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4卷,第6期,2008年12月25日

 

本期编辑:陈文  黄丹 

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邮编:210098)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网页浏览: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 》文摘于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 ,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焦点新闻

    ² 香山科学会议339:发展CAE软件产业的战略对策
    ² 中国力学学会设立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学生奖、优秀教师奖
    ² 2007年中国科技论文总量保持世界第二
    ² 科技简讯:中国“全球留学人员服务平台”正式启动;布什拒绝NASA同中国进行太空合作提议;苏门答腊可能发生大规模地震

     ◆ 科技人物
    ² 2008年美国总统奖获得者:青年力学学者陈曦博士

     ◆ 学术会议
    ²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urbulence and Shear Flow Phenomena (2009.6,Korea)
    ²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urbulence,Heat and Mass Transfer(2009.9, ITALY)
    ² Third Symposium on Hybrid RANS-LES Methods (2009.6, Poland
    ² Fifth M.I.T.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Fluid and Solid Mechanics(2009. 6., M.I.T)
    ² 第二届海峡两岸船舶、海洋工程与环境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2009.10, 台湾)

     工作招聘
    ² 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招聘博士和博士后(试行)
    ²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特聘副研究员招聘
    ² 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杰出人才招聘计划
    ² Tenure-Track Faculty Position in Materials Science at Villanova University
    ² PhD/PostDoc position at University of Twente (NL): Hierarchical multi-scale modeling
    
教育教学
    ² 2009年第七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第2轮通知(最新)
    ² 关于召开2009年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教练员培训扩大会议的通知(江苏省)
     研究机构
    ²  
大连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成立
    
网络精华
    ² 胡海岩院士:对力学教育的若干思考
    ² 30年科学评价:SCI功与过

 

=======================================================================================

     焦点新闻
-------------------------------------------
香山科学会议339:发展CAE软件产业的战略对策

  

以“发展CAE软件产业的战略对策”为主题的339次香山科学会议12月23~25日在北京举行。大连理工大学程耿东教授、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贺贤土研究员、航空608研究所尹泽勇研究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周建平教授担任会议执行主席。

CAE软件是用计算机对工程结构与产品的性能及其生产加工过程,进行分析、模拟、预测、评价、优化和控制,是工业装备和产品创新设计的核心技术,也是国防和军工装备研制的战略技术。美国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CAE软件的发展,并一直在国际上居主导与领先地位。我国自主版权CAE软件的开发,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批成果,并在一些特定功能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然而,与国际先进CAE软件相比,我国CAE软件在整体功能与性能上还无法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当前工程模拟主要依赖于进口商用软件,一些高端CAE模块和软件被国外所禁运,能力严重受限并曝露于外;这种态势严重制约了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的发展,限制了我国科技与工业产品创新性与竞争力的提升。发展自主CAE软件技术和产业,对于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品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发达国家的禁运壁垒和市场垄断、保证国家战略安全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凝聚和造就创新型人才队伍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会议中心议题包括:1、发展国产CAE软件的迫切性与重大工程需求;2、CAE软件开发的核心技术与共性科学基础;3、国产CAE软件发展路线图。

与会专家将回顾我国CAE软件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CAE软件的资源现状,以及目前在CAE领域中理论基础和技术能力的发展水平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围绕CAE软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需求,特别是新时期装备制造业发展对CAE软件研发与产业可持续稳定性发展的要求,研究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CAE软件所需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核心技术、软件开发理论和方法,探索在国家层面建立发展CAE软件产业的战略对策、创新型体制和运行机制。

香山科学会议是由国家科技部(前国家科委)发起,在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支持下于1993年正式创办,相继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工程院、国家教育部、解放军总装备部和原国防科工委等部门的支持与资助。香山科学会议是我国科技界以探索科学前沿、促进知识创新为主要目标的高层次、跨学科、小规模的常设性学术会议。会议实行执行主席负责制。会议以评述报告、专题发言和深入讨论为基本方式,探讨科学前沿与未来。


-----------------------------------------
中国力学学会设立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学生奖、优秀教师奖

由中国力学学会设立、教育工作委员会承办的每两年轮流评选一次全国力学优秀学生奖和优秀教师奖己进行多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进一步采取措施提升这两个奖项的影响力,根据教育工作委员会的讨论意见及申请,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将这两项奖励分别命名为“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学生奖”与“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具体实施办法为:

(1)两个奖项隔年轮流评比;

(2)每年获奖人数,优秀学生奖100名左右,其中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优秀教师奖80名左右;

(3)获奖候选人由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与各省(市、区)力学学会按分配到各省(市、区)的获奖名额等额推荐。由教育工作委员会组织专家组,按照获奖条件评审产生获奖名单。

(4)奖励标准为: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学生奖一等奖1500元,二等奖800元,其他获奖人员,纪念性学习用品一件。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一等奖5000元,二等奖2000元。
 

-----------------------------------------
2007年中国科技论文总量保持世界第二

 

2008年12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公布了“2007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07年,SCI共收录中国科技论文94800篇,比2006年增长33.5%,排美国和英国之后居世界第三位;EI收录中国论文78200篇,比2006年增长20.3%,第一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ISTP收录中国论文
45331篇,占世界总数的10.1%,排在世界第二位。

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作者发表在国际主要科技期刊和重要会议上的论文共20.8万篇,比2006年增加3.6万篇,占世界比例的9.8%,比上一年增长了1.4%。按照国际论文数量排序,中国居世界第二位,与2006年相同。论文总数排在世界前5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中国、日本、英国和德国。

在2007年度的科技论文与引文统计工作中,国际论文数据主要取自3种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2007年,主要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SCI所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数达到94800万篇,占世界的7.5%,排在全球第三位,处于美国和英国之后。中国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于2002年至2006年发表的SCI论文,在2007年被引用论文数量由64186篇增加到78852篇;被引用次数由171198次增加到216057次,增长率分别为22.4%和26.2%。在反映工程科学研究情况的EI收录期刊论文中,2007年共收录中国论文78200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19.6%,第一次超过美国,排在世界第一位。会议论文是除期刊以外,科研成果产出的一个重要补充。ISTP汇集了全世界每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医学、农学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90%的会议文献。2007年,ISTP共收录中国科技工作者在主要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45331篇,占世界总数的10.1%,排在世界第二。中国的国际会议论文增长量大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科技人员共参加了在73个国家(地区)召开的2416个国际会议。

2007年,SCI收录的中国内地论文中,国际合作产生的论文为20828篇。其中,中国学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论文11355篇,合作伙伴涉及90个国家(地区);其他国家作者为第一作者、中国作者参与工作的国际合著论文为9473篇,合作伙伴涉及77个国家(地区)。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在2007年共收录1765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63122篇,与2006年相比增加了58264篇,增长了14.4%。海外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182篇,比2006年增加了232篇。

专利授权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基础研究和应用的创新成果,12月9日公布的专利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在美国专利商标局、日本专利局和欧洲专利局申请注册的专利共5714件,三方专利数为525件。

中国科学院仍是主力军

在公布的“2007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作为科研国家队的中国科学院在多项统计排名中继续位居前列。

2007年被SCI收录论文数最多的20个研究机构全部为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院所,共被收录论文6402篇。其中,中科院化学所位列第一,为650篇;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为541篇,名列第二;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和中科院金属所分列三至六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中国被SCI收录论文数最多的20所高校中,以1509篇名列第五。前4所高等学校分别是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在2007年度中国被EI收录论文数最多的20个研究机构中,除排名第九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外,其余均为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院所,共被收录论文4763篇。中科院化学所名列第一,被收录论文437篇;中科院金属所为414篇,名列第二;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所分列三至六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中国被EI收录论文数最多的20所高校中以1101篇位列第十四。

在2007年度ISTP收录论文的排序中,前10位均为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院所,共被收录论文1201篇,中科院自动化所位列第一,为235篇。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度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排名前20的研究机构全部为中科院所属研究院所,论文共计被引用12095篇,被引用次数达39645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2007年度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排名前20所高校中位列第四,论文共计被引用2729篇,被引用次数8182次。

高校成果亦丰

2007年SCI收录论文数最多的前20所中国高等学校分别是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南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兰州大学。SCI共收录这20所高校论文28264篇。

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列EI收录论文数最多的20所中国高等学校前3名,其中清华大学被EI收录论文3393篇。

在有关高等学校2007年国际科技会议论文数的统计分析中,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列ISTP收录论文数最多的20所中国高等学校前3名,其中清华大学被ISTP收录论文1752篇。

在有关国内论文数的统计中,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南大学列国内论文数最多的前20所高校的前3名,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论文数最多的前20所高校2007年共发表论文86118篇。

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成为2007年国际论文被引用数最多的前20所高校的前3名。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20所高等院校成为2007年国内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高校,其论文共被引用267603次。

(引自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

-----------------------------------------
科技简讯

中国“全球留学人员服务平台”正式启动

12月16日,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球留学人员服务平台”开通仪式。据介绍,这一服务平台旨在协助党和国家开发利用海内外人才资源与人才市场,积极引进海外 高层次人才和智力,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为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开辟新的渠道。
“全球留学人员服务平台”将以全球留学人员为主体开展全球性服务,由网上和网下进行的各种服务和活动有机结合而组成,主要由5大功能组成:
(一)全球留学人员服务门户(www.returnees.org),实现可视、可听、可交流的互动,为广大海内外留学人员与相关政府部门或组织、机构互动,提供即时有效的回国一站式服务;
(二)“全球留学人员之家”(www.returneeshome.com),创新了“虚拟社区”概念,为广大留学人员建立按不同兴趣设立的不同“全球虚拟社区”,可做到封闭、半封闭、全开放3种形式,并提供有关后台服务;
(三)“全球留学人才网•全球人才网”(www.returneesjobs.com),以全球留学人员、政府、企业和各用人单位为服务对象,特别设立了高端人才板块并以封闭的方式进行服务;
(四)创建和打造服务于留学人员企业、为留学人员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专门帮助;
(五)“全球公益服务平台”(www.returneeshop.com),为从事公益事业的人提供互动载体和“抓手”,让全球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单位、个人不受时空、国疆限制,自由选择捐赠对象,同时,为各个公益、慈善组织机构提供更广泛的募捐渠道和透明的自我管理平台。

布什拒绝NASA同中国进行太空合作提议

据美国《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12月21日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局长迈克尔•格里芬表示,布什政府拒绝了该机构同中国开展太空合作的提议。
白宫认为,鉴于中国“在人权和武器交易方面违反了国际法的规定,与中国开展更高层次的合作是对中国的过于奖赏”。

不过,奥巴马政府可能会使这一想法变成可能。奥巴马过渡团队询问了美国宇航局与中国合作计划破产一事的细节。报道说,美国宇航局的提议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进行太空科研,同时也包括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的飞行任务。美国宇航局的提议还包括阿尔法磁谱仪(AMS),它可能在2010年或2011年初由航天飞机发射升空并被安装到国际空间站上。美国宇航局希望允许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项目上同自己开展合作,因为最初的阿尔法磁谱仪携带有由中国航天公司制造的重达1900公斤的专用磁铁。

阿尔法磁谱仪是一个计划安装在国际空间站上的粒子物理试验设备,最初由麻省理工学院 (MIT)物理学家丁肇中提议,其目的在于探测宇宙中的奇异物质,包括暗物质及反物质。这个粒子物理实验将在国际空间站(ISS)的主构架上被放置三年, 远离大气层以保证不受干扰,并充分利用国际空间站上的系统来采集数据。

《Science》报道:苏门答腊可能发生大规模地震

12月12日出版的《science》报道:研究人员说,东印度洋可能再发生一次大地震,其强度可与2004年12月造成致命海啸的 大地震相匹敌,该地震发生的时间将在未来的几十年内。Kerry Sieh及其同事是根据过去700年在西苏门答腊附近的地震活动(这些地震活动被记录在该地区的浅水珊瑚礁上)而作出这一预测的。与树干一样,珊瑚也有记 录所历时的环境变化的生长年轮。当地震将海底向上推升的时候,局部海平面下降,这时珊瑚无法向上生长,而是转而向外生长。因此,在海平面降低的那些年份 中,珊瑚的横截面会出现珊瑚顶部生长年轮变平或者消失的情况。

文章作者分析了苏门答腊Mentawai Islands海岸外的古珊瑚的横截面,这些珊瑚是沿着一条长700公里的“Sunda megathrust”断层生长的,该断层在至少上半个世纪中就被封锁在一起,直到2007年9月的一场大地震才将其分开。(2004年12月的地震将该断层的一部分向更西的方向裂开。)文章的作者确认了沿着这一地带曾经发生过多组的大地震,至少在过去的700年中,大约每200年会开始发生一次,即其发生的时间在14世纪、16世纪末及从1797年至1833年。因此,2007年9月的地震可能是下一组大型地震的起始事件,而大型地震将在未来数十年中发生。过去三次大型地震组的时间跨度为几十年到略为超过100年,因此,文章作者说,要精确地预测下一次地震的时间将在何时发生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发出 警告:地震性摇动及可能的海啸会造成重大的生命及财产的丧失。

(引自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net )

========================================================================
科技人物
-----------------------------------------
2008年美国总统奖获得者:青年力学学者陈曦博士

 

继2007年获得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CAREER AWARD(即原来的NFS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Presidenti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后,近日,青年力学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陈曦博士获得2008年度美国Presidential Early Career Award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PECASE,即通常所称的美国总统奖,美国政府颁发给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誉)。他与其他66位获奖者一起于12月19日在白宫会见了美国总统布什。

外电报道原文:

Xi Chen,associate professor of Columbia University, won the Presidential Early Career Award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PECASE). Established in 1996, the Award honors the most promising researchers in the Nation within their fields. The Award is the highest honor bestowed by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on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beginning their independent career. The 67 awardees met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in the White House on 19 December 2008.

Xi Chen's award was made "in recognition for his outstanding research involving mismatch damages in thin-films and nano-scale self-assembly; and for his elaborate education and outreach activities, including summer programs for underrepresented high school students."

陈曦,1976年7月生,江苏苏州人。1989年进入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1994年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1997获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硕士学位,导师黄克智院士,2001年获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系固体力学博士学位,导师J.W.Hutchinson 教授。2001-2003年为美国哈佛大学,固体力学博士后,合作导师J.W.Hutchinson教授和A.G.Evans教授;2003起任教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工程与工程力学系,2006提前晋升为副教授;2004年至今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纳米力学研究中心主任。

其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碳纳米管、分子生物、新型能源材料和薄膜的力学行为、固体流体耦合、纳米压痕测试等。

2007年陈曦博士获得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CAREER AWARD,他也是当年全美固体力学和材料力学类唯一获此殊荣的学者。2008年度,陈曦博士获得美国Presidential Early Career Award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PECASE,总统奖),该奖也是美国政府颁给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最高奖项。

========================================================================
 学术会议
-----------------------------------------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urbulence and Shear Flow Phenomena

TSFP-6,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Seoul, Korea, June 22-24,2009

(From Prof. FU Song, Tsinghua University)

The series of biennial TSFP Symposia is the principal venue for reporting and disseminating recent and ongoing research on turbulence and shear flow phenomena.
Previous successful TSFP symposia were held in Santa Barbara, USA (1999), Stockholm, Sweden (2001), Sendai, Japan (2003), Williamsburg, USA (2005) and Munich, Germany (2007). The Sixth Symposium of this series, TSFP-6, will be held at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Seoul, Korea.

TSFP-6 provides the opportunity to expose new discoveries and developments in turbulence and shear-flow phenomena and focuses on fundamental issues and physical mechanisms. Apart from traditional focal points, such as DNS, LES, turbulence closures and experiments, the organizers of TSFP-6 wish to give particular emphasis to the following topics:
Instability and transition to turbulence
Advanced techniques for the turbulence measurement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complex flows
Turbulence and separation control
Turbulence in reacting and multiphase systems
Plasma and MHD turbulence
Noise generation and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s
Biological, biomedical and clinical flows
Environmental and geophysical turbulence

Abstract Submission:

Paper selection for TSFP-6 will be based on at least two independent reviews of extended abstracts. These should consist of two A4 pages of text plus one page of supporting figures. Abstracts must clearly summarize the nature and rationale of the proposed work and should contain sample results, major conclusions and possibly a statement about further results that will be included in the final paper.

It is recommended that abstracts be submitted electronically and uploaded on the Symposium Website: http://www.tsfp6.org

 

-----------------------------------------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urbulence,Heat and Mass Transfer

THMT'09 ‘Sapienza Sapienza’ Rome, ITALY September 14-18, 2009

(From Prof. FU Song, Tsinghua University)

The 6th Symposium on Turbulenc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organized by ICHMT, the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Heat and Mass Transfer, will again provide an opportunity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o present recent advances and to discuss current problems, future needs and prospects in the area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associated with turbulence. This is the sixth triennial symposium, after Lisbon, Portugal (1994), Delft, The Netherlands (1997), Nagoya, Japan (2000), Antalya, Turkey (2003) and Dubrovnik, Croatia (2006). Major topics and new trends will be introduced through several keynote lectures that will be presented by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experts.

Call for papers:

Authors are invited to submit electronically an extended abstract of 2-4 pages with supporting illustrations as appropriate, to the Symposium Chairmen Prof. K.Hanjalic (Europe, America, Africa): thmt-09@dma.ing.uniroma1.it  and Prof. Y.Nagano (Asia, Australia): thmt-09@heat.mech.nitech.ac.jp.

IMPORTANT DATES:
Receipt of abstracts: January 31, 2009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March 15, 2009
Receipt of camera-ready manuscripts: May 31, 2009
Symposium in Rome: September 14-18, 2009

Proceedings:

Printed book of Proceedings, containing the short papers (4 pages) and the full-length keynote papers, together with the CD Proceedings containing all full-length papers will be provided to all participants on arrival at the meeting. The proceedings will include all invited and accepted contributed papers received in the final form prior to the given deadline.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assisted by the members of the Scientific Advisory Committee, will review all papers to assess their suitability for publication in the proceedings. Selected papers will be published in special issues of international journals (Flow, Turbulence and Combustion and Int. Journal of Heat and Fluid Flow) after the Symposium.

Homepage:

Further and updated information on the symposium, templates for short and full-length papers, registration, accommodation and hotel reservation, programme/tours for accompanying persons etc. can be found on the web site:http://www.ichmt.org  (under future ICHMT meetings) or http://www.thmt-09/announce.html
 

-----------------------------------------
Third Symposium on Hybrid RANS-LES Methods

(From Prof. FU Song, Tsinghua University)

Registration to the Symposium:

Please note that registration should be made only through the official Symposium web site: http://www.hrlm-3rd.gda.pl

The Symposium registration fee includes all the costs for breaks (coffee breaks and lunch), cocktails and a dinner during the symposium (incl. the workshop). A boat trip will be arranged on Wednesday evening.Moreover, fees include all material needed for the conference as well as the proceedings that will appear in the Springer Series on “Numerical Notes in Fluid Mechanics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sation” (NNFM).

With the ardent support of our sponsors,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may offer a considerable reduction of the Symposium fe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Symposium on Hybrid RANS-LES Methods is part of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European DESider project (2004-2007), on which information is still available on the project Web site: http://cfd.mace.manchester.ac.uk/desider/

The Symposium has its focus on flow physics modelling and related aerodynamic applications,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advanced URANS, improved DES and hybrid RANS-LES approaches in general.The symposium is open to academic researchers, graduate students, industrial engineers, industrial R&D managers and consultants with an active interest in the fields of turbulent-flow modelling, simulations and measurements and multidisciplinary CFD applications, such as flow control, aero-acoustics,aerodynamic optimization and aero-elasticity.

Besides different sessions, the symposium includes also a mini-workshop focusing on a specific test case derived from the European UFAST project.

We encourage interested participants to present their results in the workshop. Please have a look on the Web site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test case at http://www.hrlm-3rd.gda.pl.

Important Dates:
02 March 2009 Deadline for submission of abstracts or full papers
20 March 2009 Paper acceptance
20 April 2009 Hotel booking deadline
10-12 June 2009 Symposium / Full papers
15 August 2009 Revised full papers

Main Topics:
Advanced URANS modelling
Improved DES modelling
Hybrid URANS-LES methods
DES versus Unsteady RANS and/or LES
Modelling-related numerical issues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Workshop on a specified test case
Commercial CFD software exhibition

Invited Speakers
Prof. Song Fu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Investigation of Practical Flow Control Methodologies with RANS/LES Hybrid Approach"
Dr. Mattias Sillen (Saab Aerosystems, Sweden):
"Flow Modeling in Aircraft Design - an Engineering Perspective"
Dr. Philippe Spalart (Boeing Company, USA):
"Reflections on RANS Modeling"
Prof. Frank Thiele (TU Berlin, Germany):
“Advanced DES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Aeroacoustics”

Abstracts and full papers should be sent to both Werner Haase (werner@haa.se  and Shia-Hui Peng (peng@foi.se )

For further details, please contact the symposium chairmen or local organizer via e-mails:
Prof. Piotr Doerffer (doerffer@karol.imp.gda.pl ), Dr. Werner Haase (office@haa.se ) or Prof. Shia-Hui Peng (peng@foi.se).

 

-----------------------------------------
Fifth M.I.T.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Fluid and Solid Mechanics

 

All preparations for the forthcoming M.I.T. Conference have been proceeding very well. Please recall that the One-page Abstracts for presentations are due
February 15, 2009; for details see http://www.fifthmitconference.org/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you at the Conference!

For information on the Fifth M.I.T.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Fluid and Solid Mechanics -- Focus: Advances in CFD, June 17 - 19, 2009, please visit: http://www.fifthmitconference.org

 

-----------------------------------------
第二届海峡两岸船舶、海洋工程与环境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

(From Prof. Jeng-Tzong Chen,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为促进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的学术交流,由国立海洋大学与《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船舶、海洋工程与环境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定于2009.10.12-17日在国立台湾海洋大学举行。第一届海峡两岸船舶、海洋工程与环境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于2008年8月在山东济南举行,获得两岸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响应,为持续举办本研讨会奠定良好基础。为能扩大两岸水洞力学的学术交流,并多方面展现水动力学应用的广阔性与时代性,本届研讨会特纳入环境工程水动力学相关议题。

论文可用中英两种语言撰稿,对于以英文撰写者,论文委员会将择优推荐刊登于台湾海洋大学出版的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 EI)。

研讨会主题:
船舶與海洋工程水動力學
海岸與環境流体力学
谁动力学实验与测试技术
理论与计算流体力学
基础水动力学
其他与水动力学相关课题

重要日期:
2009.04.01 – 论文摘要投稿截止日
2009.04.21 – 论文接受通知
2009.06.01 – 论文全文繳交截止日
2009.06.12 – 優惠註冊截止日
2009.10.12 – 研討會揭幕
2009.10.15 – 参觀訪問
2009.10.17 – 賦歸

论文摘要投稿: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負責台灣地區论文收稿與評審,E-mail: cshydro2009@gmail.com
《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編委會負責大陆地區论文收稿與評審,E-mail: jhdcs2009@yahoo.com.cn

主辦單位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編委會

研討會網站
研討會最新動態與詳細資訊可上 http://www.cshydro.org 查詢.

 

========================================================================
 工作招聘
-----------------------------------------
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招聘博士和博士后(试行)

 

河海大学(原华东水利学院)工程力学系创建于1959年,是学校历史最悠久的系科之一。现有工程力学国家重点学科、力学一级江苏省重点学科、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力学教学创新团队、国家精品课程、工程力学博士点、力学一级博士后流动站。为提高本学科的综合学术竞争力,建设好国家重点学科,现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博士和博士后,具体招聘事宜如下:
一、招聘专业、方向
流体力学:环境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流变学、渗流
固体力学:实验力学、破坏力学、断裂与损伤
工程力学:计算力学与工程仿真、工程分析软件开发
二、招聘条件

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单位力学学科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有博士后经验者优先。博士需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或录用)至少1篇学术论文(SCI索引)或3篇学术论文(EI索引),博士后需有2篇SCI或6篇EI索引学术论文。博士一般不超过32周岁,博士后一般不超过35周岁。
三、工作条件及有关待遇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提供保险、工资和福利待遇,提供购房补贴(20万元分期支付)。两年内提供租房补贴(每月800元)。三年内学校和学科给与科研配套经费5-15万元。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子明
电 话:025-83786789
传 真:025-83736860
E-mail: ziming@hhu.edu.cn
地 址:南京市西康路1号, 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
邮 编:210098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特聘副研究员招聘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创建于1956年,是我国唯一的力学多分支学科的、以基础性研究为本的国家级力学研究基地。现根据本所发展需要,面向海内外诚聘优秀青年学科带头人。

招聘领域包括以下9个方面:

热结构分析与设计、高超声速流动实验研究、水动力学、多相渗流力学、流-固耦合力学、微重力燃烧、结构力学、物理力学、复合材料力学
应聘材料: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候选人推荐(自荐)表》或个人简历(含个人基本情况、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和工作业绩);发表论著目录和引用情况及近5年代表性论著5篇;学位、国内外任职及已获成果证书复印件;近期2寸免冠照片2张;3位本领域知名专家推荐函;身体状况证明。
联系方式:
单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5号(邮编100080)
联系人:朱涛   Email:zt@imech.ac.cn   电话:86-10-82543878

详情请访问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网站(http://www.imech.ac.cn

 -----------------------------------------
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杰出人才招聘计划 

 

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是2006年12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设的具有相对独立运行机制的科研实体,实行理事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与国际接轨的学术管理制度、以竞争和流动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和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制度,该实验室所有人员实行岗位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

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现向海内外公开招聘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10~15名,并实施实验室“百名高级人才引进行动计划”。
一、首席科学家(招聘人数10~15名)
1、主要相关研究领域和方向
1) 空气动力学; 2) 航空推进理论与技术; 3) 飞行器综合设计技术; 4) 航空制造理论与技术; 5) 航空材料与结构; 6) 飞行器控制与导航技术;
7) 航空电子与通信技术; 8) 飞行器安全与可靠性技术; 9) 先进网络化空管技术; 10) 深空探测技术; 11) 其它相关的航空科学技术
2、招聘条件:
1)国际著名教授和国际同行公认的知名学者,学术造诣深厚,取得过学术界公认的研究成果,在本研究领域的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发表过较多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或取得重大工程技术创新成果,所从事的研究领域符合航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发展方向。
2)掌握本学科的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重大需求,具有带领本学科开展创造性研究的能力,并能完成创造性的发展和科技突破,学术民主,具有团结协作精神。
3)中外籍院士、“973”首席科学家、国内外重大研究计划主持人或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4)科研组织和协调能力强,并具有带领国际团队完成研究、发明和创新的能力;能够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专家或团队,善于发现和培养创新的思想萌芽和优秀的年轻人才。
5)可以申请全职或兼职工作:其中全职首席科学家应能争取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兼职首席科学家能够每年在实验室工作3个月(含)以上,并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3、相关待遇
全职首席科学家
1)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协议年薪;2)工作期间提供公寓式住房一套和安家费;3)协商有关其它有利于开展工作的条件。
兼职首席科学家
1)根据任务目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协议薪酬;2)工作期间提供公寓式住房一套。
二、百名高级人才引进行动计划

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真诚欢迎在上述相关研究方向的优秀科技人才加盟,学校为此专门制定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百名高级人才引进行动计划,提供事业发展的平台,有竞争力的协议年薪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希望能和优秀科技人才一起,把握机会,共创辉煌。
三、联络方式
联系单位: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管理委员会
联系人: 李军锋、赵罡 电话、传真:86-10-82338994  Email:nal_hr@buaa.edu.cn 邮编:100191

详情请登录http://rsc.buaa.edu.cn/  或http://nal.buaa.edu.cn/

 -----------------------------------------
Tenure-Track Faculty Position in Materials Science at Villanova University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eeks an outstanding individual for a full-time tenure-track position in materials science with emphasis on the fabrication of micro and nanoscale materials and devices. Especially encouraged are applicants with interest in sustainable energy. The opening is at the Assistant Professor level but candidates with strong records will be considered for appointment at a higher level.

Required attributes include a Ph.D.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or a closely related field, a commitment to teaching excellence and innovation, and a strong potential to develop an externally funded research program. Starting date is Fall 2009. Please send your applications by e-mail (preferred) to mesearch@villanova.edu , or by mail to Search Committe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Villanova University, Villanova, PA 19085.

The department ( http://engineering.villanova.edu/me ) has twenty three faculty with 280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100 graduate students, and offers BS, MS and PhD degrees; the Ph.D. degree is offered through the College. The department has established a strong infrastructure (facilities and personnel) for research on the fabrication, processing, characterization, and computational modeling of advanced materials. The facilities and laboratories include the Materials Research Laboratory (MRL) (Ultrahigh temperature and vacuum furnaces, CVD facility, Thin-film deposition facility, Plasma-etching and ion-milling machines, Metallurgical sample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facilities, Mechanical testing facilities), the High Resolution Microscopy laboratory (HRML) (Hitachi S-4800 SEM with EDS and EBSD, Agilent 5500 AFM, Agilent G200 Nano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System (Nano Indenter)), and the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Laboratory. The department faculty and students also have ready and easy access to state-of-the-art characterization instrumentation (including the Hitachi H-7600 TEM with EDS) in the Science departments on campus.

The College of Engineering, in its 102nd year, is a tightly integrated college with four departments and boasts three world-clas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centers. The College prides itself on its commitment to education with small classes and a close-knit community with easy sharing of facilities and research resources. From its founding in 1842 to its position today as a leading Catholic university, Villanova University has forged a path of academic excellence For 15 years,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has ranked Villanova first among universities offering bachelor’s and master’s degrees in the North. The university has remained true to its traditional roots with a dedication to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the mind, heart and spirit.

Villanova is an Affirmative Action/Equal Opportunity Employer. We are committed to a building a diverse faculty and staff and strongly encourage applications from women, minorities, and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
PhD/PostDoc position at University of Twente (NL): Hierarchical multi-scale modeling

The scientific goal of the project is to develop a multi-scale computational method that uses a single hierarchical data-structure as basis – involving also multiple fields. Starting from mesoscopic structures (particles or domains) a grid is constructed on a hierarchical, tree-based data structure. The hierarchical approach allows for micro-macro transition, coupling of different fields, and coarsening or refinement – where possible or needed, respectively. Algorithms and methods from various disciplines like graph-theory, computational fluid mechanics, molecular dynamics, astrophysics, etc., have to be combined. A single algorithm with a single data-structure will be implemented to deal with particle and continuum problems at multiple scales simultaneously. The technical research challenges to be attacked involve:
• Dynamic (moving) unstructured grids and their refinement
• Hierarchical data structures for coarsening and micro-macro methods
• Coupling of various techniques and fields across the scales

The scientific challenge is to understand systems with strongly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with gas-, fluid-, and solid-like behavior at the same time. This involves multi-physics, micro-systems, (moving) interfaces and multi-field problems in general. More specific, such systems occur in grinding/comminution, agglomeration/redispersion, and transport of particulate systems – before and during processing of pharmaceutical powders or modern, high-performance materials (ceramics, metals, plastics, etc.).

The multi-scale model will have a broad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chemical, mechanic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where particles co-exist with thermal, electromagnetic and hydrodynamic fields. The industrial partners will use the implemented new method(s) in consulting business, in commercial software and in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that involve strongly inhomogeneous fields and multiple phases on multiple scales.

One PhD position and one PostDoc position will be availabl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is project (at the Multi Scale Mechanics group of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of the Universiteit Twente: www.msm.ctw.utwente.nl). The project is financed by the Dutch Technology Foundation STW (www.stw.nl) and will be carried out in close collaboration with industrial partners. Detailed information can be obtained from prof. S. Luding (S.Luding@utwente.nl)

Contact

Multi Scale Mechanics, MSM, TS, CTW, UTwente, Ref.(Application STW-MUST), PO Box 217, 7500 AE Enschede, The Netherlands

Tel.: +31 (0)53 489 42 12 , Secr.: +31 (0)53 489 44 28  e-mail: s.luding@utwente.nl  Website: www.msm.ctw.utwente.nl 

 

==========================================================================
教育教学
-------------------------------------------
2009年第七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第2轮通知

 

为了培养人才、服务教学、促进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增进青年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现和选拔后继的力学创新人才,为青年学子提供一个展示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舞台,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将于2009年5月24 日共同主办第七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本次竞赛由《力学与实践》编委会承办,中国力学学会教育、科普工作委员会、西北工业大学协办。

本次竞赛领导小组组长:李家春

副组长:刘人怀 朱克勤

成 员:洪嘉振 王润孝 周如苹 姜弘道 张若京

组织委员会负责人:万小朋 蒋持平 支希哲 高行山

成 员:卫丰 梅凤翔 朱西平 高云峰 王 琪 黄克服 朱本华 吴文龙

秘书长:刘俊丽

秘书处设在中国力学学会《力学与实践》编辑部

现就竞赛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1) 参赛对象: 年龄在30周岁以下(1979年6月1日以后出生)的在校大学本科、专科、及研究生。
(2) 竞赛科目和方式: 力学竞赛的基础知识覆盖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两门课程的理论和实验,着重考核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范围请见“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考试范围(参考)”(《材料力学》中的疲劳与压杆不出题)(请登陆中国力学学会网站www.cstam.org.cn/zpy/index.asp )。竞赛包括个人赛和团体赛,个人赛采用闭卷笔试方式,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综合为一套试卷。团体决赛采取团体课题研究的方式。
(3) 报名办法:2009年3月1日前通过所在学校(研究所)或个人直接向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力学学会报名。报名者需填写报名表(表格见www.cstam.org.cn/zpy/index.asp的下载中心)。报名费60元/人, 报名后未参加竞赛者恕不退还报名费。
(4) 竞赛时间和地点: 竞赛将于2009年5月24日(星期日)上午8:30-12:00举行,将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武汉、成都、重庆、太原、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呼和浩特、石家庄、郑州、济南、南京、长沙、南昌、福州、昆明、合肥、杭州、南宁、贵阳、海口、拉萨、香港、澳门等地设立竞赛考场, 参赛者可就近参加,所需费用由所在单位或个人自行解决. 竞赛具体事项另行通知。
(5) 奖励办法:由竞赛组织委员会组织专家根据个人赛成绩评出全国竞赛个人特等奖5名,一等奖15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和优秀奖分别为各赛区参加人数的5%,15%。根据团体赛成绩评出特等奖0~1队,一等奖1队,二等奖3队和三等奖6队。各省(市)可自行评出本赛区优胜奖,可命名为“第*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赛区)*等奖”。
(6) 获奖者名单将在《力学与实践》杂志上公布,由全国竞赛组委会授予证书,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建议相关学校给予配套的奖励。有关竞赛的消息和竞赛试题、答案将在《力学与实践》杂志上陆续刊出。
(7) 本通知未尽事宜详见《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简章》
(8) 以往各届竞赛试题及答案, 已在中国力学学会网站上公布, 敬请关注。

注明: 与2008年9月28日发的通知中有不同之处,请以本轮通知为准。

 

-------------------------------------------
2009年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教练员培训扩大会议的通知(江苏省)

 

为做好做实2009年大学生力学竞赛的准备工作,再创江苏在全国大赛上的辉煌,根据江苏省力学学会教育科普工作委员会2008年年会决定,邀请清华大学范钦珊、高云峰两位教授对我省教练员进行培训,他们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邀请。

高老师是多届全国力学竞赛命题老师之一,命题经验非常丰富。最近,他刚给清华大学的学生出了一份试卷。他的命题思路符合教育部关于集知识性、对抗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开创性于一体的要求,这次能前来与我们交流,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希望全体委员和各校教练员前来参加培训,同时要做好组织动员工作,让更多老师参会,尽量扩大受益面。

现就有关会议事项通知如下:
一、 时间:
2008年12月28日(星期天),上午8:30报到,9:00开会,下午16:00结束。
二、 地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明故宫校区(御道街29号)航空宇航学院A18号楼529报告厅。
三、 参会人员:
全体教育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各校教练员。欢迎各校基础力学教研室负责人以及基础力学教师参加。
四、 会务费:
100元/人。
联系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陶秋帆,电话:13851616922。

是否参会,请尽快告知联系人,以便于安排会务工作。
 

========================================================================
 研究机构
-----------------------------------------
大连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成立

 

12月17日,大连理工大学成立航空航天学院。出席成立仪式的有学校领导张德祥、欧进萍、孔宪京、郭东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杜善义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钟万勰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力学处孟庆国处长,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陈十一教授、北京大学魏庆鼎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明晓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王铁军教授,出席航空航天学术报告会暨2008年中青年流体力学研讨会的各位专家以及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机械工程学院等相关院系、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

大连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简介:

学院定位:

1. 科研创新基地:研发航空航天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

2. 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具有多学科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本科生和高水平的硕士、博士、博士后。

建设目标:

在第一个五年:

完成学科布局,培育几个在航天航空领域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人才培养与可进行自主创新和承担重大航空航天研究任务相结合的学院。

第二个五年:

完备学科建设,研制在航空航天领域独特自主创新的技术和产品,形成从学科发展到重大科研任务一体化运行的教学科研实体。

在第三个五年:

形成在我国航空航天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国际知名的教学、科研单位。

任务:

1. 培养高水平的空气动力学、推进理论与工程、飞行器设计与环境工程、航空航天控制科学与工程方面的本科、硕士人才;

2. 在航空航天领域做出创新性科研成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研发独特创新的航空航天新理论、新方法、新产品;

3. 争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同参加和加强与航空航天业务部门和研究院所的合作研究;

4. 进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

机构设置:

依据国务院学位办学科目录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属二级学科设置,并考虑到大连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航空航天学院下设四个研究所。各研究所及其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 .气动与推进技术

(1) 多功能飞行器气动布局与推进技术;(2) 计算空气动力学;(3) 航空航天发动机气体动力学与气动弹性力学;(4) 航空航天热防护技术

2 .飞行器设计

(1) 飞行器结构优化设计技术;(2) 飞行器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及设计;(3) 飞行器动力学建模与控制;(4) 多功能飞行器设计理论与技术

3.航空航天控制科学与工程

(1) 导航、制导与控制;(2)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3)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4)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4.人机与环境工程

(1) 航天器环境模拟、建模、仿真技术;(2) 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与空间生物技术;(3) 人、机与环境虚拟仿真技术
 

========================================================================
 网络精华
-----------------------------------------
胡海岩院士:对力学教育的若干思考

2008年11月22日,在南京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力学课程报告论坛上,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著名力学专家胡海岩院士作了题为《对力学教育的若干思考》的主题报告,引起与会力学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 热烈讨论。近日,中国力学学会网站全文刊登了该报告。

报告共分6个部分,分别为:1.引言;2.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3. 研究型工程师的培养与力学教育;4.  从技术科学的统一性看力学理论教学;5. 从实践与创新的统一性看力学实践教学;6. 结束语

报告最后指出,针对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需求,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应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别的教育体系,力学教育也必然是多层次、多类别的。我国的研究型大学应将力学教育置于培养研究工程师的过程中予以审视,将其与其它技术科学课程一同进行整体优化,为未来的研究工程师提供优质的技术科学(包括力学)教育和具有创新色彩的实践环节,使他们今后肩负起技术创新的使命。

报告摘要:从国家工业化对工程师的需求出发,讨论力学教育所涉及的若干问题。一是以航空科技工业所需的飞行器结构工程师和强度工程师为例,分析人才数量、知识结构的变化情况,指出我国既需要大批以应用现有技术为主、研制开发产品的工程师以适应当前以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的工业发展模式,又需要一批以技术创新为主的研究工程师去适应未来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为主的工业发展模式。二是从培养研究工程师的目标出发,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建议采用本硕贯通的培养方案,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成效。三是从技术科学统一性的角度看待力学理论教学环节,对技术科学体系所具有的统一性特征进行分析,建议进一步对专业基础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通过深化力学教育来带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四是从实践与创新统一性的角度看待力学实践教学环节,建议对大作业、考试、毕业设计、课外科技活动进行改革,增加创新内容和要求。

详请见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http://www.cstam.org.cn .

 

-----------------------------------------
30年科学评价:SCI功与过

2008年12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SCI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数达94800篇,比2006年增长33.5%,占世界份额的7.5%,排在世界第三位,仅处于美国和英国之后。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其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创刊于1961年,是根据现代情报学家加菲尔德(Engene Garfield) 1953年提出的引文思想创立的。就其本身而言,SCI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科技人员获取需要的文献信息。这也是编辑该部索引的主要意图。

SCI的优点是引文功能,在这里,读者能很快了解到某一作者的某篇论文是否被他人引用 过,通过引文次数可以了解某一学科的发展过程。另外,使用SCI还可以了解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如:有没有关于某一课题的评论,某一理论有没有被证 实,某方面的工作有没有被扩展,某一方法有没有被改善,某一提法是否成立,某一概念是否具有创新性等等。因此,SCI也具有反映科技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的 功能。

SCI的这些优点对科技工作者查阅最新文献、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科研立项以及在具体的课题研究中及时了解国际动态都有很大帮助。

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首先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从某种意义上开启了中国科研 评价的定量时代。这件事与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并引入由科学共同体内专家,以民主决策方式决定科学基金分配的同行评议机制一起,表明我 国对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评价以行政手段为主,评价结果以行政级别的形式体现,并按相应行政级别享有国家投入和待遇的行政评议阶段结束了。

据南京大学当时的校长曲钦岳院士介绍,这样做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当时处于转型期,国 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缺少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二是某些专业国内专家很少,国际上通行的同行评议不现实。引入SCI的目的,是用量化指标引导科研人 员注意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提高学校的学术竞争力。

南京大学的做法在当时取得了明显成效。上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SCI论文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1995年10月,美国著名的《科学》杂志在其《中国科学》专刊中,介绍了南京大学的这一做法。

在当时社会诚信普遍缺失、科研评价中掺杂大量人情等主观因素的现实情境下,SCI因其相 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及其相对超脱的国际“身份”,迅速被国内科学界当成一个可以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影响的科研评价标准,并逐步拥有了某种权威地位。可以说,近 20年来,我国自然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SCI在国内落地生根、枝繁叶茂的过程。

从此,以SCI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为要素的学术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广泛推行。由于改变了此前高校教学、科研管理随意松散的状态,这种考核曾被视为大胆改革的先锋之举。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SCI就像一个天使:由于对科研人员乃至研究生发表SCI文章数量提出了硬性要求,很多科研机构和高校都尝到了SCI文章数短期内大幅度攀升、学术地位也由此扶摇直上的甜头。

甜头远不止于此,除了能把其实很难比对的学术水平进行简单量化后供人们热衷的各种排名之 用以外,SCI还渗透到了项目评审、申报、科研人员评价奖励等科研领域的每个角落。拥有了SCI文章,特别是影响因子高的SCI文章,你就得到了“芝麻开门”的咒语,在上述各方面几乎可以“通吃”了。各个科研机构和高校则同样可以凭借SCI文章数量争取更多的经费和支持。因此,每年一度由某专门机构公布 SCI排名的现场,变得更像是由各科研院所参与的科研政绩的“角斗场”。

但渐渐地,科学界开始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事实:在单纯追求数量的指挥棒下,不少单位将SCI由“标准之一”变成“唯一标准”,高额的物质奖励使充满趣味的科学探索变成了“机械化应试”。损质保量、一稿多投等是一些研究人员增加SCI数量的惯用手法;引用自己原先发表的论文,或是文章所发表的同一家杂志上的论文,则是造成居高不下的自引率,从而人为提升SCI影响因子的“聪明”做法。

于是,我们有了许多几乎没有什么别的研究者会关注、引用的文章。这种除了“自娱自乐”和博得更多的名利之外,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几乎等于零的文章,被称为“垃圾SCI”。“SCI成了Stupid Chinese Idea(愚蠢的中国式观念)”。李国杰院士曾经这样戏谑地评价道。而在2001年4月3日的《科学时报》头版头条位置,蔡睿贤院士甚至感叹于SCI被滥用现象,发出“谁来决定中国基础研究方向”的追问,并由此引发了长达近一年的讨论。

早在2003年5月,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中国工程院五部委就联合发文,要求改进科技评价工作,其中特别指出:SCI、EI等收录论文数量只是科学技术评价中的定量指标之一,反对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做法。同年9月,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决定取消政府导向的科学引文索引排名,引导高校从重视科研论文的数量向重视论文的质量方向转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也曾经指出,一定要看发表文章 数量、一定要看排名先后的科研评价体系,已经严重阻碍了科技工作者的成长,过于苛刻的量化考核指标让他们无法正常进行科研。他说:科技工作者的浮躁,不光 是他们个人的问题,也是管理者的问题,是评价体制的问题,必须尽快进行调整和改革。

但是,同时要看到的是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实验——得出结论——上升到理论高度——成文发表,这是任何领域研究的必经之路。虽然科研工作需要宽松自由的环境,但这并不代表科研可以散漫式发展。曾有从事管理研究的学者指出: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科技投入有限、发展任务很重,绩效管理和评估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在国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交叉点上 确定科技创新的目标和方向,并集中有限的科技资源重点突破。没有理由拒绝评价。但如果不是SCI,更好的手段又是什么?

事实上,如何才能科学地评估科学技术自身的工作、成果、效率以及科学家的学术水平等,一直是科研管理领域难以逾越的一道槛。简单运用SCI论文数对科学的伤害有目共睹,但简单利用同行评议的结果同样不是万全之策。

有关专家表示,在可预见的未来若干年内,要实现对数量众多的科研成果和大量一般质量的论 文进行直接评价,SCI体系依然有其现实价值。目前国内科技界存在的真正问题,不是使用SCI体系进行学术评价,而是对这一体系的不合理滥用。因此,我们 不能犯列宁批评过的“泼脏水的时候连同小孩也一起泼掉”的错误。

早在几年前就有学者指出:SCI与几乎在同一时期引入国内的同行评议制度完全可以在科学评价实践活动中,尤其是面对既需要定性评价,又需要定量评价的复杂评价对象和评价问题时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综合的评价方法。

综合评价或许是科学评价方法的发展方向,但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深思:不同个体对科学评价结果有不同的反应和不同的利用方式;一刀切地要求所有的组织和机构采用同一种标准的做法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

如何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产业化等不同类型科学技术活动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内容和标准,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成为一个现实命题。

在2003年5月15日由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中,可以清晰感受到官方的考量。《决定》详细区分了各种科技活动的具体评价方法:

战略性基础研究的评价要以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中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为导向,突出国家目标与科学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以科学技术前沿的原始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质性贡献以及优秀人才培养为主要评价标准。

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的评价要以科学发展目标为导向,主要以新发现、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等原始创新性成果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为评价标准,注重原始性创新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鼓励探索,宽容失败。

应用研究的评价应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技术推动和市场牵引为导向。以技术理论、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核心高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水平、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版权、标准、专有技术等)的产出、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要素为主要评价标准。

科技产业化的评价以建立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机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 调整产业结构为导向,以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评价重点,以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和创新性及其未来的产业化水平和发展前景为主要评价标准。这类 科学技术活动要以市场评价为主,对这类科学技术活动的评价应注意吸收经济学家、管理专家及产业界人士的意见。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决定》的意义更多体现在认识层次上,对科研评价的导向意义是明显 的;但30年过去了,科研投入主体日益多元化,这意味着评价导向的多元化也势在必然,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属性将进一步清晰,其服务于不同诉求的能力也将 在不同的价值牵引下,获得过去的这30年所不能比拟的巨大提升。

关于科学评价体系的争论不会因为一个30年的结束而结束,但一个趋势不容置疑,那就是在与社会经济的不断相互作用中,中国科学对现实需求的关照正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细致。
(摘自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12/214507.html  , 原载《科学时报》2008-12-17,作者:陈晨  )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