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24卷,第4期,2013年11月25日

 

编辑组:http://em.hhu.edu.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邮件列表目前由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维护,依托于江苏省力学学会信息工作部武汉先导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卓力特光电仪器(苏州)有限公司协办

                 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江苏省力学学会2013年学术大会暨江苏省力学学会青年论坛2013在镇江成功举行

      第十一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第三届面向百亿亿级计算的协同设计国际研讨会(CO-DESIGN2013)”会议简讯

     学术会议

      2014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

      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征文

     招生招聘

      诚招天下英才,共建北大力学

      Opening of PhD student position available at University of Arkansas at Little Rock

    学术期刊

     Acta Mechanica Sinica(Vol.29 No.5 2013)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网络精华

     《国家科学评论》英文版(NSR):新刊问世

   友情链接

   Fractional Derivative & Applications Express Vol9, No3, Nov 15, 2013

  “水的文摘”文摘第8卷第120131105

 

=======================================================================================

新闻报道
 

-------------------------------------------

 

  3万余项 江苏省力学学会2013年学术大会暨江苏省力学学会青年论坛2013在镇江成功举行


摘自江苏省力学学会网站)

 

    由江苏省力学学会主办,南京工业大学、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和东南大学工程力学系联合举办,江苏大学、镇江市力学学会承办的“江苏省力学学会2013年学术大会暨江苏省力学学会青年论坛2013”于10月25-27日在镇江市东郊宾馆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
    大会开幕式由江苏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东南大学郭小明教授主持,江苏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苏州科技学院张毅教授致开幕辞,中国力学学会秘书长、清华大学冯西桥教授,江苏大学副校长陈龙教授到会祝贺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
    大会为期二天,共安排了三个大会报告和四个专场或专题报告会。
    大会特别邀请了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生物力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冯西桥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特聘教授、纳米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郭万林教授;江苏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成原教授作大会报告。他们的精彩报告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力学的交叉、综合、前沿信息,受到与会代表们的热烈欢迎。
    大会期间同时举办了“江苏力学力学学会青年论坛2013”,吸引了来自美国、加纳和中国众多青年学者、博士生、硕士研究生参加论坛。除此之外,会议还设有“实验力学、工程应用”、“计算力学、岩土力学”和“一般力学、流体力学”四个分会场,分别就一般力学、固体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计算力学、实验力学及纳米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教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报告,60余人次报告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达到了良好地学术交流的目的。
    大会注册代表120余人,收到论文70余篇,大会交流论文60篇。学术内容几乎涉及到力学的所有领域,是一次多学科的、综合的、交叉的大型学术活动。经大会学术委员会专家评审,共评出 “教师优秀论文”6篇,“学生优秀论文”28篇。会前出版光盘版论文集1本,会后将到会交流的30篇优秀论文分别推荐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中文版)》、《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发表。
    闭幕式由江苏省力学学会秘书长、河海大学钱向东教授主持,副理事长、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江苏大学骆英教授进行了学术总结,他总结提出了本届学术大会的八个成果和经验:
    1.本次大会的传承作用
    本届大会的成功举行,很好地传承和推动了江苏省力学学会“学术大会”这一综合的学术交流平台的作用。
    2.青年论坛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
    大会期间同时举办的“江苏力学力学学会青年论坛2013”, 为江苏省广大青年力学学者搭建了优秀的学术交流平台。
    3.大会特邀报告反映了力学的交叉、综合、前沿信息
    大会特别安排的三个大会报告,其研究成果丰硕、报告精彩纷呈、反应了当今力学界交叉、综合及最新前沿信息,与会代表反响热烈。
    4.专题报告积极、踊跃,讨论充分、热烈
    专题报告发言踊跃,提问、讨论热烈,各分会场洋溢着浓厚的学术气氛
    5.青年学者、学生走上学术交流前台,成为江苏省力学学会学术活动的生力军
    本次大会受到了广大力学工作者特别是青年学者、研究生的密切关注和积极参与。在收到的论文中,第一作者是青年学者和学生的论文超过70%,到会宣读学术论文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超过全部代表的60%,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学术大会这个平台上得到展示,同时通过参加学术交流,不断学习和提高,取得较大的收获。显示出江苏力学后继有人和不断发展的希望。
    6.与著名期刊强强联合,促进论文成果传播交流
    本次大会所有信息传递和论文的提交都采用网络形式进行,论文全文或摘要收入光盘论文集,既方便了与会代表对论文的查阅参考,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又省掉了大量纸质论文集的印刷,符合“低碳环保”的时代共识。
    本次大会将推荐优秀论文发表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中文版)》等著名期刊,借助于各期刊提供的优秀平台,本次大会的学术成果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发挥更大的影响。
    7.评选优秀论文,激励学者攀登学术高峰
    本届大会评选了优秀论文。这是对获奖论文的肯定和鼓励,更是激励,激励他们继续攀登学术高峰。
    8.与企业联合,推动力学成果的应用
    大会期间邀请知名企业参展,与企业联姻,推动力学成果的应用。
    本次学术大会已圆满结束,我们希望江苏省力学学会全体会员能铭记徐芝纶院士“共赴国难”的慷慨爱国之情和在教学科研中勇攀高峰永无止境的精神,结合国家需求,进一步探索力学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取得更大成绩,我们更期待在下一次学术大会上能够展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欢迎广大力学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教师和学生,经常浏览江苏省力学学会网站,积极参与江苏省力学学会活动。欢迎申请加入江苏省力学学会成为会员,江苏省力学学会除吸纳力学工作者入会外,同时为青年学生专门设立了“学生会员”,欢迎广大学生积极申请入会。江苏省力学学会将更好地为会员和同行服务,不断发展壮大,为学科发展,为科技创新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第十一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2013年10月25-27日,第十一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在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江苏省地震学会、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共同承办,《岩土工程学报》编辑部、《岩土力学》编辑部、《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辑部和《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编辑部共同协办。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土工仪器供应商、出版社等84个单位的388名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共接收论文342篇,分别在《岩土力学》正刊和增刊,《岩土工程学报》增刊,《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及《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正刊与增刊出版论文173篇,论文选用率为50.6%。
    会议开幕式由大会组委会主席、南京工业大学交通学院院长陈国兴教授主持,他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大会筹备情况。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乔旭教授、江苏省地震局张振亚副局长、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戴济群教授级高工、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孔令伟研究员分别致辞,中国力学学会秘书处、《力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周冬冬博士参加了本次会议。
    研讨会以“岩土本构模型与参数研究” 、“岩土工程重大工程实例” 、“岩土试验与测试技术” 、“环境岩土工程” 、“土动力学与土工抗震”为主题开展了深入的学术讨论和交流。会议共安排84个学术报告,其中大会邀请报告19个,专题邀请报告20个,分组报告45个。马巍研究员、陈云敏教授、蔡袁强教授、郑宏研究员、李小军教授、黄茂松教授、王明洋教授、高玉峰教授、王兰民教授级高工、孔令伟研究员、杨光华教授级高工、王建华教授、姚仰平教授、陈正汉教授、王立忠教授、蒋明镜教授、蔡正银教授级高工与李晓昭教授应邀做大会报告,各位专家以独特的视角、个性的语言介绍了各自研究方向与领域的最新成果及前瞻思考,内容涉及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方方面面,不断赢得与会代表的热烈掌声。专题邀请报告及分组报告内容涉及岩土力学数值分析、土工结构物及渗流分析、特殊土力学、土动力学与地震工程等领域,其中有关离散元与胶结模型,固废填埋处理和边坡稳定性分析,软弱土和砂土地基中特殊结构变形,结构性软土力学性状及模型,动载作用下的砂土和粗粒土的力学特性及模拟等是分会场的探讨热点,一批年轻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彩的报告内容,赢得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会议期间,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召开了2013年度工作会议,专委会委员听取了陈国兴教授关于本次会议的筹备情况报告,工作会议讨论了未来三年的工作计划及第十二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承办单位事宜。
    本次研讨会围绕“ 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展开讨论,为全国岩土力学的各位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在研究和探讨“ 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的同时,各行业学者之间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增进了各单位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了全国岩土力学的发展。
    南京工业大学交通学院等承办单位的专家教授、青年教师与研究生为本次会议顺利召开提供了热情周到的服务。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第三届面向百亿亿级计算的协同设计国际研讨会(CO-DESIGN2013)”会议简讯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田荣研究员供稿)

 

    一方面,按照目前的体系结构设计模式,百亿亿次系统的首要设计目标仍然是Linpack测试速度达到Exaflops级别。然而,由于访存能力的增长速度远低于计算能力的增长速度,众多科学与工程计算(如有限元/差分/体积计算等)的访存密集特征使得其加速效果大大受限,最终百亿亿级系统上的浮点效率将更加低下。另一方面,由于浮点运算能力的提高以及数据移动能力相对不足,浮点运算能力正在成为下一顿“免费的午餐”,而数据移动则反而成为严重瓶颈,因此从硬件角度看,单位访存所进行的浮点运算越多越好。这与过去“减少浮点运算次数”的编程习惯和优化原则刚好相反:“好”的数值算法的定义正在发生转变。
    协同设计旨在转变体系结构与科学与工程算法设计人员的思考方向。
    自2010年起,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组织发起的面向百亿亿级计算的协同设计国际研讨会旨在探讨如何在数值算法,体系结构,软件和应用目标之间进行协同设计和协同创新。本年度的(第三届)面向百亿亿级计算的协同设计国际研讨会高端论坛(Co-Design2013)在广西省桂林市与HPC China大会同期同地举办。与会代表来自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计算机软件、硬件、大数据处理、能源、材料、气候、燃烧工程、地球物理等学科领域从事大规模计算与数值模拟交叉学科研究的国际权威学者。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田荣研究员主持,中国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主任、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孙凝晖研究员,世界计算力学学会主席Genki Yagawa,中国计算力学学会主席、北京大学的袁明武教授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计算技术研究所徐志伟研究员受邀出席并重点介绍了中国的云-海计算战略先导项目。
    会议由26个邀请报告组成。会议第一个半天主要由四个大会报告组成,综合介绍了美国,日本,中国以及欧洲的极大规模计算的最新动态。美国能源部的先进科学计算部主任William Harrod讲解了极大规模计算的所面临的任务,以及如何重新理解和定义E级计算。东京工业大学的Satoshi Matsuoka教授介绍了TSUBAME在灾害预防、环境、医药、制造业三个主要领域的应用情况,详细介绍了从TSUBAME2.0升级到2.5对硬件架构的改变和性能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从TSUBAME2.0升级到2.5的过程中,通过更换GPU部件使得单精度性能提升了3.6倍,双精度性能提升了2.4倍,峰值从0.7P提高到1.16P,但是总体的能耗降低了20%。国家863计划高性能计算机及其核心软件重大专项总体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钱德沛教授介绍了极大规模计算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NSFC、863计划和973计划下高性能计算的发展情况、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怎样根据已有经验来解决问题。瑞士超算中心主任、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Thomas Schulthess教授介绍了高性能计算在欧洲的发展情况和卢加诺数据中心的最新情况,并详细介绍了CSCS的下一代Cray XC30系统以及瑞士天气预报系统COSMO,他对协同计算提出最大化数据局部性来减少数据移动,从节点架构和算法中提升节点效率等建议。
    随后两天的报告围绕领域应用、体系结构、软件、数值算法、大数据与可视化等几个方面展开。其中,国际核聚变7国联合项目美国PI、普林斯顿大学William Tang教授介绍了极大规模PIC聚变能湍流模拟。美国数学学会首批会士、KAUST的David Keyes教授提出极大规模计算的算法适应性问题,介绍了如何通过预条件设置来减少数据同步和通信,以及基于算法本身的容错方法实现编程模型和运行时库的自适应。阿贡国家实验室E级技术与计算研究所所长的Pete Beckman博士详细介绍了Mira超级计算,从而引出E级计算机的所面临的挑战,从内存层次结构,异构硬件,能耗管理,消息通信,对象I/O,可靠性等方面分析了最新的硬件技术,并介绍了E级操作系统和运行时库Argo等。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卢宇彤教授系统介绍了今年新研制成功、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天河2号高性能计算机的情况,主要从CPU+MIC的异构系统结构、国产飞腾CPU、网络互连、存储和文件系统、高性能软件环境、大数据软件环境、能耗管理、网络聚合结构、系统管理和系统性能等多个方面进行介绍。同时介绍了它在可扩展性、能耗、可靠性等方面经历的挑战和在天气、计算流体力学、物理、商业情报分析等领域的应用。江南计算所的报告题目是从一个极大规模系统研发者的角度去考虑“通往E级计算机之路”,认为真正的E级计算并不是峰值达到E级而是能实际求解E级规模问题,并提出了能耗、可容错性、异构结构、内存墙、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等几个方面的挑战和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法。
    会议的最后,会议组委会委托阿贡国家实验室的Rick Stevens博士、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Timothy Germann博士、以及美国数学学会会士David Keyes教授分别就硬件架构、大数据、领域应用、以及算法和软件方面的报告进行了精彩的总结。简报未提及的报告也均已在网站公开http://www.ncic.ac.cn/codesign/
    关于本次会议的一个有趣的统计显示:单报告的平均计算规模已达到10万CPU核和45万CPU加MIC或GPU核。报告内容在计算规模上为历届最大,为与会学者提供一个了解世界超算现有水平的机会。与会学者高度评价了本次会议,并积极为后续会议提供了意见和建议。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学术会议

-----------------------------------------

 

2014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

 

(2014年10月 四川成都)

 

 

  经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决定并报请中国力学学会批准,“2014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将于2014年10月在四川省成都市家园国际酒店举行。本次会议将重点交流近四年来我国固体力学前沿研究及工程应用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果,会议报告分为大会特邀报告、分会场邀请报告和分会场报告等。
  一、会议时间、地点
    会议时间:2014年10月10~12日(10日报到,11-12日会议)
    会议地点:成都市家园国际酒店(5星,成都市机场路181号)
  二、会议主要内容
    会议将重点交流我国固体力学研究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成果。结合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会议将安排反映固体力学及其交叉学科重大进展和重要发展趋势的大会特邀报告;同时,安排若干分会场报告,交流近年来我国固体力学前沿研究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学术会议议题有:
    1、微-纳米力学
    2、力-电-磁-热等多场耦合
    3、新型材料的断裂、损伤、疲劳及本构关系
    4、多尺度力学与跨尺度关联
    5、航天航空材料及结构中的力学
    6、工程中的强度及灾变力学
    7、先进材料及结构力学性能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8、材料及结构的动力学响应和波的传播
    9、生物固体力学
    10、固体的多尺度计算方法
    11、固体力学理论和方法的工程应用
    12、固体力学相关的其它研究
  四、会议组织形式
    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采用主会场和分会场相结合的交流形式。主会场:组织有关固体力学学科展望、前沿、综述等方面的大会邀请报告。分会场:固体力学各分支研讨会
  五、会议秘书处
    1. 联系人:万强
    电 话:0816-2484434,18780503468,E-mail: wanzhenyu@126.com
    联系地址:四川省绵阳市919信箱401分箱 621900
    2. 联系人:阚前华
    电 话:028-87601442,13980573140,E-mail: qianhuakan@swjtu.edu.cn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 610031
    3. 联系人:刘永杰
    电 话:028-85406919,13882271777,E-mail: liuyongjie@scu.edu.cn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610065
    4. 联系人:彭馨
    电 话:13980604581,E-mail: xinpeng@pims.ac.cn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川大路东二段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第二基础实验楼B410室 610207
  六、投稿要求和论文发表
    投稿可以登录会议网站http://ncsm2014.org.cn/ 直接提交;也可以E-mail附件形式提交:ncsm2014@126.com,投稿时请注明是会议稿件
    会议将出论文摘要集。优秀稿件将推荐到《固体力学学报》等期刊;通过评审的稿件经作者同意,将由《固体力学学报》等期刊以增刊形式发表。
  七、重要时间
    摘要投稿截稿时间: 2014年5月15日
    摘要录用通知时间: 2014年5月31日
    全文投稿截稿时间: 2014年7月15日
    全文录用通知时间: 2014年7月31日
    会议注册时间:2014年8月10日开始



会议组织委员会秘书处
2013-11-06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征文

 

(2014年10月10-13日 甘肃兰州)

 

 


        一年一度的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已成功举办了22 届。第23 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定于2014年10 月10 日~13 日在兰州理工大学(甘肃)召开,会议宗旨为交流结构工程及工程力学近年来在科研、设计与施工方面的学术成果,促进结构工程理论和实践的进步与发展,加强力学与结构工程的相互渗透与共同提高。
        每届会议都出版论文集,收录论文 300 篇左右。会议邀请力学与结构工程界的著名专家和学者作大会特邀报告并同时进行优秀论文评选。
        对于特邀报告除当场颁发证书之外会后将在《工程力学》增刊上(Ei 检索)转载。
        对于参加优秀论文评选者选中的将颁发优秀论文证书,并获得在《工程力学》增刊(Ei 收录)发表的机会。
        会议由兰州理工大学负责会务的组织工作。
        一、征文范围
        结构工程及工程力学是一个覆盖面极广的领域,它涉及土木建筑、水工港工、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机械化工、车辆船舶、航空航天、国防能源、防灾减灾等众多行业。我们热诚欢迎这些行业中从事结构工程的专家学者踊跃投稿。应征论文必须是没有发表过的有关结构工程理论、试验、计算、设计、施工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学术成果,特别欢迎近年来我国许多重大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大会接受下面有关学科类别的论文:
            1、力学分析与计算
            2、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与构件
            3、钢结构、材料与构件
            4、岩土、地基与基础、隧道及地下结构
            5、公路、铁路、桥梁、水工与港工
            6、舰船、车辆、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结构
            7、抗震、爆炸、冲击、动力与稳定
            8、设计、施工、加固、优化、可靠度及事故分析
            9、新材料、新能源、交叉学科及其他
        二、投稿要求
            1) 由于是学术性论文,应有必要的图表、曲线、公式以及试验数据等,避免行政报告式的单纯文字叙述。
            2) 作者亲笔签字的投稿声明
            3) 应征论文请严格按文件1、文件2 要求打印。
        三、投稿提交的材料
            1) 邮寄一份纸介稿件和一份亲笔签字的投稿声明
            2) 向gclxbjb@tsinghua.edu.cn 发送一份与纸稿一致的电子版,邮件主题“23届会议论文”。
        四、截稿日期:
            2014 年4 月30 日。
        五、论文审查
            提交的论文将经过下面两项审查以决定是否录用:
            1) 学术审查
                重点审查论文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及研究成果的新颖性、科学性。
            2) 版面技术性审查
                凡不符合下面任何一条的投稿一律不予录用:
                ① 不按照文件1、文件2要求排版和打印;
                ② 附件(投稿声明)填写不完善;
                ③ 纸稿和电子版任缺其一者;
            ④ 无参考文献或参考文献数量未达到要求。
        六、录用通知:
            评审结果将于 2014 年5 月30 日通知作者;被录用者将附有版面费收费标准和交纳办法。
        七、录用的论文刊载在 2014 年出版的“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每篇论文赠送一套论文集及一套会议论文光盘版。
        八、联系人及邮寄地址等信息:
            联系人 :黄丽艳
            地 址 :100084
            北京清华大学新水利馆114号
            《工程力学》杂志社
            电话、传真:(010)62788648
            E – mail: gclxbjb@tsinghua.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招生招聘
-------------------------------------------

 

诚招天下英才,共建北大力学

(北京大学赵妮供稿)

 

1952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创立,这是我国大学教育中第一个力学专业。以周培源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学者为北京大学力学的创立与发展付出了他们的努力和智慧,奠定了北京大学力学系发展的坚实基础。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辛勤耕耘,北京大学力学学科在教学、科研和基础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很多人成为我国教育、科技、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领域的领军人物和杰出人才, 12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北京大学力学学科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3人,国家“千人计划”学者 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8人,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 12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教育部跨世纪和新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 6人,“青年千人学者”2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他们均活跃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同时,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拥有1个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1 个教育部一级重点学科、3 个二级重点学科;力学学科下设6个博士点,还拥有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以及2个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科教兴国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北京大学力学的教学、科研、管理环境正在迅速改善,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亟待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北京大学工学院全面采用Tenure-Track体制,对于受聘人员在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室办公室条件、研究队伍建设、薪酬等方面给予优厚待遇。我们竭诚欢迎各方英才前来应聘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教职,共同为北京大学力学的繁荣做出贡献。
    招聘对象:具有博士学位的海内外专业人才
    招聘岗位:在以下各方向招聘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
    招聘方向:
        1. 固体力学(Solid mechanics)
        2. 流体力学(Fluid mechanics)
        3. 力学系统与控制(Mechanical systems and control)
        4. 工程力学(Engineering mechanics)
        5. 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Biomechanics and Medical Engineering)
    岗位职责:1、承担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任务,开设相关课程;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建立科研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3、参加国内外科研交流活动,推动学科发展。
    应聘条件:1、拥有理学、工学博士学位;2、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及团队精神;3、取得过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在相关领域期刊杂志上发表过高质量论文,得到本领域同行专家的好评。
    应聘者请提供如下材料:
        1、最新的个人履历,包括受教育情况、过去的工作情况、获奖情况和目前工作岗位,指导过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合作博士后名单、参加各种专业团体情况、组织国际国内会议情况、授课情况、国际国内杂志编委、编著过的书刊、所有发表的文章和待发表的论文列表、过去5年内做的邀请报告、过去5年的研究经费的情况等;
        2、详细的教学计划和研究计划;
        3、至少三位推荐人的姓名、电子邮件地址和通信地址;
        4、三篇代表作全文。
            应聘材料可发至或邮至:刘 文 女士
            邮 箱:personnel@coe.pku.edu.cn; liuwen@pku.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大学工学院 人事办公室 邮编:100871

 

  [返回本期目录栏]

 

 

-------------------------------------------


Opening of PhD student position available at University of Arkansas at Little Rock
 

   The group of Advanced Materials and Dynamics Lab at the University of Arkansas at Little Rock has one opening for a Ph.D. student in the field of mechanics of materials. The appointment is starting on May 2014 or August 2014.
        The research topics are part of funded NSF and Air Force projects involving dynamic modeling,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the multifunctional elastic/acoustic metamaterial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Equivalent degree in solid mechanics, mechanical engineering, or material science is needed. Talented applicants with a B.S. degree in the above field will also be considered. Interested applicants are welcome to send a resume to Dr. Guoliang Huang (http://www.ualr.edu/glhuang) at glhuang@ualr.edu. The application will be accepted immediately until the position is filled.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学术期刊

-------------------------------------------

《Acta Mechanica Sinica》
 

(Vol.29 No.5 2013)

 

Wavy structures in compressible mixing layers

Jun Chen, Xiao-Tian Shi, Tie-Jin Wang, Zhen-Su She

 

Investigation of scale effect for the computation of turbulent flow around a circular cylinder

Lin Lin, Yan-Ying Wang

 

The effect of the couple stress parameter and Prandtl number on the transient natural convection flow over a vertical cylinder

H. P. Rani, G. Janardhana Reddy, Chang Nyung Kim

 

Spark-generated bubble collapse near or inside a circular aperture and the ensuing vortex ring and droplet formation

Abdolrahman Dadvand, Mazyar Dawoodian, Boo Cheong Khoo, Reza Esmaily

 

Unsteady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MHD flow over an oscillatory stretching surface with Soret and Dufour effects

Lian-Cun Zheng, Xin Jin, Xin-Xin Zhang, Jun-Hong Zhang

 

Rate effect and coupled evolution of atomic motions and potential landscapes

Pan Xiao, Jun Wang, Rong Yang, Fu-Jiu Ke, Meng-Fen Xia, Yi-Long Bai

 

A micromechanical model for effective conductivity in granular electrode structures

Julia Ott, Benjamin Völker, Yixiang Gan, Robert M. McMeeking, Marc Kamlah

 

Study on spline wavelet finite-element method in multi-scale analysis for foundation

Qiang Xu, Jian-Yun Chen, Jing Li, Gang Xu, Hong-Yuan Yue

 

A new integration algorithm for finite deformation of thermo-elasto-viscoplastic single crystals

Dan Zhao, Yi-Guo Zhu, Ping Hu, Wan-Xi Zhang

 

Dynamic response to a moving load of a Timoshenko beam resting on a nonlinear viscoelastic foundation

Yan Yang, Hu Ding, Li-Qun Chen

 

Geometric nonlinear formulation for thermal-rigid-flexible coupling system

Wei Fan, Jin-Yang Liu

 

Dynamics of cantilever plates and its hybrid vibration control

Bo Ni, Chao Hu

 

Attitude control of a rigid spacecraft with one variable-speed control moment gyro

Hai-Chao Gui, Lei Jin, Shi-Jie Xu

 

-------------------------------------------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Acta Mechanica Sinica Vol.29 No.5 2013

Mechanics of Materials Volume 69 February 2014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 (Vol. 3 No. 6)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Volume 62, January 2014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国家科学评论》英文版(NSR):新刊问世

(摘自科学网任胜利博客)

 

      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国家科学评论》英文版)是为了适应我国科学研究国际地位快速提升而创办的综述类期刊。作为中国第一份英文版综述性期刊(季刊),NSR致力于全面展示国内外各科学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追踪报道重大科技事件,深度解读中外科学界热点研究和重要科技政策等。
    为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中国自然科学各领域的重要科学成就,NSR除了偏重于发表以中国代表性重大研究进展为主题的综述性论文外,还将设立社论、观点、研究亮点、读者来信和短评、专家访谈、圆桌论坛等多个栏目;对国家科技管理者的高端访谈和对国家科技政策的解读将是
NSR的重要特色之一。
  
    NSR的主管机构为中国科学院,主办和出版单位为科学出版社,海外推广将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合作进行,通过HighWire数字出版平台面向世界科学界开放获取(Open Access)。
   
NSR的编委会由153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其中以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为主的国际编委占41%。主编为白春礼,常务副主编为蒲慕明,各学科副主编分别为:薛其坤【数理科学】、高松【化学科学】、施一公【生命科学】、周忠和【地球科学】、逯高清【材料科学】、郭雷【信息科学】。
   
NSR的主要栏目设置:
   
Editorial(社论):由主编、副主编、编委或特邀国内外专家执笔,针对本刊办刊方针和内容、国内外科学发展和相关议题发表评论(不代表本刊立场)。
   
Reviews(综述):NSR的主打栏目,专注于对各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做综述性、前瞻性论述,包括国际上的进展和中国科学家近年的成果,提倡中外专家联合撰写。
   
Perspectives(观点):对某一领域科学研究重要突破的点评,讨论解读中国重要的科技政策、科技会议、科技教育、科技应用、及与社会相关议题等。
   
ResearchHighlights(研究亮点):近期内发表的一篇重要原创性研究论文的解读(以华人科学家研究为主)。
   
Letters& Commentaries(短评):本刊读者对刊物发表内容的点评,或者对公众关心话题的讨论。
   
Interviews(访谈):对国内外有重要贡献科学家和中外科技政策主导者的访谈。
   
Forum(论坛):作为有及时性和争议性议题的讨论平台,如有关科技发展、科技政策和体制、基金分配机制、和其他与社会有关议题。可以各种形式发表,包括点评、圆桌会议或对话记录等。
   
SpecialTopic(专题报道):每期选择一个中外自然科学的重大研究进展做全方位报道,包括相关观点、访谈、简评、展望、专题综述等。
    即将陆续在线出版的文章作者不仅包括白春礼、蒲慕明、薛其坤、高松、施一公、周忠和、饶毅、江雷、王中林、郭光灿、唐本忠、成会明、汪品先、李家洋、
Ooi Beng ChinNSR编委或国际一流科学家的Editorial、Reviews、Perspectives等各类文章,而且还有对NSFC主任杨卫院士的Interviews,有蒲慕明、汪品先、饶毅、王鼎盛、李亚栋等一线科学大家参与的有关“中国科学基金资助机制”的Forum,等等。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