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6卷,第6期,2009年6月25日

 

本期编辑:陈文  黄丹 

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邮编:210098)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 》文摘于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 ,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² 第七届全国周培源大学力学竞赛:

                      个人赛获奖名单及成绩公布,团体赛参赛学校遴选工作结束
    ² 中科院力学所“钱学森工程科学实验基地”开工
    ² 教育部公示2008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及“长江学者成就奖”人选
    ² 第四届力学课程报告论坛筹备会举行
    ² 中国力学学会举办第49次青年学术沙龙活动
    ² 爆破振动影响与测试技术交流座谈会召开

     ◆ 力学人物
    ² 著名力学家——叶开沅教授

     学术会议

    ² ECCMR 2009 - Six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nstitutive Models for Rubber
    ² Failure of Small-Scale Structures/ 2010 TMS Annual Meeting
    ² ICCES'10--RBF-based computational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² 2nd International FEFLOW User Conference

 

     教育教学

    ² “基础力学教学讲习班”第二号通知

 

     论著期刊

    ² 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MEMS(JMM)-纪念叶开沅教授专刊(英文)
    ²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² Applied Mechanics Reviews
    ²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Vol.629
    ²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Vol. 79 Issue 2 (9 July 2009)
 

     招生招聘

    ² 力学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招聘项目聘用人员

    ² 北京工业大学固体微结构与性能研究所招聘博士后

    ² Postdoctoral Posi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² Postdoctoral Position with Prof. Wing Kam Liu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² Position for New Structural FEA Intern at Schlumberger starting in July 2009

     机构团队
    ²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网络精选
    ² 中青报:撼山易,撼官难,撼动学官难上难
    ² 李政道:祖国现在缺少一个成功的榜样

 

=======================================================================================

     新闻报道
-------------------------------------------
第七届全国周培源大学力学竞赛:
个人赛获奖名单及成绩公布,团体赛参赛学校遴选工作结束

  

2009年6月20日,第七届全国周培源大学力学竞赛个人赛试卷核查、评奖及团体赛参赛学校遴选工作在中科院力学所301会议室进行。竞赛领导小组副组长朱克勤教授,仲裁组组长武际可教授,竞赛组委会负责人蒋持平教授和高行山教授等十多位专家参加了此项工作,其中西北工业大学的高行山教授、卫丰教授和朱西平教授是由西安专程赶来的。

为了确保评奖工作公平、公正地进行,竞赛秘书组对全国各赛区选送的近千份竞赛试卷重新进行了装订、密封。经过一天紧张的工作,完成了试卷评分的审定工作,评定出了全国特等奖5名、一等奖15名、二等奖33名。根据个人赛成绩还遴选出26所大学组队参加团体赛。

个人赛获奖名单和团体赛参赛学校名单将在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网站上(http://www.cstam.org.cn/zpy/index.asp)公布,三等奖和优胜奖将由各赛区组委会根据参赛选手的人数按比例评定后再公布。敬请关注。

 

-----------------------------------------
中科院力学所“钱学森工程科学实验基地”开工

 

2009年6月12日,在北京市怀柔雁栖经济开发区内举行了隆重的“钱学森工程科学实验基地”开工仪式,北京市副市长苟仲文等北京市领导,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副院长詹文龙,中科院副院长、北京分院院长丁仲礼、中科院党组成员、秘书长李志刚,中科院党组成员、北京分院党组书记何岩,北京分院副院长乔均录,中科院力学所李 家春院士、樊菁所长、周德进书记、李和娣副所长、黄晨光副所长等领导及力学所、院机关、北京市和怀柔区各委办局、施工单位等二百余名代表出席。中国科学院 副院长施尔畏主持了开工仪式。

力学所所长樊菁首先代表力学所1300多名职工和研究生感谢各位领导莅临钱学森工程科学实验基地开工仪式。他说,建设钱学森工程科学实验基地是我所多年的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了!樊所长介绍,建设这个基地主要是为了满足力学所在空天科技、海洋工程、高速列车、先进制造、环境力学等方面的科研工作,特别是大型实验研究工作的需要。整个建设的思路是好、快、省,即在保证功能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加快速度,注重节约,设计的思路是模块化、集约化。

实验基地一期工程第一步的建设计划,就是今天开工建设的新型空天实验室,实验室主要包括两个创新研制设备,一个是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的激波风洞,一个是高速列车的动模型实验装置。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激波风洞的建成,将成为该领域国际上最先进的风洞,将有力地促进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为我国空天科学实验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建设时速500公里、270米长的高速列车动模型实验装置,在世界上是一个创举,将极大提高我国高速列车的自主开发能力。

樊所长衷心感谢北京市、怀柔区、怀柔开发区、中科院及其相关职能局、北京分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他说,我相信,今天各位领导给与我们的关心和支持,明天将化为高科技的累累硕果,使我们的国家更强大,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北京市副市长苟仲文等院市领导为项目开工剪彩。随着施尔畏副院长宣布“钱学森工程科学实验基地”建设项目正式开工,16门礼炮发射出五彩缤纷的礼花,漫天飞扬,11台挖掘机等大型机械一齐开动,轰轰作响,四周鞭炮齐鸣、欢声雷动。

“钱学森工程科学实验基地”的开工建设,标志着力学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攻关项目首次正式落户怀柔,成为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院地合作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开工仪式前,《中国科学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国科学院北京怀柔科教产业园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暨钱学森工程科学实验基地项目落户怀柔启动仪式在怀柔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北京市市长郭金龙,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等院市主要领导出席相关活动。

-----------------------------------------
教育部公示2008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及“长江学者成就奖”人选

教育部人事司消息:

根据《“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长江学者聘任办法》和《“长江学者成就奖”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经专家认真评审,现将2008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人选和“长江学者成就奖”人选名单予以公示,时间为2009年6月25日至7月8日。在此期间,若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布人选有异议,请署名书面向教育部人事司人才办反映。

联系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人事司人才办

邮政编码:100816      联系电话:010-66097659、66096573    传 真:010-66096573    电子邮件:cksp@moe.edu.cn

2008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选(共137人)、讲座教授人选(共109人)、“长江学者成就奖”人选(共5人)名单请见:

“长江学者计划”网站 (http://www.changjiang.edu.cn)


-----------------------------------------
第四届力学课程报告论坛筹备会举行

第四届力学课程报告论坛筹备会于2009年5月9日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论坛组委会部分成员和有关专家出席了会议。

论坛组委会秘书处、高等教育出版社建筑与力学分社社长黄毅编审主持了会议,孙成奇编辑对已举办的三届力学课程报告论坛的主题、大会报告专家、报告形式等作了简要回顾和介绍,并对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今年年初开展“我心中的论坛——讲几句、说几句、写几句”调研活动所反馈的意见与建议的汇总情况进行了汇报。与会专家仔细分析了近三百位教师反馈的意见,研讨了广大力学课程教师在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课程持续建设的实际需求,对论坛紧密围绕确定的主题,采用“报告+论 坛”的形式进行了肯定,认为论坛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阶段为高校广大课程教师打造了一个长期、稳定的课程教学改革、建设、研讨与交流平台。论坛组委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洪嘉振教授建议本届论坛内容具体到课程,按课程组织专题深入研讨,让广大教师参与交流和讨论。论坛组委会副主任、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教授在总结前三届论坛的基础上,希望围绕课程建设,增加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加强论坛的互动。论坛组委会副主任、北京大学苏先樾教授、北京大学黄克服副教授建议论坛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能够更加具体和深入。受论坛组委会主任刘人怀院士委托出席的暨南大学王璠教授、受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姜弘道教授委托出席的西北工业大学郑锡涛教授、本届论坛执行主席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王铁军教授针对论坛的报告内容和报告形式分别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会议作出如下决定:

1.论坛主题: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学课程建设。

2.论坛时间定为10月23日-25日。

3.大会报告专家:美国工程院院士、哈佛大学锁志刚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余茂宏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尹协振教授。

4.除大会报告外,分会场按课程分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水力学)、振动力学、计算力学、实验力学、力学专业建设等九门课程(专业)分别列出专题进行论文征集。具体作法如下:(1)每门课程(专业)设负责人一至二人,理论力学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洪嘉振教授;材料力学负责人:上海大学叶志明教授;结构力学负责人:清华大学袁驷教授;弹性力学负责人:清华大学冯西桥教授;流体力学(水力学)负责人:浙江大学张土乔教授,清华大学符松教授;振动力学负责人:西安交通大学徐晖教授;计算力 学负责人:大连理工大学张洪武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李跃明教授;实验力学负责人:东南大学何小元教授;力学专业建设负责人:天津大学罗纪生教授,中国科技大学陆夕云教授。(2)专题由各课程(专业)负责人根据力学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与教学需求列出,进行论文征集;(3)论文征集之后,根据各课程(专业)的投稿情况确定分会场,并由各课程(专业)负责人从投稿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论文作者在分会场进行主发言,并按所列专题组织交流和研讨。

本次会议得到论坛组委会委员与会专家的大力支持,大家对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充满信心,热切期望各高校力学课程教师大力支持、热情参与,共同办好论坛,使论坛成为大家共同的教学交流、研讨平台。


力学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秘书处
2009年5月10日


 

-----------------------------------------
中国力学学会举办第49次青年学术沙龙活动

 

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学术沙龙第49次活动于2009年6月10日下午4:00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举行,来自北京市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的23位中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活动,其中部分青年学者第一次参加沙龙活动。

首先,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佘振苏教授对青年学术沙龙活动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对本次活动的主题进行了说明,最后,介绍了第一个报告人北京大学的谭文长教授。谭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钙火花动力学”,他从实验、模型、模拟三方面介绍了钙火花发生、传播、终结的动力学特征,探讨细胞、亚细胞钙信号传导的内在机理及其对生理、病理现象的影响。报告生动活泼,图片和动画丰富,给人印象深刻,受到了在座青年学者的欢迎。短暂的休息后,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冯西桥教授介绍了第二位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霍波副研究员,他的题目是“骨细胞网络中力致钙信号响应与传递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建模”。在生物体内,骨细胞 网络可探测力学信号,进而传递到成骨与破骨细胞并最终调控骨的生长与吸收。骨内钙信号的响应和传递与细胞的增殖、凋亡和分化密切相关,力学刺激精确控制着钙信号传导的时间和空间特性。霍波博士介绍了如何从实验和理论建模方面来研究它们的内在机制。报告数据详实,图表充分,得到大家好评,大家针对报告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报告结束后,大家一边用餐一边交谈,交流了青年学者时下关心的问题以及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还提出了对下一次沙龙活动的建议,初步商定增加乒乓球和牌类活动。

大家反映此次沙龙活动很有意义,一方面促进了学术交流,一方面增进了大家的相互了解。
 

-----------------------------------------
爆破振动影响与测试技术交流座谈会召开

中国力学学会工程爆破专业委员会协同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组织的“爆破振动影响与测试技术交流座谈会”于4月9日~12日在杭州市花港海航度假酒店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工程爆破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共40余 人。中国工程爆破协会名誉理事长冯叔瑜院士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理事长汪旭光院士主持会议并在会上做了讲话。汪院士指出,召开这次交流座谈会 对我们工程爆破界十分必要,是中国工程爆破协会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汪院士说,这次会议将对爆破振动危害与控制技术、振动安全标准、测试仪器与测试技术、数字测振等举行专题报告并进行座谈讨论,希望能得到较为集中的意见和较为一致的结论。同时,也为修订《爆破安全规程》以及制订有关爆破振动的技术标准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与数据,以解决爆破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会议共收到论文30篇,涉及爆破振动理论研究、减(降)振技术与工程实践,测试仪器技术等方面,论文内容丰富,质量较高。会议出版了“论文汇编”。

会上共进行了17个专题发言,其中有两个振动仪器生产厂家做了产品的应用介绍。会议还围绕大会上的专题发言及有关爆破振动共同关注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会议进行的紧张有序,在有关爆破振动理论、控制与测试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达成许多共识,会议达到了预期效果。现将会议有关事项纪要如下:

1. 随着爆破形式的多样性,爆破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爆破环境的进一步复杂,由爆破振动引发的安全问题及民事纠纷会更加频繁。严格控制爆破地震效应、科学监测爆破振动影响、客观分析爆破振动危害、妥善处理民事纠纷等问题成为工程爆破界迫切解决的问题,对此会议达成了共识。

2. 通过专题发言和座谈交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振动频率、振动速度是影响爆破振动危害程度的主要因素;采取多种减振或降振措施,严格控制爆破振动,是爆破工程中 必须注重的问题;大力推广先进的起爆器材是降低爆破振动的技术关键;对爆破工程进行安全评估是确保爆破工程安全的必要步骤。

3. 与会代表认为,为做好防振工作,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测试仪器、测试技术、对传感器、数字式记录仪和整个测量系统进行定时标定对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发挥政府有关部门和协会工作职能,妥善处理民事纠纷,对工程爆破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 通过本次会议的研讨,为协会主持《爆破安全规程》修订工作以及制订有关爆破振动的技术标准提供了必要数据。

5. 与会代表建议,今后应进一步开展爆破振动传播规律和特点的研究,并完善数字测振仪器与技术,继续研究和开发新的起爆器材和测试仪器、发展测试技术,对爆破工程的减振和降振具有现实意义。代表们希望在适当时间,协会再召开这样的交流座谈会,以促进“爆破振动影响与测试技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得到新的提高。

会议对浙江高能爆破工程公司给予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
 力学人物
-----------------------------------------
著名力学家——叶开沅教授

 

叶开沅先生(1926—2007),著名力学家。 长期从事力学教育与固体力学研究,在梁、板、壳的大挠度分析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专业和创办了兰州大学力学系。在多年的逆境与艰苦条件下,坚持教书、育人、科研不辍,为中国力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1926年5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衢州市。其父累试不第,改业为吏,曾任衢州农会会长及县参议员。因上司倾轧去职,中年 后家道中落。1938年,叶开沅考入省立衢州中学学习,由于他学业优秀,后成为该校高中部的公费生。日军侵华时,衢州成为战场,他随 全家避难于寺庙。当时衣食无着,更无法求学。1944年,他只身到北京入灯市口的育英中学学习,颇得该校数学教师杨仲兰的喜爱,对他 特加辅导,从而为他今后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45年高中毕业时,恰逢抗日战争胜利,叶开沅进入北京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旋即转入燕京大学数学系,1946年,又考入唐山 工学院,1947年,以二年级生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1948年,回浙江,在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半年后又重返清华大学电机系学习 ,直至1951年毕业。毕业后,他成为钱伟长先生的研究生。1952年院系调整时,又转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为研究生,导师仍为钱伟长先生 。自1945年到1953年,叶开沅同时在北大、清华两大著名学府学习,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和培养,接触了不同的学术流派,涉猎了 有关的各种学科,为他以后的成长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研究生毕业后,他被留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任讲师。在筹建北京大学力学系的过程中,他做了很多工作,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 ,并与王仁院士等人一道进行了北京大学固体力学教研室的创建工作。在导 师钱伟长的指引下,自1953年起,叶开沅开始在《物理学报》和《中国科学》上发表研究成果。以后,他与钱伟长等人合著的《弹性圆薄 板大挠度问题》一书被译成俄文出版。1956年,他和钱伟长等人一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58年,他与葛诒女士结为伉俪。
  1959年,为响应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叶开沅先生告别了新婚的妻子,告别了师长,来到兰州大学任教。在来自全国各地的同仁配合下,开始了
在兰州大学筹建力学系的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葛诒女士于运动初期被迫自杀身亡。1970年,叶先生丧妻之痛未愈,本人又以“现行反革命”罪被捕,在狱中度过了七年半的铁窗生涯。1978年得到平反后,他又回到了兰州大学力学教研室。不公正的待遇并未使他灰心,生活中 的不幸也未使他屈服,从此,他又开始了在力学学科上的拼搏。

1981年,叶开沅被越级提升为教授,同年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一批 博士指导教师。1986年,兰州大学力学系成立了,由叶开沅任系主任。为感谢他为兰州大学力学系所作出的贡献,1991年他被推举为力 学系名誉主任。

1980年,他与钱伟长合作创办了《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并担任该杂志的副主编。自1983年起,又被选为中 国力学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并担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力学学报》等学术刊物编委。1982年,为了推动甘肃省力学事业的发展,他发起成立甘肃省力学学会,历任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 长等职。1985年起,他还担任了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和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
  梁、板、壳大挠度理论研究成就突出
  由于航天、航空、仪表元件等近代工业的发展需要,板、壳构件的大挠度问题及稳定性问题引起了力学家的关注,求解冯•卡门于1910年所得出的大挠度方程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力学,特别是固体力学界的一个尖端问题。该问题的解决涉及当时 还没有得到很好发展的非线性数学的理论及其在力学中的应用。钱伟长于1947年所提出的求解大挠度方程的摄动方法,为非线性力学问题 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叶开沅在钱伟长的指导下开始了专攻这一在当时还很少有人涉足的课题。1953年,第一篇论文《边缘载荷 下环形薄板的大挠度问题》发表于《物理学报》和《中国科学》上。其后,他在这一领域内做了一系列工作。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矩形板的 大挠度问题》在第九届国际应用力学大会上发表。与钱伟长等人合著的《弹性圆薄板大挠度问题》被译成俄文在苏联出版。1956年,又与 钱伟长等人在这个课题上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59年后,叶开沅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创造了加快收敛的修正迭代法 和减少推导工作的解析电算法等求解大挠度方程的方法。“文化大革命”后,叶开沅与其学生又致力于大挠度问题的精确解的解析表达及收敛 性的证明,得到了中心受集中载荷的圆板大挠度问题的解析表达及其收敛性的证明,并对过去一些方法的收敛性作了系统的总结,为板、壳大 挠度问题的最终解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于壳体的稳定性问题,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得到了有关壳体的屈曲、突变问题的全新的结果 ,为板、壳大挠度理论在弹性元件及仪表工业上的应用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1983年,他作为大会秘书长,在钱伟长主持召开的国际非线 性力学会议上发表了《柔韧构件研究在中国的进展》一文,全面总结了中国学者在该领域内的工作,爱到了与会者的好评。该文中所涉及的工 作有相当一部分是叶开沅和他的学生们作出的。叶开沅与他的合作者为板、 壳大挠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作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
  1965年以后,他还致力于非均匀弹塑性力学与结构优化的研究,提出了用阶梯折算法处理一维非均匀规则弹性构件,发表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并在结构优化 计算中得到了应用。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柱、梁、板的变形、振动、稳定性及结构优化设计进行了完整的探讨,由于这些成果,他于1987年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他还在火车过桥的动力问题上做了不少工作。

创建西北地区唯一的理科力学系
  1959年,叶开沅随江隆基从北京大学调到兰州大学工作,为在西北地区创办力学专业作准备。当时兰州大学既没有基本的力学实验设 备,也缺少有关力学方面的图书资料,师资力量更为薄弱,虽然临时从数学方面调来了一些教师,又从各地分配来了一些刚从力学专业毕业的 大学生,但数量也极其有限。叶开沅与这些年轻人一起,从基础课教到专业课,再指导毕业论文,又搞资料,又搞设备,付出的劳动和心血是 极大的,加之在三年困难时期,甘肃人民所经历的艰难更是难以言表,叶开沅坚信共产党的领导,一直与兰州大学全体师生同甘共苦,坚持了 教学与科研工作。从1962年起直到1967年,共培养了5届毕业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都以板壳为科研方向,很多人成了中国板壳理论 方面第三代的姣姣者。1964年的一位毕业生在庆贺新年的对联上大书“熟读板壳一本经,红专大道修前程”,从中可以看出在兰州大学力 学专业的学生中板壳理论所占的份量。到“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兰州大学的力学专业已有了相当的设备和图书资料,教师队伍也比较成熟, 为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1年,叶开沅被批准为第一批博士指导教师,兰州大学有了固体力学博士点,很多中青年教师在叶开沅的指导和帮助下也有了长足 的进步。1986年兰州大学决定成立力学系,叶开沅被任命为第一任系主任,他为之奋斗近30年的目标终于得以实现。从此,兰州大学力 学系成为西北地区唯一的理科力学系。自1985年到1990年的5年期间,叶开沅亲自指导博士学位的毕业生共有11人,在叶开沅教授指导和培养的学生中,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当选者,也有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的洪堡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做出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叶开沅教授在坚持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始终强调要加强科学研究,为力学系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发展作出了奠基性的突出贡献。
  戏剧史研究方面的成就
  叶开沅自小喜爱戏剧,在京学习期间,又接触了各种地方剧种,对各地方戏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祖居浙江衢州,当地有一种鲜为人知 的剧种——婺剧,其起源和发展很少有人研究。为了不使这一古老的剧种失传,为了报答故乡的养育之恩,叶开沅利用业余时间对婺剧史进行 研究。经过10余个寒暑,数易其稿,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已成文数十万字。1981年,《婺剧高腔考》一书在日本东京龙溪书舍出版, 奠定了叶开沅在戏曲史研究方面的地位。1984年,他又与已故戏曲史大师赵景深先生共同创办了研究中国戏曲史的学术刊物《戏曲论丛》 ,并担任副主编。赵先生逝世后,他升任主编。由于他在戏曲史研究方面的成就,1986年,被选为中国戏曲协会的常务理事、甘肃省戏曲 协会理事。为振兴中华的戏曲艺术,叶开沅两次出资举办京剧演唱会,并在国内外多次作有关戏曲史方面的学术报告。在自然科学家中,在戏 曲艺术方面如此执着,又有相当成就的是极为少见的。
 

========================================================================
 学术会议
-----------------------------------------
ECCMR 2009 - Six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nstitutive Models for Rubber

Held at TU Dresden, Germany, September 7-10, 2009.
www.eccmr.org
• Experimental characterisation
• Comparison of constitutive models
• FEM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 Micro-structural theories of rubber
• Lifetime prediction
• Statistical approaches
• Stress softening
•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 Viscoelasticity and hyperelastic models
• Ageing
•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 Filler reinforcement
• Design issues of rubber components
• Biomechanics of soft tissues

 

-----------------------------------------
Failure of Small-Scale Structures/ 2010 TMS Annual Meeting

 

 Dear Colleague:

We would like to let you know of our symposia Failure of Small-Scale Structures at the 2010 TMS Annual Meeting. This symposia will focus on failures in small scale structures (flexible and semiconductor electronic systems, actuators, resonating cantilever, biological systems, fuel cells, MEMS devices, etc) and will discuss combinations of possible failure mechanisms. Possible mechanisms could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electromigration, diffusion, crack formation and propagation, oxidation, corrosion, fatigue (thermal, corrosion, cyclic), creep, delamination, wear etc. Anticipated topics include: fracture and deformation of small-scale biological systems, nanowires/nanotubes, thin films and film structures, microlectronics, MEMS, micro pillars, etc. .

Invited speakers to include: Markus Buehler (MIT), Bob Keller (NIST), Jianyu Huang (Sandia National Labs), Xiao-Yan Gong (Medical Implant Mechanics), William Nix (Stanford), Daniel Gianola (U. Penn), Julia Greer (Cal Tech), Ahmed-Amine Benzerga(Texax A&M), Mike Dugger (Sandia National Labs), Chung-Souk Han (North Dakota State), Gerhard Dehm (MU-Leoben), Michael Uchic (Air Force Research Labs), and Johann Michler (EMPA).

More information can be found at: http://www.tms.org/meetings/annual-10/AM10home.aspx

 

-----------------------------------------
ICCES'10--RBF-based computational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CCES'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Engineering & Sciences
Las Vegas, USA, 28 March-1 April, 2010.

Call for Papers

We are pleased to invite you to participate in the following ICCES’10 minisymposium.“RBF-based computational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Organised by T. Tran-Cong and N. Mai-Duy

This mini-symposium is part of the proposed symposium “Trial Functions: MLS, RBF, & MQ” under the theme “MNCM: Meshless & Novel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recent years we have seen various exciting developments of RBF-based methods for both function approximation and numerical solution of PDEs. We believe in the prospect of many new advances in a range of RBF-related topics from theoretical issues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numerical approaches, and therefore hope that the mini-symposium will provide a forum for timely dissemination and productive discussion of these new advances. Your topical contribution to this mini-symposium will be most welcome.

Deadline for submitting your contribution is 1st January 2010. Other deadlines and relevant information can be found in Deadlines and Author’s Guide, respectively, at http://www.icces.org

We sincerely hope that you will participate in this mini-symposium and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
2nd International FEFLOW User Conference

September 14-18, 2009,Potsdam/Berlin, Germany


Dear FEFLOW Users,

The 2nd International FEFLOW User Conference, FEFLOW 2009, will mark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FEFLOW software. Since its first release in 1979 as a purely scientific program, FEFLOW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over the years, making it today´s premium simulation software for subsurface and porous media modelling.

Building on the success of a series of previous FEFLOW user conferences, FEFLOW 2009 will feature numerous opportunities for exchanging ideas and improving your simulation skills.

This third circular presents the preliminary conference schedule, including keynote lectures by well-known experts, topical sessions with user presentations, and training courses.

One highlight of the conference will be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new FEFLOW 6 on Wednesday afternoon.

It is our hope that many of you will be able to participate and to make the conference a beneficial event for all the participants.

Organiser
DHI-WASY GmbH
Waltersdorfer Str. 105, 12526 Berlin, Germany
Phone: +49 (0)30 67 99 98-0, Fax: +49 (0)30 67 99 98-99
mail@dhi-wasy.de
www.dhi-wasy.de /www.dhigroup.com


 

========================================================================
 教育教学
-----------------------------------------
“基础力学教学讲习班”第二号通知

 

为了进一步加强力学优质教学资源的推广,推进基础力学教学改革,提高力学教学质量,根据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计划,决定在笫一期基础力学教学讲习班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于2009年7月9~1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举办“第二期基础力学教学讲习班”,旨在共享基础力学优质教学资源,交流基础力学教学、教改经验,帮助提高青年教师课堂讲授水平。本次讲习班由河北省力学学会、江苏省力学学会协办,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承办。热诚邀请全国从事基础力学教学工作的高校中青年教师参加本次讲习班,同时希望各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和院系积极组织相关教师参加。讲习班相关事项如下:

一、讲习班主要内容:

1.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特邀报告;

2.著名力学专家介绍力学教学和教改经验;

3.全国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特等奖获得者示范讲课,名师点评;

4.基础力学教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及大学生力学竞赛等方面的经验交流。

参加本次讲习班的特邀报告人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奖者简介如下:

王 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报告题目:“如何讲好理论力学课”。

李元杰 中国高等物理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数字物理教学工作室主任,高等教育出版社理工中心数字教学资源研发部首席顾问。首批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报告题目:“介绍一种创新教育的数字教学新模式”。

施惠基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精品课程“材料力学(工程力学)”负责人,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报告题目:“力学教学面对人才的全面素质培养”。

武清玺 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级精品课程“理论力学”负责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结构可靠度委员会、中国水利发电工程学会水工结构可靠度委员会委员。报告题目:“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持续推进教学创新”。

刘荣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二届全国力学讲课竞赛材料力学特等奖获得者。

王华宁 同济大学,第三届全国力学讲课竞赛理论力学特等奖获得者。

二、报到时间地点和住宿安排

报到时间:2009年7月9日上午9:00至晚上11:00。讲习班接待组在报到地点负责办理代表的注册事宜。如不能在此时间内报到,请事先通知会务组联系人。

报到地点:军械工程学院外训系白楼宾馆。

住宿安排:所有与会代表由会务组统一安排在军械工程学院外训系白楼宾馆住宿。食宿自理。标准间收费:180元/间。

三、会务资料费

本次讲习班收取会务资料费500元/人。会务费在报到时收取。如欲通过转账或邮寄方式交纳,请事先与会务组张淑琴老师联系。

四、讲习班日程初步安排

7月10日上午举行开幕式,特邀报告;

7月10日下午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奖者师范讲课,名师点评;

7月11日上午特邀报告,交流讨论;

7月11日下午参观考察。

五、会务组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河北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基础部力学教研室

联系人:张淑琴 电话:13081105393 E-mail:caohongna2008@163.com

程兆刚 电话:15833996155 E-mail:jxxyczg@126.com

王凌英 电话:13673219335 E-mail:wly0503@sina.com

传真:0311-87994007

请参加讲习班的老师在2009年6月20日前将参会回执发给会务组,以便安排住宿。


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2009年06月01日


详细信息请登陆:
http://www.cstam.org.cn/show.asp?unid=2006054133

 

 

==========================================================================
论著期刊
-------------------------------------------
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MEMS(JMM)-纪念叶开沅教授专刊(英文)

(From  Prof. Bohua SUN)

 

征稿邀请

叶开沅,世界著名力学家。长期从事力学教育与固体力学,在梁、板、壳的大挠度分析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专业和创办了兰州大学力学系。在多年的逆境艰苦条件下,仍坚持研究不辍,为中国力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做出过巨大贡献。特别是他与老师钱伟 长的师生情受到了大家的尊重并感动了许多年轻学子,他们合著的《弹性力学》影响了几代学生并一直是该领域最重要的文献。

为了表达对叶先生的纪念,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MEMS(JMM)决定出版一期专刊纪念叶开沅教授,并特别聘请以下学者担任叶开沅教授纪念专刊特邀主编:
叶志明教授 上海大学副校长 zmye@staff.shu.edu.cn
刘平教授  扬州大学建工学院院长 liuping@yzu.edu.cn
孙博华教授 CPUT力学所长、JMM主编 sunb@cput.ac.za

本专刊是该学报的正常一期(非增刊),计划2009年底或2010年初出版,现开始邀请投稿。由于叶先生的广泛影响,征稿不限于其学生好友而面向国内外所有学者。

请按有关格式准备论文,截止日期2009年10月31日,论文可以通过网上提交(见JMM网页):
http://www.serialspublications.com/journal_form.asp?jid=286&jtype=1


(文章可以直接发给特刊主编推荐,免收版面费)
网上投稿后请同时将论文发给 bohua.sun@gmail.com
(投稿注明JMM special issue dedicated to Prof. K Y Ye)

 

 

-------------------------------------------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Thu Jun 18 02:37:43 BST 2009


      1. Anisotropic buckling patterns in spheroidal film/substrate system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in some natural and biological systems

Publication year: 2009

Source: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In Press, Accepted Manuscript, Available online 16 June 2009

Jie Yin, Xi Chen, Izhak Sheinman

2. Optical properties of two dimensional polymer photonic crystals after deformation induced pattern transformations

Publication year: 2009

Source: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In Press, Accepted Manuscript, Available online 3 June 2009

D. Krishnan, H.T. Johnson

3. When and how do cracks propagate?

Publication year: 2009

Source: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In Press, Accepted Manuscript, Available online 21 May 2009

Arthur Tomie, A. Chambolle, Kathryn L. Grimes, G.A. Francfort, Larissa A. Pohorecky ...

4. Numerical solution of polarization saturation/dielectric breakdown model in 2D finite piezoelectric media

Publication year: 2009

Source: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In Press, Accepted Manuscript, Available online 21 May 2009

Atoosa Maleki, CuiYing Fan, Anna-Lena Kjøniksen, MingHao Zhao, Bo Nyström ...

5. Pair vs many-body potentials: influence on elastic and plastic behavior in nanoindentation of fcc metals

Publication year: 2009

Source: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In Press, Accepted Manuscript, Available online 21 May 2009

Sergiy Libert, Gerolf Ziegenhain, Scott D. Pletcher Alexander Hartmaier, Herbert M. Urbassek

6. When and how do cracks propagate?

Publication year: 2009

Source: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In Press, Accepted Manuscript, Available online 21 May 2009

A. Chambolle, G.A. Francfort, J.-J. Marigo

7. Numerical solution of polarization saturation/dielectric breakdown model in 2D finite piezoelectric media

Publication year: 2009

Source: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In Press, Accepted Manuscript, Available online 21 May 2009

CuiYing Fan, MingHao Zhao, YouHe Zhou

8. Pair vs many-body potentials: influence on elastic and plastic behavior in nanoindentation of fcc metals

Publication year: 2009

Source: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In Press, Accepted Manuscript, Available online 21 May 2009

Gerolf Ziegenhain, Alexander Hartmaier, Herbert M. Urbassek

9. Finite deformation of incompressible fiber-reinforced elastomers: A computational micromechanics approach

Publication year: 2009

Source: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In Press, Accepted Manuscript, Available online 19 May 2009

Joaquín Moraleda, Javier Segurado, Javier LLorca

10. The 1/r singularity in weakly nonlinear fracture mechanics

Publication year: 2009

Source: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In Press, Accepted Manuscript, Available online 19 May 2009

Eran Bouchbinder, Ariel Livne, Jay Fineberg
 

-------------------------------------------
Applied Mechanics Reviews

July 2009 Volume 62, Issue 4, Articles (04xxxx), 40 pages
 


Predictive Analytical Thermal Stress Modeling in Electronics and Photonics
E. Suhir
Appl. Mech. Rev. 62, 040801 (2009) (20 pages)

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 Equations for Turbulence Modeling
Giancarlo Alfonsi
Appl. Mech. Rev. 62, 040802 (2009) (20 pages)

 

 

-------------------------------------------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Vol.629


Modes in flow focusing and instability of coaxial liquid–gas jets
TING SI, FANG LI, XIE-YUAN YIN and XIE-ZHEN YIN
Anisotropic clustering of inertial particles in homogeneous shear flow
P. GUALTIERI, F. PICANO and C. M. CASCIOLA
Local improvements to reduced-order models using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
ALEXANDER HAY, JEFFREY T. BORGGAARD and DOMINIQUE PELLETIER
larized model for strongly nonlinear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WOOYOUNG CHOI, RICARDO BARROS and TAE-CHANG JO
A simple model for low-frequency unsteadiness in shock-induced separation
S. PIPONNIAU, J. P. DUSSAUGE, J. F. DEBIÈVE and P. DUPONT
Effects of spatially varying roof cooling on thermal convection at high Rayleigh number in a fluid with a strongly temperature-dependent viscosity
A. M. JELLINEK and A. LENARDIC
Global linear stability of the non-parallel Batchelor vortex
C. J. HEATON, J. W. NICHOLS and P. J. SCHMID
On vorticity waves propagating in a waveguide formed by two critical layers
OLEG DERZHO and ROGER GRIMSHAW
Drag and lift forces acting on a spherical gas bubble in homogeneous shear liquid flow
KEN-ICHI SUGIOKA and SATORU KOMORI
Breakup of surfactant-laden jets above the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R. V. CRASTER, O. K. MATAR and D. T. PAPAGEORGIOU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and buoyancy variance in horizontal convection
KRAIG B. WINTERS and WILLIAM R. YOUNG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non-spherical bubble collapse
ERIC JOHNSEN and TIM COLONIUS
On the origin of the inflectional instability of a laminar separation bubble
SOURABH S. DIWAN and O. N. RAMESH
Steady nonlinear diffusion-driven flow
M. A. PAGE and E. R. JOHNSON
Grain sorting effects on the formation of tidal sand waves
TOMAS VAN OYEN and PAOLO BLONDEAUX
PIV measurements of flow through a model porous medium with varying boundary conditions
JAMES K. ARTHUR, DOUGLAS W. RUTH and MARK F. TACHIE
Bulk turbulence in dilute polymer solutions
NICHOLAS T. OUELLETTE, HAITAO XU and EBERHARD BODENSCHATZ
Segregation, recirculation and deposition of coarse particles near two-dimensional avalanche fronts
J. M. N. T. GRAY and C. ANCEY
Flow of a viscous incompressible fluid after a sudden point impulse near a wall
B. U. FELDERHOF
 

-------------------------------------------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Vol. 79 Issue 2 (9 July 2009)


Identification of random shapes from images through polynomial chaos expansion of random level set functions (p 127-155)
G. Stefanou, A. Nouy, A. Clement


Computational modeling of cardiac electrophysiology: A novel finite element approach (p 156-178)
S. Göktepe, E. Kuhl


Solving the steady-state groundwater flow equation for finite linear aquifers using a generalized Fourier series approach in two-dimensional domains (p 179-204)
Jose E. Capilla, David Pulido-Velazquez, Andrés Sahuquillo, Joaquín Andreu


Hybrid-Trefftz stress elements for incompressible biphasic media (p 205-238)
J. A. Teixeira de Freitas, M. Toma


A Padé-based factorization-free algorithm for identifying the eigenvalues missed by a generalized symmetric eigensolver (p 239-252)
P. Avery, C. Farhat, U. Hetmaniuk

 

 

==========================================================================
招生招聘
-------------------------------------------
力学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招聘项目聘用人员


 

力学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因工作需要,招聘项目聘用人员一名。
一、岗位职责
1、 负责多尺度力学计算平台的建设工作;
2、 负责多尺度力学计算平台的管理及日常维护;
3、 协助科研人员及学生进行并行程序的移植、修改、调试及效率调优;
4、 完成实验室及课题组交给的其他与计算平台有关的工作。
二、应聘条件
1、年龄40岁以下,计算机、计算力学或计算数学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位;
2、熟悉并行机群的软硬件结构及并行计算编程、调试环境;
3、熟悉机房管理,有机房建设或机房管理经验者优先;
4、熟悉计算流体力学、计算固体力学或分子动力学计算者优先;
5、应届毕业生须有北京市户口;
6、身体健康。
三、岗位待遇
按照力学所项目聘用人员有关规定面议。
四、报名要求
1、报名截止时间为:2009年6月30日。
2、应聘者须提供以下材料:
(1)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岗位申请表(见附件);
(2) 学历、学位证书、身份证和有关技能、获奖证书复印件;
五、有意者请将申请材料于6月30日前用电子邮件或寄到以下地址,来人恕不接待。经初审后,通知面试。
六、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5号
中科院力学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邮政编码:100190
电 话:010—82543935
联 系 人:沈楠
E - mail:
office@lnm.imech.ac.cn

 

详细信息请登陆:http://www.imech.ac.cn/info_www/news/detailnewsb.asp?infono=12123

 

 

-------------------------------------------
北京工业大学固体微结构与性能研究所招聘博士后

 

拟接收博士后的研究领域与方向:
SEM/TEM 微纳力学原位测试系统设计集成,研究领域涉及机械,自动控制,材料科学及超高真空等。
合作导师: 韩晓东 教授(2008年杰青获得者)

应聘条件:
(1)已有博士学位或者近期内能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者;具有研究领域与方向的相关经验,兼有者优先。
(2)具有独立从事科研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 并取得了相应的科研成果;
(3)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表达和人际交流能力,年龄一般不超过35岁。

应聘材料:
(1)详细的个人简历,含学习、工作和科研的经历,主要科研成果(如论文论著)清单以及联系方式;
(2)2-3封推荐信和推荐人的有效联系方式;
(3)其他能够用于说明申请人工作能力的材料。

联系人: 韩晓东

电话:010-67392281

传真:010-67392281

电子信箱:xdhan@bjut.edu.cn

地址:北京工业大学固体微结构与性能研究所

网址:http://impm.bjut.edu.cn/index.aspx

 

-------------------------------------------
Postdoctoral Posi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A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 position is currently open in the Computational Nanomechanics group at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for the following research projects in the multidisciplinary areas of computational nanomechanics, nanotechnology, renewable energy, and nanomedicine:

1. Hydrogen and bio-sensing nanowire fabrication
2. Carbon-based nanomaterial characterizat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NEMS, renewable energy, and nanomedicine
3. Atomistic-to-continuum themomechanical theory in solids
4.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prediction in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5. Ion bombardment of nanomaterials
 

Applicants should possess a PhD degree in civil engineering,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materials science, physics or a closely related field at the time of appointment. Applicants should have a strong background i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and/or material modeling at the nanoscale. Past experience in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Monte Carlo (MC) simulations, and/or molecular dynamics (MD) simulations is necessary. In particular, for the nanowire fabrication project and the carbon-based nanomaterial project, experience in Monte Carlo methods is desirable. For the atomistic-to-continuum and the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projects,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in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wavelet theory, and multigrid finite element/meshfree methods are desirable. Part of the atomistic-to-continuum project involves code component coupling and massive parallelization, and hence applicants who have strong background and experience in these areas are encouraged to apply. This position requires a minimum of 2-year commitment.

Successful candidate will carry out challenging research project(s) in a highly intellectual and dynamic environment. They will gain access to the state-of-the-art computing facilities at the Pittsburgh Supercomputing Center (www.psc.edu). Further, they will have an opportunity to collaborate with other Pitt faculty members to perform validation experiments for their computer simulations. Interested applicants should email Professor Albert C. To (albertto@pitt.edu) their resume and research statement (half to one page) indicating proposed start date, which project(s) they are interested in, their past research works and future career goals. Questions regarding these positions are welcome and should be directed to Professor To.


Albert C. To,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Materials Science
Homepage: www.engr.pitt.edu/civil/facstaff/to_albert.html


 

-------------------------------------------
Postdoctoral Position with Prof. Wing Kam Liu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We are looking for an outstanding post-doctoral fellow to work on large-scale multiscale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complex materials, including superalloys and polymers and polymer composites. The project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ultiscale phenomena and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that govern the surfaces, interfaces and mechanical response of these materials.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 will work in Professor Wing Kam Liu’s group and w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interact with experimentalists and theoreticians in both academia and industry.

Applicants should possess a PhD degree in civil engineering,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materials science, physics or a closely related field at the time of appointment. Applicants should have a strong background in atomistic modeling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or material modeling at the nanoscale.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n multiscale plasticity, viscoelasticity, characterizing tand, and nonlinear solid mechanics is also required. Past experience in parallel computing is desirable.

Applicants must provide a detailed resume of experience and qualifications, and three references upon request. Applicants should submit their application electronically to: Prof. Wing Kam Liu,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mail: w-liu@northwestern.edu. The position is available immediately.
 

 

-------------------------------------------
Position for New Structural FEA Intern at Schlumberger starting in July 2009

 

Schlumberger is the leading supplier of technology, project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olutions, trusted to deliver superior results and improved E&P performance for oil and gas companies around the world. Through our well site operations and in our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facilities, we are working to develop products, services and solutions that optimize customer performance in a safe and environmentally sound manner. Reflecting our belief that diversity spurs creativity, collabo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customer's needs, we employ over 70,000 people of more than 140 nationalities working in 80 countries. With 25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facilities worldwide, we place strong emphasis on developing innovative technology that adds value for our customers.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Schlumberger, please refer to our web site http://www.slb.com . Schlumberger is an Equal Opportunity Employer.

We are looking for extremely high-energy, self-motivated Ph.D. candidates with exceptional problem-solving, communication, leadership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 who are seeking challenges to solve real technical problems. If you have any of the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listed below, submit an application to join our team of international experts in the Simulation & Modeling Group located in Sugar Land, TX. Please send your cover letter and resume via email to KLi2@slb.com
Job Descript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8-month internship is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fatigue, shock and vibration related problems in downhole tools. Specifically, the selected candidate will be working on dynamic analysis of nonlinear systems, elastomeric simulations, and fatigue analysis of structures subjected to stochastic loads.
Requirements
1. Ph.D. candidacy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erospace Engineering, Civil Engineering, or Engineering Mechanics.
2.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continuum mechanics, elasticity, viscoelasticity, plasticity,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atigue of metals, shock and vibration, probabilistic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3. Experience in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assemblies subjected to dynamic loads.
4. Solid knowledge of ABAQUS is essential. Experience in developing user subroutines and Python scripts for ABAQUS is a plus.
5. Experience in Ansys Classic/Workbench is a bonus.
6. Excellent team spirit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
 机构团队
-----------------------------------------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据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网站资料,数据统计截止2007年10月10日)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成立于2005年6月,是学校秉承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在整合力学、土木工程、地质工程学科资源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工科学院。

学院现有理论与应用力学、土木工程、地质工程3个本科专业,设有力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工程硕士(地质工程领域)培养点,有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地质工程博士点和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固体力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有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的学科,1999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理论与应用力学本科专业是甘肃省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地质工程学科是甘肃省重点学科。以本院为依托,2005年被批准设立了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有多功能环境风洞和浮点峰值计算速度达1100亿次/秒的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群。2007年经科技部批准,学院与兰州地震研究所等联合建立了兰州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学院设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土木工程系、地质工程系和工程实验中心,建有固体力学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质工程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下设兰州大学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兰州华夏岩土技术开发公司两个科研开发机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52名,其中专任教师37名(教授10名,副教授11名,获得博士学位的19名)。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甘肃省教学名师1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者5人。还有一批具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和国家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员等资质的教师。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聘请16名校外学者担任讲席教授、兼职教授。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592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24名,在读博士研究生62名。

学院本科教育实行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后发有力的培养模式,在突出学生基础理论培养的同时,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院坚持所有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选配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制定并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计划。

学院紧密围绕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风沙环境力学、电磁固体力学、工程地质、岩土工程、文物保护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在国内独具特色。十五期间,承担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研究项目近70项,研究经费近2000万元;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0多篇。2006年,全院科研经费达到760万元,副教授以上的教师人均达到30多万元。

学院积极推进科技开发工作。兰州大学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主要针对古遗址保护与加固工程所涉及的地质、环境、材料、工艺等方面开展研究。目前,已与敦煌研究院共同合作,在古长城、洞窟遗址、生土遗址的保护加固领域开展了多项科研项目。兰州华夏岩土技术开发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岩土工程领域集科研、生产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公司持有建设部颁发的工程勘察乙级证书,主要从事岩土技术开发和新技术推广,解决各类岩土工程技术问题,针对以甘肃省为主的西部地区完成了近20项科技开发项目。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的发展目标是:以力学、地质工程为基础,以土木工程为主线,面向工程科学与工程实践,将学院建设成为集应用基础研究、工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工程管理为一体的一流研究型学院。

 

========================================================================
 网络精选
-----------------------------------------
中青报:撼山易,撼官难,撼动学官难上难

广州中医药大学赖文、吴丽丽两位教授,举报她们的校长博士论文抄袭之事,在2008年我就知道了。两位举报者之一的吴丽丽,就是经校长授意的操刀抄袭者。抄袭的对象恰是自己的学生,现在已经留校任教的一位青年教师。两篇博士论文的相似度高达近50%,不仅主体内容、试验数据、导言、论文摘要高度一致,甚至错别字都错得一样。按葛剑雄教授的说法,这种连中学生都能一眼认定的抄袭,两位举报人居然经历了漫长的举报过程——自2007年起,她们先后报到学校、省里的各主管部门,居然一直没有下文。等到我知道此事的时候,她们已经对按正常渠道解决问题感到绝望,打算诉诸社会,讨个说法。虽然我完全相信她们举报的真实性,但我能做的,只是将她们的情况,转给某些在人们看来比较有担当的媒体,却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身为政协常委的葛剑雄先生,在2009年的两会上,当着政府副总理和教育部部长的面,把事情捅了出来,随后又在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节目中将之曝光。可是,尽管如此,直到今天,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的文章问世,我才知道,原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校长,那位公然的抄袭者,居然至今巍然不动,而且还封了举报者的信箱,对着记者理直气壮地大骂举报者造谣。真是,撼山易,撼官难,撼动学官难上难。

这种简单到了中学生都能一眼辨别的抄袭案,为什么处理起来这么难?世界各国国情不同,但学术标准都是一样的,雷同就是雷同,走到天边,有任何理由,学术都不允许雷同,何况这么大面积的雷同,无论用什么说辞都解释不了。如果这种规模的雷同都不算抄袭,那么这个世界上还有抄袭这回事吗?我想,这个明白无误的事实,接到举报的各级机构,其实都清楚。但是,事情一旦涉及一个校长,情况就不一样了。

在当今中国学界,有权有势的学官,出事的太少。只要不涉及钱财腐败,基本上都能安然度过,即使打官司,也未必败诉。像广东中医药大学校长这样的案子,首先涉嫌抄袭,证据确凿,而且指使本校青年教授操办,涉嫌以权谋私,标准的学术腐败。这样的事情,居然引不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即使在两会上曝光,也无济于事。除了顾及校长的地位和权势,以及相关的奔走运作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在某些人看来,似乎只有涉及钱财的腐败,才是腐败,而这种抄袭之类的事情,只是性质轻微的小事。

其实,作为大学这种学术机构的负责人,正好倒过来,钱财的腐败是比较轻微的罪过,而抄袭和学术侵占这样的腐败,才真正是大事,头等重要的大事。因为,这种腐败,从根子上毁坏了大学的根基。大学校长执法犯法,动摇自己事业的根基,这种罪过,难道不比贪污几个钱财更大?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作者:张鸣 )

 

-----------------------------------------
李政道:祖国现在缺少一个成功的榜样

6月11日下午,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四楼会客室,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博士就中国的大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等话题,接受了《科学新闻》杂志专访。

多年来,李政道一直关注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他积极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及基础科学研究,如促成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建议和协助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成立自然科学基金、设立CUSPEA“中美联合招考研究生计划”、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大学及浙江大学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学术机构、以自己的积蓄设立“秦惠君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等等。

整个采访中,李政道不断使用“祖国”这一时下少见的称谓,使人强烈感受到那种多年来久违的亲切。
 

不与牛津哈佛攀比

不能只问祖国的大学是不是符合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好标准和理念,这个问题涉及面很广,无法用几句话简单地回答。(因为)不同类型大学的义务是不一样的。——李政道

 

科学新闻:上海交大校长张杰前不久请你到上海交大做了报告,我们从他那得知你回国。你一直在关心中国的科学发展,国内科学发展很快,而我们的科学政策也出现很多焦点性的问题。比如国内现在创建一流大学的声音也提得非常响,也作了不少人才性的规划。

李政道:世界上的一流大学有很多,如英国的剑桥、牛津和美国的哈佛、斯坦福、哥伦比亚等。美国的大学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制度,一种是私立大学,另一种是州立大学。这两类大学是相辅相成的。最好的私立大学有自己雄厚的基金,有很好的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念来招生,而州立大学招生是面向大众的,标准比较松。中国的大学应该与美国的州立大学系统来比较,两者的招生都是有义务的。

科学新闻:那你的意思是,加州大学对我们更加有参考意义,而不是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MIT)。

李政道:哈佛和MIT是私立大学,私立大学有大有小,比如加州理工学院是很小的,MIT则是很大的。所以祖国的大学要跟世界比,我想还是要跟美国的州立大学比,这些大学的重点不是选精英,因为精英在人口基数中占一个很小的比例。

科学新闻:目前北大清华等高校都有意向一流大学看齐。

李政道:世界一流大学有不同类型。比方说,加州大学系统(由若干所相对独立的分校组成)有几所分校是一流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加州大学分校都是世界一流的。我觉得祖国的大学跟牛津哈佛的目的不同,因此不易相比。我想对于祖国国立大学的要求,也许不能只问是不是符合世界一流大学最好的标准和理念,它的义务不一样。牛津哈佛甚至可以决定不收学生,不合格就可以不要。

 

人往高处走
水为什么流向海洋跟水位有关系,人才为什么外流,跟外面环境有关系。——李政道
 

科学新闻:中国很多科学政策的制定都跟李先生有关,比如中国的博士后制度。但是目前国内博士后不是特别有吸引力,北大清华很多本科生都出国了,国内做博士的很多都想去美国做博士后。

李政道:水为什么流向海洋跟水位有关系,人才为什么外流,跟外面环境有关系。这是类似的道理,水位弄对了,水流自然顺利了。但是我们不能持久性地把水挡住,永远不让水流到外面去吧。不能只看一个现象,我们要问这是为什么发生的,然后再决定怎么做。

科学新闻:李先生,不知你知不知道去年中组部专门设立了“千人计划”,即要从海外引进一批正教授级别的人才。

李政道:(我了解得)不详细。有风闻。但我认为是很好的(举动)。

科学新闻:这里有一个老话题:国家的R&D投入越来越大,需要找到更多优秀的人才。但海外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之间的矛盾怎么来调节,其中有不少的利益冲突,往往产生“请来了女婿气走了儿子”的怪现象。

李政道:这很难讲。(人才从外面)引进来很好,自己(培养)发展出来也很好。怎么样发展很好的研究院,需要各种因素,人才是一个因素,目标是一个,风气是一个。(因此)人才只不过是其中因素之一。就像要培养一个很好的花园,去外面引进很好的品种。可是,好品种并不一定在这花园里长得很好,最主要是要跟本土能够适应。这是一个比较关键的点。我想引进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本土研究的学识和精神是不是能够培养起来。不然的话,(引进的人才)会水土不服。而且,要培养人才就不能太受外面的干扰,外面干扰太厉害可能是没有好处的。

科学新闻:尤其是对于基础研究?

李政道:对于什么研究都一样。

科学新闻:这应该是你说的,细推物理,何用浮名。

李政道:这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名句。我们回到培植花园的例子,一个花园里面有太多人来参观的话,可能对这些花草没有好处。可是阳光、自由发展是必需的,培植花园、培养人才都得尊重自然规律。

 

中国科学需要榜样
祖国的科学要发展到新的高度,可能还需要一个相当时期,现在则缺少一个成功的榜样。——李政道
 

科学新闻:你以前也提到过芝加哥大学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但近年来国内一直在大量扩招研究生。

李政道:研究生,第一要精,培养最精的研究生是需要一对一的教育和培养。

科学新闻:国内教育部有这么个数据,2009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47.5万人,其中博士生6万人,硕士生41.5万人。当然我们的这个体量和人口多有关系,不知道这和美国是否有可比性。

李政道:美国的话,物理方面作纯研究的人才是不多的。他们出一个人才就是一个人才,一所学系能同一时期培养成功约50位纯研究人才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科学新闻:读博士期间你的导师带几个学生呢?

李政道:费米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学生就我一个,不过他还有作实验的学生。费米跟我一星期有半天时间在一起,因为他还有其他重要的业务,所以他的博士学生相当少。

科学新闻:我明白你的意思,纯科学研究要保证质量。现在有的教授培养学生从本科开始。那么我想假设一下,如果你再年轻一回的话,会不会在国内也做类似的事情?

李政道:每一位老师带学生的方法都不大一样,我只熟悉我的老师和我(带学生)的风格,每个人各有特点。

科学新闻:国内这些年提倡跨越式发展,科技界有一些浮躁。

李政道:西方也跃进过。上世纪初精英教育最好的在德国和英国,现在则以美国为重点。德国目前远不如80年前,就是牛津和剑桥也在逐渐下降,而美国经过二战有上升,目前人才集中比较以美国为主。但每个事物发展都有自然规律。祖国是一个新兴国家,和以前相比,这个发展已经是很快、很高了。祖国的科学要发展到世界最领先的高度,可能还需要一个相当时期,现在还缺少一些最成功的榜样,尤其是在目前开始的阶段。祖国的科学还是起始阶段,树立榜样是需要时间的。比如种花,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不能太急。揠苗助长或操之过急,并不一定有用。
 

莫要歧视自己人
很多外国教授和教练可以拿高薪,是不是华人就不能拿高薪呢?——李政道
 

科学新闻:在中国的很多场合中,国籍和爱国似乎有一个因果关系。如今很多知名教授一腔热血要回国作研究,但经常碰到各种问题。比如清华的施一公,很早就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正教授,但他全职回国后就因为是美国国籍问题而受到责难。

李政道:只是因为他的美国身份,就质疑他是否爱国?

科学新闻:当然还因为他的高薪。

李政道:那假如他不是华人,会怎么样呢?比方你要请外国人来做某项比赛项目(运动队)的教练,比如黑人做教练,国人有没有意见?去年祖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筹备期间高薪雇了很多外国人,祖国因此多得了很多金牌。国人很高兴,那你能不能质疑外国人来这里干嘛?是不是外国人来中国拿高薪没有意见,而华人来了就有意见呢?很多外国教授和教练可以拿高薪,是不是华人就不能拿高薪呢,我觉得应该问这个问题。

科学新闻:只要是帮助我们国家科学事业发展的人,都是在爱这个国家。

李政道:如今因为是华人,而不是洋人,回国作科学研究就进行质疑,可能也是一种歧视。
 

少年班史话
少年班本身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至少能够在当时被毛主席接受,而且“四人帮”也无法刁难。——李政道
 

科学新闻:你对大学教育关注很多,科大少年班是在你的倡议下创办的。

李政道:时代不一样了,科大少年班的成立是由于那个时代的要求。那是1974年,当时祖国的大学教育差不多是没有了。那时候我想的是用什么办法做一建议在当时能够被最高领导人接受,所以才建议少年班这个方式。少年班本身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至少能够被毛主席接受,而且“四人帮”也无法刁难。1974年5月我和夫人惠君第二次回国访问,我们深刻地看到“文化大革命”给祖国带来了危机,而其中最大的危机是大学教育,人才培养几乎全部停止。在上海我们参观了芭蕾舞学校,到北京后,我就写了一份《培养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的建议,通过周总理上报毛主席。鉴于当时的政治情势,我的建议为了能够较容易被接受,是很狭义的。我提出是否可以参考招收和培训芭蕾舞年轻演员的方式从全国选较少数的,十三四岁左右的少年接受大学培训。可以看出,这建议的实际目的,是要打破当时完全不重视培养科学人才以及其他各类人才的状况。这么大的祖国,不能没有一个念书的大学生。

科学新闻:那你认为少年班下一步该怎么办。现在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我看到科大校方前不久明确表示还要继续办下去。

李政道:1974年,我的想法是尽最大的努力使祖国的领导人能接受一点建议,对青年有效的大学教育能恢复一点点,而不是完全中断。可是35年后祖国的面貌已大大不同,大学教育不仅全部恢复,已高速发展,领先全球。少年班在科大的精心培养中也克服了大部分其内在的困难,这些发展都使我感动和兴奋。
  (来源:《科学新闻》  原 作者:孙滔 )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