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7卷,第7期,2009年10月10日

 

本期编辑:陈文   雷冬  徐青艳

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邮编:210098)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邮件列表目前由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维护,依托于江苏省力学学会信息工作部

                 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² 中国力学学会第51次青年学术沙龙在河海大学举办

    ² 华人科学家高锟和2美科学家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²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在京正式开通运营

    ² 2010年度洪堡学者联谊奖开始申请

     学术会议

    ² 第四届力学课程报告论坛第二轮通知

    ²  MESOMECHANICS 2010 conference will be held in Taipei, Taiwan from June 21 to 25, 2010.

    ² 2010 SEM's 11th International Symp. on MEMS & Nano.

     ◆ 教育教学
    ² 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公布

     招生招聘

    ² 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杰出人才招聘计划

    ² Post-Doctoral Position in Theoretical Mechanics

     论著期刊

    ² 《力学进展》2009年39卷5期,2009-9-25
    ² Acta Mechanica Sinica 2009 Vol.25(Number 5)Sept. 25, 2009

    ²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Oct. 8, 2009)

     ◆ 力学人物
    ² 高华健 

    机构团队
    ²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航空宇航学院

    网络精华

    ² 爱因斯坦为什么迟迟不能获得诺贝尔奖

    ² 诺贝尔引出的老问题

    新书推介

    ² 《工程材料的本构演绎》

 


 

=======================================================================================

     新闻报道
-------------------------------------------

 中国力学学会第51次青年学术沙龙在河海大学举办

(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供稿)

 

 中国力学学会第51次青年学术沙龙活动于2009年9月19-20日在河海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本次沙龙活动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河海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是首次在北京市以外举办的此类活动。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高校的青年学者3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其中也包括部分初次参加此类沙龙活动的青年学者。

 此次沙龙活动得到中国力学学会的大力支持。中国力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杨亚政研究员百忙之中亲自来宁指导此次活动。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汤亚南副主任也积极参与此次活动的组织工作。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冯西桥教授主持了沙龙的全部活动。

 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河海大学校长王乘教授到会致欢迎辞,介绍了河海大学的情况,热烈欢迎各位朋友来宁参加此次活动。杨亚政常务副秘书长介绍了力学青年沙龙活动的由来、目标和意义,希望第一次京外举办的活动能够圆满成功。河海大学邵国建教授就河海大学力学学科暨力学系、同济大学仲政教授就华东固体力学沙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存法教授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学科暨力学系的情况分别进行了简短的介绍。

 本次沙龙学术活动的两个主题分别是力学前沿和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关键力学问题,邀请了四位报告人,分别是清华大学杨春副教授、河海大学陈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刘桦教授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宁教授。

 在沙龙的自由讨论阶段,杨亚政研究员就力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的关系举了多个生动的例子,特别强调了奇思妙想等创新性活动的重要性,希望青年沙龙能够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各位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为今后的学术沙龙活动献计献策,比如、开展奇思妙想主题沙龙、关注青年教师发展和研究生教育、邀请工程方面著名专家演讲等。大家普遍反映此次学术沙龙无论从学术上还是组织上都是一次很好的交流机会,对主办和承办单位的精心安排表示感谢。

 此次沙龙活动还安排了参观了南京三叉河水利工程、紫金山天文台、河海大学力学实验教学国家示范中心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实验室。参会人员还交流了青年学者关注的其它热点问题以及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并对沙龙今后的活动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建议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华人科学家高锟和2美科学家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科学网)
 

 北京时间10月6日下午5点45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美英三科学家获奖。三位科学家为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高锟(CharlesK.Kao)、美国科学家WillardS.Boyle和GeorgeE.Smith。
高锟的获奖理由为——“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光纤中传输方面所取得的开创性成就”。两位美国科学家的获奖理由为——“发明了一种成像半导体电路,即CCD(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
高锟,1933年出生于中国上海,现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1965年从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曾任英国标准电信实验室工程学主任。WillardSterlingBoyle,1924年出生于加拿大Amherst,拥有加拿大和美国国籍。1950年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GeorgeElwoodSmith,1930年出生于美国白原市(WhitePlains),美国国籍。1959年从芝加哥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高锟将获得其中一半的奖金,两位美国科学家各分享四分之一的奖金。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两项伟大的科学成就,它们帮助塑造了今日网络化社会的基础。它们为日常生活创造了许多应用创新,并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新的工具。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在京正式开通运营
(摘自中国新闻网)
 

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九月二十五日说,几年来,中国已建设一批重要的科技条件资源共享平台,初步形成跨部门、跨区域、多层次的科技资源整合共享体系,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支持和基础条件资源保障。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门户网站“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当天下午在北京正式开通运营,万钢讲话时作上述表示。他说,“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整合了行业、部门和地方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信息,既是中国科技条件资源信息汇集交流中心和信息发布与成果展示窗口,也是科技资源管理决策的支持系统和中外科技资源信息交流的枢纽,希望它能够成为科研工作者手边的工具,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更多便利。

国务委员刘延东发来贺信称,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运用现代新技术,加快实现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集聚了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优质资源和成果,面向全社会开放服务,必将为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说,“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的建成,使科研工作者坐上了共享的“直通车”,享受“一站式”服务,将大大提高科研工作效率。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由科技部、财政部共同推动建设,旨在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经过几年建设,该门户网站集聚大型科学仪器与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领域的优质科技资源信息,汇集各地方平台特色资源,已形成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的科技网站集群。

[返回本期目录栏]

 

-------------------------------------------

 2010年度洪堡学者联谊奖开始申请

(摘自中科院国际合作局)
 

每年颁发3个奖项,奖金额度为25000欧元.

洪堡基金会近日开始接受2010年度洪堡学者联谊奖的申请。该奖将用于德国和洪堡学者所在国开展加强学术联谊活动,并促进所在国洪堡学者联谊会的发展。每年将颁发3个奖项,奖金额度为25000欧元。颁奖活动将在柏林的洪堡基金会年会上举行。

相关申请信息和表格链接:

http://www.humboldt-foundation.de/web/alumni_award.html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会议
-----------------------------------------
 第四届力学课程报告论坛第二轮通知

高教研[2009]59号
 

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及有关高校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力学课程报告论坛将于2009年10月23~25日在西安举办,由西安交通大学承办。

本届论坛将围绕“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学课程建设”这一主题,邀请相关院士、知名专家、教授、学者与广大一线教师共同交流研讨。我们诚挚地邀请广大力学教师积极参与,共同探讨,推动我国力学课程建设的发展。

论坛主题: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学课程建设

主要内容:本届论坛将采用大会报告、分组研讨、书面论文展示等形式,按照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水力学)、振动力学、计算力学、实验力学和力学专业建设等九门课程(专业)内容进行分组研讨和交流。大会报告专家:美国工程院院士、哈佛大学锁志刚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俞茂宏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尹协振教授。

会议网站:http://mechanics.cncourse.com

[返回本期目录栏]

 

 

-----------------------------------------
  MESOMECHANICS 2010 conference will be held in Taipei, Taiwan from June 21 to 25, 2010.
 

The main objective of Mesomechanics 2010 i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global forum for researchers to present their discoveries and findings in mechanics. It aims to encourage the linking of length scales in mechanics research, as the complexity of nature dictates. It provides a forum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both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approaches with the aim of improving the knowledge base in mechanics to help solve the world’s ever growing challenges in environment.

The principal topics of interest are:

Atomistic modelling

Nanomechanics

Continuum mechanics

Micromechanics

Thin films

Residual and thermal stresses

Small and large bodies

Local and global material property characteristics

Active and passive control in high temperature structures

Elasticity and plasticity

Constitutive modelling and phenomenology

Viscoelasticity and viscoplasticity

Experimental mechanics

Fracture mechanics

Self-adaptive capability to environment

Effects of environments on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Interfacial failure of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Related topics and those associated with life science are also welcome.The conference website can be found at http://www-o.ntust.edu.tw/~meso2010/.

[返回本期目录栏]

 

-----------------------------------------
 2010 SEM's 11th International Symp. on MEMS & Nano.
 

SEM's 11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MS & Nano. will be held in Indianapolis IN, June 7-9, 2010.

I am helping organize session on Characterization of Thin Films and would like to welcome abstract submission in related subject.

Following are organizer and session for the 11th ISMAN:

1) Tom Berfield, session on Novel Applications of MEMS

2) Cosme Furlong, session on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3) Richard Greene and Cosme Furlong, MEMS in Thermal Applications

4) Helena Jin, Ramon Rodriguez, session on Optical Methods in MEMS and NEMS

5) Chan-Ghong Ke, Yong Zhu, session on Mechanics of Nano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6) Ming-Tzer Lin, session on Characterization of Thin Films

7) Bart Prorok, session on Bio-MEMS

8) Bart Prorok, session on Energy Harvesting

9) Gordon Shaw, session on MEMS Standardization

10) Gordon Shaw, session on Inertial and Mass MEMS

11) Gordon Shaw, Martin de Boer, session on Tribology in MEMS/NEMS

12) Gordon Shaw, Cosme Furlong, session on Reliability of MEMS & NEMS

13) LaVern Starman, session on Nanomaterials

Abstract submission can be found at: http://sem.org/CONF-AC-TOP.asp

Please note that the abstract submission deadline of October 16, 2009.

IMPORTANT: when submitting, please make sure you select topic: 11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EMS and Nanotechnology.

Other sessions, consistent with the Tracks and Symposia scheduled for the 2010 SEM Annual Conference, are in preparation. See our call for Papers at http://sem.org/CONF-AC-TOP.asp.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教育教学
-----------------------------------------
 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公布

(摘自教育部网站)

 

2项特等奖;64项一等奖;585项二等奖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的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已经过异议审理,经教育部裁定,全部有效。其中,首都医科大学吕兆丰等申报的《首都农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和兰州大学任继周等申报的《草业科学学科设计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2项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北京大学林建华等申报的《从实验班到元培学院——北京大学本科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等64项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行健职业学院申报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及知识管理平台创建与实践》等585项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共计651项教改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见附件)。

附件: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下载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招生招聘
-------------------------------------------

 “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杰出人才招聘计划

(摘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站)

 

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是2006年12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设的具有相对独立运行机制的科研实体,实行理事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与国际接轨的学术管理制度、以竞争和流动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和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制度,该实验室所有人员实行岗位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

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现向海内外公开招聘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10~15名,并实施实验室“百名高级人才引进行动计划”。

一、首席科学家(招聘人数10~15名)

1、主要相关研究领域和方向

1)空气动力学

2)航空推进理论与技术

3)飞行器综合设计技术

4)航空制造理论与技术

5)航空材料与结构

6)飞行器控制与导航技术

7)航空电子与通信技术

8)飞行器安全与可靠性技术

9)先进网络化空管技术

10)深空探测技术

11)其它相关的航空科学技术

2、招聘条件:

1)国际著名教授和国际同行公认的知名学者,学术造诣深厚,取得过学术界公认的研究成果,在本研究领域的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发表过较多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或取得重大工程技术创新成果,所从事的研究领域符合航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发展方向。

2)掌握本学科的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重大需求,具有带领本学科开展创造性研究的能力,并能完成创造性的发展和科技突破,学术民主,具有团结协作精神。

3)中外籍院士、“973”首席科学家、国内外重大研究计划主持人或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4)科研组织和协调能力强,并具有带领国际团队完成研究、发明和创新的能力;能够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专家或团队,善于发现和培养创新的思想萌芽和优秀的年轻人才。

5)可以申请全职或兼职工作:其中全职首席科学家应能争取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兼职首席科学家能够每年在实验室工作3个月(含)以上,并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3、相关待遇

全职首席科学家

1)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协议年薪;

2)工作期间提供公寓式住房一套和安家费;

3)协商有关其它有利于开展工作的条件。

兼职首席科学家

1)根据任务目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协议薪酬;

2)工作期间提供公寓式住房一套。

二、百名高级人才引进行动计划

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真诚欢迎在上述相关研究方向的优秀科技人才加盟,学校为此专门制定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百名高级人才引进行动计划,提供事业发展的平台,有竞争力的协议年薪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希望能和优秀科技人才一起,把握机会,共创辉煌。

三、联络方式

联系单位: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管理委员会

联系人:李军锋、赵罡电话、传真:86-10-82338994

Email:nal_hr@buaa.edu.cn邮编:100191

详情请登录http://rsc.buaa.edu.cn/http://nal.buaa.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Post-Doctoral Position in Theoretical Mechanics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UCSB), is commencing a basic research program to establish Virtual Tests for high temperature ceramic composite materials. This activity will be supported within the new National Hypersonic Science Center,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which is funded by NASA and the U.S. Air Force 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The overall program involves a number of institutions, led by Teledyne Scientific Co., in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Drs. David Marshall and Brian Cox). Effort immediately relevant to Virtual Test development involves participa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Professor Robert Ritchie),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rlington (Professor Peter Kroll), and the University of Miami (Professor Qingda Yang),UCSB has an opening for a post-doctoral fellow within this program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essor Robert McMeeking.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 will be involved i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image analysis, theoretical fracture mechanics and heat transfer, modeling hierarchical microstructures, multi-scale modeling, and statistical and probabilistic modeling, especiall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data. Close collaboration is essential with experimenters in fracture mechanics,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high temperature experimentation, as well as with other theorists in quantum and classical molecular dynamics. The entire Virtual Test development program will be executed in a collegial environment, with strong interactions expected across the different disciplines necessary to the overarching goals. For this particular position, frequent interaction is envisaged with Dr. Brian Cox at Teledyne Scientific, approximately one hour from Santa Barbara.

Interested persons should contact Professor McMeeking at rmcm@engineering.ucsb.edu.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position will be filled by January, 2010.

[返回本期目录栏]

 

==========================================================================
论著期刊
-------------------------------------------

 《力学进展》2009年39卷5期,2009-9-25



1、高超声速三维内收缩式进气道/乘波前体一体化设计研究评述

尤延铖 梁德旺 郭荣伟 黄国平

2、叶轮机内附面层流动与分离的某些研究进展

刘建勇 周盛 袁巍

3、超空泡航行体控制问题研究进展

赵新华 孙尧 安伟光 莫宏伟
 
4、水下减阻技术研究综述

柯贵喜 潘光 黄桥高 胡海豹 刘占一

5、微/纳流控系统电渗流研究进展

吴健康 龚磊 陈波 曹侃


6、超弹性材料的不稳定性问题

任九生 程昌钧
 
7、分离式Hopkinson压杆实验技术研究进展

陈荣 卢芳云 林玉亮 赵鹏铎 李俊玲 夏开文
 
8、土与结构界面接触问题研究进展评述

李立云 杜修力 李亮
 
9、位势流动和非均匀介质中声波方程的36种形式

藉顺心

10、2009年度力学科学处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资助情况介绍

孟庆国 詹世革 周济福 甘春标
 
11、实验力学最新进展------2008国际实验力学会议概况

杨福俊 何小元 谢惠民 亢一澜
 
12、高超声速三维内收缩式进气道/乘波前体一体化设计研究评述

尤延铖 梁德旺 郭荣伟 黄国平

13、叶轮机内附面层流动与分离的某些研究进展

刘建勇 周盛 袁巍

14、超空泡航行体控制问题研究进展

赵新华 孙尧 安伟光 莫宏伟

15、水下减阻技术研究综述

柯贵喜 潘光 黄桥高 胡海豹 刘占一

16、微/纳流控系统电渗流研究进展

吴健康 龚磊 陈波 曹侃

17、超弹性材料的不稳定性问题

任九生 程昌钧

18、分离式Hopkinson压杆实验技术研究进展

陈荣 卢芳云 林玉亮 赵鹏铎 李俊玲 夏开文

19、土与结构界面接触问题研究进展评述

李立云 杜修力 李亮

20、位势流动和非均匀介质中声波方程的36种形式

藉顺心

21、2009年度力学科学处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基金资助情况介绍

孟庆国 詹世革 周济福 甘春标

22、实验力学最新进展------2008国际实验力学会议概况

杨福俊 何小元 谢惠民 亢一澜
[返回本期目录栏]

 

-----------------------------------------

 Acta Mechanica Sinica 2009 Vol.25(Number 5)Sept. 25, 2009

 


1、The exact solution of Stokes' second problem including start-up process with fractional element
      Kaixin Hu Keqin Zhu

2、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 simulation of wettability alternation phenomena in the chemical flooding process
      Xiaobo Li Yuewu Liu Jianfei Tang Shujiao Li

3、Influences of Lorentz force on the hydrofoil lift
      Yaohui Chen Baochun Chen Zhihua Chen Hongzhi Li

4、Lorentz 力对翼型升力的影响
      Shin-Jye Liang Tai-Wen Hsu
      Least-squares finite-element method for shallow-water equations with source terms

5、利用最小平方有限元素法求解含点源项之浅水波方程式
     Bing Wang Huiqiang Zhang Yi Liu Xiaofen Yan Xilin Wang

6、Particle modulations to turbulence in two-phase round jets
      Rajneesh Kumar Rupender

7、Propagation of waves in an electro-microstretch generalized thermoelastic semi-space
      Cheng Ming Liu Weifu Kaixin Liu

8、New discrete element models for elastoplastic problems
     (适用于弹塑性问题的新型离散元模型)
       Mojia Huang Mengcheng Chen Tenglong Zheng

9、Direction-dependent functions of physical properties for crystals and polycrystals
      (单晶和多晶的物理性质方向相关函数)
       Yingguang Wang Jiahua Tan

10、Nonlinear analysis of slow drift extreme responses of a compliant offshore structure
      (一随动近海结构物慢漂极端响应的非线性分析)
       Changguo Wang Huifeng Tan Xingwen Du

11、Pseudo-beam method for compressive buckling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space inflatable load-carrying structures
      (空间充气承力结构压屈特性分析的虚拟梁法)
       Ping An Jing Chen Yilong Hao

12、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a novel vertical actuator based on electrowetting on dielectric
       Jialiang Chen Shengzhang Wang Guanghong Ding Xinjian Yang Haiyun Li

13、The effect of aneurismal-wal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n patient-specific hemodynamic simulations: two clinical case reports
     (颅内动脉瘤壁的力学性质对特定病人血液动力学仿真结果的影响:两例临床病例报告)
       Yufeng Xing Bo Liu

14、Closed form solutions for free vibrations of rectangular Mindlin plates
     (矩形Mindlin板自由振动的封闭解)
       Liang Ma Yudong Chen Su Huan Chen Guangwei Meng

15、Efficient computation for dynamic responses of systems with time-varying characteristics
      (任意时变系统动态响应的快速算法)
       Yanmao Chen Jike Liu

16、Improving convergence of incremental harmonic balance method using homotopy analysis method
     (采用同伦分析法改进增量谐波平衡法的收敛性质)
       Lei Jin Shijie Xu

17、An improved constrained steering law for SGCMGs with DPC
     (变形金字塔构型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群的改进约束操纵律设计)
       Yangyang Chen Shuhui Chen K. Y. Sze

18、A hyperbolic Lindstedt–Poincaré method for homoclinic motion of a kind of strongly nonlinear autonomous oscillators
     (求解一类强非线性自治振子同宿运动的双曲函数L-P法)
       Zhensu She Ning Hu You Wu

19、Structural ensemble dynamics based closure model for wall-bounded turbulent flow
     (基于结构系综动力学的壁湍流封闭模型)

20、The exact solution of Stokes' second problem including start-up process with fractional element
       Kaixin Hu Keqin Zhu

21、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 simulation of wettability alternation phenomena in the chemical flooding process
       Xiaobo Li Yuewu Liu Jianfei Tang Shujiao Li

22、Influences of Lorentz force on the hydrofoil lift
     (Lorentz 力对翼型升力的影响)
       Yaohui Chen Baochun Chen Zhihua Chen Hongzhi Li

23、Least-squares finite-element method for shallow-water equations with source terms
     (利用最小平方有限元素法求解含点源项之浅水波方程式)
       Shin-Jye Liang Tai-Wen Hsu

24、Particle modulations to turbulence in two-phase round jets
       Bing Wang Huiqiang Zhang Yi Liu Xiaofen Yan Xilin Wang

25、Propagation of waves in an electro-microstretch generalized thermoelastic semi-space
       Rajneesh Kumar Rupender

26、New discrete element models for elastoplastic problems
      (适用于弹塑性问题的新型离散元模型)
      Cheng Ming Liu Weifu Kaixin Liu

27、Direction-dependent functions of physical properties for crystals and polycrystals
     (单晶和多晶的物理性质方向相关函数)
       Mojia Huang Mengcheng Chen Tenglong Zheng

28、Nonlinear analysis of slow drift extreme responses of a compliant offshore structure
     (一随动近海结构物慢漂极端响应的非线性分析)
      Yingguang Wang Jiahua Tan

29、Pseudo-beam method for compressive buckling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space inflatable load-carrying structures
    (空间充气承力结构压屈特性分析的虚拟梁法)
       Changguo Wang Huifeng Tan Xingwen Du

30、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a novel vertical actuator based on electrowetting on dielectric
       Ping An Jing Chen Yilong Hao

31、The effect of aneurismal-wal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n patient-specific hemodynamic simulations: two clinical case reports
    (颅内动脉瘤壁的力学性质对特定病人血液动力学仿真结果的影响:两例临床病例报告)
      Jialiang Chen Shengzhang Wang Guanghong Ding Xinjian Yang Haiyun Li

32、Closed form solutions for free vibrations of rectangular Mindlin plates
     (矩形Mindlin板自由振动的封闭解)
      Yufeng Xing Bo Liu

33、Efficient computation for dynamic responses of systems with time-varying characteristics
    (任意时变系统动态响应的快速算法)
       Liang Ma Yudong Chen Su Huan Chen Guangwei Meng

34、Improving convergence of incremental harmonic balance method using homotopy analysis method
     (采用同伦分析法改进增量谐波平衡法的收敛性质)
       Yanmao Chen Jike Liu

35、improved constrained steering law for SGCMGs with DPC
     (金字塔构型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群的改进约束操纵律设计)
       Lei Jin Shijie Xu

36、yperbolic Lindstedt–Poincaré method for homoclinic motion of a kind of strongly nonlinear autonomous oscillators
      (解一类强非线性自治振子同宿运动的双曲函数L-P法)
        Yangyang Chen Shuhui Chen K. Y. Sze

37、Structural ensemble dynamics based closure model for wall-bounded turbulent flow
      (于结构系综动力学的壁湍流封闭模型)
        Zhensu She Ning Hu You Wu

[返回本期目录栏]

 

-------------------------------------------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Oct. 8, 2009)

1、Dynamic fragmentation of ceramics, signature of defects and scaling of fragment sizes
 S. Levy, J.F. Molinari

2.、Regimes of frictional sliding of a spring–block system
 Thibaut Putelat, Jonathan H.P. Dawes, John R. Willis

3、Regimes of frictional sliding of a spring–block system
 Thibaut Putelat, Jonathan H.P. Dawes, John R. Willis

4、Stress field at a sliding frictional contact: Experiments and calculations
 J. Scheibert, A. Prevost, G. DebrégeasDebrégeas, E. Katzav, M. Adda-Bedia

5、Analyzing the orientation dependence of stresses in polycrystals using vertices of the single crystal yield surface and crystallographic fibers of orientation space
 Hadas Ritz, Paul Dawson, Tito Marin

6、Subsonic semi-infinite crack with a finite friction zone in a bimaterial
 Y.A. Antipov

7、Energetic dislocation interactions and thermodynamical aspects of strain gradient crystal plasticity theories
 İ. Ertürk, J.A.W. van Dommelen, M.G.D. Geers

8、Particle fracture in high volume fraction ceramic reinforced metals: Governing parameters and implications for composite failure
 Aude Hauert, Andreas Rossoll, Andreas Mortensen

9、Localised knife waves in a structured interface
 Gennady S. Mishuris, Alexander B. Movchan, Leonid I. Slepyan

10、Mechanics of adhesive contact on a power-law graded elastic half-space
 Shaohua Chen, Cong Yan, Peng Zhang, Huajian Gao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力学人物
-----------------------------------------
 高华健

 

高华健,美国布朗大学教授,力学、材料学专家。1963年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1984、1988年在哈佛大学分别获得工学硕士、博士学位,导师为JamesR.Rice教授。1988年受聘于斯坦福大学,任助理教授;1994年晋升为副教授并获终身职位;2000年晋升为教授。2001年加入马普学会,任马普金属所教授、所长。2000年9月起,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被聘为教育部长江讲座教授。2006年加入美国布朗大学。高华健教授在薄膜力学、纳米力学、位错和裂纹的分子动力学、压电材料的非线性断裂力学、微尺度塑性理论等固体力学的多个方面,取得了富有创新性和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成果。高华健教授最新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工程和生物系统的纳米力学,包括骨骼、细胞、蛋白质、DNA、碳纳米管、薄膜等材料的力学行为。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机构团队
-----------------------------------------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航空宇航学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由原飞行器系、空气动力学系、智能材料与结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材料力学教研室和理论力学教研室组建成立。学院是一个学术水平高、工程能力强的多学科教学与科研群体,下设飞行器系、空气动力学系、结构工程与力学系、人机与环境工程系和土木工程系。有直升机技术研究所、飞机与航天器技术研究所、飞机维修技术研究所、微型飞行器研究中心、CAD中心、空气动力研究所、振动工程研究所、结构与强度研究所、智能材料结构研究所、飞行器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工程研究所、制冷与空调技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一个航空航天馆。有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防重点实验室、智能材料与结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力学教学实验中心、江苏省超声电机工程研究中心、振动工程部门开放实验室和空气动力学部门开放实验室。

航空宇航学院学科和专业基础雄厚,设有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包括直升机设计、飞机设计、气动设计、结构强度设计和航空结构测试技术等专业方向)、飞行器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工程两个专业为“国防重点专业”和“江苏省品牌专业”。有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直升机工程、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工程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纳米力学、机械设计与理论(振动、冲击与噪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智能监测与控制、人机与环境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等12个博士点和结构工程等13个硕士点;并设有航空与宇航技术、力学、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等5个博士后流动站。飞行器设计和工程力学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飞行器设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微型飞行器设计与制造学科为国防重点学科。学院还建有“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和“直升机旋翼动力学” 国防重点实验室。这些硬件环境为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航空宇航学院网址:http://aero.nuaa.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爱因斯坦为什么迟迟不能获得诺贝尔奖?

(摘自:科学网博客)

 

 在20世纪700人(次)的诺贝尔奖颁奖历史当中,恐怕爱因斯坦获奖时引起的麻烦最多,而获奖原因更是奇怪得独此一家。很早就不断有人提名他为侯选人,但由于种种几乎无法置信的理由却一直没有成功。1922年,他才终于获得了补发的192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09年10月,德国著名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首先提名爱因斯坦为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推荐理由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伟大贡献。以后他又于1912年、1913年再度提名爱因斯坦。那时反对相对论的势力很强,评奖委员会没有把奖给爱因斯坦情有可原。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林斯海姆推荐爱因斯坦(推荐理由还是他在相对论方面的成就)为获奖候选人时,写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我相信诺贝尔奖委员会很少有机会为一件具有类似意义的工作而颁奖。”

从后来物理学的发展来看,普林斯海姆的话非常准确。但令人遗憾和惊讶的是,诺贝尔奖委员会却千真万确地没有因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之一——相对论而颁奖给爱因斯坦。恐怕无论怎么说,这也是诺贝尔奖颁奖史上的极大缺憾。

全文链接: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0297   

[返回本期目录栏]

 

-----------------------------------------

 诺贝尔引出的老问题

 


      今年的诺贝尔帽子开始落下来了,幸运儿里也有“自然的”中国人;其实中国人已经得了好多顶,但似乎又与“中国”无关,这是一个奇怪的问题。

碰巧,在旧笔记里,看到一段以前学中国科技史的文字,与这个问题有点儿关系,就是洋本家李约瑟提出的那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不能产生出近代科学技术?以研究中国出名的洋人费正清先生(John King Fairbank)以为,中国学问的中心一直是社会和个人关系,而不是人对自然的征服。“中国没有定出一个更善的逻辑系统”,“逻辑薄弱的基本原因在于中文书写语言的自然本性。”(《美国与中国》)后面这一点很有趣,我们可以换一种更一般的说法:华夏民族似乎从来没有发展现代科学趣味的愿望。

费先生的思想,也来自李约瑟。李先生曾表示,他将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最后一卷(Vol.7)里讨论这个问题。据说先生逝世前,书稿已基本完成,应该有机会看到吧。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才第一次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后面这句话好像不是很恰当,问题从来就有,从前人们缺的是兴趣。我以为自然观形成某种状态时,才有可能产生出自然科学。中国人自孔孟以来,心都在人生观上,连天也是与人合一的东西,这是直到今天还被引以自豪的一种可怜的混沌思想。

现在看来,我以为这基本上解释了为什么古代中国没有西式的科学系统,但似乎还不能说明为什么今天没有“中国人”戴上诺贝尔的帽子。也许旧土壤还远未成为新科学的良田,所以,生在这片土地的科学和科学人还有点儿水土不服呢。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新书推介
-----------------------------------------

《工程材料的本构演绎》

卓家寿、黄丹编著,科学出版社,2009.7

本书摘要:

工程材料的本构行为一直是工程技术界和力学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其研究热度之所以长盛不衰,一方面是由于它涉及到工程的安全性,事关重大;另一方面则是因其机理复杂、个性突出,极富挑战性。面对这种势态,部分高校相继开设了有关材料本构行为的专门课程。

工程材料的本构研究由来已久,成果丰硕,但多散见于众多科技文献或有关专业书籍的专门章节,而较少见到系统统一、演绎详实、论述集中的有关工程材料本构分析的著作或教材。为了满足有关工科专业研究生开课的需要,也为了给感兴趣的科技人员提供自学入门的读本,作者在总结、归纳诸多前辈研究成果和个人科研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八年的教学实践,几经易稿,编著了这部统一以连续介质体本构律为主线、详实演绎工程材料物性的本构理论书稿,定名为《工程材料的本构演绎》,权当教材或参考书,冀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书主要采用宏观的唯象方法论述各类工程材料的本构行为,提出本构建模的思路与方法,即从分析和归纳宏观现象入手,提出假定、构建模型,通过力学数学的演绎导出本构方程,并给出其适用的条件以及有关参数的确定方法。

全书共分6章。第1章界定本构的含义和理想化的模型类别,给出普适的本构公理和完整的本构建模内涵。第2章和第3章采用系统的归纳手法,广角度地阐述了应力状态理论和应变状态理论,给出了普适的静力平衡律和几何协调律的微分、积分和变分表达式,并论证了不同表达方式的等价性。第4章、第5章和第6章是本书的主体模块,分别描述了三类常见工程材料:金属类、混凝土-岩石类和土壤类材料的本构行为,剖析了传统的经典本构模型或具有代表性的实用本构模型,诠释了其建模思路、依据、方法和适用性。书中用较大篇幅阐述了以金属类材料为背景的经典本构理论,在此基础上加以推广,进而演绎出众多非金属类材料的半理论半经验的实用本构方程,给出了完善模型的设想。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