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20卷,第1期,2012年10月10日

 

本期编辑:陈文   雷冬   师晋红   蔡伟

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邮编:210098)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邮件列表目前由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维护,依托于江苏省力学学会信息工作部

                 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北大力学学科喜迎六十华诞

      中国力学学会获中国科协“优秀科技社团”一等奖《Acta Mechanica Sinica》获中国科协“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二等奖

      第五届全国计算爆炸力学会议在陕西延安召开

      首届全国颗粒材料计算力学会议召开

     学术会议

     第七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第三轮(最后一轮)通知

     Invitation for ICF13 Session 49: Soft Matter/Materials

     Summer School on Advances in Finite Element Methods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linear Mechanics

    招生招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教学实验中心招聘

     One PhD student position at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The University of Akron, OH

     Two postdoctoral position opening at Texas A&M University at Qatar in micro-bio and atmospheric costal fluids mechanics

     Postdoc opportunity at Harvard in mechanics of soft materials for wearable devices
    学术期刊

    工程力学 2012年 29卷 9期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网络精华

    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友情链接

   Fractional Derivative & Applications Express Vol4, No6, Aug.30, 2012

  “水的文摘”文摘第4卷第1期2012年10月05日

 

=======================================================================================

     新闻报道
-------------------------------------------

 

  北大力学学科喜迎六十华诞

(摘自北大新闻网)

 

  9月22日,北京大学力学系成立六十周年庆祝活动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隆重举行,400余位校友重返母校,共同庆贺力学系的六十华诞。众多嘉宾、力学界前辈,以及30多所兄弟院校力学院系负责人出席了庆贺活动。
  出席庆贺活动的嘉宾有: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北京大学前校长丁石孙,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白以龙、黄琳、胡文瑞、刘宝镛、余梦伦,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承纬,中国力学学会副会长郑泉水,周培源基金会副理事长周如苹,台湾大学应力所张建成、张家欧,原甘肃省副省长、现全国人大常委兼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1962级校友李重庵,商飞复合材料专家、北大工学院兼职教授、1981级校友徐吉峰,中科院力学所所长、1983级校友樊菁等。北大力学学科创始人之一陈耀松教授,北大数学力学系原党总支书记林建祥教授等见证了北大力学发展的前辈们也亲临现场。此外,北大工学院的党政班子成员也都出席了活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工学院院长陈十一主持庆祝活动。该活动由力学系及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办,并得到工学院院友会的大力支持。
  1952年,北京大学数学系与清华大学数学系、燕京大学数学系经调整后,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北京大学的老校长、中国理论物理和现代力学的奠基人周培源教授创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力学专业。以周培源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学者,如:钱敏、吴林襄、叶开沅、陈耀松、董铁宝、王仁、周光炯、孙天风等为北大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创立之日起,力学专业的学科建设迅速发展,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实验室建设突飞猛进。1969年,由于国家建设三线地区的安排,力学专业等被迁至陕西汉中办学。北京大学汉中分校于1978年底迁回北京。1979年3月,北京大学力学系成立。1995年,北京大学力学系更名为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2006年力学系作为北京大学重建的工学院的主体,整体进入工学院。
今年恰逢周培源先生诞辰110周年,大会上专门播放了周培源先生的纪念片,一同怀念周先生为北大的力学事业和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会上,周其凤校长首先致贺词。他充分肯定了北大力学学科60年来取得的成绩。
  来自国内力学界的同仁和北大力学系的校友们向力学系60华诞表示衷心的祝贺和良好的祝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郑泉水教授、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冯西桥教授、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院长周又和教授分别代表中国力学学会及兄弟院系在会上致贺词;1954级校友刘宝镛院士、1983级校友樊菁、1996级校友栾威代表老中青校友追忆北大力学生活,表达了对母系的热爱和支持;2009级本科生张东琨、2010级研究生戴鹏深情致辞,表示将秉承前辈传统,发扬北大力学的优良精神。此外,许多兄弟院系及校友向北大力学系赠送礼物,以示庆贺。
  北大力学学科60年风雨兼程,数百名校友相聚一堂,既是追忆往事,更是想传达对力学未来发展的期望。在下午的活动中,力学系特地组织了三场研讨会,分别为:校友纪念报告、力学教育与发展论坛、力学与湍流实验室科研论坛。在三场论坛中,各位力学校友,以及来自兄弟单位的嘉宾积极地发表和交流在力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国家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议和经验,共同为促进力学学科的发展出谋划策。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中国力学学会获中国科协“优秀科技社团”一等奖
《Acta Mechanica Sinica》获中国科协“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二等奖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为提升学会综合能力,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推动全社会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中国科协自2012年起组织实施学会能力提升专项,设立“优秀科技社团”和“优秀国际科技期刊”奖项,表彰奖励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实施效果显著、综合能力排在前列的学会和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及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通过以奖促建,进一步促进学会和期刊的发展。中国力学学会在常务理事会的领导下,精心组织申报。最终,中国力学学会以优异成绩获得“优秀科技社团”一等奖,《Acta Mechanica Sinica》获得“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二等奖。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第五届全国计算爆炸力学会议在陕西延安召开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第五届全国计算爆炸力学会议于2012年8月13日至16日在陕西延安召开,来自全国各地100余位代表出席了大会。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计算爆炸力学专业组副组长王成教授主持,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理工大学宁建国教授致开幕词,指出计算爆炸力学在武器装备研制及工业安全生产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国防建设和武器弹药研制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需求和牵引,也是力学学科一个新的学科生长点,极大地鼓舞了与会代表的研究信心与工作热情。
  在本次大会上,朱位秋院士等9位国内知名学者做了内容丰富的精彩大会特邀报告,70余人做了分组报告。这些大会报告和分组报告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安全需求,立足学科基础创新,面向武器工程牵引,充分反映了国内计算爆炸力学及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本次会议报告内容丰富,发言踊跃,讨论深入,表明了我国计算爆炸力学界正处于朝气蓬勃的发展阶段,同时也预示着未来会取得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本次会议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行业与单位,基本上涵盖了国内主要从事计算爆炸力学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
  本届会议的成功召开,与承办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和四川省高等学校数值仿真重点实验室协助承办分不开的。《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力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计算力学学报》、《高压物理学报》、《材料工程》和《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的相关人员给予了非常热情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会议期间,召开了计算爆炸力学专业组扩大会议,各位参会专家发言踊跃,讨论热烈,明确了计算爆炸力学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建议要充分发挥专业组学术交流平台作用,以进一步推动我国计算爆炸力学的深入发展,为提升我国武器装备的技术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首届全国颗粒材料计算力学会议召开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开幕式由湘潭大学谭援强教授主持,湘潭大学周益春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李锡夔教授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郑晓静院士分别致欢迎辞。本次会议邀请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郑晓静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李锡夔教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李世海研究员、兰州大学周又和教授、同济大学蒋明镜教授和湘潭大学谭援强教授,以及澳大利亚New South Wales大学Aibing Yu(余艾冰)教授、美国Clarkson大学Hayley H Shen(奚海莉)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赵吉东博士等国内外著名华人学者报告颗粒材料计算力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本次会议共有128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分别来自计算力学、岩土工程、固体物理、汽车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及农业工程等不同研究领域。本次会议共组织14个分会场,通过78个分会场报告对颗粒材料计算力学的基本理论、离散单元模型、高性能数值计算、宏细观模型及多尺度方法等方面的前沿研究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对颗粒材料力学数值方法的试验验证,以及在工程中的应用等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通过对颗粒材料计算力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讨,凝炼了新的研究方向,明确了关键科学问题,推动了颗粒材料计算力学在基础理论、数值方法、试验验证和工程应用中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颗粒材料计算力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发展。
        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82篇,其中中文论文66篇,英文论文16篇,编辑会议论文集《颗粒材料计算力学研究进展》,并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会议学术委员会将对论文评审后,推荐部分论文发表到《计算力学学报》、Engineering Computations。会议期间,会议学术委员会评选出3篇优秀学生论文,分别由大连理工大学万柯、中科院力学所冯春和同济大学戴永生获得。学术委员会对颗粒材料计算力学会议的持续性和会议组织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提出我国颗粒材料计算力学领域的研究学者要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增强我国相关研究的国际影响,并争取承办相关领域的重大国际学术会议。
        闭幕式由大连理工大学李锡夔教授主持,湘潭大学谭援强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兰州大学周又和教授对2014年第二届颗粒材料计算力学会议的组织计划以及承办单位兰州大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本次会议从2011年8月开始筹划,得到大连理工大学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湘谭大学化工过程模拟与强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取得了圆满成功。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会议

-----------------------------------------

 

第七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

第三轮(最后一轮)通知


 

经中国力学学会批准,由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爆炸力学实验技术专业组主办,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承办的第七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定于2012年10月18日~21日在浙江省宁波市/舟山市召开。现将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实验技术专业组
        承办单位: 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
        二、会议时间及地点
        1. 时间:2012年10月18日~21日
                        10月18日(周四):全天报到,报到地点:浙江省宁波市和丰花园酒店;
                        10月19日(周五):上午开幕式及大会报告,下午前往舟山;
                        10月20日(周六):全天分组报告;
                        10月21日(周日):舟山参观考察,傍晚返回宁波。
        2. 地点: 浙江省宁波市和丰花园酒店(报到地点、大会报告)
                      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香溢普陀度假酒店(分组报告、考察)
        三、会务费
        1. 正式代表注册费1500元/人(含会议论文集、纪念品、工作餐及欢迎晚宴、茶歇、朱家尖考查费用);
        2. 随行家属注册费600元/人(含会议工作餐及欢迎晚宴);
        3. 住宿费用请代表自理。和丰花园酒店可提供豪华大床房及标准间:400元/天(含早),香溢普陀度假酒店可提供大床房及标准间:300/天(含早);
        4. 报到时交费须付现金,请提前做好准备。
        四、论文交流
        1. 本次会议论文采用分组口头报告方式;
        2. 口头报告的时间15分钟(含报告、讨论)。
        五、参会回执
        为了便于会议的组织,确保会议顺利举行,请尚未回复会议回执的各位代表填写好参会回执(见附1),并于9月30日前发送电子邮件至会务组邮箱(etnb2012@163.com),以确保安排好住宿等事宜
        六、联系方式
        会务联系人:
            章莹莹(0574-87609958,15867556291);
            宋力(0574-87600496,15968938162);
            秦焜(0574-87600141,13958235966)
            传真:0574-87608358 E-mail:etnb2012@163.com
            通讯地址:浙江宁波,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315211

        

 [返回本期目录栏]

 

 


-----------------------------------------

 

Invitation for ICF13 Session 49: Soft Matter/Materials
  

 

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acture (ICF13) will be held in Beijing, China on June 16–21, 2013. This conference is a continuation of the very successful cosmopolitan series of quadrennial conferences. Below is its website: http://www.icf13.org/
        ICF13 is dedicat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in not only the traditional and fundamental topics but also the exciting and edge-cutting arenas—from biomedicine to geophysics, from nano/atomic to macro scales, and from physical to holistic and system modeling.
        Here we invite you to contribute an abstract to Session 49: Soft Matter/Materials
        Please noted that the deadline for abstract is the 17th October.
        Many thanks for your participation and contribution. We look forward to meeting you at the conference.
 

 

 [返回本期目录栏]

 

 


-----------------------------------------

 

 

Summer School on Advances in Finite Element Methods
  

 The Summer School on Advances in Finite Element Methods will be held in Cape Town, South Africa, from 14-18 Jan 2013.
        The website www.fesummerschool.co.za contains details such as registration, accommodation, lecturers and the schedul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ummer school is first,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background in the mathematics of finite elements, and second, to build on this background by addressing the topics of adaptivity and discontinuous Galerkin methods.
        The lectures will be accompanied by computing laboratory sessions.
        The summer school is aimed at an audience of graduates in the engineering or mathematical sciences. It will be suitable for PhD students and for researchers seeking a foundation in theoretical aspects of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course will be presented by:
            Prof. Carsten Carstensen, Humboldt University, Berlin, Germany
            Prof. Alexandre Ern, CERMICS, ENPC, France
            Prof. Rolf Rannacher,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Germany
            Prof. Daya Reddy,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South Africa

 

 [返回本期目录栏]

 

 


-----------------------------------------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linear Mechanics
 

We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to attend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linear Mechanics, which will be held from 12th to 15th August, 2013 in Shanghai.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linear Mechanics is dedicated to the latest advancements in th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of nonlinear mechanics.
        The conference will provide a forum for academic researchers, engineers, and students to summarize the recent achievements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made in this area.
        The aim of the conference will be to facilitate and promote the need of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knowledge exchange between participa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d. Please visit the following website to get more details: http://icnm6.shu.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招生招聘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教学实验中心招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邓宗白教授供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力学教学实验中心系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和江苏省高校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面向国内外招聘力学专业教师,具体聘用条件和岗位信息如下:
        一、基本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教育事业,遵守校纪校规。
        2.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服务的意识,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团结协作、诚实守信。
        3.身体健康。
        二、业务条件及要求
        1.具有力学专业博士学位,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国内外知名高校和重点学科的教师和优秀博士毕业生。
        2.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优秀的科研成果。
        三、岗位职责
        从事本科生的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课程及力学学科的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邓宗白 025-84892293 E-mail:lxcenter@nuaa.edu.cn
        王立峰 025-84892003-8004 E-mail:walfe@nuaa.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One PhD student position at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The University of Akron, OH

 Recruiting PhD students at University of Akron,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Intelligent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Health Monitoring Group.
        Our website: http://isehm.mech.uakron.edu/
        Research Area:Stochastic Modeling of Composite Materials, Inverse Problems, Experimental Mechanics.
        Scholarship program is available for suitable candidate.
        Applications including CV and PS can be sent to gy3@uakron.edu Dr. Gunjin Yu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Two postdoctoral position opening at Texas A&M University at Qatar in micro-bio and atmospheric costal fluids mechanics

 

The two postdoctoral positions are entitled as follows:
            1.Post Doctorate/Research Associat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rogram Micro- Bio-Fluid Mechanics
            2.Post Doctorate/Research Associat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rogram Atmosphere-ocean Fluid Mechanics and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The description of these two positions are attached with this post in a PDF file.
        Texas A&M University at Qatar offers a competitive salary (TAX free)and excellent benefits. The benefit package includes furnished housing at no cost, group health insurance, local transportation, travel, and dependent education allowance. Interested candidates are encouraged to send a complete application package (in pdf format), including curriculum vita, a cover letter describing research interests and goals, selected publications, and the names and email addresses of three references, to: Dr. Reza Sadr: reza.sadr@qatar.tamu.edu

 

  [返回本期目录栏]

 

 

 

-------------------------------------------
Postdoc opportunity at Harvard in mechanics of soft materials for wearable devices
 

The Wyss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ly Inspired Engineering and the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 at Harvard University invites applications for immediate openings for a joint postdoctoral fellow position between the Whitesides Group (Prof. George Whitesides) and the Harvard Biodesign Lab (Prof. Conor Walsh). The research is expected to involve material science and mechanics of soft materials with a focus on developing novel materials (e.g. actively variable stiffness, flexible composites, etc) and fabrication approache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wearable devices that can apply assistive forces to the wearer during locomotion.
        Applicants should have a Ph.D. in Materials Science 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a proven track record of high quality publications. The candidates should have a strong interest in contributing to multidisciplinary teams (engineers, biomechanists, physiologists, and computer scientists) and will be expected to publish scholarly papers and atte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as well as take on a mentorship role for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Candidates with strong leadership experience, a broad range of technical skills and a track record in translating conceptual ideas into working prototypes will be strongly considered. Experience in biomaterials and/or biomedical device engineering is a strong plus.
        Applications, assembled as a single PDF file, should contain a complete resume, cover letter describing research interests and goals, full list of publications, copies of up to three relevant scientific papers, as well as the names and contact information of three references (expected to provide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Applications should be sent to walsh@seas.harvard.edu
        Harvard University is an Equal Opportunity/Affirmative Action employer and applications from women and minority candidates are strongly encouraged.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学术期刊

-------------------------------------------

工 程 力 学

(2012年 29卷 9期)

单变量函数统计矩的点估计法性能比较

范文亮, 李正良, 韩枫 

各向异性材料平面问题基本解析解的特征方程解法

王文婕, 田歌, 傅向荣, 赵阳   

压杆轴力与轴向位移全过程曲线的近似表达式

杨洋, 童根树, 张磊 

基于结点位移插值的约束子结构界面自由度缩减方法

楼梦麟, 殷琳   

泄洪激励下高拱坝损伤识别的互熵矩阵曲率法

孙万泉

考虑静动力学特性的材料结构一体化多目标优化设计

刘远东, 尹益辉, 郭中泽

基于单位分解法的实体壳广义单元模型

林毅峰, 朱合华, 蔡永昌

基于谱元法的裂Lamb纹梁波传播特性研究

孙虎, 周丽   

改进的数字全息光弹方法理论研究

冯琼, 许蔚, 李俊昌, 张亚萍

弹性力学问题自适应有限元及其局部多重网格法

刘春梅, 肖映雄, 舒适, 钟柳强      

联合分布函数蒙特卡罗模拟及结构可靠度分析

吴帅兵, 李典庆, 周创兵

刚塑性扁球壳受弹体冲击时动力学响应的近似解

戴耀, 种肖, 董耀国

含多椭圆孔无限大各向异性薄板弯曲问题研究

毛春见, 许希武, 郭树祥

梯度材料中任意形孔对反平面剪切波散射与动应力

赵磊, 胡超

土 工 工 程 材 料

结构钢材循环荷载下的本构模型研究

石永久, 王萌, 王元清

基于局部主频率的子结构损伤识别研究与试验

侯吉林, 欧进萍,ukasz JANKOWSKI

地震空间变异性对车桥系统响应的影响分析

杜宪亭, 夏禾

基于虚拟裂缝模型的混凝土断裂过程区研究

卿龙邦, 李庆斌, 管俊峰, 王娟

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吴巧云, 朱宏平, 樊剑

钢管混凝土标准桁肋拱面外弹性稳定分析

宋福春, 陈宝春

人行桥的减振优化设计研究

樊健生, 陈宇, 聂建国

高强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加固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试验研

林于东, 宗周红, 林秋峰

基于幂级数解的非均质地基群桩沉降混合解法

杨明辉, 张小威, 赵明华

方形薄壁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约束模型的建立

陈勇, 董志峰, 张耀春

加筋沥青路面APA试验及其非线性疲劳损伤分析

周志刚, 袁秀湘

带节能复合墙板钢框架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

侯和涛, 邱灿星, 李国强, 王静峰

多室式钢管混凝土形构件纯弯力学性能研究

屠永清, 严敏杰, 刘林林

谐波热作用下墙体温度场的解析解

梁建国, 周莉, 杨牧

高温下混凝土SHPB动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何远明, 霍静思, 陈柏生, 黄政宇

固支三维弹性矩形厚板的精确解

田斌, 李锐, 陈凯

考虑粘结层滑移效应的组合梁弯曲

欧阳煜, 刘慧, 杨骁

压缩载荷下闭合斜裂纹的分支裂纹渐近扩展分析

李强, 王伟, 韩现民

附加阻尼的悬挂式巨型钢框架支撑体系抗震性能研究

裴星洙, 王佩, 倪慧敏, 唐柏鉴

索梁动力耦合对非线性拉索阻尼器减振效果的影响分析

梁栋, 陈顺伟, 孔丹丹, 赵欣

活性粉末混凝土高温后冲击压缩特性研究

王立闻, 庞宝君, 盖秉政, 贾斌

考虑剪力滞后效应结合梁的长期性能计算

苗林, 陈德伟

考虑扭矩影响的四边简支矩形板内力分析及配筋修正

祝文畏, 杨学林, 岳燕玲

既有预应力空心板桥加宽设计的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方法

陈记豪, 赵顺波, 姚继涛

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截面构件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彭雄, 杨娜, 孟庆桐

爆炸作用下拱形结构反射系数计算方法研究

张宇, 范华林, 金丰年

基于风观测塔和风廓线雷达实测的强台风黑格比风剖面研究

李利孝, 肖仪清, 宋丽莉, 秦鹏

基于离散点涡的双自由度涡激振动尾流振子模型研究

秦伟, 康庄, 宋儒鑫

机 械 工 程 学 科

半月板切除对多屈曲角位姿胫股关节接触性能的影响

黄荣瑛, 郭云飞, 徐强, 张高龙

复合材料正交加筋层合圆柱壳结构阶梯式挖补修理的参数化研究

李顶河, 赵鲁春, 徐建新, 卿光辉

弹性边界条件下带有任意分布弹簧质量系统的梁自由振动的解析解

肖和业, 盛美萍, 赵芝梅

复合材料单螺栓双剪搭接干涉配合疲劳强度评价

王芳林, 张昕, 马娟, 秦伟

直升机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的分析

许兆棠

非确定因素下汽车半主动悬架的智能控制

王威, 宋玉玲, 王体春, 崔立

其 他 工 程 学 科

航行体加速运动对空泡形态影响研究

邢彦江, 张嘉钟, 魏英杰, 王聪

雷诺数对涡轮叶片换热影响的研究

王鹏, 邹正平, 刘斌, 叶建, 周志翔, 李维

改性双基推进剂松弛模量的确定方法

孟红磊, 鞠玉涛, 周长省

正畸临床状态下的牙周组织力学响应分析

魏志刚, 汤文成, 严斌, 杨宝宽

具有周期结构的血管支架有限元分析

李萍萍, 张若京

高温接触热阻的有限元模拟方法

刘冬欢, 王飞, 曾凡文, 尚新春

基于CFD/CSD耦合的声气动弹性时域仿真

裴曦, 徐敏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力学与实践    2012 34 4

力学学报     2012 44 5

力学进展     2012 42 5

固体力学学报   2012 33 4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摘自戴世强博客)

 

9月12日,《中国科学报》头版刊登了对朱邦芬院士的访谈录,其中谈及培养一流人才的环境和学习氛围问题,读后很受启发,本文就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的问题作一些发挥。
   这里先引述朱邦芬院士的主要观点: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环境与物质条件;
   ——一流人才不是老师从课堂教出来的。培养杰出人才的关键,是要为学生的成才精心营造好的环境,使优秀学生比较容易冒出来;
   ——良好环境至少要包含以下六个要素:有一批出类拔萃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术一流且献身于学生培养的师资、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必要的国际化交流、较好的软硬件设施;
   ——优秀学生之间的讨论、激励对于其成才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科研和教育经费的投入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好的,但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下,我们本来就欠缺的“潜心科学,追求卓越”的学术风气和人文环境更不容易建立;
   ——当前学生对学位的追求胜过对学问的追求;教师对自身发展的追求多于对人才培养的追求;教育环境对短期指标的追求大过对立身之本的追求;由于教育收效的长期性和间接性,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和关心远远低于许多短期可见业绩的项目;
   ——希望创造一个好的小环境,尽量把好学生集中在一起,培养出好的学风,让这些学生接触名师,同时还要有适当的国际视野和一定的软件和硬件条件;
   ——相信未来几十年国内会涌现一批世界级的杰出人才。

   诚哉斯言!观点鲜明,求真务实,切中时弊!
   特别引起我关注的是文中述及的培养杰出人才的良好环境的六要素,总结得非常到位。我认为其中的头四点尤为关键,许多名家对此已有很多评述,例如,几十年前,著名的科学方法论专家贝弗里奇在他的两本书《科学研究的艺术》和《发现的种子》里有广泛、深入的分析(见链接)。
   这一访谈中,朱院士指出了当前国内学术环境的四个方面弊端,说得很中肯。第一方面与学生的追求有关;第二方面与教师的追求有关;而后两个方面则涉及教育管理部门,而前两者与后两者有一定关系,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提出了类似的看法。
   大环境的变化尚费时日,也许要在付了更多的“学费”、经过一些曲折之后才会逐步改变。我们作为“布衣”,除了尽力呼吁和期待,很难有大的作为。因此,本文只想说说,在目前的环境条件下,我们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此,我们理工科学人能做到什么呢?概括地说,有如下几点:
   ——志存高远,树立宏大的人生目标。这就要求端正学习态度,心无旁骛地、孜孜不倦地追求学问;
   ——人自为战,积极改变学习方式。当今的科研实践,“闭门造车”型的学习和科研方式已难有作为,必须以外向型的性格,请进来,打出去,实行各种形式的合作,以求取长补短,不断激发自己的灵感;
   ——内联外合,营造有利于学术交流的小环境。少数人“结成死党”,共同攻坚克难。
   这里不想讲大道理,只是想告诉大家,我们的优秀前辈就是这样做的,通过了解他们的经历,也许对我们有所启发。
   我的导师郭永怀先生出生于一个偏僻的渔村,村里连完小都没有,但他从小胸怀大志,立志成就一番事业,一路公费,考入南开大学预科,那一届修学物理学的就他一个学生,他遇到了一位好老师——顾静薇,常为他“一对一”地上课。郭永怀不满足于课堂知识,课余联络了四五个像他那样的寒门弟子,组织了一个读书社——“微社”,经常在一起切磋各种学问。记得30年前为了撰写《郭永怀传略》,我和李家春采访了当年“微社”的成员——北大经济系的陈振汉教授,他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当年在微社他们激扬文字、大声争辩的情况,对郭永怀的追求大学问的胸怀和眼光赞叹不已。
   我在读《李政道传》时,对李政道追求学问的积极精神印象颇深。他随时随地在思考问题,乐于与人进行学术交流,即使在负笈西渡留洋的轮船三等舱里,他也在跟人讨论学术问题;在求学期间,他与周围的师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不断在学习和科研上进行交流。幸运的是他在芝加哥大学遇到了良师——“中子物理学之父”费米,他每周用半天时间找费米讨论问题,还经常与周边的科学家进行讨论,对于学术问题,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为他日后在学术上取得辉煌成就奠定的基础。
   我留意到一些做理论研究的研究生喜欢单打独斗,他们有时振振有词地说:“陈景润不是这样单打独斗成功的吗?”不错,陈景润那样做纯粹数学研究的,学习、科研的方式以独自研究为主,加上他性格内向、木讷,似乎不善于做学术交流。其实,从王元先生的《华罗庚传》中,我们看到陈景润也是乐于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与人交流的,要不是他主动出击,寻求学术交流,当年华罗庚怎么会注意到这个无名小卒的呢?而他在哥德巴赫猜想方面的工作,又怎能取得闵嗣鹤先生等大家的支持的呢。
   聪明的学人善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并在与周边学人的交流中取得互补效果。于敏院士是“两弹一星”元勋之一,在研制原子弹、氢弹的事业中功不可没。他年轻时组织了一个很好的研讨班子。按贝弗里奇对科学家的分类,于敏属于“古典类”,思路缜密,又不乏创造性,他在与年轻的何祚庥在同一个课题组,何是“浪漫类”的科学家,思路常如天马行空,但在缜密推理方面则不及于敏,他们二人就不断切磋,相得益彰。
   现时的新一代学人也懂得自我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的重要性,并且主动出击。三年前,上海大学出现了年轻人自发组织的读书团体——“晨读社”,各个学科的学生们聚集在一起,每天早晨在校园里风景如画的泮池边,趁着晨曦,集体读书,我当时就为之大声叫好,现在这种活动还在继续。在我们力学界,这些年自动地冒出了不少“沙龙”和workshop,分散在各处的同行们定期或不定期地聚会,大家得益匪浅。
   我举出这些例子,无非想说明:
    •只要有大志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非难事;
    •改善学习环境不能“等、靠、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必定大有可为;
    •学术交流应该不拘一格,可以各自创造合适的形式。

   朋友们,还等什么?为了使自己快快成长,人自为战,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吧!
   一得之见,不一定正确,愿与大家讨论。


【链接】相关博文
1、珍惜优秀的学术传统——“不可见的继承性”四日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44282.html


2、学习漫谈(74):字字珠玑 点拨迷津——推介《科学研究的艺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594488


3、浅议杰出科学家的性格特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44282.html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