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15卷,第3期,2011年08月10日
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邮编:210098)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邮件列表目前由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维护,依托于江苏省力学学会信息工作部。
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 新闻报道
首届“Tsinghua-Swansea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成功举行
◆ 学术会议
◆ 招生招聘
Post-doc position in computational plasticity
Postdoctoral Research Associate at Brown University
◆ 学术期刊
《实验力学》
◆
网络精华
=======================================================================================
新闻报道
-------------------------------------------
(摘自国家科技部网站)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高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装备水平,支撑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央财政设立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以下简称专项)。
2011年度项目组织工作相关事项如下:
一、关于专项支持范围
(一)基于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主要支持已突破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通过集成研究和应用开发,形成能够在世界上有特色、有影响的科学仪器设备。
(二)基于已有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装置)创新成果的工程化开发。主要支持国家科技计划(专项)或其他渠道已形成的,对相关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装置)的工程技术和产业化技术开发和应用开发。
(三)重要通用科学仪器设备(含核心基础器件)的开发。主要支持市场上虽已有成熟产品,但能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设备产业技术等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通用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和应用;支持科学仪器设备共性、核心关键部件的开发和应用。
(四)其它重要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主要支持一些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等关键核心领域受制于人的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或其他重要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
二、专项组织部门及推荐项目数
专项实施采取试点先行、稳步推开的方式,初步选择一些中央部门(机构)作为试点项目组织部门,并选择工作基础好、示范性强的地区(中关村、张江、东湖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江苏省)纳入专项试点范围。同时,专项项目采取限项推荐的方式。具体如下:
1.教育部、中科院:各10项
2.工信部:5项
3.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上海、湖北、江苏等8个部门(地区):各4项
4.水利部、农业部、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等4个部门:各2项
三、关于项目材料报送和时间要求
项目推荐材料采取网上提交和纸质材料报送相结合的方式,具体程序如下:
(一)项目牵头单位登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进行注册,网址为http://program.most.gov.cn/
。
(二)注册成功后项目牵头单位登陆申报系统,按要求填写项目实施方案并提交。
(三)网上提交成功后,将网上生成的项目实施方案装订成册并加盖公章后报送组织部门。
涉密项目不得上网申报,须根据项目推荐书格式离线填写,打印装订,一式十份,其中一份正本,九份副本。
(四)项目组织部门对本部门(地区)所组织项目的实施方案进行审查并加盖公章。
(五)请项目组织部门于2011年8月25日前,将正式推荐函、项目清单(纸质及光盘Excel文件格式)及项目实施方案(一式十份,其中一份正本,九份副本)一并报送科技部。另外,《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建议书》供项目组织部门在项目组织中参考使用,不必向科技部报送。
(六)请项目组织部门在组织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同时,初步组织编制项目预算申请书。具体报送时间和报送方式另行通知。
-------------------------------------------
(摘自国家科技部网站)
据科技部网站消息,为做好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征集工作(以下简称“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委员会办公室将在2011年8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受理2012年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申请,请申请者按照有关要求申报,过期不再受理。
附件: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申请指南(2012年度)
-----------------------------------------
(摘自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专家审定会日前在京结束,入选的98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予以公示。本次评选是继1999年首届评选后的第十三次评选,评选对象为全国所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间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学位论文,2004年9月至2008年8月间的少量论文也参加了评选。经过学位授予单位推荐、省级学位委员会或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初选、同行专家通讯评议三个阶段,由专家审定会最后确定入选论文名单。
力学学科入选的两篇论文分别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浩《绳系卫星释放和回收的动力学控制》(指导教师:胡海岩);清华大学柳占立《微尺度晶体塑性的离散位错和非局部理论研究》(指导教师:庄茁)。
附件: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
-----------------------------------------
首届“Tsinghua-Swansea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成功举行
(清华大学岑松教授供稿)
2011年7月12日至13日,首届Tsinghua-Swansea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在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成功举行。
英国Swansea大学工程学院土木与计算工程中心是有限元大师Zienkiewicz工作和成名之地,目前拥有一支世界级别的计算力学研究团队,是国际著名的计算力学研究中心之一。此次来访代表共9人,包括:世界著名计算力学专家、国际计算力学协会最高奖——高斯-牛顿奖章获得者、英国皇家科学院和工程院、美国工程院三院院士,国际期刊Engineering
Computations主编Owen教授;工程学院院长Bonet教授;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主编Nithiarasu教授等。
7月12日上午首先举行了本次Workshop的开幕式,由本次Workshop主席、清华大学岑松教授主持。Owen教授、Bonet教授、庄茁教授、姚振汉教授分别代表Swansea大学工程学院和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发言,对本次Workshop寄予了殷切的期望。Owen教授向2011年度Engineering
Computations优秀论文共同作者,清华大学岑松教授、Swansea大学李晨锋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傅向荣副教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陈晓明副研究员4人,颁发了获奖证书。随后在12、13日两天的时间内,来自Swansea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16名学者作了精彩的邀请报告。
报告内容涵盖了计算固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计算生物力学、多尺度模拟、多场耦合模拟、网格自动生成、无网格法、工程参数识别、结构优化、随机有限元等计算力学各个热点领域,激起了与会人员的积极反响。最后,在本次Workshop共同主席、Swansea大学李晨锋博士的主持下,与会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磋商,同时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与Swansea大学工程学院在科研、研究生培养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本次Workshop圆满结束。共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所、中国农业大学约50余名师生全程参与了活动。
本次活动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 计划、清华大学海外学者邀请(聘请)计划和北京力学会的支持。
-----------------------------------------
(摘自科学时报)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涵信 周恒 童秉纲
论文数量、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以及引用率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在流体力学领域工作的诸多同志,希望我们对此发表意见。我们认为,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问题,其合理的评价方法可能并不相同。
回顾流体力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真正好的成果,是从实际出发,在解决实际需求上经得起考验的成果。
现代流体力学源起实际需求
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对学科发展有利,也许可以从那个学科的发展过程看出一些规律。现代流体力学奠基人普朗特的成功即是一例。
1904年,29岁的工程师普朗特在国际数学大会上发表了一篇仅有4页的论文,提出了边界层的新概念。哥廷根大学大数学家克莱因一眼就看出了其潜在的价值,认为那是该次会上最有价值的文章。他随后建议哥廷根大学把普朗特请到学校来,为其成立流体力学研究所。很快,该研究所就成为国际上引领流体力学发展的中心。
对此,人们好奇的是,克莱因是一名数学家,为什么能对流体力学中的一个成果作出准确的判断。而普朗特原本是名工程师,为什么会对流体力学这样的基础学科作出重大贡献。
原来,在18世纪末,对理想流体的力学研究已取得系统性成果,而这与数学家的参与有关。克莱因是一名关心科学支撑技术发展的大数学家,对当时流体力学的进展已有了解,知道其成就及问题。特别是理想流体在物体表面不满足实际的粘性边界条件,大大限制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朗特的文章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而被克莱因一眼看中。
普朗特作为一名工程师,其研究流体力学更多是从实际流动现象出发,以能解决实际问题为第一要义。同时又力求把问题的解决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而不满足于仅仅用经验或半经验的方法。这一做法,客观上符合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规律,从而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推动了学科发展。
普朗特在那4页纸的论文中提出的边界层概念,以及后来在其他学科中发现的类似现象,最终还促成了应用数学中有名的渐近匹配方法的出现。而值得人们深思的是,这篇意义重大的论文在很长时间里,并没有被人引用。只是在十几年后,他的一个学生用级数的方法解出了他提出的方程,才开始被人引用。不久后,他的成果被写入教科书,现在是每一个学流体力学的人必学的内容。
需求导向影响学科活力
世界上并不存在脱离具体事物的“纯”基础科学问题,一切客观事物都是具体的。而在解决具体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的过程中,却有可能提炼出具有共性的学科问题,从而反过来推动学科的发展。这正是普朗特的研究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和促进学科发展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原因。
普朗特的流体力学研究所从名字上看,似乎是一个纯学术研究所,特别是它是设立在以理论研究著称的哥廷根大学里的。但实际上,它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当时正在兴起的航空技术。
到了二战以后,客观条件发生了很大改变。普朗特建立的流体力学研究所不再以促进航空技术发展为推动力,逐渐失去活力。1997年,哥廷根大学最终撤销了该研究所,代之以更有发展前途的其他研究所。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师从于普朗特的冯•卡门在美国坚持了以促进航空航天技术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研究方向,不但对促进美国的航空航天技术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大大促进了流体力学及其他力学分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流体力学分支学科,如高速空气动力学、稀薄气体动力学、化学流体力学以及物理力学等。
在这里,是否坚持应用需求导向成为影响流体力学学科活力的关键因素。流体力学研究中著名的湍流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对湍流的研究一开始就有两种不同的着重点,一种是从理论推理出发,以简单的湍流为研究对象,再试图推广至复杂的湍流问题。另一种则是根据实际的需求,从观察物理现象出发,找出现象的物理本质和关键问题,提出简化模型,进行分析计算。
80多年的实践证明,第一种方法虽然发表的论文数以万计,但仍不能解决实际应用的需求;第二种方法虽然开始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经验,但其将研究对象选定为管流、边界层流等实际存在的湍流,在实验和计算上做了许多工作,既解决了实际湍流计算中的众多需求,还同时使对湍流本质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
虽然这一做法距离彻底弄清湍流本质及找到具有普适性的湍流计算方法也还有不小距离,但目前看来,我们还没有找到比这更有效的研究方法。
如何作出正确评价
克莱因对普朗特成果的评价,可以说是科研成果评价的一个典范。它不仅影响了普朗特一个人,而且影响了流体力学直到现在的发展。
回顾这一历程,我们发现,克莱因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具备了作为一名评审人所应具有的三个素质。
首先是对论文所涉及的领域要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即了解当时流体力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知道当时已发展得相当充分的理想流体力学之所以无法用于解决很多重要实际问题,关键是因为不能满足流体在物面的粘性边界条件。
其次是对论文要解决的问题的重要性能作出正确判断。即看出普朗特的论文要解决的问题,正是针对理想流体力学的关键不足处,打中了问题的要害。
三是对该论文是否真的解决了或真能解决问题,能作出正确判断。事实上,普朗特在论文中提出的思想和方法,真正发挥作用是十几年以后的事了。所以克莱因的判断带有一定的预测性。
如果一个评审人具备了上述三条能力,对科研成果作出正确的评价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而对做研究的流体力学工作者来说,无论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还是为推动科学发展,都要从实际出发。如要提出简化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则该模型必须能反映现象的主要本质。
真正好的成果,只能是那些能经得起考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确能发挥作用的成果。这里和上面我们多次提到的实际问题,并不只是指有实用价值的工程技术问题,也包括对实际存在的重要自然现象的认识和预测等。
因此,对以文章的形式出现的流体力学科研成果,应力求像克莱因那样去作评价,而不能简单地以文章数量及所刊登刊物的影响因子等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因为按后一种方法评价很高的论文,也许过若干年后被发现实际没有解决任何实在问题,这种例子并不鲜见。
========================================================================
学术会议
-----------------------------------------
(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田保林供稿)
多介质流体的建模与数值模拟国际研讨会将于2011年9月12-15日在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应物会议中心举行。本次研讨会是2009年多介质流动数值方法国际研讨会的延续,美国科学院院士J. Glimm教授等9位海外知名专家将应邀做系列专题报告,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也将应邀做学术报告。热忱欢迎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参加。
会议主题:
流体力学的高精度、高分辨率离散方法与自适应方法
多介质流动的拉氏方法、欧拉方法与ALE方法
湍流混合等复杂流动的建模与计算
多相流的数值模拟与应用
在研讨会上做报告的学者,请于2011年8月12日前通过Email将英文报告摘要通过WORD文档的形式发送本次研讨会联系人(全文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标题使用加粗四号字,单位、地址使用斜体小四号字,作者使用五号字,正文使用五号字)。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人员(无论做报告与否)请于2011年8月12日前通过Email将研讨会回执发送至研讨会联系人
本次研讨会具体事项安排如下:
一、 会议注册时间和地点:
注册时间:2011年9月11日下午14:00-17:00
注册地点: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应物会议中心
二、 住宿地点:
1.国内学者入住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应物会议中心(花园路6号,电话62014411-4105)
2.海外学者入住北京市花园饭店(花园东路30号电话82072598)
三、北京市内交通路线: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应物会议中心(海淀区花园路6号)
北京市花园饭店(海淀区花园东路30号)
应物会议中心和花园饭店距离很近,步行约10分钟路程。
1)从北京站乘地铁2号线至积水潭站下车,换乘331路公共汽车花园路站下车、或换乘22公共汽车牡丹园站下车。
2)从北京西客站乘387路公共汽车至北太平桥西站下车,换乘331路公共汽车花园路站下车、或换乘22、38路公共汽车牡丹园站下车。
3)从北京首都机场,乘机场轻轨,在三元桥站换乘地铁10号线,在牡丹园站下车。
会议主席:王双虎 研究员
会议联系人:田保林 倪国喜 朱珊珊
单位: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丰豪东路2号
邮政编码:100094
电话:86(010)59872169 86(010)62014411转3091
Email:
tian_baolin@iapcm.ac.cn
gxni@iapcm.ac.cn
zhu_shanshan@iapcm.ac.cn
-----------------------------------------
Abstract deadline extended to August 15, 2011 for ISCM III-CSE
II in Taipei, Taiwan, December 5-7, 2011. Please submit your abstract to the
minisymposium of "Multiscale methods in plasticity".
We invite the submission of abstracts for a Minisymposium of
Multiscale Methods in Plasticity at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ISCM III)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Second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Structural Engineering (CSE II), which will be held in Taipei,
Taiwan, December 5-7 2011. Abstract submission deadline is now August 15, 2011.
Please check the conference website for more details
(http://iscm3.caece.net/index.html).
Plastic deformation involves important phenomena across
multiple length scales. Physics-based modeling of material plasticity requir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ose phenomena at every single scale as well as linking
scales in order to pass fundamental deformation mechanisms from the atomistic to
the macroscale. This minisymposium invites presentations on recent research
related to multiscale methods in plasticity,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Ab-initio,
molecular dynamics, dislocation dynamics, crystal plasticity, computational
continuum plasticity, and coupling between these methods.
==========================================================================
招生招聘
-------------------------------------------
Post-Doc
Opening at MIT
Immediate opening available for post-doctoral associate to
carry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t the crossroads of digital fabrication and
structural biological and bio-inspired materials. The purpose of this funded DOD
research is to elucidate and understand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s of
biological exoskeletons using state-of-the-art multi-scale 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mechanics-of-materials methods and implementing these findings in
a new fabrication technology able to dynamically mix and vary material
properties on the fly. Examples of topical areas include the roles of hierarchy,
multi-layering, functionally graded and geometrically-interlocking inter-phases,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isotropy, and confinement. The aim is to both enhance
the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mechanical property
amplification,” i.e. how biological systems achieve orders-of-magnitude
increases in strength and toughness relative to their constituents, which occur
in a non-additive manner beyond composite rule of mixture formulations; and to
implement these findings in the generation of a suite of armor designs
supporting weight reduction and increased flexibility / mobility without
degradation of protection capabilities, improved multi-hit capability, and
multifunctional performance across diverse operational environments. Experience
with computational design/geometry, finite elements, CAD, Rhino, 3D printing,
Solidworks, programming/scripting, desirable.
PIs include Profs. Christine Ortiz (http://web.mit.edu/cortiz/www/
), Mary C. Boyce (http://meche.mit.edu/people/index.html?id=11),
and Neri Oxman (http://web.media.mit.edu/~neri/site/index.html).Please
send CV to
cortiz@mit.edu .
-------------------------------------------
Post-doc position in computational plasticity
We welcome applicants interested in computational plasticity,
dislocation plasticity, strain localization, and material instabilites at small
scales. Research topics can also be seen from the group's past publications at
http://web.utk.edu/~ygao7/publication.htm.
Applications will be evaluated until it is filled. Please contact me at
ygao7@utk.edu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
Postdoctoral Research Associate at Brown University
A postdoctoral position with primary focus on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s of active biopolymer networks is available immediately. We are
looking for a strongly motivated candidate to work on the mechanics of active
cytoskeletal networks. The ideal candidate will have a background in solid
mechanics/computational physics with expertise in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s.
Experience with Monte Carlo methods and stochastic simulations is desired but
not essential. This individual w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be directly involved
in complimentary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both at Brown and our
collaborators elsewhere. Candidates should send their CV with names of three
references to
Vivek_Shenoy@brown.edu .
-------------------------------------------
==========================================================================
学术期刊
-------------------------------------------
冠脉支架纵向柔顺性数值模拟
李宁;张洪武;
冠脉支架纵向柔顺性优化模型
李宁;张洪武;
基于双重自适应的六面体网格再生成方法
王忠雷;赵国群;马新武;黄丽丽;孙璐;
基于参数曲面三维势问题的边界面法
覃先云;张见明;庄超;
一种基于壳单元的自动快速计算方法及其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雷飞;韩旭;
基本解方法与边界节点法求解Helmholtz方程的比较研究
姜欣荣;陈文;
基于移动粒子半隐式法的表面张力模拟
张帅;解利军;郑耀;
基于Cosserat理论的广义协调元法
邢本东;张若京;
一维连续体释放和回收过程的构形计算
余本嵩;金栋平;
非结构网格上p型多重网格法流场数值模拟
郝海兵;杨永;
剥蚀引起的球锥体两相绕流效应
黄海明;徐晓亮;章梓茂;
高强度钢板热成形数值模拟-静力显式
马宁;武文华;申国哲;胡平;
材料热传导系数随温度变化函数的反演方法
唐中华;钱国红;钱炜祺;
热肋片宽度对复杂方腔自然对流影响的数值分析
王小华;魏英杰;朱文芳;
多孔介质在压力梯度作用下的热质耦合数值模拟
朱正刚;KALISKE Michael;
具有热源项的驻点流动和传热问题的近似解析解(英文)
朱婧;郑连存;张欣欣;
微/纳尺度粘着滑动接触的多尺度分析
佟瑞庭;刘更;刘岚;于城蛟;
轮胎多边形磨损的产生条件及磨损边数研究
李勇;左曙光;雷镭;杨宪武;吴旭东;
基于确定性计算响应面的复杂工程结构不确定性建模研究
朱跃;张令弥;
含非线性摩擦系数的单自由度颤振系统全局动力学行为数值研究
唐进元;熊兴波;陈思雨;
基于显式有限元方法的两相介质弹塑性动力反应计算分析
李亮;杜修力;赵成刚;翟威;
基于β面的截断重要抽样法
张峰;吕震宙;赵新攀;
正态变量相关情况下可靠性灵敏度分析的新方法
何红妮;吕震宙;
可靠性灵敏度函数及其特征指标的条件概率模拟求解方法
袁修开;吕震宙;吕媛波;
自钻式旁压试验推求土性参数的研究进展
郝冬雪;陈榕;栾茂田;武科;
混凝土冻融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冀晓东;宋玉普;刘建;
某输电线路铁塔覆冰条件下的失效模式分析
熊铁华;梁枢果;吴海洋;
适用于壳体h型自适应有限元分析的一组新单元
吴丹;佘锦炎;
复合材料分层断裂判据及扩展准则研究
范学领;孙秦;
自然单元法在线弹性断裂力学中的应用研究
盖珊珊;王卫东;张敦福;程钢;
浅水舰船引起水底附近的扰动速度研究
王冲;张志宏;顾建农;缪涛;
-------------------------------------------
材料非均匀性对泡沫金属拉伸性能的影响
韩春光,汤立群*,黄小清
平面应变下紧凑拉伸试样的动态断裂韧性的实验研究
邹广平*,唱忠良,曲嘉,陈思,王瑞瑞
基于数字图像体相关的物体内部三维位移场分析
牛永强,胡秋实,闫德莹,刘贵全,胡小方,许峰,缪泓*,张忠
钢纤维掺量对活性粉末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鞠彦忠*,王德弘,李秋晨,贾玉琢,肖琦
尼龙6/蒙脱土复合材料蠕变行为研究
何伟,张为民*,罗希延,李亚
深井泥岩峰前/峰后单轴蠕变特征实验研究
刘传孝*,黄东辰,张秀丽,贺加栋,张加旺
轴对称直喷管的射流噪声特性实验研究
周月荣,郑刘,陈志敏*
稳定性试验平台的研制与试验研究
李永正*,米旭峰,孙培林,杨晓丹
空间薄膜阵面结构褶皱的实验研究
肖薇薇,陈务军*,付功义
低能量导爆索水下爆炸冲击波特性实验研究
贾虎*,沈兆武
多用途输液立管涡激振动实验研究与疲劳分析
张永波*,郭海燕,孟凡顺,李效民
混凝土动态破坏过程超声波测试研究
王山山*,邱玲,王京荣,管英杰
饱和岩石滞弹性弛豫机理的实验研究
席军*,杜赟,徐松林,席道瑛
基于涡流发生器的翼型失速流动控制及雷诺数效应影响研究
郝礼书*,乔志德,宋文萍
泡沫夹层在抗爆复合结构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范俊奇*,辛凯,宋红民,薛一江
玻纤增强复合材料高应变率拉伸实验研究
刘原栋*,彭刚,李永池,冯家臣,曲英章,王绪财
-----------------------------------------
《Acta Mechanics Solid
(Volume 23
========================================================================
网络精华
-----------------------------------------
(摘自科学网唐凌峰博客)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思路非常简单:把具有生产特异性抗体的浆细胞与具有无限增值能力的淋巴瘤细胞融合得到一个兼具二者特点的融合细胞。该融合细胞既可以无限增值,又可以产生特异性抗体。1984年,三位科学家因为该项发现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消息传来,某大学的A教授很激动,因为他在几年前就想到过同样的想法,还和实验室的成员探讨过呢。他于是逢人便宣布:其实我也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我实验室的研究生和博士后可以给我作证!
可是,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的不是A教授呢?
其实与A教授有类似情况的科研人员还有很多。
B教授十年前就想到了这个想法。可是,他的想法太多,这个想法只是他很多想法中的一个,在他看来没有什么特别的,于是很快就忘记了。
C教授十年前也想到了这个想法,他还把这个灵感记了下来。他也觉得这个想法很好,可是,他还有其他更好的想法,于是决定先做他认为更重要的。那些想法确实不错,也发了很好的文章,可是最终没有导致科学的突破。
D教授也是很久就有了这个想法。他不仅与实验室的成员讨论过,还做了实验希望实现这个想法。可是,实验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他最终放弃了。
E教授不仅想到了这个想法,做了实验,而且他清楚的知道这个想法的重要意义,他完全明白这个想法是“诺贝尔奖”级别的想法。他投入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去实现这个想法。遗憾的是,别人在他之前做出来了。
(说明:本故事不纯属虚构。)
为什们他们都没能获得诺贝尔奖呢?因为根据创造力、洞察力和执行力,可以把科研人员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级:根本没有好的想法。大部分科研人员属于这个级别,他们缺乏创造力。
第二级:有很多想法,其中极少数很好的想法,可是无法判断哪个重要,结果做了次要的想法。ABC教授都属于这一类,有一定创造力,但缺乏洞察力。
第三级:有很多想法,有些是很好的想法,并且能够判断哪个最重要,可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想法。E教授属于这一类,创造力和洞察力都不错,唯有执行力不够。D教授介于第二级与第三级之间。如果他事先知道一旦实现这个想法就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他还会轻易放弃吗?
第四级:有很多想法,有些是很好的想法,并且能够判断哪个最重要,并克服困难把它做出来。创造力、洞察力和执行力都很好。获得诺贝尔奖的Georges Köhler,
César Milstein和 Niels Kaj Jerne都属于这一类。
创造力是基础,没有好的想法就没有一切。洞察力指明方向,否则因为idea太多就不知道从哪一个做起。执行力不可或缺,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大部分人缺乏创造力,具有创造力的人大部分又缺乏洞察力,兼具洞察力和创造力的人,大部分又不具备执行力。所以,做出突破性科研成果的每年就那么几个。
孔晓飞老师的博文《对话David
Baltimore》提到的两个想法都非常简单,能够想到的人有多少?想到了觉得确实重要因而着手去做人的又有多少?
本文中的“诺贝尔奖”仅用以指代重大的科学发现,不代表我们做科研必须以追求获奖为目标,也不认为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就不重要。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