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23卷,第5期,2013年09月10日

 

编辑组:http://em.hhu.edu.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邮件列表目前由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维护,依托于江苏省力学学会信息工作部武汉先导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卓力特光电仪器(苏州)有限公司协办

      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2013年固体力学中的动力学问题研讨会暨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年度会议简介

      中国力学学会工程爆破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交流会在贵阳召开

      东北三省力学学术会议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

     学术会议

     北京国际力学中心第一届亚太地区青年联谊会征稿通知

     Call for Papers: Mechanics of Composites, 8-12 June 2014 at Stony Brook University, NY, USA

     2013全国MTS断裂测试学术研讨会参会通知(第二轮)

     招生招聘

      Faculty Position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t National Chung-Hsing University, Taiwan

      Two Open Ph.D. Positions in Biomechanics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Storrs

      Position on hydraulic fracturing research

      NUMERICAL REACTIVE TRANSPORT MODELS FOR LOW-PERMEABILITY DEFORMING POROUS AND FRACTURED MEDIA
    学术期刊

     《计算机辅助工程》第22卷第4期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网络精华

     值得推崇的“游学”意识

   友情链接

   Fractional Derivative & Applications Express Vol8, No4, Aug.30, 2013

  “水的文摘”文摘第7卷第5期2013年09月05日

 

=======================================================================================

新闻报道
 

-------------------------------------------

 

2013年固体力学中的动力学问题研讨会

暨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年度会议简介

刘彬2 裴永茂1 孟庆国3 詹世革3 汤亚南4 郭然5 郭荣鑫5 方岱宁1
 

1北京大学工学院,北京100871
2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北京100084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北京100085
4中国力学学会学会办公室,北京100190
5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云南昆明,650500

 

由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昆明理工大学承办的2013年固体力学中的动力学问题研讨会暨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年度会议于2013年7月20日-7月22日在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会议特邀的国内外该领域知名专家将对固体力学中涉及的动力学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以期能够推动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推动固体力学能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提高结合工程开展研究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共有51位力学学者参会,其中海外学者4位。

开幕式由清华大学刘彬教授主持。会议承办方昆明理工大学张英杰校长首先致欢迎辞,张校长全面介绍了昆明理工大学各方面情况,希望通过此次会议促进地处边陲的该校与固体力学优秀学者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孟庆国副主任随后致辞,对于四位海外华人学者加入到本次会议这个学术与感情的交流平台表示欢迎,希望通过对固体力学中动力学领域的讨论,能形成对这个方向一定的牵引作用。基金委力学处的詹世革处长发言强调,从调研来看国内固体力学学者中研究静力学的偏多,研究动态问题的偏少,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选题,希望大家能深入研讨。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主任汤亚南处长代表学会办公室表示愿意尽力支持专业委员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且希望加强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与下辖专业组的沟通。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方岱宁教授最后致辞,阐述了策划举办此次会议的一些初衷与目的,并宣布研讨会开幕。

会议邀请报告分别由中科院力学所魏悦广研究员、洪友士研究员、北航的杨嘉陵教授、兰州大学的周又和教授、及哈工大的吴林志教授主持。邀请报告中,美国西北大学的曲建民教授介绍了“Wave motion in nonlinear solid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of material damage”,涉及到非线性超声波的分类、新的mixing波的产生以及对塑性区的检测等内容。香港科技大学的孙庆平教授介绍了“Deformation and fracture behavior of solid under cyclic phasetransitions-Recent advances on nonlinear, nonequilibrium and multi-fields coupling”,涉及形状记忆合金在不同频率下的相变演化过程。美国普度大学的陈为农教授介绍了“Kolsky Bar experiments unde synchrotron X-ray: monitoring dynamic microstructure evalution”, 涉及复合材料纤维与界面、单晶硅、沙粒、韧带/骨头、玻璃等在Kolsky Bar冲击下的破坏过程。日本千叶大学的胡宁教授介绍了“结构和材料的超声波无损检测与监测技术”,涉及到兰姆波与损伤相互作用的数值方法、通过激发与探测超声波的位置互换而不需要扫描探测阵列的新的检测方法等。北京理工大学的胡更开教授介绍了“固体力学的几个动力学问题”,主要涉及波的传播与控制、波动细观力学和大型结构的展开动力学。北京交通大学的汪越胜教授介绍了“声子晶体波传播的数值模拟方法及声学特性优化设计”,并总结了平面波展开法、小波变换、球/柱波函数展开等等各种数值方法在声波传播计算中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西安交通大学的王铁军教授介绍了“高低速冲击实验”,涉及西安交通大学近些年在高低速冲击实验设备和条件建设方面的投入和进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杨嘉陵教授介绍了“猫科动物跳跃着陆缓冲与能量吸收-释放”,涉及到了猫和虎的跳跃的4个过程,解释了其缓冲与能量吸收-释放的机理,并进行了仿生多级能量吸收器的设计。西南交通大学的康国政教授介绍了“工程材料的棘轮效应和棘轮-疲劳交互作用”,并由金属结构材料拓展到了形状记忆合金。重庆大学的刘占芳教授介绍了“广义弹性波动力学理论探索”,在弹性力学框架基础上考虑了转动的因素。

在各位学者的精彩报告中,与会学者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曲建民教授指出波动不涉及到冲击波,而冲击动力学涉及到应变率、激波和强动力等问题。并介绍了波动问题从60-80年代的无损检测,定量无损检测,以及寿命评估相结合的发展过程。陈为农教授介绍美国在冲击动力学方面,40年代后期发展迅速,美苏对立期间投入很大,冷战结束后投入减少,现在主要投入在生物医疗和能源领域,高速冲击的问题比较难研究相对缺乏。孙庆平教授认为传统的动力学是在牛顿定律下考虑惯性项的动力学问题,而现在的广义动力学可以是非惯性的动力学,比如演化动力学。胡宁教授介绍日本在基础研究上涉及波动的尺度问题、耦合介质的动力学问题、波的传播与控制、健康监控以及非线性超声波问题;而在应用方面包括光纤、声发射的被动方法和相控阵超声、微波检测的主动方法等。西北工大的李玉龙教授指出目前在冲击动力学方面还需要补课,他将组织关于冲击动力学的补习班。亢一澜教授介绍了西宁实验力学方面的会议,希望大家关于动力学方面的仪器,尤其是大型的科学仪器的研制涉及学科交叉,需要大家的密切合作。王铁军教授强调结构的振动一直属于固体力学学科的研究方向。

王铁军教授主持了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扩大会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陈小伟教授和浙江大学曲绍兴教授进行了承办四年一次的全国固体力学会议的演讲,通过投票确认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陈小伟教授、西南交通大学的康国政教授、四川大学的王清远教授联合在成都承办2014年全国固体力学年会。重庆大学彭向和教授承办2014年的固体力学“十三五”学科发展研讨会暨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年度会议。

研讨会还围绕固体力学中的动力学问题进行了自由讨论。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力学学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指出的“固体力学方面的研究,存在三多三少:前沿问题研究多,涉及国家需求的少;材料研究的多,结构研究的少;静力学研究的多,动力学研究的少”现象,会议主席方岱宁教授给出了这次研究会的四个议题:

议题1:什么是固体力学的动力学问题,它的内涵与外延?

议题2:研究固力学中的动力学基础问题的人是多还是少,为什么?

议题3:关于固力学中的动力学基础问题研究,国内外的研究水平相比如何?

议题4:如何推动固力学学科的动力学教学及人才培养?

经过激烈深入的讨论,与会学者增进了对固体力学中的动力学问题的认识。各位学者对该议题的见解归纳总结如下: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中国力学学会工程爆破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度工作会议
暨学术交流会在贵阳召开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

 

“中国力学学会工程爆破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交流会”于2013年8月25—27日在贵阳花溪迎宾馆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相关专家代表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专委会主任委员郑炳旭主持。

专委会委员,贵州新联爆破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池恩安代表会议承办方致欢迎词,他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与会委员和专家简要介绍了贵州新联爆破工程集团的发展历程与业务现状,同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专委会第四届主任委员,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理事长汪旭光院士到会并代表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爆破界老同志对专委会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交流会在贵阳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各位新老委员应继续起到引领作用,树立榜样,建立标杆。做好工程、开展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器材并努力开拓新领域,并希望各位委员共同努力,将中国爆破事业推向新的高度。应专委会的特别邀请,汪院士还给大家作了“关于颠覆性技术的一点思考”学术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技术创新即开创一个新世界,破坏一个旧世界。当对旧的传统技术体系构成实质破坏和冲击时,就是颠覆性技术创新。他对影响人来未来的100项颠覆性技术进行了分析与归类,梳理出12项与爆破发展相关的技术,如互联网、物联网、新能源开发等。他希望爆破研究机构、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要拓宽思路,紧跟时代潮流,在这些颠覆性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上作出更大的贡献,特别是页岩气、可燃冰等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远程测振、爆破监管等方面应有所作为。汪院士的精彩报告让大家眼前一亮,深受启发。与会委员和专家代表纷纷表示,将在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进取。

此次学术交流会还安排了10个学术报告,其中8个报告的主要内容会前已在中文核心期刊《爆破》开辟的“中国力学学会工程爆破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专栏上公开发表,这是专委会今年推出的一种新的尝试。

来自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广东宏大爆破股份有限公司、长江科学院、中科院力学研究所、贵州新联爆破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技大学、沈阳军区司令部工程科研设计院、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的委员与代表就爆破振动研究进展、振动频率衰减机制、露天边坡缓冲爆破、爆破有害效应、中深孔爆破模拟中的关键问题、自由面对爆破地震波时频的影响、爆破一体化创新发展、新型复合炸药的研究与应用以及矿山数字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简要介绍。每个报告介绍约10-12分钟,紧接着进行3-5分钟的研讨。

这些报告结合当前爆破研究的热点课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代表性,对大家开阔视野、启发思维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受到广大委员们与与会专家代表普遍欢迎。

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主任委员张正宇、第六届主任委员刘殿书、原副主任委员王中黔、周家汉、原委员王明林、梁开水以及相关专家代表出席了学术交流会。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专委会2013年年度工作会议,本次会议应到委员35名,实到委员31名,一人派代表参加,符合专业委员会的管理规定。会议由主任委员郑炳旭主持。郑炳旭首先对这次会议的目的进行了简要说明,就专委会今年的主要工作向各位委员进行了通报,并就专委会明年的主要工作进行了展望。委员们对工程爆破专业委员会明年要开展的工作及年会主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根据主任和副主任委员的建议,讨论主要集中在爆破振动危害题等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方面。经讨论与协商,会议初步确定:明年专委会的年度会议将于2014年下半年在浙江舟山举行,会议的议题为:爆破振动危害的研讨。专委会2013年年度工作会议历时近两小时,达到了预期目的。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东北三省力学学术会议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

   

为促进东北三省力学学科科研与教学领域的交流合作,由辽宁省力学学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东北三省力学学术会议于2013年8月7-9日在大连举行。大连理工大学刘迎曦教授为会议和学术委员会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吴林志教授和吉林大学姚国凤教授为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东北大学张凤鹏教授和大连理工大学姚伟岸教授为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开幕式由姚伟岸教授主持。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李志义在开幕式上致辞,他代表学校对与会代表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和工程力学系在近年来的发展概况,他强调东北三省的力学学会多年来在力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次会议的召开对于加强东北地区力学工作的深入交流和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会议共安排特邀报告5场,分别为: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程耿东院士作了题为《结构动力学性能优化的研究》的报告;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千人计划”专家、利物浦大学欧阳华江教授作了题为《Structural Identification for Desirable Dynamic Performance》的报告;哈尔滨工业大学吴林志教授作了题为《复合材料点阵结构的研究进展》的报告;吉林大学姚国凤教授作了题为《力学在工程中应用研究》的报告;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陈飙松教授作了题为《自主计算力学软件平台SiPESC》的报告。

本次会议共有126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分别来自工程力学、计算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与教学、生物力学等等不同研究领域,共组织了4个分会场,通过70个分会场报告对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工程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14篇,推荐部分论文发表到《东北大学学报》。会议期间,会议学术委员会评选出12篇优秀学生论文,由大连理工大学苏英锋等同学获得。

闭幕式由东北大学张凤鹏教授主持,大会主席刘迎曦教授对本会议进行了总结,吉林大学姚国凤教授对2016年下一届东北三省力学学术会议的组织计划以及承办单位吉林大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会议还达成了筹备召开东三省生物力学联谊学术交流活动的协议。

本次会议从2012年12月开始筹划,得到大连理工大学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东北地区相关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取得了圆满成功。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会议

-----------------------------------------

 

北京国际力学中心第一届亚太地区青年联谊会征稿通知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由北京国际力学中心和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第一届北京国际力学中心亚太地区青年联谊会”将于2013年12月11—14日在新加坡洲际酒店举行。本次联谊会同时也是“第五届亚太计算力学会议”(APCOM2013:http://www.apcom2013.org/)的分会场之一,主要面向亚太地区的力学界同仁征稿,欢迎踊跃参加。

一、会议内容

 本次亚太地区青年联谊会内容包括力学各分支学科领域,包括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交叉力学等学科领域,覆盖领域相对较广,鼓励青年学者相互交流,加强了解,促进合作。

二、北京国际力学中心简介

北京国际力学中心(Beijing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英文缩写为BICTAM,以下简称“中心”)是中国力学学会于2007年在北京构建的非盈利国际学术组织,目的是促进亚太地区的力学发展,增强发展中国家抵御突发自然灾害和了解前沿科学的能力。2010年,“中心”顺利加入力学界最为权威的国际组织——国际力学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IUTAM),这使“中心”成为该组织继1970年在意大利设立欧洲国际力学中心之后,在全球设立的第二个国际力学中心。自2007年以来,“中心”已组织开展专题研讨会、暑期学校和讲习班等学术交流活动40余次,接待客座访问教授50多位,年均参与“中心”活动的国内外学者近700人次。详细介绍可参见“中心”网站:http://www.bictam.org.cn。

三、投稿方式

参会代表请使用附件中提供的摘要(全文)模板和作者信息表,按照相关要求填写之后,通过email发送给中国力学学会郭亮guoliang@cstam.org.cn 即可。

会议官方语言为英文,稿件和信息均请用英文填写。其中,摘要限150字以内,全文自愿投稿,提交文件时请将文件名修改为投稿人姓名。

四、重要日期

摘要截止日期: 2013年9月15日

全文截止日期: 2013年9月30日

会议注册截止日期: 2013年11月15日

会议安排:

会议报到与注册: 2013年12月11日

会议召开: 2013年12月12-13日

联谊活动: 2013年12月14日

五、会议联系人

郭亮

电话:010-82543902, 62559588

Email: guoliang@cstam.org.cn

地址: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100190)

六、附件

1. 摘要模板

2. 作者信息表

3. 全文模板(可选)

英文通知:http://www.bictam.org.cn/?p=509


        

 [返回本期目录栏]

 

-----------------------------------------

 

Call for Papers: Mechanics of Composites, 8-12 June 2014 at Stony Brook University, NY, USA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s of Composites will be hosted by Stony Brook University, Long Island, New York, USA. This conference intends to bring forward the best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on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The conference has the support of Composite Structure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sevier.

The Conference will take place from 8-12 June 2014. 

Stony Brook area is just wonderful, and very close to New York City. Stony Brook University is easily reached by car. International delegates can take a train directly from JFK airport. Budget Airline Southwest Airlines offers scheduled flights to Long Island Airport.  We will organize several tours to NY and museums, Long Island Vineards and Hamptons Bays, as well as Port Jefferson and Ferry Trip to Connecticut. 

The conference website is : 

https://sites.google.com/site/mechcomp2014/

In this site, you will find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submission of abstracts, registration fees, scientific committee, and so on.

 

Plenary Lectures (in progress)

The following distinguished researchers have kindly accepted to deliver a Plenary Talk:

1. Professor J. N. Reddy, Texas A&M University, USA

2. Professor Richard Degenhardt, German Aerospace Center (DLR), Germany

3. Professor Erasmo Carrera, Politecnico di Torino, Italy

4. Professor Arun Shukla, University Rhode Island, USA

5. Professor Emmanuel Gdoutos, Democritus University of Thrace, Greece

6. Professor Tsu-Wei Chou, University of Delaware, USA

7. Professor Anthony Waa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SA

8. Dr. Yapa Rajapakse, Office of Naval Research, USA

9. Professor Byung Lee, Air Force 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USA

10. Professor Romesh Batra, Virginia Tech., USA 

 

 

 

 [返回本期目录栏]

 

-----------------------------------------

2013全国MTS断裂测试学术研讨会参会通知(第二轮)

       

2013全国MTS断裂测试学术研讨会(FT2013)将于20131017日至19日在成都召开。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MTS材料试验专业协作委员会主办、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承办,十余个单位协办。会议安排大会邀请报告10篇。

 

 . 会议组织单位

主办:中国力学学会MTS材料试验专业协作委员会

        承办: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

        协办:  北京科技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青岛)

武钢集团公司

大连海事大学

铁道科学研究院

台湾龙华科技大学

《中国测试》杂志社

MTS系统(上海)公司

                     北京睿拓时创科技有限公司

                     道姆光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南京中迅微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凯尔测控有限公司

                     北京国祥君雅空调有限公司

二.会议组织机构

   席:蔡力勋、王建国

   员:孙俊才  林卓英  邹定强  李荣锋          高怡斐

         张哲峰  熊峻江  胡本润      陈群志  王长利  王梅英

闫相桢  张利民  张亚军  周金枝          朱月梅

付小敏  胡文军  王时越  王连庆  苗张木  张克实   

            吴海利  杨凤鹏  余伟炜

     秘书长:  王连庆(MTS材料试验专委会)

副秘书长:包陈(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

秘书组:  包陈、孙亚芳、李丹柯、石凯凯、姚迪

三.会议论文投稿截止日期

920日。详见FT2013会议第一轮通知

http://www.cstam.org.cn/upload/fckeditor/全国MTS断裂测试学术研讨会第一轮通知-8-26.pdf

投稿、回执地址:FT2013_MTS@sina.com

四.邀请报告

1.           鲲(教授,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奈米尺度温度环境的量测

2.         张泰华(杰青,研究员,中科院力学所):一种幂硬化材料塑性参数的仪器化球压入测试方法

3.         赵玉津(千人计划特聘教授, 天津大学):断裂韧性:從试验室到实际结构

4.         何小元(教授,东南大学):数字图像相关测量技术研究进展

5.         蔡力勋(教授, 西南交通大学):现行规范中的金属材料断裂韧性测试技术完整性

6.         胡运明(博士, 美国MTS总部系统工程师):MTS在材料疲劳与断裂试验解决方案的新进展

7.         帅健(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高韧管道钢CTOA测试技术

8.         闫相祯(教授,中国石油大学,青岛):力学测试在油气工程中的应用

9.         李荣锋 (教授级高工,武钢集团)CTOD拘束修正方法

10.     陈刚(副教授,天津大学):高温微力材料测试技术与应用

. 会议时间及地点

1.会议时间:20131017日至19日,1017日会议全天报到。

2.会议地点:成都浦园酒店(西南交通大学新校区,即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

六.回执

参会代表回执表

姓名

职称

、职务

单位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入住标准:                              入住时间                     

(如选择入住标准:B型别墅双人标间,入住时间1017~19日)

  注:回执截止时间20131010日。宾馆房间情况见附I:会议住宿与交通,回执电子邮箱:FT2013_MTS@sina.com

. 会议安排

会议安排表

时间

1017

1018

1019

上午

全天报到

开幕式与大会报告

大会报告

分会场报告

下午

大会报告

分会场报告

参观

晚上

——

MTS材料试验专委会会议

地点

浦园酒店

浦园酒店

浦园酒店

注1:论文宣读具体日程在10月10日前确定,18日大会报告,40分钟,19日大会报告35分钟,分会场邀请报告25分钟。具体以会议日程以会议报到日印刷的纸质日程为准。

注2:19日下午14:00前往参观地点:金沙遗址或都江堰或熊猫基地。

. 报到和注册

1.报到:1017日(上午10:00至晚上22:00

2).报到地点:浦园酒店大厅

3).注册费

1010日前注册,正式代表为800/人,学生代表为400/人;1010日后注册,正式代表为900元,学生代表为500/.人。费用包括会议期间用餐、资料、会场等费。

汇款寄往单位户名:西南交通大学

账号:4402088509100000675 

开户银行:工行金牛支行西南交大分理处

汇款时请注明“FT2013字样及您的姓名、单位(发票单位),以便核对;款项汇出后请务必将汇款凭证发送至邮箱FT2013_MTS@sina.com

九.会议联系人

     陈:15928062186 

   孙亚芳:13666100030 

石凯凯:15908127026

  迪:15882497925

会务组电邮:ft2013_mts@sina.com.cn

通信地址: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610031

    话:028-87600850

    真:028-87600797

 

 

FT2013会务组

201398

I 会议住宿与交通

1.       住宿宾馆:浦园酒店

住宿标准

 主楼双人标间(主楼,一般标间)

32

290/间天

豪华套间(大会客厅,小会客厅)

4

550/间天

双人标间(B别墅,一般标间)

28

280/间天

单间(B别墅)

4

300/间天

双人标间(A别墅)

10

330/间天

单间(A别墅)

2

350/间天

 2.抵达方式

1.)    双流机场到浦园酒店(打车约91元,岷山饭店至浦园酒店打车约43元)

乘机场大巴(机场专线2号线)至天府广场东站下车→步行至天府广场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犀浦方向), 犀浦站下车→步行280米至天府路南站 →乘坐746(704), 校园路菁华路口站下车→步行280米至浦园酒店

2.)    火车东站到浦园宾馆(打车约91元)

乘坐地铁2号线(犀浦方向), 犀浦站下车→步行280米至天府路南站 →乘坐746(704), 校园路菁华路口站下车→步行280米至浦园酒店

3.)    火车北站站到浦园宾馆(打车约36元)

乘坐地铁1号线(世纪城方向), 天府广场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犀浦方向), 犀浦站下车→步行280米至天府路南站 →乘坐746(704), 校园路菁华路口站下车→步行280米至浦园酒店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招生招聘
-------------------------------------------

Faculty Position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t National Chung-Hsing University, Taiwan

 

The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at National Chung-Hsing University invites applications for a possible tenure-track faculty position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or related fields at the level of assistant professor.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 is expected to teach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courses (finite element related), develop strong research programs, supervise graduate students, and be involved in service to the university and the profession. Applicants must have an earned Ph.D. degree in civil/structural engineering or a related field.

Application materials must be received in hard copy by September 30, 2013. Materials should include (1) a detailed curriculum vitae with a list of publications, (2) an autobiography with statement of career goal, (3) copies of the Bachelor, Master and Ph.D. diploma, (4) abstract of the Ph.D. dissertation, (5) copies of the major publications in the past 5 years.

The application materials should be mailed to: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National Chung-Hsing University, 250, Kuo-Kuang Road, Taichung, Taiwan 402.

More information can be found at

http://www.ce.nchu.edu.tw.

http://careers.asce.org/jobs#/detail/5597487/1,false

F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is search, please contact the Department Chair, Prof. Victor J. D. Tsai at jdtsai@dragon.nchu.edu.tw.


 

  [返回本期目录栏]

 

-------------------------------------------

Two Open Ph.D. Positions in Biomechanics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Storrs

Applicants are invited to apply for a tenure track faculty position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the Associate Professor level in comput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Higher level appointments will be considered under special qualifications. Candidates are expected to demonstrate strong skills in leadership and a commitment to collaboration and teaching in the graduate and undergraduate programs of the McCormick School of Engineering.
      A proven, independently funded research recor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methodologies and knowledge of mathematical techniques and scientific principles to solve complex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blems is required.
      To ensure full consideration, applications should be received by November 15, 2013. Applications will be accepted until the position is filled. Application materials should be submitted to the Search Committee Chair, exclusively via the web interface at: https://facultysearch.mccormick.northwestern.edu/apply/index/NTU=
      Candidates should upload (all in PDF format) a cover letter, curriculum vita, statement of teaching and statement of research, and the names and contact information for three to five references.

 

 

  [返回本期目录栏]

 

-------------------------------------------

Position on hydraulic fracturing research

The Position:

The Hydraulic Fracture group, which is part of CSIRO Earth Science and Resource Engineering is seeking to appoint a 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 to join our world class research team. Working closely with international researchers and industry, CSIRO is pioneering new hydraulic fracturing applications for mining, geothermal  and unconventional reservoirs.

The ideal candidate will utilise a range of investigative approaches including laboratory and field experimentation, numerical modelling,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 of hydraulic fracturing with an emphasis on applications in coal seam and shale gas stimulation, Engineered/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s, and novel mining methods. Simultaneously, you will develop your management skills, with a view to leading a team of researchers.

 

Specifically you will be:

Location: Clayton VIC
Salary: AUD$127K-AUD$141K plus up to 15.4% superannuation
Ref no: VIC13/02686
Tenure: Indefinite/Ongoing

To be successful you will have:

About CSIRO: Australia is founding its future on science and innovation. Its national science agency, CSIRO is a powerhouse of ideas, technologies and skills for building prosperity, growth,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It serves governments, industries, business and communities across the nation. Find out more! www.csiro.au.

CSIRO Earth Science and Resource Engineering (CESRE) develops new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for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of Australia’s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We contribute to Australia’s wellbeing by supporting wealth creation through discovery and exploitation of these resources, clean and sustainable supply of minerals and energy, and energy security with a focus on liquid fuels.

We partner with industry, government and the research community to sustain Australia’s prosperity, building on a strong and successful minerals and energy economy. We work to make the nation an internationally attractive target for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and seek recognition by the research community, industry and governments as an international leader in our field.

Applications close: 31st October 2013 (11:30pm AEST)

 

 

  [返回本期目录栏]

 

-------------------------------------------

Linked to a Research Project of the Spanish National Research Program

NUMERICAL REACTIVE TRANSPORT MODELS FOR LOW-PERMEABILITY DEFORMING POROUS

AND FRACTURED MEDIA (Ref. CGL2012-36560)

Principal Investigator: Javier Samper

 

CALL FOR CANDIDATES: The information on the national call and the submission of applications was published in the Official State Bulletin (BOE) of August 14th, 2013 (see the link below):

http://www.idi.mineco.gob.es/portal/site/MICINN/menuitem.dbc68b34d11ccbd5d52ffeb801432ea0/?vgnextoid=68eb71d255dcf310VgnVCM1000001d04140aRCRD

CONDITIONS: Research Contract. Annual Salary 20,600 €. Up to 4 years with additional funding for mobility.

PURPOS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ophisticated numerical wáter flow and reactive transport models for porous and fractured media. Research will lead to the completion of a PhD Dissertation

APPLICATIONS: The candidates must submit their applications through the web of the Spanish Ministry of Innovation.

CRITERIA FOR SELECTION: Academic records and the adequacy of the candidate achievements to the needs of the Reserach Project. We look for candidates with proven background/experience/ knowledge on Groundwater Hydrology and Numerical Programming.

DEADLINE: Open from August 26 to Septmeber 10th 2013 at 15:00.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期刊

-------------------------------------------

《计算机辅助工程》
第22卷第4期

工程数值仿真与CAE算法

气柱共振和涡轮增压器喘振噪声分析(作者:杨景玲,张燕,翟若愚,宋兆哲,杨日,孙书艳)

整车建模和转向性能分析(作者:曹明伦,杨财)

子结构方法在汽车约束系统固定点强度模拟中的应用(作者:吴峻岭,罗登科)

径向载荷下胎唇对钢制车轮胎圈座作用力分布的影响(作者:刘俊辉,刘献栋,单颖春,张海,王杰功)

混合空气悬架系统侧倾仿真(作者:李战伟,赵燕玉,李杰)

柴油机气缸盖鼻梁区热机耦合疲劳分析(作者:盖洪武,程颖,姚秀功)

基于SiPESC.OPT的透平低压排汽缸优化设计(作者:赵坚勇,初鹏,隋永枫,李超,傅一飞)

基于PythonAbaqus二次开发在层压板修理模拟中的应用(作者:郭霞,关志东,刘遂,陈萍,刘佳,王欣晶,邱太文)

卫星推进系统复合材料高压气瓶爆破失效分析(作者:李玉峰,靳庆臣,刘志栋,王小永)

再入系统的热流分析(作者:李伟杰,武洁,叶正寅)

基于Adams的列车碰撞三维动力学模型和仿真(作者:孙继武,任利惠,王文斌)

船用复合材料螺旋桨性能数值预报工具开发和应用(作者:陈晴,唐文勇,杨晨俊)

基于CAE技术的注塑模组合型腔流动平衡设计及工艺分析(作者:赵亚穷,韩健,张鸿洲,王一麦,杜云海,闫辰光,刘春太)

核电厂最终热阱冷却塔内填料装置的抗震分析和评价(作者:于浩,黄庆,曹明,赵飞云)

支持网络建模和仿真的Modelica模型管理框架(作者:周佳玲,熊体凡,万立)

基于表达式树的Modelica单位检查和推导(作者:赵建军,陈闻豪)

网络环境下协同虚拟拆卸训练平台(作者:李世其,冯雅清,王峻峰,朱文革)

岩石材料变形破坏过程应用程序开发(作者:朱利峰,徐金明,周亦骏)

应用技术与技巧

JSTAMP/NV在多工位级进模冲压仿真中的应用(作者:蔡智华,刘红武,黄圣楠,王志强,李彦波)

CAE软件操作小百科(16)(作者:胡牧原,张锴,武秀根)

行业动态与访谈

计算机辅助工程及其理论研讨会2013(CAETS 2013)成功召(作者:)

2013LMS中国用户大会在青岛成功召开(作者:)

信息

LMS推出3D仿真解决方案新版本(作者:)

上海海事大学杂志总社蝉联“上海市新闻出版行业文明单位”称号(作者:)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应用数学和力学 2013348

固体力学学报 2013344

力学学报 2013454

工程力学 2013308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值得推崇的“游学”意识

(摘自科学网刘庆生博客)

 

一位在美国东部一所大学做博士后的年轻人告诉我,他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将于10月底结束。他计划在最后2个月安排一点时间去东部几所名牌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同行那儿“游学”一番,加上他自己所在学校及临近的哈佛大学。这样在他整个博士后研究期间就能够与多所世界一流大学专业同行亲密接触,进行面对面交流,这对于他后续科学研究发展应该会有很大帮助,我很赞赏他的这种“游学”意识。当然这种“游学”目的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之上,不能等同于我们周边一些带有明显“私利”目的四处奔波的“游关系”活动。这些人去拜访一些权威同行目的是建立一些庸俗的“人际关系”,他们自身并没有什么像样成果可以展示给人家看,无非是在酒桌上卑躬屈膝死劲恭维人家,暗示或明示人家在国家或企业项目分配和科技奖励评审等关乎他们自身利益事情上多多关照。这位年轻人准备将自己博士后期间的研究成果与研究中最新一些想法坦诚与同行进行交流,认真听取同行意见,并在可能条件下考虑合作研究,实现双方共赢的意愿。

我理解的“游学”是指利用某些机会(包括因公和因私),例如出席会议或者访问某一个特定目标以外自主安排的到某些学术机构或学术同行哪儿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是一种非正式学术活动。“游学”是对这类活动褒义的调侃称谓。这种“游学”活动在学术氛围浓厚的欧美名牌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中比较常见。这次年轻人的“游学”意识就是受到同一个办公室的秘鲁籍博士后的影响。这位博士后从事“机器学习”研究方向,他的导师及导师的老师在圈内很有名气,为他“游学”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他经常利用出差机会访问驻地附近某些机构的学术同行,“获利”不小,所以他在办公室呆的时间明显比年轻人少得多,在学术圈内非常活跃。

鉴于这位年轻人在专业领域已经取得的初步成果及影响,他已经收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他们领域的大牛VP教授正式邀请。他告诉年轻人,已经指示他的秘书和一位博士后负责接待他的来访,安排学术报告及小范围专业同行讨论会。还有哥伦比亚大学,马里兰大学及弗吉尼亚理工教授的正式邀请。因为年轻人国内亲属在纽约附近有一位朋友,多次电话邀请他们小两口去玩几天。因此,近日刚刚完成了第一站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游学”活动,因为这两所大学位于纽约市内及周边,访亲和“游学”两不误。他告诉我,通过与这两个世界名校专业同行(他们主要是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及访问学者三部分人,普林斯顿大学的访问学者中有一位来厦门大学的老师)的学术交流感受颇深。

第一站“游学”后,他发现,只要我们勤奋、努力、刻苦和认真做自己的科学研究,你的成果就可以与你心目中的这些名校同行媲美,你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小看了自己。同时他也发现,在这些名校读研究生的最大“优势”除了名校的良好学术氛围和高水平的平台条件外(这已经是国内大学望尘莫及),就是“必须靠自己”,因为你不可能经常围着老师转。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生说,他们一年也见不到几次牛导师VP教授。秘书告诉来访的年轻人,她刚接到VP教授通知,叫他的博士生做好准备,他将于近期安排听取学生汇报,每人半小时。这是我们国内一些希望导师“手把手教”的研究生不能接受的现实。我想在这些牛导师那儿,可能连起码的“师傅领进门”也难以做到,全凭学生自己“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将名校的资源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才可能在这样的牛校成为一位“牛学生”,否则你就很可能成为一名牛校的匆匆过客而已,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资本。

由于9月17日年轻人将随他MIT导师参加在华盛顿马里兰大学召开的一次小型学术会议,这是他们一个大型合作科研项目交流讨论会。因此,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完成对马里兰大学和弗吉尼亚理工两所大学的“游学”活动。其中弗吉尼亚理工的教授是他去年在爱尔兰一所著名大学博士后导师(他利用学术年假受邀在那儿带研究生和指导博士后),在一年半的接触中,这位教授很欣赏年轻人的才华,多次邀请他去弗吉尼亚理工电子工程系讲学。这样只剩下哈佛大学的“游学”任务了,哈佛大学就在身边,访问交流时间安排比较自由。

当然,这种“游学”形式首先基于游学者本身的学术水平及意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学术上成果平平,在国际同行中没有什么正面影响力的学者,要想“游学”恐怕也难以做到,“一厢情愿”游学的事情自然难以实现。我认为,要想让游学有所收获,需要提前做好功课。一是自己的科学研究需要广泛国际化,这方面科学网上很多海外牛博主的这类博文写的很好;另外就是平常要经常与同行联系,现在咨询如此发达,了解同行学术进展非常容易。一旦发现同行的新成果就要“如饥似渴”学习,让你的科学研究与同行之间基本保持“步调一致”,当然,如果你能先行一步就更好。在这样的背景下,你的“游学”活动一定会得到国际同行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

据我所知,国内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比较重视这种“顺手交流”的“游学”形式。这些学者具备了两个游学基本条件:自己有东西值得和同行交流;在国际同行中有一定的知名度,至少相互阅读过各自文献,了解对方的成果特色。但是,对于我们一些科学研究处在“初创期”年轻人(博士研究生),他们的学术影响力还很有限,要想获得一些牛人同行的邀请有点困难。这时你的游学的方式可以灵活一点,也可能要采取一点“迂回战术”。例如利用你在国外学术机构中同学关系,甚至导师关系积极联系,真诚表明学习意愿,将自己一些很不成熟的学术想法进行交流。因为,你作为一个学生,这种理念别人是可以接受的,即使你的学术观点或想法有时显得有点“稚嫩”。

据我所知,作为一个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业学者,学术交流的意义不言而喻,为此我专门写过一篇博文:“学术交流是研究生期间的重头戏”,一位年轻人评论说学术交流算不得:“重头戏”,我想他也许还没有尝到甜头,没有深切感受。我们一些年轻人对于学术交流的意义很清楚,但是总不是很主动,尤其在与欧美大学或研究机构联系交流对象时,往往将重点放在一些华人学者身上。有人曾经戏称国内一些研究人员在国外大学或学术机构的华人教授那儿做访问学者多年,吃住和办公室打交道的对象都是来自中国的学生和同行,几年后回来,连英语口语都张不开口,其成果可想而知。诚然,这些华人学者中有的科学研究做的也很不错,成果斐然,但是我却总是建议他们应该直接到欧美籍教授那儿访问,享受风格俊然不同的多元化学术风格和习俗,这对于一个中国学者学术的全面健康成长一定十分有利。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