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13卷,第5期,2011年03月10日

 

本期编辑:陈文   雷冬   危嵩    蔡伟

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邮编:210098)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邮件列表目前由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维护,依托于江苏省力学学会信息工作部

                 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² 科技部发布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² 科技部发布973计划项目网上申报流程及注意事项

    ² 两院资深院士朱光亚逝世

    ²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0》发布 中国创新指数世界第21

    学术会议

    ² “MS10.位错力学及应用”专题研讨会征稿通知

    ² “MS27. 流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征稿通知

    ² 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学术沙龙第60次活动通知

    ² 第八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通知

    招生招聘

    ² 清华大学跨尺度材料计算中心招聘启事

    ² Post-doctoral position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NUS

    学术期刊

    ²   《计算力学学报》2011年 第1期

     ◆ 人物介绍

    ² 2011年中国力学学会推荐院士候选人介绍——邓小刚

    ◆  期刊推荐
    ² 国际机械科学学报征稿(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IJMS)

     网络精华

    ² 对于钱伟长先生和胡海昌先生矛盾的一点看法
 

 

=======================================================================================

     新闻报道
-------------------------------------------

 科技部发布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摘自科技部网站)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部署的、引领未来发展、对科学和技术发展有很强带动作用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围绕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任务,科技部2011年将继续部署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现将201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见附件1)予以公布,请相关单位根据项目申报要求(见附件2)及2011年度申报指南组织项目,并按照编写提纲填报项目申请书(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栏下载)。
    2011年项目实行网上申报(网上申报流程和有关事项将于2011年4月上旬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上另行通知),受理日期为4月13日8:00至4月28日17:00,逾期不予受理。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http://program.most.gov.cn/
    咨询电话:010-58881072 58881073 58881076
    受理部门: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
    传 真:010-58881077
   
电子邮件:dkxc@vip.sina.com

    附件:
        1.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1年度重要支持方向

    2.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1年度项目申报要求

    详情请见:关于发布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科技部发布973计划项目网上申报流程及注意事项

(摘自科技部网站)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已发布。项目实行网上申报,由申报单位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http://program.most.gov.cn/  (以下简称申报中心网站)提交项目申请书,其他形式提交的申请书科技部不予受理。有关事项如下:
    一、网上申报流程
    (一)单位注册及创建申报项目
    1.首先登录申报中心网站点击用户注册进行单位信息注册,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单位用户信息-登记表》在线打印,加盖单位公章后,同本单位证明材料复印件,尽快传真至科技部信息中心协调处,同时将原件一式两份,尽快将注册原件及证明材料寄送至北京市复兴路乙15号科技部信息中心协调处。
    往年在申报中心申报过973计划项目的申报单位,不需要重新注册,使用原单位账号信息即可。
    2.单位注册通过审核后,申报单位使用所注册的账号登录申报中心网站,创建973计划申报项目及其他申请人账号,并将申报项目的填写权限赋予相应的申请人账号。
    (二)申报
    1.项目申请者使用从申报单位获得的申请人账号登录申报中心网站,在线填写申请书,完成后将其提交至申报单位审核。申报单位审核确认后,于受理截止时间前(3月30日17:00前)在网上将申请书提交至科技部。
    2.申报单位在完成网上提交申请书后,在线打印两份申请书,并加盖单位公章,于截止日期后4日内(4月3日前)以特快专递形式邮寄至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如有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被推荐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或课题负责人,请将相关的有效证明材料一并寄出。)。
    二、申报单位应将所有申报项目在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同一项目不得通过不同单位分别申报。部门(包括部委、行业、省市科技主管部门)推荐的项目,应由部门出具推荐公函并于受理截止日期后4日内(4月3日前)以特快专递形式邮寄至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以收到时间为准)。
    三、申报期限
    申报项目受理时间为3月15日8:00至3月30日17:00,请各申报单位尽早登陆申报系统,按时提交项目申请书。逾期不予受理。
    受理部门: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5号 邮编:100862
    网络申报技术支持电话:010-51292636,88659000(中继线)
    传真号码:010-68523396、68521776、68522908、68528068、68529028
    技术支持邮箱: program@most.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两院资深院士朱光亚逝世

(摘自新华网)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朱光亚同志,因病于2011年2月26日10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朱光亚简历:
    1924年12月25日生,湖北武汉人,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4月参加工作,1970年6月入伍,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博士,研究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1年至1942年在重庆中央大学物理系学习。1942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1945年至1946年任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助教。1946年至195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并获博士学位。1950年至1952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52年至1953年任朝鲜停战谈判志愿军代表团外文秘书。1953年至1955年任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教授。1955年至1957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物理研究室副主任。1957年至1959年任二机部四0一所(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二室副主任、研究员。1959年至1964年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1964年至1970年任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委副主任。1982年至1985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85年至1991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工委党委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1991年任中国科协主席,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工委党委常委。1994年3月补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4年6月至1998年5月任中国工程院院长,1994年6月当选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执行主席、院士、党组书记。1995年至1999年1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5年5月任北京理工大学董事会名誉董事长。1995年10月起任中国国际科学和平促进会会长。1996年5月被推举为中国科协名誉主席。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共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至十四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五大代表;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原子弹、氢弹科技攻关组织领导者之一。曾参与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试验和研制,后又相继组织实施了核电站筹建(如秦山核电站)、核燃料的生产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计划,并参与了“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还参与了“中国工程院”的筹建工作。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曾获何梁何利基金1996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4年12月,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0》发布 中国创新指数世界第21

(摘自科学时报)

    根据2月24日在京公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0》,美国、瑞士、韩国和日本在去年“国家创新指数”排位中分居前4位,中国创新指数为57.9,在全球40个主要国家中排名第21位。报告指出,与传统发展模式相比,创新型国家有着明显特征:其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增长,主要依靠以科技投入、知识创造、知识传播和应用为标志的创新活动来驱动;企业主要依靠创新获得竞争优势;政府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据介绍,为监测和评价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从2006年起开展了国家创新指数的研究工作,今年是该院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布相关成果。相关研究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国家竞争力和创新评价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参考世界经济论坛、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等权威机构的评价方法,建立了包括“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与应用”、“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等5个一级指标和31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报告选择占世界R&D经费总量98%、占全球GDP总量88%的40个国家作为评价对象,以2000~2008年的统计(调查)数据为基础,测算了40个国家的创新指数。
    从主要科技指标表现看,我国R&D经费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位,R&D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被SCI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数居第二位,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世界前三,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二位,高技术产业产品出口稳居世界首位。
   在国家创新指数的5个一级指标的国际排名中,我国创新资源指数排名第33位,比2000年提升5位,以2000年为基数,创新资源指数平均增速为12%,反映了我国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持续增加,为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基础保障;知识创造指数排名第33位,比2000年提升6位,该指数年均增速达24%,反映我国基础研究能力大大增强,知识的创造和技术的转化应用给予创新越来越强的支撑;企业创新指数排名第12位,比2000年提升13位,但该指数本身增长相对较慢,平均增速为10%,这也说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艰巨,企业的创新能力还有待加速提高;创新绩效指数已迅速跃升到世界第9位,比2000年提升23位,指数年均上升速率为14%,反映我国科技创新的成果显著增长,创新效率明显提升;创新环境指数排名第23位,比2005年提升4位,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环境明显改善。
    数据表明,我国在创新资源和知识创造方面虽具有规模优势,但许多相对指标如效率指标、强度指标、质量指标方面,与主要创新型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而我国在企业创新和创新绩效方面的排名进步,较多地依靠了资金和自然资源要素的投入以及三资企业出口的拉动所带来的经济绩效的提高,对国外先进技术依赖程度依然较高,自然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依然很低。
    在创新环境方面,我国在创新融资、反垄断等方面的改善尚不明显。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会议

-----------------------------------------

 “MS10.位错力学及应用”专题研讨会征稿通知

(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刘又文教授供稿)

    中国力学大会是我国力学界每两年一次的综合性学术盛会,是广大力学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 100周年纪念大会将于2011年8月22~24日在哈尔滨举行。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承办。
    作为本次力学大会固体力学类专题研讨会之一的“位错力学及应用”(编号:MS.10),面向全国从事相关研究的学界同仁征稿,欢迎踊跃参加,就位错力学基本科学问题最新研究进展及位错理论相关工程应用进行深入交流,并以此为平台进一步增强国内同行的合作与交流。
    一、研讨会议题:
    研究非均质材料中位错(包括向错与扭错)与各类多尺度显微结构(夹杂、界面、析出相、纳米团簇、裂纹与反裂纹及其组合等)之间的耦合作用规律;揭示在电磁、高温、腐蚀、辐照和化学反应等不同环境下,非均质材料宏观力学物理性能与材料不同层次显微结构的本质关联;进一步研究各类材料在加工与使用过程的强韧化、变形与破坏的位错机理。
    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 非均质材料(包含先进合金材料、纳米结构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位错基础理论,包括位错形核,裂纹形核与扩展,各类位错(向错与扭错)与显微结构的相互作用,位错动力学,相变动力学;原子模拟等等;
    2. 非均质材料的界面(晶界与相界)位错理论,以及界面位错构型、界面缺陷(孪晶)、界面偏聚、界面滑移和界面扩散理论等;
    3. 非均质材料塑性变形、断裂、疲劳与蠕变位错机理(室、高温环境);
    4. 非均质材料的强韧化与位错结构演化的关联;
    5. 上述问题的多尺度、多场耦合与非稳定状态分析;
    6. 非经典连续介质力学框架(如应变梯度理论)内的位错理论;
    7. 超高强韧材料的室高温强韧化位错机理和失效机制;
    8. 高强材料热成形过程变形、相变与成形性位错机理研究;
    9. 材料热处理过程力学性能与显微结构演变的定量关联。
    二、投稿方法
    请登录本次力学大会网站:http://cctam2011.cstamconferences.org  ,按照该页面右侧的详细步骤介绍,提交论文摘要。论文摘要的篇幅限1页之内,内容可附带简单公式及表征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图表。
     请作者在线提交摘要的同时,同时发送一份电子文档给本次研讨会联系人方棋洪博士 (fangqh1327@tom.com )

    三、重要截止日期
    摘要上传截止日期:2011年4月20日
    发布摘要录用通知:2011年5月15日
    全文提交截止日期:2011年6月15日
    四、 会议联系人:
    负责人:刘又文 教授
    湖南大学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
    王旭 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联系人:方棋洪 博士 电话:13087319161
        Email: fangqh1327@tom.com;fangqh@sohu.com
    通讯地址:湖南大学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410082

 

 

 [返回本期目录栏]


-----------------------------------------

  “MS27. 流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征稿通知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罗振兵副教授供稿)

   中国力学大会是我国力学界每两年一次的综合性学术盛会,是广大力学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将于2011年8月22~24日在哈尔滨举行。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承办。
    作为本次力学大会流体力学类专题研讨会之一的“流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编号:MS27),面向全国从事相关研究的学界同仁征稿,欢迎大家踊跃参加,交流最新研究进展,讨论本研究领域发展方向。
    本次专题研讨会征稿的有关事项如下:
    一、 研讨会内容
   
流动主动、被动控制技术及其在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的应用进展和展望,主要包括:

1.         流动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2.         主动流动控制技术;

3.         被动流动控制技术;

4.         流动控制激励器研究;

5.         自适应流动控制系统研究;

6.         流动控制试验技术;

7.         流动控制技术在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应用研究;

二、 投稿方法

   请登录本次力学大会网站:http://cctam2011.cstamconferences.org/,  按照该页面右侧的详细步骤介绍,提交论文摘要。论文摘要的篇幅限1页之内,内容可附带简单公式及表征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图表。

        请作者在线提交摘要的同时,同时发送一份电子文档给本次研讨会联系人罗振兵副教授 (luozhenbing@163.com

  三、 重要日期
    摘要上传截止日期:2011年4月20日
    发布摘要录用通知:2011年5月15日
    全文提交截止日期:2011年6月15日
    四、 会议联系人
    夏智勋 教 授  电话:0731-84576450 (O)
    罗振兵 副教授  电话:0731-84573099 (O),13574829483;
        E-mail: luozhenbing@163.com
    通讯地址:湖南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学术沙龙第60次活动通知

 

    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学术沙龙第60次活动定于2011年03月15日(星期二)下午15:00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2号楼301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并承办,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时间地点
    时间: 2011年3月15日(星期二)15:00
    地点: 中科院力学所2号楼301会议室
    乘车路线:自驾车或乘出租车到北四环保福寺桥西300米左右路北,中科院力学所院内。
    二、活动安排
    1. 主题报告:磁约束聚变环境下金属流体流动的数值研究
      报告人:倪明玖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 专题报告:电弧等离子体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稳定性、流动状态、非平衡
      报告人:潘文霞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3. 沙龙活动提供晚餐。
    三、回执
    为了更好的组织与安排此次活动,请您于2011年3月7日前将以下回执反馈到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郭亮处。
    电子邮箱: guoliang@cstam.org.cn   电话: 13810171862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第八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通知

 

    为了培养人才、服务教学、促进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增进青年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现力学创新人才,为青年学子提供一个展示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舞台,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将于2011年5月22 日共同主办第八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本次竞赛由《力学与实践》编委会承办,中国力学学会教育、科普工作委员会、清华大学协办.

    竞赛领导小组 组长:胡海岩
    副组长:刘人怀 杨亚政 朱克勤
    成员:洪嘉振 姜弘道 张若京 周如苹 庄茁
    仲裁委员会 成员:梅凤翔 武际可 徐秉业
    组织委员会 负责人:高云峰 蒋持平
    成员:黄克服 梅凤翔 汤亚南 王 琪 吴文龙 殷雅俊 朱本华
    秘书长:刘俊丽
    秘书处设在中国力学学会《力学与实践》编辑部。

    现就竞赛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1) 参赛对象: 年龄在30周岁以下(1981年6月1日以后出生)的在校大学本科、专科、及研究生.
    (2) 竞赛科目和方式: 力学竞赛的基础知识覆盖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两门课程的理论和实验,着重考核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范围请见“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考试范围(参考)”(请登陆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网站 http://zpy.cstam.org.cn  )。竞赛包括个人赛和团体赛,个人赛采用闭卷笔试方式,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综合为一套试卷。团体决赛采取团体课题研究(实验测试)的方式.
    (3) 报名办法:2011年3月15日前通过所在学校(研究所)或个人直接向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力学学会报名.各地力学学会联系人名单见附件1。
    报名者需填写报名表(表格见 http://zpy.cstam.org.cn/  的下载中心)。报名费60元/人, 报名后未参加竞赛者恕不退还报名费.
    (4) 竞赛时间和地点: 竞赛将于2011年5月22日(星期日)上午8:30-12:00举行,将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武汉、成都、重庆、太原、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呼和浩特、石家庄、郑州、济南、南京、长沙、南昌、福州、昆明、合肥、杭州、南宁、贵阳、海口、拉萨、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设立竞赛考场, 参赛者可就近参加,所需费用由所在单位或个人自行解决. 竞赛具体事项另行通知。
    (5)奖励办法:由竞赛组织委员会组织专家根据个人赛成绩评出全国竞赛个人特等奖5名,一等奖15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和优秀奖分别为各赛区参加人数的5%,15%。根据团体赛成绩评出一等奖1队,二等奖3队和三等奖6队。各省(市)可自行评出本赛区优胜奖,可命名为“第八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赛区)*等奖”。
    (6)获奖者名单将在《力学与实践》杂志上公布,由全国竞赛组委会授予证书,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有关竞赛的消息和竞赛试题、答案将在《力学与实践》杂志上陆续刊出。
    (7)本通知未尽事宜详见《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简章》
    (8)以往各届竞赛试题及答案, 已在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网站上公布, 敬请关注。

                                                                    第八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组委会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附件1:第八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领导小组及组委会名单


    附件2:各地力学学会联系人名单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招生招聘
-------------------------------------------

 清华大学跨尺度材料计算中心招聘启事

 

  李默教授(清华大学机械系,首批千人计划入选者)
    (http://me.tsinghua.edu.cn/dme-new/teachers/teachers/limo/ 
    李默教授研究组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非传统材料及其物理现象的理论和计算探讨,尤其是处于亚稳态及非平衡态材料的理论体系或统计力学模型的建立,包括非晶态固体中的局域化现象和剪切带的形成机理,纳米与多晶材料中微观结构的表征与应用,玻璃相变,晶态-非晶态相变理论,以及非平衡态或被驱动体系的统计力学解释等。
    目前的研究包括:
    (1) 理论与计算材料学
    相变,材料力学,非平衡态热力学与统计力学;计算方法,多尺度的模拟与计算,包括第一性原理计算,分子动力学,蒙特卡罗方法,介观与相场方法,以及连续介质计算方法等;
    (2) 材料设计
    核材料,新能源材料,高速冲击与爆破,高温与高压材料,表面与磨擦,纳米材料,粉末与颗粒材料,非晶态材料,过冷液体及粘滞流体,复合材料,以及相图计算等;
    (3) 计算方法与高性能计算平台的设计与应用
    多尺度模拟与计算方法的开发与应用,新高性能计算平台的设计与开发,跨领域、跨学科计算方法的开发与应用,以及工业材料设计与计算。
    李默教授研究组及清华大学跨尺度材料计算中心计划于2011年招收1~2名教师系列人员(讲师直到教授)以及2~3名博士后。李默教授的研究强调跨学科与开创性。候选人要求具有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与专注、想象力、严谨性和诚信。要求能够对不同学科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提炼,并凝聚成为有意义的理论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求具有将抽象的理论问题具体为计算模拟的能力。欢迎具有不同背景,尤其是物理、材料、力学、机械和计算的背景的人员,加盟李默教授研究组。
    申请者最好具有实际的理论与计算经验(比如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蒙特卡罗方法,介观与相场方法,以及连续介质计算方法等)。
    如有兴趣,请与李默教授联系: moli@tsinghua.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Post-doctoral position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NUS

  A post-doctoral position is immediately available in our research group in the area of micromechanics of materials focusing on failure. Candidates with experience in computational modeling (MD/ meso-mechanics/ continuum mechanics) of crystalline/ non-crystalline (including polymeric) materials are encouraged to apply. Initial appointment will be for one year and may be extended by another year depending on the funding situation and performance.
        If you are interested, please send your CV to (shailendra@nus.edu.sg  ) and the names of at least two references.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期刊

-------------------------------------------
 《计算力学学报》
2011年 第1期

 

采用自动分组遗传算法的频率约束下桁架拓扑优化

刘晓峰,阎军,程耿东
 

MLPG混合配点法在形状优化中的应用研究

赵亮,李书,鲁大伟
 

自适应Kriging近似模型及其在二维扩压器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王红涛,竺晓程,杜朝辉
 

修正算子γB00的物理含义及精度分析

周正华,魏景芝,王玉石,王伟,丁桦
 

随机参数超空泡射弹弹道随机特性分析

蒋运华,安伟光,周凌
 

面向控制研究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力与动力一体的建模新方法

刘燕斌,陆宇平
 

一种弧形高强钢车身零件冲压回弹控制方法

吴磊,曹昭展,李光耀
 

均衡实现降阶系统LQ控制器设计改进研究

李雪峰
 

动力可靠度计算的概率简单叠加法则法

刘佩,姚谦峰,袁泉
 

人群行走激励的数值模拟及动力耦合作用研究

何浩祥,纪金豹,孔丹丹
 

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验证

王阳阳,余卓平,靳晓雄
 

电磁弹性动力学初边值问题12类变量广义变分原理

王作君,郑德忠,郑成博,郑世科
 

基于径向基函数的加权最小二乘无网格法

赵敏,陈文
 

三维有限元六面体网格几何自适应再生成方法

王忠雷,赵国群,黄丽丽,马新武
 

储层微观参数对宏观参数影响的网络模拟研究
 

侯健,高达,李振泉,张顺康,邴绍献
 

HC轧机辊间接触与辊系变形的Taylor级数多极边界元数学规划解析

陈泽军,肖宏,杨霞
 

宽翼缘梁温差自应力级数解

张元海,李乔,蔺鹏臻
 

垂直上升气液环状流流动参数的数值计算

刘杨,李维仲
 

横向气流穿过垂直下落液滴场的二维流动数值计算

薛社生,徐明,束小建
 

锥阀附近水力特性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魏文礼,李超
 

平面偏心结构的三维能力谱方法

李宁,翟长海,谢礼立
 

混凝土三维细观接触面模型数值模拟与CT试验验证

党发宁,梁昕宇,陈厚群
 

FRP筋粘结式锚具的界面径向弹性模量分析
 

蒋田勇,方志
 

组合荷载作用下腐蚀缺陷管道的极限承载力

陈严飞,李昕,周晶
 

非贯穿直裂纹管局部柔度系数的理论研究

胡家顺,冯新,周晶
 

接触面损伤演化过程的数值模型

唐世斌,唐春安,梁正召
 

基于逆复合二次径向基函数的对称复合材料层合板自由振动分析

项松,石宏
 

复合材料加筋板铺层优化设计的等效弯曲刚度法

乔巍,姚卫星

 

 

  [返回本期目录栏]

 


 

-----------------------------------------

 《Acta Mechanics Solid Sinica》

(Volume 23, Issue 5, October 2010)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人物介绍

-------------------------------------------
 2011年中国力学学会推荐院士候选人介绍——邓小刚

(摘自百度百科)

    邓小刚教授,1992年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流体力学博士毕业,1994年和1996年,分别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日本东京电气通信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总工程师、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全国计算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邓小刚教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一种新的微可压缩模型(SCM),为精确高效地数值模拟各类低马赫数流动奠定了基础,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高阶精度线性/非线性紧致格式的研究, 并成功地构造了高阶精度线性/非线性紧致格式(DCS/WCNS)。邓教授是我国“863”7项领域专家和3项“973”首席专家,在计算流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理论分析领域,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3年获全军优秀博士。其带领的研究团队于2004年和2007年连续两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资助,成为国内第一个流体力学的创新群体,2006年被评为全军首届“创新研究群体”,2009年被评为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期刊推荐

-----------------------------------------
 国际机械科学学报征稿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IJMS)

(香港科技大学余同希教授供稿)

 

   国际机械科学学报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IJMS ) 创刊于1960年,是在应用力学和机械科学领域内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重要学术刊物,由Elsevier 出版社出版发行。现任主编是英国的 S.R. Reid 教授。最新公布的影响因子为1.288。该刊的内容覆盖范围同应用力学关系极为密切,近年来我国作者的投稿量也不断增加。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该刊的宗旨和内容范围,解答常见的问题,并向力学界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征稿。

    刊物的宗旨和范围
    国际机械科学学报是一个出版和传播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国际平台,这些成果应该对机械、土木和材料工程科学的主要学科领域内的科学问题的理解有较大的贡献。
   运用解析或计算(如有限元、边界元、无网格法及其它)的模型与方法对以下主题作出深入的探讨构成了本刊物的核心内容:刚体力学(如动力学、振动、稳定性),结构力学,金属成型,先进材料(金属、复合材料、多胞材料、智能材料等)的行为和应用,冲击力学,固体与材料中的非线性力学效应(如大变形、塑性、应变局部化、断裂等),流体力学(外流和内流),摩擦学,热力学,材料加工的一般问题等。
    国际机械科学学报一般不接受其内容明确属于具有特定主题的其它刊物范围的稿件。不会着意于那些主要目的只是发展数学或计算技术的普适框架、而非旨在任何特定工程应用的论文。同样地,也不会考虑那些纯描述性的或经验性的、并无实质科学贡献的文章。本刊十分鼓励将论文的主要结果同作者本人或他人的实验、试验作比较;但是,基于现成的公式和方法、以设计为目标的稿件则不属于本刊的刊登范围,请不要投给本刊。
    国际机械科学学报只考虑刊登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的论文,因此,作者在投稿时必须申明所投的稿件未曾投送给其它英文或任何文种的刊物。偶而,可考虑刊登“致编者的信”。

    对常见问题的回答
    问:同机械工程有关的任何文章是否都可以在国际机械科学学报刊登?
    答:本刊强调的是“机械科学”(mechanical sciences),因此发表的论文既要同机械、结构或材料工程相关,又必须对其中的科学问题提出原创性的分析,对加深人们对该问题的科学理解有所贡献。
    问:在这里,“机械科学”(mechanical sciences) 主要包括那些内容呢?
   答:在上面的“宗旨和范围”中已经列出了它的核心内容,即:刚体力学(如动力学、振动、稳定性),结构力学,金属成型,先进材料(金属、复合材料、多胞材料、智能材料等)的行为和应用,冲击力学,固体与材料中的非线性力学效应(如大变形、塑性、应变局部化、断裂等),流体力学(外流和内流),摩擦学,热力学,材料加工的一般问题等。
    问:现在很多人都使用并依靠数值模拟来解决机械、结构或材料工程中的问题,对这类文章国际机械科学学报的录用要求是什么?
   答:应该不仅仅是利用现有的数值方法去计算一个工程中提出的具体问题,而是在数值模型上或计算方法上有创新,在一类现象的理解上达到前人未达到的深度。数值结果应该同理论或实验有所比较,以证实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问: 所谓“国际机械科学学报一般不接受其内容明确属于具有特定主题的其它刊物的范围的稿件”是指什么情况?
   答:国际上有不少刊物已有明确的特定主题范围,例如:机械振动和噪音,复合材料,实验力学,材料加工技术,生产过程控制,工程中的计算方法,结构优化,等等。属于这些特定主题的稿件应优先考虑投给相应的刊物,而不是投给国际机械科学学报, 以免延误出版。特别是,如果作者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大部份都来自某种特定刊物的话,更应如此。
    问:国际机械科学学报会接受那些主要目的只是发展数学或计算的理论框架或一般方法、而非旨在任何特定工程应用的论文吗?
    答:不会,因为国际机械科学学报并不是专门的应用数学或计算方法的刊物。
    问:为什么从现有公式和方法出发、以机械设计或结构设计为目标的稿件不属于国际机械科学学报的刊登范围呢?
   答:因为本刊强调的是对科学问题的理解以及研究的原创性和创新性。我们常常收到一些针对具体机械设计或结构设计所做的有限元应力分析或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论文,这是对本刊的宗旨和范围不够了解造成的。如果稿件不合刊登范围而退稿,必然会延误发表的时间,所以请作者事先考虑好再投稿。
    问:如果论文只在中国国内以中文发表过,是否还可以把英文稿再投给国际机械科学学报呢?
   答:即使只有中文稿在中国国内正式刊登过,国际机械科学学报也不接受其英文稿。这是国际惯例。所以,作者投稿时必须申明未向任何刊物 (包括中文刊物)投送过同样内容的稿件,否则不能进入审稿环节。
    问:中国作者投稿时还需要注意那些特别的问题?
   答:一是要使用正确的、规范的英文,避免语法、用词和专业术语的错误。二是引用文献时尽量避免引用中文文献(因为审稿人无法判断、国际读者也无法读到),要充分引用在国际主流刊物上近期发表的有关论文。
    问:如何投稿给国际机械科学学报呢?
    答:请登入该刊的网站http://ees.elsevier.com/submit2ijms/,然后按指示操作。



    撰稿人:余同希(Prof. T.X. Yu),国际机械科学学报副主编(负责中国地区)
        E-mail: metxyu@ust.hk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对于钱伟长先生和胡海昌先生矛盾的一点看法

(武际可) 

    在力学界都知道有一个阶段钱伟长先生和胡海昌先生闹矛盾。最近又看到网络上有几位网友说到这件事。有的说:“好像压制过自己落难老师的论文吧!学术上可以,人格上不怎么伟大!”。有的说:“对他的恩师落井下石,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学术上,打击排除钱教授,特别是故意压制他的《广义变分原理》论文的发表”。这显然是对着胡海昌先生的。还有的说:“从与胡海昌院士争夺广义变分原理首创权不惜进行人身攻击的恩怨看,钱伟长其实还是很看重自己的专业地位的。”总之,不是把胡海昌先生说成是“欺师灭祖”的败类,便是把钱伟长先生说成是争名夺利的“小人”。这实在与在我们心目中的两人品德不符。这里有必要说说我对两位先生接触过程中得到的感受和一些看法。
    在网络上说那些话的网友,看得出都是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要求很严格的人,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嫉恶如仇”的人。其实反问我自己,何尝不也是“嫉恶如仇”的呢。不过由于我对两位都有接触,就会得到和网友们的说法完全不同的结论。以下谈谈我接触到的一些情况和一些看法。现在两位先生都已仙逝,希望这些看法能够有助于澄清事情的真相。
    大约是1981年夏天,胡海昌先生要我写一篇关于钱伟长先生的新著《变分法与有限元》的书评在《力学与实践》上发表。我当时仅仅是副教授,而钱伟长先生是力学界的泰斗。我开始坚决推脱说自己资历不够云云,在场的有王大钧。我当时曾经说过,胡先生你写可能更好。胡海昌先生非常坚决地要我来写,我勉强接受下来了。胡海昌先生便把他手上的一本《变分法与有限元》的精装本给我。我后来猜想,他所以一定要我来写推荐的书评,有三个原因:一是我当时是《力学与实践》的编委,联系发表比较方便;二是当时北大搞有限元程序比较好,这本书的主题是变分法和有限元;三是我们写比胡海昌先生写会更客观,不会有学生推荐老师显得不够客观的嫌疑。
    在拿到书后,我花了一个多星期仔细读。并且用铅笔在书边上做了批注。后来我去找胡海昌先生,向他说明,这个书评不好写。他问为什么,我说,主要是书中有一些失误的地方,如果作为书评,不能只讲好的地方,对书中的缺点也必须讲,这才是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可是,如果把这些失误的地方一并讲出来,又有损钱先生的声誉。以此很难写。我接着说,一些失误的地方我都仔细用铅笔注明了,请你再看一看合适不。过了几天,胡海昌先生来找我,说我的看法很对,而且他还去向钱先生说了,钱先生很谦虚,把我用铅笔做笔注的那本留下了,换了一本干净的送给胡海昌先生。这件写书评的事就算告一段。
    这件事至少说明:第一,在1981年,他们的关系是很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很和谐的。这个书评到底是受钱先生之托,还是胡先生主动组织书评,不得而知,但无论是哪种情形,都表明二人关系是正常的。第二,有人说,胡海昌乘钱先生被划为右派,落井下石,阻止钱伟长变分原理的发表,也说不通。因为这本书的主要的新内容就正是钱伟长被《力学学报》退稿的用楞打乘子法来导出广义变分原理,如果胡海昌要阻止广义变分原理的传播,他何苦来组织这本书的推荐书评呢。
    从各种资料反映,1983年可能是钱胡关系产生恶化的关键一年。1983年我去美国访问,1984年初回国后我就影影绰绰听到他们之间关系恶化的一些传言。到1985年收到钱伟长先生赠给我他在年初出版的著作《广义变分原理》,从行文中,我才从文字上证实两个人关系的恶化。不过就书中花了整整5页的篇幅来叙述楞打乘子法的历史中看出,钱伟长先生除了说楞打乘子法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之外,关键的几句话是把1964年《力学学报》的退稿归咎于胡海昌。说:“那时,他是《力学学报》的编委,同时又是广义变分原理独一无二的权威,……,《力学学报》编辑部对我的文章的审查意见,身为编委的胡海昌不可能不知道,这是责无旁贷的。”
    为了弄清楚究竟是不是胡海昌应当对退稿负责的问题。我曾经询问过我的一位长期在《力学学报》编辑部工作的同班同学,她说,就她的记忆,胡海昌没有参与审那篇稿子。不过审稿单按照规定只保留5年,到1985年已经过了十多年了。没有办法查询了。退一步讲,即使胡海昌参与审查,他一个人也毙不了一篇稿子,需要互相不知道的两审才能决定退稿。另外人们都知道胡海昌是钱伟长手下的人,当时投送审稿人有避嫌的考虑,一般也不会送给胡海昌审查的。例如从北大来的弹性力学稿子一般不会送北大的教员去审查的。还有更重要的是当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右派的文章,一般情况大半是按照退稿处理的。
    现在我们需要从钱伟长先生的角度来看问题。1957年钱伟长是全国著名的钦定右派。一切以前和他有接触的人都必须与他划清界限。否则会遭同样的命运。当时在力学所的一位青年团员钟**,不过是为钱伟长说了几句话,结果遭到了开除团籍的处分。力学所的党委书记因为在钱伟长受批判时去看望了一下,结果被罢了职调离了力学所。当时在力学所的年轻的研究人员作为钱伟长的学生胡海昌,更得与钱伟长划清界限,参加批判。当时所里的人无一例外地必须参加批判,这种参加批判,与其说对钱伟长的讨伐,不如说是为了每个人自己的安全。钱伟长对所有在批判中说了过头话的都能谅解。包括胡海昌。要不然就不会有前面介绍的我经历的1981年写书评的那一段事了。
    那么,为什么钱伟长先生,被冤枉二十多年,遭受众多人们的指责和批判,都忍辱负重地在磨难中度过来了,而且对于批判过他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包括他的学生,都能够原谅,为什么为了一篇文章,却动那么大的肝火,以致闹到和学生断绝来往的程度。
    这一点也不奇怪。他清醒地认识到反右时人们批判他都是“奉命”批判的。而后来学术上的看法才是真心的。再加他推断胡海昌又是广义变分原理的权威,又是学报的编委,不可能不参加处理他的稿子。这实在是他最痛心之点。再者,一个真正的学者,别的方面可以不在乎,但对他的劳动成果是真正心爱的。高尔基说:“尊重人,首先是尊重他的劳动。”钱伟长正是这样的学者。他真正珍重的就是对他的学术成果的尊重。当他得知胡海昌是否定他的成果的“首犯”时,可以想见他的痛心和感情的转化。这一切都似乎是合乎逻辑的。不过悲剧恰恰就在于这只是一种推论,而不是事实。根据的是一种以讹传讹的传言和猜测。
    一些人简单地认为,好像胡海昌,1954年的论文,经钱伟长推荐在《物理学报》上发表后就已经是名人了,其权威性足以枪毙钱伟长1964年投向《力学学报》楞打乘子的稿子。其实,胡海昌在力学界虽然接触过的人知道他业务不错,不过也还没有权威到足以毙人稿子的地步。而且无论是胡海昌1954年的论文,还是钱伟长的1964年的论文,一直到“文革”结束,人们也不过认为那是一篇很普通的论文。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它们的重要性是随着有限元方法在世界,特别是“文革”以后在国内的普及才逐渐认识的。胡海昌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才逐渐出名的。而钱伟长楞打乘子论文退稿是由于胡海昌的运作的传言也正是1983年前后才传开的。
    1982年,胡海昌、钱伟长、罗恩、匡震邦、薛大为,五人分享了广义变分原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当时评奖委员会考虑到“文革”时全国学术期刊一律停止的情况,只要是确实证明在这期间做出过开创性的研究的,无论发表与否都可以参加评奖。所以钱伟长和其他几位没有发表的论文也都一同获奖了。胡海昌也是在1982年才被选为院士的。那种说胡海昌利用自己的权威压制钱伟长的稿子的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因为在1964年,胡海昌只不过是《力学学报》数十位编委中的普通一员既没有那个权力也没有那个威望。我自己曾经连续担任过《力学学报》三届编委,对于一个普通编委的权力和对学报的影响程度是了解的。我担任编委时,编委的权力已经有所扩大,也就是编委有权推荐稿子,不过编委推荐,也就是能够顶替两审中的一审而已。编委绝对没有决定退稿的权力。
    在这场矛盾中,也许钱伟长的责任就在于没有核实事实而单凭传言来做推论。不过我是能够理解和谅解的。对一个对国家和民族以及学术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物,已经遭受过二十多年的非人待遇,有什么必要再在他过世以后还揪住他仅仅由于轻信而扩大到人品如何如何而不放呢。退一步讲,即使他当时要去核实也是很难做到的,1983年钱伟长已经是70多岁高龄的人了。至于后来发表的许多对广义变分原理看法的文章,虽然其中有一些过头话,也主要只能看做他们不同的学术观点,看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而已,都不能往人品上做无根据的推论。
    最后,要说一说胡海昌先生。他是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系。当时毕业实行由国家分配工作单位的制度,最初他被分配到治淮水利部门工作,由于他体弱,而且他的特长在理论研究而不在实际施工。系主任钱令希又把他推荐给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力学研究室主任正好是钱伟长。无论在任何时候与胡海昌谈及他的成功,他都会深情地提到终身得遇两位老师,就是钱令希和钱伟长。我是在1990年采访过他,所谓采访实际上是一次约好专门谈他个人身世和成长过程的谈话。那次谈话,已经是外间传说,钱伟长对他“清理门户”脱离师生关系之后,在谈及钱伟长时他还是充满感激之情,感激他及时把广义变分原理的稿子推荐到《物理学报》。他还深情地说到,他是南方人,到北方连过冬的被褥都没有,是钱伟长先生借给他钱才制备的。我想,在得知老师已把他打入另册之后还能够说出这样深情的话的人,任何人不会把他看做一个如外间传言的“欺师灭祖”的人吧。
    钱伟长先生快人快语,有时又会说一些过头话,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1957年落马。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也是如此,因此与一些同行和学生产生过误会。而胡海昌则为人有几分木讷,说话还带有几分口吃。他从来不会为自己辩解什么。外间有许多关于他的流言,他也从来没有为此发表什么声明,有时谈及此事时也不过自艾自叹,甚至伤心落泪。
    现在他们都已经过世了,我作为曾经与他们交往的人,有责任把我的感觉和看法说出,任那些流言蜚语继续伤害他们,于心不忍。愿他们在天堂相遇,和好如初。
    他们两位都为我们的科学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我对他们都很尊敬,让我们永远把他们带给人类的好处铭记于心吧。至于那些以讹传讹的流言,是谁、是怎样流传开的,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让钱伟长先生信以为真的,我没有兴趣去追问。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做一个流言终结者吧。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