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21卷,第6期,2013年03月25日

 

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邮编:210098)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邮件列表目前由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维护,依托于江苏省力学学会信息工作部

                 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力学进展》被Ei作为核心期刊收录

      2013年度国家科技奖受理项目公示

      2013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开始申报

      第十批“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项目开始申报

      杨卫受访《科学》杂志谈基金管理

     学术会议

      第四届智能材料与纳米技术国际会议征稿通知

     “第三届分数阶动力学和统计力学研讨会”(MS69)征稿通知

     “MS51. 实验力学新技术应用与教学专题研讨会”征稿通知

     招生招聘

      哈尔滨工业大学智能材料与结构实验室招聘    

      Assistant Professor Position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学术期刊

     Acta Mechanica Sinica (Vol. 29 No.1 2013)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网络精华

     教育观察:优秀博士的培养难在哪里

   友情链接

   Fractional Derivative & Applications Express Vol6, No5, Mar.15, 2013

  “水的文摘”文摘第5卷第620130320

 

=======================================================================================

     新闻报道
-------------------------------------------

 

  《力学进展》被Ei作为核心期刊收录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接到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i)中国信息部的正式通知——《力学进展》从2013年第1期正式被Ei(《工程索引》)作为核心期刊收录。
    《力学进展》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以刊登综述性评述文章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1971年创刊,首任主编谈镐生(第1、2、3届主编)、第4届主编白以龙;现任主编樊菁。
    自2006年中国科协启动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以来,《力学进展》每年都获得此项资助。在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项目的支持下,在广大作者、读者、审者、历届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力学进展》发展成为在国内力学学科领域中期刊引证指标较高、综合评价指标居前、具有较好品牌效应、为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确定的重点学科领域的科技期刊。《力学进展》连续数年获得“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和“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2年荣获“2012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美国《工程索引》EI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应用最广泛的检索系统之一。EI收录将会扩大《力学进展》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为将期刊打造成中国最具权威、最具影响力的力学综合性期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返回本期目录栏]               

 

-------------------------------------------

 

 

2013年度国家科技奖受理项目公示


   (摘自科学网)

 

    2013年度国家科技奖励推荐工作已经结束,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共收到有关单位和个人推荐的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14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88项(通用项目151项,专用项目3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602项(通用项目474项,专用项目128项)。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形式审查,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和1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推荐材料不合格,不予受理。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现将形式审查合格的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1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149项以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464项在科技部网站(http://www.most.gov.cn )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网站(http://www.nosta.gov.cn )同时公布。专用项目在适当范围内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40日内,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公布项目的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及推荐材料真实性和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持有异议的,应当以书面方式向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客观公正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个人提出异议的,须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须加盖本单位公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承诺按有关规定对异议人身份予以保护。凡匿名、冒名或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方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政策研究处(督查处),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邮政编码:100045
    附件: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受理项目目录
 

 

[返回本期目录栏]               

 

-------------------------------------------

 

 


2013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开始申报

(摘自科学网)

 

 

    为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经广泛征求意见和深入研究,教育部科技司对原“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支持重点和组织方式进行了调整和改进,不再分设重大和重点项目,统称为“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并集中资源,突出重点,加强对各类教育部基地和平台的支持,同时,围绕高校科技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为科技管理决策与实践提供支撑的战略研究。为做好2013年度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申报指南
    根据国家和高校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以及“十二五”规划,并结合学校基地平台和前期项目布局情况以及高校科技改革、发展理论与实践需求,现发布《2013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报指南》(详见附件),请据此组织项目申报。
    二、申报名额、范围及条件
    1. 申报名额
项目采取限额申报,具体推荐申报名额以纸质文件为准。2012年度“工程材料”领域评估优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依托高校进行申报,限报1项(不占学校申报名额)。
    2. 支持范围
科学技术类项目以支持各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为重点,同时兼顾教育部基础研究改革试点中心、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教育部科技资源平台和联合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战略研究类项目重点支持科研管理部门和从事科研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相关机构。
    3. 申报条件
科学技术类项目申请者必须为各类教育部基地平台固定研究人员,且具有高级职称和前期研究基础,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其他具体申报条件按照《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修订)》(教技[2007]6号)的相关规定执行(教育部科技司主页“机构设置-政策法规”栏下载)。战略研究类项目申请者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并熟悉科研管理实践,具有科研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
    三、申报工作要求
    1. 各项目申报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把关,按照申报条件和要求组织遴选、申报。教育部直属高校由各高校统一组织申报,地方和其他相关部门所属高校由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申报。
    2. 项目申请书中所填项目研究目标、预期成果应以项目研究内容与项目经费预算为依据,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并具可考核性。研究目标、预期成果一经批复,原则上不予调整。
    3. 由教育部直属及其他相关部门所属高校承担的科学技术类项目,每项总经费不低于100万元,教育部资助额度为50万元,各项目承担高校应按不低于1:1的比例配套经费;由地方高校承担的科学技术类项目,每项总经费不低于50万元,教育部资助额度为20万元,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资助不少于30万元,地方高校支持政策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自行制定;战略研究类项目,每项教育部资助额度为10-20万元,项目承担单位视情况自行决定是否配套。
    4. 凡申报项目出现研究内容涉密、已获支持且研究内容雷同、项目申请人尚有在研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请资助额度超过正常资助额度或无经费配套承诺等情况,教育部科技司将不予受理。
    四、申报方式与时间
    1. 请申报单位组织申报人通过“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进行网上申报,申报书格式(分为科学技术类和战略研究类)及申报流程和有关注意事项请分别在教育部科技司主页“下载中心”和“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的“通知公告”中下载,不需提交纸质材料。
    2. 网上申报时间为: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4月20日。项目申报需在申报时间内进行,请各申报单位妥善安排申报时间,尽量提前填报,避免后期集中上传,造成网络拥堵无法提交。凡未能按时通过管理平台提交申请书的单位,视为自动放弃。
    教育部科技司将组织对各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形式审查、专家网评及会评答辩等,并对预立项项目进行公示。
    教育部科技司主页: http://www.dost.moe.edu.cn
    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http://stmp.moe.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第十批“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项目开始申报

(摘自科学网)

 

 

 

    根据中组部《关于2013年“千人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组厅字【2013】4号),今年“千人计划”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平台申报由以往每年两次合并为一次,第十批申报工作现已启动,推荐受理截止日期为2013年4月30日。本次申报分为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和短期项目两种类型,重大专项引才按程序报相关牵头组织单位汇总,其他国家科技计划引才按程序报科技部相关司局汇总,之后统一报送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标准
    (一)申报创新人才长期项目标准
    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原则上不超过55岁,引进后能全职在国内工作,并符合下列条件:
    1.在国际知名企业担任高管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或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的专家学者;
    2.专业背景应在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涉及的重点领域,并拥有市场前景广阔的自主创新产品,或掌握解决核心、共性关键技术的方法,或在海外承担过重大研发或科学项目的专家学者;
    3.申报人一般应未全职在国内工作,已在国内工作的,回国时间应在一年内并与用人单位至少达成初步意向;
    4.不得连续申报,最多可申报两次。
    (二)申报创新人才短期项目标准
    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原则上不超过55岁,具备“申报创新人才长期项目标准”第1款和第2款规定的有关要求,并符合以下条件:
    1.为国家科技、产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急需紧缺领域的领军人才或学术技术带头人,在国内工作单位固定;
    2.与用人单位签订至少连续3年、每年在国内工作不少于2个月的工作合同;不得连续申报,最多可申报两次。
    二、推荐程序
    (一)用人单位作为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主体,负责组织本单位符合条件的拟引进人才填写《千人计划申报书》和有关材料,报相关重大专项牵头组织部门。
    (二)重大专项牵头组织部门对拟引进人选进行资格审查,提出综合推荐意见,主要包括:
    1.对申报人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理由(包括内容和意义)、工作和经费安排等意见;
    2.申报人在国际相关产业或科研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3.对用人单位在团队建设、实验条件、职务安排等工作条件落实情况的意见。
    (三)重大专项牵头组织部门将推荐意见,连同有关推荐材料报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
    (四)科技部将根据相应评审标准,提出引才人选建议,报中央有关部门审批。
    详情请见:关于组织推荐第十批“千人计划”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平台引进人选的通知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杨卫受访《科学》杂志谈基金管理

(摘自科学网)

 

    2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在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主任后,首次接受美国《科学》杂志的采访。杨卫就提高基金委基金管理水平、加强科研诚信和消除学术不端三方面计划进行了阐述。
    过去九年基金委预算增长近7倍,在被问及如何确保政府对基金委的投入时,杨卫表示,未来5年,预计基金委的预算将有两位数的增长。虽然远不如过去九年的增长,但超过GDP增长速度依然可期。
    目前中国正在由经济强国向科技强国转变,而中国研发总投入只有美国的一半。要实现这个转变,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家,也需要更多的政府资助。
    杨卫透露,2012年基金委收到178000份基金申请,最终有38000份获得资金支持,资助率接近20%。基金委的员工大约200人,面对逐渐增长的申请数量,“我们可以说基金委的效率非常高”。同时,基金委实施了新的方案——如果科研人员两年申请未中,将暂停一年申请,以此降低申请数量。
    此外,杨卫表示可以尝试邀请国际专家参与基金委基金申请规则制定,加大对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
    杨卫还就基金委在加强科研诚信,抑制学术不端方面的措施作了介绍。基金委授权了一个独立委员会负责科研诚信监管;该委员会将学术不端行为细分为五类,去年共收到200例学术不端指控,最终确认了19例。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会议

-----------------------------------------

 

第四届智能材料与纳米技术国际会议征稿通知

http://www.a-tech.hk/SMN%202013/
澳大利亚•黄金海岸,2013年7月10日—12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刘立武供稿)

 

第四届智能材料与纳米技术国际会议将于2013年7月10日—12日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举办。中国工程院杜善义院士担任大会荣誉主席,并受邀做大会特邀报告。本会议热切期待智能材料和纳米技术在航空航天、建筑、交通等领域的研究内容。特此征稿,征稿信息如下:
        重要日期
        摘要提交截止: 2013年4月3日

        会议主题
        用于生物工程的纳米材料
        智能材料与结构
        碳纳米管及其应用
        可再生材料与技术
        电致活性聚合物
        航空航天复合材料
        建模与仿真

        大会特邀发言人
        Professor Shanyi Du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ina.
        Professor Robin Batterham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ustralia.
        Professor Ken P. Chong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 and Technology, NIST, USA.
        Professor Martin Dunn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Singapore.
        Professor Jag Sankar
        North Carolina A&T State University, USA.
        Professor Nubuo Takeda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Professor Minoru Tay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SA.
        Professor Norman Wereley
        University of Maryland, USA.

        论文发表:

        会议论文集由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出版,并收录在SPIE数字图书馆。论文将由EI、Web of Science和INSPEC检索。经过评审的部分论文将发表在SCI检索的特刊中。包括: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mart and Nano Materials; Nanomaterials; The Scientifc World Journal; 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 Journal of Multifunctional Composites等。

        摘要提交方式

        本次会议所有摘要通过点击提交链接(
http://spie.org/SMN13)提交。委员会将审查所有提交的摘要,完成后将向作者发出包括是否提交全文的录用通知。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第三届分数阶动力学和统计力学研讨会”(MS69)征稿通知


陕西•西安,2013年8月19-21日


 

 

作为“中国力学大会-2013”(陕西西安,2013年8月19-21日)专题研讨会之一的“第三届分数阶动力学和统计力学研讨会”(编号:MS69),面向国内外从事相关研究的学界同仁征稿,就分数阶动力学和统计力学中的关键学术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欢迎从事分数阶导数及其应用和反常统计方法研究的专家踊跃投稿,以此为平台进一步增强国内外同行的合作与交流。
        一、研讨会议题
        1. 分数阶导数力学建模与数值仿真算法;
        2. 软物质(复杂流体)流变和粘弹性的分数阶导数描述;
        3. 频率依赖阻尼和耗散现象及其力学建模;
        4. 力学与物理中的反常扩散建模、分析与数值仿真;
        5. 分数阶动力系统的分岔与混沌;
        6. 分数阶振动和控制理论及应用;
        7. 复杂网络动力学、标度律、幂律现象中的分数阶行为;
        8. 分数阶傅里叶变换及应用;
        9. 分数阶微积分在信号处理和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10. 分数阶布朗运动和非马尔科夫过程及其应用;
        11. Lévy统计、伸展高斯分布、Tsallis分布等非高斯分布及其应用;
        12. 其他相关议题。
        二、投稿方法
        请登录本次力学大会网站:http://cctam2013.cstamconferences.org/,按照该页面右侧的投稿流程介绍,提交论文摘要。论文摘要的篇幅限1页之内,内容可附带简单公式及表征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图表。
        请作者在线提交摘要的同时,同时发送一份电子文档给本次研讨会联系人孙洪广(shg@hhu.edu.cn, sun.fda2012@gmail.com ),(并请注明论文联系人(姓名、单位、通讯地址、电话、Email)。
        三、重要日期
        摘要上传截止日期:2013年4月30日
        发布摘要录用通知:2013年5月15日
        全文提交截止日期:2013年6月15日
        四、会议组织和联系:
        负责人: 陈 文 教授,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
                         
联系方式:chenwen@hhu.edu.cn
                          李常品 教授,上海大学理学院,
                         
联系方式:lcp@shu.edu.cn
                          孙洪广 博士,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
                          联系人:孙洪广 博士,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
                          电话:13621586259
                          E-mail: shg@hhu.edu.cn, sun.fda2012@gmail.com


   

        

 [返回本期目录栏]

 

 


-----------------------------------------

 

“MS51. 实验力学新技术应用与教学专题研讨会”征稿通知

  


    中国力学大会-2013将于今年8月19-21日在陕西西安举行。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主办,西安交通大学承办。作为本次力学大会专题研讨会之一的“实验力学新技术应用与教学专题研讨会”(编号:MS51),面向全国从事相关研究的学界同仁征稿,欢迎大家踊跃参加,交流最新研究进展,讨论本研究领域发展方向。
    一、专题研讨会议题:
    1. 力学实验检测新方法、新技术和设备
    2. 特殊件下的实验检测技术和方法
    (1)极端条件下新的测量技术和设备
    (2)超大型结构与工程中的先进检测技术与方法
    (3)微纳米尺度下的实验检测技术、分析方法及关键检测平台
    (4)复杂环境与多场耦合检测技术、分析方法
    3. 典型科学和工程应用
    4. 力学专业本科实验力学教学实验研讨和经验交流
    5. 硕士研究生实验力学教学实验研讨
    6. 现代力学测试技术在普通工科力学实验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7. 力学实验教学仪器研制
    二、投稿方法
    请登录本次力学大会网站http://cctam2013.cstamconferences.org/ 进行注册,提交论文摘要。摘要正文篇幅限400字,内容可附带简单公式、符号,但不能包含图表。
请作者在线提交摘要的同时,同时发送一份电子文档给本次研讨会联系人。为方便大家了解投稿细节,下面给出投稿指南的网页链接:http://cctam2013.cstamconferences.org/%e5%8f%82%e4%bc%9a%e6%8c%87%e5%8d%97/%e6%8a%95%e7%a8%bf%e6%b5%81%e7%a8%8b/
    三、重要截止日期
    摘要上传截止日期:2013年4月30日
    发布摘要录用通知:2013年5月中下旬
    全文提交截止日期:2013年6月15日
    四、组织单位、负责与联系人
    组织单位: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负 责 人:李喜德教授,亢一澜教授,何小元教授,王世斌教授,陈巨兵教授
    联 系 人:杨福俊yang-fj@seu.edu.cn
    仇 巍 qiuwei@tju.edu.cn,13920462608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招生招聘
-------------------------------------------


哈尔滨工业大学智能材料与结构实验室招聘

(哈尔滨工业大学刘立武供稿)

 

 

智能材料与结构实验室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目前实验室共有教授、副教授、讲师近10人。实验室主要从事智能复合材料结构的制备,力学行为及其应用研究,包括形状记忆聚合物,电致活性聚合物,光纤传感器,结构健康监测,可变形结构(包括空间可展开结构、智能可变形飞行器、多稳态结构),振动主动控制,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静电纺丝等方面的研究。现招收招聘相关领域的博士后和教师,有意者请将您的简历邮寄到下述邮箱中。
      Email: Yaoyt99@163.comlengjs@hit.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Assistant Professor Position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Th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rogram of the School of Dynamic Systems at the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invites applications for a tenure-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 position. The position is available as early as in fall 2013. Candidates for this position should hold (by the time of employment) an earned doctoral degree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or a closely related engineering field.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 is expected to build a strong funded research program, publish in archival journals, advise graduate students, and teach both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course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h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rogram is in need of candidates who are able to, as evidenced by training and experience, develop collaborative research in the broad interdisciplinary areas of mechanics,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Specifically, the candidates should have experience in conducting research in multi-scale modeling of advanced materials,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for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in extreme environments, or advanced technology in fabri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of new materials.
        The School of Dynamic Systems hosts th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rograms. Faculties conduct research in structural dynamics, acoustics, control, nanomaterials,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biomechanics, thermal and fluid mechanics, intelligent maintenance, manufacturing and others.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chool and the ME program can be found at the website: http://www.min.uc.edu.
        The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is an ADVANCE institution, with an NSF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award to increase the participation and advancement of women in STEM academic careers, and provide support throughout all phases of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Applicants should submit the following materials: (1) a complete curriculum vita, (2) names, affiliations, and contact information (phone numbers and e-mail addresses) of three references, (3) a statement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plans, and (4) copies of three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in pdf (or a link to the source if the file size is too large to be uploaded to the job website). Applicants should apply and submit all these materials online at: www.jobsatuc.com/applicants/Central?quickFind=84819.
        Screening will start on April 10, 2013 and will continue until the position is filled.
        The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is an affirmative action/equal opportunity employer. Women, minorities, disabled persons, and disabled veterans are encouraged to apply. Please address correspondence to: Professor Yijun Liu (
Yijun.Liu@uc.edu), Chair, Faculty Search Committee, School of Dynamic Systems, 598 Rhodes Hall, P.O. Box 210072,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Cincinnati, OH 45221-0072.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学术期刊

-------------------------------------------

Acta Mechanica Sinica

(Vol. 29 No.1 2013)

High-order schemes for predicting computational aeroacoustic propagation with adaptive mesh refinement

Edward Peers, Xun Huang

 

Linear stability of plane creeping Couette flow for Burgers fluid

Kai-Xin Hu, Jie Peng, Ke-Qin Zhu

 

Jet formation in shock-heavy gas bubble interaction

Zhi-Gang Zhai, Ting Si, Li-Yong Zou, Xi-Sheng Luo

 

An implicit upwind parabolized Navier-Stokes code for chemically nonequilibrium flows

Bing Chen, Li Wang, Xu Xu

 

Hypersonic boundary-layer transition on a flared cone

Chuan-Hong Zhang, Qing Tang, Cun-Biao Lee

 

Effect of chemical reactivity on the detonation initiation in shock accelerated flow in a confined space

Yue-Jin Zhu, Gang Dong, Yi-Xin Liu, Bao-Chun Fan, Hua Jiang [54]

 

A unified analysis of a micro-beam, droplet and CNT ring adhered on a substrate: Calculation of variation with movable boundaries

 

Jian-Lin Liu, Re Xia

 

Analytical solutions of uniform extended dislocations and tractions over a circular area in anisotropic magnetoelectroelastic bimaterials

Y.-F. Zhao, X.-C. Shang, E. Pan

 

A 3D shell-like approach using element-free Galerkin method for analysis of thin and thick plate structures

Yu Yin, Lin-Quan Yao, Yang Cao

 

A new insertion sequence for incremental Delaunay triangulation

Jian-Fei Liu, Jin-Hui Yan, S. H. Lo

 

Elastic responses of underground circular arches considering dynamic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A theoretical analysis

Hai-Long Chen, Feng-Nian Jin, Hua-Lin Fan

 

Near-Earth asteroid flyby trajectories from the Sun–Earth L2 for Chang’e-2’s extended flight

Yang Gao

 

Deployment dynamics of a simplified spinning IKAROS solar sail via absolute coordinate based method

Jiang Zhao, Qiang Tian, Hai-Yan Hu

 

Analysis of kinematic data and determination of ground reaction force of foot in slow squat

Xu-Shu Zhang, Yuan Guo, Mei-Wen An, Wei-Yi Che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Volume 61 Issue 5

Mechanics of Materials (Volume 60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 (Vol. 3 No. 2)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Volume 61 Issue 5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教育观察:优秀博士的培养难在哪里

 

(摘自科学网)


    目前我国在校博士生已超过25万人,每年授予博士学位的数量超过5万,比美国多出1万多。自2008年起,我国就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
    如此庞大的博士生规模,质量又如何呢?
    创新性是博士培养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而目前这一指标主要体现在有足够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发表上,论文的引用次数直接反映影响力的大小。根据ESI数据库统计,收集在该年的论文中在数量方面,美国排在第1位,中国虽排在第二,但总数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在平均单篇论文引用数方面,美国排第7,而中国却排第105,差距明显。
当然,仅用学术论文来衡量创新水平并不全面科学,但这些数据所反映出的我国优秀博士生培养不足的问题足以引起教育界的警惕和深思。
    日前,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青年科学家论坛举办了主题为“优秀博士的培养难在哪里?”的特别论坛。此前,2012年中国计算机大会曾就这一主题举办过专题论坛,当时听众挤满会场,讨论甚为热烈。
     难点一:成就感反馈时间长,研究兴趣难以保持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这些称号都是对南京大学年轻教授周志华的学术肯定,这位年轻的教授目前虽只培养出6名博士生,但其中5人获得了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优秀博士论文奖。
    “我觉得最大的难点就是怎么激发研究生的兴趣。”周志华说在这一点上失败的例子很多,“一些学生一开始说对某个领域很有兴趣,特别想跟我做研究。可是一年之后,他们就发现研究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他们更多是从一些书籍、报纸杂志看到学术成果的价值,看到学术明星很光彩夺目的一面,但是想不到他们背后付出的心血。”
    “很多励志书籍会讲学术成功如何激动人心,但实际上,激动人心的事情多少年碰到一个就会很开心了,剩下大量的都是失败。就算真的取得一些成果,离现实世界的荣誉还有很遥远的距离。”
    博士培养往往需要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仅过程漫长,成就感的反馈也不及时,周志华体会深切:“研究做好了,可能若干年后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所以,真的只有享受科研本身,研究才能持续下去。所以,科研最大的回报其实是好奇心的满足感。”
    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多老师在招生时就会考查学生是否对未来的研究做好了充分准备。
    “志存高远,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这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哈尔滨工业大学李建中教授总结的学术型博士应该具备的四个素质。
    作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李建中录取博士生的第一个条件是热爱基础研究。他会与学生谈话,看学生是否真的喜欢这方面的研究,并且告诉学生,如果选择做这方面的研究,将来可能做得很辛苦,也有可能一生都没有什么成就。
    如果发现学生没有做好吃苦的准备,李建中不是特别愿意录取。他发现,“现在很多年轻人目的性都很强,都是准备毕业后要赚大钱,要有好的工作,有这样的想法,真正做研究就很难。”
    另外,李建中特别看重的是良好的数学素质和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一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好,就不会很好地把自己的研究思想表达出来。”
     难点二:研究方向不好找
    “好的研究工作,是至少5年之后,大家还会记得你做过这样一件事。” 在周志华看来,找一个题目,做一点工作,发一点文章,对于博士生来说都不是特别难,但是这不是在做好的研究。
    他认为,要培养博士生做研究的视野和品位,“什么样的研究是好的,对学生和导师自己来说都是很难判断的事。能在顶级会议上发表的文章不一定就是好的,超过一半的顶级会议的文章,五年之后无人问津。”
    “不管做什么样的科学研究,问题始终是科学研究的心脏,不管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是做工程的问题,一定要知道做这件事是为了解决真正的问题。”
对于找研究方向,周志华也感到有压力:“让一个研究生一上来就找到一个很有品位的问题基本上没有可能,就算硕士期间读过几本书,离真正的国际最前沿还有很远的距离,如果等两年再做,对于学制来说剩下的时间又不多了。”
    周志华给自己的博士生确定的题目都是自己已经关注分析了很长时间的内容,有的做了五六年,有的甚至已经长达七八年,“我知道这个领域最重要的是哪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在这几年的发展如何,有哪几个问题在3到5年之内有可能得到解决,之后再考虑学生的背景条件。”
    在博士生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新问题,老师也要不断解决他的困惑。周志华感觉,一名博士生前两年的研究基本都需要导师喂给他们,包括理论怎么分析,实验怎么设计,甚至实验结果出来了怎么样呈现出来都需要导师直接指导。之后学生逐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而这时导师的作用是要随时帮助学生判断下一步如何做。
    但是,这其中就存在一个矛盾:如果给学生提供的帮助多了,这个学生看上去成果很多,但是可能他个人能力没有像成果表现的这样。如果给他提供的帮助少,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大的降低。周志华的一名学生把一篇论文投给一家国际期刊,周志华先后替这个学生修改了19次,很恼火。
     难点三:老师成“跑钱”老板,学生难有好的学术环境和榜样
    老师成“老板”,学生干活老师付钱,老师和学生平时基本没有什么联络,这种现象并不是个案。
    这是李建中最反对的:“我们要以培养学生为主要任务,因为我们是老师,不是工程师,也不是科学院的研究员,不能花大量的时间干别的事。”
    他认为,在以培养学生为中心的主导下,要建立良好的实验环境,学生可以有条件做研究,“导师要获得研究项目,但是拿项目如果单纯为了钱,即使有很多项目,也可能对培养研究生并没有帮助。而且大批研究生大量精力都投入到各种为了经费的项目中,研究工作也很难做好。”
现在有一些高校教师经常在外面跑项目,参加各种会议,李建中认为这是不对的,“导师要立足在学科前沿,大部分时间在外边跑,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读文章,根本不知道这个学科领域是什么样,怎么带领学生做研究?”
    师生关系也是影响博士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李建中提出要避免放羊式培养:“师生关系变成我雇你来给我干活,非常不好,一个人带几十个博士研究生,怎么工作?一个导师带8个研究生一起工作都非常困难了,如果带几十个研究生,就只能放羊了,这样没法培养学生。”
    “我们始终要贯彻质量大于数量这样一个观点。”李建中认为一个导师一般情况每年录取0~2个博士生,不超过2个为宜。
    言传身教也是李建中强调的:“老师刻苦工作就能让学生看到科研是很辛苦的,要付出努力,要让学生了解到科研的艰辛。”
    而让周志华感觉培养博士生特别难的一点就是身体力行:“学生会经常把老师当做一个榜样,如果看到老师勤奋,学生必然勤奋。所以说老师要坚持在第一线,特别要保持对研究的感觉和前沿的理解。”
    周志华认为导师还有一项工作要承担:“读到博士生,学生年纪不小了,会面临很多问题,这时候老师还要做知心大姐、知心大哥。”
     难点四:很多研究生的工作属于无效劳动
    北京交通大学赵耀教授指导的多名博士生分别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和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奖,他坦承在培养博士生方面有许多困惑:“我们希望能够把热爱研究的学生招进来。可是现在的招生还是看重笔试。我觉得更应该重视面试,轻视笔试。我们和学生面谈能够更多了解他的想法,他的态度,我觉得态度有时候比分数更重要。”
    他觉得如何评价成果的质量也是一个大问题。现在对博士生的普遍要求是要有国内的期刊文章、国际的会议文章,然后就是国际的期刊文章,以至国际顶级刊物上的文章,看似越来越高。
    “如果他的观点、想法,能够被学术界认可,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解决学科的问题,我觉得这就是好东西。但是,这种评价是需要时间验证的。”
    优秀博士生的标准到底是什么,高水平的论文就等于高水平的博士吗?在这一点上,企业界有不同的看法。
    中兴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芦东昕博士这几年做了很多大项目的评审,他发现许多学校和研究院所搞的课题,有一些在企业已经成形,只是由于专利申请的程序和企业本身的规定,这些成果没有写成文章发表。从这一角度来看,很多研究生的工作属于无效劳动。
    “比如谷歌、亚马逊,他们的研发团队中很多技术带头人就是26至28岁,这些20多岁的年轻人的研究成果许多都在应用。反观国内,一批年过半百的老教授带着一群博士生在做研究,却并不考虑这些研究对我们企业的发展到底有没有用?”(原标题:培养优秀博士,难!)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