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31卷,第5期,2015年09月10日

 

编辑组:http://em.hhu.edu.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邮件列表目前由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维护,依托于江苏省力学学会信息工作部 江苏泰斯特电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协办

                 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固体的多尺度力学理论、实验与模拟”暑期高级讲习班纪要

      第十四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纪要

     学术会议

      第十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征文通知)

      EMI 2016 & PMC 2016 Conferences

    招生招聘

      Postdoctoral Research Position in Computational Inverse Problems and Optimization at Duke University
      Ph.D. Position i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Ph.D. position(s) in the Atomistic and Multiscale Mechanics Group at the Iowa State University      

    学术期刊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2015, 58(7-9)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网络精华

     教师节特稿:高校里的“教书匠”

   友情链接

   Fractional Derivative & Applications Express Vol. 16, No 2, Aug. 15, 2015

     “水的文摘”文摘第15卷第42015820

 

 

=======================================================================================

新闻报道
 

-------------------------------------------

 

“固体的多尺度力学理论、实验与模拟”暑期高级讲习班纪要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工程结构分析与安全评定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固体力学学报》编辑部协办的“固体的多尺度力学理论、实验与模拟”暑期高级讲习班于2015年8月23-27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办。讲习班邀请了7位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担任主讲教授,讲授内容涵盖“固体力学多尺度理论建模”、“固体力学多尺度模拟技术”、“固体力学多尺度实验表征技术”三个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发展动向及其应用。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140余名博士生和青年教师参加本次暑期高级讲习班。

本次暑期高级讲习班于8月24日上午8点在华中科技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三楼报告厅正式开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孟庆国常务副主任、力学处詹世革处长和张攀峰主任、华中科技大学陈建国副校长、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朱宏平院长、华中科技大学科发院纵向研究与国际合作处张婷娇副处长,以及中科院力学研究所魏悦广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郭旭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单智伟教授、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刘彬教授等4位主讲教授出席了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本次讲习班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李振环教授主持。在开班式上,孟庆国常务副主任和陈建国副校长分别代表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们对主讲教授、学员的积极参与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同时对全体学员提出了严格要求和殷切希望。

在随后三天半时间内,中科院力学所魏悦广教授、清华大学刘彬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单智伟教授、大连理工大学郭旭教授、中科院力学所魏宇杰教授、浙江大学曲绍兴教授、北京大学段慧玲教授分别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各自利用半天时间(3个多小时)对相关主题进行了精心授课和系统讲授。授课内容包括:先进材料及结构的跨尺度力学表征及应用、大规模多尺度计算方法及材料力学性能研究、微纳尺度固体力学实验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应用、微纳米力学分析的准连续体方法、从连续介质模型到分子尺度机理、微纳尺度金属材料强韧性能的理论与模拟、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辐照效应的多尺度模拟等。所有授课内容结合学员实际,注重基础和前沿结合,理论和应用结合。授课采用分时讲授,分时讨论的形式,特别注重学员与主讲教授之间的实时互动和交流,充分提高了本讲习班的授课成效。

讲习班在8月27日中午举行了简短的闭班式。在闭班式上,讲习班负责人李振环教授给学员们颁发了结业证;同时,他还向学员们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学员们以本次讲习班为起点,收获友谊、收获希望、收获未来,他还特别希望学员们回到各自的学习和工作岗位后,延伸本次暑期高级讲习班种下的友谊,加强联系、加强交流,争做我国固体多尺度力学研究的有力推动者和积极参与者。在学员们的热烈掌声中,讲习班成功落下帷幕。

本次讲习班通过提供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短期课程学习,使全体学员充分了解了固体力学多尺度研究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实验手段,为学员提供了与知名学者交流、学习的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固体多尺度力学的兴趣,开阔了他们的学术视野。本讲习班的成功主办将有力推动该领域青年人才的成长和研究队伍的扩大,达到了预期目的。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第十四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纪要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由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联合主办,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设备结构健康监测与预警分会、中国兵工学会应用力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协办的“第十四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于2015年7月2-30日在重庆市召开,会议承办单位为重庆大学、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桥梁工程结构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力学学会、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科技学院。

会议于2015年7月28日上午开幕,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龚兴龙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大会主席于起峰院士、重庆大学校长周绪红院士、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方岱宁院士、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葛耀君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这是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首次和兄弟学会联合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促成了实验力学界和机械、土木与交通、仪器仪表、兵器等学科同行的聚会,为相关学科的交叉及学术交流搭建了新型平台。

会议共收到论文302篇,宣读论文294篇。大会还邀请了六位著名专家做大会特邀报告:1)方岱宁院士“现代实验力学的多场耦合力学测试方法与科学仪器研制”;2)杨合教授“高性能轻量化精确塑性成形制造面临的测量挑战”;3)葛耀君教授“大跨度桥梁空气动力学风洞实验与技术挑战”;4)胡宁教授“基于 Lamb 波的下线损伤评价技术”;5)赵亚溥教授“纳微系统中固液界面动力学的实验研究”;6)胡小方教授“基于同步辐射的材料内部精细结构表征及力学性能分析”。
    本次会议促进了实验力学学科与机械、土木、交通、仪器仪表、兵器等学科的交叉与合作,为实验力学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重大工程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次会议参会代表人数达到396人,是历届全国会议中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参会的中青年代表占70 %以上,充分显示出我国实验力学队伍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后继有人。大会从参会的青年学生代表中评选出9篇优秀论文并推荐到“实验力学”杂志。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达到了展示新成果、宣传新方法与技术和推动学科交叉和应用的目的,对我国实验力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会议期间,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还组织了第七届海峡两岸实验力学学术会议,来自台湾省新竹清华大学的王伟中教授率16名台湾学者参加了会议。龚兴龙教授、于起峰院士共同主持召开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和《实验力学》编委会联合工作会议,讨论了近期工作计划和学术活动规划,会议决定2019年在辽宁省葫芦岛市召开第十五届全国实验力学大会,会议组织和筹备工作由北京理工大学负责。

在全体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学术会议顺利完成了全部预定议程,取得了圆满成功。与会代表衷心感谢重庆大学领导和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师生对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会议

-----------------------------------------

 

第十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征文通知)

 

第十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将于2016年5月6日-8日在上海举行。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实验流体力学专业组主办,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承办。

本次会议旨在交流实验流体力学及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研讨新的发展方向,推动学科发展和交叉融合,促进实验流体力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应用。

凡是符合上述宗旨的实验流体力学论文均可投稿。会议包括大会邀请报告和分会场报告,我们真诚地邀请各相关单位科技人员踊跃参会投稿。

1.会议研讨内容和主题

征文范围将如下:

1)流动控制和流动稳定性、湍流;2)涡动力学、分离流、热对流;3)多相流、渗流、非牛顿流;4)气体动力学;5)微纳尺度流动、微重力流体力学;6)工业与环境流体力学;7)流体测量与显示技术;8)其它与实验流体力学相关的问题。

2.会议重要日期

·拟参会者请将1页纸摘要(见附件中摘要模板,请写明通讯地址、邮编和电子邮箱)于2016年1月10日前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至:qzhou@shu.edu.cn(上海大学 周全)。

·会务组将于2016年2月20日前发放录用通知。

 

点击下载:摘要模板

 

 

 

 [返回本期目录栏]

 

 

-----------------------------------------

 

EMI 2016 & PMC 2016 Conferences

 

  

The event to be held on May 22-25, 2016 at Vanderbilt University in Nashville, Tennessee, is actually two co-located conferences: the Engineering Mechanics Institute Conference 2016 (EMI 2016) and the Probabilistic Mechanics & Reliability Conference 2016 (PMC 2016). The event will be chaired by Prof. Sankaran Mahadevan and Prof. Caglar Oskay, both of Vanderbilt University.

Following the pattern of EMI annual conferences, the EMI 2016 conference will address all areas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and applied mechanics.

PMC 2016, the Probabilistic Mechanics and Reliability Conference held every four years, will examine all aspects of probabilistic mechanics, reliability, risk analysis and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 relevant to the assessment and design of structural, mechanical, marine, aerospace, geotechnical,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civil infrastructure systems.

Both conferences will feature plenary keynote lectures by outstanding researchers as well as a large number of technical presentation sessions. They will also feature several student competitions organized by the technical committees of EMI. All EMI technical committees will hold their meetings on the occasion of the conferences. Social events will include a welcome reception and a banquet and awards ceremony where outstanding mechanicians will be recognized.

For details, and to submit an abstract, visit http://www.vanderbilt.edu/emipmc2016/. The deadline for abstract submission is October 15.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招生招聘
-------------------------------------------

 

Postdoctoral Research Position in Computational Inverse Problems and Optimization at Duke University
 

Postdoctoral Research Position in Computational Inverse Problems and Optimization Candidate sought for working on PDE-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for inverse problems. The candidate is expected to have a strong background in computation, solid mechanics, and optimization. In addition, the position requires prior experience with inverse problems, numerical optimization, and an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language either through coursework or research. This is a valuable opportunity to work with an active,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group on important biomedical inverse problems. The appointment will be for one year with possibility of renewal. Qualifications Candidate should have a Ph.D. in Engineering, Applied Mathematics, Computer Science, or related area. Also, the candidate must have excellent programming skills. Applicants can send a CV and/or questions to Prof. Wilkins Aquino (wa20_at_duke_dot_edu). Please add the words “postdoctoral position” (no quotes) as the subject of the email.

 

 

 

  [返回本期目录栏]

 

 

-------------------------------------------

 

Ph.D. Position i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A fully-funded Ph.D. position is available with a start date of Spring 2016 or Fall 2016 at the Computational Biomechanics and Solid Mechanics Laboratory (http://www3.villanova.edu/biomech/) at Villanova University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greater Philadelphia area (http://www.villanova.edu).

The research project focuses on multiscale modeling of bone fracture. Candidates with a strong background and interest in solid mechanics, fracture mechanics, computational modeling and biomechanics are encouraged to apply.

GRE is required for all applicants and TOEFL is required for all students who have degrees from non-U.S institutions.

M.S. degree from a U.S. institution is not required but preferred.

Please send a cover letter outlining your qualifications, research experience and interests, CV, and a list of three references to Prof. Ani Ural (ani.ural@villanova.edu).




 

  [返回本期目录栏]

-------------------------------------------

 

Ph.D. position(s) in the Atomistic and Multiscale Mechanics Group at the Iowa State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 applications are invited for PhD positions in the Atomistic and Multiscale Mechanics Group in the Department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at the Iowa State University. Self-motivated students in the area of theoretical,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or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are encouraged to apply. Research topics cover multiscale simulation of dislocation, fracture, phase transformation and heat transfer in materials. Individuals who have research experience in one or more of the following areas are especially desired:
• Continuum Mechanics
• Advanced Finite Element Method (not just using software)
• Molecular Dynamics, LAMMPS, GULP
• Dislocation Dynamics, Phase Field Modeling, XFEM, Crystal Plasticity, Boltzmann Transport Equation
• Multiscale Modeling of Materials
• FORTRAN, C++, OpenMPI

To apply for the position, please submit a single PDF file via email (lmxiong@iastate.edu) with (i) your most recent CV; (ii) a research statement; (iii) any relevant courses taken, as well as (iv) a list of three references. Please name your file “FirstName.LastName.pdf”.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PI can be found at: http://www.aere.iastate.edu/department-overview/faculty/liming-xiong/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期刊

-------------------------------------------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2015, 58(7-9)

Issue 7

An element decomposition method with variance strain stabilization

CUI XiangYang, LIU PengWei, LI GuangYao

Issue 8

Vibration of Timoshenko beam on hysteretically damped elastic foundation subjected to moving load

LUO WeiLi, XIA Yong, WENG Shun

Numerical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of transonic single-degree-of-freedom flutter and buffet

GAO ChuanQiang, ZHANG WeiWei, LIU YiLang, YE ZhengYin, JIANG YueWen

Issue 9

Mechanics of flexible and stretchable piezoelectrics for energy harvesting

CHEN Ying, LU BingWei, OU DaPeng, FENG Xue

A study of a three-dimensional self-propelled flying bird with flapping wings

ZHU LinLin, GUAN Hui, WU ChuiJie

Structure overset grid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simulation of multi-body separation

ZHANG HaiRui, FAN JingJing, YUAN Wu, ZHANG WeiHua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entilated cavitation around an underwater navigating body influenced by turbulent drag-reducing additives

JIANG ChenXing, LI FengChe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力学学报 2014年47卷4期

应用数学和力学 2015年36卷9期

计算力学学报 2015年31卷4期

工程力学 2015年32卷8期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教师节特稿:高校里的“教书匠”

   (摘自中国科学报网站)       

金秋九月,在新生开学的同时,又一个教师节来临了。这次,我们关注的是校园里的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在评价“指挥棒”严重倾向于科研的时候,仍旧不顾个人得失,将教书育人作为头等大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我们来听听这些“教书匠”们的所思、所惑,分享他们的快乐和期盼吧。 

 

缘起教学情

1983年,李田本科毕业,被分配到西安交通大学工作。而在这之前,李田原本并不想当老师。

“那时还是全国统一分配,我被分配到了交大。但那时候,我是一门心思准备考研的。”采访中,李田说,那时候他甚至已经报考了外校的研究生。但因为一些其他原因,自己的这个梦想并没有实现。最终,他选择留在了西安交大。

那时候的李田对自己的教师生涯也没有什么规划,“只要对得起自己的工资就行”。自然,对教学他也并不是十分关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末,他自己的孩子出生了。

“自从自己有了孩子,对于教育的事,我才真正上心起来。”李田说,因为我觉得如果我孩子的老师在教学上不认真、不负责,我会很伤心的,所以我也必须把自己的教学工作搞好。

慢慢地,李田热爱上了教学,而这份爱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李田说他并没有太高的觉悟,因此只有真正碰到事情的时候,才会反思自己。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他的孩子激发了他对教学本能性的重视。而同样受家庭成员影响的,还有于杨丽。

“我家是世代的书香门第,从小我就喜欢学习的氛围。因此,这也成为了根植在我心里本能的兴趣。”于杨丽说。

在于杨丽看来,教育领域的贡献是潜在的,但力量更大。“在一条流水线上,做好的是一个产品,但教育一个人的收获完全不同。”她说,和学生一起走完本科阶段,并在这个过程中将优秀思想、理念植入学生心里,待他们日后发扬光大。这比单纯创造产品的社会贡献要大得多,也深远得多。

有受家庭环境影响的,就有受学校环境影响的。

从上学开始,颜静兰就一直遇到一些让她印象深刻的老师。尤其在她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后,燕园内各式各样的老师让她大开眼界。“在北大我接触的老师中,有的老师口才特别好,有的则属于‘改革派’,很有自己的想法。”让她记忆很深的是她当初的系主任李赋宁。当时,“新概念英语”刚刚被引入中国,李赋宁在讲授这门课程时,一篇课文可以讲一两周的时间。“我听的不是课,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教育。他不只是让我们认识了几个单词,更是对我们的价值观有所震动。”

正是这些学生时代的榜样,让成为师者的颜静兰有了职业生涯的标杆。“一个好老师会给学生留下终生的印象。所以,要么不当老师,要么就把它当好。”在她看来,当一名教书匠,绝不是教几个单词、一篇课文那么简单,而是对学生的思维、眼界有所影响。“他们都是我的榜样,我自己也会尽力做到教书育人。”颜静兰说。(陈彬) 

 

教而知惑

从教30年的李田,似乎对教学以外的“身外之物”并不敏感。别人对晋升、工资调整敏感,可李田至今连自己的工资条都看不太懂。

“我的教师生涯基本上就是教书。学校要求在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我也从来没有写过。”李田说。许多年前,评职称时不需要文章,但他的资历不够;等他资历够了,评职称又要求有很多文章。若不是去年职称评定,学院“破格”推荐,从教30年的他还是一个寂寂的老讲师。

李田的惑,来自于职称评定标准中,对论文要求的存疑。而于杨丽的惑,则来自于另一个角度——有关优秀教师的认定。

对于教师的评价,高校普遍以科研成果认定,科研优秀者平步青云。而对于教学出色的教师,仅是一句“很好”,便再无其他。

“现在可悲的是,评优秀教师也参照的是科研标准。”于杨丽说,从综合性的角度考虑,评优秀教师科研不能缺。但有的优秀教师评定是专门评教学贡献,而高校却依然照搬科研的评价思路。

按道理说,让学生投票才能评出他们心中的优秀教师,可如今,优秀教师的评定绝大多数把控在高校手中。有时候评奖入围人数少,高校还要优先考虑领导、未来要评长江学者等殊荣的人。“评定优秀教师因为有奖金、名声的存在,已经演变成一种福利,为某些人歌功颂德的契机。”于杨丽说。

越是这样,像于杨丽这样热心教学的教师就越想把正直的观念传输给学生。因为“一个人改变不了整个世界,只能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

还有一种惑,来自于人生变故。

一个大家庭8口人,亲人陆续患癌离世,“好不容易照顾完一个,第二个亲人又接着病倒了”。一年复一年,现在为亲人扫墓的就只有颜静兰一人。

那时候的颜静兰很悲伤,学校、医院两头跑,但从不在学生面前流露情绪。别人看到的她从来都是开开心心的,但其实是她遇到的大事太多了。

有一次,她在校门口遇到车祸,脑出血、骨头也断了。“第一个冲到医院的是我的学生,昏昏沉沉中感觉到他帮我剪头发、照顾我。”说到这段经历,颜静兰至今心存感激。

要搞好教学,要照顾亲人,又要平衡科研。她的时间靠挤!家人帮她买了紧邻住家小区的上海植物园年票,但她一年只能去两三次。长期熬夜,使得她心脏出现了问题。

“对于教学与科研的平衡,教学永远是第一位,不要去想那么多,埋头去做就是了。”王进义说。和很多奉献教学事业的人一样,无论多忙,每周六他都处于工作状态,每周定期开小组会与学生交流,听取他们汇报自己的阅读和实验进度……在他看来,这样的小组会具有教学与科研双重性质,“时间就那么点儿,能多做就多做些”。(温才妃)
 

教育产业化当休矣

对于教学有着拳拳之心的教师,他们最关心的不是自身待遇的改善,而是对于教育宗旨、青年教师生存的担忧。

回到多年前,一个有关教育产业化的话题。“如今的高校就像是一座工厂,学生是上帝亦是产品,校长是老板,教师是打工仔。”李田说。

“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用量化决定了评价。”于杨丽说,科研看论文、课题多少,教学看是否完成课时量。甚至连学生的德育教育,也试图用开了几门“两课”来衡量。

各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充斥了校园,导致教育偏离了育人的主旨。不注意解决这些问题,带来的后遗症非常严重。

李田告诉记者,近些年来招聘的新教师很少有从前的“主人翁”精神。“他会觉得,学校就是一个工作的地方,干不好、不喜欢就换地方。这种想法可能是和国际上‘接轨’的一种做法。但实际上,对于一个青年教师来说,对学校无自我认同没有任何好处。”

高校逐渐从学生利益出发,变味为一味迎合学生的想法——学生说要什么,就有什么。于杨丽眼见着学生抱怨录取的专业不行,找工作不理想……“他们境遇不佳,但却从来没有跟自己是否努力、是否付出联系过。”

至于破解之道,教师们更多地寄托于“指挥棒”的改变。

李田认为,在当前环境下,拼命写文章、忽视教学质量,是教师迫不得已的选择。这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导向的问题。

“应该给热衷教学的青年老师更多的生存空间。”这是本次采访中全体教师的心声。

尽管一些高校在职称评定上对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已有所区分,尽管一些高校为奉献教学事业的教师开通了破格的晋升机制,但是因为有关主管部门的指挥棒不变,部分高校“势单力薄”的改革,充其量也只是“小打小闹”。

“教师的本分是教书。对于教学岗来说,教学上的考核应该摆在第一位。”颜静兰说。

而对于人才培养,于杨丽希望,高校培养的人才一定要德智兼备。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高校应该建立淘汰机制,不要包装学生,把不合格者包装成合格的毕业生”。教育是树人的工作,不是工厂的流水线作业。“哪一代人身上出现问题,甚至连这一个时代都要走一段弯路。”(温才妃)
 

没法用语言形容

“教学相长,教学中获得的愉悦感是没法用语言形容的。”

说起身为教师的快乐,颜静兰的表述是“没法用语言形容”。而具体说起这些快乐的瞬间,王进义说“基本都是和学生取得的成绩有关”。身为老师,看到学生们在自己的课堂上汲取到养分,最终成为优秀的人才,无疑是老师们最开心的时刻。

和王进义类似,在接受采访时,李田也说:“当老师真正的乐趣其实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真的有出息。”两位受访男老师的话都不多,却洋溢着为人师表的自豪感。相比之下,两位受访的女教师显得“感性”许多,提起教学中获得的快乐,她们总能回想起一幕幕难忘的时光……

2000年,颜静兰自告奋勇开设全校公选课,为学生导读《21世纪英文报》,既方便学生了解时事新闻,又让学生学到鲜活的英语。上过读报课的学生都称“很享受”。颜静兰一边讲课,一边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时不时地把扩音器放到学生嘴边,和学生互动,教室里一片笑声。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颜静兰和学生的关系自然变得轻松愉快。

对于这样的课堂效果,她也十分开心。“学生的反响让我很开心。学生们毕业后在国外还继续读报纸。”

颜静兰认为,当老师最大的乐趣是和学生成为朋友。她告诉记者:“我刚从澳大利亚回来,有个学生一定要我住在他家,现在到全国、世界各地都有学生,有的学生即使成为成功人士了,他们也还会招待、感谢老师,就这样,我和学生、家长们成了朋友。”在她看来,老师对学生的付出不是某一门课,而是给学生留下整体的影响,把一种价值观、理念传给学生。

颜静兰特别强调“朋友”这个概念。她说:“有的学生说老师像妈妈,总是‘孩子’‘孩子’地叫学生。其实我特别反对,老师就是老师。我们要把学生当作成年人来看待。老师要和学生做朋友,不要管长管短,而是要推心置腹地交谈,相互信任,和妈妈的角色是不一样的。”

于杨丽则说,把学生从懵懂未知培养到独立自主,最后成为国家栋梁,是身为教师最大的乐趣。“我们经常开玩笑说,教育学生好像在生产艺术品,把艺术品塑造完美是我们最大的成就。少年强则国家强。凭一己之力,培养一批人,那是最大的成就感。让学生的人生观、处事的看法有进步,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教书这么多年,于杨丽已经快要退休,“但从来不觉得自己老了”。正是和年轻学生们在一起,使得她一直保持着年轻的心态。

“和年轻学生在一起,我汲取了很多阳光的成分。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有些网络语言,我们在课上也可以搬过来用于课堂讲授。”有了这样的心态,于杨丽和新进来的年轻教师沟通也很容易,“讲话、思维方式都没有代沟。他可能会有的想法,我们都站在他的角度想好了。许多年轻教师都跟我说,‘于老师,跟你讲话,我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不会像跟父母、长辈说话那样拘束。”(韩琨)

 

记者手记

何谓“大师”

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来说,有这样一群醉心于教学的老师,可以说是一种幸运;与此同时,当我们带着一种“猎奇”心理看待这群醉心于教学的老师时,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来说,这又是一种莫大的不幸。

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在就职演讲中,他提出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直到今天依然是对“大学”含义的最经典注解。近一个世纪以来,围绕这句话,人们作了太多的引用、注解、引申、争论……然而,却很少人注意到,梅校长口中的“大师”究竟是什么?

科学大师?教学大师?

没有“教学大师”。因为在中国的高校中,“大师”只属于科学。我们有“教学名师”,但在我们的“教学名师”中,又有几个没有一流的科研呢?于是,在中国的大学里,只醉心于教学的那群“另类”,就成为了很多人眼中名副其实的“教书匠”。

但是,中国的大学需要“教书匠”,因为在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中,需要有人为初登科学殿堂的孩子们打下基础,需要有人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手段让他们领略科学的美好,需要有人告诉他们,大学的学习是美丽的,课堂是美丽的……

这样的“基础性工作”,很多时候与“科技前沿”关系不大,却与教师用心与否关系莫大。而这,正是“教书匠”们最愿意干的一件事。

那么,当这些“教书匠”舍弃了原本可以使他们“功成名就”的科研工作,专心于教学,专心于高校最本质的工作时,我们是否应该正视他们的存在,我们是否应该为他们想一想,我们是否应该解决一些他们的实际困难呢?

在今天,凭借教学成果,他们也许依然成为不了“大师”。那么,就让他们成为一个快乐的“教书匠”吧。(陈彬)

声音 

王进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微流控芯片技术、微纳生物技术及药物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科研的同时,王进义先后承担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他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生科研方法与思维的训练,201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于杨丽:

厦门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31年来,她一直坚持板书教学,始终保持着热情饱满的教学风格,学生说她“好像要在黑板前舞起来”。她是学生票选的“最受欢迎女教师”“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对于教学的热忱与用心,让她充满魅力。

李田:

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1983年进入西安交大,2014年因为教学成绩优秀,在学院推荐下,“破格”提升为副教授。多年来,他一直承担《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任务,这是数学专业本科学生的第一大课。

颜静兰: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15年前,她自告奋勇给学生开设了公共选修课“21世纪英文报导读”,而今,这门读报课已是华东理工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明星”课程。课堂教学中哪里最困难,她的岗位就在哪里。她说,我就是喜欢接受挑战!

●四川大学教师周鼎: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因为一个老师的职称只与他的科研成果有关。所有高校领导都在说,我们必须重视教学。他们一边说着,一边看着论文发表的数量。

●教育专家熊丙奇:那些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维系着大学岌岌可危的教学,可他们却在大学里是最不被待见。他们不但不能拿课题提成,薪酬微薄,而且由于没有达到考核硬指标,已无法在大学生存。

●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研究做得好,对于教学是有好处的。一个研究做得好的人,我相信他讲的课一定会更生动。研究做得好,视野一定会更开阔,而且他还会有一些新的东西。就算他不去详细地讲这些新东西,只是随便点拨一下,也能引发学生思考,对学生也是有很大好处的,这就是研究对教学的好处。所以,我不主张研究和教学分离。怎样才能让研究做得好的教师(其中很多是优秀教师),尽可能多地走上讲台,多和学生接触,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和行动的。(韩琨整理)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