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6卷,第1期,2009年4月10日

 

本期编辑:陈文  黄丹 

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邮编:210098)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 》文摘于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 ,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² 中组部解读引进海外人才政策:每人可补助百万元
    ² 基金委发布“重大工程的动力灾变”重大项目指南
    ² 教育部:高校对查处学术不端行为负直接责任
    ² 河海大学力学专业办学50周年庆祝活动启动
    ² 《科学》:新技术可“精确”定位地震源头

     ◆ 力学人物
    ² 钱学森获“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
    ² 郭永怀百年诞辰:缅怀大师操守和情怀

     学术会议

    ² 全国MTS岩石混凝土试验研讨会通知
    ² 第三届国际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学术会议(ICDVC-2010)
    ² 2009 ASME ANNUAL MEETING
    ² Mini-Symposium “Recent Advances in BEM and Other Related Meshless Methods”at ISCM II & EPMESC XII
    ² GeoFlorida 2010 (Annual Geo-congress of the Geo-Institute of ASCE)Call for Papers

 

     教育教学

    ² 关于举办第二期“光测力学实验教学”讲习班的通知
    ²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力学实验教学研讨会”征稿通知
    ² 2009中美微纳米与生物力学与材料夏季讲习班和研讨会(UCWSI2009)

 

     招生招聘

    ² 上海大学力学学科招聘全职教授
    ² 西南交通大学招聘
    ² A postdoc position in the University of New Orleans
    ² PhD/postdoc position: 3D finite element modelling of skeletal muscles
    ² Post-doc position: Study of an adhesive bonding aluminum/polymer

 

     机构团队

    ² 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

     网络精选
    ² MIT在全校范围施行“开放获取”政策
    ² 武夷山:如何利用旁证性数据

 

=======================================================================================

     新闻报道
-------------------------------------------
中组部解读引进海外人才政策:每人可补助百万元

  

据新华网消息(3月20日):
  去年12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召开会议,对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作出部署,中央组织部负责同志就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海外人才的广泛关注。为使有志于回国(来华)工作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进一步了解具体的政策规定,现就有关问题解答如下:
  一、“千人计划”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应符合哪些基本条件?
  “千人计划”引进的人才,一般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原则上不超过55岁,引进后每年在国内工作一般不少于6个月,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的专家学者;在国际知名企业和金融机构担任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海外自主创业经验,熟悉相关产业领域和国际规则的创业人才;国家急需紧缺的其它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根据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的不同特点,及不同事业平台的具体需要,拟引进人才还应具备相应的其它条件。比如,创业人才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且其技术成果国际先进,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具有市场潜力并进行产业化生产;有海外创业经验或曾在国际知名企业担任中高层管理职位3年以上,熟悉相关领域和国际规则,有经营管理能力;自有资金(含技术入股)或海外跟进的风险投资占创业投资的50%以上,等等。
  除“千人计划”之外,国家鼓励并支持各个层次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工作。尚不符合“千人计划”条件、但希望回国(来华)工作的,可以申请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及其他部门和各省、区、市的人才引进项目。
  二、“千人计划”应如何申报?
  “千人计划”依托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四个事业平台引进人才。海外人才需与各个事业平台的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签订工作合同或达成引进意向后,即可进行申报。
  申报基本程序:一是用人单位向有关部门申报。海外人才需提供个人的相关证明材料,主要是科研业绩或创业成就,回国(来华)后的工作设想,包括创新创业的内容、目标、方案以及现有基础、团队等情况,也可提出工作条件等方面的特殊要求。二是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和综合遴选。三是中组部会同有关部门组成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设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对拟引进人选进行审批。
  符合基本条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还可以自荐的方式进行申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外专局、全国青联、中国科协、欧美同学会等部门和单位的网站,设有专门的对外联系窗口,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接受海外人才自荐。
  三、“千人计划”如何进行评审?
  评审工作由四个事业平台的牵头单位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创新项目的评审工作由科技部负责,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分别由教育部和科技部负责,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分别由国资委和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创业人才的评审由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评审工作分两步进行:首先请国内外同行专家进行匿名的通讯评审,然后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综合评议。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准备选择一批知名专家、企业家、风险投资专家等,建立“千人计划”评审专家库。为确保评审的公正性,不设专职评审委员,每次评审根据申报人的具体情况,在库中随机抽选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审小组。
  四、“千人计划”引进的人才可以获得什么样的工作条件?
  为支持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国家有关部门作出规定,要求并支持用人单位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如,引进人才可担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一定的领导职务或专业技术职务;可担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负责人;可申请政府部门的科技资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等,用于在中国境内开展科学研究或生产经营活动;可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咨询论证、重大科研计划和国家标准制订、重点工程建设等工作;担任项目负责人的引进人才,在规定的职责范围内,有权对经费使用、人员聘任等作出决定;可参加国内各种学术组织,参加中国科学院院士(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评选;可作为各类政府奖励候选人。
  五、“千人计划”引进的人才可享受哪些特殊的生活待遇?
  为解决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对于引进的科技创新人才,国家有关部门为其提供了一系列特定的生活待遇。如,外籍引进人才及其随迁外籍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办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2-5年有效期的多次往返签证;具有中国国籍的引进人才,可不受出国前户籍所在地的限制,选择在国内任一城市落户;中央财政给予引进人才每人人民币1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视同国家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享受医疗照顾人员待遇;引进人才及其配偶子女,可参加中国境内各项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保险等;可不受居住年限等条件限制,购买自用商品住房一套;五年内境内工资收入中的住房补贴、伙食补贴、搬迁费、探亲费、子女教育费等,按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予以税前扣除;引进人才的配偶由用人单位妥善安排工作或发放生活补贴,子女就学可按本人意愿,由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用人单位参照引进人才回国(来华)前的收入水平,一并考虑应为其支付的各种生活补贴,协商确定合理薪酬。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可实施期权、股权等中长期激励方式。
  对引进的高层次创业人才,中央财政给予每人人民币100万元的资助,有关地方提供配套支持;给予多次出入境签证;国家和地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资)金给予优先支持;可承担国家重点科技、产业、工程项目任务,其产品符合要求的,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创业人才在做出突出贡献后,国家有关部门予以表彰,并在永久居留、医疗、保险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
  为给引进的人才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所属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开设专门服务窗口,代为办理永久居留证、户籍、就医、子女入学等各项生活待遇的手续。

 

-----------------------------------------
基金委发布“重大工程的动力灾变”重大项目指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遵循“有限目标、稳定支持、集成升华、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前沿中的重大战略需求,重点支持我国具有基础和优势的优先发展领域。重大研究计划以专家顶层设计引导和科技人员自由选题申请相结合的方式,凝聚优势力量,形成具有相对统一目标或方向的项目群,通过相对稳定和较高强度的支持,积极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创新人才,实现若干重点领域或重要方向的跨越发展,提升我国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现公布“重大工程的动力灾变”重大研究计划2009年度项目指南(见附件),欢迎具有相应研究工作基础和能力的科学技术人员通过依托单位提出申请。

详情请见基金委网站:http://www.nsfc.gov.cn


-----------------------------------------
教育部:高校对查处学术不端行为负直接责任

据科学网消息:

教育部3月19日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明确高校对本校有关机构或者个人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负有直接责任,应建立健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机构。

这是我国教育部门首次就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发出通知。通知指出,高校对下列学术不端行为,必须进行严肃处理。包括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通知要求,高校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理办法。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加强惩处行为的权威性、科学性。学术委员会是 学校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最高学术调查评判机构。学术委员会要设立执行机构,负责推进学校学风建设,调查评判学术不端行为等工作。

通知指出,高校党委和行政部门要根据学术不端行为的性质和情节轻重,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对学术不端行为人给予警告直至开除等行政处分;触犯国家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于其所从事的学术工作,可采取暂停、终止科研项目并追缴已拨付的项目经费、取消其获得的学术奖励和学术荣誉,以及在一定期限内取消其申请科研项目和学术 奖励资格等处理措施。查处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通知强调,高校在调查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过程中,要查清事实,掌握证据,明辨是非,规范程序,正确把握政策界限。对举报人要提供必要的保护;对被调查人要维护其人格尊严和正当合法权益;对举报不实、受到不当指控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澄清并予以保护。

通知还要求高校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学风建设的专题讨论,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学术自律意识。要把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作为教 师培训尤其是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内容,并纳入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教育教学之中,把学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把学风建设绩效作为高校各级领导干部 考核的重要方面,形成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长效机制。
 

-----------------------------------------
河海大学力学专业办学50周年庆祝活动启动

 

1960年3月31日,水利部发文同意华东水利学院建立力学等6个新专业,学校成立了理电系,并在1961年有了应用力学专业的首届毕业生。1963年5月28日理电系改名为工程力学系。到2010年3月31日,将是力学专业办学50周年。

为了认真总结力学专业50年办学的历史经验,凝聚校内外支持力学专业办学的力量,进一步鼓舞起把力学学科、力学专业办出优势、办出特色,为学校发展与提高作出更大贡献的信心与决心。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决定 :从2009年3月31日起至2010年3月31日,举行力学专业办学5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2009年3月29日上午9时,在河海大学闻天馆举行了力学专业办学50周年庆祝活动启动仪式,参加庆祝活动启动仪式的有校领导、土木学院、教务处、科技处、水电学院、研究生院等部门的领导以及力学系老教师、校友、全体教师和学生。

庆祝活动启动仪式由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文教授支持,工程力学系主任邵国建教授介绍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历史和现状,庆祝活动筹备组组长姜弘道教授介绍庆祝活动安排和部分到会校友,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周志芳教授、兄弟力学系代表东南大学力学系副主任韩晓林教授、不同年代校友代表(力学61级研究生韩嘉禾,力学77级顾浩,力学79级流体力学窦希萍,力学90级胡晓翔)、老教师代表林见教授、学校部处代表力学系系友教务处处长吴胜兴教授分别讲话。最后,河海大学副校长鞠平教授致辞,并与工程力学系老系主任赵光恒教授共同启动河海大学力学专业办学50周年专题网站。

从2009年3月31日起,至2010年3月31日,工程力学系将举行力学专业办学5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以“展示形象,凝聚力量,振奋精神,促进发展”为宗旨, 认真总结不同时期力学专业办学的主要经验,展示力学学科发展与力学专业办学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以及为学校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凝聚海内外、校内外、系内外关心、支持、帮助力学学科与力学专业发展的力量与智慧,促进学科水平与专业质量更快地提高。在此期间,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将组织系列展示活动和学术活动;学校将于2010年3月31日前后组织“力学专业办学50周年庆祝大会”等活动。

欢迎访问:

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网站:(http://em.hhu.edu.cn/);

河海大学力学专业办学50周年专题网站:(http://em.hhu.edu.cn/50em/index.html )。

 

-----------------------------------------
《科学》:新技术可“精确”定位地震源头

据《科学》杂志报道,一直以来,我们对我们脚下的被称作地震的地壳的隆隆声响的源头很难进行定位。但是,研究人员说,他们已经研发出了一种技术,该技术可以分辨出距地震源大约2公里(1.2英里)之内地壳深度的地震源头,而这种技术可能对未来预测较大的地震有帮助。

Mario La Rocca及其同僚所用的是来自Pacific Northwest Seismograph Network的低噪声地震站的数据以及来自3个短期地震站的数据,这3个地震站是他们所部署的,旨在纪录2004年7月间在U.S. Pacific Northwest的“短暂性的地震及滑移事件”。通过比较不同的(被称作S 和 P 波)地震波的从它们的源头到达地震站的时间,并结合其它常规性的定位技术,研究人员确认,许多地震实际上是低频地震,它们起源于接近或位于俯冲带断层上的复现性地震源,这些地区是全世界最大地震的发生地带。 这一新的技术不能够用来定位所有的地震,但研究人员说,该技术用来精确定位位于地震监控站之下的浅表的地震则非常理想。
 

========================================================================
 力学人物
-----------------------------------------
钱学森获“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

近日,凤凰卫视等10余家华人媒体机构主办的“世界因你而美丽——200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的各项大奖逐渐揭晓,盛典的最高大奖——“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大奖”的获得者,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

据悉,在2009年3月28日晚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办的“200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的颁奖礼现场,钱老的夫人、著名声乐教育家蒋英女士将亲临现场,代表钱学森先生领取此项大奖,并转达钱老对于获得此项殊荣的真切感想。

已近98岁高龄的钱学森先生,是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科学的奠基人、中华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曾经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荣誉称号。钱学森先生作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精心组织攻关会战,为“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倾注了大量心血,建立了卓越功勋。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 以后,钱老仍然关心国家建设,关注科技发展,为经济、科技、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钱老在科学研究领域,始终高瞻远瞩,视野广阔。数十年的科研实践,使他逐步形成了对科学技术的独特理解,从最初技术科学概念的提出,再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建立。他认为,现在的科学技术早已不只是自然科学技术的那些东西了,而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科学技术的研究对象,从根本上讲只有一个:那就是整个客观世界。而学科的区别,只是人们研究问题的着眼点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他还认为,一个科技工作者要有大作为,成大气候,应该有意识地学会运用这个知识 体系,利用这个知识体系的综合优势和整体力量来认识和解决在祖国现代化建设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钱老一生默默治学,成就无数,荣誉如海。但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他所选择的,既是一个科学家的最高职责,也是一个炎黄子孙的最高使命。他一生的经历和成就,在中国的国家史,华人的民族史,和人类的世界史上,同时留下了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来路。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先行人,他不仅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而且是民族的脊梁、全球华人的典范,他向世界展示了华人的风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之际,钱学森先生荣获此项“世界因你而美丽——2008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之“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大奖”,既是实至名归,也是全球 华人的众望所归。

(引自:中国新闻网,2009-3-26;钱学森先生简介可见本刊第1卷第2期(2008.2.15)“科技人物” http://em.hhu.edu.cn/mechbrief

-----------------------------------------
郭永怀百年诞辰:缅怀大师操守和情怀

今年清明,正赶上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百年诞辰。4月4日,中科院力学所小礼堂座无虚席。郭永怀当年的同事、学生以及力学所在读的研究生们与郭永怀的夫人李佩一起,共同缅怀这位科学大师。

郭永怀90诞辰时力学所就召开了纪念大会,如今又到了他的百岁生日,力学所再次集会追思。然而对郭永怀的追思纪念绝不仅限于力学所“官方”,其生前好友及学生的“民间”缅怀之举也不在少数。

曾在郭永怀手下工作的谢子秀,从1972年起,几乎年年清明节都与同事陪着李佩到八宝山为郭永怀扫墓。

1988年12月9日是郭永怀牺牲20周年纪念日,他的雕像在力学所主楼前落成,他的骨灰也同时葬在了汉白玉的雕像下。自此,每年的12月9日,都有人自动到雕像前追思与缅怀郭永怀。没有人要求,没有人组织,这种缅怀之举已成惯例。

郭永怀的一生太短暂了,仅仅走过了59个年头。然而中科院力学所所长樊菁却用“有的人死 了,他还活着”来形容郭永怀。郭永怀的学生、上海交大的何友声在叙述这位师长时说,一个人离世不久被许多人怀念容易理解,但过了30年、40年,仍有人怀 念他的音容、风貌、处世、人品、情怀、学问、卓识等,这就说明其人格魅力影响之深了。

作为科学大师,郭永怀在空气动力学和应用数学领域取得了世界公认的科学成就。然而他的不少同事及后生晚辈不仅回忆他对科学和对中国科技的贡献,更忆及他的人品。

力学所的魏叔如回忆,郭先生作为国际知名科学家和力学所的领导,不是“脾气古怪的科学怪 人和一脸威严、居高临下的官员”,而是一个能体恤下情、和属下打成一片的领导者;在郑哲敏院士的眼里,郭先生平易近人,对领导,对高级和初级研究人员,对行政人员,对工人,“他都平等对待”,在大风大浪里郭先生决不随风倒;眭璞如说,郭所长是个受人尊敬的严谨学者,也是一个令人爱戴的忠厚长者,文革开始 后,所里的中高级研究人员都被贴了大字报,罪名一个比一个离奇,但“唯一例外就是郭所长,居然没有一张大字报是对着他的”;1965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力学 所的顾琅第一次走进郭永怀的办公室时,郭所长“让我坐到沙发上,自己却站着……他十分认真地给我介绍磁流体力学室的研究课题、想法和希望,说了很长时间。”这一小小的细节令顾琅终生难忘……
对于郭永怀,与其相识的科学家们仿佛有诉不尽的情感需要表达。细细琢磨,大概他们是在呼唤今天的人更多一些“郭永怀的操守和情怀”。

(引自:《科技日报》2009-4-7,作者:李大庆 ;郭永怀先生简介可见本刊第3卷第3期(2008.8.10)“科技人物 ”http://em.hhu.edu.cn/mechbrief

 

========================================================================
 学术会议
-----------------------------------------
全国MTS岩石混凝土试验研讨会通知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2008年11月,我国提出进一步扩大内需十项措施。截至2010年底,用于扩大内需各项政策的总投入将高达4 万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将是重中之重,铁道桥梁、高速公路、水利工程、土木建筑将迎来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所谓“乘数效应”,即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其经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将会遇到很多地质勘探、地基处理以及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等课题。

为此,由中国力学学会MTS材料试验专业委员会主办,MTS工业系统(中国)公司协办,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全国岩土、混凝土试验研讨会暨MTS专业委员会中南地区分会会议于2009年6月22日~25日在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召开。会议旨在提供地质地基处理及新型建筑材料应用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我国岩石混凝土检测技术发展。会议将邀请国内外有关专家作专题报告并进行论文宣读和讨论。会议还将安排参观有关的实验室彼此交流工作经验等活动。

欢迎全国各地从事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校师生踊跃投稿并参加会议。同时召开中国力学学会MTS 材料试验专业委员会中南地区分会会议。

凡与岩石、混凝土、土壤检测领域相关且未发表的研究成果、学术观点、测试经验、应用范例、技术设想及建议等均可以论文形式应征。应征论文应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数据可靠,计量单位参照有关规定。请作者在5月30日前将论文题目或摘要、6月10日将论文发给会议联系人。

报到时间:2008 年6 月22 日

报到地点:武汉八一路帅府饭店

会议筹备组
通信地址:武汉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 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邮政编码:430071)
联系人:

胡元育:027-87199209,027-62315682,yyhu@whrsm.ac.cn

高 红:027-87199209,027-87197995,Hgao@whrsm.ac. cn

宋显辉:13886151284,song@whut.edu.cn
注意事项
1、 有些同志不一定能投论文,但根据工作需要希望参加研讨会的交流。由于研讨会是学会内部工作交流的性质,因此会议也欢迎没有投稿而愿意来参加交流的同行参会。
2、 我们将于5 月30 日前向欲参会的代表(包括投来论文的作者和没有论文而愿意参加交流的同志)发研讨会邀请信。请参会的代表将本人姓名、单位、通讯地址、电话、和电子邮址用E-mail 或信件发至会议联系人胡元育同志。
3、 有关研讨会报到地点、交通路线等具体事项将在邀请信中告知。

 

-----------------------------------------
第三届国际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学术会议(ICDVC-2010)

 

 近年来,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已成为科技的前沿研究领域。此届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国际会议(ICDVC-2010)将致力于汇聚该领域的权威科学家并展现他们的开创性研究成果。此次大会意欲涵盖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的大多数研究方向,并突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贯穿。大会议题将包括数学理论、数值仿真、物理实验、工程设计、信息技术、生物与经济方面的动力学理论研究以及各种应用。同时,为各个科学研究、工程应用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刚踏入该领域的有志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叙述交流氛围与机会,共享与会者的新思想、成功的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共同探索动力学、振动与控制领域在21世纪内的新方向和面临的新问题。

大会主题:

1. 离散与连续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

2. 机械振动与控制

3. 控制理论与应用

4. 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5. 分析动力学

6. 工业、生物、经济等领域的动力学问题

大会主席:

朱位秋 院士 浙江大学

Prof. L.Q. Chu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SA

投稿摘要要求:

摘要必须用英文撰写,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通讯作者与联系地址;
2. 研究问题的目的与新意;
3. 方法与技巧;
4. 主要结果;
5. 结论;
6. 主要参考文献。
摘要格式可由以下网址下载:
http://saa.zju.edu.cn/icdvc2010/upload/2009/3/Abstract_Sample.doc
更详细的信息以及后续通知,请访问会议网址:
http://saa.zju.edu.cn/icdvc2010
 

-----------------------------------------
2009 ASME ANNUAL MEETING

 

1. Engineering in the Global Market: Keys for Success,June 13-17, 2009 – JW Marriott - Palm Desert, California

2. 2009 ASME India Oil Gas Pipeline Conference,New Delhi, India - March 16-18, 2009

3. 2009 ASME International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ngress & Exposition,Lake Buena Vista, Florida - November 13-19, 2009

4. 2009 International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ference,Hilton Head Island, South Carolina - March 27-31, 2009

5. Nanoscale Measurement Challenges for Energy Applications Global Workshop,Albany, New York - April 26-28, 2009

6. 3rd European Bioprocess Technology Seminars & Exhibition,Dublin, Ireland - May 25-27, 2009

7. ASMEPOWER 2009,Albuquerque, New Mexico – July 21-23, 2009
 

-----------------------------------------
Mini-Symposium “Recent Advances in BEM and Other Related Meshless Methods” at ISCM II & EPMESC XII
 

Within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ISCM II)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Twel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Enhancement and Promotion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EPMESC XII), to be held in Hong Kong and Macao, in 30 November - 3 December 2009, we are organizing the Mini-Symposium “Recent Advances in BEM and Other Related Meshless Methods”. More details to the conference can be found at: http://www.icacm.net/iscm2/ Due to your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expertises in this research area, we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to submit an abstract and participate in the Mini-Symposium “Recent Advances in BEM and Other Related Meshless Methods”.

For instructions and submission procedure, please visit the conference website at: http://www.icacm.net/iscm2/

Please note that when submitting your abstract you should mention the Mini-Symposium “Recent Advances in BEM and Other Related Meshless Methods”. We would be grateful if you could accept our invitation and help us to distribute this information to your colleagues and co-workers.

Chuanzeng Zhang  (University of Siegen, Germany, c.zhang@uni-siegen.de  )

Zhenhan Yao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demyzh@mail.tsinghua.edu.cn)

Jan Sladek  (Slovak Academy of Sciences, Slovakia, jan.sladek@savba.sk)
 

-----------------------------------------
GeoFlorida 2010 (Annual Geo-congress of the Geo-Institute of ASCE)Call for Papers

 

 GeoFlorida 2010, next year's annual geo-congress of the Geo-Institute of ASCE, will give you a broad perspective on new development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alysis, modeling and design.

The technical topics spread over the four days of exciting programming and events, will crosscut all areas of our profession, including constitutive modeling of soil and rock, site assess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computational modeling, stability analysis,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itigation of geohazard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LRFD methods, alternative contracting for geotechnical projects, and case histories. GeoFlorida 2010 will give you, the practitioner, the consultant, the researcher, the educator, or the student dozens of opportunities to share new knowledge and to learn about innovative advances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that are at the leading edge of current geotechnical analysis, modeling and design. GeoFlorida 2010, as you have come to expect from a Geo-Institute annual congress, will host technical sessions, plenary lectures, panel discussions, short courses, workshops and the annual student competition. The conference will also include an extensive Exhibit Hall and post-conference tours/field trips.

Call For Abstracts And Proposals

Abstracts:

We look forward to receiving your 200-300 word abstract on any topic relevant to the conference. Upon acceptance of your abstract ,authors are required to submit their paper according to the guidelines for Geotechnical Special Publications (GSP) available at http://lyris.asce.org/t/7367769/44466398/6139/0/ Papers will be peer-reviewed and produced as proceedings for distribution to registrants and available to the community through ASCE Press.

Session Proposals:

Session proposals are limited to 2 pages and must include :(a) Sponsoring committee(s)/organization(s), (b) Primary session contact, and (c) Tentative list of authors and paper titles. Upon acceptance of the session,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will assign manuscripts to the section. The assigned manuscripts will be reviewed according to the GSP publications policy.

Workshop Proposals:

A 2-page proposal must include: (a) Workshop title and outline, (b) Workshop objectives, (c) Learning outcomes and participation topics, (d) Presenters?names and qualifications, (e) Summary of available materials for participants, and (f) Content reflecting the themes of the conference. Workshops should be limited to six hours.

Panel Discussion Proposals:

A 2-page proposal must include: (a) Panel discussion title, (b) Rationale for discussion, and (c) List of participating proponents and opponents. Discussion topics should be timely and appeal to a broad audience.

Short Course Proposals:

A 2-page proposal must include: (a) Course presentation date, (b) Course title and outline, (c) Course length (up to six hours), (d) Course objectives, (e) Names and qualifications of instructors, and (f) Summary of handouts. Short course materials should be state-of-the-art and directly relevant to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alysis, modeling and design for practitioners and educators.

Hardware/Software Demonstration Proposals:

A 2-page proposal must include: (a) Demonstration title and outline, (b) Product/system summary, (c) Length of demonstration, (d) Learning outcome for attendees, and (e) Tentative demonstration dates.

Submittal Process And Deadlines:

Individual abstracts must be uploaded to the GeoFlorida 2010 abstract collection web site at http://lyris.asce.org/t/7367769/44466398/6137/0/ by April 17, 2009. The names and contact information of all authors must be provided.

The proposals for technical sessions, short courses, workshops, panel discussions, and hardware/software demonstrations must be uploaded to the GeoFlorida 2010 abstract collection web site at http://lyris.asce.org/t/7367769/44466398/6137/0/ by April 17, 2009. The names and contact information of the proposers must be provided.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will review the various proposals and provide feedback by May 8, 2009. In the case of approved technical sessions, the proposers can make the necessary announcements to solicit abstracts and coordinate the abstract submission to the conference website by April 17, 2009.

ASCE or Geo-Institute membership is not required for submission. Authors whose abstracts and draft papers are selected should submit a final paper along with the paper deposit fee that will be credited towards the conference registration. All papers accepted for the conference constitute agreement that the author(s) pay a paper deposit when the final paper is accepted on October 28, 2009, and will register for the conference at the appropriate fee(s), attend the conference, and make their presentations in person.

Expenses:

All expenses associated with the preparation, submission and presentation of abstracts and papers are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authors and co-authors. This includes camera-ready manuscripts and illustrations. Scholarship and/or travel funds are not available for conference attendees. All attendees are required to pay conference registration fees.

Key Dates:

Technical Session Proposals, Various Other Proposals and Abstracts Due: April 17, 2009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of Proposals and Abstracts: May 8, 2009

Draft Papers Due: July 15, 2009

Review Decision on Draft Papers: September 23, 2009

Final Papers Due: October 28, 2009

More conference information can be found at http://www.geocongress.org 
 

========================================================================
 教育教学
-----------------------------------------
关于举办第二期“光测力学实验教学”讲习班的通知

 

随着信息、计算机、微电子和光学等技术的迅速发展,近半个世纪以来,基于激光技术、高速数据采集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实验力学新方法和新设备的研究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商用化的新型应变传感器、高性能数据采集系统和可用于全场变形测量的电子散斑干涉仪、云纹干涉仪、三维数字图像相关变形测量仪和剪切散斑测量仪等都早已面市。这些仪器不仅为航空航天、机械、微电子、生物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测量手段,而且有些已经成为工业生产中重要的检测设备。

为了使学生对这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有所了解,更为了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让学生对力学概念和现象能够加深印象、加深理解,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和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作委员会力学学科组决定于2009年7月在南京东南大学联合举办第二期“光测力学实验教学”讲习班,时间共4天,包括讲课与实验,讲课内容和实验内容见附件。

讲习班的招收对象为高校从事力学实验教学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请准备参加本讲习班的人员填写以下登记表后在5月底前返回给联系人(邬萱:电子邮件lxxh@yahoo.com.cn ,传真025-83786951,电话025-83786951;赵引:电子邮件zhaoyin01@hhu.edu.cn,传真025-83736860,电话13951697118),第二号通知将在6月初发出,并确定具体日期以及报到地点等事项。

详请见江苏省力学学会网站(http://jslx.kmip.net) 或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网站(http://em.hhu.edu.cn


-----------------------------------------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力学实验教学研讨会”征稿通知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将于2009年8月24-26日在河南郑州(郑州大学承办)举行。经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会批准,在大会期间,将由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力学实验教学研讨会”。现将该专题研讨会的征稿通知发给大家,请大家积极投稿并到会作学术报告。
一、研讨会征稿主题:
关于力学专业本科“实验力学”课程教学的研讨;关于基础力学课程本科实验教学的研讨
关于力学专业研究生的“实验力学”教学的研讨;关于各类实验力学课程教材问题的研讨
关于力学实验与力学创新教学的研讨...

征稿不限于以上主题,只要与力学实验教学内容相关的经验交流与改革创新的论文均可投稿。

具体投稿要求见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征稿通知,网址如下:http://www.cstam.org.cn/cctam2009/detail.asp?classid=2&id=192

请注意选择专题25:“力学实验教学研讨会”

网上提交后,请务必同时发送摘要电子稿一份到何小元的电子信箱:mmhxy@seu.edu.cn
二、重要截止日期:
1. 详细摘要投稿截止日期:2009年4月1日;
2. 全文投稿截止日期:2009年6月15日。
三、联系方式:
东南大学 何小元  mmhxy@seu.edu.cn
天津大学 王世斌 shbwang@sina.com
上海交通大学 陈巨兵 jbchen@sjtu.edu.cn
 


-----------------------------------------
2009中美微纳米与生物力学与材料夏季讲习班和研讨会(UCWSI2009)

 

 随着生物和纳米科技日趋工程化的飞速发展,具有“工程科学”特征的力学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越发重要。生物和纳米力学已成为了当前力学学科最活跃的两个前沿研 究领域并在纳微米尺度上呈现出相当广泛的交叉。生物和纳米力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也日益增强。为了推进生物与纳米力学的前沿基础性研究、开拓创新性研究方 向、引进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并促进青年学者的提高和成长,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将于2009年7月2日至7月7日联合主办“2009中美微纳米与生物力学与材料夏季讲习班和研讨会”,这是继两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成功举办三次该系列会议(2004、2005、2007)后的第四届。本次研讨会将由大连理工大学“计算力学与工程科学计算”NSFC创新团队与清华大学“微纳米力学与智能材料的力学”NSFC创新团队联合承办,在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园酒店举行。其中7月2日代表注册;7月3-5日三天为夏季讲习班,将特邀7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作专题演讲;7月6日、7 日为研讨会,将特邀20名中美知名学者作学术报告。

主办单位: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承办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破坏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详细信息请登陆:http://www.cacm.cn/Html/News/081742684_cn.html
 

==========================================================================
招生招聘
-------------------------------------------
上海大学力学学科招聘全职教授

 

Position:

The Shanghai Institute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and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s at Shanghai University invite applications and nominations for one full-time faculty position at the rank of full professor to start as soon as possible. Preference will be given to candidates in the areas of computational solid mechanics with emphasis on the large-scale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applications in industries. Example application areas of interest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simulation in new energy industries such as wind energy, nuclear energy and energy devices in small-scale, etc; or simulation in automobile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Qualifications:

Applicants should hold a doctoral degree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or closely related discipline from an internationally reputable university; must have the demonstrated ability to conduct research at the high level, a significant record of research publication, a demonstrated abil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programs, and evidence of quality teaching. Candidate must also demonstrate good oral and written communication skills.

Responsibilities:

Successful candidate will be expected to support the university’s academic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in applied mechanics; to develop research programs that will attract industry funding and national government funding; to mentor graduate students; to contribute to instruction within the existing curricula and to develop new courses and laboratories in mechanics.

Salary:

Salary is negotiable and commensurate with qualifications and academic experience.

Application Procedures:

Applicants are required to submit letter of application, complete curriculum vitae, a state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terests, and the names, mailing addresses, e-mail addresses and phone numbers for three references to:

Professor Xingming Guo

Shanghai Institute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China,

Email: xmguo@shu.edu.cn, Tel: +86-21-56331453

 

Professor Junqian Zhang

Department of Mechanic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

Email: jqzhang2@shu.edu.cn, Tel: +86-21-66134972

 

-------------------------------------------
西南交通大学招聘

 

西南交通大学坐落于“天府之国”四川成都,具有112年的办学历史,先后培养出茅以升、竺可桢等杰出人物和40多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学校是教育部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的大学。现有教师2300余名,教授、副教授1000余名,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目前,拥有2个一级、10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2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拥有8个一级、5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个博士后流动站,134个硕士点,71个本科专业;建有在世界交通领域有着重大影响、我国交通领域唯一优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招聘类别:

1、学科领军人才 ;2、学科带头人;3、优秀学术骨干

招聘学科:

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力 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 建筑学、 物理学、 数学

 应聘办法及联系方式 :

应聘者将个人学术简介通过传真、来函、电子邮件等方式与西南交通大学人事处联系

地址: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二环路北一段 111 号 西南交通大学人事处 邮编: 610031

联系人:李立 何虎

电话: 86-28-66366200 86-28-66366202 86-28-66366206( 传真 )

Email : lili@swjtu.edu.cn ; iamalen@gmail.com

MSN : iamalen@gmail.com 
 

-------------------------------------------
A postdoc position in the University of New Orleans

(From Dr. Pei Gu)

 

A postdoc position in the University of New Orleans to work in the area of thermal electronic materials, composites or nano-mechanics. Ideal for fresh PhDs with enough research experience in micro/nano-mechanics and/or physics/chemistry of materials. If interested, please send your resume to Professor David Hui at DHui@uno.edu
 

-------------------------------------------
PhD/postdoc position: 3D finite element modelling of skeletal muscles

 

Job description:

The goal of this project is the development of an efficient three-dimensional model for the mathematical description and simulation of the physiological behaviour of skeletal muscles. The research will involve experimental,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Requirements:

We are looking for a science-driven, enthusiastic candidate with experience in mechanics, continuum/numerical mechanics, biomechanics, mathematics, or physics. Experience with basic mechanical testing techniques is also appreciated.

Location:

The position is situated at th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raunschweig, in the Institute of Solid Mechanics.

Contact:
Prof. Dr.-Ing. Markus Böl
Tel.: +49 (0)531/391-7052,  Mail: m.boel@tu-bs.de  URL: http://www.tu-bs.de/fm

Braunschwei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Solid Mechanics, Schleinitzstr. 20, 38106 Braunschweig, Germany
 

-------------------------------------------
Post-doc position: Study of an adhesive bonding aluminum/polymer

 

Please visit: http://www.lmm.jussieu.fr/~leguillon/post-doc_version_gb.pdf

Institute Jean Le Rond d'Alembert (IJLRA) University Pierre and Marie Curie and CNRS - PARIS France

Contact:  dominique.leguillon@upmc.fr , l.roy.xu@Vanderbilt.Edu 

 

 

========================================================================
 机构团队
-----------------------------------------
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

 

经国家科委批准,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于1984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由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教授任所长。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编制70人。

本研究所现有工作人员42人,其中科研人员36人,包括院士2人,教授、研究员1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5人,讲师2人;行政人员6人,承担科研、教学、财务和图书等管理工作。

本研究所现拥有:
• 博士点:

力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包括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工程力学、生物力学工程、应用力学与飞行器工程、结构力学与岩土力学等二级博士点;
• 硕士点:

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工程力学、生物力学工程、应用力学与飞行器工程、结构力学与岩土力学、应用数学;
• 力学博士后流动站;
•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岗位;
• 教育部211重点学科(应用数学和力学)、上海市重点学科(应用力学)、上海市优势学科(应用力学)等。

近20多年来本研究所已培养出博士80余人,硕士170余人,来华留学生8人,出站博士后23人;共承担了35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973基础研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2项,上海市科委各类项目40项(其中上海市重点攻关项目7项,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4项,启明星计划4项),上海市教委各类项目90项(其中曙光计划项目4项,浦江人才计划1项);教育部及国家各部委项目和地方项目157项;获国家、部委、省市级各类科研奖励34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项、省市部委级奖项32项;举办4届国际非线性力学会议、一次IUTAM所属 Mini-symposium会议、8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1届全国青年力学会议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00余篇(其中国外杂志6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本,译著6本。

本所拥有工业与环境流体力学实验中心、专业图书资料中心、科学与工程分析计算中心、上海市力学和工程科学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学实验中心等;以本所为活动基地之一的有关机构有:上海大学波纹管研究中心/中国力学学会波纹管及管道力学专业委员会、上海市非线性活动中心、中国力学学会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上海大学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等。

(本刊综合中国力学学会网站、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官方网站资料编辑,统计数据非最新资料)

========================================================================
 网络精选
-----------------------------------------
MIT在全校范围施行“开放获取”政策

3月18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教员会议以全票通过了“开放获取”决议——MIT教员的学术文章对公众免费开放并可在网络上获取。该决议立即生效,显示了MIT尽可能广泛地传播其研究成果的决心。

MIT教员主席Bish Sinyal说:“这一投票向外界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我们发出了一致的声音,我们重视思想的自由流动。”

在新的政策下,教员给与MIT非独有的许可权,通过Dspace以开放获取方式传播他们的论文。Dspace是由MIT图书馆和惠普公司研发并于2002年上线的一个开放源码软件平台。新政策让MIT和其教员有权以任何非营利目的使用这些论文。

在此之前,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已经在一些学院施行了开放获取规定,但MIT的这项政策则是作为教员投票结果首次在全校范围内施行。

MIT图书馆馆长Ann Wolpert说:“通过这一行动,MIT教员显示了他们在促进免费和开放学术交流方面的巨大领导力。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出版商已经忽略了学术的价值。这一新政策将使论文作者的研究成果更易被公众获取,从而提高他们的研究和教育。”

(本文摘自科学网,梅进/编译)

-----------------------------------------
武夷山:如何利用旁证性数据

(引自武夷山先生科学网博客,原文地址http://www.sciencetimes.com.cn/m/user_content.aspx?id=218833  )

在当今世界,有数据走遍天下,无数据寸步难行,因为,道理是需要数据来支撑的。在自然科学中,一般用科学实验来获取数据。在社会科学中,一般用社会调查来获取数据。无论科学实验还是社会调查,都耗资不菲,而且需要相当的时间。有时候,我们没有经费、没有时间去获取那么细致的硬数据,但在讨论、论证的过程中又需要用数据说话,怎么办呢?此时就需要利用一些“旁证性数据”。这里,旁证性数据指的是能够为当下讨论的论题服务、但并非为此目的而产生、获取的数据。发掘和利用旁证性数据,需要敏锐和技巧。在这方面,国外的很多学者和新闻记者很有一套。下面举一些实例加以说明。

例1:很多国家都进入了老龄社会。2007年4月2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有一篇短文题为“年龄、健康与财富”。文章说,人口老化已是确定无疑的事实。著名的贺卡问候卡生产商Hallmark Cards公司每年售出的百岁生日卡约有85000张。由此,美国的老龄化程度可见一斑。[1]

例2:9.11之后,美国当局出现了对外国人过度警惕的倾向, 美国科技界则普遍反对简单化地限制外国人来美国学习和工作的做法。杜克大学普拉特工程学院的“驻校主管”[2]Vivek Wadhwa不直接说,限制外国人来美有什么坏处,只拿出一组数据:1995-2005年期间,美国所有新创办公司中,四分之一是外国移民办的,这些移民开的公司解决了45万人的就业问题,它们在2006年的总营业额是520亿美元。在创办公司的外国移民中,来自印度的占第一位,来自英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日本也不少。这些创业者大多数是理工科毕业生,他们96%拥有学士学位,75%拥有硕士以上学位。[3]

例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更加紧密了。何以见得?在过去,人们申请专利时,要引用早先的专利成果;而现在,除了引用专利外,还越来越多地引用科学论文。例如,在20世纪80年后期,美国专利申请人每份专利申请书所引用的平均论文数年增0.2篇,而到了90年代,则是年增0.46篇(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2001年至2006年,我国科技期刊每篇论文引证的平均参考文献篇数年增不过0.5篇左右,可见90年代期间专利引文年增0.46篇属于相当快的增长)。作为对比,从1986年到1995年,每份专利申请书对早先专利的平均引用数只增长了4%,但对论文的平均引用数则增长了13%。[4]

例4:英国人自己也承认,他们的学术研究水平很高,但是,技术产业化的能力和创业能力相对不足。将英国与以色列作一个对比很有意思:1998年,600万人口的以色列新创办的技术公司的数目比拥有6000万人口的英国还要多![5]

例5:人才外流是世界很多国家面临的严重问题,不独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英国很多科学精英也往美国跑。例如,1999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共1117名,其中只有12.4%仍旧在英国工作,其外流者多数去了美国。1969年时的713名皇家学会会员,1999年仍在英国工作者只占5.5%。[6]

下面,我试图用“旁证性数据”说明,高技术迷信是多么不可取。自从20世纪80年代“高技术”这个概念诞生以来,全世界很多人都陷入了对高技术的迷信,好像只有高技术才代表未来,不讨论高技术与高技术行业就意味着落伍。以科技政策领域的最重要刊物Research Policy为例,1971年至1999年期间,该刊总共发表了500多篇论文,其中讨论IT产业、软件业、航天航空业等或以这些高技术行业为案例的论文不计其数,但只有1篇论文涉及建筑业,讨论纺织业的论文也极少,讨论采矿业、制鞋业和服装业的论文数为0。主编认为,这是极不正常和令人遗憾的。[7] 我们要问:高技术真的统帅了一切?低技术真的寿终正寝了吗?事实不是这样。《幸福》周刊1999年推出了“世纪产品”清单,列出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做出了最大贡献的20世纪当中问世的产品。“游戏类”列出了6项,既包括CD这样的高技术产品,也包括1958年问世的乐高积木。“工作类”有5项,包括复印机、传真机、微电脑这样的高技术产品,但也包括1900年发明的回形针和1980年发明的报事贴。在“出行类”5种产品中,包括波音客机,也包括风行全球的滑板。“家居类”产品6项,有高技术的吸尘器、冰箱、家用空调,也包括管道防水胶带。衣着类产品有7项,其技术含量不太好区分,如果说1960年推出的一次性纸尿布属于高技术产品,那么1913年发明的拉链则肯定不是高技术产品。“保健类”产品6项,避孕药是高技术产品,1903年问世的吉列安全剃刀则是传统产品。[8]大家可以看得很清楚,乐高积木、拉链、回形针等很多非高技术的产品,一直在福泽人类,而且将长期服务下去。

要想多多获得旁证性数据,就必须勤于阅读,注意积累,处处留心。美国著名作家富兰克林. P. 亚当斯说过,“我所拥有的信息,大半是这样获得的:去寻找某些东西的一路上又发现了其他东西”。我非常同意他的话。笔者曾对自己所写文章的引用文献做过粗略统计,结果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在确定科研课题后查找到的,而属于在“一路上”发现的其他资料。如果我们每次做文献调研时,只专注于本项科研的切题资料,对其他资料不屑一顾,就会损失很多东西。其结果,每次领受一项新的科研任务,就可能意味着文献调研从头做起。因此,养成“专注一点,兼顾其他”的文献收集习惯是大有益处的,对于有志于交叉学科研究的科研人员尤其如此。
参考文献
[1] Frances Caircross, Age, health and wealth, Nature, 2007, 448 (7156): 875-876
[2] 为了促进各界交流,美国有各种“in residence”计划。比如,请诗人到学校来呆一段时间,请他们传播诗歌文化,并创作出主题与校园生活有关的诗歌,这类计划叫“驻校诗人”计划。以企业主管为邀请对象的类似计划就叫“驻校主管”计划。
[3] USA Today, January 2008:7-8
[4] Diana Hicks, Six Reasons to Do Long-Term Research, 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 July/August, 1999
[5] Forbes, August 9, 1999
[6] Outlook on Science Policy, February, 2000
[7] Editorial Board,Retrospective Evaluation(1971-1999),Research Policy, 1999, 28(9): 911-919

[8]Christine Chen and Tim Carvell, Products of the century, Fortune, Nov.22, 1999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