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21卷,第4期,2013年02月25日

 

编辑组:http://em.hhu.edu.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邮件列表目前由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维护,依托于江苏省力学学会信息工作部

                 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Science of Innovation – Electronic Tattoo  黄永刚教授团队和合作者在柔性电子突破性研究成果的新闻报道

      中国科技论文的整体表现

      2013年千人计划申报工作开始

      教育部开始认定2011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学者SCI发文最偏好期刊

     学术会议

      “第二届软物质力学研讨会”(MS10)征稿通知

     中国力学大会MS64“固体流变学与应用”专题研讨会征稿

     Smposium on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s in Low-dimensional Metallic Nanostructures at MS&T'13 in Montreal, Quebec Canada

     招生招聘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诚聘计算力学研究所所长

     清华大学“先进力学与材料研究中心”诚聘博士后之一

     清华大学“先进力学与材料研究中心”诚聘博士后之二

     PhD opportunity at ONERA Lille, France
    学术期刊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13年第22卷第1期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网络精华

   记郑哲敏院士:爆炸,并不都是破坏

   友情链接

   Fractional Derivative & Applications Express Vol6, No3,Feb.15, 2013

  “水的文摘”文摘第5卷第420130220

 

=======================================================================================

     新闻报道
-------------------------------------------

 

  Science of Innovation – Electronic Tattoo

黄永刚教授团队和合作者在柔性电子突破性研究成果的新闻报

 

近年来,美国西北大学讲座教授黄永刚博士及其团队和他的合作者Rogers教授在柔性电子领域做出了原创的突破性研究,他们的主要工作发表在Science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并申请了十几项美国专利。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工作凸显了力学在现代高科技中的关键作用。美国三大电视网之一NBC电视台的科技报道频道NBC Learn专题报道了他们的革命性研究及其巨大的潜在应用领域。下面是有关报道纪录片的链接:

http://www.nbclearn.com/portal/site/learn/cuecard/62961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中国科技论文的整体表现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2年12月7日发布

 

一、表现不俗的国际论文所占比例增加

若在每个学科领域内,按统计年度的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均值划一条线,则高于均线的论文为“表现不俗”的论文,即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2009年我们第一次公布了通过这一指标进行的统计结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2011年,我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论文共14.36万篇,其中42927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高于学科均线,即其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也就是说占我国论文总数的29.8%的论文表现不俗,该比例较2010年的19.7%上升了10.1个百分点;较2009年的15.5%上升了14.3个百分点。

我国表现不俗的论文82.1%由高等学校贡献,16.8%产自研究院所,主要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等省,其中吉林表现不俗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最高,为35.9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化学、材料科学、生物、物理、临床医学和数学等六个学科表现不俗的论文最多。能源科学技术、材料科学、化工、食品、农学和水利等六个学科产出的表现不俗的论文占其全部论文的比例较高。

二、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排名提升一位

论文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可以反映论文的影响。2002年至2012年(截至2012年11月1日)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02.26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比2011年统计时增加了22.3%,位次保持不变;论文共被引用665.34万次,排在世界第6位,比上一年度统计时提升了1位。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6.51次,比上年度统计时的6.21次提高了4.8%。
我国有14个学科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比2011年统计时增加了2个学科,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技术、数学等4个领域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2位,被引用次数排名进入世界前5位的还有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和地学。与2011年相比,有11个学科领域的论文被引用频次排位有所上升,其中跃升3位的是免疫学,另有4个学科领域上升了2位。

三、高被引国际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5位

中国各学科论文在2002-2012年10年段的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增加到7920篇,排在世界第5位,比2011年统计时上升1位,占世界份额的7.3%。美国排在第1位,高被引论文数高达59357篇,占世界份额的54.9%, 英国和德国的高被引论文数分别为13717和12658篇,位于第2位和第3位。法国也排在中国之前,高被引论文数8099篇,今年被中国超越的加拿大高被引论文数为7511篇。

四、国际热点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4位

在发表之后2年内就得到大量引用的论文是热点论文,往往反映了最新的科学发现和研究动向,可以说是科学研究前沿的风向标。热点论文往往就是被引用次数排在各学科前1‰的论文,并且在未来的更长时间内会产生广泛的学术影响。截至2012年11月,中国热点论文数为259篇,占世界热点论文总数的11.2%,排在世界第4位,比2011年统计时上升1位,热点论文数增长32.1%。美国热点论文数最多,为1328篇。其次为英国和德国,中国今年超越了法国。

五、发表于世界名刊的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10位

Cell、 Nature和 Science是国际公认的三个享有最高学术声誉的科技期刊。发表在三大名刊上的论文,基本都是经过世界范围内知名专家层层审读、反复修改而成的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2011年以上三种期刊共刊登论文5894篇。其中中国论文为141篇,排在世界第10位,论文数减少了4篇,比2010年下降了1位。美国仍然排在首位,论文数为2604篇。英国和德国列第2位和第3位,法国、加拿大、日本、瑞士、澳大利亚和荷兰排在中国之前。

六、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2位

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可以被看作是世界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2011年SCI所分类的176个学科领域中高影响力期刊共有158种。2011年,各学科高影响力期刊上的论文总数为48655篇。中国在这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为3940篇,占世界的8.1%, 排在世界第2位,美国有18542篇,占38.1%。

七、中国科技期刊繁荣发展

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统计,2011年我国作者在国内1998种中国科技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3.00万篇,与2010年相比减少了0.1%。中国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指标上升趋势明显,2011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454,十年年均增长率5.6%, 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均值为1022次,十年年均增长率为13.9%。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规范化程度有所提高,期刊学术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2011年,SC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34种,较2010年增加了6种。 E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211种;Medline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02种;Scopus数据库收录中国期刊738种。

 

 

 

[返回本期目录栏]               

 

-------------------------------------------

 

2013年千人计划申报工作开始

(摘自科学网) 

据千人计划网公告,2013年千人计划申报工作已经开始,相关申报材料如下:

申报材料附件清单及申报人员情况汇总表 

创新人才长期项目

创新人才短期项目

创业人才项目

青年千人计划项目

外专千人计划项目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教育部开始认定2011协同创新中心

(摘自科学网)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王延觉2月22日表示,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如果没有符合标准的,就一个也不评。

“2011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985后第三个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计划,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其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推动高校的科技体制改革。

去年5月该计划正式启动。坊间随即就表示了担心:“2011计划”是否会变成争夺科研经费的一块“唐僧肉”?对此,王延觉表示,计划设计的初衷就是要避免简单的经费分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经直言:这个计划是干事的计划,不是分钱的计划。

最直接印证这一点的是:“2011计划”不会拿钱去支持具体的科研项目。王延觉说,“2011计划”主要支持目前体制下无法得到支持的项目,如人才交流与引进、协同机制的建立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等,支持的重点不是在具体的科研项目上。

截至目前,有300余所高校按照要求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协同创新,150所高校成立了协同创新中心。26个省市成立了“省级2011计划领导小组”,22个省市落实了“省级2011计划”的专项经费。

1月底,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专家认定初审工作已结束。 遵循“集中研讨、独立评审、随机配送、比例限定”的方式,包括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产业协会及骨干企业的175名专家学者参加评审,30多家中心通过初审。

有人质疑,从去年5月启动到现在,8个月的时间怎么能保证协同创新中心出成果?王延觉说,不可能去年挂牌今年就有成果。“2011计划”本身就是在各地各学校以前实践结果的基础上出炉的。

王延觉说,因为希望通过对首批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能确立一批标杆,所以今年的评审标准要求比较严格。

“‘2011计划’就是支持改革,是为机制买单。”王延觉说,“你真干,我才支持你。”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中国学者SCI发文最偏好期刊

(摘自科学网)

  

2012年SCI收录至少有一位中国学者(不包括台湾地区)发表的论文183,216篇(截至到2013年2月1日按出版年统计),其中学术论文170,857篇、综述4,491篇、会议摘要4,253篇、会议论文1,629篇、社论1,541篇、通讯1,409篇、更正523篇、新闻115篇、丛书58篇、传记22篇、书评4篇、书目1篇等。

2012年中国学者在6531种SCI期刊上发表了176,757篇论文(统计学术论文、综述、通讯、会议论文),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见表1、发文量居前100位的期刊见表2。发文量排名第一的为Plos One《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刊登了中国学者发表的3481篇论文,该刊为OA期刊,论文的标准收费1350美元,如果以每篇出版费1350美元计算,2012年中国学者交给Plos One的出版费高达469万美金。有意思的是2011年前连续几年中国学者发文量排名第一的为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 Structure Reports Online《结晶学报,E辑:结构报告网络版》,2011年刊登了中国学者发表的1753篇论文,该刊2012年被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剔除。

表1 2012年SCI收录中国学者发文量居前十位的期刊

排名

期刊名称

2011年

影响因子

发文量

占总文章

量的百分比(%)

1

Plos One《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

4.092

3481

1.969 %

2

Acta Physica Sinica《物理学报》中国

1.027

1578

0.893 %

3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材料化学杂志》

5.968

1478

0.836 %

4

Applied Physics Letters《应用物理学快报》

3.844

995

0.563 %

5

Chemical Communications《化学通讯》

6.169

995

0.563 %

6

Chinese Physics B《中国物理B辑》

1.376

985

0.557 %

7

Materials Letters《材料快报》

2.307

920

0.520 %

8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应用物理杂志》

2.168

894

0.506 %

9

Applied Surface Science《应用表面科学》

2.103

823

0.466 %

10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应用聚合物科学杂志》

1.289

777

0.440 %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会议

-----------------------------------------

 

“第二届软物质力学研讨会”(MS10)征稿通知

陕西•西安,2013年8月19-21日

 

作为“中国力学大会-2013”(陕西西安,2013年8月19-21日)专题研讨会之一的“第二届软物质力学研讨会”(编号:MS10),面向国内外从事相关研究的学界同仁征稿,就软物质及其应用中的关键力学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欢迎从事软物质力学研究的专家踊跃投稿,以此为平台进一步增强国内外同行的合作与交流。

一、研讨会议题

1、软物质多物理场耦合本构理论

2、软物质力学性能测试

3、软物质研究的数值方法

4、软物质工程应用中的关键力学问题

5、其他与软物质有关的力学问题

二、投稿方法
  请登录本次力学大会网站:http://cctam2013.cstamconferences.org/,按照该页面右侧的投稿流程介绍,提交论文摘要。论文摘要的篇幅限1页之内,内容可附带简单公式及表征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图表。
  请作者在线提交摘要的同时,同时发送一份电子文档给本次研讨会联系人吕朝锋(lucf@zju.edu.cn)。

根据投稿进度等情况,我们将在会前或者会后选择优秀稿件在《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TAML)上出一期“软物质力学”专辑。TAML是中国力学学会新办的快报类英文期刊(主编是中科院力学所李家春院士和美国西北大学黄永刚教授),目前正由合作伙伴美国APS组织SCI的收录评审,一旦通过,所有已发表论文都将进入SCI收录数据库。

三、重要截止日期
        摘要上传截止日期:2013年4月30日

发布摘要录用通知:2013年5月15日

全文提交截止日期:2013年6月15日

四、会议组织和联系:

负责人: 陈伟球 教授,浙江大学软物质科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工程力学系

                  陈  文 教授,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

                  周进雄 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航空航天系

                  曲绍兴 教授,浙江大学软物质科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工程力学系

联系人: 吕朝锋 副教授,浙江大学软物质科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

                  电话:0571-88208473;手机:13958091059

                  E-mail: lucf@zju.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中国力学大会MS64“固体流变学与应用”专题研讨会征稿

(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罗文波教授供稿)

 

中国力学大会-2013将于2013年8月19~21日在西安举行。大会由中国力学学会、西安交通大学联合主办和承办。

大会拟设立14个分会场,60余个专题研讨会。分会场以邀请报告为主,由相关专业委员会约请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专家作邀请报告;专题研讨会面向全国力学及相关科技工作者征稿。

MS64“固体流变学与应用”专题研讨会由湘潭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组织,交流近年我国固体流变学理论与应用的研究进展,讨论固体流变学的发展方向与前景。

o  负责人:罗文波,危银涛,张晓春,李之达,安群力

o  联系人:罗文波( luowenbo@xtu.edu.cn

 

一、主要议题

o  黏弹塑性理论与应用

o  材料流变性能的时间与温度相关性

o  橡胶力学与黏超弹性本构模型

o  岩石、岩土流变学

o  生物材料流变学

o  路面材料的流变学问题

o  工程采挖中的流变学问题

o  微纳米力学中的流变学问题

o  材料加工流变学

o  金属玻璃的流变性能

o  材料的流变损伤与断裂

o  复合材料流变性能的多尺度分析

o  流变材料长期性能的加速表征

o  材料的老化与力学性能表征

 

二、投稿方式

参会代表需登录大会网络平台专用网址,在线提交论文摘要和全文。网址如下:http://cctam2013.cstamconferences.org 

论文摘要的篇幅限制在800字以内,内容可附带简单公式,但不宜附表格和图片。

投稿者收到录用通知后请登录大会网站提交论文全文,格式要求请见附件。届时摘要将被收录在论文摘要集,全文收录在光盘。

 

三、重要截止日期

o  摘要上传截止:2013年4月30日

o  摘要录用通知:2013年5月中下旬

o  全文提交截止:2013年6月15日

 

附件

中国力学大会-2013专题研讨会设置情况及联系方式

全文格式要求



        

 [返回本期目录栏]

 


-----------------------------------------

 

Smposium on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s in Low-dimensional Metallic Nanostructures at MS&T'13 in Montreal, Quebec Canada

 

We are pleased to invite you to submit an abstract for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s in Low-dimensional Metallic Nanostructures at the MS&T'13 conference in Montreal, Quebec Canada on October 27-31, 2013. 

The deadline for abstract submission is March 15 at http://www.matscitech.org/

The symposium will focus on experimental,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studies of mechan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in nanoscale metallic material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Size and strain-rate effects in nanoscale plasticity and fracture

-Surface effects on dislocation nucleation, propagation and exhaustion

-Strengthening and fracture mechanisms at small length scale

-Mechan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nanotwinned systems

-Properties of nanomaterials under extreme environment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for energy harvesting and storage

 

Confirmed invited speakers include:

Megan Cordill (Erich Schmid Institute of Materials Science, Austria), Andrew Minor (UC Berkeley, USA), Shigenobu Ogata (Osaka University, Japan), Jakob Schiotz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Ralph Spolenak (ETH Zurich, Switzerland), Xinghang Zhang (Texas A&M, USA), and Ting Zhu (Georgia Tech, USA).

We look forward to seeing you in Montreal this Fall.

Frederic Sansoz, Yinmin (Morris) Wang, Ron Miller, and Jun Lou

 

Attachment

SYMPOSIUM DETAILS-MS&T2013.pdf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招生招聘
-------------------------------------------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诚聘计算力学研究所所长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前身为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创建于1959年,是学校历史最悠久的系科之一。现有工程力学国家重点学科、力学一级江苏省重点学科、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力学教学创新团队、国家精品课程、力学一级博士点、力学一级博士后流动站和江苏省材料试验示范中心。为提高本学科的综合学术竞争力,建设好国家重点学科,现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计算力学研究所所长。

应聘者需在计算固体力学或计算流体力学方面有较高研究水平,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优先考虑,或者可以我院为基地申报长江学者讲座、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学者、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学者、江苏省特聘教授等人才计划。相关待遇可以面议。

应聘者请将最新的个人履历(包括教育情况、目前工作岗位、过去工作、获奖,参加各种专业团体、组织国际国内会议、授课、国际国内杂志编委、出版的著作、发表的论文、邀请报告、研究经费等)发送到以下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子明(教授,ziming@hhu.edu.cn),黄丹(副教授,danhuang@hhu.edu.cn)

安春梅(学院人事秘书,ancm@hhu.edu.cn)

电 话:025-83786789
  传 真:025-83736860
  联系地址:南京市西康路1号,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
  邮 编:210098

(为避免通讯出现问题,请将申请材料同时发送张子明教授和黄丹副教授)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清华大学“先进力学与材料研究中心”诚聘博士后之一
  

清华大学“先进力学与材料研究中心”将于2013年6月16日成立。中心由美国布朗大学的高华健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and Solids共同主编)和美国西北大学的黄永刚教授(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共同主编、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主编)共同发起和组建。中心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工程和生物系统中的力学,旨在发展针对于先进材料和结构的力学行为的基础研究。目前,中心正在面向全球招聘5名博士后。

 

研究方向:

聘任的博士后在清华大学的研究中心开展研究工作,在合同期内可以到美国布朗大学与高华健教授合作完成国际交流项目,交流时间至少一年。研究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个方面:

(1)纳晶金属和纳米孪晶金属的力学,主要运用多尺度方法研究材料的微结构与力学性能之间的联系;

(2)无定形材料力学,利用运用连续介质或原子尺度计算方法研究金属玻璃的断裂行为以及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失效问题;

(3)细胞力学,运用理论模型或粗粒化方法研究细胞粘附和细胞吞噬现象。

除了研究工作,博士后需要参与研究中心计算资源的管理和一些相关学术活动。

 

应聘条件:

(1)博士学位,具有力学和材料科研背景;有从事过以上三个方向研究的申请者优先;

(2)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3)善于沟通和交流,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待遇和福利:

待遇:结合个人具体情况协商。

福利:医疗保险,往返美国的机票。

 

申请材料及方式:

请将申请材料(包括个人简历、研究计划和三位推荐人姓名及联系方式)发至fengxue@mail.tsinghua.edu.cn,并在标题中注明“申请博士后”。申请直到名额招满为止。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清华大学“先进力学与材料研究中心”诚聘博士后之二
   

清华大学“先进力学与材料研究中心”将于2013年6月16日成立。中心由美国布朗大学的高华健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and Solids共同主编)和美国西北大学的黄永刚教授(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共同主编、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主编)共同发起和组建。中心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工程和生物系统中的力学,旨在发展针对于先进材料和结构的力学行为的基础研究。目前,中心正在面向全球招聘5名博士后。

 

研究方向:

聘任的博士后在清华大学的研究中心开展研究工作,在合同期内可以到美国西北大学与黄永刚教授合作完成国际交流项目,交流时间至少一年。研究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两个方面:

(1)柔性可延展电子器件的力学与热学分析;

(2)生物医疗用柔性功能电子器件的微纳制备与建模分析。

[参见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制作的video, http://www.nbclearn.com/portal/site/learn/cuecard/62961]

除了研究工作,博士后需要参与研究中心计算资源的管理和一些相关学术活动。

 

应聘条件:

(1)博士学位,具有力学、材料、化学、微电子器件等科研背景;

(2)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3)善于沟通和交流,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待遇和福利:

待遇:结合个人具体情况协商。

福利:医疗保险,往返美国的机票。

 

申请材料及方式:

请将申请材料(包括个人简历、研究计划和三位推荐人姓名及联系方式)发至fengxue@tsinghua.edu.cn,并在标题中注明“申请博士后”。申请直到名额招满为止。

 

 

 

  [返回本期目录栏]

 

-------------------------------------------

PhD opportunity at ONERA Lille, France
   

Virtual Fields Method for the dynamic behaviour characterisation of metallic materials under purely inertial loads

Inelastic material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is usually performed using simple or standardized specimens and unidirectional loadings in order to stress the specimen with a uniformed field (uni-axial tension, torsion, etc.). However, these tests, called statically determined, become much more complex to analyse especially when localisations phenomena occur for large strains and consequently this method can not be physically justified for inelastic behaviour models. The literature shows others experimental procedures to identify the whole set of model parameters with only one test that does not make use of standardized specimens and hypotheses regarding the uniformity of the stress field applied to the specimen.

Among then, the Virtual Fields Method (VFM) is a very interesting candidate that makes it possible to handle full-field measurements without costly updating computations and stringent the boundary condition requirements. The VFM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Virtual Works (PVW) that expresses integral stress equilibrium within the solid. The identification is performed by comparing the virtual work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orces. In linear elasticity, this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 is direct, but for non-linear behaviour models, this comparison has to be performed through a cost function which needs to be minimized. Though iterative, this procedure does not require a direct FE computation at each evaluation of the cost function, which makes it extremely computationally efficient. It is proposed here to extend this method to high velocity loading conditions in which inertial forces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de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material under dynamic loads. A few recent feasibility studies on this have been released but not for  highly non-linear material behaviour. Key scientific issue comprise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ertial forces within the VFM, test specimen design and quantitative full-field strain and acceleration measurements using ultra-high speed video cameras.

Supervisors
Dr Bertrand
Langrand (ONERA Lille, France)
bertrand.langrand@onera.fr

Prof.
Eric Markiewicz  (University of Valenciennes, France)
Eric.Markiewicz@univ-valenciennes.fr

Prof. Fabrice Pierron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f.pierron@soton.ac.uk

Location
ONERA (The French
Aerospace Lab), Lille, France
Desired candidate profile
Master Degree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or related discipline
Ability to perform both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work
Restricted to EU citizens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期刊

-------------------------------------------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13年第22卷第1期)

工程数值仿真与CAE算法

基于CFD的摆线泵进出油腔对容积效率影响的分析(作者:薛程亮,赵建军)

基于SiPESC平台的卫星编队飞行视景仿真系统设计和实现(作者:柳明,李云鹏,彭海军,索洪超,徐良寅)

基于APDL的结构拓扑优化程序开发及在C919客机舱门铰链臂设计中的应用(作者:侯政,杜建镔)

机翼气动结构耦合数值分析方法(作者:胡婕,余雄庆)

碳纤维出丝槽流系统结构尺寸优化(作者:杨旸,陈惠,吕宏展,陈希良)

车轮与高速道岔翼轨的接触分析(作者:李响,张军,王春艳,王大奎)

基于响应面法的液压机机架可靠性设计(作者:戴庆辉,方俊元)

冷却器在瞬态工况下的温度场与热应力分析(作者:杨志刚,胡振东)

罐式集装箱流固耦合冲击响应谱分析计算(作者:马钧,孟庆国,罗永欣)

CZ60/30型船用空压机缸内压差数值模拟(作者:段玉龙,胡以怀)

非贯穿侵彻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软体防弹衣数值模拟(作者:董萍,徐诚,陈菁)

乏燃料组件跌落速度的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作者:石红,钱才富)

基于MWorks与Simulink的联合仿真(作者:田显钊,周凡利)

Revit API在空间网格结构参数化建模中的应用(作者:薛忠华,谢步瀛)

用边界粒子法求解柯西反问题的数值计算软件包(作者:师晋红,傅卓佳,陈文)

笛卡尔网格生成中的相交算法(作者:张立,何冰,封卫兵,张武)

应用技术与技巧

CAE软件操作小百科(13)(作者:张锴,武秀根)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Volume 61 Issue 4

Mechanics of Materials ( volume 60 )

Acta Mechanica Sinica ( Vol.28 No.6 2012)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 (Vol. 3 No. 1)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记郑哲敏院士:爆炸,并不都是破坏

 

2013年1月18日,冬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热情四溢,2012年度国家科技奖授奖仪式正在这里举行。 

在明亮而柔和的灯光中,郑哲敏伴着喜庆乐曲走上主席台,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里接过鲜红烫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证书。 

热烈的掌声中,这位老科学家笑了,笑得那么欣慰,那么灿烂。

 

获奖不是偶然

 

中科院力学所所长樊菁告诉记者,郑哲敏是爆炸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郑哲敏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3年,他因为“在爆炸力学理论和应用方面的贡献”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周光召如此评价他:“您独立地与国际上同时提出了新的力学模型——流体弹塑性模型;您在核爆方面比国外更早地提出了描写岩体的‘饱和模型’和‘迟滞模型’,计算出了各种因素对核爆效应的影响。您的成就证明您获得这一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中科院力学所前所长洪友士是郑哲敏的学生、助手、同事和朋友。当2009年我国决定编撰《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时,他被指定为郑哲敏的撰稿人。 

洪友士说,郑哲敏曾告诉他写作时应遵循的原则是:“第一,科研工作要反映我回国后的科研经历。第二,所述主要研究成果要有一定的创新性、一定分量;既然要讲,就应该全面,有整体性,而且通俗,因为读者多半是非本行的……” 

中科院院士白以龙说:“几十年来,郑先生确实高人一筹。爆炸力学理论和应用获奖不是偶然。”

     在白以龙看来,郑哲敏从来没有简单地用现有方法解决问题,而是对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他所开展的工作均为国家之急需。当许多人被问题所困扰时,他能从现象中看到关键点,找出规律,并进行思考和实验,继而从概念层面来突破,解决问题,并推广到应用。

 

成就源自小碗

 

中科院力学所的人都知道,他们所几十年前诞生了一只非同寻常的小碗。 

那只小碗是中国爆炸力学研究的重要起点,是中国力学研究走向世界的标志性物件。 

时间回溯到1960年秋天一个下午,力学所操场上发生了一次小小的爆炸。硝烟散尽后,一片薄薄的铁板被炸成了一个小碗。 

在这只碗出现前,爆炸在人们心中一直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这只碗的出现,表明爆炸控制恰当,其能量能够发挥良好的加工、制备、创造和建设作用。这只碗表明,郑哲敏和他的团队对爆炸成形以及相关水下爆炸问题有了很深的认识。 

这个爆炸成形实验,让时任力学所所长的钱学森预见到一门新学科正在诞生,他将其命名为爆炸力学。由此,中国爆炸力学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 

中科院力学所副所长黄晨光介绍说:“几百年来,力学对介质的认识,主要分为固体和流体两大类,然后根据他们的变形和响应特征来建立力学分支学科。郑先生提出的概念和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约束,建立了一套基本的力学理论和方程,也就是流体弹塑性理论。它能够对同一介质,根据压力和强度的比值,自动判断和处理同一介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属性和相应规律。一个介质在高压下可能流体的属性明显,在低压下固体的属性为主,在中间状态两种塑性都需要同时考虑。” 

对于郑哲敏提出的判断标准,同行曾建议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郑哲敏数”,但被他拒绝了。 

流体弹塑性理论是郑哲敏学术上的高峰。他很快将以之为基础的爆炸力学成功应用于强爆炸、常规兵器、爆炸加工、爆炸筑堤等各方面。 

“他在学术领域的拓展,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挡。”黄晨光说。 

上世纪80年代,郑哲敏前瞻性地看到海洋油气资源的战略地位,组织中科院十余个研究所开展海洋工程研究。 

此后,他又在力学所建立了非线性力学研究重点实验室,倡导建立了环境力学实验室、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等。

 

慈祥与严厉

 

如今,郑哲敏步入高龄,时年88岁。老人家“隔代亲”情怀表现十分明显。对待年轻人,特别是青年学生,郑哲敏总是非常慈祥、和蔼。只要年轻人有一点点思想火花,他就会很开心地给予鼓励。 

然而,郑哲敏对待研究员的态度则完全不同。不论什么年龄,什么职务,什么场所,只要发现问题,他就会当面指出,毫不留情。力学所的研究员对他总是又敬又畏。 

黄晨光记得,几年前,郑哲敏要他的团队作一项能够满足国家重要需求的研究,他因为研究方向与之不完全吻合,表现出了犹豫情绪。郑哲敏狠狠地批评了他:“力学所一直是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我回国的时候也不懂爆炸,不也做了?你现在为什么不能做?” 

批评之后,郑哲敏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亲自在网上查找了该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然后整理、推演出相关方法,并为黄晨光他们讲解相关知识。几年后,他们的工作便收获颇丰。 

力学所研究员李世海攻读博士期间,曾担任青年力学学术组织的负责人,社会活动一时多了起来。郑哲敏知道后,非常生气地对他说,“你瞎折腾什么?静心做些该做的事情吧”。 

目前,李世海在力学所正开展灾害地质力学基础研究。郑哲敏对此非常支持,并告诫他:“这是个大难题,但也是国家的重大需求。” 

急国家之所急,是郑哲敏永远不变的情怀。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