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11卷,第3期,2010年8月10日

 

本期编辑:陈文   雷冬 

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邮编:210098)

投稿信箱:mechbrief at 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邮件列表目前由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维护,依托于江苏省力学学会信息工作部

                 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力学人物
    ² 沉痛悼念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钱伟长先生

     新闻报道

    ² 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各奖项公布

    ² 201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公示

    ² 教育部公布若干教学建设项目

    ² 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公示

    学术会议

    ² 2010苏港力学及其应用论坛暨江苏省青年力学论坛第一号通知

    ²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verse Problems

    招生招聘

    ² PhD position: Reduced order modeling and surrogate-based optimization for turbomachinery blade design

    ² Phd or Postdoc position on multiscale mechanics in Bochum of Germany

    ² PhD position in phase-field modeling at Iowa State University

    ² Postdoctoral and Graduate Assistant Positions immediately available in Penn State University

    学术期刊

    ²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Volume 58, Issue 7~8, July 2010)

    ²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Volume 199, Issues 37-40, August 2010)

     网络精华

    ² 武际可:钱伟长对我国力学事业的贡献

    ² 李家春院士追忆钱伟长:他一辈子喜欢教书育人

    ² 郑哲敏院士忆恩师钱伟长:指导论文坚决不署名

    ² 院士刘人怀痛悼钱伟长 深情回忆师恩

    ² 清华教授林家翘:钱伟长具有超前意识

 

 

 

==========================================================================
力学人物

-----------------------------------------

 沉痛悼念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钱伟长先生

 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的应用数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九届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力学学会第一届、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同志,因病于201073062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钱伟长在1941年提出的薄板薄壳非线性内禀统一理论对欧美的固体力学和理性力学有过重大影响。1954年他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主任,筹建力学研究所,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创办我国第一个力学专业,举办了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班,为我国培养出一大批力学人材,在机械、建筑、兵工和航空航天事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他本人在板壳理论、变分原理、摄动方法、中文信息等方面著述甚丰。他终生从事教育事业,并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力学学会钱伟长先生悼念网站:http://dnqwc.cstam.org.cn/

上海大学钱伟长校长悼念专题网站:http://www.qianweichang.shu.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新闻报道
-------------------------------------------

 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各奖项公布

(摘自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网站)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8月2日发布公告,公布了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国家技术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项目。2010年共产生自然科学奖30项,技术发明奖34项,科技进步奖214项。

 附件:

1、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项目目录

2、201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项目目录

3、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项目目录

  

[返回本期目录栏] 

 

 

-------------------------------------------

 201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公示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根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规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各科学部专家评审组确定了201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进行公示

 附件:201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教育部公布若干教学建设项目

(摘自教育部网站)

 近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2010年若干教学建设项目名单,其中包括:

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共308个(含8个军队院校团队);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763门,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课程438门、高职高专课程229门、网络教育课程60门,军队院校(含武警)课程36门;2010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51门;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804个(其中经费自筹建设点53个)。

 附件:

1、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名单

2、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名单

3、2010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名单

4、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

  

[返回本期目录栏]

 

 

 

-----------------------------------------

 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公示

(摘自教育部网站) 

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专家审定会日前在京结束,共有100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目前,此次评选活动进入公示异议期。异议期自公示之日起为期60天。

其中力学学科共有3篇博士论文入选,分别是:清华大学吴坚《基于原子势的碳纳米管有限变形壳体理论》(导师:黄克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鹏《壁面吹吸和表面活性剂作用下的流动稳定性研究》(导师:陆夕云);兰州大学张兴义《高温超导悬浮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电磁力实验研究 》(导师:周又和)。

 附件: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名单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会议

-----------------------------------------

 2010苏港力学及其应用论坛暨江苏省青年力学论坛

第一号通知

20101022~24 南京)

     为加强力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动力学学科的发展,由江苏省力学学会和香港力学学会主办,南京工业大学承办的第六届苏港力学及其应用论坛暨江苏省青年力学论坛将于201010月在南京举行。现向各有关单位发布征稿通知,欢迎从事力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踊跃投稿。

一、会议主题

低碳•灾害•环境与力学工程

二、研讨内容

清洁能源中的力学问题

风电机组相关部件材料力学问题

风电机组结构力学

风电叶片气动、弹性力学

风电场和风电机组叶轮及整机空气动力学

太阳能聚光器结构力学

太阳能聚光器流固耦合力学

环境与灾害力学

结构抗震与减震控制

岩土地震工程防灾减灾

工程地质灾害的评价、监测与预警

环境灾害力学的数值仿真

碳捕捉与封存

先进复合材料力学

工程材料的可靠性、应力分析与失效预防

结构工程的先进技术

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

高温空气动力学

水动力学

生物流体力学

流固耦合力学

/纳米器件与系统中的微流体技术

力学与地学

三、会议时间与地点

会议时间:20101022~24

会议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四、征文要求

1)应征论文应是未在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过的论文;

2)要求提交WORD格式的论文全文,将论文以附件的形式发送至:young_2004@njut.edu.cn zhoujianfeng@njut.edu.cn ,邮件务必注明“2010力学论坛投稿”,请在邮件中提供论文作者的详细通讯地址、工作单位、邮政编码、电话、传真、电子邮箱等信息。论文要求见“征文要求”;

3)录用的论文将收录到论文集,并由出版社正式出版。

五、重要时间

1)征文截止日期:2010920日;

2)发送论文录用通知日期:20101010日;

3)论文修回截止日期:20101015日;

4)会议日期:20101023~24日,22日报到。

六、其它

1)本次大会的注册费将区分本会会员与非会员按两个不同标准收取。

2)大会特别欢迎研究生参加,凭学生证注册,费用给予特别优惠。

3)本次大会欢迎各理事单位申请联合协办,协办单位需支持会议3000元经费,并在大会有关资料上署名。

4)大会期间,欢迎有关企业、厂家参会、参展,参展费每个展位3000元。

5)联系方式:

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南京市新模范马路5号,邮编210009

联系人:周剑锋  电话:025-83587310  zhoujianfeng@njut.edu.cn

        杨谋存  电话:13809024041   young_2004@njut.edu.cn

6)本次大会所有信息,如:会议报名、论文提交、通知等均通过电子邮件方式传递,请作者关注自己的信箱,收到有关信息请立即回复,以免延误。

7)大会信息及有关通知、表格下载,请浏览本届论坛的网页:http://mech.njut.edu.cn/lxlt/ 

 

 

[返回本期目录栏]

 

 

-------------------------------------------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verse Problems

December 13-17, 2010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verse problems have been studied intensively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mathematical theories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various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An increasing involvement with industrial research in related to medical tomography, non-destructive testing, and geophysics has been observed due to the recent new development in both the fundamental theory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 To extend a stronger collaboration link among the universities of Asia-Pacific regions and worldwide leading researchers in inverse problems, a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verse problems was held at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uring January 9-12, 2002. More than 120 participants from Asian-American-European countries had attended the conference with fruitful achievements. This series of conferences had also been held in Shanghai (2004 China), Hokkaido (2006 Japan), and Daejeon (2009 Korea). It is now an appropriate time to hold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verse problems in Hong Ko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verse Problems" is to address both theoretical (mathematics), applied (engineering) and development aspects of inverse problems. It is envisioned that the conference will draw researchers from the Asian, American and European scientific communities. The conference is intended to nurture Asian-American-European collaborations in this evolving interdisciplinary area. Additionally, one of the focuses of the conference is to strengthen the application of inverse problems to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Interested authors are invited to submit a one-page abstract in pdf, LaTex/Tex or word format to the Conference Secretariat on or before November 1, 2010. Email: icip2010@cityu.edu.hk. Details refer to www6.cityu.edu.hk/ma/icip2010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招生招聘
-------------------------------------------

 PhD position: Reduced order modeling and surrogate-based optimization for turbomachinery blade design 

The proposed PhD project will investigate appropriate combinations of design sampl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with model redu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 (also known a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r Karhunen-Loève expansion), in order to provide accurate predictions of the flow fields for a low number of high-fidelity CFD simulations. The novel methods developed by the candidate will be tested (and possibly adapted) to the shap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turbomachinery blade designs.

This thesis offer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undertake a 4-year PhD project in Cenaero (an applied research center in close contact with the industry, particularly with aeronautical companies) and ULB-BATir, a laboratory dedicated for more than two decades to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The candidate must hold a master's degree i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He/she is expected to have a strong interest for numerical methods such as the finite element and/or the finite volume method; additional background in optimization or approximation methods is also highly appreciated

 If you are interested, please contact by email:

Dr. Rajan FILOMENO COELHO    Université Libre de Bruxelles - BATir (Building, Architecture and Town planning Department)

E-mail: rfilomen@batir.ulb.ac.be    URL: http://homepages.ulb.ac.be/~rfilome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Phd or Postdoc position on multiscale mechanics in Bochum of Germany 

The Interdisciplinary Centre for Advanced Materials Simulation (ICAMS) is a new research centre at the Ruhr­University Bochum, Germany. At ICAMS an interdisciplinary team of scientists from engineering, materials science, chemistry,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is working o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generation of simulation tools for multi­scale materials modelling.

In the department "Micromechanical modeling of macroscopic material behaviour" at the Ruhr­University Bochum the group "Discrete Micromechanics and Fracture" is expanding in the direction of fatigue of metals. In this area, the atomic behavior and the interaction of atomic­lattice effects plays a dominant role. Modeling both effects in a combined model is a significant scientific step. We therefore are looking for a person to work on the project: “Development of a discrete Multiscale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to dislocation nucleation at propagation cracks.”

We are looking for a PhD student or Postdoc to work o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ultiscale methods. We welcome the application of candidates with expertise in mechanical metallurgy   and engineering who have a strong commitment to research on multiscale methods for the design of materials. Experience   in working with Linux environments and code development in C or C++ is preferred. Familiarity with atomistic­ or dislocation based techniques is a prerequisite for PostDoc application. Qualified candidates are asked to submit their Curriculum Vitae before September 1st, 2010. Initially, the position is limited to two years, but there will be the possibility for extension.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and submission of your application, please contact:

email:steffen.brinckmann@rub.de  web: www.icams.de

  

[返回本期目录栏]

 

 

-------------------------------------------
 PhD position in phase-field modeling at Iowa State University 

PhD position is available at Iowa State University to perform work on NSF-funded project on phase-field modeling of stress-induced phase transformations using FEM. Position can be either in Engineering Mechanics program in Aerospace Engineering Department (preferable) or in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 Please send vita to Prof. Valery Levitas (vlevitas@iastate.edu ).

  

[返回本期目录栏]

 

 

-------------------------------------------
 Postdoctoral and Graduate Assistant Positions immediately available in Penn State University 

Postdoctoral and Graduate Assistant Positions are immediately available to work on phase-field simulations of phase transformations and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in metallic alloys or oxides. Strong background in mechanics and thermodynamics of of solid microstructures is a plus. If interested, please email a resume to Professor Long-Qing Chen, Penn State University at lqc3@psu.edu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期刊

-------------------------------------------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Volume 58, Issue 7~8, July 2010

 Swelling instability of surface-attached gels as a model of soft tissue growth under geometric constraints
Martine Ben Amar, Pasquale Ciarletta

 

Multiple necking during the dynamic expansion of hemispherical metallic shells, from experiments to modelling
S. Mercier, N. Granier, A. Molinari, F. Llorca, F. Buy

 

Evolution of nanoscale defects to planar cracks in a brittle solid
Ashfaq Adnan, C.T. Sun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motion of an elliptical inclusion in gradient stress field
Y. Li, Z. Li, X. Wang, J. Sun

 

Plasticity of metal wires in torsion: Molecular dynamics and dislocation dynamics simulations
Christopher R. Weinberger, Wei Cai

 

The effective medium and the average field approximations vis-à-vis the Hashin–Shtrikman bounds. I. The self-consistent scheme in matrix-based composites
Y. Benveniste, G.W. Milton

 

The effective medium and the average field approximations vis-à-vis the Hashin–Shtrikman bounds. II. The generalized self-consistent scheme in matrix-based composites
Y. Benveniste, G.W. Milton

 

Dynamic shear–strain localization and inclusion effects in lath martensitic steels subjected to high pressure loads
T.M. Hatem, M.A. Zikry

 

A theoretical model for tissue growth in confined geometries
J.W.C. Dunlop, F.D. Fischer, E. Gamsjäger, P. Fratzl

 

Special rotational deformation as a toughening mechanism in nanocrystalline solids
N.F. Morozov, I.A. Ovid’ko, A.G. Sheinerman, E.C. Aifantis

 

Thermally actuated shape-memory polymers: Experiments, theory,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Vikas Srivastava, Shawn A. Chester, Lallit Anand

 

Mechanics of energy transfer and failure of ductile microscale beams subjected to dynamic loading
J. Kimberley, J. Lambros, I. Chasiotis, J. Pulskamp, R. Polcawich, M. Dubey

 

Influence of local wrinkling on membrane behaviour: A new approach by the technique of slowly variable Fourier coefficients
Noureddine Damil, Michel Potier-Ferry

 

Regularized variational theories of fracture: A unified approach
Francesco Freddi, Gianni Royer-Carfagni

 

 

    [返回本期目录栏]

 

 

-------------------------------------------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Volume 199, Issues 37-40, August 2010

Nonlinear buckling optimization of composite structures

Esben Lindgaard, Erik Lund

 

Analysis of a variational multiscale method for LargeEddy simul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homogeneous isotropic turbulence
Lars Röhe, Gert Lube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multi-pass welding and shaped metal deposition processes
Michele Chiumenti, Miguel Cervera, Alessandro Salmi, Carlos Agelet de Saracibar, Narges Dialami, Kazumi Matsui

 

Stability and convergence proofs for a discontinuous-Galerkin-based extended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fracture mechanics
Yongxing Shen, Adrian Lew

 

A flux-free a posteriori error estimator for the incompressible Stokes problem using a mixed FE formulation
Fredrik Larsson, Pedro D
íez, Antonio Huerta

 

The bending strip method for isogeometric analysis of KirchhoffLove shell structures comprised of multiple patches
J. Kiendl, Y. Bazilevs, M.-C. Hsu, R. W
üchner, K.-U. Bletzinger

 

A versatile implicit iterative approach for fully resolved simulation of self-propulsion
Oscar M. Curet, Ibrahim K. AlAli, Malcolm A. MacIver, Neelesh A. Patankar

 

An improved NURBS-based isogeometric analysis with enhanced treatment of essential boundary conditions
Dongdong Wang, Junchang Xuan

 

A simple and robust three-dimensional cracking-particle method without enrichment
Timon Rabczuk, Goangseup Zi, Stephane Bordas, Hung Nguyen-Xuan

 

Stabilized low-order finite elements for frictional contact with the extended finite element method
Fushen Liu, Ronaldo I. Borja

 

Solution verification, goal-oriented adaptive methods for stochastic advectiondiffusion problems
Regina C. Almeida, J. Tinsley Oden

 

Adaptive element-free Galerkin method applied to the limit analysis of plates
Canh V. Le, Harm Askes, Matthew Gilbert

 

Time-based metamodeling technique for vehicle crashworthiness optimization
Hu Wang, G.Y. Li, Enying Li

 

Geometrically exact covariant approach for contact between curves
Alexander Konyukhov, Karl Schweizerhof

 

A level set approach for optimal design of smart energy harvesters
Shikui Chen, Stefano Gonella, Wei Chen, Wing Kam Liu

 

A new shock-capturing technique based on Moving Least Squares for higher-order numerical schemes on unstructured grids
X. Nogueira, L. Cueto-Felgueroso, I. Colominas, F. Navarrina, M. Casteleiro

 

Mixed stabilized finite element methods in nonlinear solid mechanics: Part I: Formulation
M. Cervera, M. Chiumenti, R. Codina

 

Mixed stabilized finite element methods in nonlinear solid mechanics: Part II: Strain localization
M. Cervera, M. Chiumenti, R. Codina

 

Stochastic meshfree method for elasto-plastic damage analysis
C.O. Arun, B.N. Rao, S.M. Srinivasan

 

Accurate recovery-based upper error bounds for the extended finite element framework
J.J. R
ódenas, O.A. González-Estrada, P. Díez, F.J. Fuenmayor

 

Subdivision elements for large deformation of liquid capsules enclosed by thin shells
Duc-Vinh Le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武际可:钱伟长对我国力学事业的贡献

(摘自科学网) 

钱伟长先生逝世了,人们说他是教育家、应用数学与力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为了纪念这位我国力学界的领军人物。这里大略谈一谈他在我国力学事业上的贡献。   

力学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所起的作用,我想力学界的朋友是不言而喻的。但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独立的力学研究和教学。早先的力学研究和教学都是大学工科、数学、物理系科的教员在教学之余开展的研究工作。最早在国内从事力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只有两名,一名是当年清华大学的物理系的教授周培源,还有一位就是周培源曾经教过的学生钱伟长。所以他们两位和后来归国的钱学森和郭永怀一起被称为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   

关于钱伟长对我国力学事业的贡献,我认为只要提到以下几件事就足以表明他的学术地位的重要性了。   

第一,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力学研究的单位,是钱伟长先生创建的。1951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数学研究所,在数学研究所内建立了一个力学研究室。钱伟长是第一任室主任。这个研究室不久接受了一批像胡海昌、林鸿荪、郑哲敏、庄逢甘等这样有为的年轻人,在钱伟长教授的领导下,学术活跃、创造力强。短短几年内出版了研究论文集《弹性圆薄板大挠度问题》(1954年)、《弹性柱体扭转理论》(1956年)。并且发表了许多重要论文,如胡海昌(1928-)的论文《论弹性体力学与受范性体力学的一般变分原理》(1954年,《物理学报》)就是被钱伟长先生推荐发表的。后来被称为广义变分原理,世界各国的固体力学论著中称之为“胡-鹫津原理”。19561月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成立,就是在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的,当时有新归国的钱学森任所长,钱伟长任副所长。

第二,钱伟长参与筹建北京大学力学专业。我国从来没有专门培养力学人才的系科。1952年国务院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一次大调整。这次调整的主导思想是按照苏联的教育模式来重塑中国的高等学校体制。在苏联的教育模式中,力学专业总是放在综合性大学数学力学系内的一个专业。于是决定在北京大学设置数学力学系,这个系是由原来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燕京大学三校的数学系合并的,下设数学与力学两个专业。力学专业从1952年招收第一届学生。它是中国的第一个力学专业。筹办力学专业的教师以周培源教授为首连同吴林襄、钱敏三个教员,还有钱伟长先生的研究生叶开沅、和周培源先生的研究生陈耀松一共只有5个人,靠这5个人来开出力学专业的全部课程是不可能的。所以北京大学力学专业的筹办实际上多亏许多其他单位的支援,它的开办成功也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力学界的贡献。钱伟长派出他的得意研究生叶开源参加筹建北大力学专业,实际上是对这个专业的最大支持。因为在前无力学专门人才培养系科的条件下,能够有一个人参加进来都是十分值得珍惜和宝贵的。

第三,钱伟长先生,参与创办清华大学力学培训班。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各方面的建设急需力学人才。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清华大学于1957年成立了力学培训班,简称“力学班”,招收大学工科毕业生学习两年力学然后分配去急需力学专业人才的单位。这个班第一任班主任就是钱伟长先生、后来由于钱伟长先生被错划为右派,被免去了班主任改由郭永怀教授担任班主任,并且聘请校外教师和调动清华大学各系的力量给以支持。力学班先后招收了三届共约290名学生,在各高等学校新成立的力学系科还没有毕业生之前,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力学专业人才。

文革后,有一个阶段,由于钱学森先生到航天部和国防科委主持工作,力学所的工作无暇顾及。有一个阶段,力学所想请钱伟长先生主持工作,不过科学院希望在钱伟长调任科学院之前,按照当时平反的政策,应当先恢复他以前清华大学副校长的职务。不过由于一些人的阻挠,没有回复他的副校长的职务,所以调动没有成功。后来钱伟长想法调出清华,几经周折,才被上海市接纳。于是就在上海为力学事业建立了新的功勋。这就是第四,创建上海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与此同时开创了全国现代数学与力学系列学术会议(简称MMM会议),开创了理性力学的研究方向和非线性力学的学术方向。这些事比较近,年轻人都知道,所以就不必细说了。

现在在力学界的许多第一线的学者,有相当多数是从北大力学专业和清华力学班毕业的。而钱伟长恰好参与了前者的创办,而直接就是后者的创办人。在我国众多的力学研究单位之中,中科院力学所是举足轻重的一所综合性研究所,而钱伟长是它的最早创办者。有这几件事,我们应当体味得出钱伟长先生在我国力学事业的发展上的重要地位。   

在科学研究成果本身因为钱伟长先生涉猎范围很广,在许多方面我没有发言权。但我了解,钱伟长先生在力学中最著名的贡献,就是他在1941年与他的导师Synge合作发表的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方程》。因为后来我所从事教学与研究的领域恰好就是弹性薄壳的理论与应用,所以对钱伟长先生的别的著作并不熟悉,但是先生的这篇著作却是我当年入门的引导,我曾经认真拜读过。1941年那个时候,从国际上看,板壳理论正是从个别问题的探讨走向普遍统一的理论推求的阶段。钱伟长先生的这篇论文领潮流于这一研究方向。它不仅概括了以往线性问题的研究,还为后来薄壳的非线性理论奠定了基础,进而,通过对复杂的方程式的各项之间数量级的比较,把问题化归于若干简化类型,所以这篇文章在薄壳领域内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承前启后的作用。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李家春院士追忆钱伟长:他一辈子喜欢教书育人

(摘自科技日报) 

730日,中国力学学会的网页一片黑白,他们的导师钱伟长去世了。“钱老是中国力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他对我们这些后辈的影响是很大的。”力学学会现任理事长、中科院院士李家春说。回忆起钱老的学术魅力,李家春和他的同辈人心怀敬仰。

李家春1962年到中科院力学所读研究生时,钱伟长已经被打成右派,脱离了教学。虽然无缘得见,但李家春知道,钱伟长是力学所的创始人之一,还开办了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钱老在风雨飘摇的1946年回国教书,更是让后辈们佩服不已。

“科学的春天”来临后,李家春才有机会跟钱老面对面交流。“1979年力学所要编写郭永怀的传记,为此我们去钱老家里采访他。”钱老住在清华大学的照澜院,他的住房是四合院里向南的一间。

钱伟长热情地接待了几位年轻人。力学巨匠郭永怀和他从西南联大开始就是同学,两个人以相似的分数考取了庚款留学生,同样拜辛格和冯·卡门为师。钱老和蔼健谈,给年轻人倒上一杯水,坐在椅子上,把往事一一道来。这次采访后,李家春对钱伟长有了更多的理解。

很快李家春有机会听钱老讲课。1970年代末,钱伟长刚一解除束缚,就迫不及待地开课。在清华一间大教室里,李家春参加了钱伟长主持的研讨班。班上人很多,都是冲着钱老来的。文革期间学问凋敝,有心研究的人只能翻旧书,年轻人渴求新的知识和思想。

重新登上讲台的钱伟长感到快乐。“他一辈子喜欢教书育人,感兴趣的就是培养人才。”李家春说,钱老上课带着薄薄的讲义,在黑板上一行行推演公式,速度很快,大家的眼睛都盯着他的手,脑子飞快在转。钱老语速很慢,带一点无锡口音。他的表情,就像很多照片上一样,温柔和愉快。

“钱老讲课深入浅出,”李家春回忆说,“他不会从数学定义开始,把人讲晕了。而是举一个恰当的例子,说完大家就懂了。上他的课,你不会走神。”1980年代初的许多年轻力学家,正是在钱老的指点下,开辟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钱伟长讲学的这段时期,国际上已经兴起用计算机进行力学计算。钱老对此并不陌生,他开创的变分理论,就是当时计算机应用的“有限元”方法的基础。他发起研讨班,率先把有限元方法介绍进了中国,至今这都是力学界的主流研究方向。

为了振兴中国的力学,钱伟长1980年办了一本中英双语的杂志《应用数学和力学》,这是中国第一本以中英文同时发行的学术期刊。他认为,中国力学的进步离不开国际交流。为了办好这本杂志,钱老事必躬亲。一篇篇审阅文章,一直坚持到80多岁。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郑哲敏院士忆恩师钱伟长:指导论文坚决不署名

(摘自人民网) 

北京时间730日,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教授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人民网在第一时间连线郑敏哲院士,郑院士回忆了和钱先生相处的点滴。

钱伟长先生回国后的第一节课

 1946年,钱先生回国后在清华讲的第一节课是《近代力学》,”郑老回忆到,“钱先生讲课很生动,我当时已经上四年级(注:郑院士1946年在西南联大电机工程系及机械工程系),可以说钱伟长先生是我力学的启蒙老师。”

 郑院士对钱伟长先生的教育记忆犹新。“由于钱先生刚从国外回来,接触面很广,而且他对美国社会的观察也很深刻,所讲内容对学生的启发也很大。尤其关于新工程科学的思想对我们当时的学生很有启发。”他表示,“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非常先进,虽然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但后来证实都是正确的。”

 在郑哲敏大学毕业之际,钱伟长是其专题研究的指导老师,并且将这篇研究文章推荐给了清华的学术杂志,回忆起这件事,郑院士笑言,“其实我的那篇研究文章纯属对钱先生一项研究的照猫画虎之作”,但是钱伟长却坚持不署名,“他对学生都是很好的。”毕业之后,郑院士还跟随钱先生做了一年的助教工作,“我和钱先生的夫人也很熟,他对我很好,总让我去他们家里吃饭。”郑院士回忆。

 正是因为对钱伟长先生的钦佩和了解,上世纪50年代初,当听闻钱先生兼职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主任时,郑院士写信要求到这里工作。1955年,郑哲敏院士回国后,如愿去到钱伟长先生的研究室,成为这个力学研究室的弹性组组长。

 钱先生对年轻人的教育也非常重视。郑院士回忆说:“他曾教导我说要认真对待每一篇投稿,不要轻易否定年轻人,‘一棍子打死’,应该多发现他们的优势,悉心修改,助年轻人的成长。”郑院士感慨道“这让我觉得钱先生非常爱惜年轻人,很高尚!”

 “当听说钱学森要回国时,钱伟长很兴奋,积极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筹办工作。”郑院士还认为,两位钱先生“有很多相似点,是很好的朋友。”

 “进步教授” 自创汉字输入法

 郑哲敏院士在同记者的交谈中,不止一次提到“钱先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人”。郑院士回忆说,在上世纪40年代,钱先生刚回国时,他对美国社会有很深刻的观察,认为美国“虽然有很多科学创造,但都不能为人民所用。”并且,积极地参与当时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活动,是“当时有名的进步教授”。

 “虽然钱先生一生波折,但是他却非常热心地参与社会活动,是个社会活动家。”郑院士说,“在一段时间里,他甚至身兼五六十个社会职务”。

 钱伟长对人文科学的热爱和造诣是广为人知的。当年他以文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由于几天后九一八事件爆发,钱伟长抱着科学救国的想法,才改学物理。“他的国文非常棒,写作非常好,也很擅长演讲、说话。”郑院士回忆,“不仅如此,咱们现在计算机打字有五笔等输入法,钱先生也自创过一套很有名的汉字输入法‘钱码’。”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院士刘人怀痛悼钱伟长 深情回忆师恩

(摘自中国新闻网) 

“早上7点多,收到先生去世的消息,好伤心,好难过!”对中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先生的逝世,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前校长刘人怀教授心情无比沉痛。钱老的这位得意门生、得力助手730日晚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回忆了先生对自己的教诲、提携之恩,以及与先生多年共事的点点滴滴。

 先生的音容宛在,先生的精神永存。“他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在各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更是我的良师益友,没有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刘人怀表示,今年63日在上海见到钱老时,医生还说他状态不错。“没想到这么快就走了!先生的逝世,不仅是国家的损失,民族的损失,更是整个力学界的损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刘人怀师从著名力学家叶开沅教授学习应用数学和力学。而叶开沅正是钱伟长的大弟子。“1963年,导师带我到清华照澜院第一次见先生,到现在已经过去整整47年了,先生的谆谆教诲仍然记忆犹新。叶先生、钱先生的为学与为人影响了我一生。”念及往事,刘人怀难免黯自神伤。

谈到跟先生的相识,刘人怀觉得这是难得的缘分。1958年,因为家里有海外关系,在四川留苏班学习的刘人怀,在准备赴苏联留学前三天被通知政审没有通过。出国之门被关闭,他只好参加高考,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录取,成为该系建系以来的第一届学生,而其导师正是叶开沅先生。刘与钱伟长的第一次见面也正是在毕业留校后导师的引见。

谈到钱先生在学术上的伟大,不得不从著名的哥廷根学派谈起。刘人怀说,19世纪末,德国哥廷根大学成为当时世界的头号大学,著名的哥廷根学派在该校诞生。该学派最伟大的传人是爱因斯坦,其次就是冯·卡门。而中国自然科学界不少人包括钱学森和钱伟长均是这一学派的传人。

上世纪三十年代,钱伟长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应用数学,后来又到加州理工学院与钱学森等人跟着冯·卡门学习、研究了约有六七年时间。四十年代初,得到名师指点的钱学森与钱伟长,把力学带到了中国。回国后,一直到“反右”前,钱伟长在清华做到教务长、副校长。“20世纪,先生在力学、数学上均很有建树,尤其在从线性到非线性研究等力学的前沿领域做出了一系列杰出贡献。”

钱先生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也居功至伟。1983年初,已年过古稀的钱老出任上海大学校长。一直到去世前,他致力于将这所一般的地方性大学建设发展成为中国排名前50位的名牌大学。当年4月,钱老亲自到中国科技大学挑选刚留德归来的刘人怀担任自己副手。也正是这个机缘,刘人怀在从1986年至1991年的6年时间里得以与钱老共事,并近距离感受其言传身教。

“他教育思想很先进。在出任上海大学校长之初,就提出要破除三堵‘墙’,即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墙’、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墙’,强调要将西方先进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刘人怀表示,后来自己出任广州暨南大学校长,实行“学分制”、“大平台”通识教育改革、提出侨校加名校等学校发展战略,均是受到钱先生教育思想的启发。

钱老的性格很平易随和。“我跟他们家很熟,大概从1988年开始,我们经常在一起聚会聊天。有一次聊到半夜两三点,院外的大门都锁了,只好爬窗子出去。”刘人怀回忆道。

钱老一直教育学生:“理论要联系实际,理论要搞,但一定要为国家服务。”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刘人怀在从事力学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做工程研究、学管理。

上世纪90年代,钱伟长接替荣毅仁担任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后,非常关心暨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他的‘牌子’对暨大很重要,他的人脉和影响力,吸引了海内外一大批知名人士关心支持暨大办学。”

刘人怀表示,自己在任暨南大学校长时,强调华侨教育,扩大海外生源,教学与科研两手抓等方面的工作一直得到钱老的大力支持,进展顺利。5年前,暨南大学举办亚洲大学生田径比赛,当时已经93岁高龄的钱老还亲自出席了开幕式。

钱先生的嘉德懿行一直深深地感染着后辈学人。刘人怀对此深感,没有钱老,就没有他的今天。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清华教授林家翘:钱伟长具有超前意识

(摘自科学网) 

北京时间730日,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教授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新浪网独家连线著名的应用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林家翘教授。林教授曾于1939年与钱伟长、郭永怀等共21人同期考取留英公费生,曾在中国清华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布朗大学等校任教。对近代应用数学和流体力学的发展做出很多贡献。作为与钱教授同属一个学术领域,并且与其有过较深接触的科学家,林家翘在电话连线间回忆钱伟长生前故事,缅怀曾一起工作学习过的同仁。

当在连线中得知钱伟长教授去世的消息后,林家翘表示非常震惊,回忆起与钱老的接触,林教授说:“我和钱老的渊源算是比较深了,在清华大学上学的期间,他比我高两班。1929年,我们又一起考取了庚子赔款留英公费生,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突然爆发,船运中断,改派加拿大,当时我们在多伦多,由同一个导师带我们一起共同学习。”在电话连线中,谈到钱伟长生前的故事,林教授使用到最频多的形容词就是“勤奋”。“他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不管是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在学生运动中,钱伟长都会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来。”

谈到钱伟长教授生前的贡献和学术地位,林教授更是感慨颇深。他说:“钱老的专长非常出色的运用到了建筑方面,很多圆顶的大型建筑正是延续了钱教授的理论基础,建筑材料得到了很多的节省。在应用数学这个领域,可以说钱伟长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于精神层面的财富,林家翘认为:“钱伟长对整个学校、甚至整个国家的前途一直有一个很好的了解,他所具有的超前的眼光和观念可以非常出色的指引后辈前行。”连线的最后,本网请林教授用一句话概况钱伟长教授的生平,林家翘教授掷地有声的说:“钱老很聪明,很努力,很认真。他为我们国家做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