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6卷,第2期,2009年4月25日
沉痛悼念著名力学家、教育家钱令希院士!
力学泰斗,自幼立志报国,知行并重,造桥、筑坝、建港,引领计算力学,誉满神州
一代宗师,毕生教书育人,慧眼独具,爱才、识才、育才,赢来桃李满园,天下芬芳
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邮编:210098)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 》文摘于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 ,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
力学人物
²
沉痛悼念著名力学家、教育家钱令希院士
◆ 新闻报道
²
教育部: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初审结果公告;2009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申报评选工作开始
²
第13届国际断裂大会(ICF13)第1次工作会议召开
²
第七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即将举行
²
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2009工作会议暨学术研讨会闭幕
²
世界数字图书馆问世,可通过互联网免费进入
◆ 学术会议
²
The 3rd Asia-Pacifi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ICOME2009)
²
BICTA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shfree/Meshless , Particle and
Generalized/Extended Finite Element Methods
²
The
4th
Biot Conference on Poromechanics to be held June 8-10, 2009 at Columbia
University
²
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
²
第5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CCAC 2009)
◆ 期刊论著
²
《力学与实践》,2009, Vol.31, No.2
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Special Issue on Fra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Call for papers
²
Journal of Algorithms and Computational Technology,Vol.3, No. 1
²
Meirovitch著Fundamentals of Vibrations评介
◆ 招生招聘
²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科技岗位招聘
²
Lecturer Positions in Mechanics/Materials at Univ. of Michigan-Shanghai Jiao
Tong Univ. Joint Institute
²
New Academic Positions at School of Engineering, UWS
²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at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 机构团队
²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
◆
网络精选
² 武际可教授:谈科学“十三经”
=======================================================================================
力学人物
-----------------------------------------
沉痛悼念著名力学家、教育家钱令希院士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力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全国劳动模范、大连工学院第二任院长、大连理工大学原顾问钱令希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4月20日10时零1分在大连逝世,享年93岁。
钱令希院士1916年7月16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1932年8月至1936年7月就读于上海中法国立工学院,1936年8月至1938年7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留学,获得“最优等工程师”学位。回国后,先后就职于叙昆铁路、川滇铁路、云南大学、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1943年11月应邀到内迁遵义的浙江大学土木系任教授,1950年担任浙江大学土木系主任。1952年1月,钱令希院士接受大连工学院院长屈伯川博士“三顾茅庐”之邀,来到我校任教,历任科学研究部主任、数理力学系主任、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大连工学院副院长、院长、大连理工大学顾问。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务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协会理事、国际计算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历任大连市政协第二、三、四、五、六届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全国人大第三、四、五、六、七届代表。
钱令希院士毕生热爱科学技术,潜心研究,开拓创新,在学术和工程技术两方面都卓有建树,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国内外力学界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建国初期他出版的著作《静定结构学》与《超静定结构学》培养了我国一代土木工程师,至今仍在被人们称道。1950年在《中国科学》发表“余能原理”的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4年和1958年,他先后以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工程顾问的身份,参加了这两座“天堑变通途”的桥梁规划、设计和科学研究工作。1959年,他在我国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规划会议上提出了建新型大头坝型——梯形高坝的建议。后来,我国兴建的乌溪江水力发电站,就采用了这个坝型。60年代他和助手一起在《力学学报》和《中国科学》上发表的关于壳体承载能力的论文,固体力学中极限分析的一般变分原理等,为塑性力学中变分原理的发展创出了一条新路,在力学界引起很大反响。60年代初,在苏联撤出援华专家的艰难时期,他毅然承担了潜艇结构锥、柱结合壳在静水压力下的稳定分析任务,并在“文革”的逆境中,与助手一起协力攻关,取得圆满成功,为我国建造第一艘核潜艇做出重要贡献。这项成果被纳入国家设计规范,后来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文革”中,他还承担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化原油输出港——大连油港主体工程的设计任务,主持了海上百米大跨抛物线空腹桁架全焊接栈桥的设计和建造,后来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70年代优秀设计奖。70年代他致力于在我国创建“计算力学”学科,倡导研究最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为此,他冒着风险带领一批中青年教师到上海开辟新天地。他们研制的一种大型组合结构分析程序被广泛应用到土建、桥梁、造船、航天、机械制造等领域,令工程界、高教界瞩目。80年代初,中国力学学会第一届理事长钱学森推荐他为第二届理事长时说,“钱令希教授紧跟时代步伐,我表示十分钦佩!”。钱令希院士创办了《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杂志,并成为国际计算力学协会的发起人之一。他在1983年出版的专著《工程结构优化设计》于同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著作一等奖。1995年他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8年获得了陈嘉庚技术科学奖。2005年,大连市政府为他颁发了大连市首届科学技术奖的最高奖——大连市科学技术功勋奖。
从1941年担任云南大学教授起,钱令希院士从事高等教育事业六十八年。在这半个多世纪中,他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他一贯倡导在教学中树立“启发式认真教”和“创造性自觉学”的学风,深得学生欢迎。他也竭力主张深入工程实际,并身体力行,以充实提高学校的教学与科研。他主张,学校要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摆脱新、旧框框的束缚,大胆进行改革,既搞好教学,又搞好科学研究。他担任院长期间,提出加强“学术细胞”,大力推动学校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他自己精心编写教材,授课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2002年,已经86岁高龄的钱令希院士,还非常关心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亲自挑选了《工程力学》和《理论力学》两门课程进行全程听课、跟踪,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他亲任名誉理事长的“钱令希力学奖励基金会”自1993年成立以来,在他的亲自关怀和指导下已奖励了600多位优秀的青年力学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力学学科的持续发展。他“爱才如命”,有口皆碑。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教育家,他认为,教师在学业上永远保持优势的情况,在天底下是没有的。因而,他经常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并鼓励学生超过自己。正是基于这种教育理念,他先后培养出了胡海昌、潘家铮、钟万勰、程耿东等国内外著名的力学与水利工程大师。如今,经过钱令希院士培养的学生成千上万,他们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各条战线,桃李满天下。这些毕业生大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关岗位的领导人和业务骨干。为了表彰钱令希院士对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他多次被授予大连市“特等劳动模范”、辽宁省“功勋教师”等光荣称号,并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钱令希院士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他早年留学比利时,学业优秀,才华出众,导师非常希望他留在比利时工作。而此时,中国正国难当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千百万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心毅然回国,并马上投入到全民抗战斗争中。他把自己的毕生心血都投入到了祖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无怨无悔、勤勤恳恳,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光荣职责。粉碎“四人帮”后,年过六旬的钱令希院士在1978年参加全国科学大会时,写下了表述心迹的诗句:“献身科教效春蚕,岂容华发待流年;翘首中华崛起日,更喜英才满人间。”
钱令希院士一生谦虚为人,不管职位如何变化,地位如何提高,始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生活中,他谦虚和蔼,风趣幽默,非常乐观。他说:“人的一生,风风雨雨,什么事情都可能遇到,要坚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坚持过好每一天。”
钱令希院士的一生,是不懈追求、无私奉献的一生;是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的一生;是探索创新、硕果累累的一生。他的精神风范,是大工精神的最好诠释和集中体现。他是我国工程学术界的杰出代表,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榜样,更是党和人民信赖的科学家、教育家,是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
钱令希院士的逝世是我国教育界、科技界的重大损失,是大连理工大学的巨大损失,全校师生员工和各界同仁无不深感哀恸。我们要深切缅怀钱令希院士潜心科研、不断创新的治学精神,身体力行、爱才如命的为师风范,爱党爱国、甘当春蚕的崇高品德,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永远铭记他为我国教育、科技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钱令希院士的遗志,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努力把大连理工大学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敬爱的老院长、著名力学家、教育家钱令希院士永远活在师生员工和广大毕业生心中!
中共大连理工大学委员会
大 连 理 工 大 学
2009年4月24日
钱令希
院士悼念网站:http://denm.dlut.edu.cn/qianlingxi/
=======================================================================================
新闻报道
-------------------------------------------
教育部: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初审结果公告;
2009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申报评选工作开始
教育部网站消息: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和教育部《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等有关文件,我部对各地推荐的教学成果进行了初审。经审查,所有推荐成果初审全部合格。现将初审结果予以公布。初审合格成果名单同时刊登在教育部网站(www.moe.edu.cn)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网站(www.jxcg.edu.cn)上。自初审结果公布之日起90日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公布的教学成果权属问题持有异议,可以书面形式向教育部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办公室(地址: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邮编:100816;电话:010-66096713,010-66097855;电子信箱:mj@moe.edu.cn)提出。单位提出的异议,须在异议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并写明联系人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和电话;个人提出的异议,须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并写明本人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和电话。奖励办公室对提出异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保密。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异议,不予受理。
为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推动优秀教材进课堂,教育部高教司自2007年起开展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以下简称“精品教材”)评选工作以来,已评出精品教材507种。2009年度精品教材的评选工作仍将采用专家审读教材和网上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将申报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评选范围
2009年4月底以前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以下简称“规划教材”)。
二、申报要求
1、申报材料:
(1)有关出版社应即时向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网www.tbook.com.cn(以下简称“教材网”)报送规划教材的编写、出版信息(规划教材管理信息填报说明详见教材网)。该信息不仅是对教材规划进行监控、管理的依据,也是评选精品教材的基础信息。没有向教材网报送信息的教材不得申报精品教材。
(2)每种教材只有一次申报精品教材的机会。有关出版社在2009年4月底前已出版的规划教材中择优申报精品教材,填写《2009年精品教材申报汇总表》(见教材网)并附送教材样书一式4份。
2、材料(2)的报送时间:2009年5月15日至30日(以寄出邮戳为准)。过期不予受理。
3、材料(2)的报送地点: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4号C座10层,邮编100011。
联系人: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学条件处: 李 鹏,电话:010-66096925;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王青林,电话:010-58582264;
陈 海,电话:010-58581673。
详请见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
-----------------------------------------
2009年3月28日,第13届ICF(国际断裂)大会筹备工作讨论会在中国力学学会召开,会议主要讨论2013年将在北京举办的ICF13大会的准备工作。中国力学学会、香港断裂力学组、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南方断裂力学组共八个学会的18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余寿文教授主持召开了此次会议。
会议主要议题如下:
1.余寿文教授介绍ICF(国际断裂)大会总体情况以及此次中国承办会议的总体工作安排。
2.会议对于ICF13地区组织委员会的组成进行了讨论,确定了组委会成员的构成原则,同时通过了指导委员会名单的推荐办法。
3.会议对于ICF13学术方面工作进行了商讨。确定了各专题分类原则,以及各学会相应负责的板块,同时还对于各专题主持人推荐工作提出了指导要求。
4.会议还对设计的ICF13会标及广告宣传页展开了讨论,各专家给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最终敲定了设计版本,将在今年ICF12大会上展示给与会者。
大家相信,通过高效、协调的组织工作,必将能够把ICF13大会筹备妥善,增强我国疲劳断裂方面的凝聚力,并进一步提高我国相关领域的学术地位。
-----------------------------------------
第七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报名工作圆满完成,在第六届报名总数9736人的基础上,本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报名总人数逾万,共计11,688人,遍布全国29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
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是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大学生科技活动,每两年举行一次,本年度为第七届,全国在校大学本科、专科、及研究生均可自愿报名参赛,本次竞赛个人赛定于2009年5月24日9:00~12:00举行。团体赛将于2009年8月下旬在西北工业大学举行。
第七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组委会秘书处
2009年4月15日
-----------------------------------------
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2009工作会议暨学术研讨会于4月10-14日在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浙江、上海、江苏、安徽、四川、湖北、湖南、河南、福建、云南、重庆、广西等十二个省(市)的近50位代表。
会议开幕式由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合肥工业大学牛忠荣教授主持,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吴玉程教授、安徽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王建国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院长朱大勇教授分别代表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力学学会、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致辞;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资深副主任委员、西南交通大学陈虬教授以及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主任、河海大学章青教授也在会议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开幕式后,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许金泉教授和西南交通大学沈火明教授分别主持了学术研讨会。重庆大学彭向和教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郝志明研究员、厦门大学王东东教授和合肥工业大学牛忠荣教授分别以“基于微力学和统计方法的磁流变液特性分析”、“基于模拟的工程科学”、“基于稳定子域积分的高效伽辽金无网格法及应用”和“边界元方法中奇异积分新算法及其薄体结构分析”为题,作了精彩的大会报告,激发了与会代表的浓厚兴趣,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自1985年成立至今已有24年的历史,每年的工作会议和每两年一次的学术会议搞得有声有色。每届的学术会议都吸引着大批的南方地区的计算力学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利用这一平台,计算力学同仁们进行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在南方地区乃至全国计算力学界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力推动了计算力学学科的发展,并得到中国力学学会的充分肯定和热情称赞。经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提议,2008年在三峡大学已成功举行“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08暨第七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借助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搭建的平台,推进全国计算力学学术交流的工作。
此次工作会议的重要议程之一,就是商讨2010年学术大会事宜,落实会议时间、地点、议题、组织机构、论文集出版等一系列问题。会议通过充分讨论,商定2010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继续与全国计算力学学术大会一并举行。大会将于2010年8月中旬在四川省绵阳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召开,学术会议的征文工作将于今年10月份启动。
在2011年工作会议及2012年学术会议(SCCM-9)的申办过程中,出现了热烈的场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和河海大学等单位纷纷表示了承办会议的强烈愿望。经过商议,在2010年学术会议期间,上述申办单位将拿出详细方案,经联络委员会进一步磋商后确定承办单位和地点。
与会委员一致认为,联络委员会二十多年来组织工作正常有序,学术活动质量不断提高,期望同行共同努力,使南方地区的计算力学事业更加兴旺。并希望各省(市)的联络委员会委员本着开放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荐新委员,吸纳积极参与活动并热心工作的计算力学学者加入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使联络委员会的活动更加富有活力。
本次会议承蒙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力学学会和江苏省力学学会的大力支持,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的领导和师生还为会议的顺利召开做了周到的接待和大量的会务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对此,联络委员会和到会代表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
江苏省力学学会
-----------------------------------------
据科学网消息:
世界数字图书馆网站定于本月21日正式投入使用。全世界所有公众届时均可通过互联网免费进入数字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欣赏文化及艺术作品。
图书馆网址为http://www.wdl.org,届时数以万计张图片和资料将在网站“首秀现场”出现。来自19个国家的26个合作伙伴参与这一计划,其中包括埃及、法国、伊拉克、墨西哥等国的国家图书馆。“如果你点击‘欧洲地理面貌’,它将事无巨细地向你呈现欧洲所有地理信息,”全球在线查询工具技术总监米歇尔•劳戈告诉法新社记者。“如果你想深入了解,继续点击小标题,就会出现详细讲解的页面,”她说。
尽管目前数字图书馆还算不上全球化,但“查询工具”将对在线用户敞开“大门”,希望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参与网站建设。
“这并非私人俱乐部。我们欢迎所有人参与其中,”项目创意总监、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斯•比林顿说,“网站相对而言不受政治和经济争论影响,我们希望这一特性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和合作伙伴,使它真正成为全球化的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馆藏堪称包罗万象,图书、档案、录音、图片等资料一应俱全。人们可以在这里潜心阅读《源氏物语》,它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或者一览被誉为“美洲出生证”的地图风采。美国国会图书馆2003年高价购得这套多页地图。它是世界上首张标志有“美洲”的地图,绘于1507年。
网站还收藏来自菲律宾国家图书馆的首本西班牙语和他加禄语版的图书,以及俄罗斯教徒翻译的阿留申语版《圣经》。
“我认为这些收藏不仅具有教育意义,且兼具趣味性。在这里,我可以了解X如何和Y联系起来,或不同的文明之间如何出现交集,这些知识相当有趣,”年近80岁的比林顿说。
数字图书馆项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共同主持。网站设有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葡萄牙文、俄文和西班牙文7种文字的查询索引。“我们希望它能够加强国际交流,同时满足人们对人类文明成就的好奇心,”比林顿说,“网站最棒的地方在于它并不臆断为某个特定读者群服务,它面向所有人开放。”
尽管比林顿相信数字图书馆会收到不错反响,但他认为,效果如何还需时间检验。“这就像美国国会图书馆展览,最初几周,消息刚传开,人们就纷纷前来参观,”他说。
========================================================================
学术会议
-----------------------------------------
The 3rd Asia-Pacifi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ICOME2009)
Computational methods have been playing crucial roles in diverse fields such as mechanical, civil,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The Japan-China Symposium on Boundary Element Methods (1987, 1988, 1990, 1991, 1993, 1994, 1996, 1998) held in Japan and China, First Pan-Pacific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 (PCCE93, 1993) in Seoul Korea, and the Asia-Pacifi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2003 in Sapporo Japan, 2006 in Hefei China) have made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on the computational methods.
The Third Asia-Pacifi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2009 (ICOME2009) is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Asia-Pacifi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held in in
Hefei, China.
Theme of the Symposium:
The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is recognised as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the latest advances of boundary element method(BEM), meshless meht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The BEM only requires a mesh of the surfaces, making it easier to use and often more efficient than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in the simulation of many engineering problems, such as wave propagation, fracture mechanics, etc. In contrast to mesh-based methods, meshless methods use the geometry of the simulated object directly in the simulation of many engineering problems, such as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hypervelocity impact and explosive, it is necessary to deal with extremely large deformations of the mesh. These problems are not well suited to the conventional finite element due to mesh distortion and element entanglement.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shfree/meshless, particle and generalized/extended finite element methods has been a very active research area in past fifteen years. Many novel methods of this type have been successfully developed and applied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mputations. One of the prior aims of this conference is to assimilate the newest computational methods which have independently been developed in the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and different fields for co-evolution of different fields. Emphasis is also plac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atest approaches to computational methods, such as knowledge-based technique, machine learning, soft computing, parallel and grid computation and Web-based distributed computation which will open the door to future computer aided design.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 please visit: http://em.hhu.edu.cn/icome2009/index.asp
-----------------------------------------
BICTA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shfree/Meshless , Particle and
Generalized/Extended Finite Element Methods
Since the invention of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 in the 1950s, FEM has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and widely used computational method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owever, in the simulation of many engineering problems, such as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hypervelocity impact and explosive, it is necessary to deal with extremely large deformations of the mesh. These problems are not well suited to the conventional finite element due to mesh distortion and element entanglement.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shfree/meshless, particle and generalized/extended finite element methods has been a very active research area in past fifteen years. Many novel methods such as EFG, PKPM, SPH,MPM, GFEM/XFEM, MLPG/LBIE, NEM, PIM, etc., have been successfully developed and applied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mputations.
The aim of this symposium is to exchange working progress, discuss the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research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methods.
Important dates :
June 1, 2009 Deadline for Abstract
July 1, 2009 Notice for Acceptance
September 1, 2009 Deadline for Full Manuscript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http://em.hhu.edu.cn/ismpefem/index.asp
-----------------------------------------
The 4th Biot Conference on Poromechanics to be held June 8-10, 2009 at Columbia
University
The Fourth Biot Conference on Poromechanics will be held at Columbia University on June 8-10, 2009. The Conference is to honor Prof. Maurice Anthony Biot, a world renowned engineer, physicist, and applied mathematician, who was a professor of mechanics at Columbia University from 1937-1945. The Conference will emphasize the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of poromechanics to new and emerging fields, including life science, earth science, and new materials,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areas of poromechanics such a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etroleum engineering, acoustics, etc.
The plenary lectures will be given by Zdenek Bazant of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Modeling of Creep and Hygrothermal Deformations of Concrete: Intriguing Consequences of Nano-Porosity) and James Rice of Harvard University (Some Fluid-Solid Interactions in Earthquake and Glacier Dynamics). In addition, several keynotes lectures by Zhigang Suo, Franz-Josef Ulm, Jerry Harris, Shaul Sorek, Fumio Tatsuoka, and Ronaldo Borja will be included. Over 230 abstracts have been received and the full papers are currently under review.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the Conference is available at
http://www.civil.columbia.edu/biot
-----------------------------------------
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
一年一度的由中国力学学会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工程力学》编委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已经举办了17届,每届都出版论文集,收录论文350篇以上。会议邀请力学与结构工程界的著名专家和学者作大会特邀报告、进行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选中的颁发优秀论文证书,并与特邀报告的论文一起再次刊登在被Ei收录的《工程力学》增刊中。这些活动受到学界同仁的普遍欢迎和支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定于2009年11月在广州市广州大学召开,会议宗旨为交流结构工程及工程力学近年来在科研、设计与施工方面的科技成果,促进结构工程理论和实践的进步与发展,加强力学与结构的相互渗透与共同提高。
会议由东道主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负责会务的组织工作。
一、征文范围:
结构工程及工程力学是一个覆盖面极广的领域,它涉及土木建筑、水工港工、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机械化工、车辆船舶、航空航天、国防能源、防灾减灾等众多行业。我们热诚欢迎这些行业中从事结构工程的专家学者踊跃投稿。应征论文必须是没有发表过的有关结构工程理论、试验、计算、设计、施工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成果, 特别欢迎近年来我国许多重大工程项目在科研、设计与施工方面的科技成果。
大会接受下面有关学科类别的论文:
1、力学分析与计算
2、 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与构件
3、 钢结构、材料与构件
4、岩土、地基与基础、隧道及地下结构
5、公路、铁路、桥梁、水工与港工
6、抗震、爆炸、冲击、动力与稳定
7、设计、施工、加固、优化、可靠度及事故分析
8、舰船、车辆、航空航天结构及交叉学科
二、截稿日期:
2009年4月30日
三、主办单位联系的信息:
联系人 :黄丽艳
地 址 :100084
北京清华大学新水利馆114号
《工程力学》杂志社
电话、传真:(010)62788648
E–mail: gclxbjb@tsinghua.edu.cn
投稿要求及详细注意事项等,请登陆:http://www.cstam.org.cn/Upfiles/20094/200942045390.pdf
-----------------------------------------
第5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CCAC 2009)
时间:2009年7月28-29日
地点:甘肃,兰州
主题:引领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支持单位:
中国力学学会
中国自动化学会制造技术专业委员会
上海 CAE 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主办单位:
中国力学学会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
中国力学学会促进工程应用与产业结合工作委员会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数学软件分会
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协会
会务承办:
北京诺维特机械科学技术发展中心(IMTDC)
官方网址:www.cmenet.org/CCAC2009
会议详细内容及主题论文征稿,请登陆:http://www.cstam.org.cn/Upfiles/20094/200941547218.pdf
========================================================================
期刊论著
-----------------------------------------
《力学与实践》,2009, Vol.31, No.2
专题综述:
1 江国宁 微电子封装结构设计与仿真分析
11 李怡勇 沈怀荣 李智 超高速撞击动力学及航天器防护研究进展
17 王利文 潘家祯 王子刚 张瑞十 超音速气流粉碎喷嘴数值模拟
22 李永池 吴立朋 罗春涛 侵彻力学的一种新理论分析方法
27 白玉湖 周济福 水驱油局部相似模型的设计及定量评价方法
31 任玲 陈建国 单组分多相系统驱替过程的格子Boltzmann模拟
35 刘巨保 岳欠杯 李治淼 罗敏 井筒内杆管柱双层接触有限元分析及应用
40 汪坤 冯峰 王启智 中心直裂纹平台巴西圆盘复合型动态应力强度因子
46 章继峰 王振清 张博明 复合材料燃料贮箱渐进损伤分析与剩余强度预报
50 王哲 丁桦 固有频率法评估损伤的阈值研究
55 程红梅 曹志远 沈晓明 空隙分布对功能梯度板件宏观响应的影响
60 李生 刘迎曦 孙秀珍 人耳鼓膜置管数值分析
65 李毅男 某电厂自然通风冷却塔塔群风载荷研究
69 郑红 刘洪磊 石长岩 于庆磊 杨天鸿 深部断层下巷道围岩破坏诱发涌水的模拟研究
74 张志研 赵东 木材损伤的声发射模式研究
教育研究:
78 胡伟平 孟庆春 吴国勋 无约束反对称静不定刚架截面相对位移的解法
80 邱秀梅 戴景军 孙建武 平面体系几何组成分析的方法技巧
82 游猛 用图乘法和重积分法求纯弯曲梁挠曲线问题的讨论
84 蒋玉川 邓德君 徐双武 利用计算机辅助求解弹性力学问题的一种新方法
87 邱志平 王晓军 祁武超 航空航天结构有限单元法教学探析
89 虞爱民 舒伟杰 朱金龙 鲁书浓 侯顺龙 力学创新实验---曲梁和复合曲梁的应力测量
92 赵国华 对《弹性力学简明教程》中一处内容的商榷
力学纵横:
94 陈耀松 紧-松耦合话计算━━力学小议之三
96 郑哲敏 郭永怀先生的精神永存
97 俞鸿儒 郭永怀先生引导我做实验
99 武际可 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力学史杂谈之二十
104 朱克勤 黏弹性软物质:沟通分形和分数阶导数的桥梁
106 李道奎 丛广年 雷勇军 浅析第六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初试题型及参赛大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108 第七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组委会秘书处 第七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报名工作圆满完成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Special Issue on Fra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Call for papers
Fra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re generalization of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o arbitrary (noninteger) order. Fra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have attracted considerable interest because of their ability to model complex phenomena. Fra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capture nonlocal relations in space and time with power law memory kernels. Due to extensive applications i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research in fra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has become an intense around the world.
We invite authors to present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s as well as review
articles in the area of fra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his special issue will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researches to present the most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ideas in the field. The topics to be covered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 Mathematical modelling of fractional dynamic systems
•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methods to solve these equations
• Fractional model of viscoelastic damping
• Fractional controller design and system identification
• Stability analysis of fractional systems
• Nonlinear and stochastic fractional dynamic systems
• Fractional models and their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s
• Applications of fractional models to engineering systems
• Fractional models in geophysics
Before submission authors should carefully read over the journal’s Author Guidelines, which are located at http://www.hindawi.com/journals/ijde/guidelines.html.
Prospective authors should submit an electronic copy of their complete
manuscript through the journal Manuscript Tracking System at
http://mts.hindawi.com/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timetable:
Manuscript:Due August 1, 2009
First Round of Reviews: November 1, 2009
Publication Date February 1, 2010
Lead Guest Editor:
Fawang Liu, 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O. Box 2434, Brisbane, QLD 4001, Australia;
f.liu@qut.edu.au
Guest Editors:
Mark M. Meerschaert,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and Probability,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A416Wells Hall, East Lansing, MI 48823, USA;
mcubed@stt.msu.edu
Shaher Momani,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Mu'tah University, P.O. Box 7, Mu’tah,
Jordan; shahermm@yahoo.com
Nikolai N. Leonenko, School of Mathematics , Cardiff University, Cardiff CF2
4YH, UK; leonenkon@cardiff.ac.uk
Wen Chen,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Hohai University, Xikang Road
number 1, Nanjing 210098, Jiangsu, China;
chenwen@hhu.edu.cn
Om P. Agrawal,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Energy Processes ,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Carbondale, IL 62901, USA;
om@engr.siu.edu
-----------------------------------------
Journal of Algorithms and Computational Technology,Vol.3, No. 1
(From Prof. Choi-Hong LAI )
Special Issue: Techniques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in Engineering Guest
Editor: Frederic Magoules, Ecole Centrale Paris
Preface
F. Magoules and C.-H. Lai ................................................ i
Application of a novel perturbation expansion method
L. Deng, C. Douglas, G. Hasse, T. Kako, I.
Hagiwara .............1
Polytopic observer design for LPV systems based on minmal convex polytope
finding
F. Anstett, G. Millerioux, G. Bloch ...................... ..........23
Artificail neural network based method for handwriting recognition to speech
generation
F. Magoules, V. Marquevielle, P.-A. Dutilleul ............ .....45
Optimal control of fluid forces using second order automatic differentiation
A. Kamikawa, M. Kararada ................................ ...........59
A fictitious domain method with the distributed Langrage multiplier for
incompressible viscous flow around moving particle
T. Muroi, M. Kawarada .................................... ............75
Application of element free Galerkin method to Navier-Stokes equation
K. Ubukata, M. Kawahara .................................. ............95
Parallel tools for solving incremental dense least squares problems: application
to space geodesy
M. Baboulin, L. Giraud, S. Gratton, J. Langou ............ ....117
Synchronous load balancing on asynchronous iterative computation
J. Bahi, R. Couturier, F. Vernier
........................ ............135
Autonomic data management system in grid environment
T.-M.-H. Nguyen, F. Magoules ............................. ..........155
-----------------------------------------
Meirovitch著Fundamentals of Vibrations评介
Leonard Meirovitch教授的《振动基础》(Fundamentals of Vibrations, McGraw-Hill, 2001)近年来被多所国外高校采纳为研究生的教材。Meirovitch教授撰写过多部不同层次的振动教材,除将评介的书外,还包括Analytical Methods in Vibrations (Macmillan, 1967), Elements of Vibration Analysis (McGraw-Hill, 1970, 1985),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of Vibrations (Prentice-Hall, 1997)。他的教材在中国也有较大影响,Elements of Vibration Analysis的两版国内都发行过影印本,上海交通大学的吴镇教授等曾将第一版译为汉语(《振动分析基础》,上海交通大学铅印,1982)。《振动基础》也可以认为是Elements of Vibration Analysis的扩充和修改。该书具有鲜明特色,对我国的研究生振动课程的双语教学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振动基础》共分12章,另含3个附录。第一章“来自振动的概念”,复习质点、质点系和刚体动力学的基本内容,介绍振动系统的基本元件和建模方法,讨论激励的性质、系统特征和响应的性质,引入平衡点的概念并讨论平衡点附近的运动。第二章“单自由度系统对初始激励的响应”讨论无阻尼和线性阻尼系统,还讨论阻尼测量和干摩擦阻尼。第三章“单自由度系统对简谐和周期激励的响应”除理论分析外还包括旋转不平衡、转子、振动隔离和振动测量等应用问题。第四章“单自由度系统对非周期激励的响应”,包括计算响应的对合积分方法、Laplace变换法和转移矩阵方法,还包括响应谱和离散时间系统。第五章“两自由度系统”以较简单的形式介绍了多自由度系统所要研究的基本国内,固有模态、耦合、模态正交性等,还介绍了拍现象和无阻尼吸振器。第六章“分析力学基础”包括虚功原理,D’Alembert原理,广义Hamilton原理和Lagrange方程。第七章“多自由度系统”主要包括振动方程建立的影响系数法和动力学方程的线性化,本征值问题,模态的正交性,系统对初值和外激励的响应,模态分析方法,离散时间系统等。第八章“分布参数系统:精确解”包括弦线、梁和杆的振动,主要通过导出固有频率和模态计算系统对初值和外激励的响应。第九章“分布参数系统:近似方法”阐述了集中参数法、扭振的Holzer法、弯曲振动的Myklestad法、Rayleigh-Ritz法及其改进、Galerkin方法和配置法。第十章“有限元法”先给出弦线、杆和轴的线性、平方和立方插值函数,讨论梁的弯曲并国家误差,然后将桁架和框架作为杆和梁的组集进行讨论。第十一章“非线性振动”先引入平衡点,稳定性和极限环等概念,再阐述Lindstedt方法并应用于分析振动频响特性和参数振动的稳定性,然后用Runge-Kutta法进行数值积分。第十二章“随机振动”先介绍随机过程、静态、遍历性、均值、均方值和标准差等概念,再讨论概率密度函数和自相关函数,计算随机激励的频域响应,然后引入联合概率并计算多自由度系统和分布参数系统对随机激励的响应。最后三个附录分别介绍Fourier变换、Laplace变换和线性代数。
《振动基础》具有些独特之处。首先,突出对振动现象的“激励-响应”理解,将传统上的“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分别称为“对初值响应”和“对激励响应”。其次,体现了控制理论中的某些方法和问题,例如,引入转移矩阵进行响应分析,讨论了离散时间系统。第三,包含些较为深入的内容,如多自由度系统的复模态分析,有限长杆中行波分析等。最后,对各类振动,均有用MATLAB分析的程序和算例,也有相应的练习。该书主要不足之处是工程问题实例较少,行文比较简略。因此,尽管作者声称该书可以作为本科生教材,但实际上多是用作研究生教材。
与前两版《振动分析基础》相比,增加第一章以强调基本概念和振动系统建模方法。关于单自由度的内容又原来的两章变为三章,补充一些内容。多自由度系统和分布参数系统精确解部分都增加了内容。分析力学由原来在连续系统精确解之后提前到多自由度系统之前,并增加了广义Hamilton原理。方便参数系统近似解和有限元法两章几乎完全重写。非线性振动内容有所精简,由两章变为一章。第二版增加的“计算技巧”一章部分内容穿插到相关章,不再单列为一章。另外,该书每章增加了小结概括该章要点。
Meirovitch教授是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和州立大学杰出教授,撰写过多部动力学和控制的教材,并且在结构动力学和控制研究卓有建树。作者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对教材反复修订。《振动基础》既体现了作者作为研究者的深刻洞见,也反映了作者作为教师的丰富经验,是不不可多得的优秀教材。
(摘自陈立群教授科学网博客,原文地址:http://www.sciencetimes.com.cn/m/user_content.aspx?id=218246
)
==========================================================================
招生招聘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科技岗位招聘
中科院力学所现公开招聘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空气动力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百人计划、特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实习员、技术支撑岗位等科技岗位人员。网上公布的报名截止时间为2009年4月30日。
详情请访问中科院力学所网站
http://www.imech.ac.cn
-------------------------------------------
Lecturer Positions in Mechanics/Materials at Univ. of Michigan-Shanghai Jiao
Tong Univ. Joint Institute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M) and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JTU) have established a Joint Institute (JI) in Shanghai with a commitment to build a world-class academic institution with educational and research missions. The UM-SJTU Joint Institute invites applications for lecturers in several disciplines. With its unique academic mission in China, the JI offers an extraordinary academic environment. The JI has been given a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to model itself on world-class US universities. The students are among China’s best.
Math: Calculus, Linear Algebra, ODE/PDE,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Numerical Methods, Discrete Mathematics, Statistics for Engineering
Physics: University Physics
Mechanical/Materials Engineering: Solid Mechanics,
Statics, Dynamics,Engineering Materials, Design, Fluid Mechanics, Heat
TransferElectrical Engineering: Circuits, Signal and System
Computer Engineering: 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 Data Structure and Algorithm
Responsibilities:
Deliver up to 6 classes per academic year. Each class requires four lecture hours per week for 15 weeks.
Prepare and conduct classes; design homework and supervise examinations;
Guide TAs for recitation class and grading; Give help to students with difficulty;
Maintain a course website contain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information.
Qualification:
Ph.D. degree in related field
Related teaching experience preferred
Fluent English (native speaker preferred)
Application Materials:
CV and a cover letter to support your suitability
for university teaching
Salary range:
150,000-260,000 RMB/year based upon qualifications
and experience.
Interested applicants should send required materials by email or express mail
to:
Email:umji-hr@sjtu.edu.cn (In the cover letter, indicate the position for which
you are applying.)
Mailing Address:
HR Office,UM-SJTU Joint Institute,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800 Dong Chuan
Road,Shanghai, 200240, P. R. China
(Please mark the position for which you are applying on the envelope.)
-------------------------------------------
New Academic Positions at School of Engineering, UWS
(From Prof. CHEN Weiqiu)
Our School is advertising two new academic positions at the lecturer/senior lecturer level in Engineering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Materials.
The closing date for the applications is 20 May 2009.
The position descriptions, selection criteria and application forms for the two positions can be found at https://uws.nga.net.au/cp/ under reference numbers 232/09 and 233/09.
Professor Yang Xiang
Associate Head of School, Engineering
School of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
Building XB, Kingswood Campus
Locked Bag 1797, Penrith South DC
NSW 1797 Australia
Em: y.xiang@uws.edu.au
Ph: +61 2 47360395
Fx: +61 2 47360833
-------------------------------------------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at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The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is currently looking for a Post-doctoral Fellow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islocation-precipitate interaction on the strength of Aluminium alloys using Molecular Dynamics.
To succeed, you will need a PhD in Materials,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ivil Engineering or a relevant discipline. This role also requires exceptional skills in the field of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with preference for experience with Molecular Dynamics, dislocation and precipitate in alloys. Strong programming skills in C, C++ or Fortran in Linux/Unix environments and previous experience with supercomputers are desirable.
This role offers an outstanding opportunity to work with leading researchers on a cutting-edge research project that has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 in a wide range of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whilst developing your career in an exciting, emerging discipline.
This position is full-time fixed term for 2 years, subject to the completion of a satisfactory probation period for new appointees. The position might be extended for another 3 years subject to performance and funding availability.
Remuneration package: AU$78k – 95k p.a. (which includes base salary AU$66k - 80k, leave loading and 17% employer’s contribution to superannuation).
To apply for the position, please send your updated resume and contact details of two referees to Luming Shen on L.Shen@usyd.edu.au or (+61 2) 9351 2126.
========================================================================
机构团队
-----------------------------------------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于1957年由钱令希院士和唐立民教授领导创建,1981年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设立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87年计算力学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1996年首批获得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工程力学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被确定为力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目前本学科包含一般力学和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4个二级学科,并自主设立计算力学、岩土与环境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应用实验力学4个二级学科,拥有上述8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
工程力学系依托于“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211工程”建设和“985工程” 建设经费的资助下,学科点科研教学设备条件先进,逐步形成了工业装备与工程结构关键力学问题实验平台、高性能计算硬件和软件平台、生物与纳米力学实验平台、流体与岩土环境力学实验平台。在过去50年中,本学科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力学领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综合实力和学术水平在我国力学学科处于一流水平,在国际学术界也有重要影响。
工程力学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教学队伍,包括博士生导师28人、教授28人、副教授26人,其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50名。师资队伍包括钱令希、钟万勰、程耿东3位中科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含1名讲座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获得者,5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
工程力学系面向国防军工、工业装备和重大工程等国家需求,研究领域包括力学各主要分支学科、工程科学计算、大规模计算工程软件、工程学科交叉领域的力学与多学科耦合问题等研究领域,进行基础学科创新研究和重大工程应用服务。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四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四项、省部级科技奖四十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五十多种。近五年来,在国际、国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888篇,承担了多项包括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科研项,完成了大量国防军工、工业装备与重大工程等应用项目,科研总经费达8000余万元。
工程力学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近五年共培养毕业的博士146人、硕士343人。其中获得教育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2篇;获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奖6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研究生培养教育获1997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辽宁省第五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国模范教师1名,全国力学教学优秀教师1名。获得徐芝纶杯全国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1名。
(摘自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网站:
http://denm.dlut.edu.cn )
========================================================================
网络精选
-----------------------------------------
武际可教授:谈科学“十三经”
中国人对于古代学者的最重要的著作,从汉代的“五经”开始,历代逐渐充实扩展,至南宋,定型为“十三经”,即:《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等十三部儒家经典。后代学者反复注释、演绎,发展成为浩瀚的国学体系。
在西方,并没有人从古代的全部文献中挑出十来本作为人人必须研习的经典。不过久而久之,在不同的行业中,也逐渐形成公认的不多的几部经典著作。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与教学的,也自然对他们挑出来的自然科学的经典著作特别关心。当然知道他们挑选的标准可以见仁见智,各有不同。在大致看过不同类型的自然科学经典著作目录之后,我比较赞同美国内德勒(John Warren Knedler)在他的著作《十三本科学大师著作摘要》(Master Works of Science Digest of 13 Great Classics)所选定的十三本名著。十三本!,这正好和中国的十三经的数字巧合了。所以我把它称作科学“十三经”。
内德勒所选的十三本科学史上的经典是:
欧几里德(Euclid,前325-前265)的《几何原本》
阿基米德(Archimedes,前287—前212)的《论浮体及其他命题》
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的《天体运行论》
伽利略(Galileo,1564-1642)的《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
牛顿(Issac Newton,1642-1727)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道尔顿(John Dalton,1766-1844)的《原子论》
莱伊尔(Charles Lyell,1797~1875)的《地质学原理》
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的《物种起源》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的《电学实验》
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1822-1884)的《植物杂交实验》
门捷列夫(Dmitri Ivanovich Mendeleyev,1834-1907)的《周期律》
居里夫人(Marie Curie,1867-1934)的《放射性》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
内德勒的书最早是1947年出版的,到了1973年还由McGraw-Hill (New York (etc), London)出版社再版。时间过了近30年,换了一代读者,仍然有相当的市场,说明这本书是经受了历史的考验的。
内德勒的书在选择对象上是严格的。从所选的13部经典,我们可以体味出他选材的标准,这就是要有原创性、基础性和影响的深远。他不以名气大小作为选材的标准,亚里士多德的名气够大了,但他的著作,对近代科学的发展并不重要,所以一本也没有选。伽利略有两本《对话》,一本是《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宇宙体系的对话》一本是这里所选的《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前一本写得比较通俗也比较有名,而且伽利略被宗教法庭迫害也是由于它,但作者没有选,因为它比较大的篇幅是注解和捍卫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观点的,原创性没有后一本开创了动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新科学来得大。同时后一本有一定深度,一般读者不易读懂所以更需要加以摘要介绍。再例如,麦克斯韦1873出版的《电磁学通论》,奠定了近代电磁学的基础,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是一本公认的经典著作。作者还是认为,法拉第的电学实验更具有原创性,而没有把麦克斯韦的著作列入。作者在整个自然科学和数学中一共选择了13 本书,其中关于力学的就有5本,即阿基米德、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的著作,这一方面可见力学在整个自然科学和数学中的重要基础性质,另一方面,也看出作者对自然科学的基础的了解和对力学的重视。
最后,作者并不是简单地把所选的13部经典著作加在一起结集出版,而是给出了这些著作的摘要。例如近期(中英文版都是2004年出版)由斯蒂芬•霍金结集出版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物理学和天文学的伟大著作集) 选编了本书中的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四本,外加开普勒的《世界的和谐》,虽然也不失为一部很好的结集,但仅五本书结集起来就有上下两大卷,共1300多页之厚,如果不是专门研究物理或天文史的人一般是不敢问津的。
这本书的摘要,详略得体,如果不是专门从事科学史的研究,读到这些书的摘要,就很够用了。这本书的另一个好处是,有些著作由于出版年代已经很久远了,一般读者要想看原著,已经很难找到了,看了这本书的摘要,领略一个大概,对于现今的研究和教学也就可以了。所以我愿意推荐和介绍这本书给对科技史和力学史有兴趣的朋友阅读。
本来想把我下载的电子版本上传,但网站的规矩,不能够传大于5M的文件,所以介绍可以下载的网址。
这本书的电子版可以免费下载,地址是:http://www.archive.org/details/masterworksofsci017679mbp
(本文摘自武际可教授科学网博客,原文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5331 )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