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24卷,第2期,2013年10月25日

 

编辑组:http://em.hhu.edu.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邮件列表目前由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维护,依托于江苏省力学学会信息工作部武汉先导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卓力特光电仪器(苏州)有限公司协办

                 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高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3万余项

      多介质流体的建模与数值模拟国际研讨会纪要

      2013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发展论坛会议纪要

      《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第二版)》近日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学术会议

      Multiphysics Modelling of Porous Media: Geomaterials, Biomaterials and Others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mputer Methods and Advances in Geomechanics

     招生招聘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与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博士生奖学金项目

      Tenure-Track Faculty Position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学术期刊

     《计算机辅助工程》(2013年增刊2目录)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网络精华

     从诺贝尔科学奖看我国科学界的短板

   友情链接

   Fractional Derivative & Applications Express Vol9, No1, Oct 15, 2013

  “水的文摘”文摘第8卷第120131005

 

=======================================================================================

新闻报道
 

-------------------------------------------

 

  高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3万余项


摘自科学网)

 

    记者从教育部10月11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被誉为科学研究“种子基金”的“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设立至今,已有229所高校申报,共资助科研课题31947项。
据了解,该项基金起源于国务院1982年对中央所属88所重点高校增拨的2000万元科研经费,1985年定名为“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4年,该项基金资助范围从中央部委高校扩大到全国具有自然科学博士学科的高校。
    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基金总经费为3亿元,近5年经费年均增长率达19%。基金资助的许多项目直接催生了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促进了高校博士学科点和学术团队的建设与发展,成为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推动力。据该负责人介绍,为挖掘青年教师科研潜力,2007年该基金设立了新教师类课题,资助在博士点工作3年以内、45岁以内的青年教师开展科研;2011年又增设了“优先发展领域课题”,资助国家8个领域的前沿性、创新性基础研究;2012年,设立了与香港研资局合作项目,加强两地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多介质流体的建模与数值模拟国际研讨会纪要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2013年8月12-14日,由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计算流体力学专业组主办,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IAPCM)、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CSRC)、计算物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性能数值模拟软件中心(CAEP-SCNS)联合承办的“多介质流体的建模与数值模拟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8月12日上午,研讨会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软件中心报告厅开幕。开幕式由会议主席王双虎研究员主持,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所长李华研究员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他简要介绍了目前多介质流体建模与数值模拟的重要学术意义和应用前景,回顾了2009年和2012年我所举办多介质流体国际研讨会的历史,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能够进一步深化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与国内外同行在多介质流体建模与计算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并对与会的国内外同行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
    出席本次研讨班开幕式的领导和专家有贺贤土院士、李华研究员、江松研究员、莫则尧研究员、应阳君研究员等。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罗礼诗教授、北京大学汤华中教授等嘉宾也应邀与会。
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香港、德国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10余位海外知名专家应邀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其中包括美国Stonybrook大学J. Glimm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国家科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S. Abarzhi教授(Turbulent Mixing and Beyond系列国际会议主席)、美国San Diego State 大学的Wai Sai Don教授、法国波尔多大学R. Abgrall教授、意大利特兰托大学E.F.Toro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的徐昆教授、德国数值分析研究所的Gerald教授、德国Johannes Gutenberg大学的Lukacova-Medvidova教授等。来自俄罗斯联邦核中心VNITF研究所和俄罗斯科学院自动化所的一批同行也应邀与会。
    与会并做报告的国内著名学者有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申义庆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中国海洋大学高振教授,上海大学茅德康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王成教授,中国空气动力研究发展中心李志辉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陈斌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的丁航教授和徐岩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春武教授,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的邓小龙特聘研究员等。来自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广州等国内相关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与学生15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及随后三天的研讨会。
    本次会议上午都安排为大会邀请专题报告,下午两个分会场的邀请报告,以便于更充分地进行交流讨论。其中45分钟的大会专题报告以及30分钟分会场报告,都包括五分钟提问。为了解海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合作,为Glimm教授等著名海外学者分别安排了两次的专题报告,每次45分钟。这些报告涉及许多前沿的热点问题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参会者的浓厚兴趣,大家进行了热烈讨论。
    本次研讨会议题主要包括多介质流动的拉氏、ALE和欧拉方法、湍流混合建模与计算、流体力学高精度和高分辨率格式、多相流和复杂流体的模拟与应用等几个方面。J. Glimm教授展示了他们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介绍了他们发展湍流模拟的基本思路,并对如何验证其数值结果的正确性做了深入论述。Gerald教授、S. Abarzhi教授等关于湍流混合的建模与计算方法也是吸引了与会人员的浓厚兴趣。Lukacova-Medvidova教授、E.F. Toro教授、R. Abgrall教授、徐昆教授、申义庆研究员在高精度与高分辨率数值格式方面做了精彩报告。王春武教授、唐维军研究员、茅德康教授等在多相流和复杂流体的数值模拟与应用方面做了精彩报告。
    8月14日下午,历时三天的多介质流体国际研讨会顺利结束。田保林研究员代表会务组向与会的海内外专家和同行表示了衷心感谢。
    参加研讨会的所内外同行普遍认为,能够邀请到国际上多介质流动数值模拟方面的著名学者做专题报告,并进行充分的讨论,感到受益匪浅。会后与会人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

 

 

 

[返回本期目录栏]               

 

 

-------------------------------------------

 

 

2013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发展论坛会议纪要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由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办,辽东学院承办的“2013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发展论坛”于2013年8月27-28日在辽宁丹东召开,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25位委员以及包括资深的专家、杰青、优青获得者等18位特邀代表参会。
    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徐鉴教授主持8月27日上午的开幕式,他对徐健学、梅凤翔和陆启韶三位老专家前来参加本次论坛表示了热烈的欢迎。辽东学院党委书记周立教授致欢迎辞,他向与会的委员和代表介绍了辽东学院和丹东的基本情况;梅凤翔教授代表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的历届领导发言,他简要回顾了从六十年代一般力学的创建到如今成为力学学科重要分支的动力学与控制的发展历程,肯定了历届主任委员对学科发展和建设所作出的辛勤努力,希望能进一步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培养出一批年青的、更有作为的拔尖人才;张攀峰项目主任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言,他从亲身感受出发,对动力学与控制学科队伍难能可贵的老中青结合、团结向上的氛围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希望本次论坛能结合十三五规划的制定,着重对动力学与控制的内涵和定义展开研讨,进一步明确能代表学科特色的旗帜性问题。
    会议邀请报告分别由辽东学院郭永新校长、上海大学陈立群教授和解放军理工大学王在华教授主持。北京理工大学梅凤翔教授介绍了“分析力学的学科发展”,他在总结回顾学科发展的相关文献后,提出了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强调可控系统也是分析力学的一个专题,非线性动力学、几何动力学、数值计算等如何与数学学科更好地交缘,动力学方程添加附加项后是否还能保持原系统的性质等值得关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陆启韶教授介绍了“关于深化动力学与控制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加强人才培养的一些看法”,他提出了广义力学体系概念,指出学科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研究对象和概念的扩大和转移,以及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的拓展和传承,描绘了先进智能系统的力学-控制-信息一体化动力学分析和设计的蓝图,并对本学科基础性研究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北京工业大学张伟教授介绍了“动力学与控制学科的未来发展”,他指出了目前学科所面临的几大挑战,主要有国际化的挑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挑战、学科自身发展需求和内在动力的挑战、实验研究的挑战、拓展学科发展空间的挑战以及人才队伍面临的挑战;提出未来动力学与控制学科的发展布局,应立足于学科的前沿问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促进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北京大学刘才山教授介绍了“基础力学在力学学科和工程应用中的作用”,他阐述了基础力学和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力学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其所涉及的问题较难,不仅需要给予长期的关注,还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和支撑;所涉及的问题往往具有高度概括性,对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一般不能立竿见影,在工程应用中的传播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基于此,他认为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应着重于基本问题的提炼,基本概念的诠释,理论体系的建立,建模方法的创建和计算方法的完备,并加强概念与理论体系的推广与应用。
    北京理工大学岳宝增教授介绍了“复杂航天器刚柔液控非线性耦合动力学研究进展”,指出目前的多体动力学方法还不能有效处理带有液体的充液动力学系统,不同参数类型和非线性共振条件下液体晃动动力学问题有待进一步理解,高维系统分叉问题、变参数问题、微重力条件下问题,如接触线动力学模型、大幅晃动等效模型、多模态晃动模型等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他提出刚液柔控耦合系统本质上是一欠驱动系统(含调节器数目少于系统自由度的非线性系统),应积极开展非线性自适应控制技术在航天器液体晃动补偿方面的应用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曹登庆教授介绍了“面向工程应用的动力学与控制关键科学问题探讨”,他针对目前复杂结构固有特性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局限性等,多场耦合系统动力学计算中的气动力建模与适用条件等,以及复杂机构运动与结构振动的协调控制中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亟待解决的14个基础科学问题。
    随后的自由讨论由徐鉴教授主持,围绕着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发展史以及“十三五”规划的科学问题,与会的各位代表各抒己见,展开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赵晓华等多位教授先后发言:
赵晓华教授从基础研究的角度出发,对Hamilton系统近期研究工作的思想方法予以肯定,并提出要加强这方面成果的应用;邓子辰教授进一步强调物理问题与数学手段有机结合的重要性,提出如何把基础研究中发现的守恒性、不变性等物理特征,结合数值计算的手段使其能真正反映到工程实际问题中;徐健学教授提出在交叉学科中,动力学应注重突出学科的特色;金栋平教授提出应加强动力学与控制学科与其它诸如智能材料、结构动力学、发射动力学等应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提炼出具有学科特色的科学问题;黄志龙教授从学科人才培养的角度,建议不仅要请进来(人才引进),更要走出去(联合培养学生);徐伟教授认为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定位需明确,学科的制高点要了解,要善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坚守学科制高点;丁千教授明确指出了力学学科的基础性特征,在大多数的重大工程需求中或多或少总与(动)力学相关;毕勤胜教授再一次强调了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定位明确的重要性,对学科的发展方向需有包容性。徐鉴教授对各位代表的建议作了总结性发言,希望各位代表对“十三五”规划中动力学与控制学科的发展方向作进一步的思考,提出较为明确的科学问题。
    最后,陈立群教授通报了将于2014年8月在上海召开的第四届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国际会议(ICDVC-2014)的筹备情况。会议还确定了2014年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发展论坛将于明年7月中旬在甘肃兰州举行,兰州交通大学的褚衍东教授代表承办方介绍了会议的筹备设想。
    本次会议由辽东学院承办,学院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会务接待工作出色周到,获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赞誉,同时会议也得到了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返回本期目录栏]               

 

 

 

-------------------------------------------

 

 

 

《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第二版)》近日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河海大学陈育明供稿

 

 

    本书是在《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陈育民,徐鼎平编著,2009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发行)的基础上修订完成,增加了很多新的应用经验和工程实例。第二版囊括了静力分析、流固耦合分析、非线性动力分析以及热力学分析等方面内容,为软件用户的入门及提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FLAC/FLAC3D软件的操作方法、基本理论和工程应用,适合土木工程、水利工程、采矿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共21章,即基础篇(第1章~第7章)、专题篇(第8章~第14章)和应用篇(第15章~第24章)。基础篇的主要对象是软件的初学者,主要介绍软件的功能与特性、FLAC和FLAC3D的入门知识、前后处理的基本方法以及初始应力的生成方法等,通过这些章节的学习可以使初学者达到快速入门的目的。专题篇主要针对FLAC3D中的一些常用功能做较深入的探讨,包括接触面、结构单元、动力分析、流固耦合分析、自定义本构模型以及边坡安全系数求解等,通过这些专题章节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基本思路。应用篇介绍了FLAC和FLAC3D在岩土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实例,包括冰渍土边坡稳定性分析、阪神地震的液化大变形分析、抗液化排水桩的抗震分析、深基坑开挖分析、板桩码头的变形分析、盾构隧道开挖的数值模拟、群桩负摩阻力特性分析、软弱土层的冻胀性能分析、基坑工程中既有下穿隧道隆起变形分析等,这些实例囊括了所有专题章节的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中有些实例也是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另外,本书还对FLAC/FLAC3D软件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软件的错误提示做了总结,并对软件学习提出了一些建议。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学术会议

-----------------------------------------

 

Multiphysics Modelling of Porous Media: Geomaterials, Biomaterials and Others

 

 

 

Dear Collegue,
            We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or someone from your group to present a communication in the Minisymposium Multiphysics Modelling of Porous Media: Geomaterials, Biomaterials and Others
            We are organizing at WCCM XI - ECCM V.
            Authors are invited to submit electronically their abstracts (1 page) through the Congress web site (http://www.wccm-eccm-ecfd2014.org/) before November 29, 2013.
            We would appreciate very much your response to this invitation at your earliest convenience. Then, also please give us a tentative title of your contribution.
            Abstract and Full Paper Submission:
            Abstracts should outline the main features,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as well as their general significance, and contain relevant references.
            The Abstract can be submitted directly in its final format. Authors will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replacing the file by an updated version after the acceptance notification.
            The Congress Proceedings (including full papers only) will be edited electronically. Deadline for submission of the full paper is February 28, 2014. Submission of Full Paper is not mandatory.
            All submissions must be written in English.
            Format templates are available at http://www.wccm-eccmecfd2014.org/frontal/Instructions.asp.
            Authors are asked to send the files in .pdf format (mandatory).
            The final Abstract in format for publication will be required by February 28th, 2014.
            Please note that final acceptance of papers for presentation is conditional to receiving the final Abstract and the payment of the presenting author's congress registration fee during the advance period (by February 28th, 2014).
            Only one presentation per delegate is allowed.

    Yours Sincerely
    Younane N. Abousleiman - PoroMechanics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USA
    Stefan Diebels - Universität des Saarlandes, Germany
    Lorenzo Sanavia -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Padova, Italy


        

 [返回本期目录栏]

 

 


-----------------------------------------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mputer Methods and Advances in Geomechanics

 


To whom it may concern,


        Within the 14th IACMAG conference, we are organizing a minisymposium devoted to the geomechanical issues that arise in energy production techniques.
        Given your expertise in the domain, we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to participate to the mini-symposium. The deadline for the submission of abstracts on the conference website http://www.14iacmag.org/?page_id=88
is November 20, 2013. Please indicate that you wish to participate to this minisymposium and let it know to one of us. We look forward your contribution.

Minisymposium background
        Energy extraction from saturated reservoirs requires enhanced methods, especially permeability enhancement by mechanical, chemical, thermal, electrical, or alternative innovative methods.
        Methods of analysis should account for the couplings between mechanics, fluid flow, thermal flow, phase change.
        A multiphase approach including the solid, natural and injected fluids and gas/steam should also account for the elastic, plastic and possibly time dependent behavior of the solid skeleton. Contributions may consider continuum thermomechanics and mixture theories or use discrete approach.

Targeted domains include
        - 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s (EGS)
        - unconventional gas and oil: methane hydrates, production of oil and natural gas, methane hydrate and stability of seafloor
        - reservoir geomechanics: gas and oil deposits
        - marine geotechnology: stability of sediments and marine slopes
        - CO2 sequestration: injection and stability of the storage
        - enhanced oil recovery methods (EOR)


Symposium organizers

        Pr. S. Kimoto, Kyoto University, Japan kimoto.sayuri.6u@kyoto-u.ac.jp
        Pr. Benjamin Loret, INP Grenoble, France Benjamin.Loret@grenoble-inp.fr
        Dr. Koji Yamamoto, Japan Oil, Gas and Metals Nat’l Corporation, Chiba, Japan yamamoto-koji@jogmec.go.jp


Conference website http://www.14iacmag.org/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招生招聘
-------------------------------------------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与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博士生奖学金项目

(昆士兰科技大学刘发旺教授供稿)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QUT)与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SC)合作,向有意到昆士兰科技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中国学子联合提供丰厚的奖学金。我们欢迎从事分数阶微分方程的研究的研究生申请中国国家留学基金,来昆士兰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和留学。

1. 申请的专业: 计算和应用数学:从事分数阶微分方程的研究
2. 申请人条件:
• 需符合中国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规定的申请条件。
• 需申请就读博士课程。
• 需获得入读昆士兰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的无条件录取通知。因此,申请人必须达
最低语言要求 IELTS(学术类)考试总分6.5分,各单项成绩不低于6.0。
3. 奖学金金额:
• 昆士兰科技大学将提供整个学位课程的学费:博士研究生三年。
• 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提供按中国政府奖学金标准确定的生活费、一次性往返国际旅费、海外健康保险费和签证费。
4. 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及访问学者:
昆士兰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也欢迎从事分数阶微分方程的研究的优秀年轻教师和优秀在职博士生(做为联合培养)申请中国国家留学基金来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留学。
5. 咨询方式:
请联系: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刘发旺教授
Email:f.liu@qut.edu.au
QQ: 2682942006

 

  [返回本期目录栏]

 

 

-------------------------------------------


Tenure-Track Faculty Position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University (NCSU) expects a tenure track faculty position to be filled in the area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Exceptional candidates in all areas with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are encouraged to apply; applicants with expertise in modeling of structural systems or materials ar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The CCEE Department and College of Engineering have state-of-the-art laboratory facilities that span from nano-scale to full-scale, equipped to study many aspects of civil engineering systems from material characterization to large-scale structural systems, thus providing unique opportunities for collaboration. Additional department information can be found at www.ce.ncsu.edu.
        We are seeking a colleague to join a vibrant department with 47 faculty members, about 800 undergraduates and 315 graduate students.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 will be expected to develop a strong externally funded research program, and teach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cours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especially in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Successful candidates will be expected to participate in multidisciplinary initiatives to support the missions of the department and the college. Appointments are expected to be at the assistant professor level, although exceptionally qualified candidates may be considered at higher levels. An earned doctorate degree in civil engineering or a closely related field must be obtained prior to start date.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and a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license are desirable.
        Interested applicants should apply online at https://jobs.ncsu.edu/postings/search, department 140301, position #00000568. Applicants should include a resume, a statement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terests,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transcripts, up to three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and contact information for at least three references. Review of applications will begin on October 31, 2013, and applications will be accepted until the position is filled. We anticipate an August, 2014 starting date.
        AA/EOE. In addition, NC State welcomes all persons without regard to sexual orientation or genetic information.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requiring accommodations in the application and interview process please call (919) 515-3148. Final candidates are subject to criminal & sex offender background checks. If highest degree is from an institution outside of the U.S., final candidates are required to have their degree verified at www.wes.org. We welcome the opportunity to work with candidates to identify suitabl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spouses or partners.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学术期刊

-------------------------------------------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13年增刊2目录)

 

航空航天

薄壁金属管吸能器的吸能特性分析(作者:徐磊,贾大伟,俞麒峰)

基于SIMULIA SLM的协同设计仿真管理平台开发(作者:刘广,杨积东,司马珂,刘小波,苗晓婷,焦晓娟)

基于XFEM的折弯片断裂仿真(作者:霍金东,王涛,柳占立,由小川,庄茁)

基于Isight的BLISS算法框架(作者:王晓东,谢中朋,崔亚辉)

某卡扣连接过程的数值模拟(作者:王群,姚东)

基于Abaqus的复合材料板冲击特性分析(作者:朱东俊,葛亮,刘莹,叶亚龙)

基于分段曲线拟合的HTPB固体推进剂损伤数值模拟(作者:沙宝林)

 

汽车

基于Abaqus的汽车发动机罩应力响应分析(作者:邓雄志,王力,邱俊杰)

基于Abaqus二次开发插件的汽油机气门座圈和导管变形分析(作者:崔权,王艳军,邬文睿)

汽油发动机机体强度和缸套变形分析(作者:王艳军,崔权,张小矛)

发动机部件强度和刚度评价及疲劳分析(作者:李相旺,李欣,张志明,黄凤琴,尹曼莉)

基于Abaqus的汽油发动机排气门温度场模拟分析和试验(作者:黄凤琴,李双清,王伟民,李欣,张功晖,张志明,万建)

悬置支架强度分析和拓扑优化(作者:汪学生,王洪斌,徐作文)

排气歧管热机耦合强度和密封压力模拟分析(作者:郭丽,杨苑君,齐洋,江凤妮)

基于Abaqus的机油加注口盖密封分析(作者:张志明,黄凤琴,靳晓妍,李相旺,王伟民,蔡志强)

基于Abaqus的汽油机进气歧管爆破强度分析(作者:李欣,李力,黄凤琴)

V形卡箍密封性能数值仿真(作者:谭海,司庆九)

发动机排气歧管热应力分析(作者:冀国微,魏丕勇,刘晓)

某发动机连杆高周疲劳分析(作者:周昭求,张静)

某发动机曲轴箱有限元分析(作者:李辉,张静)

某发动机主轴承盖优化设计(作者:韩玉伟,赵宝新,关莹)

发动机排气歧管流固耦合仿真(作者:石勇,李斌,廖善权,袁晓军)

基于Abaqus的催化器总成热循环应力分析(作者:徐兵)

Abaqus在某发动机主轴承螺纹孔强度分析的应用(作者:姚建军,蓝宇翔,余小巧,王营)

发动机缸体线性与非线性对比分析(作者:李波,钱得猛,胡昌良,路明,玮玮,昂金凤)

基于Abaqus的发动机主轴承壁仿真方法(作者:路明,朱凌云,胡昌良)

基于Abaqus的发动机缸体缸盖耦合仿真分析

基于Abaqus的某柴油机排气歧管热固耦合分析

基于Abaqus的某汽油机排气歧管隔热罩优化分析

基于Abaqus的喷油器孔板密封性分析

某柴油机缸盖强度计算

基于Abaqus的汽车燃油系统结构强度分析

基于Abaqus的汽车天窗顶盖刚度分析

基于目标分解方法的复杂系统优化设计

汽车踏板强度模拟方法

基于Abaqus结构分析结果的车轮寿命预测

Abaqus在车身外覆盖件抗凹性分析中的应用

Abaqus在手套箱有限元分析中的应用

汽车钣金结构有限元分析的精度

基于Abaqus的稳定杆失效分析及优化

基于Abaqus的橡胶密封垫对比分析

基于Abaqus显式分析的行李箱盖关闭力分析

汽车车门过开启有限元分析

校车车身模态分析

基于Abaqus的汽车聚氨酯产品结构优化分析

基于S N和FKM标准的橡胶元件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某轻型客车翼子板抗凹性分析和优化

某型汽车悬架衬套有限元与试验分析

某载货车电瓶支架断裂分析及结构优化

某载货车动力总成后悬置托架疲劳强度分析

重型载货汽车前轴疲劳性能计算及试验验证

基于Isight的电动汽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优化

紧固件稳健性设计对动力总成悬置强度影响

基于Isight的仪表板横梁优化

多连杆后悬副车架结构及衬套优化设计

基于Sculptor和Isight的SUV前阻风板结构优化

基于Tosca的油底壳振动性能条纹优化

Abaqus在轿车车门下沉量分析中的应用

基于多目标梯度优化算法PE HMGE的动力总成悬置解耦优化

 

船舶和海洋工程

水下非接触爆炸作用下的船体结构响应分析(作者:祝祥刚,刘莹,陈舸,鲍超明)

Abaqus在船用柴油机研发中的应用(作者:刘利军,吴朝晖,李帆)

柴油机缸盖有限元分析(作者:董晶瑾,尹子峰,夏倩,刘利军)

船用柴油机连杆结构有限元分析(作者:胡安元,刘利军,张琼宇,王奎)

A形吊耳强度有限元分析(作者:程玉芹,王朝,刘昆)

集成上层建筑开口群力学性能分析(作者:王龙侃,祝祥刚,陈舸,刘莹)

水下爆炸载荷作用下加筋板的动态响应分析(作者:陈舸,王龙侃,祝祥刚,孙登成)

箱形梁结构船体水下非接触爆炸冲击环境分析(作者:吴铭,孙登成,姬秀滨,吴子奇)

基于Abaqus的卷管式铺管的卷管过程仿真(作者:曹先凡,秦延龙,刘振纹,祁磊)

导管架平台海上安装接口软件Sacs2Abaqus设计(作者:祁磊,孙宝龙,曹先凡,姚志广,赵开龙)

 

机械和铁路

基于Abaqus的手持式电动工具跌落仿真(作者:余芳)

基于优化法的金属材料应力-应变曲线反演(作者:饶立强,章胜冬)

基于Abaqus的过盈装配有限元分析(作者:刘长虹,陈亮,林妹妹,翟红章)

致密砂岩油层改造压力作用下双筒液压封隔器弹塑性承载能力三维数值分析(作者:沈新普,沈国阳)

复杂结构井钻压值的有限元数值计算(作者:沈新普,沈国阳)

流固耦合仿真技术在中小型企业中的应用(作者:刘东旭,孙鹏劼,翟奋楼,刘超)

基于Abaqus的叠层器件有限元分析(作者:刘长虹,朱星宇,余沁智,张恒)

基于Isight的CSSO算法框架(作者:杨学永,郭晓光,崔亚辉)

闭式单点压力机结构的强度分析(作者:史冬岩,高山,宋经远,郭江华)

基于Isight与Tosca的抗侧滚扭杆装置优化分析(作者:卜继玲,王京雁,吕士勇,李伟,赖宇阳)

Abaqus重启动分析技术在风力机齿轮箱弹性支撑强度分析中的应用(作者:葛琪,黄友剑)

某型整体式抗侧滚扭杆的弯曲变形分析(作者:罗燕,陈天鸥,吕士勇,罗斌,刘文松)

利用Abaqus进行模块化试验工装的设计方法(作者:李心,王永冠,王叶青,林达文,王进)

使用Include构建面向对象的Abaqus分析(作者:王永冠,卜继玲,姜其斌,李心)

某型横向橡胶止挡结构优化设计(作者:曾晶晶,李伟,卜继玲,黄友剑,赖宇阳)

多轴承载下基于Mullins效应的非线性刚度的分析方法(作者:张友南,黄友剑)

橡胶元件研发领域中关键技术的应用与展望(作者:王雪飞,黄友剑,程海涛)

 

土建

混凝土塑性弥散裂缝模型和应用(作者:许军才,沈振中)

达索V6平台桥梁建模分析一体化探索和应用(作者:张磊)

Abaqus在建筑结构领域的创新应用(作者:原中晋,宫贞超,袁锐文,卢雷)

采用Abaqus对某大楼结构做大震性能校核(作者:宫贞超,袁锐文,卢雷,原中晋)

某超高层结构大震弹塑性分析(作者:卢雷,原中晋,袁锐文,宫贞超)

基于Abaqus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复合桩基承载性能分析(作者:仲红俊,亓华龙,冯金巧,潘景山,顾卫东)

合地基三维动力固结过程的数值仿真(作者:张旭辉,张萌,王鹏林)

CPR1000安全壳结构极限承载能力分析(作者:赵超超,李忠诚,董占发)

 

其他

仿真生命周期管理在现实仿真工作中的意义(作者:张译)

基于Abaqus的光学胶动态力学行为分析(作者:薛宗伟)

基于Abaqus子程序的高分子材料本构关系实现(作者:汪品红)

Abaqus在把手静态强度分析和优化中的应用(作者:陈晓慧,江国栋)

Abaqus在压敏胶带分析中的应用(作者:王宝昆,李郑,江国栋)

手机触摸屏抗跌落仿真分析(作者:韩克明,孙志刚,林墨洲)

有限元在心脏瓣膜支架设计中的应用(作者:高全超,刘祥坤,李中华,罗七一)

支架结构对其力学性能影响的有限元分析(作者:陈鸿亮,刘祥坤,袁广银,李中华,罗七一)

基于Abaqus的足部有限元分析(作者:周俊杰,郭朋飞)

基于Abaqus的模态分析方法对比及验证(作者:史冬岩,庄重,高山,宋经远)

Abaqus在某油田套管修复技术中的应用(作者:郭振东,郭慧娟)

Abaqus在西气东输管道穿越中的应用(作者:郭慧娟,耿莉,王雪)

水力压裂过程中微环隙的产生和扩展的数值模拟(作者:朱海燕,赵军,邓金根,赵琥)

Abaqus在饮料包装稳定性评估中的应用(作者:石峰,曾文)

基于Isight的分布式电源优化设计(作者:任洪伟,刘晓)

基于内聚力模型的界面破坏分析(作者:刘伟)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Acta Mechanica Sinica Vol.29 No.5 2013

Mechanics of Materials Volume 69 February 2013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 (Vol. 3 No. 5)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Volume 61, Issue 12 August 2013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从诺贝尔科学奖看我国科学界的短板

(摘自光明日报)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日前揭晓,中国科学家今年依然缺席科学类奖项。早在2001年,杨振宁曾预言,20年内,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肯定能有人获奖。而今,如何看待这一预言?我国自然科学领域何时能实现零的突破?

诺奖与国家整体科研实力密切相关
    去年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公众对于中国人冲击诺贝尔科学奖的信心有所提振。对于国人之于诺贝尔奖的这种急切的渴望,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教授认为,这种关注可以理解,但不必太过。
    “一个国家获诺奖者越多,表明这个国家对国际科学群体大家庭的贡献越大。但诺奖仅是国家实力的标志之一,有的国家偶尔出现一位诺奖获得者,并不意味该国科研实力有多强大,例如巴基斯坦。”他认为,更重要的是该关注国家整体科研实力,实力强大,诺奖获得者自然会不断涌现。
    “科研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欲速则不达。一项研究成果需要十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得到验证和认可。”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高毅勤教授说,纵观历年诺贝尔奖成果,无不如此。他认为,诺贝尔奖不应被看得过重,“它只是一个激励科学家进步的奖项”,从历史上看,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也并未都获颁诺贝尔奖,这并不影响其本身的研究价值和深远影响力。
    生命科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的饶毅教授则认为,公众对于诺贝尔奖的急切关注是一件好事,“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差距,有所警醒”。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忧虑,如不改变现状,“到2049年,中国自然科学仍可能落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


国内科学界的短板在哪?
    诺贝尔奖虽然不代表科研整体实力,但毕竟是比较重要的指标。不少专家指出,要想培养出诺贝尔奖级的科研人才,国内科学界尚有不少需要克服的弊端。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刘平生认为,诺贝尔科学奖原则上注重开创性,一般是基础性研究的重大突破,或是具体某一领域成果的应用效果突出。今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美、德科学家所发现的细胞囊泡转运调控机制正是如此。“这个成果是典型的基础性研究成果,首次破解了细胞内物质运输的‘密码’,对于整个生命医学研究有着‘面面俱到’的重大影响力。”
    他说:“由此可见,开创性和基础性是诺贝尔奖所看重的主要因素。”这正是当前中国科学界的短板。与欧美、日本等国相比,我国科学界开创性的研究还太少。他认为,这种现象与现行的科研人员考评体系有着很大关系,“做那些以他人开创性研究为基础的科研,比较容易发表学术论文,更符合现在以发表科研文章为标准的考评规则。”
    郭光灿则认为,这一现行量化的科研考评体制亟待改善。追逐名利之下,科研价值成为次要问题,很少能有足以引领世界的原创性成果出现。另外,我国长期以来更倾向于发展应用性更强的科技学科,投入大、周期长、见效相对较慢的基础学科被排在后面,近年来才逐渐得到更多的关注。
    科技部部长万钢近日也明确表示:“从国家整体上看,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政府支持的持续时间也不够长,我们还没有一个创新项目能持续到十年以上。”这与往年诺贝尔奖得主动辄几十年的基础研究周期相比有差距。
    在制度层面的改革也同样重要。高毅勤认为,科学家需要思考的自由,允许一部分人能够相对自由地做长期的探索,这需要一个更加成熟的科研环境,而不是被单一化的评价标准和过多的评估束缚住手脚。如何从科研经费配比、考评标准设计等方面进行改变是必要的。


静下心来做科研最重要
    10月11日,万钢表示,预测中国何时能在诺贝尔科学奖方面有所突破,确实是一个难题。不过我们现在也看到了一些重要成果,比如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高温超导等方面已经有些苗头。但是,绝不能心浮气躁,拔苗助长。
    郭光灿也认为,我国近10多年来,科学和技术迅速发展,已具备诞生诺贝尔奖的硬件条件,静下心来做科研最为重要,“多数诺奖获得者并不知道他能获奖,甚至感到意外。他们从事某个课题的研究并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一种追求与探索的强烈驱动。”
    而作为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的马丁•卡普拉斯的学生,高毅勤透露,马丁曾告诉他,在多年前这项获奖研究开始的时候,许多人认为根本不值得做,但他和同伴凭着兴趣坚持了下来。“科学家最应该有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心,这是本质的东西,也是应该从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学习的东西。”
    高毅勤表示,我国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不用怀疑,“我既带过中国学生也带过外国学生,我国的年轻人在科研方面的天赋绝对不比任何国家差,而且更勤奋”。他相信,只要给这些年轻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环境,经过长期的积累,一定会有问鼎诺奖的科研人才出现。 (见习记者 杨 舒 光明日报记者 袁于飞)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