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10卷,第3期,2010年5月10日

 

本期编辑:陈文   雷冬  张耀海 

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邮编:210098)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邮件列表目前由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维护,依托于江苏省力学学会信息工作部

                 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初审结果公布

    ² 河海大学承办有限元高性能计算暨纪念卞学鐄先生学术会议

    ² 09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奖名单公布

    ² 北京大学袁明武教授和清华大学岑松副教授分获APACM亚太计算力学奖和青年学者奖

    ² 首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力学实验竞赛研讨会在河海大学召开

    学术会议

    ²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Methods (ICCM) 2010

    招生招聘

    ² PhD student or Postdoc position in Multiscale Modelling

    ² Postdoctoral Position i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²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for Research into the Mechanics of Magnesium Alloys

    学术期刊

    ²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Volume 23, Issue 2, April 2010)
    ² Acta Mechanica Sinica(Volume 26, Issue 2, May 2010)

     ◆ 力学人物
    ² 刘人怀

     ◆ 机构介绍
    ²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简介

     网络精华

    ² 陈宜瑜院士:以更广阔视角审视基础研究

    ² 周远清:教育国际化是我国教育发展方向
 

 


 

=======================================================================================

     新闻报道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初审结果公布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10年度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间,共接收依托单位提交的各类项目申请115179项。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关于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申报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项目申请进行了初审。
    现公布初审结果,共受理项目申请111014项,不予受理项目申请4165项。初审结果通知将发函至各依托单位,同时以电子邮件形式通知不予受理项目的申请人。依托单位可登陆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ISIS系统)查询本单位项目申请受理情况。申请人如对不予受理决定有疑问,可向相关科学部咨询;如对不予受理决定不服,可在2010年5月20日前向相关科学部提出复审申请。有关复审申请程序和要求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http://www.nsfc.gov.cn/)中的“特别关注”栏目。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河海大学承办有限元高性能计算暨纪念卞学鐄先生学术会议

(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供稿)
 

 有限元高性能计算暨纪念卞学鐄先生学术会议于2010年4月24-25日在南京河海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江苏省力学学会、清华大学和北京力学会协办,河海大学承办。来自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河海大学等单位的4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主席为河海大学校长王乘教授和清华大学姚振汉教授。

有限元法的发展及其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是上世纪力学界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如何进一步改进有限元法的性能、提高计算精度与效率,始终是计算力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卞学鐄教授作为国际著名的计算力学家在发展高性能有限元法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并给予了我国计算力学界巨大的帮助。卞学鐄先生是杂交有限元学派创始人,获冯·卡门纪念奖,曾任AIAA杂志主编,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因病于2009年6月20日在美国逝世,享年90岁。他生前曾多次到国内访问和学术交流,是国内多所高校(包括河海大学)的荣誉教授。本次会议旨在交流有限元高性能计算方面的最新成果,并邀请卞学鐄先生的学生、曾经在卞先生指导下工作过的学者和卞先生的生前好友一起纪念卞先生,缅怀他在高性能有限元法方面的学术成就和对我国计算力学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表达我国计算力学界同仁对于卞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会议开幕式于4月24日上午在河海大学闻天馆举行,会议秘书长、河海大学陈文教授主持了开幕式,河海大学副校长朱跃龙教授和大会主席、清华大学姚振汉教授分别致开幕辞。开幕式后,河海大学校长王乘教授以“计算力学在中国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为题,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陈万吉教授以“偶应力/应变梯度四边形杂交元”为题,香港大学佘錦炎教授以“Helmholtz 问题的杂交有限元法”为题,清华大学姚振汉教授以“单元选择对于计算的重要性”为题,分别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25位代表围绕高性能有限元法、有限元大规模计算、计算力学的新算法和高性能有限元法的工程应用,在会议上宣读了富有新意的论文。报告内容激发了与会代表的浓厚兴趣,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热烈的讨论。

24日下午,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院长钱向东教授主持召开了纪念卞学鐄先生座谈会。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崔俊芝院士、河海大学赵光恒教授、北京大学袁明武教授、河海大学王乘教授、香港大学佘錦炎教授、河海大学卓家寿教授、天津大学石广玉教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陈万吉教授、清华大学姚振汉教授等分别发言。大连理工大学杨海天教授代为宣读了大连理工大学唐立民教授的感情深厚的书面发言。各位教授对卞先生的治学之道、为人之道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特别感激他对我国年青计算力学学者的成长和学术成果在国际上的认可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帮助,对卞先生为中国计算力学所做出的里程碑式的巨大贡献给予了高度赞誉和敬意。

     参会代表北京大学陈璞教授特别为本会提供了一篇经典的有限元文献与各位同仁分享:
The "first" paper on so-called "engineer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by Turner etc.
 

[返回本期目录栏]                

   

 

-------------------------------------------

 09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奖名单公布
(摘自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站)
 

 日前,经国内专家终审评定并报教育部批准,共确定2009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奖者497人(详见获奖名单),奖励金额每人5000美元。
       2009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项目在29个国家实施,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原则和“个人申请,资格审查,专家评议,择优推荐,网上公示,国内终审”的选拔程序,留学基金委邀请了各学科领域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我驻有关国家使(领)馆教育处(组)经公示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评审,并经过公示、复议等环节,共选出497名获奖者。获奖者所学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11个学科,涉及60个专业方向。
      我驻有关国家使(领)馆教育处(组)将于近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颁奖活动,向获奖者颁发奖励证书和奖学金。

附件:2009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奖名单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北京大学袁明武教授和 清华大学岑松 副教授分获APACM亚太计算力学奖和青年学者奖

(北京大学供稿)

 

 刚刚获得国际计算力学协会IACM Award奖的北京大学袁明武教授近日又被通知获得APACM颁发的亚太计算力学奖。同时,清华大学的岑松副教授还获得APACM颁发的亚太计算力学青年学者奖。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首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力学实验竞赛研讨会在河海大学召开

(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供稿)

 

 4月24-25日,首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力学实验竞赛研讨会在河海大学举行。研讨会由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作委员会力学学科组共同主办,江苏省力学学会和河海大学共同承办,全国17省市52所院校90余位竞赛负责人和指导教师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赵引主持会议。
      江苏省力学学会副秘书长、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院长钱向东教授代表会议承办单位首先致欢迎词。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力学学会教育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吴文龙教授代表“首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力学实验竞赛”组委会致欢迎词并介绍竞赛的组织情况和举办目的。东南大学韩晓林教授介绍了本届竞赛的筹备情况。
     研讨会上,33所院校分别介绍和交流了本校提交的实验笔试题部分的试题及解题思路。依据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与会代表对竞赛细则和实施方法进行了热烈、充分、认真、细致的讨论。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会议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Methods (ICCM) 2010

(19 - 21 November 2010, Zhangjiajie, Hunan, China)

 

 Organized and hosted by:
       College of Mechanical & Vehicle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http://mve.hnu.cn

 
Scope of the Conference:
     This conference aims to provide an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the presentation and showcase of recent advances on various aspects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It will reflect the state-of-the-art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volving theory, algorithm, programming, cod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uncertainty analysis and/or novel application of computational techniques to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other disciplines related to computations. Selected papers presented in the conference will be peer-reviewed for public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IJCM).

Conference Topics: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for solids and structures
     Computational heat transfer
     Computational meso/micro/nano mechanics
     Meshfree/Particle methods
     Uncertainty analysis
     Validation and verification
     Molecular and quantum methods
     Boundary element methods
     Inverse problem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techniques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Computational biology
      Multi-scale methods
     Advanced finite element/difference/volume methods
     Optimization
     Health monitoring and Other Computational Methods

Call for Abstracts:
     Interested authors are invited to submit 1-page abstracts to the Conference Secretariat via email. The abstract format (Word or Tex) can be downloaded from the conference website (http://dmvb.hnu.cn/ICCM2010 ) from May 15, 2010. Abstracts will be fully reviewed by experts in the areas of computations. The acceptance email will be sent out by 30 September 2010.

Conference Secretariat:
     Jenny Chen
     College of Mechanical & Vehicle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China
     Tel: +86-731- 88821252; Fax: +86-731- 88821252
     Email: chenyu@hnu.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招生招聘
-------------------------------------------

 PhD student or Postdoc position in Multiscale Modelling

 

Interdisciplinary Centre for Advanced Materials Simulation (ICAMS) is a new research centre at the Ruhr-University Bochum, Germany. At ICAMS an interdisciplinary team of scientists from engineering, materials science, chemistry,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is working o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generation of simulation tools for multi-scale materials modelling.
       In the department "Micromechanical modeling of macroscopic material behaviour" at the Ruhr-University Bochum the group "Discrete Micromechanics and Fracture" is expanding in the direction of fatigue of metals. In this area, the atomic behavior and the interaction of atomic-lattice effects plays a dominant role. Modeling both effects in a combined model is a significant scientific step. We therefore are looking for a person to work on the project: “Development of a discrete Multiscale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to fatigue crack initiation.”
      We are looking for a PhD student or Postdoc to work o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ultiscale methods. We welcome the application of candidates with expertise in mechanical metallurgy and engineering who have a strong commitment to research on multiscale methods for the design of materials. Experience in working with Linux environments and code development in C or C++ is required. Familiarity with atomistic- or dislocation based techniques is a prerequisite for PostDoc application.
     Qualified candidates are asked to submit their Curriculum Vitae before June 1st, 2010. Initially, the position is limited to two years, but there will be the possibility for extension.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and submission of your application, please contact:
     Dr. Steffen Brinckmann
     ICAMS
     Ruhr-University Bochum
     44780
     Bochum
     Germany
     email: steffen.brinckmann@rub.de

  

[返回本期目录栏]

 

-------------------------------------------
 Postdoctoral Position i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Th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and/or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s seeking candidates for a post-doctoral position to conduct research in the area of computational geomechanics for a project related to modeling the effect of rock joints on tunnel failure. A start date about June 1, 2010 is anticipated, subject to final budgetary approval. A Ph.D. in mathematics, mechanics or a related field is required. Familiarity with one or more of the following areas is a plus: the material-point method, computational inelasticity, constitutive modeling, the mechanics of rock, or computational failure mechanics.
     Successful candidates are expected to participate in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activities, interact with students, and faculty, plan coordinate and conduc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erform various scholarly activities.
     Interested applicants should send a CV with a cover letter, names of at least three references, and a summary of recent work to Professor Deborah Sulsky,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Albuquerque, NM 87131. Th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is an Equal Opportunity and Affirmative Action Employer and Educator.
     For more details contact: Professor Deborah Sulsky at sulsky@math.unm.edu

 

[返回本期目录栏]

 

-------------------------------------------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for Research into the Mechanics of Magnesium Alloys

 

       A postdoctoral fellow is sought to study the mechanics of magnesium alloy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terloo, Canada, under the guidance of Dr. Worswick and Dr. Gracie. The qualified applicant will have a proven background i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substantiated by publications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 Preference will be given to candidates with experience coding large deformation plasticity models, cod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with using fracture mechanics. In addition, experience with high strain rate testing of materials is desirable.
      Applications must include: a cover letter, a curriculum vitae and a list of references. .
      Applications should be sent to rgracie@cee.uwaterloo.ca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期刊
-------------------------------------------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Volume 23, Issue 2, April 2010)

 

Super-elastic constitutive model considering plasticity and its finite element implementation
      Pages 95-105
      Qianhua Kan, Guozheng Kang, Linmao Qian
 

Local bending of thin film on viscous layer
     Pages 106-114
     Yin Zhang, Yun Liu
 

Modified scheme based on semi-analytic approach for computing non-probabilistic reliability index
      Pages 115-123
      Xuyong Chen, Chak-yin Tang, Chi-pong Tsui, Jianping Fan
 

Acoustical transmission line model for ultrasonic transducers for wide-bandwidth application
      Pages 124-134
      Yeongchin Chen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response of ferroelectric thin film to infrared radiation
      Pages 135-146
      Yaochen Li, Changjin Yang
 

Dissipation-based consistent rate-dependent model for concrete
      Pages 147-155
      Fei Leng, Gao Lin
 

Transient thermal response in thick orthotropic hollow cylinders with finite length: High order shell theory
      Pages 156-166
      Jiaxi Zhou, Zichen Deng, Xiuhui Hou
 

Three-dimensional static analyses for FGM plates with medium components and different net structures
      Pages 167-174
      Hongmei Cheng, Zhiyuan Cao
 

Thermal shock of semi-infinite body with multi-pulsed intense laser radiation
      Pages 175-180
      Haiming Huang, Fang Su, Yue Sun
 

Influences of anisotropy on band gaps of 2D phononic crystal
      Pages 181-188
      Zhengqiang Zhan, Peijun Wei

 

[返回本期目录栏]

 

-----------------------------------------

 Acta Mechanica Sinica

(Volume 26, Issue 2, May 2010)

 

Corrections to the scaling of the second-order structure function in isotropic turbulence
Le Fang, Wouter J. T. Bos, Xiaozhou Zhou, Liang Shao, Jean-Pierre Bertoglio
 

Landing gear noise control using perforated fairings
K. Boorsma, X. Zhang, N. Molin
 

Dynamic flight stability of a hovering model insect: lateral motion
Yanlai Zhang, Mao Sun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s1020 airfoils in tandem under different flapping configurations
K. B. Lim, W. B. Tay
 

Effects of relaxation time on start-up time for starting flow of Maxwell fluid in a pipe
Zhen Li, Keqin Zhu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capillary adhesion of microsized plates with a substrate
Jian Lin Liu
 

An adaptive reanalysis method for genetic algorithm with application to fast truss optimization
Tao Xu, Wenjie Zuo, Tianshuang Xu, Guangcai Song, Ruichuan Li
 

The temperature-dependent fracture strength model for ultra-high temperature ceramics
Weiguo Li, Fan Yang, Daining Fang
 

An eigen theory of waves in piezoelectric solids
Shaohua Guo
 

Incompatible numerical manifold method for fracture problems
Gaofeng Wei, Kaitai Li, Haihui Jiang
 

Peeling behavior and spalling resistance of CFRP sheets bonded to bent concrete surfaces
Hong Yuan, Faping Li
 

A novel twice-interpolation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solid mechanics problems
C. Zheng, S. C. Wu, X. H. Tang, J. H. Zhang
 

Underactuated spacecraft angular velocity stabilization and three-axis attitude stabilization using two single gimbal control moment gyros
Lei Jin, Shijie Xu
 

Active control and experiment study of a flexible hub-beam system
Guoping Cai, Youyou Teng, C. W. Lim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s for a rotor system based on its finite element model and with varying speeds
Qingkai Han, Hongliang Yao, Bangchun We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effect of non-axisymmetric wake impact on a low speed axial compressor
Jianyong Liu, Yajun Lu, Zhiping Li
 

Design for a specified natural frequency of elastically constrained axially graded bars
Isaac Elishakoff, Jason Yost
 

Non-contact evaluation of the resonant frequency of a microstructure using ultrasonic wave
X. Kang, X. Y. He, C. J. Tay, C. Qua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力学人物
-----------------------------------------
 刘人怀

(摘自百度百科)

 

 刘人怀(1940.7.20-),板壳结构分析与应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省成都市人。196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原暨南大学教授、校长,现任澳门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委管理科学部主任。
     我国板壳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开拓者之一。与他人共同创立求解非线性微分方程的修正迭代法,研究了6类板壳的非线性弯曲、稳定和振动问题,在国际上第一次提出了精密仪器仪表心脏——弹性元件设计公式。系统提出了夹层和复合材料飞行器结构元件设计公式。在厚板壳弯曲领域进行了创造性研究,提出了弯曲理论及相应的设计公式。上述成果受到工程重要应用。此外,还在管理科学理论与应用方面开展了研究。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培养博士近40人。
      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广东省政协常委和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现兼任教育部高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副主任,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和仪表元件学会理事长,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理事,广东省科协副主席,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校设置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咨询活动中心主任,《振动工程学报》主编,《复合材料学报》副主编,《应用数学和力学》(中、英文版)常务编委,《固体力学学报》编委,《管道技术与设备》编委会副主任,《管理评论》编委,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荣誉教授,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华侨大学兼职教授等职。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2000年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机构介绍
-----------------------------------------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简介

(摘自兰州大学网站)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成立于2005年6月,是学校秉承“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在整合力学、土木工程、地质工程学科资源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工科学院。
        学院设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土木工程系、地质工程系和工程实验中心,建有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与防灾减灾5个研究所,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下设兰州大学工程实验中心、兰州大学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兰州华夏岩土技术开发公司3个科研开发机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65名,其中专任教师46名(教授11名,副教授11名、高级工程师1名)。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者5人。还有一批具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和国家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员等资质的教师。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651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32名,在读博士研究生88名。
        学院现有理论与应用力学、土木工程、地质工程3个本科专业,设有力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地质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工程硕士(地质工程领域、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培养点,有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地质工程博士点和力学、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固体力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有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的学科,1999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立“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理论与应用力学本科专业是“甘肃省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力学(一级学科)、地质工程学科是甘肃省重点学科。以本院为依托,2005年被批准设立了“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有多功能环境风洞和浮点峰值计算速度达1100亿次/秒的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群。2007年经科技部批准,学院与兰州地震研究所等联合建立了“兰州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09年作为第二建设单位,与敦煌研究院等联合建立了“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院本科教育实行“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后发有力”的培养模式,在突出学生基础理论培养的同时,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院坚持所有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选配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制定并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计划”。
        学院紧密围绕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风沙环境力学、电磁固体力学、结构非线性力学、工程地质、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文物保护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2006年至2008年三年间,新承担各类研究项目82项,争取研究经费2388万元;出版学术著作、技术标准9部,发表学术论文287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1篇,EI收录论文51篇。2007年,以郑晓静教授为第二完成人、周又和教授为第七完成人完成的科研项目“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郑晓静教授、周又和教授完成的科研项目“电磁材料结构多场耦合非线性力学行为的理论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周绪红教授等完成的科研项目“新型装配整体式楼盖体系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院积极推进科技应用与开发工作,现有3个科技开发机构。兰州大学工程实验中心成立于2008年,主要开展各类建筑材料力学性能试验与检测、各类建筑结构的检测与鉴定等,拥有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计量认证证书”和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发的建筑工程检测、岩土工程检测、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检测、建筑结构可靠性鉴定检测4个甲级资质。兰州大学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主要针对古遗址保护与加固工程所涉及的地质、环境、材料、工艺等开展研究。目前,已与敦煌研究院共同合作,在古长城、洞窟遗址、生土遗址的保护加固领域开展了多项科研项目。兰州华夏岩土技术开发公司成立于1992年,持有建设部颁发的工程勘察乙级证书,主要从事岩土技术开发和新技术推广,解决各类岩土工程技术问题。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的发展目标是:以力学、地质工程为基础,以土木工程为主线,面向工程科学与工程实践,将学院建设成为集应用基础研究、工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工程管理为一体的一流研究型学院。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陈宜瑜院士:以更广阔视角审视基础研究

(摘自科学时报)

 

 在后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关键词。而自主创新又无疑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为强力的引擎。
作为源头部署的基础研究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作为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主要资助渠道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又将如何对中央关于新时期推动科学发展的方针和部署作出反应,为繁荣基础研究、全面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呢?《科学时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

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的活力之源

《科学时报》:您觉得自主创新的内涵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陈宜瑜:从自主创新的特点含义来看,自主创新应该有3层含义。一是原始创新,即努力获得新的科学发现、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更多的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产业;三是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实际上这3个方面都与基础研究的水平密不可分。基础研究的水平越高,对客观规律认识得越深入,创新的视野和思路就越宽阔,创新成果的影响也越大。因此,自主创新的内涵主要包括3种基本的创新形式,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科学时报》:自主创新能力与基础研究的水平密不可分,那么您是如何看待基础研究的?
陈宜瑜: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的活力之源。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生产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科学理论往往超前于技术和生产,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基础研究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技问题发挥了支撑作用。基础研究既是原始创新的源头,又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支撑。
      现在存在一种错误认识,似乎基础研究都是科学家完全凭自己的兴趣在工作。其实牛顿、达芬奇、哥白尼那种贵族式的研究方式,早已经是过去时了。基础研究所关注的科学问题,包括科学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来源”,其发展受“双力”驱动。从上个世纪开始,出现了一个新趋势,就是开展基础研究的目的,已逐步从单纯满足科学家深化对自然现象和规律认识的兴趣,转向更加注重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和国力竞争的需要。
    我们不能狭义短视地看待基础研究,认为基础研究远水解不了近渴。从基础研究的发展现状和科学基金资助实际情况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基础研究的推动力已经大大超过单纯的科学自身发展的吸引力,不可能也不应该再将基础研究区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从科学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两种需求中凝练科学问题,已经成为推动基础研究和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科学时报》:您对于国际国内基础研究态势和发展趋势有何判断?对基础研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何评价?
陈宜瑜:20世纪以来,人类进入了科学技术空前辉煌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时期。科学、技术、生产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科学理论往往超前于技术和生产,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应用周期也越来越短,基础研究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技问题发挥了支撑作用。因此,基础研究正在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战略高地。
    当前,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超前部署基础研究是各国科技政策的显著特征之一。基础研究中变革性研究正在持续积聚,围绕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战,抢占后危机时代战略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繁荣发展基础研究,是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石。
    基础研究也应当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发挥引领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依靠科学技术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靠科学技术形成少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方式和少排放、多利用的消费模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必须通过基础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与途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通过基础研究着力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前沿科学问题。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研究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坚持战略导向 推动科学基金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时报》:基金委将“三个更加侧重”明确为战略导向的原因是什么?
陈宜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当前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高的重要跃升期。基础研究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基础研究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引领作用。我国古代的许多重大发现和发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近代以来,我们没能延续过去的辉煌,而是多次痛失科技发展的机遇,与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在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战、抢占后危机时代战略制高点的竞争中,我国不能总是跟踪模仿别人,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创成果。面对来自世界主要国家抢占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要因势利导,奋起直追,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中走在前面,大力提升原始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突破产业振兴前沿科学问题,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
    我们必须立足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整体部署,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愿景,把握新科技革命的难得机遇,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大力提升原始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各项政策措施正在逐步落实,形成了多渠道、多元化资助基础研究的发展格局。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既要从宏观和总体的角度加强统筹协调和有机衔接,又要从创新体系各单元的角度明确自身定位,发挥特色优势,防止同质化。
    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面临很好的机遇,科学基金也同样面临重要发展机遇,但对科学基金面临的形势,必须要有清醒认识,那就是难得机遇与严峻挑战并存,一方面国家可能给科学基金更多投入,另一方面在投入增加后,科学基金必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准确把握基础研究发展趋势,认真审视基础研究多元化的资助格局,在坚持科学基金优良传统、总结科学基金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明确提出,要把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推动科学基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导向。

《科学时报》: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具体涵盖了哪些内容?
陈宜瑜:更加侧重基础,是推进基础研究持续深入发展、夯实创新型国家科学基础的必然要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学科建设是支撑基础研究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点,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创新型国家无不具有完备的学科体系和深厚的学术底蕴。我国要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必须突出科学的长远价值,着力构建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培植创新的“土壤”,孵育创新的“种苗”,促进自主创新和重点跨越。更加侧重基础,就是要不断夯实提升基础研究整体水平的学科基础。要在科学基金工作中更加重视基础学科或传统学科,加强薄弱学科或濒危学科,关注基本的数据积累和数据库建设工作,夯实基础研究的发展基础,防止出现“短板效应”,推进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更加侧重前沿,是培育科技制高点、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的先导,具有孕育新兴技术和产业的重要作用。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都通过科学前沿部署,着力培育新兴技术和产业,抢占战略制高点,形成后危机时期竞争新优势。温家宝总理强调,要着力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前沿科学问题。更加侧重前沿,就是要前瞻部署和支持能够引领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前沿研究。要在统筹全面布局和重点部署的基础上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新兴学科和学科的生长点;要在纷繁的研究热点中寻找科学的前沿,凝炼和解决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的前沿科学问题,瞄准和抢占科技制高点;要关注孕育新思想、新概念的变革性研究,捕捉创新机遇,及时有力资助,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更加侧重人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自主创新提供智力支撑的必然要求。国势强弱,系乎人才。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更加侧重人才,就是要打造培养创新人才和团队的资助链。要切实尊重创新人才成长和基础研究队伍建设规律,坚持培养后备人才和激励科研一线人才相结合,稳定国内人才和吸引海外人才相结合,促进学术领军人才成长和培育创新团队相结合,完善人才培养资助体系和评价机制,形成贯穿科研职业生涯的科学基金人才链,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队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科学时报》: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陈宜瑜:“三个更加侧重”互相联系、有机统一,是指导科学基金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战略导向。更加侧重基础是基本前提,要求我们的视野兼顾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学科建设可能出现的“短板”,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才能谋求学科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更加侧重前沿是战略方向,要求我们瞄准具有战略意义和带动作用的科技制高点,这是推进学科在更高水准上实现均衡协调发展、解决事关国计民生的前沿科学问题的战略要求。
    更加侧重人才是根本依靠,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创新人才这一重要战略资源,这是保障基础研究后继有人、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和学术繁荣、支撑自主创新的根本因素。
    “三个更加侧重”共同服务于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服务于占领科技制高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因此,在“三个更加侧重”的落实上,我们一方面要在政策上相互协调支持,另一方面要作好机制研究,建立有效机制保证“三个更加侧重”的贯彻落实。要通过坚持“三个更加侧重”的战略导向,来更好地管好用好增量预算,更好地统筹部署各项发展战略,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周远清:教育国际化是我国教育发展方向

(摘自科学时报)

 

 在日前由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办的“2010年中国留学论坛”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作了《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水平》主题演讲,并提出了4点建议。
       中国高教发展得益于开放
       据相关部门统计,从1978年到2009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62万人,出国留学人数年平均增长25.8%,出国留学规模扩大了267倍。出国留学工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广大公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
       而据启德教育“国际教育研究院”最新分析,2010年,美、英、澳、加、法、日等热门留学国家在2009年相继发布的鼓励性新政将发挥持续的“吸引力”,随着国际竞争加剧,中国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国际重视,2010年又将是一个留学高峰年。
       “开放对于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得益于开放。”周远清在演讲中提到,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是这个新时期的标志,这次的《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坚持以开放来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水平。“我想在正式的文件里头,也算第一次明确提到提高教育国际化的水平。”周远清说。
       教育国际化是方向
       周远清认为,教育国际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教育的国际化当然需要加大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但提高教育国际化的水平还有更深层次、更广泛的意义。他为此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教育国际化首先是一个视野问题。“提高教育国际化的水平,首先要提高我们的国际视野,站在世界的高度上,面向世界来制定我们改革发展的目标和规划。”周远清建议,要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要高度重视和经常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动向、世界科学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向,要借鉴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培养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的专家学者,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人才。
       第二,要融入到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中。周远清说,大学要走出“象牙塔”,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要密切联系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教育的国际化就要求我们进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要为经济全球化服务。我们的大学要去研究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它的走向,以及我们应有的对策。
       周远清说:“1997年的亚太金融危机,现在的全球经济危机,世界范围内的反恐斗争,国际流行性流感,‘中国制造’等都很值得我们去关心、去研究。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国际知识,要关心国际事务的发展,要关心国际的动态。学校应该起到国际事务的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
       周远清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密切关注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为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必要时,要把最好的学生送到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地方去学习。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世界。“我们要花大力气去研究世界文化的发展,文明的成果。我感觉到,多年来我们派出留学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更多的是去国外学习科技学科专业的知识,而学习教育、教学的较少,更少去研究所在国家的文化传统。其实国际交流最根本的是要学习、引进和交流世界优秀的文化,并使之与中国文化融合起来,成为一种和谐的文化。在今后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我觉得应该更多地研究并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成果,同时也向世界宣传中国的优秀文化,并使之融合。大家共同来建设和谐世界。”
       周远清表示,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大学是一个实践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场所,特别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人来完成这样的任务。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将会引领世界潮流,但和谐世界的根本是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
       第四,国际视野,中国道路。周远清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离不开这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民族背景,离不开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更离不开教育的传统、文化的传统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所以任何国家都有自己发展教育的道路。
    “我不同意‘教育要接轨’这个说法。”周远清认为,世界上的教育没有共轨。据他介绍,美国在吸收欧洲和世界教育成果的基础上走上了“美国道路”,德国也走上了有别于法国、英国的道路,日本的教育虽然吸收欧洲、美国的东西很多,但是仍然有自己的道路。“中国教育体制离不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教育既是国际化的,又是中国化的,既要有国际视野,又要有自己特色的教育体系,这就是‘国际视野,中国道路’。”周远清说。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