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13卷,第3期,2011年02月10日
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邮编:210098)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邮件列表目前由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维护,依托于江苏省力学学会信息工作部。
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 新闻报道
² 中国力学学会2011年/2012年(部分)学术活动计划审定
² 2011年中国力学学会向中国科协提名、推荐两院院士候选人人选确定
◆ 学术会议
² Master’s program in Environmental Fluid Mechanics
² BEM/MRM 2011 - 3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oundary Elements and other Mesh Reduction Methods
◆ 招生招聘
²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 Position Available at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BC, Canada
² Post-doctoral positions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² PhD positions in Multiscale computation and modelling of granular materials
◆ 学术期刊
² 《工程力学》 2011年 第1期Acta Mechanics Solid Sinica》 Volume 23, Issue 5, October 2010
◆
力学人物
²
2011年中国力学学会推荐院士候选人介绍——魏悦广
◆ 网络精华
²
兔年说兔
=======================================================================================
新闻报道
-------------------------------------------
(摘自科技部网站)
据科技部网站消息,科技部日前发布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年项目申报指南。2011年项目实行网上申报(网上申报流程和有关事项将于2011年3月上旬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上另行通知),受理日期为3月15日8:00至3月30日17:00,逾期不予受理。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主要支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重点领域。
指南中出现“力学”关键词的部分有:
“制造与工程科学领域”中的“5.大水利与海洋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服役安全评估与控制”: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建设与安全运行的关键技术与科学问题;针对深海资源及海上新能源开发工程,研究其环境灾害作用、工程安全和重大力学基础问题。
附件:
详情请见: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年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
(摘自教育部网站)
教育部日前发布《关于推荐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候选创新研究群体的通知》。
推荐要求如下:
1.推荐候选的创新研究群体应以优秀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科学家为骨干,以基地、人才、项目相结合为原则,注重学科交叉并具有明显创新潜力,重点推荐学术水平在国内外基础研究领域前沿同行中有一定优势,具备承担国家重大任务能力并有良好科研平台支撑的团队,优先支持已纳入教育部创新团队的群体。
2.请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试行办法》的相关要求和规定严格把关,认真遴选出高水平的候选创新研究群体,每所高校推荐数量不超过2项。
3.鉴于本年度候选创新研究群体的推荐工作仍采取部门限额推荐的方式,建议学校加强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部和中国科协的联系,积极争取多部门、多渠道推荐。
本次推荐截止日期为2011年3月2日。
详情请见:关于推荐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候选创新研究群体的通知。
-------------------------------------------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在北京工业大学召开了全体常务理事会第2次工作会议。会议共计审批通过了44项2011年学术活动计划和6项2012年部分学术活动计划。另有个别没有及时上报的学术活动将在近期提交申请后由学术工作小组审批。所有2011年学术活动计划将于2011年1月30日前提交中国科协备案,详见附件。
会议还决定,将“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更名为“中国力学大会”,全称为“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 这是中国力学学会2011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会议网站为: http://cctam2011.cstamconferences.org/ 。
附件:中国力学学会2011年及2012年(部分)学术活动计划表
-----------------------------------------
2011年中国力学学会向中国科协提名、推荐两院院士候选人人选确定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2011年中国力学学会推荐、提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工作小组在中科院力学所召开会议,讨论由学会全体理事推荐的候选人资格及相关资料。经到会工作小组成员投票并遵循本人意见,中国力学学会向中国科协推荐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为:
魏悦广(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方岱宁(北京大学)
邓小刚(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卢天健(西安交通大学)
叶友达(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推荐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空缺。本刊将陆续介绍以上院士候选人。
-----------------------------------------
(摘自科学时报)
在1月14日召开的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国家三大奖中全国高等学校共获得198项,占总数的71.5%。其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51项,占总数的54.5%。
据统计,在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中,全国高等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1项,占总数的70.0%;全国高等学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二等奖25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75.8%;全国高等学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52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43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71.0%,其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05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03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49.1%(以上统计不包含国防专用项目)。
从近几年的获奖情况可以看出,高校的获奖比例持续增长,高校的科研实力在不断增强,优秀科研成果日趋突显,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
占领原始创新高地
“高校是一个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开展原始创新的主要场所。”教育部科技司司长谢焕忠认为,高校具有能激发创新思维的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开展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的优势,拥有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和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在原始创新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在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中,高校的21个获奖项目涉及物理、化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术等应用基础研究领域。
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
大学不仅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而且也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数据显示,全国高校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为36.1万人,两院院士41%来自高校;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38个,占62.7%,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13个,占34.6%。
2010年,高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比例均超过70%,涉及农业和粮食安全、医疗和生物技术、能源、交通等多个领域。这表明,高校在带动行业技术进步、促进科技与成果的转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培养新经济增长点以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期待中国高等教育能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所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坚持走有特色、高水平的科学发展之路,更加重视发展理念的转变,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体制机制的改革,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助推器作用。”
-----------------------------------------
——水利建设:10年将投4万亿元
1月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八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第一时间连线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和专家学者,权威解读“一号文件”的“水利亮点”。
新战略定位:“国家安全”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一号文件指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
水利部部长陈雷说,这是第一次在我们党的重要文件中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首次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这样的定位,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基本水情的准确把握,是我们党对水利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陈雷说。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建表示,把水利的重要性提升至国家安全的高度,这是文件的突出亮点。对水利的新战略定位,不是就农说农、就水利说水利,定位准了才能明确公共财政为什么要把水利作为投资重点,水利发展为何主要依靠公共财政。
粮食安全:将有更可靠的“水利保障”
“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力争通过5年至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0982亿斤,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粮食产量“七连增”。总体而言,我国粮食总产量略大于消费量,但在品种和地区分布仍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有利于增加灌溉面积,增加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粮食产区中心分布就已经从南方转移到了北方,但新兴粮食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又没有及时跟上,加强这些地方的农田水利建设,将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生产1斤小麦,需要耗水1000斤。”陈锡文说,在我国三大作物中,即使是小麦这样耗水最少的品种,至少要灌水4次,每次每亩约需水100立方米,而其平均亩产只有400公斤。“显然,要确保粮食安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足够的水源,至关重要。”
水利建设:10年将投4万亿元
公共财政如何确保水利投入?一号文件提出,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陈锡文说,2010年我国水利投资是2000亿元,高出一倍就是4000亿元,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按照目前财政收入的增长态势,只要统一加快水利改革思想认识,未来实现上述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一号文件还提出,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发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治资金的综合效益。
“按照目前全国每年土地出让金收益算,10%就是700亿元左右,这是水利投入的一大来源。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其他就要靠各级财政投入、金融支持,并广泛吸取社会资金投资水利。”陈锡文说。
根治水患:2020年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
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有437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洪涝导致全国受灾人口达2.1亿。
一边是洪涝,一边是干旱。2010年我国重旱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和内蒙古中部等地,受旱面积占全国的九成以上。特别是西南地区受旱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历史罕见,受旱面积一度超过1亿亩。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李茂松说,近年来极端气候正日益频繁地发生。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有利于告别过去“头痛医头”、“临阵磨枪”的灾害应对思维,根本上减少灾害发生,减轻灾害影响。
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凸显“最严格”
“中国耕地资源稀缺已众所周知,但实际上我国水资源与其相比更加稀缺,却少为人知。一号文件明确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就是要全社会像重视18亿亩耕地一样,重视水资源保护和管理。”陈锡文说。
文件提出,到2020年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为实现上述目标,文件划定“三条红线”,一是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二是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三是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一号文件还明确,县级以上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
“没有这样的限制是绝对不行的。”唐仁建说,与之相应,就是要建立三种制度,包括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
陈雷表示,2011年水利部将在重点流域和区域率先划定三条红线,在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江河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方面提出量化指标。
水价改革:促进水节约减轻低收入群体负担
随着中国资源价格改革的逐步推行,如何发挥水价在水资源配置利用中的调节作用也成为人们的关注点。
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水利部水资源司负责人表示,当前,中国供排水价格仍然过低,难以反映水资源的稀缺价值。一些地方和行业“用多用少一个样”,有的耗水大户也享受着财政补贴。推进水价改革,实行梯级水价,让用水多的多花钱,用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
对于水价改革会不会增加低收入群体负担,专家认为阶梯水价比较科学,具体实施时要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承受力。水价改革涉及千家万户,需要审慎稳妥地推进。
========================================================================
学术会议
-----------------------------------------
征稿通知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将于2011年8月22~24日在哈尔滨举行。由多相流与非牛顿流专业组发起组织的“第七届全国多相流与非牛顿流学术研讨会(编号:MS28)”,作为流体力学类专题研讨会之一,现面向全国从事多相流和非牛顿流基础及应用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征稿,欢迎大家踊跃参加。
现将第七届全国多相流与非牛顿流学术研讨会征稿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内容
1. 颗粒、液滴和气泡动力学;
2. 多相流与传热传质;
3. 非牛顿流体与传热传质;
4. 微尺度/微重力多相流与非牛顿流动;
5. 多相流与非牛顿流计算方法;
6. 工业应用及生物医学多相流与非牛顿流动。
研讨会将包括若干特邀报告和一般的口头报告,重点交流我国多相流和非牛顿流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集中反映近两年来我国相关学科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进展,以及本学科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
二、会议征稿
参加会议的代表可在大会网站的论文提交页面在线上传详细摘要,学术大会网站具体地址是:http://cctam2011.cstamconferences.org。论文摘要的篇幅限制在800字以内,内容可附带简单公式,但不宜附表格和图片。
投稿者收到录用通知后请登录大会网站提交论文全文,格式要求可直接登陆会议网站下载。届时摘要将被收录在论文摘要集,全文收录在光盘。
为简明起见,请按如下方式命名所提交详细摘要和论文全文:“MS28-[第一作者姓名]-摘要.doc”、“MS28-[第一作者姓名]-全文.doc”;若同一作者同时提交多篇报告,请在文件名后添加“A、B……”以示区别。
此外,请作者在线上传摘要的同时,寄送一份给研讨会联系人赵建福研究员(jfzhao@imech.ac.cn)。
三、重要截止日期
摘要上传截止日期:2011年4月20日
发布摘要录用通知:2011年5月15日
全文提交截止日期:2011年6月15日
四、会议联系人
赵建福(多相流与非牛顿流专业组组长)
电话:010-82544129,13520298186
E-mail:jfzhao@imech.ac.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5号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国家微重力实验室
邮编:100190
-----------------------------------------
Master’s program in Environmental Fluid Mechanics
A high level one-year training in fluid dynamics of natural media, including chemistry and biology coupling, complemented with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methods.
The program is based on the broad expertise available in Grenoble, with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s of fundamental fluid mechanics closely linked to modelling and observations of natural media.
The program is organised as follows :
First semester : lectures, tutorials and laboratory work
Second semester : five month research internship in a Grenoble laboratory or in a laboratory of our foreign partners
OPPORTUNITIES FOR GRADUATES
PhD thesis in Grenoble
Joint PhD thesis between a Grenoble laboratory and a foreign laboratory
PhD thesis in a foreign country
A career in industry or in environmental agencies
CONTACTS
Chantal STAQUET, Professor, University Joseph Fourier
Chantal.Staquet@ujf-grenoble.fr
Emmanuel COSME, Assistant Professor, University Joseph Fourier
Emmanuel.Cosme@ujf-grenoble.fr
Secretary : MEI@ujf-grenoble.fr
http://www-meca.ujf-grenoble.fr/master-MEI/EFM
-----------------------------------------
BEM/MRM 20113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oundary Elements and other Mesh Reduction Methods
28 - 30 June 2011, New Forest, UK
Conference topics include:
* Advanced meshless and mesh reduction methods
* Heat and mass transfer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electromagnetics
* Fluid flow
* Advanced formulations
* Computational techniques
* Advanced structural applications
* Dynamics and vibrations
* Damage mechanics and fracture
* Material characterisation
* Financi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 Stochastic modelling
* Emerging applications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contact Claire Shiell, Conference Coordinator, at cshiell@wessex.ac.uk
Conference website: http://www.wessex.ac.uk/bem2011
==========================================================================
招生招聘
-------------------------------------------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 Position Available at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BC, Canada
We are seeking a candidate who has expertise on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with plastic or elastroplastic material behavior.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 will join a team and work with the world leading fuel cell company. Demonstrated work or research experience in the stated area is essential. The work term is 1-3 years.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www.sfu.ca) is located in the beautiful Vancouver, Canada. You will have a wonderful work and life experience by working here.
If you are interested, please contact Prof. Gary Wang (gary_wang@sfu.ca ) directly.
-------------------------------------------
Post-doctoral
positions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There are three post-doctoral openings at the Research Center for Mechanics of Solids,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1. Biomechanics: This NIH-funded project involves collaboration with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in Houston. The work involves experimental characterization of tissues and surgical remodeling, and development of computational modeling of surgical reconstruction. While specific background in Biomechanics is not necessary, candidates should have a strong background in nonlinear solid mechanics, and some experience in experimental,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characterization.
2. Dynamic deformation of ductile materials: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dynamic failure using electromagnetic loading to achieve strain rates in the rante of 10^4 per second; numerical modeling using dynamic plasticity.
3. Metal-Matrix Composites: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mechanisms and mechanics of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in particle, fiber and fabric reinforced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at high strain rates.
All positions are available immediately; interested candidates are invited send their resume and a list of references to Prof. K. Ravi-Chandar (kravi@mail.utexas.edu )
-------------------------------------------
PhD
positions in Multiscale computation and modelling of granular materials
Granular materials are ubiquitous in nature and extensively utilized in many processes in civil, chemical, mechanical and mining industries. Understanding and predicting granular material behaviour is vital for migrating natural hazards and for optimising industrial processes. However, complexity arising from grain interactions poses considerable challenge to this task. To date, there is no universal theory or model can describe granular material behaviour for a wide range of conditions.
In this project, we follow a multiscale modelling paradigm to obtain a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underlying governing mechanisms of the physics and mechanics of granular materials; and to develop continuum theories and efficient computational schemes for accurate prediction of the behaviour. At the microscopic, discrete particle level,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 is employed to study particle dynamics and microstructure. At the macroscopic, continuum level, plasticity and microcontinuum theories will be examined for their interface to the microscopic information. Experiments will be performed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research, employing novel as well as conventional techniques to probe microstructure and rheology. Through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wo scales, mathematically rigorous and computational effective models and algorithms will be constructed.
PhD positions are available to conduct doctorate research on these challenging topics with a focus on applications of industrial importance, such as storage and discharge of granular materials in silos and multiphase flows in fluidised beds. Scholarships and research funding are available with additional opportunities to undertake paid tutoring duties. There will also be opportunities to develop transferable skills and present at conferences and in publications.
Enthusiastic and self-motivated candidates are sought with a background in civil, mechanical, chemical engineering, or physics and mechanics. Applicants should hold or expect to gain at least a 2.1 Honours degree. A good grasp of continuum mechanics and experience in programming and computational modelling would be advantageous.
Informal enquiries can be made to Dr Jin Sun. (telephone: +44 0131 6519028, e-mail: j.sun@ed.ac.uk ) Applications including CV, academic transcripts, a research statement and a publication list, should be submitted to Dr Sun via email.
==========================================================================
学术期刊
-------------------------------------------
《工程力学》
2011年 第1期
张 鑫 李安起 赵考重
基于多分辨率分析的结构物理参数识别贝叶斯估计方法:方法推导与验证
李小华 公茂盛 谢礼立
陈 逵 刘哲锋 沈蒲生
李 健 杨国龙 徐天平 王旭东
孙义刚 金 波 方棋洪 刘又文
唐玉花 王鑫伟
周 慧 罗松南 孙 丹
周国良 李小军 刘必灯 亓兴军
张郁山 赵凤新
李文武 黄才良 张 哲
商怀帅 欧进萍 宋玉普
石永久 江 洋 王元清
周凌远 李 乔
尹世平 徐世烺
张文元 陈世玺 张耀春
黄冀卓 王 湛 潘建荣
曾永革 李传习
张炎圣 陆新征 叶列平 何水涛
刘林超 杨 骁
吴小勇 李丰丰 严 洲 熊光晶
吕晓聪 许金余 赵德辉 葛洪海 王泽东
王连广 周 乐
徐加初 张 勇
李 强 郑 辉 王奎华
唐柏鉴 李亚明
杨鹏辉 梁兴文 邓明科
张志超 张亚辉 林家浩
童根树 俞一弓
李运生 张彦玲 樊健生
黄 雨 郝 亮 金 晨 野山 栄人 许 强
李 霞 金学松 温泽峰 胡 东
袁格侠 刘宏昭 王忠民
漂浮基柔性空间机械臂关节运动增广变结构控制及柔性振动主动抑制
洪昭斌 陈 力
王 昕 楼文娟
富东慧 侯振德 秦庆华
陈哲明 曾 京
强洪夫 韩亚伟 王坤鹏 高巍然
周景军 于开平 杨 明
-----------------------------------------
(Volume 23, Issue 5, October 2010)
========================================================================
人物介绍
-----------------------------------------
2011年中国力学学会推荐院士候选人介绍——魏悦广
(摘自百度百科)
魏悦广,男,汉族,1960年1月生,陕西渭南市人,1982年参加工作,工学博士。
现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固体力学学报》副主编,《力学学报》常务编委,《Chinese Physics Letters》编委;国际杂志《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Multidiscipline Modeling in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等的编委。
1992年6月获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
1992年6月—1994年底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博士后、副研究员
1995年1月—1998年8月 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博士后
1998年8月—2000年8月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2000年8月—2001年3月 美国哈佛大学客座研究员
2001年3月—2002年7月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2年8月—2002年11月 美国加州大学客座研究员
2002年11月—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贡献
(1)在材料及结构的跨尺度力学研究方面:在国际上首次且到目前为止唯一地提出了适合应变梯度理论的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可压缩应变梯度理论,在国际上首次预测出金属材料的微尺度断裂强度可达其宏观屈服强度的十倍以上的重要结论,对应变梯度理论(作为一种跨尺度理论)在国际上的建立和发展起了核心推动作用;
(2)在固体的弹塑性断裂研究方面:在国际上首次求解给出了裂纹尖端20阶的弹塑性应力应变渐近场并证明了只有3个独立参数,依此为基础建立了弹塑性断裂准则;
(3)在复合材料压缩破坏研究方面:从弹塑性稳定性理论出发预测出了复合材料的压缩破坏折曲带模式,其被《国际损伤力学杂志》长期设计为封面;
(4)从摄动理论出发求解给出了防护工程中承受不同地压作用的巷道的弹塑性应力应变场,并以此建立了巷道的失稳判据。
成就及荣誉
魏悦广研究员1993年获第三届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1994年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研究项目“裂纹顶端弹塑性应力应变场和断裂准则”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第三完成人);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4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颁布的“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强度及灾变的跨尺度力学研究》优秀创新群体项目(首席负责人);2008年研究项目“固体的微尺度塑性及微尺度断裂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魏悦广研究员已发表论文190余篇,论文共被SCI杂志引用1000余次,单篇被引用的最高次数为140余次。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并数次担任分会主席。承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项目(已结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已结题)、海外杰出青年合作基金项目(已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微米/纳米尺度测量”、中国科学院三期创新方向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等。
========================================================================
网络精华
-----------------------------------------
(王德华)
窗外偶尔有鞭炮声响起,年的气氛越发浓了。
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尽管多年在外,还是按不住那颗不安静的心。电视上说,春节是团圆的日子,是喜庆的日子,是祝福的日子,是感恩的日子。向往团圆,向往祥和。
咱们接着说兔子。
兔形目 Lagomorpha 动物全世界有3个科(Family) 、13个属(Genera)、92个种(Species) (不同的分类系统,科、种、属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专业人士不要挑毛病啊)。
上文说到野兔Hare和穴兔Rabbit的区别,还有一个区别是Hare的小崽子出生的时候是早成性的,就是说生下来眼睛是睁着的,几个小时之内就可以行走,身体被毛;Rabbit的小崽子出生的时候眼睛是闭着的,身体裸露无毛,不能马上行走。Hare 的体型比Rabbit的体型要大。Hare的胎仔数(窝仔数)比Rabbit小(Hare 2-3个,Rabbit 5-8个)。Hare 一般是独居生活,Rabbit是群居生活。有一类称为Jack rabbit的是Hare,不是Rabbit。也有些被称为Hare的种类如Hispid hare和 Rock hare 的,实际是Rabbits。
真正的Hare是很难驯化养殖的,所以欧兔(穴兔)被人类驯化家养后,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引进养殖,作为狩猎动物,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没有兔子分布的地区。
兔子很胆小,上唇的中部有纵裂(称兔唇,说人类的兔唇是由于妈妈怀孕是吃兔肉导致的,是没有道理的,别冤枉了妈妈)。
说兔子尾巴长不了了,是没有错的。还有一类兔子压根就看不到尾巴,这就是鼠兔(pika)。
兔科和鼠兔科有哪些区别呢?按照分类学检索表的方法分的话,鼠兔的耳朵圆,成体体长小于350毫米,前后肢接近等长,几乎没有尾巴(无尾或极不明显);而兔科动物体型大,成体体长大于350毫米,耳极长,后肢长显著大于前肢,尾虽短,但明显露出毛外。兔科动物属于中型哺乳动物,多栖息在森林、农田、草原、荒漠、山坡和河谷的灌丛中。野兔一般没有固定的洞穴(住所),如我国的蒙古兔早春栖息在较干燥的沙丘、草坡、坟堆旁,麦田里,夏秋在农田里,冬季棉田里,翻耕的土块间,冬末村庄附近的垃圾堆、草堆、饲料堆等,无固定洞穴, 临时挖掘的凹陷(窝),多在夜间活动。鼠兔多栖息在草原、森林或陡峭的高山岩石地带等。
花木兰说:“雄兔足扑朔, 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 安能辩我是雌雄?”您要是看过兔子,雌雄还真不好一眼就看出来的。自然界中多数物种都有性别二型性,就是说雌雄在形态上是有差异的,如孔雀,雄性的尾巴很大很漂亮,可以开屏,雌雄就很普通。人类女性花枝招展,男性穿花衣服不多(同性恋、人妖等除外)。兔子在这方面不是很出色,性别二型性不明显,体长和体重雌雄差异不大。如我国蒙古兔的体重雄性是2028克,体长是453毫米;雌性是2280克,体长是457毫米。达乌尔鼠兔的雄性体重是126克,体长是164毫米,雌性是121克,体长是161毫米。西藏鼠兔的体重雄性是54克,体长是133毫米,雌性是56克,体长是134毫米(寿振黄等)。
鼠兔全世界现在的记录是30种,在我国就有24种,占绝对多数。鼠兔的个体小,长得像鼠,所以有兔耗子和耗兔子等称呼。鼠兔类还有一个特点是有鲜明的叫声,所以又被称为啼兔。鼠兔这个名字,大概也是由于长相的原因吧。文献上说,鼠兔具有储存食物的习性,生活在美国科罗拉多高山岩石地带的北美鼠兔就具有储存干草越冬的习性。在寿阵黄先生编著的著作中,描述了达乌尔鼠兔的贮草情况。达乌尔鼠兔在7-9月进行集中贮草,一般是首先将洞群周围的草咬断,拖到洞口附近,堆放成堆,每堆3-5斤。在栖息地这种草堆很多,有国外学者报道曾经在2-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上千个草堆。草晒成半干后,再拖进洞内的仓库内储存,越冬用。可以在雪地里生活,雪下挖洞。
需要说几句的是,栖息在青藏高原的高原鼠兔(也叫黑唇鼠兔),似乎没有储存食物的习性,但有争议。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的土著物种,分布区从3000米到5000米,人类超过4000米就有强烈的高原反应了。我在海拔3000多米的地区研究高原鼠兔,没有发现有储存食物的习性,挖洞也没有发现洞道内有食物储存,偶尔见到鼠兔嘴里叼着花朵或啃断的草,没有见到草堆。但有学者在海拔3800米以上地区则发现了高原鼠兔生存区域内有草堆,鼠兔洞口附近有鼠兔储存的草,但没有发现鼠兔在冬季取食这些草。另外,高原鼠兔似乎也不适应雪下生活。由于高原地区风大,很少长时间积雪,所以一旦有长时间积雪对于高原鼠兔是毁灭性的灾难。曾有报道,长期积雪后,高原鼠兔饥饿而死众多,次年数量骤减。
兔类动物还有一种行为是食粪行为,就是取食自己的粪便。兔子可以排泄两种粪便,硬便和软便。兔子取食软便是一种营养物质重吸收机制,有学者说是补充氮。
说到野兔的奔跑能力和跳跃能力,在遇到捕食者追逐时,能采取急转弯的方式,躲避追逐。鼠兔由于四肢几近等长,跳跃和奔跑能力自然不如野兔。
又说了不少了,该停了,兔子还有很多故事呢,以后有机会慢慢聊。
已经年三十了,给大家拜年了!
兔年吉祥!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