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19卷,第1期,2012年07月10日
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邮编:210098)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邮件列表目前由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维护,依托于江苏省力学学会信息工作部。
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 新闻报道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期刊影响因子稳步上升
◆ 学术会议
◆ 招生招聘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in Applied Geophysics
◆ 学术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Volume 43 May 2012
近期发行的部分期刊
◆
网络精华
◆ 友情链接
Fractional Derivative & Applications Express Vol3, No6, Jun 30, 2012
=======================================================================================
新闻报道
-------------------------------------------
2013年基金委与法CNRS合作项目指南发布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双边合作协议,双方每年共同资助中法研究人员之间在合作研究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项目(Joint
Projects)。NSFC资助中国研究人员访法的国际旅费和法国研究人员在华的生活费,CNRS资助中国研究人员在法的生活费和法国研究人员访华的国际旅费。
一、 项目执行期限
2013年2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
二、 申请要求
1.
中方申请人须是2013年12月31日(含)以后结题的三年期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项目的主持人或主要参与人,并在该研究项目的依托下进行合作,合作内容与在研基金项目密切相关。
2. 中法双方申请人需分别向NSFC和CNRS递交项目申请,单方申请将不予受理,法方申请网址请见https://dri-dae.cnrs-dir.fr/spip.php?article45。
3. 中方受资助人必须是依托基金项目课题组的成员,不包括学生。
三、 限项规定
1.本项目属于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不参与项目总数3项查重。
2.中方申请人(不含参与者)同年只能申请1项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
3.更多关于限项规定的说明,请见《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四、 申报说明
1. 申报路径
申请人须登录ISIS科学基金网络系统(http://isis.nsfc.gov.cn
),在线填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申请书》,具体步骤是:选择“项目负责人”用户组登录系统,点击界面左侧菜单栏中的“申请国际合作类项目”,再点击右侧“新建申请书”按钮,在项目类型中选择“合作交流”,之后点击右侧的“请点击展开子类别”,选择“NSFC-CNRS项目(中法)”,点击“填写申请书”按钮即可填写具体内容并在线提交。
2.
申请人填写申请书中“项目执行计划”时应注意说明出访人员姓名、国外停留时间、拟开展工作介绍及日程安排,出访人数在一人以上请分别按人次列出;同时,说明来访人员姓名、在华停留时间、访问地点、拟开展工作介绍及日程安排,来访人数在一人以上请分别按人次列出。
3.
提交的项目申请书中,中方及境外人员信息栏的第一名默认为双方项目负责人,且双方申请书中的项目名称(中英文)、双方依托单位(中英文)和双方项目负责人应严格一致,以便双方项目评审工作顺利进行。
4. 需要作为附件与申请书电子版一同上传的文件有:中方申请人和出访人员、法方申请人和来访人员的个人简历,内容含近期公开发表的有代表性的文章目录。
5. 申请人须将系统自动生成的PDF申请书文件与附件打印一套,经本人签字和单位盖章确认后,寄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局西欧处(地址见下)。
五、 申请截止日期和通知结果日期
中方申请人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递交申请的截止日期为2012年9月21日(纸质申请书以邮戳为准)。评审结果将于2013年1月底前上网公布。
六、 联系方式
中方联系人:李文聪 徐进
电 话:010 62327014 010 62325309
Email:liwc@nsfc.gov.cn
,xujin@nsfc.gov.cn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局西欧处
邮 编:100085
法方联系人:Ms. Chamira Lessigny
电 话:0033 01 44 96 46 92
Email: chamira.lessigny@cnrs-dir.fr
-------------------------------------------
(摘自科学网)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近日联合发布2012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报告显示,今年排名前3位的仍为瑞士、瑞典和新加坡,与去年的排名相同,中国香港排名第8,中国大陆为第34位。而在“创新效率”指标中,中国排名第一。
据介绍,报告根据创新能力和成果对141个国家/经济体进行了排名。在全球创新整体指数排名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中,有7个欧洲国家,2个亚洲国家和地区,即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美国排名第10。与去年排名相比,香港和美国排名明显退步,爱尔兰取代加拿大进入前10。报告指出,加拿大在创新投入和产出领域呈现弱化现象;美国在教育、人力资源和创新产出等方面相对欠缺,导致排名下降。
作为GII整体排名的补充,全球创新效率指数显示出哪些国家最擅长把给定的创新投入转化为创新产出。如果一国尽管创新环境和创新投入较为薄弱,但在创造创新产出方面势头强劲,将在这一“效率”指数中排名靠前。在全球创新效率指数中,中国和印度在前10名中处于领先位置。效率指数前10位中,有4个是中低收入国家。
报告指出,金砖国家应进一步在创新能力方面加大投入,以充分发挥其预期潜力。中国在关键知识和技术产出支柱方面的表现仅次于瑞士、瑞典、新加坡和芬兰。但报告指出,中国和印度在创新基础设施和环境方面均存有缺陷。
全球创新指数由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于2007年首次推出,每年发布一次,今年该院首次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发布这一报告。
-----------------------------------------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7月6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出席会议。
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温家宝在会议上讲话。李克强主持第一次全体会议。
胡锦涛强调,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更加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科技发展水平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
胡锦涛指出,我国已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科技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完全有条件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跟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科技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世界科技创新格局调整的机遇、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市场不断扩大的机遇,坚定立足自主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确保国家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胡锦涛指出,到2020年,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胡锦涛强调,从现在起,到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形势非常紧迫,任务十分艰巨。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思想观念桎梏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胡锦涛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6点意见。第一,进一步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坚持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实现新的重大跨越。第二,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关系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技术,推进基础前沿研究。第三,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第四,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统筹各类人才发展,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第五,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措施,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第六,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提高我国科技发展国际化水平,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胡锦涛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要加大科技投入,发挥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实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2.5%以上的目标。各级党政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要学习科技知识,坚持用科技知识指导发展,在重大决策中听取专家意见,做好科学论证。要关心和爱护广大科技人员,及时研究和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创新成果。
温家宝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是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这是一项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任务。企业强则国家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已经具备很强的制造能力,但仍然不是制造业强国,总体上还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根本原因就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如果能在“中国制造”前面再加上“中国设计”、“中国创造”,我国的经济和产业格局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
温家宝对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一要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真正的企业研发中心,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源泉、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应当具备足够能力把握创新机会,选择创新方向和技术路线,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利用和转化科技成果。“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要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布局。二要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结合。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新技术、新产品最敏感。产学研结合,要坚持“产”为主导,即企业为主导。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凡是产业目标明确的,要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三要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国家投资建设的科研设施要向企业开放,作为技术研发的公共平台。国家支持的科研活动所获得的信息资料,要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公开。四要创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使各类企业公平获得创新资源。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具创新活力,要为他们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规范的知识产权市场。
温家宝强调,要在政策上最大限度地支持企业创新,要抓好现有政策的贯彻落实,并进一步完善,重点解决政策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财政资助、贴息和税收减免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导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融资租赁等方式,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作用。完善产业技术政策,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适应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改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改革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双向兼职和流动,支持他们创新创业,特别是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健全与岗位责任、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使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劳动获得与其价值相称的收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科学把握科技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关系,处理好科技创新与服务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让科技更好地服务国家、造福社会、惠及民生;处理好政府支持与市场引导的关系,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处理好企业主体与协同创新的关系,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关系,取得更多原创性科学成果和技术突破,增强科技持续发展能力;处理好稳定支持与竞争择优的关系,建立健全符合科技规律的投入机制,让国家宝贵科技资源产生最大效益;处理好立足国内与扩大开放的关系,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处理好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普及的关系,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夯实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社会基础;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的关系,更加注重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制度环境,充分调动全社会特别是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对贯彻落实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责任,抓紧制定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把会议精神和科技体制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出席会议的领导同志还有:回良玉、刘云山、李源潮、汪洋、张高丽、张德江、俞正声、郭伯雄、何勇、令计划、路甬祥、马凯、万钢。
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单位、有关人民团体负责同志,解放军各总部和武警部队负责同志,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有关负责人,部分行业协会、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企业和国家高新区代表和部分科技专家等出席会议。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主会场设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各市(地、州、盟)设分会场。
-----------------------------------------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期刊影响因子稳步上升
2012年6月28日,2011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发布了2011年度SCI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影响因子上升到0.766,实现了近3年来影响因子的持续稳步上升。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简称AMSS)是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由华中科技大学承办的国际性学术期刊。AMSS期刊自1995年起被SCI收录,2003年进入Springer
LINK网上出版系统,2009年起由Elsevier向全球发行,2008年起改为双月刊。
AMSS的定位是:发展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性学术刊物;成为我国固体力学及其交叉学科的学者提升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舞台;促进固体力学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重要作用。
期刊网址:http://amss.hust.edu.cn 和
http://ees.elsevier.com/camss/
========================================================================
学术会议
-----------------------------------------
一、会议简介
为推动计算力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促进计算力学的发展和工程应用,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决定于2012年11月8日-11日在重庆市召开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2(CCCM2012)。
会议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
会议承办单位:重庆大学
会议协办单位:重庆力学学会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桥梁工程结构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后勤工程学院
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
重庆西南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重庆科技学院
(其它协办单位正在商议中,欢迎与大会秘书处联系)
二、会议主题与征文内容
计算力学的新模型、新理论、新方法和软件开发研究;
大规模复杂结构的数值仿真研究与求解技术;
CFD的新理论、新模型、新算法和新应用;
固体-流体相互耦合作用的机理、计算方法与工程应用;
多场耦合力学问题的数值仿真;
材料与结构优化设计方法与应用;
材料本构模型的宏细观研究与数值仿真;
CAE软件开发与工程应用;
计算纳米与生物力学;
有缺陷材料的力学演化规律与数值计算; 2
冲击动力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
岩土结构和流体力学中的反问题研究;
工程随机力学计算方法及工程结构的安全评估;
各类非线性问题的数值模拟与应用;
多体系统复杂动力学问题与动力稳定性的研究;
各类工程中的施工力学、工艺力学问题研究和应用;
复合材料、智能材料及其结构体系的数值方法;
海洋、地下空间、太空开发的力学分析;
路桥计算力学,环境计算力学与灾害计算力学;
模型确认与验证的方法与应用研究;
多尺度理论与模拟研究;
实物实验、测试与控制中的仿真;
其它计算力学问题。
三、会议时间与地点
会议时间:2012年11月8日-11日
会议地点:重庆市
四、会议组织机构
(一)大会主席
袁明武
(二)大会学术委员会(拼音排序)
名誉主席:钟万勰
大会顾问:程耿东、崔俊芝
主 席:袁明武
副 主 席:张洪武、姚振汉、郑 耀、章 青、庄 茁、何颖波
委
员:陈璞、陈虬、陈伟球、陈文、曹礼群、岑松、邓子辰、段宝岩、符松、冯淼林、韩旭、洪晓林、胡平、黄茂松、亢战、李刚、李锡夔、李启兵、林家浩、林绍忠、凌道盛、刘凯欣、刘占芳、刘谋斌、陆夕云、莫君、宁建国、邱志平、彭向和、钱向东、苏成、隋允康、王福军、王铁军、王鑫伟、王东东、田
荣、韦树英、吴长春、吴锤结、邢誉峰、许金泉、徐远杰、袁驷、周瑞忠、张卫红、张雄、郑长良、钟宏志、周又和、朱以文、易志坚、唐光武、张伦武、石少卿。
特邀委员:卓家寿、李录贤、姚振汉、陈伟球、彭向和、朱以文、许金泉、刘书田、王跃方、黄克服、孙树立、陈永强、钟宏志、李庆斌、杨嘉陵、邱志平、陈启生、丁桦、邱吉宝、沈为平、韩大建、姜弘道、秦荣、吴昌华、江爱民、周又和、程选生、邓子辰、张卫红、陆夕云、陈海波、郑长良、史宝军、石广玉、铁军、王建民、张继发、符松、丁皓江、陈飚松、吴锤结、黄茂松、隋允康、刘济科。
(三)大会组织委员会
主 任:刘占芳
副主任:袁明武、易志坚、张洪武、郑航太、唐光武、李正良、万玲、曾忠 等。
(四)秘书处
秘书长:严波
成 员:张永祥、陈世民、皮文丽、王新筑 等。
(五)会务组
组 长:程乐
成 员:常虹、胡亚红、王熙、祖正国、陈洪、刘西倩
五、征稿要求
1.应征论文应是未在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过的论文。
2.本次会议直接征集全文,幅不超过8000字(含图表)。请提供论文作者的通讯地址、工作单位、邮政编码、电话、传真、电子信箱等信息。详细要求见附件。
3.应征论文经专家评审通过且作者本人到会参加交流后,将分别发表在《固体力学学报》计算力学专辑或《计算力学学报》增刊上,并推荐其中的优秀论文发表在《计算力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中国科学》和《计算机辅助工程》等学术期刊的正刊上。投稿时,请注明发表意愿。
4.应征论文请通过会议网站投稿,并同时通过E-mail:
ccm2012@cqu.edu.cn 或
boyan2012@cqu.edu.cn
(注明CCCM2012征文)发送给大会组委会。会议网址:http://ccm.cqu.edu.cn 4
六、主要时间
投稿截至日期:2012年8月15日
录用通知日期:2012年9月15日
会议注册日期:2012年9月30日
参会报到日期:2012年11月7日全天
会 议 时 间: 2012年11月8日-2012年11月11日
七、其它事项
1.会议拟安排考察参观活动(详细路线将在下一轮通知和网站上给出)。
2.会议最后一轮通知将委托承办单位重庆大学发出。
3.联系人:程乐、王熙
Tel:023-65102421
Email: ccm2012@cqu.edu.cn
4.需了解会议最新的详细情况,请及时浏览会议网站:http:// ccm .cqu.edu.cn
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
重庆力学学会(代章)
2012年3月6日
-----------------------------------------
(21 - 24 May, 2013,Prague, Czech Republic,www.interpore.org)
Objectives
The objectives of the conference are to bring together porous media
theoreticians, modelers, and experimentalists from academia and industry and to
provide a forum for exchanging ideas and expertise for advancing the porous
media science. This includes problems around developing, producing, and
manufacturing porous structures, characterizing them, and/or analyzing flow and
transport that in addition, may involve thermal, chemical,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aspects.
Topics of the conference
Fundamentals of porous media
Computational challenges in porous media simulation
Experimental achievements
Environmental, technical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involving porous media
Registration: May 21, 2013, 17:00-20:00
-----------------------------------------
I should like to inform you
about this year's call for applications for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Protection
Fellowship Programme of the 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 Your support in
publicising this programme would be extremely valuable as you may know of
suitable candidates. We should, therefore, be very grateful if you would draw
their attention to the fellowship and the opportunities it offers.
In April of this year we selected 17 prospective leaders from 15 different
countries in the third round of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Protection Fellowship
Programme. The ten women and seven men, who will start working on their projects
together with their academic hosts in September, are specialised in areas
ranging from plant physiology and energy engineering to human geography and
behavioural ecology. We are delighted about this diversity, both in terms of
geography and contents, and hope to attract equally interesting and high-quality
applications in the fourth call that has now opened.
Up to 15 fellowships will be awarded to prospective leaders from threshold or
developing countries, who are working on questions of climate protection 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in academia, business, government or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They come to Germany for a year to conduct a project dedicated to
the sharing of knowledge, methods and techniques together with a host. This
encourages the creation of a network in which German and foreign experts
collaborate on a sustainable, international basis to develop solutions for
climate change and its global consequences. The fellowships are funded under the
Federal Environment Ministry's (BMU) International Climate Protection
Initiative.
Attached you will find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programme with information on
eligibility requirements and fellowship benefits, which you are welcome to
forward or print out and disseminate at your institute or organisation. This
brief information is also available in Spanish and Portuguese and can be
downloaded from www.humboldt-foundation.de/web/publications.html.
Applications may be submitted immediately. The closing date is 1 December 2012.
The fellows will take up their fellowship in September 2013. Please note that
anyone who has already received sponsorship from the Humboldt Foundation in the
form of a fellowship or award is not entitled to apply for this fellowship. The
call is subject to the approval of sufficient financial means to the 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
Visit www.humboldt-foundation.de/ICF for information on the programme and the
online application package.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is programme,
please contact us directly via info@avh.de.
-----------------------------------------
为加强力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动力学学科的发展,由江苏省力学学会主办、南京工业大学承办的2012 江苏省青年力学论坛将于2012年11
月在南京举行。现向各有关单位发布征稿通知,欢迎从事力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踊跃投稿。
一、会议主题
新能源 • 新材料 • 环境与力学工程
二、研讨内容
清洁能源中的力学问题
先进复合材料力学
工程材料的可靠性、应力分析与失效预防
环境与灾害力学
结构工程的先进技术
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
车辆动力学
空气动力学
水动力学
生物流体力学
流固耦合力学
微/纳米器件与系统中的力学问题
力学与地学
生物力学
土木与地质力学
其他与力学相关的主题
三、会议时间与地点
会议时间:2012 年11 月10 日
会议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四、征文要求
(1)应征论文应是未在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过的论文。
(2) 要求提交Word 格式的论文全文,将论文以附件的形式发送至:zhoujianfeng@njut.edu.cn ,邮件务必注明“2012
青年力学论坛投稿”。请在邮件中提供论文作者的详细通讯地址、工作单位、邮政编码、电话、传真、电子邮箱等信息。论文要求见“征文要求”。
(3)会议评选出的优秀论文将发表于《力学季刊》杂志。
五、重要时间
(1)征文截止日期:2012 年9 月20 日;
(2)发送论文录用通知日期:2012 年10 月10 日;
(3)论文修回截止日期:2012 年10 月20 日;
(4)日程安排另行通知。
六、其它
(1)本次论坛的注册费将区分本会会员与非会员按两个不同标准收取。
(2)特别欢迎研究生参加,凭学生证注册,费用给予特别优惠。
(3)欢迎各理事单位申请联合协办,协办单位需支持会议2000 元经费,并在大
会有关资料上署名。
(4)大会期间,欢迎有关企业、厂家参会、参展,参展费每个展位2000 元。
(5)联系方式
联系人:周剑锋
电话:13851495694
邮箱:zhoujianfeng@njut.edu.cn
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浦珠南路30 号 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
工程学院 邮编211816
(6)本次论坛所有信息,如:报名、论文提交、通知等均通过电子邮件方式传
递,请作者关注自己的信箱,收到有关信息请立即回复,以免延误。
江苏省力学学会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年6 月25 日
-----------------------------------------
2012年8月 南京
为加强基础力学实验教学成果交流,更好的提高基础力学实验教学教师的业务水平。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实验教学分委员会于2011年5月在镇江成功举办了第一期“基础力学实验教学研讨会暨培训班”。现根据多数学校教师要求,经中国力学学会批准,由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实验教学分委员会、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江苏省力学学会协办的第二期“全国基础力学实验教学研讨会暨培训班”将于2012年8月10日—2012年8月14日在河海大学举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研讨(培训)议题
基础力学机测实验新国标讲解与培训;
电测实验原理与技术讲解与培训;
光测力学测试原理和技术讲解与培训;
二、参加对象
从事基础力学及其实验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感兴趣有关企业等。
三、会议地点
南京西康路1号,南京河海大学。
四、会务费
1、会务费1200元/人;
2、会议期间住宿费自理;
3、纸质报销用会议通知报到时提供。
五、报名方式
申请人填写后附的注册申请,填写个人基本资料。
六、报名及录取
本期研讨(培训)名额有限,额满为止。报名截止日期:2012年7月20日;
录取通知发放:2012年7月25日之前。
七、联系人
朱飞鹏,E-mail:zhufeipeng@163.com
通讯地址:南京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 210098
-----------------------------------------
==========================================================================
招生招聘
-------------------------------------------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in Applied Geophysics
(Geophysics and Atmospheric Sciences Department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Albuquerque, New Mexico)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is the nation’s premi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cility for national security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We are a world‐class
team of scientists, engineers, technologists, postdocs, and visiting researchers
focused on cutting‐edge technology, ranging from homeland defense, global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 to energy and combustion and computer
security.
Sandia’s Geophysics and Atmospheric Sciences Department staff investigate R&D
problems in the areas of energy resource characterization, homeland security,
and national defense. Current projects include assessment of petroleum
resources, tunnel detection, climate monitoring, and development of 3D numerical
modeling codes.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 will provide technical expertise to one
or more of these areas. Technical activities cover the spectrum from theory to
application, including algorithm development, computer modeling, data inversion,
and field demonstration.
The Department has a R&D position available for a postdoctoral appointee in
seismic and/or EM modeling, imaging, and inversion. The Department currently has
several projects utilizing high‐resolution 3D forward modeling techniques for
acoustic, elastic, anelastic, and poroelastic media. Models are used to analyze
field and laboratory data and examine geophysical phenomena associated with
near‐surface environments (<100 m), as well as deeper hydrocarbon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reservoirs. Unique opportunities exist to enhance existing codes
that include improving algorithmic efficiency and execution speed, improving
absorbing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enhancing modeling of the physics of shallow
subsurface materials. Application of these improvements to datasets from complex
earth or atmospheric environments will enable validation of the codes, as well
as the advancement of basic geophys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se environments.
Required:
• A Ph.D. in geophysics or a closely related field.
•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and experience with, complex wave propagation
within heterogeneous materials
• Strong mathematical and scientific computer programming skills.
• Good communication and writing skills.
Desired:
In addition to the required attributes above, we also desire candidates with
familiarity with 3D seismic and/or EM modeling and parallel processing
experience in a Unix/Linux environment. Prior work with wave propagation in the
shallow subsurface or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s also desired. We seek
individuals with high levels of selfmotivation and initiative
Security Clearance:
Sandia is required by DOE directive to conduct a pre‐employment background
review that includes personal reference checks, law enforcement record and
credit checks, and employment and education verifications.
Applicants for employment must be able to obtain and maintain the appropriate
DOE security clearance if required for a position. Applicants offered employment
are subject to a federal background investigatio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employment including access to classified information or matter. Substance abuse
or illegal drug use, falsification of information, criminal activity, serious
misconduct or other indicators of untrustworthiness can cause a clearance to be
denied by the DOE, rendering the inability to perform the duties assigned and
resulting in termination of employment.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 is an Equal Opportunity Employer M/F/D/V.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contact Geophysics Department manager Amy R. Halloran
at 505‐844‐4904 or arhallo@sandia.gov or consult our careers website at
http://www.sandia.gov/careers
and search for posting 641119
-------------------------------------------
Post-doctoral or Research Associate at University of
Alberta,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Crack Propagation in Pipeline Steel
The 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Alberta has a post-doctoral or Research
Associate opening in the area of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crack propagation in
pipeline steel to be filled as soon as suitable candidates can be identified.
NNPHSCC(Near-neutral pH stress corrosion cracking)is a form of environmentally
assisted cracking that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anadian oil and gas pipelines
and in particular to those constructed between late 1960’s and late 1980’s. In
these pipelines when ground water penetratesunder pipe coating, longitudinal
cracks develop and grow at a maximum through-wall rate of about 0.6 mm/year.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establish a more accurate crack growth rate
model to predict NNpH stress corrosion crack growth over the full range of crack
size as a function of mechanical and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A Ph.D. in a
theoretical discipline and relevant experience in fracture mechanics are
required. Please send cv and names of at least two references to Dr. Weixing
Chen, Chemical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W7-088 ECERF, University of Alberta,
Edmonton, AB T6G 2G6, CANADA; email: weixing.chen@ualberta.ca
-------------------------------------------
==========================================================================
学术期刊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Volume 43 May
2012)
Mohammad Iranpour, Farid Taheri
Arief Yudhanto, Yutaka Iwahori, Naoyuki Watanabe, Hikaru Hoshi
Tran Hung Tra, Masakazu Okazaki, Kenji Suzuki
Luca Susmel, Harm Askes
Mirco D. Chapetti, Leandro F. Jaureguizahar
Wei Huang, Tie-Jun Wang, Y. Garbatov, C. Guedes Soares
D.A. Hills, A. Thaitirarot, J.R. Barber, D. Dini
N. Erarslan, D.J. Williams
Jernej Klemenc, Matija Fajdiga
J. Crapps, S.R. Daniewicz
Chow-Shing Shin, Shi-Wei Lin
P.D. Littlewood, A.J. Wilkinson
Hynek Lauschmann, Filip Šiška
L. Molent, S. Barter, W. Foster
Jinxiang Liu, Ming Pang
Mulugeta Haile, Tzi-Kang Chen, Felipe Sediles, Michael Shiao, Dy Le
Matthew J. Pais, Felipe A.C. Viana, Nam H. Kim
Aleš Gosar, Marko Nagode
E. Pagnacco, S. Lambert, L. Khalij, D.A. Rade
D.F. Metz, M.E. Barkey
Wei Zhang, Yongming Liu
K. Tran Nguyen, Y. Garbatov, C. Guedes Soares
F. Schmidt, M. Rheinfurth, P. Horst, G. Busse
M. Noban, H. Jahed, A. Varvani-Farahani
G. Allegri, M.R. Wisnom
Takaei Yamamoto, Takamoto Itoh, Masao Sakane, Yutaka Tsukada
M. Nani Babu, G. Sasikala, B. Shashank Dutt, S. Venugopal, S.K. Albert, A.K. Bhaduri, T. Jayakumar
-------------------------------------------
Mechanics of Materials Volume 53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 (Vol.2 No.3)
Acta Mechanica Sinica Vol.28 No.2 2012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Volume 60, Issue 9
========================================================================
网络精华
-----------------------------------------
(摘自科学网肖建华博客)
Navier-Stokes
方程解问题的标准提法是:1)它的解存在吗?如果存在(含存在性、唯一性、稳定性三层论述),证明之。2)它的解不存在吗?如果是,证明之。3)它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吗?如果是,证明它是错误的。
为何把它上升为一个世纪问题,并以百万元证集答案?
从数学理论上看,这是一个数学问题,也是非常基本的问题。在理论上价值很大。1)+2)的提法主要是从数学上考察。
由于百年来,只不过是在二维情形,以逼近意义上给出了解的存在性证明。如果1)+2)解决不了,就说明目前对微分方程解的数学理论(方法)有致命缺陷。出路何在?
它已经造成数学上的危机。但是,多数数学家坚信,能解决它。
从力学上看,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流体力学方程,大学本科教科书的常规内容。我们有数不清的案例“证明”它是对的。各种理论证明比比皆是。
从物理学上看,动量守恒+质量守恒+应力应变方程+其它可有可无的条件方程,总能在各自的论题内“证明”它是“正确的”。
从唯象上看,一种信念是:几乎所有的湍流现象都应该在NS方程下得到合理的理论解答。无非是对NS方程变变形式而已。
由于以上原因,如果它根本上就是错误的,那么物理学、力学就面临基本理论上的危机,而且一定会有连锁反应。我国对物理学、力学原理正确性的信念就会动摇。
它已经造成物理、力学上的危机。但是,多数物理、力学家坚信,它是正确的。
这样,就分裂为三条路:1)信。坚持不懈的走下去。2)不信。寻求新的理论(顺带的也就在不同程度上否定了原有理论)。3)避而不谈。坐等其成。
在这个论题上,总是传来“令人鼓舞”的最新成果,一批批的新人带着新成果“登峰造极”,随后,也就如此而已的草草收场。
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理论纷纷扬扬。
从理性力学上看,对NS的研究工作有重大理论价值的是:
1)Lodge 提出的在同一个物质微元上建立变形方程的概念(随体张量描述);隐蔽的对方程的正确性在数学表达方式上的否定;
2)Reynolds 应力概念,隐蔽的对导出NS方程的应力应变方程的隐蔽的否定;
3)Truesdell 应力应变概念,隐蔽的对NS理论基础的否定;
4)Stokes 的对偶方程概念,认为必须是两组方程,对NS理论基础的公开否定;
5)其它各式各样的否定。
事实上,目前在PR上对NS的研究工作集中在否定性倾向上,主要是从物理上。
概括下来,否定的着眼点为:1)要求一个流体微元满足质量守恒是一个弱点;流体内的物质交换是必然的(国内对此比较热衷);2)动量守恒包含线动量守恒和角动量守恒,二者是等价的吗?Truesdell(隐蔽的否定),Stokes(公开否定)的深层考察也是在此。3)加速度如何计算?这个提法显得很没有水平,但却是目前抽象数学应用于解决NS问题的最新提法(隐蔽的否定NS基础概念)。主要是对Stokes
路线的扩充。4)引入新的物理量,本质上是对Reynolds路线的扩充。
只有可怜的Lodge,在Truesdell高度赞许以后,只在高分子流体力学中有继承者。
所有这类研究工作对NS的研究都是重要的进展。
因而,对Navier-Stokes 方程解问题是一个高水平的研究工作。一旦突破,其革命性是非常深远的。
但是,一个不把握上述1)—4)进展的人最好不要去研究NS问题。否则,必定是笑料。而如果物理、数学、力学只不过是懂点教科书(含研究生教科书)的人最好不要去研究1)—4)的进展。而只不过是拿了一个博士学位的人,最好不要碰NS问题。那么最后,连博士学位都没有的人,最好不要去问什么是NS问题。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