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27卷,第3期,2014年08月10日

 

编辑组:http://em.hhu.edu.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邮件列表目前由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维护,依托于江苏省力学学会信息工作部

      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2014年“千人计划”申报工作启动

      中国力学学会启动2014年度中国力学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

      本年度“2011计划”专家综合咨询结果公示

      2014年度杰青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公布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特刊征稿启事

      西北工业大学朱继宏教授获得第八届中日韩机械结构系统优化会议青年科学家奖

     学术会议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Mechanics,Materials,and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imate Change and Water & Environment Management in Monsoon Asia     

     招生招聘

      PhD position available i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of concrete

      Two Ph.D. Positions in Computational Nanomechan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Vermont

    学术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mart and Nano Materials》Volume 5, Issue 3, 2014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网络精华

     保研新规定出台:谁是新政受益者    

   友情链接

   Fractional Derivative & Applications Express Vol 12, No 2, Jul. 30, 2014

     “水的文摘”文摘第11卷第320140805

 

 

=======================================================================================

新闻报道
 

-------------------------------------------

 

2014年“千人计划”申报工作启动

 

(摘自 千人计划网) 

 

      

据了解,2014年“千人计划”申报工作已正式启动,预计9月中旬结束。
  今年的“千人计划”引才工作将按照“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战略目标,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进一步拓宽视野、加大力度,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继续向高端装备制造和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民生科技领域倾斜,重点支持引进从事重大原始创新研究和有望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的人才。根据人才类别不同,今年引才工作共设置了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含人文社科项目)、创新人才短期项目、创业人才项目、“外专千人计划”项目、“青年千人计划”项目、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项目、新疆西藏项目和文化艺术人才项目等8个子项目,并明确向“青年千人计划”、“外专千人计划”和“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项目倾斜。在引才单位上,注重向技术创新主体即企业倾斜。
  与往年相比,今年申报评审工作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增加文化艺术人才项目,围绕我国文化艺术领域实际需要,试点引进文物保护、图书管理、创意设计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二是增加外籍专家短期项目申报渠道,在保留教育部、科技部、国资委及省区市组织部门等原申报渠道基础上,新增外专局系统为新的短期项目申报渠道。三是调整评审遴选工作机制,申报和评审工作由人社部、教育部、科技部、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外专局、自然科学基金会等部门承担,专项办公室将加强全过程监督,确保评审公信力和人选质量。
  此前,为更好地开展今年引才工作,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对“千人计划”实施以来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估,针对引才存在的不足,对相关政策、项目体系、组织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完善。加快推进“人才签证”“人才绿卡”工作,加大引进人才工作支持和生活待遇落实力度,健全服务管理体系,研究制定“千人计划”工作实施办法、平台评审工作巡察管理办法、入选专家退出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定,进一步优化“千人计划”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

 

  2014年千人计划申报材料如下,请选择下载:

  1.创新长期.rar

  2.创新短期.rar

  3.创业人才项目.rar

  4.外专项目.rar

  5.青年千人项目.rar

  6.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项目.rar

  7.文化艺术类人才项目.rar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中国力学学会启动2014年度中国力学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为进一步激发力学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造性,更好地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国力学学会经研究决定设立“中国力学奖”(包括成就奖、科学技术奖和人才奖),以表彰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推广、科学普及、力学教育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力学科技工作者。2014年将开展“中国力学科学技术奖”的评选工作。目前推荐工作已经开始,由特定专家推荐,推荐截止时间为2014年8月30日。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本年度“2011计划”专家综合咨询结果公示

 

(摘自科学网)

 

本报北京8月4日电 通讯员徐琪雯、记者邓晖日前从教育部获悉,依据《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暂行办法》,2014年度“2011计划”专家认定评审工作已经结束。“2011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教育部官网对专家综合咨询结果进行公示。

 

2014年度专家综合咨询结果

(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类)

中心名称 核心协同单位 类型 A票数

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 科学前沿 34

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 行业产业 33

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区域发展 33

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 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 科学前沿 32

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武汉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行业产业 32

高性能计算协同创新中心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 行业产业 31

无线通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 行业产业 31

先进核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 行业产业 31

南方稻田作物多熟制现代化生产协同创新中心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江西农业大学等 区域发展 31

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 行业产业 30

IFSA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 科学前沿 30

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等 区域发展 30

煤炭分级转化清洁发电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等 行业产业 29

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等 行业产业 28

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 科学前沿 27

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 行业产业 23

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 同济大学、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天津大学、国家信息中心、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技集团公司52所、中科院电动汽车研发中心等 行业产业 22

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 行业产业 21

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大学、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 区域发展 21

 

2014年度专家综合咨询结果

(文化传承创新类)

中心名称 核心协同单位 类型 A票数

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 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外交学院、郑州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水利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等 文化传承创新 22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部考试中心、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文化传承创新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等 文化传承创新 21

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大学、北京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山大学等 文化传承创新 20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等 文化传承创新 20

 

 

 

[返回本期目录栏]          

 

-------------------------------------------

 

2014年度杰青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公布

 

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

 

根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将2014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予以公布。

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有违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或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在15日内(8月4日——8月18日)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出书面异议。

 

  附件:2014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

 

 

[返回本期目录栏]   

 

 

-------------------------------------------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特刊征稿

 

西北工业大学朱继宏供稿)

 

西北工业大学朱继宏教授、湖南大学姜潮教授、大连理工大学阎军副教授受邀在国际期刊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影响因子1.38,SCI-E检索,Open Access)负责“Shape and Topology Optimization for Complicated Engineering Structures”特刊,截稿日期为2014年9月26日。论文经通讯评审接收后将于2015年2月发表。

 

征稿范围:形状与拓扑优化设计方法、工程结构优化设计、多尺度结构优化、复合材料结构优化、结构多学科与多物理场优化、结构不确定性优化。

 

  在线征稿地址:http://www.hindawi.com/journals/mpe/si/290168/cfp/

  文章投稿地址:http://mts.hindawi.com/submit/journals/mpe/stoc/

 

 

 

[返回本期目录栏]   

 

 

 

-------------------------------------------

 

西北工业大学朱继宏教授获得
第八届中日韩机械结构系统优化会议青年科学家奖

 

西北工业大学朱继宏供稿)

 

第八届中日韩机械结构系统优化会议(8th China-Japan-Korea Joint Symposium on Optimization of Structural and Mechanical System)于5月26日至29日在韩国庆州成功举办,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包括国内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

该系列会议为国际结构与多学科优化学会(ISSMO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的官方活动,由中国、日本、韩国联合主办,每两年一次,并由三国轮流在各自国家承办,会议每次从35岁以下三国参会青年学者中评选出各自国家的一名杰出学者获奖。

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青年教师朱继宏教授被授予本届会议“青年科学家”奖 (Young Scientist Award),其论文“Topology Optimization of Assembled Aircraft   Structure with Joint Load Constraints”被评为本届大会优秀论文。

  朱继宏,1981年生,2003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2008年获比利时列日大学博士学位,201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结构拓扑优化设计与飞行器结构优化设计,已发表SCI论文22篇,其中二区以上论文14篇。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会议

-----------------------------------------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Mechanics,Materials,and Manufacturing


(August 23-24,2014,shenzhen,China)

   

ICAMMM series provides a forum for accessing to the most up-to-date and authoritative knowledge from both industrial and academic worlds, sharing best practice in the field of Mechanics,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The meeting will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highlight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to identify emerging and future areas of growth in this exciting field.
After the very successful previous issues ICA3M'2011 (Shenzhen, China) , ICA3M'2012 (Changsha, China) and ICA3M'2013 (Dalian, China), The 2014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Mechanics,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ICA3M 2014) will take place in Shenzhen, China, August 23-24, 2014. A key aspect of this conference is the strong mixture of academia and industry. This allows for the free exchange of idea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se two key stakeholders and encourage future collaboration between members of these groups. This conference provides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for you to update your understanding, whether you are an industry practitioner, engineering or graduate student, or academic researcher in this field.
In the previous three issues, All accepted papers were published on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journal and had been indexed into EI Compendex, Thomson ISTP and Elsevier SCOPUS databases . (For Examples: ICA3M2013, ICA3M2012, ICA3M2011)
After refereeing process, all accepted papers of ICA3M2014 will also be published on international journal"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See TTP's Conference List)and will be indexed in the major academic databases, including EI Compendex, Thomson ISI (ISTP), and other indexing services . The full text is online available via platform www.scientific.net. Selected excellent papers will be published on reputation EI/SCI journal as follows:
Ope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Open Materials Science 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erials and Product Technology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返回本期目录栏]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imate Change and Water &

Environment Management in Monsoon Asia

 (28-30 January 2015, Bangkok, Thailand)

 

AIMS AND SCOPE

The objective is to provide a platform for researchers, scientists, practitioners, and policy makers to share and present new advances,research findings, 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 in Disaster, Irrigation and Water Management. Special attentions will be given to developing certain skills or competence, or general upgrading of performance ability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participatory water management, disaster and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monsoon Asia. The conference will bring together leading researchers, engineers, scientists, and officials in the domain of interest from around the world.

      TOPICS

A. Climate Change and Uncertainty in Hydrology and Meteorology
B. Participatory Management for Water and Irrigation Project
C.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Water and Environment Management
D. Water Related Disaster Management
E. Planning for Water related Disaster Project under Climate Change
(Parallel session of CU ASEAN Workshop)

     ABTRACTS AND PAPER SUBMISSION

1 The abstract should be written in English within 250 words excluding the title of the paper, author name(s), affiliation(s), and keyword(s) that should be displayed at the top of the page. Please refer to formatting instructions at
http://www.tha2015.org/PaperSubmission_list.asp
2. All submissions have to be made through the conference registration papers submission system. Those who do not have an account will need to create one. Abstract and papers submission can only be submitted online at   http://www.paper4submission.com/tha2015
3.Later,the accepted abstract should submit their full paper and register to attend the conference.
4. The selected full papers will be published in book titled “Current and Future on Water and Disaster Management and Climate Change in Monsoon Asia ” after peer review.

    IMPORTANT DATE

Abstract Submission: Before August 15, 2014
Notification of Abstract Acceptance: Before September 15, 2014
Full Paper Submission; Before November 15, 2014

   CONTACT

Dr Sucharit Koontanakulvong
Faculty of Engineering,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Email: tha2015conference@gmail.com
Tel: (+66) 2 218 6425
For more information,please visit our website: http:// www.tha2015.org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招生招聘
-------------------------------------------

 

PhD position available i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of concrete and reinforced concrete

  

"The SEGIM center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http://segim.northwestern.edu/) has an immediate opening for a PhD student in the area of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of Concrete and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related to a newly awarded NSF project (http://www.nsf.gov/awardsearch/showAward?AWD_ID=1435923&HistoricalAwards... ). Candidates with a strong background and interest in mechanics, fracture mechanics,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and civil engineering modeling are encouraged to apply. Object Oriented C++ programming skills and parallel computing knowledge are big plus.
Candidates with a Master’s degree and previous research experience are preferred.
Please send a cover letter outlining your qualifications, research experience and interests, CV and a list of two references to Dr. Gianluca Cusatis (g-cusatis@northwestern.edu)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返回本期目录栏]

 

-------------------------------------------

Two Ph.D. Positions in Computational Nanomechan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Vermont

 

 

Positions for two doctoral student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 available immediately in the Sansoz Research Group (http://www.uvm.edu/~fsansoz) at the University of Vermont located in Burlington, Vermont (USA).
Our team is small but dynamic,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leading groups in atomistic simulation and multiscale modeling of nanomaterials over the past 10 years. Our work is published in high-impact factor journal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addition to research, all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participate to national conferences and meetings, teach and mentor other students, and become active citizens of our graduate program. The group alumni have taken leadership positions in both academia and industry.
Position 1: Atomistic simulation of plastic deformation and fracture in nanotwinned materials
Desired background: Atomistic simulation and/or multiscale modeling of deformation in metallic materials and polycrystals
Position 2: Nanoscale mechanics, heat conduction and oxidation of SiC fiber networks
Desired background: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and/or multiscale modeling of woven or random fiber networks
The start date could be either Fall 2014 or Spring 2015, and the positions will be open until filled. The candidates must have already earned, or should soon earn, an MS in Solid Mechanics,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r a closely-related field.
To apply for these positions, please send an email to frederic.sansoz@uvm.edu with the following documents: A complete CV, a list of references, and a written justification as to why you qualify for Position 1 or Position 2.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期刊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mart and Nano Materials》

Volume 5, Issue 3, 201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mart and Nano Materials 杂志编辑徐诺供稿)

 

Long-range attractive forces extending from alumina nanofiber surface

Leonid A. KaledinFred Tepper & Tatiana G. Kaledin

 

Electromechanical modeling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a compression-based piezoelectric vibration energy harvester

X.Z. JiangY.C LiJ. Wang & J.C. Li

 

A nanoporous thin-film miniature interdigitated capacitive impedance sensor for measuring humidity

T. IslamUpendra MittalA.T. Nimal & M.U. Sharma

 

A facile synthesis of a novel optoelectric material: a nanocomposite of SWCNT/ZnO nanostructures embedded in sulfonated polyaniline

Rajesh K. AgrawallaRima PaulPratap K. SahooAmit K. Chakraborty & Apurba Krishna Mitra

 

Filtration of sodium chloride from seawater using carbon hollow tube composed of carbon nanotubes

Chaudhary Ravi Prakash PatelPrashant TripathiO.N. Srivastava & T.P. Yadav

 

Influence of in-flight particle state diagnostics on properties of plasma sprayed YSZ-CeO2 nanocomposite coatings

S. MantryB.B. JhaA. MandalD.K. MishraB.K. Mishra & M. Chakraborty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应用数学和力学 2014年35卷8期

力学与实践 2014年36卷4期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14233

力学学报 2014年46卷4期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保研新规定出台:谁是新政受益者

  (摘自中国青年报)

   暑假已过大半,在面临开学与升学的当口,教育部关于高校保研的新规定在学生中引起一阵热议。 

8月4日,教育部对外公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2014年起,教育部下达推免名额时不再区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不再设置留校限额。推荐高校也不得对本校推免名额限制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报考类型,不得自行设置留校限额或名额。

 

通知中还要求,推荐工作统一于每年的9月25日前结束,推荐工作结束后启动接收录取工作,接收录取工作统一于每年的10月25日前结束。推荐阶段招生单位不得进行与考生签订接收录取协议等接收阶段工作,接收阶段不得开展推荐工作。

 

根据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各高校论坛、微博以及考研网站上检索的结果,此次推免生新政引起广泛讨论的重点在教育部规定对高校推免研究生不再设置留校限额。按照以往的规定,为了加强校际交流,高校推免研究生的名额一般设有本校与外校的限制。

 

名校学生多支持学校不设留校限额

 

支持或者反对这一政策的学生阵营分化明显。多数名牌大学以及重点大学的学生明确表示了对新政策的赞同,有学生甚至说道,“保研就该自由化,限制学生是没有大局观的表现”;而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新政策意味着以推免生的身份进入好大学将会更难。

 

也有不少学生在网上表示不解与质疑。有同学称“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拔凉拔凉的”,她质疑道,“1.好大学内推名额不设上限,是不是意味着非211、985的学生想进985更难?2.某些高校此前一直有‘外校学生不如本校学生成绩好’的呼声,难道这就是教育部此次设置的带有‘近亲繁殖’色彩举措的理由?”

 

来自西北大学的一名学生作出总结,“一,保外校竞争就更激烈了,本来出不去的,都可以出去了。二,好学校不愁生源,差学校的学生恐怕都要跑出去了。三,不设留校限额,北大清华等恐怕都尽可能留自己学校了,对其他学校的学生也不利。四,放开自主选择和报考障碍,学生中好的里面拔好的,总体,利大于弊。”

 

中国青年报记者也就此政策采访了数名已经保研或正准备保研的学生。其中,由华中科技大学保送至清华大学的学生吴一对政策能否真正执行存疑,“每年都会有一个文件出来,那个只有参考意义,不代表操作层面的标准。我估计不可能。”

 

华中科技大学规定,全校前15%的学生可以推免研究生,“根据学院比例分配,基本上前5%可以保外,另外5%~15%算保内。”获得外保指标需要加权排名(包括学习成绩、科研工作以及活动等)占前5%,获得指标之后还需要通过报考院校的考核。吴一所在的专业有3个外保指标,其中有两个保送清华大学。

 

“我们去年的保研政策也说不分保内保外,但实际上清华是分了固定的外校保研人数的,因为要达到政策的要求。所以我们进清华和清华本校的学生没有竞争。”吴一说。

 

王文是清华大学大二学生。“惠及广大校内推研生”是她听到政策时的第一反应。其所在学院每年有10个保送本院名额,另外还有3到4个名额可以保送本校其他学院,“本校学生原则上只要成绩在前百分之八十就有保研资格”。而根据学校政策,从外校保研来的学生也在10个左右。

 

新政策出台之后,王文正好碰见一位老师说起这事,“老师微微一笑,说不错不错”。清华大学研招办主任屠中华对记者称,新的政策对清华大学有利,“没有限制了”,但他同时表示目前仍处于暑假期间,学校尚无具体计划。

 

限额规定已执行八年

 

2006年起,教育部着手规范推免生制度。是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管理办法从推荐、接收和管理与监督等各个方面对高校的研究生推免工作作出了具体规定。

 

在推免生名额上,管理办法中指出,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一般按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15%左右确定。未设立研究生院的“211工程”建设高等学校一般按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5%左右确定。其他高等学校一般按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2%确定。

 

教育部还特别规定了本校推免的限额,多数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本校推免人数不得超过推免生总数的65%,地处西部省份或军工、矿业、石油、地质、农林等特殊类型的高等学校,比例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75%。

 

至2013年9月,教育部又出台了一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简称教育部8号文件。

 

8号文件中提出了要“加强推免生校际交流,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强调学生保研的流动性,规定,“所有推免生均可报考其他招生单位,所有推免生名额均可用于向其他招生单位推荐”,招生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校推免生报考其他研究生招生单位。”

 

此外,8号文件中规定了推免生的人数不得超过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总人数的50%。

 

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例,这两所学校接收的推免生名额超过了大多数国内高校。中国青年报记者查询到,2014年,北京大学的学术型推免名额为1200个,学术型留校的名额为780个,专业学位推免名额为280个;清华大学的学术型推免名额为1135个,学术型留校名额为738个,专业学位推免名额为380个。两所学校的学术型留校名额都限定在了教育部所规定的65%。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推测,此次政策的出台可能是基于许多名校的意见,“一些好的学校,原来限制保研留校的名额,就限制了他们招他们认为比较好的学生、生源。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逆向的淘汰,觉得这样做不合理、不公平,然后就想修改政策,不要规定限额。”

 

在储朝晖看来,取消留校名额限制,“一方面,过去高端的学校,他们的利益得到更好的表达、维护,较低端的学校的学生在推免的时候难度就增加了、空间变小了;另外,这些学校招其他学校的本科生去读他们的研究生的可能性也小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认为,这一政策“对于一些好学校,可能更多会要本校的学生,更多的大家担心的是学术近亲繁殖。”

 

专家:改革的方向是对的

 

在最新的政策中,推免名额不再区分学术型硕士与专业硕士也是讨论的重点内容之一。此前,各高校学术型硕士的推免要求一直要高于专业硕士。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硕士生陆雅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学校对学硕的要求严格一些,比如只有成绩在前30%的人有资格保学硕,专硕很宽松,前70%都可以。”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硕士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自2009年起,应届毕业生可攻读专业硕士学位,之后,专业硕士招生计划一直处于增长之中。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调查,2009年,在全国招收的40多万研究生中,专业学位研究生仅占到大约10%。到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考时,报考专业硕士的人数已达43.7万,占总报考人数的26.4%。

 

殷名已经由华中科技大学保送至复旦大学读研,她准备保研时学校对学硕和专硕的要求还不同,“学硕和专硕在填写的时候就是分开的,每个学校报名的时候要求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意向。专硕的考试相对简单一些,费用也比较高。有的人出于保险申请了专硕。”

 

对目前正在准备保研的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刘敏来说,情况有了些小变化。“我前几天算了自己的分数,可能排班级第二,学院往年一般给第一名学硕名额,给第二名专硕名额,但是我更想学学硕,所以比较担心自己上不了学硕,现在看到新政策规定不分学硕专硕限制了,就觉得公平一些了,选择面比以前大。”刘敏说。

 

熊丙奇也提出了疑问,“如果所有学生都倾向于选学术硕士,不愿意选专业硕士,那可能学术硕士很热,专业硕士就愈冷了。因为现在整体来看,专业硕士比学术硕士的吸引力还低一些。”事实也确实如此,根据记者的采访,主动选择学硕的学生要多于主动选择专硕的。

 

“取消限制以后,怎样让学生理性地选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需要学校重视专业硕士的培养,使专业硕士的质量、特色和机会不低于学术硕士。”熊丙奇补充道。

 

储朝晖认为,总体上,取消限制利弊并存,“过去出限额政策,主要是防止人情关系、近亲繁殖,实际上限额也是利弊并存的。这两种做法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逻辑,就是政府在办大学,不是大学在办大学。学校很少有自主性,所以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从教育改革的方向来看,不限额是对的。”熊丙奇说,“主要是扩大学生的权益,不能在推免的时候进行限定。实际上推免是研究生自主招生的一种方式,限定学生是专业硕士还是学术硕士、保送校内还是校外,不利于学生的选择权。现在取消限制实际上是扩大了学生的选择空间,是改革的一个方向,改革的方向就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

 

(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