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30卷,第4期,2015年05月25日
编辑组:http://em.hhu.edu.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邮件列表目前由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维护,依托于江苏省力学学会信息工作部, 由江苏泰斯特电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协办 。
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 新闻报道
◆ 学术会议
◆ 招生招聘
Three Doctoral Positions in Environmental
Geomechanics & Applied Mechanics
PhD
Positionin the field of flood risk management with specific focus on flow
modelling in arid climates
◆ 学术期刊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
网络精华
◆ 友情链接
Fractional Derivative & Applications Express Vol. 15, No 1, Apr. 15, 2015
=======================================================================================
新闻报道
-------------------------------------------
(北京力学会供稿)
第三届京津鲁三地实验力学研讨会于2015年4月25~26日在美丽的泉城山东济南成功举行,来自京津鲁三地的参会代表共99人,山东力学学会承办本届研讨会,会议由京津鲁三地力学学会组成的组织委员会负责组织。
4月25日,由济南鑫光试验机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国先生主持,与会代表参观了济南鑫光试验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力学试验设备制造现场,会议代表和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就试验机制造工艺、力学实验方法进行了研讨,当天全体代表顺路参观了山东省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朱家峪。
4月26日上午,山东力学学会秘书长、山东大学汤红卫教授主持了会议开幕式,京津鲁三地实验力学研讨会发起人、北京力学学会秘书长、清华大学李喜德教授致开幕词,山东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山东大学周慎杰教授;山东力学学会理事、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万升教授分别致欢迎词,北京力学学会荣誉理事长、北方七省市力学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姚振汉教授;天津力学学会理事长、天津大学李鸿琦教授分别为本届研讨会致贺词。
研讨会学术报告由山东师范大学孙平教授和天津力学学会秘书长、天津大学李林安教授主持。来自京、津、鲁三地的五位专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分别为:山东师范大学程传福教授题为“散斑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场中的相位涡旋现象研究”;山东大学高成勇教授题为“光折变材料性能表征及其在实验检测技术中的应用研究”;天津大学王世斌教授题为“薄膜基底结构粘接性能与稳定性研究”;清华大学王稳博士题为“石墨层间运动与超润滑行为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飞教授题为“硅通孔结构应力的红外光弹法测试”。整个研讨会内容丰富、日程紧凑、交流气氛热烈,报告内容和研讨会的形式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肯定,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4月26日中午,北方七省市力学学术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施惠基教授对会议作了总结并宣布大会闭幕。
会议期间确认,第四届京津鲁三地实验力学研讨会将于2016年由北京力学学会承办。
-------------------------------------------
(摘自新华社)
记者5日从财政部了解到,为了进一步规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促进我国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财政部、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修订发布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据了解,新修订的办法分为总则、项目资金开支范围、预算的编制与审批、预算执行与决算、监督检查及附则共六章三十九条。
根据新修订的办法,《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合并修订为资金管理办法,适用于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所有项目。目前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基础科学人才培养项目(除延续项目外)已经取消,剩下的青年项目、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都适用于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部教科文司介绍,建立项目间接成本补偿机制是此次修订的内容主要之一。引入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将项目资金按照直接费用、间接费用进行了划分。通过提取一定比例的间接费用,补偿依托单位的管理成本,有利于促进科研机构的良性发展。新修订的办法强调依托单位不得在核定的间接费用以外再以任何名义在项目资金中重复提取、列支相关费用。
此外,新修订的办法还扩大了劳务费的开支范围:一是在研究生、博士后等人员基础上,增加了没有工资性收入的临时聘用人员;二是将临时聘用人员的社会保险补助费用纳入劳务费开支范围。同时,取消了劳务费比例限制。
-------------------------------------------
(摘自中国科学报)
我国基础研究正呈现“数量发展与质量攀升相同步、研究型大学与中科院发展相同步、国内发展与国际融合相同步”的发展态势,正是这“三个同步”促使了中国基础研究的动力发展。展望未来,“应该通过‘钱、人、制、器、泉’五个抓手全面发展基础研究”。
在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中,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日前召开的“加强基础研究与自主创新”香山科学会议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在主题演讲中指出,我国基础研究正呈现“数量发展与质量攀升相同步、研究型大学与中科院发展相同步、国内发展与国际融合相同步”的发展态势,正是这“三个同步”促使了中国基础研究的动力发展。展望未来,“应该通过‘钱、人、制、器、泉’五个抓手全面发展基础研究”。
“第一个抓手就是经费,没有投入就没有基础研究。”杨卫指出,未来应该在三个方面努力增加投入。首先是抓总量,力争到2020年基础研究投入强度能够达到R&D的10%,“如果10%达不到,能占到8%也行”。其次是调结构,现在对基础研究资助力度最大的是中央民口的财政经费,科学家们应该呼吁增加对这一块的投入,同时要撬动地方、企业和国防投入的一部分用于基础研究。再次“就是从我们自身来讲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前的设备投入应该说这几年还是上升比较快的,未来可能需要更进一步突出对人的创造活力的有效投入,在项目数量上要基本保持稳定。”杨卫指出。
在“人”的层面,杨卫表示,原创思想蕴藏在人的头脑中,要完善调动人才创新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就是说,人才计划要形成特色体系,“我们并不希望固化人才的阶梯,不能人才也搞成跟什么科级、处级、局级、部级这种行政级别式的阶梯,可以考虑按照年龄段、地域特色、行业特色来划分”。其次,人才的计划要进行统一的梳理,不要搞九龙治水,尤其是对运行比较好的项目应该进一步加强支持。此外,对人才要多支持,少宣传。“不要赋予人才无限的责任,最不能搞的就是诺奖工程。我们前一段到斯德哥尔摩专门进行一次讨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委员会告诫我们,看到哪些年轻人有出色的可以悄悄给他们一点资助,但千万别宣传,一宣传大家都拥过来,搞不成研究”。
在“制”的层面,杨卫指出,对基础研究的评价体系应该主客观相结合,专家的选择要专业对口、去人情化,并有责任管理。此外,尤其要处理好专家评审、政府奖励等“中期评价”和市场评价、时间考验等“终极评价”的关系。“我觉得应该推进评价体系的渐进式演进。我们的评价也不能一刀切,要建立适合不同发展阶段的演进型评价体系。”
在“器”的层面,杨卫指出,科学仪器的创新非常重要,要加强仪器研制,打造创新利器。
在“泉”的层面,杨卫表示,科学家之间交流的平台也非常重要,因此,要建设实体或虚拟的创新交流机制与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形成创新的发源地。
杨卫最后也介绍了基金委在2014年的几项重点工作。首先要统筹科学基金的资助计划,要控制项目数量,确保项目质量;推动直接经费、间接经费的管理改革。其次,要适时启动若干科学中心的支持。第三,要完善科学基金的人才资助体系,让优青群体的资助强度与杰青资助的强度相协调。第四,要全面推行专家的辅助指派,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全面开始在线申报。此外,还要探讨一体双能的组织与人事制度的改革,要组织数个重大科学目标引导的基础研究项目群,进行前瞻部署。
“在我国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基础研究要实现‘持续动力发展’,需要全面统筹、前瞻谋划。要绘制一张长期愿景可想象、近期任务可规划,能够一以贯之的基础研究发展蓝图,必须准确估计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状况与前景,从总量并行到贡献并行,再到源头并行循序实现基础研究的赶超,尤其要以新的视角来分类推进基础研究。”杨卫表示。
-------------------------------------------
(摘自中新网)
李克强总理7日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需要一批甘于寂寞、枯坐冷板凳、投身高精尖的大科学家。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科研的投入,让科学家的待遇与贡献相匹配,生活体面有尊严。科学家受尊重,创新才蔚然成风。
李克强: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度广度,决定一个国家原始创新活力
李克强7日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强调,基础科研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一个国家原始创新活力。总理鼓励科研工作者夯实基础科研“地基”,让更多"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变成"Created in China"(中国创造),筑起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大厦”。
李克强:基础科学研究要摘掉“急功近利”的帽子
李克强7日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鼓励科研工作者要“坐得住、钻得进、研得深”。总理说,要建立一种长效科学评价机制,抛掉“短评快”考核标准,摘掉“急功近利”的帽子。一些基础科学研究获得承认往往需要很长时间,但历史最终会证明其价值!
李克强:老一辈科学家要甘当人梯,为年轻人脱颖成才创造环境
李克强7日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考察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电子显微镜实验室时,高度赞誉这支以老带新的科研团队,领跑世界的一流业绩。总理说,年轻人要传承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务实精神,老一辈科学家也要甘当人梯,为年轻人脱颖成才创造环境。
李克强与青年人边喝咖啡边聊创业
李克强7日来到中关村创业大街3W咖啡。他坐下来与年轻人边喝咖啡边聊创业。蜂拥围拢过来的创业者争抢着向总理介绍各自的项目。听到大家各种奇思妙想的创意,总理感叹道:“这里精彩纷呈,什么想法都有!真正知道社会需求的是大众,这正是大众创业的精髓所在。”
李克强鼓励创业者:今天你们的路演,就是明天成功的预演
李克强7日在中关村创业大街3W咖啡考察时,走进拉勾网的路演现场。公司负责人介绍,这家仅有180名员工的招聘平台一年多就向互联网企业输送了150万人才。总理对他们带动大量就业大加赞赏。他鼓励创业者,今天你们的路演,就是明天成功的预演。
李克强:对“人”的投资就是最大的投资
李克强7日来到中关村创业大街中科院与联想控股创办的“联想之星”。获知这里7年来免费培训了600多名高科技初创中小企业的CEO。总理说:“你们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培养了大批创造物质财富的人。人是最宝贵的财富,对‘人’的投资就是最大的投资。”
李克强:人有正气正心最终才能成业
李克强7日走进中关村创业大街联想之星时,创业者正用围棋复盘理念分析创业案例得失。总理夸赞这里的创业文化,称创业不是少数人专利,而是多数人的选择。获知在这里创业备加推崇商业正气,总理点头称赞道,创业文化本身包含道德诚信,人有正气正心最终才能成业。
李克强:政府不仅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还要提升服务
李克强7日来到中关村创业大街创业会客厅,获知这里免费为创业者提供注册、法律、金融以及免费的水电、上网等服务。总理说,许多政务大厅偏重精简办事流程,你们更重服务,这是政府应尽的职责。政府不仅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还要提升服务。
========================================================================
学术会议
-----------------------------------------
Call for abstracts for session "Small-Scale, and Multiiscale Biomechanics" in 2015 World Congress
on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ASEM)
Program: MS566 (in Conference of Multiscale and Multiphysics Mechanics)
Session: “Small-Scale, and Multiscale Biomechanics”
Organizer: Prof. Kilho Eom (E-mail: kilhoeom@skku.edu or kilhoeom@gmail.com)
THEME
This session is aimed towards presenting the current state-of-art in multiscale and/or small-scale mechanics of biological systems at multiple spatial scales ranging from atomistic scale to mesoscale and macroscopic scales. This session is suitable for not only computational researchers but also experimental researchers, who have been studying the mechanics of biological systems at multiple spatial scales. The topics of this session may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atomistic/multiscale simulation and single-molecule studies of biological systems ranging from single protein molecule to macromolecular protein assemblies and bulk-scale biological components (e.g. muscle).
Important Dates
May 11, 2015 Submission of abstract
June 15, 2015 Submission of conference paper (Optional)
June 30, 2015 Last day for early registration
July 31, 2015 Last day for pre-registration
August 25-19, 2015 Cong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congress: http://asem.cti3.com/asem15.htm
-----------------------------------------
12th World Congress o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WCCM XII) and 6th Asia-Pacific Congress
o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APCOM VI)
On behalf of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the joint WCCM – APCOM 2016 Congress, I am pleased to welcome you all to this important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event.
This congress is a forum to communicate and share
new ideas and methods that will foster the development across all aspects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mechanics,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Building upon the previous congresses, the joint WCCM – APCOM
2016 Congress will be held in Seoul, Republic of Korea, during 24 – 29 July,
2016.
The congress will also give you the opportunity to visit Seoul, one of the most exciting, dynamic and safe cities in the world, and 5th most visited destination in the world. In addition to a decent scientific program, I sincerely hope that you will take a chance to enjoy the culture of Seoul.
Important Dates:
Deadline for submitting mini-symposium proposal May 29, 2015
Deadline for presenting one-page abstract November 30, 2015
Acceptance of the contributions January 8, 2016
Deadline for early registration March 31, 2016
Webpage: http://wccm2016.org/sub/sub02.asp?menu=2
==========================================================================
招生招聘
-------------------------------------------
Three Doctoral Positions in
Environmental Geomechanics & Applied Mechanics
The research work is related to theoretical,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geomechanics of Thermo-Hydro-Mechanical-Chemical (THMC) processes in geomaterials and synthetic materials associated with the following themes:
• Geologic sequestration of greenhouse gases with specific reference to chemically-induced alteration of mechanical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 Mechanically-induced permeability evolution in heterogeneous porous media with applications to argillaceous limestone - AE tomography
• Poro-Hyperelasticity of soft tissues and porous fluid-filled rubber-like cellular materials.
Interested applicants should have experience in continuum geomechanics and have theexpertise to conduct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They should indicate to Professor A.P.S. Selvadurai their interest in the positions but should:
(i) be aware of the program and admission requirements indicated in the following web sites: http://www.mcgill.ca/civil/grad,http://www.mcgill.ca/civil/grad/admissions and
(ii) must submit a formal on-line application through the web site: http://www.mcgill.ca/gradapplicants/apply/ready
The applications will be evaluated by the Department for admission to the doctoral program in Civil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Mechanics and eligibility for consideration for McGill Engineering Doctoral Awards (MEDA). Potential Graduate students who hold national/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s and awards to pursue doctoral studies are encouraged to apply. Demonstrated research ability in terms of publications in germane peer-reviewed International Journals is considered essential. The appointments are scheduled to commence in September 2016 but highly qualified candidates could be considered for appointments in January 2016. The Environmental Geomechanics Research group at McGill has a laboratory dedicated to conduct 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 has recently acquired a state-of-the-art facility for conducting high pressure triaxial testing and acoustic emission monitoring of large geomaterial specimens.
PROFESSOR A.P.S. SELVADURAI FRSC
WILLIAM SCOTT PROFESSOR AND JAMES MCGILL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MECHANICS
MCGILL UNIVERSITY
817 Sherbrooke Street West, Montreal, QC, Canada H3A 0C3
TEL: (514) 398-6672; FAX: (514) 398-7361; EMAIL: patrick.selvadurai@mcgill.ca
(WEB SITE: http://www.mcgill.ca/civil/people/selvadurai)
-------------------------------------------
Germ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Oman, is seeking to appoint a PhD student in the
field of flood risk management with specific focus on flow modelling in arid
climates.
Description: The arid climate of Oman presents unique challenges to the
management of floods. It is often incorrectly assumed that flooding is an
insignificant risk in arid areas, as the annual rainfall is very low. In
reality, flooding is a significant concern here due to highintensity rainfall
often resulting in flash floods. Floods in Oman had significant impacts in the
past, including the de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and loss of life. For example,
cyclone “Gonu” in June 2007 caused torrential flooding and heavy damage summing
up to about US$4 billion, as well as nearly 50 deaths in Oman. Planning to
mitigate the impact of such incidents has become even more critical given the
prediction of increased climatic extremes associated with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refore, there is a compelling need to implement improved flood hazard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tools. However, the formation of floods in arid areas
is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and existing modelling and management tools are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high uncertainties. This project therefore aims at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background for analysing and assessing flood hazards
and flood risks,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research gaps in the field of flow and
inundation modelling.
Tasks: Within this project the PhD student will
- review of existing hydrological and geological data
- develop a hydrological model, incl. investigation into data requirements and
uncertainties
- develop a hydrodynamic flow model, incl. investigation into data requirements
and uncertainties
- estimate and map flood hazards
The project is funded for 3 years at standard rates of The Research Council of
Oman. The position is based in Muscat, Oman.
The selected candidate will have an MSc degree in hydrology or related
disciplines, and interest i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lex
hydrological/hydrodynamic models, good knowledge of hydrodynamics, numerical
modelling and coding, and knowledge of flood hazards and flood risks, and their
management (specific asset), basic knowledge in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GIS
(expected).
The successful applicant will be highly motivated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be
able to work independently and in a team, and have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Proficiency in written and spoken English is necessary.
Applicants, preferably Omani nationals, should submit the following
documentation in electronic form: curriculum vitae, a list of publications,
scans of relevant certificates, a motivation letter, and the names of two
references, one of which is preferably academic, to Prof. Ekkehard Holzbecher (ekkehard.holzbecher@gutech.edu.om)
or Dr. Adrijana Car (adrijana.car@gutech.edu.om).
==========================================================================
学术期刊
-------------------------------------------
(2015年 37卷 2期)
马宏伟, 聂振华
王文胜
朱小景, 潘一山, 唐治, 王世娟
刘金海, 姜福兴, 朱斯陶
郭永建, 姜飞, 周浩, 项小珍
尚仁杰
许健, 汪敏, 戚晓利, 邬宗鹏
李依伦, 陈伟民
徐建新, 曹旋, 卿光辉
黄树新
马宗民, 李淑娴
刘开绪, 段玉波
王永岩, 杜希鹏, 孟祥瑞
梅凤翔
陈立群
王启智, 张财贵, 周妍杨, 井瑞
黄耀英, 王润富, 李春光
吴晓, 杨立军
王树范, 常伏德
任伟杰, 李春林, 宋维源
蒋文涛, 李亚兰, 柳楷, 龙涛, 王清远
-------------------------------------------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摘自科学网武际可博客)
17世纪科学革命之后,在力学学科引领之下的发明多的不可胜数。
如果提出这样的问题,要求你列举在力学引领之下的三项发明,它们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你会举哪三项呢?
依我看来,在力学引领下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三项发明。应当是:钟表、调速器和航空。
一、摆钟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精确的计时和航海定位
摆钟的发明应当追溯到伽利略对摆的等时性的研究。伽利略(1564-1642)是研究摆的运动的第一人。他在17岁时,作为比萨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对摆的振动发生了兴趣,经过反复实验得到了摆的小摆动周期与摆长的平方根成正比的结论,从而在理论上为钟表的核心装置――摆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伽利略又是精确研究动力学的第一人,他对自由落体也和对摆的研究一样,同样标志着人类对动力学研究的开始。
1641年,伽利略建议利用摆的等时性制造钟。但是他未能完成,一年后便逝世了。于是制造摆钟的任务便历史性地由荷兰学者惠更斯(1629-1695)担当了。
1657年,年仅27岁由于发现土星光环而知名的年轻学者惠更斯完成了摆钟的设计。同年,荷兰的钟表匠制成了首架摆钟。次年,惠更斯出版了他的专著《摆钟》。在这本书中,惠更斯不仅详细描述了摆钟的机构,更重要的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单摆与动力学的重要研究结果。例如,惠更斯系统地研究了圆周运动,引进了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他在理论上论证了单摆的等时性并给出了其周期与摆长和重力加速度关系的公式。随后,惠更斯又发现在大摆动时单摆的周期不再是常数,并给出了在大摆动时也有等周期的摆线理论。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惠更斯在动力学研究上是伽利略的直接继承人。
摆钟的发明对钟表精度的改进是非常了不起的。在此之前,最好的钟一昼夜误差大约15分钟,而当时最好的摆钟可以调整到一昼夜误差不大于10秒。至此我们才可以说,我们确实有了研究地球上物体运动的精确计时装置。
谈到钟表的改进,还应当提到一位力学家,即英国学者胡克(1635-1703)。他于1676年发表了对于弹簧的研究结果,后人称之为胡克定律,即弹簧的伸长与外力成正比关系。胡克对弹簧研究的开创性的工作,使人们对弹簧了解得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两项改进:一项是弹簧发条贮能器的改进,另一项是弹簧(或游丝)摆轮的发明。1674年惠更斯制成基于弹簧摆轮的钟表。有了这两项改进,钟表可以造得更为轻巧,例如,可以在颠簸环境下工作的钟和可以随身携带的怀表以及手表的出现。
1707年,英国海军舰队发生了一次惨祸,有三只船失事,超过2000人死亡。原因是舰队的位置出了差错。1714年英国国会悬赏二万英镑:谁要是能够找到在海中精确测定经度的方法,他就可以得到这笔奖金。条件是到达西印度的6个星期的航行后,误差不得大于30英里。实际上,当时天文观测仪器已经可以十分精确地测定天上星球的位置了。对于船舶所在的纬度可以直接由观测星球得到。对于所在地的经度,由于星球在天上随时间在均匀地运动,所以问题归结于能否制造一架精确的可以携带的钟。这种钟称为天文钟。
技高一筹的钟表匠哈里森(1693-1776)于1761年以他改进的钟从伦敦到牙买加的9星期的航海旅程中时钟仅差5秒,从而赢得了国会的悬赏。
18世纪时,欧洲钟表进入了市场,有了从教堂、航海、家庭摆设到个人佩戴等各式各样的钟表。之后钟表做得越来越精巧,可以戴在手腕上的手表也出现了。
迄今200多年间,钟表用于测量各种物理量。测量声速、光速、各种振动频率、周期、各种物体的运动以及体育运动。此外它还广泛地用于航海、航空,各门学科和各门技术的发展无不得益于钟表的帮助。
从另一角度讲,钟表的发展和改进可以说揭开了现代技术的序幕。由于对于它的需求,需要加工大量的钟表另配件,于是产生了现代车床和现代金属加工技术。另一方面,钟表发展又为欧洲的现代技术发展培训了人才。蒸汽机的发明者英国人瓦特(1736-1819)、纺织机的发明者英国人阿克赖特(1732-1792)、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的发明者美国人富尔顿(1765-1848)等,他们青少年时代都曾经当过修表学徒或制作匠。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即认为欧洲的近代科学技术的起源是古希腊的思辨传统与欧洲的手工业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前者是以达·芬奇、伽利略、惠更斯与牛顿的动力学发展为代表,而后者便是以钟表工业的发展所培养起的一代新技术人才。
现如今,尽管摆钟被电子表取代了,不过对在电子表中的震荡器认知,还是起源于对单摆知识的拓宽。可以说它保留和继承和拓广了关于摆钟的理论和技术。
二、调速器的发明成就了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调速器,是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它的简单原理不过是一个现今理论力学课的习题。看似简单,但是他在近代控制技术和控制理论发展上,却起到了开天辟地的作用。所以有必要介绍一下它的简单历史。
最早的蒸汽机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1698年英国人托马斯·塞维利(ThomasSavery,1650-1715)发明了利用蒸汽压力的抽水泵――“矿山之友”,并且报了专利。它的工作过程是:在容器中通入蒸汽,使蒸汽在容器中凝结,利用蒸汽凝结后所形成的真空把矿井中的水抽上来。这种泵有两大缺点,一方面是对地下水位较低(低于水泵10m)时就抽不上水,另一方面是由于突然进入容器的蒸汽压力过高而易于爆炸。因此很少被采用。
1712年,英国人托马斯·纽可曼(ThomasNewcomen,1663-1729)发明了大气压蒸汽机。这种机器具有汽缸与活塞,在工作时, 先把蒸汽导入汽缸, 这时汽缸停止供汽而汽缸内进水, 蒸汽便遇冷凝结为水使汽缸内气压迅速降低,就可以使水吸上来。之后再把蒸汽导入汽缸,进行下一个循环。最初的这种蒸汽机大约每分钟往返十次,而且可以自动工作,使矿井的抽水工作大为便利,所以不仅英国人使用,在德国与法国也在使用。
英国人瓦特(JamesWatt,1736-1819)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纽可曼的蒸汽机的效率是很低的,其所以低是由于在用水去冷却汽缸时,汽缸的温度变冷了,这样汽缸又要消耗过多的蒸汽去再加热。
1765年5月瓦特提出了使蒸汽从汽缸排入另一容器的想法,这个容器后来被称为冷凝器。经过反复试验与改进,他的装有冷凝器的蒸汽机在1769年制成了,并在同年的4月25日提出了专利。新的蒸汽机效率提高了很多。
尽管经过了这一系列的改进,蒸汽机的效率算是有所提高,但是由于蒸汽机的速度不能很好地控制。烧煤多时蒸汽多机器就转得快,烧煤少时就转得慢,这种不能均衡地转动的蒸汽机是不能派上大用场的。其时蒸汽机的主要用途就是在矿井抽水。
瓦特的另一项重要发明是在蒸汽机上安装了离心调速器,这大约是1782年前后的事情。据说调速器并不一定是瓦特的发明,不过瓦特想到把它装在蒸汽机上,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创新。这种调速器的构造是利用蒸汽机带动一根竖直的轴转动,这根轴的顶端有两根铰接的等长细杆,细杆另一端各有一个金属球。当蒸汽机转动过快时,竖轴也转动加快,两个金属小球在离心力作用下,由于转动快而升高,这时通过与小球连接的连杆便将蒸汽阀门关小,从而蒸汽机的转速也便可以降低。反之,若蒸汽机的转速过慢,则竖轴转动慢了,小球的位置也便下降,这时连杆便将阀门开大,从而使蒸汽机转速加快。离心调速器是一个基于力学原理的发明,他是蒸汽机所以能普及应用的关键, 也是人类自动调节与自动控制的开始。由于人们能够自由地控制蒸汽机的速度,才使蒸汽机应用于纺织、火车、轮船、机械加工等行业,才使人类大量使用自然原动力成为可能,这才有产业革命的第二阶段。
瓦特的改进蒸汽机的普及速度是很快的,到1790年老式的纽可曼蒸汽机已经看不见了,到1790年大约有500台蒸汽机在英国工作。经过了大约不到100年,到了1868年,仅仅在英国就有75,000台蒸汽机之多。1805年,在美国蒸汽机被装上了汽车作为动力。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Robert Fulton,1765-1815)发明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1825年斯梯文森(George Stephenson, 1781-1848)造成了可以在轨道上行驶的蒸汽机车。1800年英国的特里维希克(Richard Trevithik,1771-1833)发明了高压蒸汽机。1801年美国人埃文思(Oliver Evens,1755?-1819)造出了真正合用的高压蒸汽机。
调速器使用后,初期运行很正常。但是当蒸汽机的速度提高后,调速器就不能稳定运转了,会出现时快时慢的现象。最早研究调速器的稳定性问题的是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1868年麦克斯韦发表的《论调节器》最早把调速器的运动状态用微分方程来描述,他导出了调节器的微分方程,并在平衡点附近进行线性化处理,指出稳定性取决于特征方程的根是否具有负的实部。麦克斯韦在论文中对三阶微分方程描述的具体系统以及具有五阶微分方程的特殊系统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系统的稳定性条件。
后来到了1872年,俄国的维斯聂格拉斯基(Иван Алексеевич Вышнеградский,1831-1895)写出了论文《论调整器的一般原理》,于1876年在法国科学院报上发表。他和麦克斯韦一样采用线性化的方法简化问题,得到了比较完全的稳定性条件。
后来英国的儒斯(Edward John Routh,1831-1907)和俄国的李亚普诺夫(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иловичЛяпунов,1857-1918)分别在1877年和1892年发表对于运动系统普遍稳定性的理论研究的论文,才最后从理论上比较完全地解决了力学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调速器是一项技术发明,由于它的重要性,才开始了蒸汽机的普遍使用,从而才有产业革命。工业控制论的研究也可以说是从调速器的研究开始的。并且由研究调速器的稳定性开始导致研究力学系统稳定性的开始和深入。因此,了解调速器的历史,对于了解蒸汽机的历史,对于理解控制论的历史,对于了解运动稳定性研究的历史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飞机的起飞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第一次实现了人类飞行的梦想。开辟了航空时代。
人类对飞行的向往是源远流长的。一般通俗地介绍航空历史的书上,只提到飞机的发明是两个卖自行车的莱特兄弟完成的。这给人一个错觉,似乎飞机是他们心血来潮的幸运所得。其实航空的产生和发展而是人类世代前赴后继奋斗和积累的结果,其中首先是力学家研究贡献,在莱特兄弟之前,至少应当提到三位科学家的力学研究。
第一位是19世纪初,英国人乔治·凯利(GeorgeCayley,1773-1857)为了对空气的阻力与升力进行定量研究,1804年12月,凯利自己设计和制造了一架悬臂机,用于研究平板的升力和阻力。利用这个装置,凯利得到了最早关于升力和速度方面的数据。他初步的结果是,平板的升力与面积成正比、与迎风角成正比、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他在悬臂机试验中还发现了流线型对减少阻力的重要性。他经过精心计算,给出了一架飞机的设计参数,并且说:“如果这块平板能在动力作用下高效率运动,空中航行就会实现。”
大莱特曾说过:“我们设计的飞机,完全按照凯利爵士的非常精确的计算方法。”所以后来西方的航空专家都称凯利为航空之父。
第二位是美国的科学家兰利(Samuel PierpontLangley,1834-1906),起先曾从事土木工程工作,后来靠自学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发展了测辐射热仪,对太阳光谱测量作出了重要贡献,1867年,任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物理与天文学教授。他从幼年便对鸟的飞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经常连续数小时观看鸟的飞行。
1887年兰利移居华盛顿,出任当时美国学术权威机构斯密森学会的秘书。他建造了一座60英尺的悬臂机,该机靠煤气发动机驱动,外周速度可达每小时70海里。利用这座悬臂机,他进行了大量的空气动力实验,研究平板与鸟翼在空气中运动时的阻力与升力的规律,由此得到了许多定量的结果,并且纠正了前人的不少错误。兰利将他的研究结果写成一本书《空气动力学实验》,于1891年由华盛顿的斯密森学会出版。这本书是最早的比较系统的实验空气动力学著作,对后来的飞机研究者,包括莱特兄弟影响很大。
除了实验室研究外,兰利还动手做飞行试验。他先后从1891年开始试制了橡筋动力模型飞机、设计并制造了轻型蒸汽机、并且设计了空中旅行者0-6共7个型号的飞机模型、对其中的第5、6两号在1896年进行了成功的飞行、后来又在1903年进行了两次不成功的载人的飞行试验。后来因为财政拮据和新闻界的冷嘲热讽,以及兰利本人年事已高(接近70岁)的诸多原因,放弃了试验,兰利也于1906年逝世。后人总结他载人飞行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结构上的不合理,当时他的发射架如果采用轮式起落架,试飞很可能是另一种结果。
莱特兄弟首先从制造滑翔机开始,逐渐改进。他们研究前人的经验,其中包括达·芬奇、乔治·凯利、兰利教授、马克辛(机枪的发明者)、查纽特、帕森斯、托马斯·爱迪生、利林塔尔、阿代尔、等等的事迹与经验。其中特别是凯利和兰利关于飞行的理论资料。到1902年秋,已经积累了上千次滑翔经验,掌握了飞行的理论与技术。
最后,他们决心制造装有发动机与螺旋桨的飞机。经过艰苦的研究,终于制成了4缸8马力的内燃发动机,并且用枞木制造了螺旋桨。1903年12月17日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刺鬼山海岸(Kill Devil Hills beach),对他们制成的“飞行者”1号进行了试飞。经过4次试飞,最好的成绩是在空中飞行59秒,飞行距离259.7米的记录。那次试飞,他们发了50封邀请信,结果只来了5个人,报界对此反映冷淡。到1905年,美国著名的科学普及杂志《科学的美国人》说这次试验只不过是一个骗局。可是,就在这一年,莱特兄弟的第三个改型飞机在10月5日那天,一次飞行了38.6千米,在空中持续飞行38分又3秒钟。
1901年莱特兄弟为了实验和改进翅膀,建造了风洞,他们研究与比较了200种以上的机翼形状。这个风洞大概是美国第一座风洞。
除了莱特兄弟好学,向一切从前的和当时的人学习以外,还应当特别提到的是有一位著名的工程师直接指导莱特的力学知识。这就是法裔工程师恰纳特(Octave Chanute,1832-1910)。他是一位著名的铁路工程师,主持设计过复杂的铁路桥梁,采用新的材料进行施工。他对飞行一直保持浓厚的业余兴趣,而且他关于飞行的力学知识在19世纪80年代一直处于前缘。他与莱特兄弟一直保持通信,指导他们,并且亲自去过莱特兄弟的试验场地。在1886年8月于布法勒(Buffalo)他在美国第一次组织召开了关于航空研究可能性的讨论会。这也就是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第一个系列会议。之后他与他知道的任何有志于航空研究的人通信。1889年在多伦多又召开了AAAS 的会议,会上他正式将航空计划作为一个工程问题。在1893年他趁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之机,在芝加哥组织召开了一次国际航空会议。许多对航空有兴趣的著名人物出席了会议,其中有斯密森学院的秘书兰利、发明家爱迪生等。之后于1894年他出版了《飞行力学进展》,后来这本书成为这方面的一本经典著作。
恰纳特对莱特兄弟的指导是无私的,他不仅用通讯的方式回答他们的任何问题,还亲临指导。他们之间的来往的信件,就有200多封。所以美国人罗杰·劳纽斯(Roger D. Launius)说:“莱特兄弟教会了世界飞行,但是是谁教会了莱特兄弟去飞行的呢?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是一位出生于法国,在芝加哥长大的工程师――恰纳特。”
莱特兄弟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飞行之后。飞机得到迅速发展,不论从飞机结构上、飞行控制和稳定性操作性上,还是从飞行速度以及航空发动机的改进上,它的改进和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力学研究的突破。人们突破了音障和热障,后来又有直升机的发明。到现在飞行在天空有各种用途各种性能的飞机,民用航空已成为人民远距离旅行的主要的交通工具。
结论
以上所举的三项发明,都是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发明。他们所根据的最原始的力学原理是十分简单的:一个单摆、一个离心调速器、一个具有攻角运动的平板的升力。这三个力学模型,简单得是现今中学生都能够进行定量计算的物理课程的习题的难度。不过从最开始的力学原理的研究到根据原理得到的发明,以及随后的不断改进,是经过许多不同特长的杰出人物的努力和创新,是经过几代人的贡献才有现在的结果。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这样前赴后继不断发展的历史。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