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22卷,第6期,2013年06月25日

 

编辑组:http://em.hhu.edu.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邮件列表目前由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维护,依托于江苏省力学学会信息工作部武汉先导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卓力特光电仪器(苏州)有限公司协办

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期刊影响因子上升至1.330

      Acta Mechanica Sinica 最新影响因子为0.688

      第十三届国际断裂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

      国家科技奖优化奖励结构 三大项目受理总数减少

      人民日报:顶尖人才滞留海外为哪般

     学术会议

      2013年“流体力学实验技术与分析方法讲习班”通知

      关于举办“第17届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活动的通知(第一轮)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Technologies for Wind Energy

     招生招聘

      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2013年诚聘海内外人才

      Wave-Ice Interaction

      PhD fellowship in Impact on Sandwich Composites
    学术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Volume 55, October 2013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网络精华

     张尧学院士谈“985”高校机制体制改革

   友情链接

   Fractional Derivative & Applications Express Vol7, No5, Jun.15, 2013

  “水的文摘”文摘第6卷第620130620

 

=======================================================================================

新闻报道
-------------------------------------------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期刊影响因子上升至1.330

(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王琳供稿)

 

6月20日,2012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发布了2012年度SCI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承办的国际学术期刊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AMSS)影响因子上升到1.330,排除期刊自引后的影响因子为1.175,实现了近几年来影响因子的持续稳步上升,激励着期刊向着更高水平不断发展。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创刊于1988年,近年来刊登的论文与《固体力学学报(中文版)》内容不重复。AMSS一贯注重刊物质量、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期刊自1995年起被SCI收录。AMSS于 2003年进入Springer LINK网上出版系统;为适应新的发展趋势,2008年起改为双月刊,2009年至今其电子版改由Elsevier向全球发行。AMSS目前的主编为郑晓静院士。

AMSS的定位是:发展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性学术刊物;成为固体力学及其交叉学科的学者提升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舞台;促进固体力学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重要作用。

 

期刊网址:http://amss.hust.edu.cnhttp://ees.elsevier.com/camss/

最新一期目录链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8949166


 

 

[返回本期目录栏]               

 

-------------------------------------------

 

 Acta Mechanica Sinica 最新影响因子为0.688

 

在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最新发布的2012年度SCI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中,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中科院力学所承办的国际学术期刊Acta Mechanica Sinica影响因子为0.688。

 

《Acta Mechanica Sinica》简介

Acta Mechanica Sinica (AMS) i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unded in 1985, published and sponsored by the Chinese Society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CSTAM), co-published by Springer, and cosponsored by Institute of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Journal covers all disciplines in the field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including solid mechanics, fluid mechanics, dynamics and control, and biomechanics. It explores analytical,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progresses in all areas of mechanics. The Journal also encourages research i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s, and serves as a bridge between mechanics and other branches of engineering and sciences.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第十三届国际断裂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2013年6月17日,第十三届国际断裂大会(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acture,简称ICF13)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本届大会由国际断裂学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Fracture)主办,中国力学学会、香港断裂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结构完整性联盟联合承办。来自世界四十多个国家的近千名断裂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北京,共赴断裂学科领域最高级别的学术会议。

大会开幕式于上午举行。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申维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国际断裂学会主席Alberto Carpinteri,本届大会主席余寿文,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胡海岩等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大会秘书长冯西桥主持开幕式。

本次大会为期5天。大会邀请到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学者参会并做大会特邀报告,例如J积分的提出者J. R. Rice教授、Paris公式的提出人Paul C. Paris教授、HRR场的提出者之一John W. Hutchinson教授,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前任主席Subra Suresh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锁志刚教授和高华健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Yiu-Wing Mai教授、中国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孙庆平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孙军教授等。大会共设54个主题论坛和15个专题研讨会。

会议还将颁发在断裂学科领域享有盛誉的Takeo Yokobori金奖、Alan H. Cottrell金奖、George Irwin金奖、Constance Tipper银奖、青年学者杰出论文奖等奖项,以表彰国际上对断裂学科及其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第一届国际断裂力学大会由国际断裂学会首任主席Takeo Yokobori发起,于1965年在日本仙台召开。大会每4年召开一次,迄今已在加拿大、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举办12次。大会旨在促进断裂、疲劳、材料强度等领域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国际研究、学术交流与合作,发展结构抵抗破坏的设计方法,增强与相关学科的信息沟通。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国家科技奖优化奖励结构 三大项目受理总数减少

(摘自科学网)

   

在6月18日召开的“2013年国家科技奖励初评会媒体开放日活动”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志敏介绍,今年三大项目奖受理总数较2012年继续减少,减幅7.6%,其中科技进步奖的减幅达11.0%。同时,为了突出鼓励推荐自主创新成果和重大的发明创造,适度提高了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在三大项目奖中的比重,进一步优化奖励结构。

今年突出了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奖励。据介绍,在今年的推荐工作中,40岁以下中青年人员牵头完成的基础研究项目,可由3名以上国内知名同行专家(至少有1名院士)共同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且不受推荐指标的限制。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人民日报:顶尖人才滞留海外为哪般

(摘自科学网)

   

近来,一则关于人才的消息引发关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的海外滞留率平均达87%。

在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这则消息自然会触动社会各界的神经。但值得深思的是:为何有那么多出国留学的科技顶尖人才滞留海外?

这个问题,似可从中国的一句俗话中寻找答案: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谓的“高处”,主要是指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对于高科技人才而言,良好的工作环境尤其重要。

盼望出彩、渴望成功,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对于负笈海外、学有所成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来说,更渴望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以更快施展才华、做出更多成果,以不负多年所学、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人才流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高科技人才希望往“高处”走、愿意留在“高处”,似在情理之中。

因此,面对大量顶尖人才滞留海外的客观现实,与其“望洋兴叹”,不如退而反思:国内环境特别是工作环境,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工作环境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硬环境和软环境。随着近年来我国研发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包括仪器设备、薪资待遇在内的“硬件”已今非昔比,许多高校和研究所的“硬件”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逊色。相比之下,我们亟待改进、提高的,恐怕还在于软环境:

国内的职称评审、院士选举等,是否完全体现了学术至上原则?

国内的科研立项和项目评审,是否做到了客观公正?

经费支持是否程序过于繁琐,不利于科研人员潜心研究?

人才引进是否有“政绩工程”的影子?对于极少数“南郭先生”是否把关不严、惩处不力?

又比如,学术民主、科研自由的氛围是否浓厚?枪打出头鸟、同行是冤家的文化糟粕是否依然大行其道?

只要对见诸报端、网络上的意见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海内外科技人才对改善国内软环境的热盼。

爱国报国,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上世纪50年代初,在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情况下,钱三强、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等海外留学人员就克服重重困难、回国效力,极大地推动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至今,陈竺、王晓东、施一公等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先后学成回国,在做好自身科研的同时致力于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就是留在海外的华人科学家,也大多心系祖国,通过各种方式为国内的科技事业贡献己力。

当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看不见硝烟的“人才战争”正在悄然升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吸引海外人才回国效力的过程中,除了提供一流的生活待遇、工作平台,更应在深化科技、教育和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上下真功夫,着力营造让顶尖人才聚精会神、心情舒畅地做科研的软环境。

倘能如此,相信会有更多的海外顶尖人才打消顾虑、翩然归来,“顶尖人才流失数量世界首位”的尴尬也会慢慢成为历史。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会议

-----------------------------------------

 

2013年“流体力学实验技术与分析方法讲习班”通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晋军教授供稿)

 

2013年“流体力学实验技术与分析方法讲习班”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的短期培训班。讲习班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邀请国内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以及国外知名学者进行专题讲座,介绍流体力学最新的实验技术、分析方法和研究成果。讲习班旨在促进我国实验流体研究水平的提高和学术队伍的建设,为广大青年学子和学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讲习班具体安排和注意事项如下:

一、时间:2013年8月22日—2013年8月27日,为期一周。8月22日下午14:30开始报到,8月23日正式开始讲座。

二、地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三、报名事宜:

1.   对象:流体力学及相关专业的在校研究生、博士后、青年教师和相关从业人员。

2.   人数: 200人,按照报名先后顺序录取,学生优先。

3.   报名方式:登录讲习班网址http://www.ase.buaa.edu.cn/rcpy/2013syltjxb/index.htm,下载并填写学员申请表(在校学生需填写导师推荐意见)。申请表签字、盖章后通过邮寄、传真或电子邮件(原件扫描件)的方式递交。报名截止日期为2013年7月15日。

4.        录取:录取通知将于2013年7月31日前在讲习班网站上公布,同时以电子邮件的方式通知学员本人。

四、课程信息:讲习班将安排9个专题讲座,同时有多家PIV等测试仪器设备公司进行新产品发布及展览。讲座具体安排见后面,如有变动将通过讲习班网页或电子邮件另行通知。

五、学员资助:本次讲习班不收取任何费用。非北京地区在校研究生约80名将由主办方统一安排住宿(8月22日-8月26日),对所有学员免费提供中餐和晚餐,交通费用自理。

六、联系方式:

1.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研究所,100191。

2.   传真:010-82328501

3.   电子邮箱:506@buaa.edu.cn

4.   联系人:苑联玉(010-82317506),高琪(010-82313585)

序号

时间

题目

报告人

单位

1

23日上午

高速激波/边界层干扰实验技术

李素循

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

2

23日下午

高焓流动实验模拟与测量技术研究

姜宗林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高温气体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3

24日上午

高超声速气动热实验

乐嘉陵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4

24日下午

光学诊断与微流动测量

邱惠和

香港科技大学

5

25日上午

压敏漆测压技术

C.J. Kaehler

The Universität der Bundeswehr München

6

25日下午

柔性变形体与流体相互作用的研究

尹协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7

26日上午

转捩-----从低速到高超声速

李存标

北京大学

8

26日下午

湍流边界层多尺度结构热线与PIV测量

姜楠

天津大学

9

27日上午

纳米示踪平面激光散射技术(NPLS)及其在(高)超声速湍流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易仕和

国防科技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3-6-8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关于举办“第17届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

活动的通知(第一轮)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

 

由中国力学学会、周培源基金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承办的“第17届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活动将于2013年7月16日-23日在北京举行。

一、活动内容

力学竞赛,力学科普交流活动,北京市区参观,台湾代表团赴外地参观访问等活动。

二、竞赛及奖励

根据组委会竞赛章程进行各项竞赛活动,对各项竞赛活动的优胜者颁发奖牌、证书和奖品。

其中力学竞赛获奖名次在前的学生和辅导老师将优先选派参加2014年在台湾省举办的“第18届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活动。

三、代表费用

1.参加“第17届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活动的京外老师和学生,注册费600元/人(含7月16-18日全部活动),可安排住宿,费用自理。

2.参加“第17届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活动的北京地区老师和学生,注册费300元/人(含7月17-18日午餐前活动)。

报到时统一交纳相关费用。

请各省、市、自治区相关单位认真组织,并将报名表于2013年6月30日前发到联系人邮箱。报名表请见附件。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联系人:吴跃文

电话:13522969068

E-mail:wuyuewen7949@sina.com

中国力学学会联系人:胡漫

电话:010-62554107

传真:010-82543907

E-mail:human@cstam.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5号中国力学学会

邮编:100190

 

中国力学学会

周培源基金委员会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2013年5月31日

 

附件:“第17届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活动报名表

   

        

 [返回本期目录栏]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Technologies for Wind Energy

 

Call for Abstracts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DTU) and University of Wyoming (UW) jointly organising a conference on wind energy. Organisers invites you to submit an abstract for considerat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Technologies for Wind Energy on October 7-9, 2013, Laramie, Wyoming, USA. The deadline for submission is July 15, 2013. Abstracts should be no longer than two pages including figures. Full paper submissions should be no longer than 6 pages.

For more details refer the following webpage:

http://www.uwyo.edu/ser/conferences/wind-energy.html

Registration

Early-bird registration will open August 22, 2013.

Early-bird registration: $200.00

Regular registration: $250.00

Important Dates

July 15 – Abstract Submissions Due

August 15 – Acceptance Notification

August 22 – Early Bird Registration Opens

September 15 - Early Bird Registration Closes

September 1 – Full Paper Submissions Due

October 1 – Registration Deadline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招生招聘
-------------------------------------------

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2013年诚聘海内外人才

(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骆英教授供稿)

 

一、学校及学科介绍

江苏大学是以工科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学校同宗同源,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80强。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工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拥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4个江苏省“十二五”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个江苏省“十二五”一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6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十一五”以来,科研经费总量达17.61亿元,其中纵向经费5.44亿元;获得一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863”重点项目等高层次项目,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44项、国家社科基金33项;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项;获部、省级科研成果奖160余项;三大检索收录论文4831篇;专利申请与授权总数分别为2513件和1106件。2011年,学校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全国高校25位,授权发明专利量列全国高校27位,学校获批为“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苏)基地”。

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由土木工程系、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组成,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力学学科是江苏大学最悠久的学科之一,固体力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现有固体力学、道路与铁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3个博士支撑学科及相应的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学院现拥有一个部级重点实验室—机械工业机械结构损伤检测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工程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育)以及土木工程技术研究院、土木工程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

力学学科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若干个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如(1)力与多物理场耦合理论及结构损伤/断裂理论,(2)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3)工程中的关键力学问题,(4)微/纳米力学、多尺度力学基础及测试技术等。

土木工程学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若干个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如,(1)混凝土结构(RC/PC)耐久性理论及优化设计;(2)工程结构/组合结构抗震防灾中的动力特性研究;(3)土(动)力学的计算理论及结构和土的相互作用;(4)高性能CFRP材料及其在大跨度结构中的应用;(5)绿色、生态混凝土技术与推广应用等。

按照学校、学院 “十二五”发展规划,因学科发展及团队建设需要,现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拟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优秀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的海内外应届博士毕业生,我们期待您的加盟。

二、拟招聘的专业、岗位及相关要求

(一)招聘专业

固体力学、工程力学、一般力学

结构工程、减灾防灾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

(二)招聘对象及要求

1、高端人才

(1)两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含“小杰青”)、 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含“青年千人计划”)、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等。

(2)人事关系正式进入学校。

(3)工作时间上可以采取灵活的分时制、全时制等。

2、力学和土木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教授、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1)在国外或国内“985”或“211”等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取得博士学位,具有海外研修或留学经历者优先;

(2)年龄一般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

(3)有很强的科研能力或实验室工作经验,主持过国家级科研项目或省部级重大项目;

(4)了解并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有国际视野,能带领本学科承担国家重大课题,在本领域中有较深的造诣并在海内外有较大的影响力;

(5)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优先考虑。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和提名奖获得者;发表高影响因子且他引率高的SCI论文第一作者;省级人才资助计划获得者,如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入选者、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引进人才、江苏省创新团队领军人才等;其他学术造诣深厚、取得过学术界公认突出成果的青年学者教授。

3、副教授

(1)在国外或国内“985”或“211”等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取得博士学位;

(2)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身体健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

(3)有很强的科研能力或实验室工作经验,主持过国家级科研项目或省部级重大项目;

(4)在国际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过SCI/E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

4、讲师、应届博士毕业生

(1)在国外或国内“985”或“211”等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取得博士学位;

(2)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身体健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3)热爱科研、教学或实验室工作,能承担力学类教学、实验工作;

(4)具有创新意识及团队精神,参加过国家级科研项目或省部级重大项目、发表过SCI/E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

三、相应待遇

1、江苏大学将为引进的优秀人才提供国内相当有竞争力的待遇,具体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1)两院院士等国家级高端人才

对于两院院士,学校提供2000万元以上科研启动费(含设备费),提供300平方米左右别墅一套,其他待遇面议。其他高端人才引进采用“一人一议,特事特办”方式,确定个性化的岗位职责、科研启动费和安家费等待遇。

(2)教授(具有博士学位)

 提供安家费30-35万,科研启动经费10万;提供临时性过渡房两年或每月900元标准补贴自租房两年。学术带头人享受年薪20万元以上,提供科研启动费(含设备费)100万元以上,提供120平方米左右住房一套, 同时享受校内实行的教学科研奖励和其它福利,具体面议。学科还可以配套相应的实验建设经费和其他一些资金资助。

(3)副教授(具有博士学位)

提供安家费15-20万,科研启动经费7万;提供临时性过渡房两年或每月700元标准补贴自租房两年。优秀者学科还可以配套相应的实验建设经费和其他一些资金资助。

(4)应届博士毕业生:提供安家费13-18万,科研启动经费5万;提供临时性过渡房两年或每月700元标准补贴自租房两年。优秀者学科还可以配套相应的实验建设经费和其他一些资金资助。

对于引进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年龄低于35岁),学校每年选拔60名参与“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计划,提供经费6万元;学校每年选派20-30名参与“师资队伍国际化工程” 计划作为校级公派人员赴国(境)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访学(合作研究),并提供留学奖学金;在“十二五”期间,学校实施“高端人才引进造就工程”计划,通过外部引进、校内培养,遴选造就30名左右高端人才,对高端人才造就对象加大资助力度,鼓励和支持造就对象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等建设项目。

2、对于特别优秀的海外人才,根据岗位需要和自身条件,可直接聘任为校内“资格副教授”或“资格教授”,学院或学科也将视其教学科研成果给予特殊的条件和待遇,具体面议。

四、招聘程序

1、 应聘者提供个人简历,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含学习及工作简历、家庭成员情况)、职称、主要论文和论著、获奖、本人要求、通讯地址及联系电话;

2、 根据聘任者的条件及学院的需求,确定面试名单;

3、 面试者携带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博士毕业生可携带博士论文答辩通过证明)、主要论文和论著目录及科研成果简介、获奖证书复印件、试讲PPT等材料进行面试答辩,学院人才引进领导小组面试后择优确定候选人名单;

4、 报学校人事处审批。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倪荣臻  电话:0511-88797036 13952882455

E-mail:tmlxxy@ujs.edu.cn

通讯地址: 江苏省镇江市学府路301号84#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邮编:212013

学院网址:http://civil.ujs.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Wave-Ice Interaction

(Provided by Prof. Hayley H. Shen at Clarkson University)

 

A PhD student with full scholarship is needed to start anytime from fall 2013.

Project description: Due to the rapid reduction of Arctic ice, nearly entirely covered ocean surface in the past is now subject to wind force. Previously inconsequential wave effects from the increased wind fetch is becoming significant. However, present wave forecast models do not include wave-ice interactions. To enable navigation through the Arctic, as well as hydrocarbon and other mineral explorations, these forecast models must be further improved. In this project, we need to establish a wave propagation model in ice-covered seas. Presuming various ice covers may be characterized as different viscoelastic materials, a mathematical model has been built to determine gravity wave dispersion. This model needs to be tested, validated, and parameters identified. The current study includes using theoretical, field, remote sensing, and laboratory data. A vast amount of data source needs to be digested to select usable information. New data will be obtained from planned field, laboratory, and remote sensing sources. An inverse method will be used to relate the observation to the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ice types. Three related papers that give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model are:

Zhao, X. and Shen, H.H. (2013) Ocean wave transmission and reflection between two connecting viscoelastic ice covers: an approximate solution, Ocean Modelling, doi:10.1016/j.ocemod.2013.04.002

Wang, R. and Shen, H.H. (2010) Gravity waves propagating into ice-covered ocean: a visco-elastic model. J. Geophys. Res. – Oceans, 115(C06024) doi:10.1029/2009JC005591.

Wang, R. and Shen, H.H. (2010) Experimental study on surface wave propagating through a grease-pancake ice mixture.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oi:10.1016/j.coldregions.2010.01.011.

 

 Required background, any combination of the following:

1. fluid mechanics

2. solid mechanics

3. computational methods

4. data analysis

5. experimental skills (data acquisition, instrumentation)

 

Contact: Prof. Hayley Shen, Civil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hhshen@clarkson.edu . More research details may be found at http://people.clarkson.edu/~hhshe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PhD fellowship in Impact on Sandwich Composites

 

We have opportunities for PhD students to join Qatar University. The candidate should have the Master's degree with a specific interest in Composite materials. Experience in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valuable. The project is three years within which the student should finish his/her degree.The candidate should have at least one publication. Non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should have the ILETS (6.5). The salary is high and more benefits (including flight tickets and international schools for the children) are applicable.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contact me sepaey@qu.edu.qa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期刊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

Volume 55, October 2013

 

A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 creep-fatigue life under stepped-isothermal fatigue loading

Qing Zhang, Zhengxing Zuo, Jinxiang Liu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fretting wear and fatigue in thin steel wires

A. Cruzado, S.B. Leen, M.A. Urchegui, X. Gómez

 

Variable amplitude fatigue of adhesively-bonded pultruded GFRP joints

Roohollah Sarfaraz, Anastasios P. Vassilopoulos, Thomas Keller

 

Fatigue behavior of X70 microalloyed steel after severe shot peening

Katarína Miková, Sara Bagherifard, Otakar Bokuvka, Mario Guagliano, Libor Trško

 

Notched fatigue behavior including load sequence effects under axial and torsional loadings

Maksym Gladskyi, Ali Fatemi

 

Analysis of contact fatigue crack growth using twin-disc tests and numerical evaluations

Jung-Won Seo, Seok-Jin Kwon, Dong-Hyeong Lee, Ha-Yong Choi

 

Residual stresses and high cycle fatigue properties of friction stir welded SiCp/AA2009 composites

D.R. Ni, D.L. Chen, B.L. Xiao, D. Wang, Z.Y. Ma

 

Low cycle fatigue and ratcheting properties of steel 40Cr under stress controlled tests

Yuefeng Li, Xudong Pan, Guanglin Wang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Acta Mechanica Sinica Vol.29 No.2 2013

Mechanics of Materials Volume 64 September 2013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 (Vol. 3 No. 3)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Volume 61, Issue 8 August 2013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张尧学院士谈“985”高校机制体制改革

(摘自科学网)

  

作者简介:张尧学,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务院信息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曾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学位管理与研究生司司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985工程办公室主任、211工程建设办公室主任等学术和行政职务,是国内外10多个学术期刊的编委。著有《又见木兰》、《水随天去》等管理类散文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教育不仅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而且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可以说,教育是民生之首,教育的好坏,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未来。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我国的在学大学生人数已超过3000万,毛入学率达到26%。

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例如高校管理行政化、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脱节、科研水平不高和学风浮躁、学科设置不合理等。这些问题在985高校也同样存在,而且严重地影响到高校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加大改革力度,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把工作重点加快转移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轨道上来。

下放权力、信息公开,在加强党的领导同时,推进教授治校和民主决策

我国大学的教育行政化问题由来已久,其根源在于我们习惯把大学作为一个行政单位而不是一个学术机构进行管理。在学校内部也是同样。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学科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不同学科之间的专家很难了解和判断其他学科的学术问题、资源配置问题以及职称评定等问题。而我国近年来的大学合并和985、211建设又进一步使得大学更加综合化和资源分配等决策权上移,许多应该由大学管理的问题收到了教育部管理;许多应该由学院管理或决策的事情又收到了大学层面。这样,一是带来了大学办学的趋同化,二是导致学校的管理行政化,以及真正作为办学主体的教授失去了发言权和决策权。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要尽早地把用人权、职称评审权、奖金和津贴分配权、二级学科设置权、本科课程设置权、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权由学校管理下移到学院管理。学校只需从宏观的角度,对指标分配和其他相关资源的总额度进行控制。一旦这些额度决定之后,如何评价和分配资源的问题,应由学院解决。学院在使用这些权力时,也应避免用党政联席会或党政一把手决策的方式,应成立不同的教授委员会,通过民主讨论和投票表决的方式来决定。而且,这里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规则事先公开和议事过程与结果的事后公开,这使群众可以参与监督;二是教授委员会的成员要定期更换,例如两年一次。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腐败产生和培养学校民主决策与人人参与的文化。

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大力推进以人为本的人事制度改革

经过多年改革,高校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有了一些突破,也引进了不少海内外人才,例如,“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新世纪人才”等,中南大学近年来就引进了34名千人计划和培养了几十名长江学者,还有16名院士。但是,在如何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引进培养高水平人才方面,高校的人事制度显得明显落后,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高校在人事制度方面进行系统设计,整体推进,深化改革。

高校人事系统包含进人、职称评聘、待遇、退出机制等几大部分。其制度改革应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种可考虑的方式是采用事业编与非事业编相结合的用人机制。无论事业编人员还是非事业编人员,都可以采用长期制和合同制两种形式。只有那些经过合同制检验过的、双方都满意的人员,才可成为学校长期固定工作人员。这既避免了过去那种一次定终身、工作调动困难的局面,又缓和了因缺少编制,无法留人用人的问题。

对事业编人员和非事业编人员分别按照国家人事部门有关法制法规和国家劳动合同法进行管理。两类人员在职称评聘、奖惩等其他方面不应区别对待。至于新进人员采用何种编制,应由应聘人员和使用单位协商决定,学校只从政策和指标上进行宏观管理。

教师要先科研、后教学,科教结合,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十八大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提高质量,首先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一直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教授、特别是知名教授很少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他们的主要精力大多放在科研任务上。这是导致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不足、动手能力较弱的重要原因。

要培养具有批判精神的创新性人才,就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教授上讲台,把自己的科研经历和经验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是培养学生批判精神的重要渠道。反之,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因为刚离开学校,还很少独立承担科研课题和项目,对书本上的知识也主要停留在理性认识阶段,缺少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而且,科学研究证明,人在35岁以前是最富有活力和创新性的时期,人应该抓住这段时间好好从事科研。因此,有条件的大学要先扶持年轻人从事科研,使他们尽快地走到科研前沿。在他们有了较多的科研经验并取得成果,被评为教授或副教授后,再上讲台。

科研既要瞄准国家和地方需求,也要重视基础研究

目前,我国的科研经费已大幅度增加。2011年研发投入已达到8800亿元,居世界第二位。高校是我国科研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高校的科研还存在着学风浮躁、学术行为不端、水平不高、原创性不够、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脱节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制约我国高校科技发展的重大瓶颈。

为此,我们应鼓励高校科研瞄准两头,放开中间。即一头抓住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和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合作进行协同创新,搞好成果转化,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另一头是拿出专门经费,保证一批有兴趣的科研人员进行广种薄收式的基础研究,并对他们提供较长时期不考核、不歧视的科研环境,使他们安心从事基础研究。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