四、时间:
2008年10月23-26日(4天),10月22日报到。两天理论教学,两天实验操作。
五、地点:
住宿、报到地点:南京市广州路223号,瑞迪大酒店(河海大学西康路1号大门向南约1000米,河海大学门口302路公交车坐2站)。住宿费240元/间(含双早餐)。
教学、试验地点:南京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校本部。
六、费用:
交通、食宿费用自理。会务费600元/人,培训费700元/人(含教材费、实验费)。
七、主办单位:
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作委员会力学学科组。
八、联系人:
赵引:邮箱 zhaoyin01@hhu.edu.cn;
电话 13951697118
传真 025-83736860。
邬萱:邮箱 lxxh@yahoo.com.cn;
电话 025-83786951(O)
传真 025-83786951。
九、报名:请将报名回执于10月15日之前返回联系人,以便安排。

详请及报名表等相关事务请查阅河海大学力学系网站: http://em.hhu.edu.cn 

 

==========================================================================
工作招聘
-------------------------------------------
Postdoc position on extreme scale computing for flow and reactive transport

 

 Dr. Ritzi at Wright State University, Dayton, Ohio, would like to advertise a Postdoc position on extreme scale computing for flow and reactive transport in realistic sedimentary architecture.

Post-doctoral scholar. Extreme scale computing for flow and reactive transport in realistic sedimentary architecture. Will use high-resolution, multi-scale geo-reservoir models to test theories on upscaling processes, on percolation and critical path analysis, and on stochastic modeling.

Responsible for modifying and generating parallel code and designing and running experiments on a multi-thousand processor array. Must hold doctorate in an appropriate field (e.g. aquifer or reservoir simulation).

Experience or high aptitude for supercomputing preferred. Based in the Dept. of Earth and Env. Sciences at WSU, and will use supercomputer facilities and interact with hydrology staff at PNNL. Opportunities for mentoring PhD students. Full-time position with annual reappointment to a maximum of three-years. Submit a curriculum vitae, a statement of research interests, and contact information for three references to: R. W. Ritzi, Jr.Professor, Earth and Env Sci., Wright State University, Dayton OH, 45435, (email robert.ritzi@wright.edu ). The review process will begin immediately for a late fall 2008 or early 2009 appointment. Submit by October 15, 2008 for first consideration. Applications will be accepted until the position is filled. WSU is an AA/EO employer and actively seeks candidates from diverse backgrounds.


 

-------------------------------------------
Postdoc position in multiscale stochastic computation of materials

 

A postdoc position in multiscale stochastic computation of materials will be available in Fall 2008. Experience in any of the following areas - finite elements, multiscale methods, high performance/parallel computing, or computational fracture/damage modeling is preferred. Please contact:
X. Frank Xu, xxu1@stevens.edu

http://personal.stevens.edu/~xxu1

 

 

-------------------------------------------
Postdoc and PhD research positions in the Advanced Computational Technology (ACT) group

at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everal postdoctoral and PhD research positions are currently open in the Advanced Computational Technology (ACT) group at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for the following research projects in the multidisciplinary areas of computational nanomechanics, bio-nanotechnology, renewable energy, and nanomedicine:
1. Hydrogen and bio-sensing nanowire fabrication
2. Carbon-based nano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optics, nanomedicine, and next-generation nuclear power plants
3. Atomistic-to-continuum themomechanical theory in solids
4.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prediction in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5. Nanoscale non-destructive testing via acoustic emission

Postdoctoral position: Applicants should possess a PhD degree in civil engineering,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materials science, physics or a closely related field at the time of appointment. Applicants should have a strong background i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and/or material modeling at the nanoscale. Knowledge of and past experience in molecular dynamics (MD) simulations is necessary, and experience with LAMMPS is desirable but not essential. In particular, for the carbon-based nanomaterial project, experience in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based on DFT or tight binding and Monte Carlo methods is desirable. For the atomistic-to-continuum and the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projects,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in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wavelet theory, and multigrid finite element/meshfree methods are desirable. Part of the atomistic-to-continuum project involves code component coupling and massive parallelization, and hence applicants who have strong background and experience in these areas are encouraged to apply. This position requires a minimum of 2-year commitment.

PhD position: Highly self-motivated individuals interested in computational nanomechanics, bio-nanotechnology, energy harvesting, and/or photonics are encouraged to apply. Applicants should possess good programming and computer skills in general.

Successful applicants will carry out challenging research projects in a highly intellectual and dynamic environment. They will gain access to the state-of-the-art computing facilities at the Pittsburgh Supercomputing Center ( http://www.psc.edu ). Further, they will have an opportunity to collaborate with other Pitt faculty members to perform validation experiments for their computer simulations. Interested applicants should email Professor Albert C. To (albertto@pitt.edu  ) their resume and research statement (half to one page) indicating proposed start date, which project(s) they are interested in, their past research works (if any for the PhD position applicants), and future career goals. Questions regarding these positions are welcome and should be directed to Professor To.
Homepage:  http://www.engr.pitt.edu/civil/facstaff/to_albert.html

 

 

========================================================================
 研究机构
-----------------------------------------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创建于1958年,设工程力学专业,本科阶段着重基础理论及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毕业生获工科学士学位,工作适应面广。研究生阶段设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一般力学、工程力学4个二级学科,都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此外还设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具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力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研究方向有高速水动力学、流动噪声与控制、计算流体力学、疲劳损伤与计算力学、智能结构与复合材料力学、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航天器姿态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振动与振动控制理论及应用等。
  著名教授有:何友声(院士)、刘延柱、匡振邦、刘正兴、洪嘉振、鲁传敬、许金泉等。
  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固体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工程力学的前身)为1981年首批博士点,1985年建立一般力学博士点、1986年建立流体力学博士点。1995年建成力学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流体力学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1998年获得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工程力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工程力学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估;流体力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同时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力学一级学科被评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流体力学学科是我国高速物体出入水、水中兵器水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与国防工业部门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在何友声院士和鲁传敬教授的带领下,该学科长期来承担了一批国防预研、型号研制关键技术攻关、国防973等科研项目,与总装、航天部等部门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近10年来,该学科密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承担了近十项上海市重大涉水工程的水动力学关键技术研究。在水动力学与环境流体力学方向,形成了以何友声院士、鲁传敬教授、叶取源教授、刘桦教授和薛雷平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老一辈力学专家罗祖道教授创建的固体力学学科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和雄厚的科研实力,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本,发表论文45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280多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10多项。在本构与破坏理论、先进计算技术和计算方法、界面力学及损伤理论和疲劳断裂等方向上,形成了以匡震邦、吴长春、许金泉、李中华、王熙等教授为核心的学术梯队,学科前沿研究与工程应用研究紧密结合的特色非常鲜明。
  刘延柱教授所创建的一般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学科长期从事多体系统动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该学科发展了柔性多体系统的建模理论与计算方法,开发了能处理任意拓扑的刚柔混合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问题的仿真软件系统,并在非线性动力学、时滞系统动力学研究领域成果显著。该学科将基础理论前沿问题的研究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在解决卫星总体设计、姿态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车辆、机器人、生物力学、体育科学等领域的动力学性态分析、计算机辅助分析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目前已出版《航天器姿态动力学》、《弹性细杆的非线性力学》等专著4部,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获得部级以上成果奖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主要学术带头人有刘延柱教授、洪嘉振教授、蔡国平教授、刘锦阳教授。
  工程力学学科长期来将船舶与海洋工程中复杂结构系统的力学分析和结构设计、检测等多学科领域的技术进行综合和交叉,对复杂结构系统的全寿命周期问题进行开拓性研究,已介入我国船舶建造和三峡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攻关项目。深入研究了复合荷载和复杂环境作用下结构的力学行为,并将其与材料特性相结合。将结构动力响应和振动控制相结合,在舰船主动控制、新型舰船的减振降噪机理与方法、水下爆炸的数值仿真等方面有很好的技术储备。近年来进一步开拓航空、航天结构领域的研究,承担了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ARJ21飞机的若干试验研究任务。本学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有张圣坤教授、沈惠申教授、汪海教授、王德禹教授和唐文勇教授。
  生物力学是力学与生物、医学相结合的具有生命力的交叉学科,其中研究与人类心血管疾病成因及诊治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是发展较快的领域之一。本学科的主要特色为:具备坚实的流体力学理论基础和先进的实验、数值模拟能力,建立了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力学生物学实验室,实现了强强结合;实现了高校生物流体力学学科与多家国内顶级医院的心血管科、医学影像科等临床医学的结合;实现了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心血管疾病和血管重建的力学和生物学机制和诊治机理,该方向属于当前国际前沿。本学科在近五年内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在生物力学、生物物理、细胞和分子学等领域的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曾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主要学术带头人有姜宗来教授、丁祖荣教授。
  本学科得到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的支持,实验室占地面积3540 m2,设备总资产值 2800余万元。本学科是筹建中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的主干学科之一,也是教育部空天技术研究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何友声院士的领导下,本学科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高水平的学术团队。现有专任教师64名,教授24名,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70%。教师队伍中有全国模范教师2名,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名。
  力学学科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加强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尤其在教材建设工作上取得显著成绩。近 5年来出版专著15 部、研究生教材7 本,其中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1本,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材2本,上海市推荐研究生教材4本,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5 项。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5门等。
  本学科具有稳定而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科研任务饱满,研究经费充足。实验室建设近几年亦有很大进展。这些均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工程力学实验中心现有MTS拉扭疲劳试验机、岛津疲劳试验机等大型设备,可以进行各种温度、周边环境下的力学性能和破坏实验;重力式水洞;多功能环境水槽;激光测振仪;气浮台等。
  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还注重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与交流。聘请钟万勰院士等国内外著名学者指导学科建设。与英国的UCL、CARDIFF;美国的CALTECH、CORNELL、荷兰的TU Delft等大学及著名学者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与日本、新加坡、丹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一批院校进行经常性学术交流和开展合作办学。

(摘自上海交通大学网站)
 

========================================================================
 网络精华
-----------------------------------------
部分CFD资料网站

马歇尔航天中心 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  http://mtrs.msfc.nasa.gov/mtrs/

Embry-Riddle航空大学 Embry-Riddle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http://www.pr.erau.edu/

亚利桑那大学空天研究中心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Aerospace Research Center http://nasa.asu.edu/

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mona http://www.aro.csupomona.edu/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 Aerospace Engineering Department http://www-engr.sjsu.edu/aeroeng/

美国空军学院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Academy http://www.usafa.af.mil/

克罗拉多大学空天技术中心 University of Colorado - Center for Aerospace Structures http://caswww.colorado.edu/

University of Florida http://www.aero.ufl.edu/

乔治亚大学航空工程系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School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http://www.ae.gatech.edu/

Illinois大学航空航天工程系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 Engineering http://www.aae.uiuc.edu/

Notre Dame 大学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 Aerospace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http://www.nd.edu/Departments/EN/AME/

Purdue大学航空航天工程系 Purdue University -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ngineering http://avian.ecn.purdue.edu/~asl/adca

Kansas大学航空航天工程系 University of Kansas - Aerospace Engineering Department http://reagan.engr.ukans.edu/~ae/

Wichita州立大学宇航工程系 Wichita State University - Department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http://www.engr.twsu.edu/ae/

MIT宇航科学实验室 Massachus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mputational Aerospace Sciences Laboratory http://raphael.mit.edu/casl.html

Lansing Community College http://alpha.lansing.cc.mi.us/~whitehead/

密歇根大学宇航工程系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Department http://www.engin.umich.edu/dept/aero/

(摘自江苏省力学学会网站 http://jslx.kmip.net/fluid_mech/CFD.html)
 

-----------------------------------------
方舟子:三聚氰胺是怎么加到牛奶中的

许多人喝牛奶是为了补钙,不过你如果留心一下国内鲜牛奶包装上的标注,一般没有列出钙的含量,标明的营养成分含量只有两种:脂肪和蛋白质。鲜牛奶有全脂、低脂、脱脂之分,其脂肪含量各不相同,而且在脂肪被视为健康杀手的今天,一般人不会在乎脂肪含量是否达标。蛋白质才是牛奶中的主要营养成分,鲜牛奶包装上都会注着蛋白质含量为100毫升≥2.9克,以表明符合鲜牛奶的国家标准(100毫升≥2.95克)。

生鲜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一般在3%以上,所以一般都能达到国家标准,除非往原奶中兑水。要提防有人拿水卖出奶的价钱,就有必要在收购生鲜牛奶时检测蛋白质的含量。根据蛋白质的化学性质,有几种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食品工业上普遍采用的、被定为国家标准的是凯氏定氮法。这是19世纪后期丹麦人约翰·凯达尔发明的方法,原理很简单:蛋白质含有氮元素,用强酸处理样品,让蛋白质中的氮元素释放出来,测定氮的含量,就可以算出蛋白质的含量。牛奶蛋白质的含氮率约16%,根据国家标准,把测出的氮含量乘以6.38,就是蛋白质含量。

所以凯氏定氮法实际上测的不是蛋白质含量,而是通过测氮含量来推算蛋白质含量,显然,如果样品中还有其他化合物含有氮,这个方法就不准确了。在通常情况下,这不是个问题,因为食物中的主要成分只有蛋白质含有氮,其他主要成分(碳水化合物、脂肪)都不含氮,因此凯氏定氮法是一种很准确的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但是如果有人往样品中偷加含氮的其他物质,就可以骗过凯氏定氮法获得虚假的蛋白质高含量,用兑水牛奶冒充原奶。

常用的一种冒充蛋白质的含氮物质是尿素。不过尿素的含氮量不是很高(46.6%),溶解在水中会发出刺鼻的氨味,容易被觉察,而且用一种简单的检测方法(格里斯试剂法)就可以查出牛奶中是否加了尿素。所以后来造假者就改用三聚氰胺了。三聚氰胺含氮量高达66.6%(含氮量越高意味着能冒充越多的蛋白质),白色无味,没有简单的检测方法(要采用“高性能液体色谱”这种高科技去检测),是理想的蛋白质冒充物。三聚氰胺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合成树脂、塑料、涂料等,目前的价格大约是1吨12000元。在生产三聚氰胺过程中,会出现废渣,废渣中还含有70%的三聚氰胺。造假者用来冒充蛋白质的就是三聚氰胺渣,有些“生物技术公司”在网上推销“蛋白精”,其实就是三聚氰胺渣。在饲料、奶制品中添加“蛋白精”冒充蛋白质。

三聚氰胺是怎么加到牛奶中的呢?有两种可能途径。一种是奶站加到原奶中。这样做有一定的局限,因为三聚氰胺微溶于水,常温下溶解度为3.1克/升。也就是说,100毫升水可以溶解0.31克三聚氰胺,含氮0.2克,相当于1.27克蛋白质,由此可以算出,要达到100毫升≥2.95克蛋白质的要求,100毫升牛奶最多只能兑75毫升水(并加入0.54克三聚氰胺)。另一种途径是在奶粉制造过程中加入三聚氰胺,这就不受溶解度限制了,想加多少都可以。

三聚氰胺之所以被不法之徒当成“蛋白精”来用,可能是因为觉得它毒性很低,吃不死人。大鼠口服三聚氰胺,半致死量(毒理学常用指标,指能导致一半的实验对象死亡)大约为每千克体重3克,和食盐相当。大剂量喂食大鼠、兔、狗也未观察到明显的中毒现象。三聚氰胺进入体内后似乎不能被代谢,而是从尿液中原样排出,但是,动物实验也表明,长期喂食三聚氰胺能出现以三聚氰胺为主要成分的肾结石、膀胱结石。我们无法拿人体做试验,而即使患肾结石的人曾经服用过偷加了三聚氰胺的食物,也很难确定三聚氰胺就是罪魁祸首,除非患者的食物来源很单一,例如只吃配方奶粉的婴儿——没想到还真有人敢拿婴儿来做试验证明了它能吃死人!

有人认为既然蛋白质检测法的缺陷导致了致命的造假,还不如干脆取消蛋白质检测,默许牛奶兑水得了。其实凯氏定氮法的缺陷并不难弥补,只要多一道步骤即可:先用三氯乙酸处理样品。三氯乙酸能让蛋白质形成沉淀,过滤后,分别测定沉淀和滤液中的氮含量,就可以知道蛋白质的真正含量和冒充蛋白质的氮含量。这是生物化学的常识,也早成为检测牛奶氮含量的国际标准(ISO 8968)。“蛋白精”骗局在国内出现已有一些年头,“三鹿奶粉”事件不过是把这一“行业秘密”摆在了公众面前。只有改进国家标准,堵住漏洞,才能挽回人们对国产乳业的信心。

(摘自科学网,  作者:方舟子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题为《“蛋白精”的骗局》 )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