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6卷,第4期,2009年5月25日

 

本期编辑:陈文  黄丹 

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邮编:210098)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 》文摘于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 ,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9年度资助计划确定
    ² 中国科学院先进轨道交通力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隆重召开
    ² 第十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会议暨2009渗流力学及应用国际论坛会议纪要
    ² 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工作会议纪要
    ² 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

                      四华裔科学家当选09年度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 力学人物
    ² Prof. Junuthula N. Reddy , Texas A&M University

     学术会议

    ² 第2届国际认知神经动力学会议(ICCN’09) 会议
    ² 中国科协关于举办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的通知
    ² the First Brazil-China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Computing
    ² EISOLS—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d Subsidence,October 17-22, 2010
    ² ICCES09-RBF:Special Symposium on Meshless & Other Novel Computational Methods

 

     教育教学

    ² 清华大学将开设“钱学森力学班”
    ² 第七届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进入倒计时
    ² 关于举办“2049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活动的通知

    ² 北京大学第8届应用数学与科学计算暑期学校

    ² 2009中美微纳米与生物力学与材料夏季讲习班和研讨会(UCWSI2009)

 

     论著期刊

    ² 力学学报2009,Vol 41 (3(中文)) 2009-5-25
    ² 《计算机辅助工程》继续成为“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金牌合作媒体
    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IJAM) Vol.1 No.2

    ²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² BEM Journal

 

     招生招聘

    ²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招聘
    ² 北京理工大学2009年招聘长江学者启事
    ² 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招聘编辑
    ² PostDoc Position at UConn
    ² Post Graduate Researcher or post doctoral position at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机构团队

    ²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Texas A&M University

     网络精选
    ² 光明日报:学术测谎仪背后的警示
    ² 武际可教授:让力学贴近大众

 

=======================================================================================

     新闻报道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9年度资助计划确定

  

资助计划总额近72亿元 更加侧重基础和人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近日确定了2009年度资助计划。根据计划安排,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计划资助总量为71亿元,比2008年的计划额度增长7亿元;加上使用联合基金的委外经费安排资助计划0.9615亿元;合计安排资助计划总额为71.9615亿元。

遵照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按照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新的资助格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9年资助计划安排将进一步体现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人才的原则,加强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作用。

总体来说,科学基金的整体资助结构与资助格局保持不变,仍按照研究项目系列、人才项目系列和环境条件系列部署各项目类型的资助工作。新增的项目类型——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两岸合作研究项目(李国鼎基金会合作研究项目)被列入“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作为研究项目系列的一部分。

根据各个项目类型的实际情况,2009年资助计划将各有所侧重。

面上项目仍采取“适度控制资助规模,逐步提高强度”的资助政策。今年安排计划额度332000万元,比去年的290000万元增加了42000万元,增长14.5%。其中,健康科学领域倾斜经费由各科学部掌握使用,不再由委里集中遴选。资助疾病检测与诊断、公共卫生与健康、发病机理与疾病防治基础、药物、医疗仪器和医学材料等与健康直接相关的研究项目。另外,小额预研探索项目的资助工作将继续做好,资助项数原则上不超过去年。

今年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的计划额度都比去年有所减少。由此增加的额度除用于增加重大研究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和部分专项,以适当推进环境条件系列建设,加强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支持外,其余都用于增加面上、青年和地区基金。今年,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地区基金的增加额度合计为7.395亿元,以适度增加资助项数,使这三类项目在申请 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避免资助率大幅下降,并保持资助强度的基本稳定或略有增长。

根据去年立项情况,重点项目安排计划额度74100万元,拟资助项目数量不超过400项。预计平均资助强度约185万元/项,与去年基本持平。
重大项目安排计划额度14000万元,用于资助“十一五”期间立项的14个重大项目。

“十一五”期间的重大项目不再考虑新的立项工作。

重大研究计划安排计划额度38960万元。其中,35960万元用于已启动的19个重大研究计划(7个“十五”启动,12个“十一五”启动)的资助工作;3000万元用于今年新启动的重大研究计划(限1个)。

青年科学基金继续实行“稳定资助强度,增加资助项数”的政策。2009年安排计划额度120000万元,较去年的93000万元增加27000万元,增长29%。计划额度分配按基数、增量和政策调控三个部分分配到各科学部。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指标180项(含外籍),安排计划额度35340万元。资助指标按各科学部前5年计划指标数占60%权重,当年申请人数占40%权重的比例切块分配,经费额度相应切块到各科学部。

创新研究群体实行稳定支持。新批群体及各科学部资助指标分配与去年相同。安排计划额度总额26630万元,其中,新启动28个群体(第一期资助),第一次延续资助群体(第二期资助)约22个,第二次延续资助的群体(第三期资助)约7个。

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安排计划额度1600万元,资助指标80项,每项资助强度20万元/2年。

地区基金安排计划额度22000万元,比去年的17050万元增加了4950万元,增长29%,用于稳定和凝聚部分地区的人才和队伍建设。其计划额度分配按基数、地区科技厅联合资助、增量三个部分分配到各科学部。

联合基金安排基金委内经费计划额度8395万元,委外出资部分计划额度9615万元,合计资助计划额度18010万元。该计划包括了已经签订协议的各项联合基金。如年内启动新的联合基金,将使用宏观调控经费。

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安排计划额度合计17000万元。其中,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安排计划额度11725万元,包括组织间协议合作研究项目、组织间协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非协议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安排计划额度5275万元,包括组织间协议合作交流项目、IIASA国际组织会费、中德中心 项目、留学人员短期回国工作讲学、一般合作研究项目、在华召开国际会议项目等。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因预算经费需支付往年在研项目在今年的拨款,今年安排计划额度1610万元,比去年减少3570万元,主要用于特殊学科点项目和骨干教师培训等。
  

-----------------------------------------
中国科学院先进轨道交通力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隆重召开

 

2009年5月20日,中国科学院先进轨道交通力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白春礼常务副院长、科技部曹健林副部长、铁道部张曙光副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詹文龙副院长出席大会。参加大会的还有科技部、铁道部、科学院相关部门领导、中心理事单位的领导、科技委委员、中心领导及相关科研人员等150余人。

大会由中心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李定局长主持。詹文龙副院长宣读了中国科学院关于中心成立的批复,以及聘任张曙光副总工程师担任中心科技委主任的批文。理事长李定宣读了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和铁道部运输局联合签发的关于聘任中心理事会成员、科技委委员、行政及技术领导的批复。

随后,曹健林副部长、白春礼常务副院长、张曙光副总工程师、詹文龙副院长和中心主任樊菁在热烈的掌声中共同为中心揭牌。

接着,中心主任、力学所所长樊菁简要介绍了中心成立的背景、性质、定位、建设目标及近期工作。根据科技部和铁道部的《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的需求,中国科学院和铁道部联合成立中国科学院先进轨道交通力学研究中心。中心以我国轨道交通全面自主创新的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集成国内相关研究力量,重点开展轨道交通力学的战略规划、基础理论、先端技术研究,致力于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持续创新能力的轨道交通力学基地,形成一流的人才队伍、科研平台与管理机制,做出重大的、有影响的科研成果,从而为我国引领世界轨道交通技术的发展提供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支撑。

会上,白春礼常务副院长、曹健林副部长、张曙光副总工程师分别致辞,热烈祝贺中心成立。

白春礼常务副院长在讲话中指出,中心的成立是中国科学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产业部门密切结合与合作,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的重大举措。希望通过中心平台进 一步密切中科院与铁路部门的合作,促进国内相关产学研优势力量的组合,联合攻关,创建一流的先进轨道交通力学研究基地。

曹健林副部长代表科技部对中心提出了三点工作建议:第一,抓住机遇,加快知识创新向生产力的转化;第二,中心内部各单位要加强磨合,加速不同科研文化之间的融合;第三,要高度重视创新能力的建设,保证轨道交通相关科学技术持续、健康发展。

张曙光副总工程师指出,我国的高速列车技术方面的深入研究还刚刚起步,高速列车相关领域,特别是力学方面的研究还面临许多的挑战。由于高速铁路发展面临着现 实需求,迫切需要我们在更广泛的层面加强国内外技术合作。中心将集中国内一流的科技资源,联合开展轨道交通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系统研究,将为我国高速铁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揭牌仪式结束后,中心科技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议由科技委员会主任张曙光主持。会上,张曙光主任向科技委委员颁发了聘书,并在科技委主任报告中重点介绍了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我国高速和重载列车发展前景以及所面临的关键力学问题等。出席会议的委员就中心科技发展战略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曹健林副部长和詹文龙副院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曹部长指出中国高速铁路建设是我国政府向国人、向世界展示的最高亮点,是非常强的实践性任务,是任务带动学科的典型,中心要认真完成所承担的任务。詹文龙副院长表示科学院对中心成立非常重视,给予创新岗位和经费支持,希望中心在科技委指导下完成上述任务。科技部高新司张志宏副司长、铁道部、科学院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了会议。

与此同时,还举行了中国科学院参与高速列车联合行动计划工作汇报与交流会,会议由理事长李定主持。白春礼常务副院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指出高速铁路是国家非常重要的战略部署,其相关制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国际竞争力的综合体现,科学院作为国家的科研机构,有责任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提供科技支撑。会上,中科院金属所、软件所、电工所、力学所、半导体所、中科大和纳米中心分别就各自承担的相关课题进展情况作了工作汇报。科学院、铁道部相关部门领导及 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部门领导专家也在会上作了交流。


-----------------------------------------
第十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会议暨2009渗流力学及应用国际论坛会议纪要

(武汉工业学院 刘建军 教授 供稿)

 

2009年4月25日~26日,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武汉工业学院承办,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北京中经蓝山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江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单位协办的第十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会议暨2009渗流力学及应用国际论坛在武汉隆重召开。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尚平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大匡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德民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鲜学福教授以及美国加州大学Kambiz Vafai教授、法国图卢兹流体力学所Quintard Michel教授、日本静冈大学Nakayama Akira教授、瑞典皇家工学院Jing Lanru教授、重庆大学校长李晓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郑平等出席了25日上午的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所长刘先贵教授主持。武汉工业学院校长韦一良教授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词。本次会议学术委员会主任韩大匡院士宣布会议开幕。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渗流力学的新进展、新挑战与战略思考。会议共收到论文投稿435篇,录用论文268篇,其中181篇英文论文发表在英文论文集《Flow in Porous Media—From Phenomena to Engineering and Beyond》,并将被ISTP全部收录,部分论文将被EI收录;87篇中文论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9年增刊。有来自全国29所高等院校、14个研究院所和有关企业的268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其中两院院士4人,国际知名学者5人。会议邀请郭尚平院士、韩大匡院士、王德民院士、鲜学福院士、Kambiz Vafai教授、Michel Quintard教授、Nakayama Akira教授、Jing Lanru教授、Ping Cheng教授、缪协兴教授、刘建军教授、赵阳升教授、姚军教授、郁伯铭教授、李克文教授等17名专家教授做了大会主题报告。并就油气藏渗流、非线性与多场耦合渗流、岩土与水利渗流、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等4个专题进行了研讨,共有64位 代表做专题报告,展示了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以来的最新成果。渗流在油气田开发、岩土工程、采矿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工程等技术中的复杂渗流问题受到高度重视;低渗透油气藏渗流、多场耦合渗流、多孔介质传热传质、微细观渗流力学等是与会代表关注的重点。会议期间,代表们各抒己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自由讨论,气氛十分活跃,充分反映了渗流力学学术活动欣欣向荣的局面和持续发展的趋势,也体现了与国际接轨和走向世界的倾向。

4月26日下午5:30,第十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会议暨2009渗流力学及应用国际论坛在武汉城市名人酒店胜利闭幕。闭幕式由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所长刘先贵教授主持,本届会议组委会主任刘建军教授在闭幕式上作大会总结,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郭尚平院士致闭幕词。郭尚平院士在闭幕词中说,本次学术大会是一届成功的、圆满的大会,会议录用论文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超过了前几次会议,参加单位数量和与会代表人数也创历届会议之最。郭院士对武汉工业学院承办这次会议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下一届会议承办方重庆大学代表在闭幕式上发言,欢迎各位专家学者2011年共聚美丽山城。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中国力学学会渗流力学专业组扩大会议,经无记名投票决定,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承办第十二届(2013年)全国渗流力学学术会议,会议地址,山东省青岛市。

本次会议得到了湖北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郭生练副省长、省教育厅黄利鸣副厅长在会前会见并宴请了参会的各位院士以及部分国内外知名学者。


 

-----------------------------------------
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工作会议纪要

 

在实验力学与无损检测新技术高级研讨会召开会议期间,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于2009年5月15日在北京工业大学召开了第四次工作会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谢惠民教授主持了会议,专业委员会成员和特邀代表共计31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力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杨亚政代表中国力学学会到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肯定了实验力学学科与工程实践的紧密关系和积极作用,对建设实验力学学术网站、加强队伍建设、发展极端条件下的实验测试技术、提高解决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关键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殷切希望。

会议的主要议题如下:

1)内蒙古工业大学邢永明教授介绍了2009年第12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暨第3届“二十一世纪的实验力学学科发展-海峡两岸实验力学研讨会”的筹备进展情况,表示将继续推进投稿摘要网评、会议组织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会议场地、住宿、厂商展览和下一轮会议通知和会议编号申请等事宜。谢惠民教授指出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人员应仪器设备厂商交流合作。根据伍小平老师的建议,在内蒙古2009年全国实验力学会议期间将召开《实验力学》编委会会议。

2)会议初步讨论了2010年专委会各工作组的专题研讨方向,华南理工大学的黄培彦教授提议对有关土木工程中的力学研究和工程测试组织专题研讨会,国防科技大学的于起峰教授建议以国防与武器装备中的力学为专题组织专研讨会,并决定于今年第12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期间的工作会议上来确定具体细节。东南大学的何小元教授建议由教育工作委员会和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光测力学讲习班,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光学测量技术。此外,专委会对微纳米实验测试工作组组织有关青年科学家论坛达成初步意向。

3)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应该对实验力学学科的“十二五”发展战略进行研讨,天津大学亢一澜教授提出实验力学需要进一步面向工程测试和加强解决国家需求的能力,一方面要注意汇集面向实际的实验力学测试成果和工程实例,扩大实验力学学科的影响;与此同时,还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实验力学学科建设方向,面向国家需求,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科技大学张青川教授联系自己的科研工作,畅谈实验力学在微制造工程中的应用,他谈到只有面向实际需求,解决工程问题,才能更好地发展。

4)北京工业大学何存富教授概要介绍了就即将举行的实验力学与无损检测新技术高级研讨会参会概况,认为实验力学学术会议除了继续采取年会制度形式之外,应积极尝试采取专题研讨形式,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来提出对实验力学的需求,达到增进行业间的相互了解与协作来解决国家和工程中出现的关键问题。

与会委员也一致认为要以国家需求为牵引,积极介入国家需求项目中去,使实验力学学科做大、做强,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
(摘自 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http://www.cstam.org.cn )
 

-----------------------------------------
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

 

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推荐工作已于2009年4月30日结束。经过院士推荐和归口初选部门推荐,并经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审议,确认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为296人,现予公布。

数学物理学部(共52人)

化学部(共42人)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共63人)

地学部(共53人)

信息技术科学部(共39人)

技术科学部(共47人)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规定,将于近期在有效候选人所在单位公示本单位有效候选人和相同专业的外单位的其他有效候选人的有关情况。5年之内调动工作单位的,将同时在调出单位公示。公示时间为1个月(从公示之日算起)。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投诉信处理办法》规定,如对候选人公示材料内容的真实性有不同意见,请于2009年9月15日之前,将书面意见以真实身份署名,寄至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邮编:100864)。不受理其他方式和匿名意见。

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

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提名、遴选工作于4月30日结束。经形式审查和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定,有效候选人共449人,现予公布。
自即日起,每位有效候选人的提名材料将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材料公示办法》的要求在其工作单位公示,公示时间为一个月。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49人)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44人)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68人)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51人)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54人)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32人)

农业学部(57人)

医药卫生学部(61人)

工程管理学部(33人)

四华裔科学家当选09年度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4月28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在第146届国家科学院年会上宣布,2009年度新当选72名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其中有四位华裔科学家,他们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张圣容,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讲座教授蒲慕明,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王永雄,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谢宇。

其中颇受关注的蒲慕明自1981年起积极投入协助恢复和建设中国生物科学研究的工作,多次到国内讲课,上讲习班等。1983年至1986年蒲慕明参与筹建清华大学生物和生物工程系,并任首届系主任。1988年至1991年蒲慕明参与筹建香港科技大学,并负责生物学科发展、招聘人才等工作。1999年11月27日起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其间他积极致力于科研文化的建设,擅长于融中西方文化为一体,为中国科研体制的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创建于1863年的美国国家科学院是美国科学界最高荣誉机构,由科学及工程研究方面的杰出科学家组成。每年4月底,美国国家科学院都在华盛顿举行年会,并在会议最后一天公布本年度新当选的院士及外籍院士名单。至今年为止,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总数增至2150人。此前,中国科学家陈竺、张启发和李爱珍等曾当选外籍院士。
 

 

========================================================================
 力学人物
-----------------------------------------
Prof. Junuthula N. Reddy , Texas A&M University

Junuthula N. Reddy (born August 12, 1945) is a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nd holder of the Oscar S. Wyatt Endowed Chair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Texas A&M University, College Station, Texas, USA. He is known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

Education:

• Ph.D. – University of Alabama in Huntsville, Alabama, 1973

• M.S. –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Oklahoma, 1970

• B.E. – Osmania University, Hyderabad, 1968

Books:

• J. N. Redd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3rd ed., McGraw-Hill Education (2005). ISBN 0071244735

• J. N. Reddy, Mechanics of Laminated Composite Plates and Shells: Theory and Analysis, 2nd ed., CRC Press (2003)

• J. N. Reddy, An Introduction to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4). ISBN 019852529X

• J. N. Reddy, Energy Principles and Variational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2nd ed., John Wiley (2002)

• J. N. Reddy, Applied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Variation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McGraw-Hill (1986); reprinted by Krieger, Melbourne (1991)

• J. N. Reddy, Theory and Analysis of Elastic Plates, Taylor & Francis (1999)

• J. N. Reddy and D. K. Gartl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in Heat Transfer and Fluid Dynamics, 2nd ed., CRC Press (2000). ISBN 084932355X

• J. N. Reddy and M. L. Rasmussen, Advanced Engineering Analysis, John Wiley (1982)

• J. T. Oden and J. N. Reddy,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Finite Elements, Wiley-Interscience (1976)

• J. T. Oden and J. N. Reddy, Variational Methods in Theoretical Mechanics, 2nd ed., Springer-Verlag (1982)

 

 

========================================================================
 学术会议
-----------------------------------------
第2届国际认知神经动力学会议(ICCN’09)会议

 

最近五十多年脑研究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一个层次跨度覆盖从量子场直到社会相互作用的有关脑认知的全新领域,其中非线性神经动力学的概念贯穿始终。涌现出新一代的科学家,他们受过多学科研究的训练,善于处理不同层次的数据并运用各种数学工具。

认知从其本质上来说是动态的,对它的探索无论用还原论的方法还是用整体论的方法都不可避免地要牵涉到各个层次。由于非线性动力学和认知科学的飞速发展,产生了从神经动力学的观点来研究认知的趋势。为了促进融合认知科学和神经动力学为一体,华东理工大学和浙江大学将联合于2009年11月15日到19日期间在杭州举行第2届认知神经动力学国际会议(ICCN’09)。本次大会将为在此领域和相关领域中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提供一个难得的平台,进行经验交流、检阅最新进展和思想的碰撞。会议期间还将举行“Cognitive Neurodynamics”杂志的第二此编辑部会议。会议包括三天半的学术交流和半天旅游。

会议报告分为大会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和展板报告等形式。

本次会议收到的会议全文,将经过严格匿名评审。论文集将由Springer出版社在会后正式出版,并申请ISTP和EI收录。优秀论文将推荐经过扩充以后发表到“Cognitive Neurodynamics”杂志(SCI正在对该杂志进行评估)。

召开时间:11月15日至19日

会议地点:杭州 浙江大学

会议主席:王如彬

会议人数: 200-250

会议议题:

(1)微观认知神经动力学

(2)介观认知神经动力学和跨层次神经动力学

(3)宏观认知神经动力学

(4)认知神经动力学的应用

联系人: 王如彬,陆启韶,李光

联系方式: 电话:021-64253654

Email:rbwang@ecust.edu.cn

地址:上海梅陇路华东理工大学认知神经动力学研究所

重要截止期

2009年4月30日 提交组织专场报告会的建议书

2009年5月31日 投稿截止

2009年6月30日 接受通知

2009年7月31日 提交文章最后文本

2009年8月15日 提交申办下届会议的申请书

有关组织专场报告会的建议书需包括建议人姓名、单位、职务、报告会题目、发言人数和拟邀请的发言人名单。建议书请寄Sicpb2004@fudan.edu.cn

论文投寄

论文必须用规范的英语书写,内容必须是有原创性的,并且没有在其它地方发表过。论文经排版后篇幅不能超过4页,超过部分将酌收超页费。论文格式和投寄方法请见大会网页。

联系方式:

大会网站: http://www.iccn2009.org或http://iccn2009.zju.edu.cn

上届会议网站:http://www.iccn2007.org 可以由此预计本次会议的规模和水平。

如有一般性问题和学术上的问题,请联系

顾凡及教授 sicpb2004@fudan.edu.cn

同时抄送王莹老师 sheh@ecust.edu.cn

有关财务问题和住宿、交通等会务和杭州当地的问题,请联系

王酉博士 youwang@iccn2009.org
     

-----------------------------------------
中国科协关于举办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的通知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

        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以下简称“年会”)将于2009年9月8-10日在重庆市举行,由中国科协和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按照中国科协“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及“大科普、学科交叉、为举办地服务”的年会定位,以公众、科技工作者、政府和企业为服务对象,搭建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决策咨询三大平台,实现科学家与政府、企业和公众以及科学家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为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国60周年。

二、年会主题

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

三、活动安排

(一)开幕式和大会报告会

 开幕式和大会报告会将于9月8日在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举行,届时邀请海内外知名科学家就科技界和社会关注的问题作大会报告。

(二)学术交流

以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实效为核心,围绕学科前沿交叉问题、重大科技研究计划中的问题进行交流研讨,拟设立34个分会场,其中国际分会场5个(会议语言为英语);主要组织国内外学科前沿领域的一线专家出席,9月9-10日举行。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等有关单位申请承办并负责组织。分会场设置情况见附件1,征文要求见附件2。

(三)科普活动

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年会主题,结合重庆市公众、社会和科技需求,面向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等重点人群,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在重庆市及周边区县举办,由中国科协与重庆市有关单位共同组织。科普活动启动仪式拟与重庆市科技馆开馆仪式结合进行。科普活动初步安排见附件3。

(四)专题论坛和院士专家座谈会

围绕重庆市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在组织专家深入重庆市有关区县、企业、科研院所等调研的基础上,举办系列专题论坛,原则上在重庆市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之前完成。论坛由重庆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市级相关学会和有关单位承办,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组织专家参与。邀请有关院士和专家,举办重庆市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为重庆市发展建言献策。专题论坛初步安排见附件4。

(五)专项活动

根据中国科协和重庆市的需要设立,举办女科学家高层论坛、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论坛、科技工作者的人文思考论坛、城市照明建设与经济发展论坛等活动。

四、与会人员

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人员的参会资格通过征文产生。请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科协等采取多种形式,向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放年会通知,组织科技工作者报名参会。拟报名参加学术交流的科技工作者请于2009年7月1日前将报名表(附件5)和论文(含电子版)提交到相应分会场组织单位,并通过中国科协通用会议系统网上注册个人信息。

年会科普活动、专题论坛及专项活动的参加单位、专家和人员,采取申报和邀请相结合的方式,由承办单位根据活动需要确定。

地方科协和特邀代表参会方法另行通知。

五、其他

年会有关信息将随时在中国科协网页(http://www.cast.org.cn)相关栏目发布

 

-----------------------------------------
the First Brazil-China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Computing

(From Jiang Zhu,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Scientific Computing, Brazil)
 

You are invited to attend the First Brazil-China Conference on Scientific Computing (http://www.lncc.br/BCSciComp2009/ ) to be held in September 21-25,LNCC, Petropolis, Rio de Janeiro, Brazil.


 

-----------------------------------------
EISOLS—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d Subsidence,October 17-22, 2010
http://www.eisols2010.com/

Call for Papers: Abstracts due September 14, 2009.

Topics: Geologic Processes; Fluid Withdrawal; Solid Extraction; Geochemical Processes; Earth Fissures & Ground Ruptures; Monitoring Techniques, Modeling; Remediation & Mitigation; Social/Cultural/Economic Impacts; Management Strategies.
      Preconference Workshops: Subsidence Monitoring; MODFLOW (Advanced); Satellite Radar Interferometry.

Field Trips: Queretaro City & other nearby cities; Mexico City & Teotihuacan.

Sponsored by UNESCO. Hosted by UNAM (National 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exico).

 

-----------------------------------------
ICCES09-RBF:Special Symposium on Meshless & Other Novel Computational Methods

Aug 31- Sep 2, 2009, Bistra Castle, Ljubljana, Slovenia

 

Dear Colleagues,

On behalf of the Organisers of the above ICCES Special Symposium,we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to participate in the following minisymposium 

“RBF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Organised by T. Tran-Cong and N. Mai-Duy

Full details about the Symposium are available at http://www.iccesmeshless.org/

DEADLINES

July 31, 2009: a one page abstract.

August 7, 2009: authors will be notified on the acceptance of the abstracts

August 21, 2009: registration fees deadline

October 31, 2009: a full length paper due

(Template for preparation of abstract is available at the conference online journal website: http://www.techscience.com/icces/auth_instru.html)

 

========================================================================
 教育教学
-----------------------------------------
清华将开设“钱学森力学班”

 

日前,记者从清华大学了解到,2009年清华大学在全国计划招生3330人,总体规模与往年持平。今年在京理工科计划招生252人,文科计划招生18人。招生专业有四大变化,其中,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一的力学学科将开设“钱学森力学班”,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的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主任郑泉水表示,该班不仅给出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还给招收的40名学生每个人都配备导师及国际化的师资力量。

开通优秀学子通往科学殿堂的大门

“新开设的‘钱学森力学班’将配备最优秀的、国际化的师资队伍,聘请本领域著名的学者为该班授课,出色的教师,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人格的魅力。”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主任郑泉水教授表示。“钱学森力学班”将设立专门的课程体系,重视数学和力学基础以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打下扎实的基础,增加跨学科课程的设置与选择,学生可以到相关院系选课,扩展学生的选课范围,拓宽学生的跨学科视野。同时,建立高水平的国际化培养体系对学生进行培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针,一方面请国际力学大师和著名学者来清华授课,另一方面选送部分学生前往国际上具有顶级力学培养基地的著名大学,例如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剑桥大学、西北大学等,进行交换学习。建立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发挥他们在科研上的巨大潜力,造就他们的优秀学术素养。

“新生入班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头三年至少须换一次导师,第四年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最后的导师。”郑泉水说,“导师则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培养等提供指导,这将有利于密切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有利于实行因材施教。”郑泉水还表示,将在该班中建立专题研究课,使学生能及早进入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领域,推动专题研究课小组交流和班级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创新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研究、综合与联想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即开始从事科研工作。

据悉,在新开设的“钱学森力学班”计划招收的40名学生中,航天航空学院占30名,机械、精密仪器、汽车、热能、土木、水利等系占l0名。学生入学后实行本硕贯通培养,大部分学生可以直接免试攻读博士学位。实行流动制,部分不适合该培养计划的学生将在适当时候转到其他班级,同时从其他专业补充基础好、有志于从事力学或相关技术科学研究的同学(二次选拔)。该班的开设旨在建立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力学或相关技术科学领域的顶尖人才。

记者了解到,清华工程力学系源于1957年由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张维等教授发起创建的力学研究班。在此基础上,1958年由张维、杜庆华、黄克智等教授创立了工程力学与数学系,为新中国力学、技术科学和相关工程领域培育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包括12位院士。本学科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作出了突出成就,如l993年以“固体力学重点学科建设与高水平博士生规模培养”项目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自l999年教育部设定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奖以来,本学科共有10篇论文获得该奖。清华力学学科目前不仅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一,在国际上也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固体力学团队近十年来在多项重要指标上已经跻身世界前十,已经成为人才济济、硕果累累的人才培养核心基地之一。

“我们希望能基于国内外强大而优秀的师资队伍,建立一个高水平的国际化培养体系,强调因材施教,设立专门的课程体系,加重国际学术交流,强化专业实践与专题研究的环节,结合清华力学五十年的力学教学实践经验,力争使得钱学森力学班成为造就较高比例杰出人才的摇篮。”郑泉水说。

招生专业四大变化

除了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将开设“钱学森力学班”面向考生招生外,今年,清华大学日语专业将不在统招批次投放招生计划,而是作为非通用语种纳入提前批次进行招生。若考生同时填报了清华大学日语专业和一批次专业志愿,且均达到分数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放弃小语种录取。

心理学将作为社会科学实验班的一个分流方向,面向考生实行文理兼招。这是清华大学心理学系自去年复建以来的首次招生,据了解,早在1952年并入北京大学之前,心理学系作为清华大学理学院六大系之一,曾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学人才。

法学专业下开设国际型法学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以“双语双法”(即中国法律和西方主要国家法律课程,中文和英文双语教学)为特色,一半的学生在本科期间将有机会赴国外进行交换学习、锻炼,每个学生都将由一名博士生导师担任导师。考入法学专业的学生,高考成绩优异、综合素质好的,可以入选该项目。

自主招生不断改革 目标直指拔尖创新人才

多年来,清华大学一直致力于多元化人才选拔方式的探索。从2003年开始实施自主招生以来,随着自主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自主招生工作的不断深入,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更加尊重考生的特点,同时体现了清华“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

据悉,在今年清华大学举行的保送生自主招生考试中,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张莹嫇、杭州二中张祎喆等同学,根据其优异的表现,在经过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示后,在清华大学的高考录取中获得了60分的优惠。据了解,张莹嫇同学笔试第一部分的成绩位居全国前5名,张祎喆,笔试第二部分的成绩属于全国前2%。

清华大学不断发展和创新教育理念,本着“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人才培养理念,逐步推广实行按院系招生,按大类培养的模式,同时,采取多项措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

《科学时报》 (2009-4-28 B2 校园)

 

-----------------------------------------
第七届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进入倒计时

 

随着报名工作的圆满完成,第七届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进入最后的准备工作冲刺阶段,本次力学竞赛报名人数达到12089人,考生遍布全国29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

中国力学学会高度 重视此次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通过相关部门与各地力学学会的沟通协调,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考试所用的答题纸已经于5月9号从北京快递发往全国各地的考点,截止发稿时各个单位都已经确认收到。而考试所用的题目,按照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规定,将由上一届(第六届)团体赛冠军获得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组织命题。正式的竞赛试题已经通过了竞赛组委会仲裁组专家的两次审核,中国力学学会负责试题的印刷、密封和机要发送。5月12日上午,中国力学学会相关负责 人已经通过北京市机要局将一万两千多份试题按照考场发送到全国各地,近期将会到达各地的机要部门,至此第七届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相关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

5月24日上午9点,此次力学竞赛将正式开始,万余名考生将在3小时内运用知识和智慧挑战力学难题,最后的团体赛将于2009年8月在西北工业大学举行,恭祝广大考生在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
关于举办“2009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活动的通知

 

由中国力学学会、周培源基金委员会主办,河海大学、江苏省力学学会承办,南京外国语学校、扬州大学协办的“2009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定于2009年7月12日-19日在南京进行。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有:

一、海峡两岸力学科普交流(力学教育及科普工作者);

二、海峡两岸中学生力学夏令营:

1、力学知识竞赛;

2、力学趣味竞赛;

3、力学科技制作、科技论文展(展厅展示:作品展览、论文张贴(A4纸激光输出));

4、南京市内交流、参观活动。 

三、费用

1、力学科普交流会代表会议费600元,食宿自理;

2、中学生力学夏令营费每人600元(包括夏令营期间以上四项主体活动)。住宿费自理。

四、奖励

各项优胜者颁发证书和奖品,其中力学竞赛获奖名次在前的学生和辅导老师将优先选派参加2010年在台湾举办的“海峡两岸力学科普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活动。

请各省、市、自治区相关单位认真组织,并将回执于2009年6月15日前寄至:

210098南京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科技处 邬萱老师 收

电话:025-83786951(可以传真) 13601580850

E-mail:lxxh@yahoo.com.cn

欢迎有意承办“2011年海峡两岸力学科普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活动的省、市、自治区力学学会派人观摩和参观。

中国力学学会
周培源基金会
河海大学
江苏省力学学会
 

 

-----------------------------------------

北京大学第8届应用数学与科学计算暑期学校

2009年7月13 日 - 8月10 日

 

负责人:

鄂维南教授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张平文教授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李铁军副教授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资助单位: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天元基金

动机:

应用数学与科学计算暑期学校是一项交叉学科学术精英的培养计划,于2002年夏季正式启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七期。交叉学科研究是国际上科学研究的主流方向,这项计划正是基于交叉学科发展的要求而开展的。该项目课程设置以计算科学为根本,结合了物理,材料, 力学等学科的研究需求,重点培养从事交叉学科研究和教育的青年人才。

课程安排:2009年度将开设的暑期学校课程将包括如下四门课:

(一)The atomistic simulation of materials

主讲教授:任维清 杨志坚

所属机构:美国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研究所 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大学

学时数:16

(二)A mathematical 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physics

主讲教授:David Cai

所属机构:美国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研究所

学时数:16

(三)Homogenization and fronts in heterogeneous media

主讲教授:Jack Xin

所属机构: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

学时数:16

(四)A mathematical introduction to kinetic theory

主讲教授:Yan Guo

所属机构:美国布郎大学

学时数:16

注:以上四门课程中第2,3、4门课程将与本年度教育部暑期学校联合承办,而第1门课程是以往暑期学校均开设的,同样为本次暑期学校的主要课程之一。

暑期学校网址:http://www.math.pku.edu.cn/pzhang/Chinese/summer/2009/index.html                

 

 

-----------------------------------------

2009中美微纳米与生物力学与材料夏季讲习班和研讨会(UCWSI2009)

(大连理工大学 郑勇刚博士 供稿)

 

《2009中美微纳米与生物力学与材料夏季讲习班和研讨会》(UCWSI2009)将于2009年7月2-7日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讲习班还有部分剩余名额,热诚欢迎您单位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参加。

讲习班和研讨会将为中美两国在生物、纳米、材料、力学以及交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合作交流提供平台,培养和训练该领域新一代的研究者,使他们能有机会了解该领域的前沿,和知名学者交流并创造进一步学习和深造的机会;讲习班和研讨会强调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问题、相关应用和背景入手,为学生或年轻学者提供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短期高强度课程学习,达到吸引青年研究者加入和了解该研究领域的目的。同时加强对微纳米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中的基本科学问题、新兴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交叉学科、新应用、新器件和新工艺等进行深入交流,强调进一步的合作研究平台与交流机制建设。

会议详细信息可见以下网址 http://denm.dlut.edu.cn/ucwsi2009.htm ,期待与您在大连相会

 

 

==========================================================================
论著期刊
-------------------------------------------

                                                               力学学报2009,Vol 41 (3(中文)) 2009-5-25                                                                            

论文
289 李舰 张劲柏 李椿萱 高压下液体微管道流动的摄动分析
300 刘向军 张健 林超 双圆柱绕流特性的模拟研究
307 叶学民 李春曦 王松岭 界面剪切力作用下波状液膜流的水动力稳定性
313 李小波 刘曰武 盛宏至 冯汝勇 考虑介质微观非均质特征的乳状液渗流模型
318 刘诚 沈永明 定床弯道内水沙两相运动的数值模拟
329 李陆军 段俐 胡良 康琦 两层液体Bénard-Marangoni对流的实验研究
337 冯文韬 蒋文涛 樊瑜波 邓小燕 李晋川 陈君楷 Taylor补丁对新型动脉旁路移植流场影响的数值分析
342 龚亚琦 樊建平 王乘 水分子扩散阻力对IPMC致动特性的影响
350 廖振鹏 刘恒 谢志南 波动数值模拟的一种显式方法
361 石艺娜 秦承森 金属射流失稳断裂的理论分析
370 何其健 宋宏伟 黄晨光 基于分形的泡沫金属细观结构与尺寸效应研究
376 唐炳涛 孙德明 王兆清 赵震 用于板料成形反向模拟的特殊应力更新算法
383 何明辉 毛嘉成 范如玉 张平 基于SVM回归的圆柱壳体抗脉冲强度预估模型
389 李晓娜 安美文 王立 吴文周 陈维毅 肌球蛋白II缺失细胞胞质分裂机制研究
398 范文亮 李杰 广义密度演化方程的δ函数序列解法
410 陈龙祥 蔡国平 柔性梁受迫振动时滞变结构控制的试验研究

简报
418 张锋涛 崔凯 杨国伟 崔媛媛 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乘波体优化设计
425 陈柱 刘官厅 关璐 星形裂纹的应力分析
431 荣见华 邢晓娟 邓果 一种变位移约束限的结构拓扑优化方法
440 杜永峰 刘彦辉 李慧 串联电气设备支架隔震体系地震响应半解析法

 

-------------------------------------------

《计算机辅助工程》继续成为“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金牌合作媒体

(《计算机辅助工程》 于杰编辑 供稿)

 

第五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将于7月28日在兰州召开。自从第三届CAE年会开始,《计算机辅助工程》(以下简称《计辅》,网站:http://www.chinacae.cn)就与年会承办方深入合作,此次是《计辅》继第四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之后,再一次成为该年会的金牌合作媒体。金牌合作媒体还有上海CAE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中国仿真互动网等。

该年会是我国CAE领域一年一届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专业盛会,为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专家、工程师提供交流合作、发布最前沿科研成果的平台,已经分别在北京、青岛、大连、西安成功举办过四届,来自国防科技工业、汽车制造、机械装备、电子工业、土木工程、教育等行业的与会代表累计超过1000多人,已成为我国CAE领域专家学者和仿真工程师的专业交流平台。

本届会议适逢创办5周年,将由来自科技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制造企业、高等院校的领导、两院院士、知名专家、软硬件厂商代表作主旨报告、主题演讲,进行技术交流。届时,会议还将出版会议论文集,评出CAE领域杰出贡献奖、年会最佳案例和年会最佳教育机构等奖项。

第五届CAE年会的详细信息请见:http://www.chinacae.cn/ch/reader/view_news.aspx?id=20090506212049001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IJAM) Vol.1 No.2

 

1. “Postbuckling Of Nano Rods/Tubes Based On Nonlocal Beam Theory”, C. M. Wa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Y. Xiang (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 S. Kitipornchai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 “Ductile Fra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Aluminum Alloy 2024-T351 Using Damage Plasticity Theory”, Liang Xue and Tomasz Wierzbicki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3. “Lateral and Torsional Vibrations of A Two-Disk Rotor-Stator System with Axial Contact/Rubs”, Kunpeng Zhang and Qian Ding (Tianjin University)

4. “Phenomenological Modeling For Pore Opening, Closure And Rupture Of The Guv Membrane”, Hui Fan and Yan Che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K. Y. Sz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5. “Estimating Material Property and Failure of A Living Cell; Numerical Study”, Mahmoud Chizari and Bin Wang (University of Aberdeen).

6. “A New Efficient Approach fo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Nano-Switches under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Intermolecular Surface Forces and Electrostatic Actuation”, Mahdi Mojahedi, Hamid Moeenfard, Mohammad Taghi Ahmadian (Sharif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7. “The Complex Variable Element-Free Galerkin (Cvefg) Method for Two-Dimensional Elasticity Problems”, Miaojuan Peng, Pei Liu, Yumin Cheng (Shanghai University).

8. “New Mechanics of Spinal Injury”, Vladimir G. Ivancevic (Defense Science &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of Australia).

 

 

-------------------------------------------

BEM Journal

 

http://www.elsevier.com/wps/find/journaldescription.cws_home/422920/description#description

As you may be awar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alysis with Boundary Elements and other Mesh Reduction Methods (EABE) continues to increase in size as well as in the quality of the papers we are publishing.

The quality of the publication is reflected in its impact factor which continues to grow from year to year. We are aware of your work in the topic of engineering analysis and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to consider our Journal for your research output. We will endeavour to see that the paper is properly processed.

You may also be interested to know that the Journal supports the well established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oundary Element Methods, the next of which is to take place at the Wessex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hurst Lodge, from 2 to 4 September 2009. The Conference is also the occasion for holding the Annual Editorial Board Meeting of the Journal. While participating in the Board Meeting is restricted to the Members, the Conference is open to all our colleagues. Authors of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Conference will be requested to send papers for publication in the Journal.

We are keen to continue improv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members of the BEM/MRM community and with this in mind we have recently launched a website dedicated to BEM/MRM (boundaryelements.com). I hope that you will visit the site and consider letting us have a short CV (250 words) together with a recent photograph, for display on the site.

Carlos A. Brebbia
Alexander H.D. Cheng
Editors

 

 

==========================================================================
招生招聘
-------------------------------------------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招聘

 

根据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力学实验教学和研究的需要,现面向国内高校招聘实验教学和研究岗位人员一名。

一、应聘条件

(1)应届博士毕业生,身体健康;

(2)为人诚信、正直、公正,有团队合作精神,工作责任心强;

(3)热爱实验教学和研究工作,并具有一定的实验力学知识和能力;

(4)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应聘方法

应聘人员请于2009年5月30日前将个人简历(包括本人基本信息及学习经历、从业经历、本人身份证以及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相关资格证书等材料复印件各一份)交至学院办公室。联系人:韦林、杨国标,联系电话:65983267,65982388。Email: tjweilin@163.com; yanggby@tongji.edu.cn

三、相关待遇

 相关待遇按同济大学有关规定执行。
 

 

-------------------------------------------
北京理工大学2009年招聘长江学者启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长江学者聘任办法》的文件精神和我校人才需求情况,现向海内外诚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热忱欢迎海内外杰出人才加盟北京理工大学!

基本应聘条件

具有稳定、前沿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方向,在本学科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高水平的论文或学术成果奖励),在本学科领域具有国内领先或世界先进水平 的学术成就;学术思想活跃,与国内外同行有着广泛的学术联系,并有一定的知名度,能了解和把握本学科领域的世界发展前沿,对本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工作有创新性构想,具 有领导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有在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学习工作经历;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

招聘学科领域

飞行器设计 动力机械及工程 信息安全与对抗 材料物理与化学 流体力学 工程热物理 目标探测与识别 应用化学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热能工程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流体机械及工程 微电子技术 应用数学 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凝聚态物理 机械电子工程 交通运输规划及管理 导航制导与控制 理论物理 工程力学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无机化学 机械设计及理论 光学工程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物理化学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物理电子学 系统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车辆工程 测试剂量技术及仪器 计算机应用技术 工商管理 机械电子工程 通信与信息系统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公共管理 工业工程 信号与信息处理 计算机系统结构 应用经济学

详细信息请登陆:http://www.sciencenet.cn/classinfo/info.aspx?id=8585

 

-------------------------------------------
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招聘编辑

 

中国力学学会是中国科协所属的全国性一级学会,挂靠单位为中科院力学所,常设办公机构为学会办公室,其中包括《力学学报》、《ACTA MECMANICA SINICA 》、《力学与实践》、《力学进展》编辑部。

由于工作需要,现招聘编辑,具体要求如下:

力学专业毕业,硕士以上学历,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身体健康,年龄在40岁以下;对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及敬业精神,同时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热爱期刊编辑工作。

有意者请将个人简历,学历、学位证书,身份证,有关技能证书复印件和获奖证书复印件等寄至:

北京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5号, 邮政编码:100190

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 刘希国收

电话:62536271

E-mail:actams@cstam.org.cn


 

-------------------------------------------
PostDoc Position at UConn

 

Tissue Mechanics Lab. at the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is looking for one Postdoctoral Fellow with background on cardiovascular mechanics and computational modeling. Research projects involve testing and 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cardiovascular tissue functions and medical device design.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contact Dr. Wei Sun at:

Wei Sun, Ph.D.

Assistant Prof. of Biomedical Eng & Mechanical Eng

Bronwell Building 203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Storrs, CT 06269

Email: weisun@engr.uconn.edu

 

 

-------------------------------------------
Post Graduate Researcher or post doctoral position at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ost doctoral associate or post-graduate researcher position is available in the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at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Washington, DC. The candidate should be proficient in C++ programming and OOP concepts and preferably (but not necessarily) GIS applications. PhD degree is not necessary. The project involves developing an agent-based fish life cycle model for San Francisco Bay and Delta. The initial appointment will be for two years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extension based on satisfactory performance. The starting date is flexible but ideally on or before September 1, 2009. Interested candidate please send a CV to Dr. Arash Massoudieh email: Massoudieh@cua.edu

 

 

========================================================================
 机构团队
-----------------------------------------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Texas A&M University

 

Research

The Department's research encompasses a wealth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The department houses both state-of-the-art turbomachinery and energy systems laboratories. Active research efforts within the department are in the areas of polymers, crystalline materials, heat transfer, fluid mechanics, energy systems, combustion, mechanics, turbomachinery, and systems and controls. Federal, state, and industrial sources support the department's research. Federal funding sources include NSF, DOE, NASA , US NRC, EPA, ONR , US Army, and AFOSR. Various industries sponsor their research through turbomachinery and polymers consortiums.

Research Group Contact Information
• Contact Information sorted by Principal Investigator
• Contact Information sorted by Research Group

Current Showcased Research Topics
• Thermodynamic Engine Cycle Simulations
• Nanoscale twinning in thin films
• Layer-By-Layer Aessembly of Multifunctional Thin Films
• Emission Control

Research Groups and Centers
• Advanced Engine Research Laboratory (T. Jacobs)
• Aerosol Technology Lab (A. McFarland)
• Gas Dynamics and Propulsion Laboratory (E. Petersen)
• Computational Heat Transfer (N.K. Anand)
•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R. Arroyave)
• E3 (Engines, Emissions, and Energy) (J. Caton)
• Energy Systems Laboratory
• Fluids, Turbulence, and Fundamental Transport Lab (A. Duggleby)
• Industrial Assessment Center (W. Heffington)
• Innovation, Design Reason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Methods Lab (J. Linsey)
• Interface Group (H. Liang)
• Laboratory for High Temperature Materials (M. Radovic)
• MESAM (I. Karaman)
• Multi-Phase Flows and Heat Transfer Laboratory (D. Banerjee)
• Nano-Energy Laboratory (C. Yu)
• Nanolayer & Thin Film Group (X. Zhang)
• NIML - Networked Intelligent Machines Laboratory (A. Parlos)
• Plasma Engineering and Diagnostics Laboratory (D. Staack)
• Polymer Nano Composites (J. Grunlan)
• Polymer Technology Center
• Precision Mechatronics (W. Kim)
•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 (K. Annamalai)
• Synthetic Multifunctional Composites (T. Creasy)
• Thermo-Fluids Control Lab (B. Rasmussen)
• Tribology Group (L. San Andres)
• Turbine Heat Transfer Laboratory (J.C. Han)
• Turbine Performance and Flow Research (T. Schobeiri)
• Turbomachinery Laboratory
• Vibration, Control and Electromechanics (A. Palazzolo)
 

========================================================================
 网络精选
-----------------------------------------
光明日报:学术测谎仪背后的警示

 

据《中国青年报》4月22日报道,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等高校近日纷纷引进“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用来检测毕业论文。有人名之曰“学术不端行为测谎仪”。

学术测谎仪,究竟是何物?其实,它就是一个软件,里面以涵盖范围甚广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对比数据库,可用于检测抄袭、一稿多投、篡改、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据称,原则上,需要检测的文章与其中的文献进行对比,只要存在一句雷同,就能被系统发现。

从技术上看,这样一个测谎仪颇有一些“举报”功能。对于那些造了假而又懒于掩饰的人而言,学术测谎仪无疑可以轻而易举地使之原形毕露。在学术论文的审查过程中,先过测谎仪这一关,当可以省却许多气力。新疆部分高校引入这一技术,对及早发现及处理相关学术不端行为,应会收到相当的效果。

反剽窃软件的运用,新疆高校当然不是第一家。比如,在近日曝光的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涉嫌抄袭的事件中,相关单位就委托清华大学通过反抄袭软件审查问题论文。作为学术审查的初步,学术测谎仪的搜索速度快、范围广、精度高,得出的数据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其局限性也非常明显——这些数据只是“表面功夫”,真正的学术鉴定尚需进一步的学理评判。因而,在字句对比方面,测谎仪虽可以明察秋毫,但对那些善于“改头换面”的造假者却无能为力。就此而言,人们对学术测谎仪的期待也不可过高,视之为一个便利的工具足矣。

对于学术测谎,真正需要深刻思考的并不是技术上的些许漏洞,而是其中折射的学术生态的变异。所谓“测谎”,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每一个学术论文的提交者都是不诚实的,都有造假的嫌疑。因此,人人都要过场,接受测谎检验。于是,学术造假的发现和处理,不是围绕相关证据来展开,而是通过不分青红皂白地检查每一个人来进行的。这就好像警察抓小偷,不是靠不放过蛛丝马迹的证据采集,而是把大街上的每个人都当作贼,一个个搜身之后再看谁是盗贼。这种“草木皆兵”的过敏症状,其根源正是现实状况的逼迫。近些年来,学界这块净土风波不断,常常是新闻聚焦所在。如果不是层出不穷的学术丑闻的熏染,如果没有学术榜样的倒掉以及学风败坏的蔓延,何以会有当下“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普遍怀疑?以此来看,学术测谎仪的使用,不只出于技术便利的考虑,恐怕更有学术生态变异带来的深层原因。

通过学术测谎这道关,清者自然严于律己,浊者也许会有所收敛,学术空间兴许有清风徐来。然而,学术测谎现象警示我们,测谎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只是多发现庄稼地里的几棵稗草而已,并不能起到根治的作用。在学术测谎的背后,我们更需要从根本上想方设法克服当前学术遭遇的无奈窘境。
 

-----------------------------------------
武际可:让力学贴近大众
     ——我与《力学与实践》
 

《力学与实践》走过了它三十个年头了。我是一直陪伴着它走过来的。

第一届编委会的时候,我是编委。在主编卞荫贵,副主编朱照宣领导下做些具体工作。

卞先生是一位心慈面善的长者,他每次主持开编委会,总是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择善而从,所以每次编委会开会都有新的改进。朱先生则是一位不尚张扬一心做实事的学者。我和他在北大共事几十年,总结他的特点是一位“五不”教授,即不当官、不拉经费、不拉学生、不勉强写文章、不出国。教学认真而有水平,科研厚积而薄发,不出国而具有一流的外语,许多教员包括我要往国外投稿,都请他修改后方才能够出手,与他接近的人都获益匪浅。所以他在北大师生中口碑很好。他几十年为力学界默默工作,大百科全书力学卷,经他逐字过手。《力学与实践》的许多稿件他都认真阅读并提出处理意见。卞先生因年事较高,而朱先生恰正当年,所以主编的许多实际工作,大都是由朱先生承担的。几十年来《力学与实践》编委会形成的务实、创新、团结、公正的学风,和他们起了一个好头是分不开的。

通过不断向他们学习,我逐渐体会到《力学与实践》既然是一份综合性学术刊物,而且是我国力学界唯一的一份综合性学术刊物。所以就应当办出它的特色来。

按照我的体会,它的特色应当是:

1. 为读者服务;2.面向大众;3.文风通俗易懂。

所有的杂志都是编给读者看的,难道说《力学与实践》不是也这样吗?不然,大多数学术刊物是为作者服务的,君不见国内外所有的研究生要毕业需要发布多少多少篇论文,教员要提教授,教授要当院士需要多少多少篇论文,还要在什么什么级别的杂志上发表。绝大多数学术杂志就是为了满足这种庞大的社会需求来服务的。除了狭窄的同行外可能很少人阅读,或者只有作者需要写论文了去查一查,看有什么题目可写。它们的目的是登记研究的原创成果,留待存查,所以只有一些图书馆才订阅,个人订户很少。我想象中的《力学与实践》是应当专门写文章给那些对学习力学、对力学问题有兴趣的广大读者群的。文章在科学上不一定是原创的,但在叙事风格上要求原创,并且一定要有适当广的读者群。

《力学与实践》应当有最为广泛的读者群。依我看,我国在高等学校里,有数以百万计的理工科大学生要学习力学,有数以十万计的力学教员和研究生。如果《力学与实践》办得能够使他们有兴趣阅读并从中获益。那么《力学与实践》对培养我国新一代科学家和工程师将是功德无量的。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力学与实践》所应当面向的“大众”。

要做到让这些大众都喜爱阅读,又能从中获益,必须改变文风。应当把文章写得让尽可能多的读者都爱看而且能够看懂。、

为了体现我心目中的以上办刊方向,1986年在呼和浩特召开的编委会上,我提出《力学与实践》开辟“小问题”栏目的建议。得到编委会一致通过,以后由北大、清华和北航的部分教员负责组织,一直坚持办了下去。经过数十年来的积累,曾经把刊登的题目两次结集出版。对促进广大大学生学习以及改进教学起了很好的作用。

1987年,编辑部换届。我被任命为主编。觉得责任很大,除了完成在北大的日常教学和研究的工作外,我必须把其余的精力全投入到力学与实践的工作中。第一件事,是我建议在大学生中举行力学竞赛。这件事得到了编委会同意和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会批准。由于没有经验,第一届力学竞赛从命题到各项具体活动都是我来具体负责,只请了一位研究生帮忙,向国内知名力学家发了数十封信,征求命题并从中选择合适的题目,在杂志上公布求答。后来改为集中答卷式竞赛。起先力学竞赛是四年进行一次,即每届编委会负责组织一次竞赛。后来改为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每两年一次,规模一次比一次大。对大学理工科各个专业的力学教学影响很大。

要使刊物贴近公众,搞一点如上说的群众活动,如开一个“小问题”栏目、搞一个力学竞赛活动,开读者座谈会听取意见等。这些虽然也很费精力,但毕竟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由于整个学术界的写作文风的传统惯性,要改变刊物的文风才是非常困难的事。其实,据我的观察,在卞、朱主持《力学与实践》时,他们也是很想把刊物的文风改变一下。虽然通过约稿、通俗而又可读性强的文章优先发等许多办法,仍然没有多大起色。文章写得,要么大片公式,没有几句话,要么引文数十篇,像一篇文章目录。写人物像写悼词,没有棱角和个性,一点也不生动有趣。

后来我和我教学的力学系的学生座谈,问他们看不看《力学与实践》,他们说看不懂。我又问,我在这本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他们看不看,他们也说看不懂。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原来学术刊物的文风问题,不仅在力学界是问题,就连自己也是大成问题的。所以我想,要改变刊物的文风,必须从自己做起,从我做起。

想到这一点,可是我一时也抓不着什么好题目来做。于是想起好友王振东曾经在闲谈中说及做过一个水流中椭圆体横向时才是稳定的题目,并且说正好可以作为唐诗中“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注释。便提出让编辑部写信约他写这个题目。岂知他曾经以此文给《力学与实践》投过稿,退稿的命运使他没有回信。

直到1991年在编辑部换届的会议上,我不再任主编了,我想后面的时间可以多写点文章,改变一下自己以前文风了。便提出是否办一个《身边力学趣话》的栏目,得到新主编和编委们的一致赞成。

问题是,想法虽好,由谁来写文章呢。多年来,不是不这样想,没有人写这方面的稿子,还是会落空的。建议是我提出的,实行还得从我做起。便约了王振东一起写。正好参加那次会议的有科普作家协会的汤寿根副理事长,他玩笑地称那次会后我和王振东在科普上打擂台。就这样,从王振东写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开篇,我们两人你一篇我一篇地写起了力学科普文章。几年下来共得二十多篇,1998年由南开大学出版社结集以《力学诗趣》出版,并于2001年5月获得了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著作二等奖。

后来怎样呢?夸下了海口只好硬着头皮来。实际做起来可是不容易。我平时还是爱看科普作品的,可一到自己拿起笔来,却才真正体会到它的难处。它比我以前习惯写的那种“科研八股”要难多了。

第一.许多日常见惯的事物,其科学道理并不是都透彻了解的。普通的研究者也很少提及。所以先得把这些现象背后的道理吃透。写“捞面条”就得自己不断从捞面条中摸透二次流的规律。写倒啤酒,我平时虽然很少喝酒,自己还是买了几瓶啤酒,从头实验啤酒冒泡的行为,并作出科学解释。为了写飞去来器,自己不知做过多少飞去来器,直到能够自由地扔出去飞回来才心里有底。要写笛子,我自己又动手制作了许多尺寸不同、音调不同的笛子。直到总结出一个计算音调与开孔长度和内径的关系的近似公式为止。这还不算,还要收集用同一原理能够解释的各种事物。

第二.有些事情需要查它的出处,就要查阅原始文献。特别是古代文献,不好查。我写《人类是怎样学会量血压的》就要查伯努利和泊萧叶关于流体力学的原始文献。这种文献在现在我们的图书馆里很难找到,在网上有时可以查到一点,有时还得托人到国外去找。记得我在写一篇《从腐草化萤说起》的科普文章,为了找到我国历史上最早认为萤是产卵在草中的一位学者,整整用了十年的时间。起先是在明末方以智的类书《通雅》中,查到号“合溪”的认为“萤产草中”,但不知合溪为何许人也,询问文科的教授,一般也回答不出。一直到最后在一本新出的历代名人别号词典中才查到原来合溪就是南宋的戴侗,最后才在他著的《六书故》中找到他的原始说法。前后经过了十多年。

第三.出处和科学性都具备的条件下,是可以动笔写了,不过在我以前写惯了“科研八股”,第一次写出来,还是有八股味,总得反复修改若干次,有时还要发出去听听同行们的意见,再修改一遍才脱手。

总之,写一篇真正属于原创的科普文章,比以前写一篇科研论文,花的时间要多多了。我想,它也是一种科学研究,是一种要求更透彻的研究。写过几篇以后,还是对它有了兴趣。虽然同仁们有时开玩笑说是“不务正业”。自己也乐此不疲。

我国的学术界有一种不成文的看法。似乎科普文章水平低。所以在学校和研究单位计算研究成果时,不算数。这就是刊物一直缺少优秀的科普文章来源的根本原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获得1971年诺贝尔物理奖的噶波(Dennis Gabor,1900-1979)是由于在1948年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一种新的显微原理》的通俗文章揭示了全息照相的原理。伽利略1638年出版的通俗读物《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是一本不朽的科学巨著。目前,人们逐渐改变着这种情况,张景中院士的科普著作《数学家的眼光》获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王仁院士在《力学与实践》2000年第一期上发表的科普文章《力学的反演,反演的力学》获2003年全国第一届学术期刊优秀论文。优秀的科普文章已经逐渐为我们的社会认可和容纳。经过这许多年来的努力,《力学与实践》身边也已经拥有一支不断进行科普创作的优秀学者。让力学更加贴近大众,前途是光明的。

也大约在《力学与实践》上开辟了身边力学趣话的同时,我还不断写了一些关于力学史的随笔,标题为“力学史杂谈”,在《力学与实践》上陆续发表。后来加上其他人来稿,组成了“力学史”的专栏。

我之所以对科普和力学史这两个题目感兴趣,是因为我自从当教员开始,就认为要真正讲好课,除了对课程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外。科普知识和科学史知识是最为重要的两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一直是对阅读这两方面的书籍感兴趣的。到现在,虽然不讲课了。但对这两方面的兴趣还保留着,不时为《力学与实践》写写这两方面的文章。

最后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在我《当力学与实践》那届主编退下来后,还有两次学会想让我再出任主编。我都没有答应,并不是我对《力学与实践》没有感情,我想我对《力学与实践》的感情是很深的。我在年过七十以后,把所有的审稿和评审都推掉了,唯独留下一个《力学与实践》审稿就是明证。我所以没有答应出任主编,一是因为年龄大了,脑子不好使了,人家通知开的会,有时会忘掉,怕误事。另一方面,这样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写一点东西,几次编委会上,我都保证每年给《力学与实践》提供两篇稿子。事实也证明,这样,也许我能为《力学与实践》做更多的实事。

《力学与实践》历届编委们,特别是历届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对刊物的认真负责、追求务实、创新、团结、公正的办刊作风,赢得了力学界的信任,也赢得了学会常务理事会的信任。学会把许多重要的工作委托《力学与实践》编委会负责。三十年来,编委会团结了所有为它贡献过力量的同仁,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我想这种无形的力量将引领《力学与实践》迎接更光辉的未来。

本文曾刊载于《力学与实践》2009年第一期,该刊创刊30年纪念号。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