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25卷,第5期,2014年03月10日

 

编辑组:http://em.hhu.edu.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邮件列表目前由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维护,依托于江苏省力学学会信息工作部武汉先导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卓力特光电仪器(苏州)有限公司协办

      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3月1日起实施

      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3月1日上线运行

      2014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各奖项受理项目公示

     学术会议

     4TH AIRCRAFT STRUCTURAL DESIGN CONFERENCE

     2014年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应用研讨会

     “技术创新驱动下的固体弹性波动力学新发展:从基础到应用”高级讲习班招生通知

     招生招聘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诚聘海内外杰出人才
    学术期刊

     《工程力学》2014年31卷3期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网络精华

     政协一号提案聚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友情链接

   Fractional Derivative & Applications Express Vol10, No4, Feb.28, 2014

  “水的文摘”文摘第9卷第4期2014年02月20日

 

=======================================================================================

新闻报道
 

-------------------------------------------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3月1日起实施

(摘自新华网)

 

■ 以学术委员会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评审等职权

■ 界定了学术委员会中学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比例,向教师和基层学术组织倾斜

■ 对学术不端行为,学术委员会可以依职权直接进行处理或者建议相关部门处理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将于3月1日起实施。《规程》对高校学术委员会的组成、职责及运行等重要问题分别作了规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国家规范,首次明确了学术委员会在学校学术组织体系中的最高学术机构定位。

以学术委员会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促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相对分离与配合

“《规程》出台将切实提高学术组织在高校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相对分离、相互配合,为在高校内部实现教授治学,形成鼓励教师专注学术、发展学术,构建以学术为中心的评价机制,提供制度保障。”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法制办公室主任孙霄兵介绍。

《规程》大大强化了学术委员会在学校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依法设立学术委员会,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并以学术委员会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

“大学是学术机构,就该坚持学术立校、教授治学的办学理念,把学校的学术思想、专业建设、教学计划、科研方案、学术评价交给学院的教授委员会和学校的学术委员来会决策。”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教授给出评价。

黄进表示,“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高校学术委员会是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主体,高校学术治理体系是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不可或缺的内容。《规程》规定了高校学术委员会的定位、职责,以及与其他学术组织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高校党政领导不超过委员总人数的1/4,注重发扬基层学术民主

《规程》明确了学术委员会人员的组成和产生规则,界定了学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的比例,强调向教师和基层学术组织倾斜。“学术委员会一般应当由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教授及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组成,并应当有一定比例的青年教师。学术委员会人数应当与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相匹配,并为不低于15人的单数。其中,担任学校及职能部门党政领导职务的委员,不超过委员总人数的1/4;不担任党政领导职务及院系主要负责人的专任教授,不少于委员总人数的1/2。”

同时,《规程》在委员产生机制上,要求注重发扬基层学术民主,并对委员的代表性和流动性提出要求。为平衡学术委员会与学校行政的关系,《规程》还对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的产生办法作了规范,规定主任委员由校长提名,全体委员选举产生,或者由全体委员直接选举等方式产生,具体办法由学校决定。

为了强化学术委员会的作用与职权,《规程》还明确了学术委员会具有审议(决策)、评定、咨询及学术纠纷裁定处理等4类职权,对每一类职权又有具体规定,为学术委员会切实发挥作用提供了依据。《规程》还对学术委员会自身建设的组织与运行规则、议事程序与监督机制等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规范了会议规则,建立了会议开放、委员回避、决定公示及异议、年度报告等多项制度,保障学术委员会按照学术规则组织、运行和接受监督。

针对学术不端,《规程》专门强调,“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学术委员会可以依职权直接撤销或者建议相关部门撤销当事人相应的学术称号、学术待遇,并可以同时向学校、相关部门提出处理建议。”

“一直以来,高校学术委员会都存在几大亟待解决的问题”,北京大学秘书长、教授杨开忠介绍,“职权不够清晰,权责边界模糊,职权弱化,在学校治理结构中的定位和作用亟待明确和加强;委员行政化,代表性、开放性、民主性不足,组成主体和程序规则亟待完善;会议制度与规则不健全,运行机制亟待完善;学术组织在高校碎片化,高度分散,依附于职权部门,亟待加强学术组织的独立性;学术委员会缺乏人财物的必要支撑和保障条件。”

杨开忠强调,“《规程》对以上这些当前高校学术委员会存在的几大问题,做出了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同时,又充分尊重了高校的差异性和独立性,为高校个性化制度安排留出了充分的空间,填补了空白。”

真正落实,还需避免来自行政管理部门等多方面的干扰

“《规程》的出台,目前还只是体现在纸面上,真正变为大学管理的行为规范,还有一系列工作。落实自主的管理学术的权利,还需要避免来自多个方面的干扰。”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劳凯声强调。

“首先,需要避免来自外部的干扰因素,如社会比较关注的行政化的问题,如何处理大学和政府之间关系问题,如何处理好管办评分离的问题;其次,要避免来自内部的干扰因素。长期以来,高校已经形成了相对的管理集权,在高校的运行过程中,学术与管理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与冲突。如何避免来自内部的管理方面的干扰,是落实好《规程》的重要方面。”劳凯声强调。

“目前,一些高校的学术共同体出现了问题,进入了不符合标准的人,因此出现了学术失范与学术造假的问题。”劳凯声指出,“因此,我们高兴地看到,《规程》奠定了高校学术委员会独立行使学术的权力,奠定了在学校学术组织体系中的最高学术机构的地位;也从组成、运行制度等方面,对于高校内部学术和管理的关系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对于高校学术不端和学风的问题,也做出了相应规定。”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3月1日上线运行

(摘自科学网)

 

3月1日,“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正式开通运行,上万份科技报告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社会公众只要登录网址www.nstrs.cn,就可以检索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所产生的科技报告。

所谓“科技报告”指描述科研活动的过程、进展和结果,并按照规定格式所编写的科技文献。可分为进展报告、最终报告、专题报告和管理报告等不同类型,属于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科技资源,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

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是科技报告向社会展示和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的基础平台。目前,系统已开通了针对社会公众、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三类用户的共享服务。向社会公众提供科技报告摘要浏览服务,社会公众不需要注册,即可通过检索科技报告摘要和基本信息,了解国家科技投入所产出科技报告的基本情况。向专业人员提供在线全文浏览服务,专业人员需要实名注册,通过身份认证即可检索并在线浏览科技报告全文。同时,向各级科研管理人员提供面向科研管理的统计分析服务,管理人员通过实名注册,并经科研管理部门授权,享有检索、查询、浏览、以及批准范围内的统计分析等服务。

据科技部办公厅负责人介绍,自2013年初开始,科技部率先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专项)中,开展了科技报告试点工作。

 

 

 

[返回本期目录栏]               

 

-------------------------------------------

 

2014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各奖项受理项目公示

(摘自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网站)

   

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推荐工作已经结束,我办共收到有关单位和科技专家推荐的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14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91项(通用项目154项,专用项目3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601项(通用项目471项,专用项目130项)。经我办形式审查,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9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专用项目和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推荐材料不合格,不予受理。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现将形式审查合格的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14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145项以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463项在科技部网站(http://www.most.gov.cn)和我办网站(http://www.nosta.gov.cn)同时公布。专用项目在适当范围内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40日内,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公布项目的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及推荐材料真实性和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持有异议的,应当以书面方式向我办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客观公正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个人提出异议的,须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须加盖本单位公章。我办承诺按有关规定对异议人身份予以保护。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方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政策研究处(督查处),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邮政编码:100045

 

附件: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受理项目目录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会议

-----------------------------------------

 

4TH AIRCRAFT STRUCTURAL DESIGN CONFERENCE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 7-9 OCTOBER 2014

(同济大学仲政教授供稿)

 

Royal Aeronautical Society’s 4th Aircraft Structural Design Conference undertaken with the support of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will address the challenges facing the designers of the next generation aircraft. These challenges arise because the new designs will need to meet strict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be subject to ever increasing pressures to reduce manufacturing and life-cycle costs and for continual improvements in overall performance/efficiency factors. The resulting aircraft will be complex, requiring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approaches and solutions in a distributed design environment.

The 4th Aircraft Structural Design Conference is hosted by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which is internationally recognised as a leading university devoted to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engineering with particular expertise in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Please visit www.aerosociety.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the venue and host city.

The conference seeks contributions covering current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future civil and military air-vehicle structures both manned and uninhabited. This includes consideration of innovative forms and design scenarios together with the challenges resulting from considering the complete aircraft life-cycle from initial concept to final disposal. The design and analysis of structures constructed from CFRP and novel materials is a major topic area for the conference.

These challenges need complex and innovative design solutions that often require the use of interdisciplinary and dynamically interactive design methods. In addition, today’s design teams are multinational, being distributed across continents, or the globe, and the computational methods must be able to support a distributed work environment. The control of such complexity in the designs and the design process is a major issue that the conference wishes to address.

INSTRUCTIONS TO AUTHORS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sing Committee invites prospective authors to submit abstracts of original work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conference.

Abstracts should be written in English and contain between 200-500 words, preferably in electronic format or typed double spaced on A4 or 8 x 12 inch paper. Authors should submit their abstracts in electronic format only by Monday 14 March 2014. Selection will be made on the abstract content and applicability to the final published programme requirement.

Accepted scripts and presentations, fully cleared for publication and presentation, should be submitted by Friday 13 September 2014.

All written papers will be included in th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and made available to delegates on a CD Rom or through the Society’s web pages. Accepted papers may also be considered for inclusion in the Royal Aeronautical Society’s Aeronautical Journal, subject to the refereeing process.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all papers should not have been published previously and should avoid inappropriate sales and or marketing content.

The submission address for prospective papers to be included in the conference is:richard.nicholl@aerosociety.com , quote #740.

Technical enquiries should be sent to the Chairman of the Organising Committee via the RAeS Conference & Events Department.

Email: richard.nicholl@aerosociety.com 

Phone: +44(0)20 7670 4345

KEY DATES AND DEADLINES

• Abstracts submitted by: 14 March 2014

• Authors notified by: 25 April 2014

• Programme Circulation: May/June 2014

• Presentations / papers submitted:13 Sept 2014

• Conference: 7-9 October 2014

CONFERENCE AND EVENTS DEPARTMENT

Royal Aeronautical Society

No.4 Hamilton Place

London W1J 7BQ, UK

Telephone: +44 (0)20 7670 4345

Email: conference@aerosociety.com

 


        

 [返回本期目录栏]

 

-----------------------------------------

 

2014年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应用研讨会

       10月30日-11月2日,北京,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汪越胜教授供稿)

 

一.会议介绍:

压电理论和声波理论的深入研究为各类声波器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学术交流和与快速发展的压电器件行业的互动创造了崭新的机会。随着压电理论研究上的日趋活跃,压电器件产业的多元化和快速繁荣,我们将面临更多来自于产业界实际技术难题的学术交流方面的需求。在2004年以来成功召开前8届会议的基础上,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声学学会和IEEE UFFC分会将于2014年10月30日-11月2日在北京联合举办压电理论、声波理论及其在压电器件中应用方面的研讨会,会议主要议题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压电理论(包括微纳米压电理论)Theory of Piezoelectricity;

       声波理论(表面波、体波等)Bulk and Surface Acoustic Waves;

       压电器件设计与分析(谐振器、传感器、换能器、MEMS\NEMS\ Nano压电器件等) Piezoelectric Devices;

       压电材料(陶瓷、晶体、薄膜、微纳米等压电材料)Piezoelectric Materials;

       超声技术 Ultrasonics;

       压电器件的加工与制造技术(包括微纳米材料与器件的制造与制备技术)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of Piezoelectric Devices;

       振荡器、滤波器的设计与制造 Oscillators and Filters;

       超声成像、给药、治疗技术 Ultrasound Imaging, drug delivery and Therapy。

我们热情邀请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参加会议并交流研究成果,更欢迎来自压电器件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和领导来交流产业界的实用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战略,共同探讨如何促进压电行业的产学研的密切结合。我们也热情邀请这些领域的教授、专家学者与在校学生和研究生参加

二.会务安排:

1.会议时间安排

论文摘要投稿截止日期  2014.7.15

录用通知发送日期    2014.9.15

全文投稿截止日期    2014.11.5

会议召开日期       2014.10.30-11.2

2.会议报到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号友谊宾馆

联系电话:13811424935

联系人:陈阿丽

邮箱:ali6978@126.com

三.参会及投稿联系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1号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邮编: 100190

电话: 010-82547806

Email:2014spawda@mail.ioa.ac.cn (主题请注明“参会”或“投稿”)

网址:htttp://2014spawda.ioa.ac.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技术创新驱动下的固体弹性波动力学新发展:从基础到应用”
高级讲习班招生通知

(北京交通大学汪越胜教授供稿)

       

、 高级讲习班的背景和目的

固体弹性波动力学,作为固体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从1821年弹性体运动的Navier理论建立开始,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悠久历史。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弹性波的传统研究领域,基本理论已经完备,并且针对典型问题,已发展出各种有效的解法。而且,弹性波动理论在诸如地震震源的精确测定、石油矿产的勘探、无损检测、声表面波器件、超声加工、隔振降噪等场合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以至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们普遍认为,除了几个经典的难题(如非均匀介质的矢量波、固体非线性波、波动反问题等)以外,弹性波动理论已趋成熟,从而导致关于固体弹性波动力学的研究渐渐不再受关注,研究投入也显著减少。

然而,最近二十年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类探索自然能力的提升,各领域的科学家们面临着几乎共同的挑战:如更大或更小的尺度、更复杂的材料、更多物理场的相互作用及更精确的预测要求等。弹性波动力学从基础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也同样面临着这些严峻的挑战,并促使其在研究中需要深入考察非线性效应、复杂本构关系、复杂非均匀材料和结构、微纳米结构的尺寸效应和多物理场耦合效应等复杂因素。当然这也为弹性波动理论的发展提供了良机。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批准号:11342009)的资助下,将于2014年8月5-9日在北京交通大学举办为期5天的“技术创新驱动下的固体弹性波动力学新发展:从基础到应用”高级讲习班。邀请10位左右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担任讲习教授,讲授内容将涵盖涉声学微纳米电子器件、新型声学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无损检测和结构健康监测、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等方面的弹性波动力学理论、最新成果及应用等。通过提供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短期课程学习,使学员掌握弹性波动力学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该学科分支的理论体系,并促进其在工业技术领域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讲习班主要面向国内从事相关工作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为其提供与知名学者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以达到开阔学员的学术视野,促进我国本研究领域青年人才成长和研究队伍发展的目的。

二、主要学术讲座

由美国西北大学曲建民教授、德国锡根大学张传增教授、中科院声学所王小民研究员、南京大学程建春教授、武汉大学刘正猷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卢天健教授、北京理工大学胡更开教授、浙江大学陈伟球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胡恒山、中科院声学所李红浪研究员担任讲习专家。报告专题包括:声子晶体与声学超材料、非线性超声无损检测、智能材料与结构的波动力学、多孔材料中的波传播和吸收、表/界面波动弹性理论及应用、井孔声场与地震电磁场、压电器件波动力学等。具体安排见第二轮通知。

三、组织方式

1.  招生对象:国内从事相关工作的青年学者以及在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

2. 招生名额: 本届讲习班共招收学员120名左右,包括一定数量的旁听学员(原则上本单位和本地学员均作为旁听学员)。

3. 报名方式及截止时间:申请人填写后附的注册申请,填写个人基本资料,提交个人简历。

由于名额有限,请申请人认真填写报名申请表(见附件),经所在单位或申请人导师审核签字后,务必于2014年5月15日前(以邮戳为准)寄到:北京市海淀区上园村3号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力学系 陈阿丽收,邮编:100044

或将盖章后扫描的文件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邮箱ali6978@126.com

4. 录取:讲习班教学领导小组将根据申请情况,综合考虑地区、学校、学科以及申请材料提交的时间顺序,择优录取。2014年6月1日前通过电子邮件发出录取通知以及报到等相关事宜。

5. 学员待遇:本届讲习班将在北京交通大学校内举办。讲习班将为正式学员提供良好的教学、生活与交流条件。

a.    为正式学员免费提供讲习资料、住宿、伙食等。学员往返交通费用由派出单位承担或自理。

b.    旁听学员宿、行自理,学校仅免费提供午餐。

c.     学员在学习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及因个人行为导致的意外事故,由学员本人或其派出单位承担。

d.    学员在学习期间,必须遵守北京交通大学和讲习班的规章制度。

6. 联系方式:

联系人:陈阿丽

咨询电话:13811424935,010-51682713

电子邮箱:  ali6978@126.com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园村3号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力学系 

邮编:100044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招生招聘
-------------------------------------------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诚聘海内外杰出人才

 

河海大学创建于1915年,校本部位于南京市区风景秀丽的清凉山北麓,并在常州市新北区、南京市江宁区设有校区,总占地面积2300余亩。河海大学是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水利学科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20余人、教师90余人,含国家教学名师、国家千人计划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特聘教授等各类省部级人才计划获得者近20人次。

本院牵头建设工程力学国家重点学科、力学一级博士点、力学一级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材料博士点、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力学一级江苏省重点学科、江苏省水工新材料及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力学与水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江苏省材料试验示范教学中心、国家力学教学创新团队、国家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教育部海外留学生英语授课品牌课程;河海大学网格与高性能计算中心挂靠我院。学院详情见网页:http://lcy.hhu.edu.cn/

为提高综合学术竞争力,现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杰出人才,具体招聘事宜如下:

一、招聘专业、方向

学科

专业、方向

流体力学

环境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流变学、非牛顿流体力学、渗流、统计力学

固体力学

实验力学、破坏力学、断裂与损伤、复合材料力学

工程力学

计算力学与工程仿真、工程分析软件开发、结构力学

动力学与控制

非线性动力学、结构动力学与工程抗震、智能控制

材料科学

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土木工程材料、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加工工程、表面工程、高分子材料

二、招聘条件

(一)教授

1、身体健康、为人正派,事业心强,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国籍不限。

2、学术造诣深厚,近五年科研成绩突出:主持过或正在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或省部级相关人才计划项目;或发表高水平论文数篇。

3、应聘教授岗位年龄原则上在42岁(含)以下,对于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或获得国际重大奖项者等特别优秀的人才,年龄不限。

4、获得海外博士学位且在海外从事相关研究工作3年,或在海外博士后5年及以上。

(二)副教授

1、身体健康、为人正派,事业心强,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国籍不限。

2、近五年主持过或正在承担省部级科研基金,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或青年项目),省自然基金或省部级相关人才计划项目;或发表高水平论文数篇。

3、近五年在学科方向主流刊物上发表(论文有页码)至少5篇SCI收录学术论文(申请者须为第一作者)。

3、应聘副教授岗位年龄原则上在35岁(含)以下。

4、获得海外博士学位且在海外从事相关研究工作2年,或者在海外博士后3年及以上者优先录取。

(三)讲师

1、身体健康、为人正派、事业心强,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国籍不限。

2、具有博士学位、即将博士毕业或博士后出站,在本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在学科方向主流刊物上发表(论文有页码)至少4篇SCI收录学术论文(申请者须为第一作者)。

3、应聘讲师岗位年龄原则上在32岁(含)以下。 

4、获得海外博士学位,或在海外博士后2年及以上者优先录取。

三、工作条件及有关待遇

对引进的教授,符合我校教授(研究员)聘用条件并受聘到相应岗位的,学校提供科研启动费理工科30万元;提供工作经费5万元、购房补贴40万元、租房及安家费8万元;学院根据工作需要提供办公用房。

对引进的副教授,符合我校副教授(副研究员)聘用条件并受聘到相应岗位的,学校提供科研启动费理工科15万元;提供工作经费3万元、购房补贴30万元、租房及安家费5万元;学院根据工作需要提供办公用房。

对引进的博士学历学位获得者,学校提供购房补贴20万元、租房及安家费4万元;提供科研启动费理工科3-5万元,其中,首次资助理工科3万元,获得国家基金立项资助的,再给予理工科2万元资助。

另外,我院还提供论文、科研奖励和年终奖等激励措施。

对特殊优秀人才的引进待遇,采取一人一议。

四、应聘者请提供如下材料(电子版文件)

1、最新的个人履历,包括教育情况、目前工作岗位、过去工作、获奖,参加各种专业团体、组织国际国内会议、授课、国际国内杂志编委、出版的著作、发表的论文、邀请报告、研究经费等;

2、两位推荐人的姓名、电子邮件地址和通信地址;

3、三篇代表作全文。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 赵万钟(学院人事秘书,hhuzwz@163.com )

电 话:025-83786046
  传 真:025-83736860

联系地址:南京市西康路1号,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
  邮 编:210098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网址:http://lcy.hhu.edu.cn/ 

申报材料也请发送人才办主任:程江波 (chengjiangbo@hhu.edu.cn )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期刊

-------------------------------------------

《工程力学》

2014年31卷3期

建筑隔震结构研究进展与分析

朱宏平, 周方圆, 袁涌

桥梁地震碰撞分析中不同接触单元模型的对比分析

禚一, 李忠献, 王菲

考虑边缘框架贡献的钢板剪力墙结构设计

金双双, 欧进萍

基于偶应力理论薄膜-基体界面剪应力尺寸效应的研究

聂志峰, 肖林京, 韩汝军, 王凯, 李星龙, 吴恒恒

正交各向异性板剪切屈曲载荷的近似表达式研究

刘庆辉, 乔丕忠, 郭兴文, 徐吉峰, 陆孜子

基于厚板精化理论研究结构振动的模态控制方法

倪博, 胡超, 周传平

超前微桩复合土钉支护稳定及变形简化计算方法

宋二祥, 宋广

Q420高强度等边角钢轴压构件整体稳定性能设计方法研究

班慧勇, 施刚, 石永久

高速铁路圆端形空心桥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蒋丽忠, 邵光强, 王辉, 姜静静

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屋面雪荷载最不利布置研究

杜文风, 高博青, 董石麟

土结相互作用对框架结构倒塌的影响研究

岳庆霞, 叶列平, 陆新征

基于分布式猴群算法的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法研究

伊廷华, 张旭东, 李宏男

基于微观机制的钢结构节点延性断裂预测与裂后路径分析

王伟, 廖芳芳, 陈以一

黏弹性土中衬砌隧道振动响应的解析解

姚署霖, 闻敏杰

OpenSEES中混凝土框架结构节点模型关键问题的研究与验证

解琳琳, 叶献国, 种迅, 蒋庆

平板断面压力分布对颤振导数及振动形态的影响

刘祖军, 葛耀君, 杨詠昕

预应力钢绞线网加固混凝土圆柱的轴压性能

郭俊平, 邓宗才, 林劲松, 卢海波

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发展和基于内部湿度的开裂风险预估

魏亚, 高翔

层状场地自振频率的弹簧-剪切梁法研究

邓亚虹, 彭建兵, 徐平, 李喜安

加载制度对新型型钢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影响

史庆轩, 王朋, 李坤, 郭智峰, 王南, 田建勃

自复位预制框架边节点组件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蔡小宁, 孟少平, 孙巍巍

屈曲约束支撑端部塑性扭转屈曲试验研究

李涛, 陈泉, 王春林, 吴京

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铅消能器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及其设计取值研究

王维凝, 闫维明, 彭凌云

钢筋钢丝网砂浆加固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孙延华, 刘金伟, 吴小勇, 熊光晶

双曲冷却塔子午线型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

张军锋, 葛耀君, 赵林, 柯世堂

岩石Holmquist-Johnson-Cook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

方秦, 孔祥振, 吴昊, 龚自明

基于非共轴理论的各向异性砂土应变局部化分析

李学丰, 黄茂松, 钱建固

大桩群基桩广义剪切位移Unit Cells模型

石名磊, 张瑞坤, 王晋, 曾志军

圆钢管混凝土柱的受扭性能研究

王宇航, 聂建国, 樊健生

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侧面加固偏压短柱试验研究

薛亚东, 刘德军, 黄宏伟, 王明卓

多界面干摩擦系统的减振特性及设计方法研究

范雨, 戴光昊, 李琳

不同边界扰动形式对充气天线反射面形面精度的影响

伞冰冰, 朱召泉, 何小斐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固体力学学报 2013346

计算力学学报 2014311

力学与实践 2014361

应用数学和力学 2014352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政协一号提案聚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摘自科学网)

 

今年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一号提案为来自九三学社中央的《关于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提案》。

“提案”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九三学社建议,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全社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第一,以绩效为导向,建立健全针对不同创新活动的分类评价机制,改进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对于基础研究,要不断完善同行评议,逐步规范国际评估体系并加大推广实施力度;提高对大学和研究机构固定投入的比例,开展相应的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对于产业技术创新,应采取市场评价的办法,以普惠性政策调动企业和社会的创新积极性。如,弱化甚至取消科技进步奖,以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试行“项目贷款制”,即在政府技术创新项目中采用低息或无息贷款形式进行投入,贷款需在结题后偿还,对于转化效益突出的项目,可予减免;通过税收减免、“划线补助”等后端补助方式,实现市场对技术创新成果的评估、筛选和激励;总结科技银行试点示范经验,加快推广混合所有制的科技银行发展;进一步细化落实政府采购政策,发挥政府采购对创新的激励作用。

第二,推进应用型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以及研发成果资本化。支持大批小微科技企业和新型研发组织进入应用研发的各个环节,做优做强科技服务业;推进技术市场建设,明确产权关系,促进产权交易;尽快推广知识产权法院,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营企业,提高知识产权特别是公知公用知识产权的利用率。

第三,加快构建跨部门的、共建共享的国家科技信息系统,实现国家科技项目信息和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提升科技计划项目相关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加强科研经费分配的统筹协调,避免分散和重复。

第四,对基础性、战略性、公共性和前沿性的科技项目和平台建设,应由政府直接投入,但要加强统筹,避免重复低效立项,而具体实施可交由第三方负责。可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模式,针对重大工程技术、重大专项、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等组建若干专项基金委员会,负责相应项目的实施。有些公共平台可以交给企业实施。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力量整合,建立少量真正有实力的国家实验室。

第五,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不要搞很多人才项目给人才“贴标签”,要让真正有创新能力、有创新意识的青年人才通过竞争脱颖而出,逐步形成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使用、晋升和利益分配机制;实施一些特殊的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政策,如科技人员依靠财政资助项目的成果进行创业、知识产权可完全归创业者个人、高校院所研究人员可在科技企业兼职等。

据中证报报道,该提案指出,从1978年的52.89亿元到2012年的5600.1亿元,我国的财政科技投入35年间增长100多倍,有力推动了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整体科技实力提升。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投入体制机制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也逐步显现,集中体现在“有形之手”对产业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的干预。

该提案提出5项建议,包括评价机制改革;应用型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以及研发成果资本化;构建跨部门的国家科技信息系统;政府直接投入基础性、战略性、公共性和前沿性的科技项目和平台建设;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等。

 该提案也是九三学社今年提交两会的三大重点提案之一,将由九三学社成员在全国政协大会进行口头发言。作为每年两会关注的焦点,“一号提案”备受关注。一般认为它并非简单按照提交提案的时间来确定,而是根据改革动向、社会背景和提案质量来综合确定,因此,“一号提案”往往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指向意义。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