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12卷,第5期,2010年12月10日

 

本期编辑:陈文   雷冬  张耀海 

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邮编:210098)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邮件列表目前由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维护,依托于江苏省力学学会信息工作部

                 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 力学人物
    ² 我国工程与工业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先驱孙天风先生逝世

     新闻报道

    ² 2010年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开始公示

    ² 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申报等有关事项的通告

    ² 2010全国固体力学大会 暨《固体力学学报》创刊30周年庆祝会议纪要

    ² 中国力学学会第58次青年学术沙龙活动纪要

    学术会议

    ² 计算机辅助工程及其理论研讨会2011(CAETS 2011)

    ² 2011 Engineering Mechanics Institute Annual Conference

    招生招聘

    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公开招聘2011年高校毕业生

    ² Opportunities for PhD students and Post doctor position at HIT

    学术期刊

    ² 《力学学报》2010年第5期

    ² 《Acta Mechanica Sinica》2010年第5期

     网络精华

    ² 中国SCI论文篇均被引次数列世界第12位

                          表现不俗的论文82%由高校贡献
 

 

========================================================================
 
力学人物
-----------------------------------------
 我国工程与工业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先驱孙天风先生逝世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我国风工程与工业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先驱、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孙天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时间2010年11月25日10时在美国逝世,享年90岁。
        孙天风先生是我国著名流体力学专家,20世纪50年代回国后,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开拓了我国风工程研究,在应用和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曾任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为学会早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孙天风先生简介:
        孙天风,流体力学家。早期从事超声速和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的研究,70年代后,在中国倡导风工程的研究。在大气边界层的实验模拟、工业和民用高耸建筑的风载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中国风工程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孙天风,1920年8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2年进江苏省立常州中学学习。七七事变后,赴贵州铜仁国立第三中学继续求学。1938年,孙天风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学习。为了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增强抵御日本侵略军的侵略能力,第二年(1939年)他转入西南联合大学航空工程系学习。1943年由航空工程系毕业后,他留校任本系助教。1946年抗战胜利后,他随校迁回北京,在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继续教学。
        1948至1956年,孙天风赴美国纽约州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学习和工作。在此期间,他师从于国际著名空气动力学家W.R.西尔斯(Sears),潜心研究超声速流动以及激波的反射与衍射。当时,他的一些论文是作为美国政府报告发表的。由此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哲学博士学位。孙天风在美留学期间无时不在关心祖国所发生的一切,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成长感到十分鼓舞,对国内开展的轰轰烈烈的伟大建设事业更是感到兴奋,总想将自己的一份力量贡献给祖国,但苦于没有机会。1955年日内瓦中美谈判后,美国政府才允许中国留学生返回祖国。数年来的心愿即将实现,对此,孙天风感奋不已,他毫不犹豫地回绝了美国移民局要他申请永久居留美国的建议。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巧妙地绕道欧洲,在伯尔尼与我国驻瑞士使馆联系,经使馆周密安排,于1957 年2月6日抵达北京。在回国的过程中,孙天风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对他的关怀和爱护。
        孙天风热爱教育事业,他认为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青年人在一起,教师的身心和学术思想会永远年轻,所以回国后,组织上根据他本人的意愿,安排他到北京大学任教。他先后被聘为数学力学系、力学系副教授、教授,流体力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并担任流体力学教研室主任。80年代起,他先后兼任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工业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北京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以及《力学学报》和《空气动力学学报》副主编。
        孙天风回国后的50至60年代,正是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处于起步与发展的阶段,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作为国内最早的力学专业,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力学人才的重大使命。孙天风除讲授流体力学专业基础课外,还开设了高超声速空气动力课程,主持教师和高年级学生讨论班,培养研究生。在他的努力下,北京大学开辟了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的科研方向。1958年,他和其他同事一起设计并建造了国内最早的方形截面(5厘米×5厘米)激波管,该设备在以后的教学科研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孙天风基于对世界发达国家力学研究发展方向变化的洞察,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在70年代就适时地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方向转向了工业空气动力学,即风工程。他积极与工程设计部门协作,从实际需要出发,承担工程实际中提出的紧迫性研究课题,充分利用学校的技术、设备条件开展研究工作。风工程是一门由传统的空气动力学同气象学、气候学、结构动力学和建筑工程等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在大气边界层中风与人类活动及其劳动产物间的相互作用规律。7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高耸结构和高层建筑的大量出现,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周围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就越显现出风工程学科发展的广阔前景和重要意义。1980年5月,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成立,孙天风被选为常务理事。同年11月,工业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他被选为第一任主任委员。多年来,孙天风为发展我国的风工程事业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在他的领导下,学会工作搞得十分活跃,他们开展了多种学术活动,包括每4年一次的全国风工程与工业空气动力学学术会议,以及各类专题学术讨论会,例如“结构风效应”、“大气扩散”、“车船气动力”、“风工程试验设备、试验技术及其应用”、“体育流体力学”等。此外,还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活动。1983年,孙天风率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第六届国际风工程学术会议,并被选为国际风工程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1987年起又兼任该委员会的亚太地区秘书。1989年,孙天风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第二届亚太地区风工程会议。
        自70年代起,孙天风的科学研究工作扩大到风工程学科的各个领域,其中,大型双曲线型自然通风冷却塔风荷载的研究及柱和柱群风荷载的研究是两个主要方面,其他还有大气边界层风洞模拟实验研究、风洞实验中的堵塞度修正、大气边界层风洞设计、现场实测和地面粗糙度跃变所形成的内边界层等,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这些成果有的成为设计部门进行设计的重要依据;有的列入了国家或工业主管部门的设计规范。

为人师表 兢兢业业培养人才
        孙天风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极为重视对学生的培养。1978年,力学系随原北京大学汉中分校迁回北京后,招收了“文化大革命”后的首届学生。作为流体力学教研室主任,为了开好流体力学这门重要的基础课,他日夜准备教材。当时,孙天风已年过60,且身患扁桃体上皮癌,做过大剂量放射治疗,因此严重缺乏唾液,说话非常困难,但他全然不顾这些,毅然再次走上讲台授课。每堂课下来,他唇焦口赤,难以忍受。在座听课的教员和学生无不为之感动。
        对他来说,流体力学课程虽已讲授过多遍,但他还要与其他教员一次又一次地讨论和修改教学大纲和讲义,每次讲课前还要精心备课、查找文献,以便将国内外的最新科技发展信息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学生。
        孙天风在教学上的严谨作风也充分反映在他从事的科研工作上。风工程研究的主要手段是风洞实验研究,每一个课题的实验方案都是他和同事们共同讨论、亲手制订的。80年代后,虽然孙天风年事已高,但他还是经常亲临实验现场;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他对每一个实验细节、每一个数据,都要求精益求精。1988至1990年期间,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海洋工程中的力学问题的子课题——柱和柱群的风荷载的研究任务,他连续三年亲赴四川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与发展中心的试验基地,指导风洞实验研究工作。由于当地缺乏电力,风洞往往只能在晚间运行,而当时他已是70高龄的老人,但每次实验他都亲临现场指导,并坚持工作到次日清晨实验结束,白天还要及时着手分析数据和结果,调整下一步的实验方案。
        在多年风工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最新成果,近几年来,孙天风为研究生讲授了建筑空气动力学课程,培养了10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

开拓我国的风工程研究 硕果累累
        孙天风一贯坚持:搞科学研究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要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70年代初期,他在国内首次利用风洞进行了大气边界层气流模拟实验,并研究了大型双曲线型自然通风冷却塔的风荷载,配合全尺寸塔的现场实测结果,首次提了国际上第一条光滑塔面双曲线型自然通风冷却塔的风压分布曲线。这一成果为国内有关部门列入设计规范,并为国际风工程权威性著作所引用。在上述风洞实验中,为弥补风洞实验中雷诺数远小于设计风速下全尺寸塔雷诺数的问题,为加深粗糙度,他提出了用在光滑塔面均匀布置丝线的方法来模拟更大雷诺数时的压力分布,并获得成功。继之,他又对其他一系列的冷却塔,例如横流塔、加肋塔等,以及各类塔群间的相互影响、塔与附近建筑物的影响等实用性很强的课题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为使风洞模拟研究更具科学依据,他还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展开了现场实测工作,他多次亲临建筑工地现场指导,结合风洞实验结果详细分析数据,获得了一系列有意义的、代表当前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
        孙天风不仅在风工程应用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就,而且重视基础性研究。他多年潜心研究超临界雷诺数时柱群的风荷载及相互干扰,并取得突破性成果。在这一课题中,他分别对各种长宽比的矩形柱群和二维双圆柱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对矩形群的研究中,他发现:在双柱并列布置时,存在类似并列圆柱在亚临界雷诺数时的双稳态尾流切换现象,他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国际上有关专家的重视。作为经典的钝体空气动力学问题,绕双圆柱流动的研究在国际上虽然早已开展,但却主要是集中在亚临界雷诺数范围内。对于实际的风工程,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超临界或高超临界雷诺数情况,且来流为大湍流度。要满足上述条件,在实验设备和研究技术上都有相当的难度,国际上这类的研究结果也很少。尽管如此,为了使科研工作与工程实际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近年来,孙天风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会和其他有关单位的合作下,对双圆柱在超临界雷诺数时以及来流大湍流度条件下的风荷载及相互干扰问题(包括动态荷载)继续进行着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一批新成果。
        孙天风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他的勇攀高峰、不断进取的精神感召和培育着北京大学一代又一代的师生。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新闻报道
-------------------------------------------

 2010年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开始公示      

(摘自科学网)
 

         201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在同行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召开了专家评审会,评出拟授奖项目,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核,教育部批准,现予以公布:
         全部授奖项目:304项。一等:115项;二等:189项。
其中:
        自然科学奖:131项。一等:48项;二等:83项;
        技术发明奖:28项。一等:12项;二等:16项;
        科技进步奖:135项。一等:52项;二等:83项;
        推广类:7项。一等:5项;二等:2项;
        专利奖:3项。一等:2项;二等:1项。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分设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科技进步奖(推广类)和专利奖。自然科学奖为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内取得的发现、阐明自然现象、特性和规律的科学研究成果;技术发明奖为利用自然规律首创的科学技术成果;科技进步奖为自然科学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专利奖为专利技术实施后取得了显著效益的科学技术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面向全国高等院校,每年评审一次。

        附件:详细获奖列表

 

  [返回本期目录栏] 

 

-------------------------------------------

 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申报等有关事项的通告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


一、关于项目申请
      (一) 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在2010年12月发布《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以下简称《2011年度项目指南》)引导申请,2011年申请及资助政策有较大变化,请予关注。
      (二) 2011年度基金项目申请的集中接收工作,自2011年3月1日开始,3月20日16时截止(除3月19日和20日外,法定节假日不办公)。自然科学基金委在集中接收期间设立“集中接收工作组”(以下简称集中接收组),负责接收申报材料。
      (三) 集中接收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联合基金项目、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数学天元青年基金项目等。
           (四) 申请人应认真阅读并遵照《条例》、《2011年度项目指南》、相关类型的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按撰写提纲要求填写申请书,并提交依托单位审核。
      (五) 申请人应使用2011年新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以前版本均不接收),请于2011年1月1日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ISIS系统)下载。申请人应提交电子申请书和签字盖章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一份(有特殊说明的项目类型除外),并保证纸质申请书和电子申请书的内容一致。难以电子化的附件材料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等类型项目的申请,采取网上在线填写申请书的方式,并有特殊要求.

二、关于项目结题申报
   2010年底资助期满应结题的基金项目负责人应按照《条例》、相关类型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认真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结题报告》(以下简称《结题报告》),通过ISIS系统提交电子文件和一份纸质原件。电子文件及纸质文件内容应一致,难以电子化的材料以附件形式随纸质文件一并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在批准结题通知发布之后,公布项目结题报告和申请摘要,请项目负责人撰写结题报告时注意保密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
     依托单位应在2011年2月21日至3月1日(16时以前)期间,报送经过审核的结题报告材料。

三、关于项目年度进展报告及管理工作年度报告
        在研项目年度进展报告。基金项目负责人应按要求认真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年度进展报告》,通过ISIS系统提交电子文件和一份纸质原件,电子文件及纸质文件内容应当一致。依托单位应于2011年1月15日前登录ISIS系统确认电子文件,并将经签字盖章后的纸质材料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科学部。
        依托单位应按要求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管理工作年度报告》,在4月15日前登录ISIS系统在线填写,只须提交电子文件,不用报送纸质文件。

详情请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全文通告
 

  [返回本期目录栏] 

          

-------------------------------------------

 2010全国固体力学大会

暨《固体力学学报》创刊30周年庆祝会议纪要
     
(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2010年11月11日至14日,由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和《固体力学学报》中英文刊编委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力学学会、工程结构分析与安全评定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承办的2010全国固体力学大会暨《固体力学学报》创刊30周年庆祝会议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魏悦广研究员和《固体力学学报》主编郑泉水教授担任共同主席。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力学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澳门大学等7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近30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11月12日上午,会议开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李振环教授主持。大连理工大学钟万勰院士、中科院力学所王自强院士、兰州大学郑晓静院士、国防科技大学于起峰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和前校长杨叔子院士等出席了开幕式。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致开幕词,他对全体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办学理念、科研情况及产业发展状况;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大会共同主席郑泉水教授代表中国力学学会讲话;大会共同主席魏悦广研究员介绍了本次会议的组织过程和基本情况。大会设主会场1个、分会场6个,学术报告分为大会报告和分会场报告等。
     11月14日上午举行了《固体力学学报》创刊30周年庆祝大会,会议由《固体力学学报》副主编、华中科技大学胡元太教授主持。会上,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院长朱宏平教授首先致辞,对《固体力学学报》创刊3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随后,《固体力学学报》前主编余寿文教授、前副主编黄玉盈教授、编辑部主任钱勤教授和现任主编郑泉水教授分别就《固体力学学报》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庆祝大会之后召开了编委会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现任和历任编委对《固体力学学报》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此次会议围绕固体力学前沿领域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大连理工大学钟万勰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李亮教授、国防科技大学于起峰院士、兰州大学郑晓静院士、北京理工大学胡更开教授、中科院力学所王自强院士、清华大学余寿文教授、北京大学王建祥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吕坚教授以及普林斯顿大学P C Y Lee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有限元变分法与辛数学”、“脉冲强磁场装置及其中的力学问题”、“实验力学在大型结构变形与大尺度运动测量的研究进展”、“磁固体力学中的两个基本问题”、“变换方法与波传播的控制”、“分子动力学的格波理论”、“从新表面弹性理论与可愈合损伤演化研讨固体力学的发展”、“表面应力理论研究的若干进展”、“先进纳米材料和非晶材料的固体力学研究新进展”和“Theory of elastic dielectrics with polarization gradient and its applications”的大会特邀报告。同时,分会场还安排了18个邀请报告,分别是:浙江大学陈伟球教授的“功能梯度压电声波器件的回传射线矩阵分析”、清华大学陈常青教授的“泡沫铝率相关本构模型及其在三明治夹芯板冲击吸能特性的应用研究”、北京大学方岱宁教授的“铁电单晶的断裂力学”、清华大学冯西桥教授的“生物软材料的表面失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何陵辉教授的“应变衬底上外延结构的形貌不稳定性”、华中科技大学何玉明教授的“纤维微拉伸与扭转实验装置的研制”、同济大学黄争鸣教授的“桥联模型-统一的复合材料弹-塑性本构理论”、同济大学嵇醒教授的“半平面双材料角界面应力奇异性分布规律的探究”、西南交通大学康国政教授的“SiCp/6061Al合金复合材料单轴棘轮行为的本构描述”、西北工业大学李玉龙教授的“典型钛合金动态剪切实验方法研究”、中科院力学所梁立红博士的“纳米薄膜弹性模量的尺度效应及其物理机制”、哈尔滨工业大学吴林志教授的“含复杂界面非均匀材料断裂力学”、清华大学薛明德教授的“大型空间结构的热-动力学耦合问题及其有限元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嘉陵教授的“神舟号系列飞船返回舱能量吸收装置的力学精化分析”、华中科技大学杨新华教授的“沥青混合料力学行为的实验和数值研究”、香港科技大学余同希教授的“结构冲击动力学的进展与应用”、广西大学张克实教授的“金属经历循环后的后继屈服面——晶体塑性分析的预测”、湘潭大学周益春教授的“热障涂层的破坏机理和寿命预测”。此外,还有分会场一般报告245个。以上报告分别就各自领域的前沿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大会共收到276篇学术论文,内容涉及微纳米力学、材料力学行为、先进材料与结构力学、损伤与断裂、细观力学、生物力学、实验力学、冲击动力学、振动与波、岩土力学、计算与仿真等,基本涵盖了固体力学学科领域的研究方向。参会代表普遍反映,此次大会对加强国内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国内固体力学研究的学术水平以及推动《固体力学学报》(中、英文版)的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中国力学学会第58次青年学术沙龙活动纪要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中国力学学会第58次青年学术沙龙活动于2010年11月23日在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北京理工大学承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力学所、天津大学、航天三院三部等多家单位的青年学者4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由中国力学学会秘书长、清华大学冯西桥教授主持,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庆明教授在开幕式上讲话。张主任表示非常高兴能够承办此次沙龙活动,并对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此次沙龙活动更多的了解爆炸科学的发展与建设,为今后交叉学科间的科研合作、联合申请项目等工作打下基础。
    本次沙龙共有两个报告,分别由北京理工大学的黄风雷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陈立红研究员主讲。黄风雷教授首先做了题为“颗粒爆炸撞击响应研究”的主题报告。黄教授以爆炸材料的敏感性为背景,阐述了提高爆炸材料可靠性的要素,并重点讲解了颗粒爆炸撞击试验的过程和相关数据,随后他通过提出若干假设条件,对于炸药撞击过程进行了力学建模,最后得到了很好的计算结果。报告深入浅出、图片丰富,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得到了在场代表的赞赏。
    陈立红研究员的专题报告题目为“高超声速研究进展”。陈研究员首先从高超声速飞行的特点与难点入手,为各位代表讲解了高超声速飞行面临的两大问题“高总温、高速度”,介绍了相应的气动防护热和高超声速飞行动力两方面的工作。陈教授重点讲解了作为高超声速研究的重要实验手段——高超声速激波风洞的发展,包括活塞驱动,爆轰驱动等。另外一个重点就是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研究难点,包括模拟高温来流、超声速燃烧和防热结构。最后提出了一体化设计的理念。报告非常精彩,引发了各位参会代表的广泛讨论和交流。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会议

-----------------------------------------

 计算机辅助工程及其理论研讨会2011(CAETS 2011)

(《计算机辅助工程》杂志社供稿)

 

 为推动在工程应用背景下我国自主CAE软件产业的发展,探讨与交流CAE软件产业应用的基础性、共性实践技术,产品集成化共性软件技术,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计算机辅助工程》杂志社共同主办“计算机辅助工程及其理论研讨会2011(CAETS 2011)”。研讨会将于2011年4月23—24日在上海(上海海事大学)举行。现发出征文通知,欢迎计算机辅助工程领域的科研、技术人员踊跃投稿。
一、主办单位
        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 《计算机辅助工程》杂志社
二、承办单位
       
上海海事大学
三、会议时间与地点
        1 会议时间:2011年4月23─24日,2011年4月22日报到
        2 会议地点: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市临港新城海港大道1550号)
四、会议组织机构
        1 大会主席:张洪武 马宪国
        2 学术委员会
           主 任:钟万勰 崔俊芝 程耿东 申长雨
五、征文范围
        1 CAE基础理论
       (1)计算力学基础理论、结构力学、材料力学、仿生力学、动力学与控制、爆破力学等;
       (2)CAE仿真、优化技术;
       (3)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及应用;
       (4)前后处理技术;
       (5)产品结构强度分析、疲劳寿命分析、振动及噪声仿真分析、碰撞仿真;
       (6)先进材料/结构优化技术;
       (7)可靠性分析与CAE工程稳健设计;
       (8)多物理场耦合分析;
       (9)CAE验证与确认。
        2 CAE应用
       (1)工程数值分析在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海洋、汽车制造、铁道机车、装备制造、电子、材料、土木等工程中的应用;
       (2)新材料、新工艺、复合材料的CAE;
       (3)各类工程中的施工力学、工艺力学问题的CAE;
       (4)CAE技术在国家重大工程与装备中的应用。
        3 CAE软件开发
       (1)自主CAE软件研发;
       (2)智能化CAD/CAE集成;
       (3)虚拟产品开发平台(VPD);
       (4)分布式仿真平台技术与协同仿真;
       (5)产品研发仿真流程和工程数据库。
六、征文要求
        1 围绕主题内容充实、数据准确、文字通顺,字数在5千字以内,未在正式刊物发表。
        2 文稿录入请使用Word 2003系统,版面为A4纸规格,双栏排版,上页边距为2.2 cm,下左右页边距均取2 cm。
       3 标题(二号黑体)居中;作者姓名(四号楷体)位于标题下方居中;作者单位(单位+二级部门)、地区(省+市)、邮编(小五号楷体)位于作者姓名下方;摘要、关键词(五号楷体)位于作者单位下方(空一行);正文用五号宋体,一、二、三级标题序号分别用阿拉伯数字(如“1”、“1.1”、“1.1.1” );图、表尽量排列紧凑,线条清晰;正文后列出参考文献(六号楷体)简介。
     4论文最后附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详细信息,包括性别、民族、籍贯(省+县)、职称、学历、职务、研究方向以及E-mail,手机,办公室电话,邮编和详细通信地址等联系方式。
        5 论文请不要涉密;涉及军工等敏感方向的论文,请作者提供有效的保密审查证明原件。
        6 请在2011年1月15日前将论文发送到smucae@163.com或cae@shmtu.edu.cn,并在邮件主题注明“投稿:计算机辅助工程及其理论研讨会2011”。
七、论文评审

 学术委员会将对论文进行严格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向作者发出录取通知。评选出的优秀论文作者将获证书和奖品。优秀论文将安排在《计算机辅助工程》正刊上发表。
八、联系方式
        如需了解详细信息,请致电或发邮件咨询。
        电 话:021-38284908 传 真:021-38284916
        E-mail:smucae@163.com   cae@shmtu.edu.cn
        地 址:上海临港新城海港大道1550号A30# 邮 编:201306
        联系人:于杰 陈锋杰
        网 址:http://www.chinacae.cn

                                                                                                                                                                             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
                                                                                                                                                                                         《计算机辅助工程》杂志社
                                                                                                                                                                                                  2010年12月1日
 

[返回本期目录栏]

 

-----------------------------------------

 2011 Engineering Mechanics Institute Annual Conference

(June 2 – 4, 2011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Boston, Massachusetts)

 

      This conference provides a major forum for the exchange of ideas and discussion o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all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research fields. The technical sessions and symposia on fundamentals, tools and applications serve to highlight and promote educational needs, emerging thrusts, novel techniques, and innovative applications in areas that span across many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Researchers, engineers, industry representatives, public officials, and all others who have an interest are invited to attend and participate.
      The EMI 2011 conference will consist of 19 general sessions and 3 parallel symposia. Only abstract submission is required for presenting on general sessions.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presenting on a symposium, both abstract and full paper are required.
Important Dates:
      January 15, 2011 Deadline for abstract submission
      March 15, 2011 Deadline for symposium full paper submission
      March 31, 2011 Deadline for early registration

Website: http://www.northeastern.edu/emi2011/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招生招聘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公开招聘2011年高校毕业生

(温州医学院供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是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因工作需要,现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2011年高校毕业生5名(生源不限,北京生源优先)。

一、岗位及应聘条件
       (一)基本条件
           1.能自觉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较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2.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
           3.具有较好的英文和计算机水平,学习成绩优秀;
           4.身体健康,年龄不超过30周岁(含);
           5.非我委机关及直属单位工作人员近亲属。

       (二)岗位及特殊要求
      岗位1:办公室文电档案处一般工作人员
           1.具有自然科学类专业硕士以上学历(学位);
           2.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中共党员;
           3.在校期间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者优先。
      岗位2:计划局发展计划处一般工作人员
           1.具有经济或管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
           2.具有较强的政策研究能力和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岗位3:财务局预算处一般工作人员
           1.具有财务管理、财政学或会计学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学位);
           2.具有扎实的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熟悉有关财务应用软件。
      岗位4:财务局机关财务处一般工作人员
           1.具有财务管理或会计学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学位);
           2.具有扎实的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熟悉有关财务应用软件。
      岗位5:国际合作局地区业务处或外事计划处一般工作人员
           1.具有英语专业硕士以上学历(学位);
           2.通过专业英语八级考试,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有一定口译和笔译工作经历者优先,并掌握第二外语。

二、重要说明
  (一)请上网查询了解自然科学基金委基本情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页地址为:http://www.nsfc.gov.cn
  (二)应聘者请按要求填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作人员应聘申请表》,并提供大学和研究生期间学习成绩单(复印件)及在班级和年级的排名情况、有关获奖证书复印件。不符合应聘条件及未按要求提供材料的将不予受理。请将应聘材料用信函方式寄至下列地址: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人事局干部处  收
              邮政编码:100085
              截止日期:2010年12月31日
  (三)报名截止后,相关部门组成的招聘工作小组研究决定笔试、面试人选,将以电话或email方式通知。2010年1月31日以前如未收到通知,则表明未能进入笔试、面试人选范围。

 

 [返回本期目录栏]

 

-------------------------------------------
 Opportunities for PhD students and Post doctor position at HIT

 

  We, Centre for Nonlinear Dynamics Research,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NDR-HIT), School of Astronautics, Division of Flight Shuttle Dynamics, are recruiting several post doctor and positions PhD students, to join the existed research and to create new research interests in frontier fields of nonlinear dynamics, nonlinear sciences and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s for the post doctors should have got (or will get in a due time) his/her PhD in the related area of Science or engineering and provide the strong traceable research records and the potential of innovation ability. You are encouraged to send us your CV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your research interests, publications, personal statement of interest within 150 words, and two recommendation letters including your PhD supervisor or your present employer. More details and any inquiry for these positions, please contact Prof. Qingjie Cao via Qingjiecao@hotmail.com.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PhD posi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s, please contact Graduate School, HIT. Informal discussions are welcome with Prof. Qingjie Cao via Qingjiecao@hotmail.com .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期刊

-------------------------------------------
 《力学学报》

2010年第5期

 

研究论文
 

对流扩散方程的绝对稳定高阶中心差分格式……高智(811)
 

 槽道湍流减阻次优控制方案研究……杨歌,崔桂香,许春晓(818)
 

 适用于任意网格拓扑和质量的格心有限体积法……蒋跃文,叶正寅(830)
 

突扩微通道中流体电渗驱动的LBM模拟研究……聂德明,林建忠(838)
 

基于实测数据的交通流模型比较研究……林展熙,吴胜春,吴正,(848)
 

基于同步交替法求解流体-弹性板耦合作用……王学,吴志桥,高普云,等(856)
 

曲壁板在超音速气流中的分岔特性……张蕊丽,杨智春(863)
 

基于2nd P-K应力率的颗粒材料亚塑性模型……楚锡华,李锡夔,徐远杰,(870)
 

一种基于物理机制的后继屈服面演化模型……付强,梁乃刚,刘芳,(880)
 

颗粒材料多尺度分析的连接尺度方法……李锡夔,万柯(889)
 

平面编织混杂铺层层合板单钉连接拉伸性能……程小全,汪源龙,许亚洪,(901)
 

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土中柱面载荷的动力Green函数……王小岗(909)
 

考虑姿态的绳系卫星后退时域回收控制……王晓宇1,文浩,金栋平(919)
 

时变自由度绳系卫星系统动力学……余本嵩,金栋平,文浩(926)
 

时滞状态正反馈在振动控制中的新特征……王在华,李俊余(933)
 

含摩擦滑移铰平面多刚体动力学的HLCP方法……彭慧莲,王琪,庄方方(943)
 

蚯蚓爬行的生物力学分析与数值计算……刘芳,任露泉,施卫平(951)

研究简报
 

激励射流在超声速流场中的混合特性研究……顾声龙,李飞1,卫喆,(957)
 

Navier-Stokes方程间断Galerkin有限元方法研究……于剑,阎超(962)
 

冲击相变对FeMnNi合金层裂行为影响研究……李庆忠,刘文韬,徐永波,(971)
 

考虑辐射散热叠层板热诱发振动的有限元分析……赵寿根,黎康,刘一武,(978)
 

基于振动理论的索力求解的一个实用计算公式……甘泉,饶瑞,王荣辉(983)
 

生物网络中的随机变异机制与度负关联性的关系……许醇穗,刘曾荣(989)

 

[返回本期目录栏]


-------------------------------------------

 《Acta Mechanica Sinica》

2010年第5期

Research paper

Analysis of current induced by long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in stratified ocean……Hui-Qin Zhang and Jia-Chun Li(653)

Performance of supersonic model combustors with staged injections of supercritical aviation kerosene……Feng-Quan Zhong,Chih-Jen Sung,Xue-Jun Fan,Jian-Guo Li and Gong Yu(661)

On the pressure and stress singularities induced by steady flows of a pair of nonmiscible, incompressible, viscous fluids in contact with a wall……G.B. Sinclair(669)

Peristaltic flow of Sisko fluid in a uniform inclined tube……Sohail Nadeem and Noreen Sher Akbar(675)

Construction of n-sided polygonal spline element using area coordinates and B-net method……Juan Chen,Wan-Ji Chen and Chong-Jun Li(685)

Thermal stresses in two- and three-component anisotropic materials……Ladislav Ceniga(695)

Symplectic analysis for elastic wave propagation in two-dimensional cellular structures……Xiu-Hui Hou,Tie-Quan Liu,Jia-Xi Zhou and Zi-Chen Deng(711)

Assessing dynamic response of multispan viscoelastic thin beams under a moving mass via generalized moving least square method……Keivan Kiani,Ali Nikkhoo and Bahman Mehri(721)

A structural topological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multi-displacement constraints and any initial topology configuration……J. H. Rong and J. H. Yi(735)

Analysis of axial strain in one-dimensional loading by different models……G. Aryanpour and M. Farzaneh(745)

Dynamic behaviour of axially moving nanobeams based on nonlocal elasticity approach……C. W. Lim,Ji-Lin Yu and C. Li(755)

Topology optimization of 3D structures with design-dependent loads……H. Zhang,X. Zhang and S.-T. Liu(767)

Mechanical analysis of phase transition experiments of the bacterial flagellar filament……Xiao-Ling Wang and Qing-Ping Sun(777)

Technical note

Effects of tip perturbation and wing locations on rolling oscillation induced by forebody vortices……Bing Wang,Xue-Ying Deng,Bao-Feng Ma and Zhen Rong(787)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中国SCI论文篇均被引次数列世界第12位

表现不俗的论文82%由高校贡献

   (摘自科学网)

 

  一年一度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11月26日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在北京发布。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共10.88万篇,其中1.68万篇(占15.5%)论文的被引用次数高于学科平均线,较2008年的11.5%上升了4个百分点。
        引人注目的是,这次发布的统计结果第一次取消了国内研究机构或大学的论文数量排位,而代之以论文被引用次数的排位。中信所领导表示,希望借此弱化各单位之间论文发表数量的比较,而更多地关注论文质量。

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列世界第12位
        统计显示,SCI数据库2009年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为12.75万篇,占世界份额的8.8%,列第2位,与2008年持平。若不统计港澳地区论文,中国大陆共计发表论文11.95万篇,比2008年增加25.3%,即使按此排序,我国也排在世界第2位,比上年前进两位,同时,这也是中国大陆论文数首次跃居世界第2。
        被引用次数方面,2000年至2010年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72万篇,论文共被引用423万次,排在世界第8位,比上年统计时提升了1位。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5.87次,比上年度统计的5.2次有所提高,但与世界平均值10.57次还有不小差距。如果从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比较,中国落后得更多。在2000年至2010年间发表科技论文累计超过20万篇的14个国家中,中国仅排第12位,在亚洲国家中低于日本、韩国,略高于印度。
        中信所还公布了EI(工程索引)收录中国论文的情况。EI数据库2009年收录的中国论文为9.79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23.9%,位列第1,超过第2名美国7个百分点,增长率为9.5%。若不含港澳地区,中国大陆共计发表9.31万篇,比2008年增长了9.4%,占世界总数的份额为22.7%,较上一年度提高了1.2个百分点,以此排名,也排在世界第1位。

“表现不俗的论文”有所增加
        从去年开始,中信所提出了“表现不俗的论文”概念,就是在每个学科领域内,按统计年度的论文被引用次数的世界均值划一条线,高于均线的论文为“表现不俗的论文”,即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
        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的SCI论文共10.88万篇,其中表现不俗的论文数为1.68万篇,占论文总数的15.5%,较2008年的11.5%上升了4个百分点。其中,82%的论文由高等学校贡献,近17%产自研究院所。具体分析,化学、物理、数学、生物、电子通讯与自动化5个学科的“表现不俗论文”最多;水产、矿业、化工、能源、农学5个学科产出的“表现不俗论文”占其全部论文的比例较高。

论文“投入产出比”高的省份不是传统科技大省
        11月26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作者在国内1946种中国科技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2.13万篇,与2008年相比增长了10.4%。国内发表科技论文较多的地区依次是:北京、江苏、广东、上海、山东。但如果从各省市投入的研发经费统计,产出论文和专利较多的省份却不是上述5省市,而是广西、重庆、湖南、湖北、吉林、陕西。
        今年的统计数据中还首次公布了国家级基金或项目资助而产出的国际论文情况。2009年,国家级基金或项目资助产生的国际论文共79097篇,占所有国际论文的62%。其中高校占81.6%,研究机构占17.6%,主要分布于化学、物理、生物、材料科学和数学领域,与本学科论文总数比,基金资助所占比例较多的学科为林学、水产、环境、水利、工程技术等。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