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32卷,第1期,2015年10月10日

 

编辑组:http://em.hhu.edu.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邮件列表目前由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维护,依托于江苏省力学学会信息工作部 江苏泰斯特电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协办

                 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清华超越麻省理工 工程类专业排名世界第一

      2015:新常态,新特点 基金委发布并解读2015基金工作

      第十九届国际工程基础设施振动科学与技术会议在南京召开

     学术会议

      2015江苏力学大会暨江苏力学青年论坛征文通知

      Symposium on Mechanics and Tribology at the Nanoscale at MRS Spring Meeting 2016, March 28-April 1

      Call for Abstracts: Symposium on “Mechanics of Energy and Energetic Materials” at SEM 2016 (Buena Vista, FL, June 6-9, 2016)

    招生招聘

      Postdoctoral positions at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Faculty Position in the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Faculty Position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学术期刊

     《力学学报》2015年47卷第4期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网络精华

     屠呦呦:诺奖来了 新机制也该来了

   友情链接

   Fractional Derivative & Applications Express Vol. 16, No 3, Sep. 15, 2015

     “水的文摘”文摘第15卷第62015920

 

 

=======================================================================================

新闻报道
 

-------------------------------------------

 

清华超越麻省理工 工程类专业排名世界第一


  (摘自光明日报

     

继在新一轮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清华大学快速上升至25名、引领中国高校冲进世界前25强之后,106日,由《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发布的2016年度美国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显示,清华工程类专业力压麻省理工学院等欧美知名理工院校,排名世界第一。

这是近一个月来,中国内地高校再次在世界大学权威排名榜上有所斩获——上述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清华、北大、复旦和上海交大4校进入世界 百强;就在前几天,《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发布的20152016世界大学排行榜TOP800榜单中,中国内地共有37所大学入围。

清华凭何拔得头筹?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这个“第一”?真正的一流,又是否蕴含在排行指标之内?

 

科研表现亮眼,助清华排名居首 

此次US News工程类专业前十名中,除清华外,浙江大学位居第四,哈尔滨工业大学排名第七,香港城市大学位列第十名;其他学校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位列第三,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并列第五,斯坦福大学和佐治亚理工学院分获第八、九名。

 

强手云集,中国高校缘何表现抢眼? 

“这与各大学排名采用的衡量指标体系各不相同有关。”麦可思研究院相关专家介绍,除US News外,目前全球较为权威的大学排名系统还有 英国QS公司的QS、《泰晤士高等教育》的THE和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的ARWU三大排行榜。而根据指标体系的区别,大学排名每年都会出现 差别,甚至在一些科目上有较大出入,“具体排名中,QS更注重同行评价,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占比40%THE更注重公信力,论文引用率占比32.5% 研究的国际学界声望占比19.5%ARWU排名更偏重理工科,诺贝尔奖得主和菲尔兹奖得主的教师数、各学科领域论文,被国际通用的科学引文索引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论文量等均占比20%。”

记者查询得知,以工程类专业排名为例,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麻省理工、斯坦福和剑桥居三甲,清华排名第11。而在ARWU2015年世 界大学工科排名中,麻省理工和斯坦福依然稳居前二,清华排名第12THE最新排名还未公布,但在2014年—2015年排名中,工程类院校清华仅排名第 23

此次US News的排名选取了2009年—2013年的数据指标。在对工程类专业的分类排名采用8项指标进行考量,其中作品发表、论文引用率总量、高质量论文引用率各占比15%,全球性调研声誉、区域性调研声誉各占比12.5%,标准化论文引用影响力、高质量论文引用百分比、国际化合作各占比10%

“这说明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中,中国高校注意到某些指标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如科研投入、论文发表、被引因子等,并取得了明显进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奇表示。

 

排名“世界第一”,该如何看待 

欣喜之余,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表现突出的工程类专业,也只是此次榜单以学科作为维度的排名的1/22,而在另外21类专业的前十名高校中,中国高校大多无缘“前排”。

层出不穷的排行榜似乎成为社会评价高校学术成就与人才培养最直观的指标。哈佛商学院此前研究表明,学校在US News排名中每提升一位,其收到的申请数量即会获得1%的增长。但与此同时,“被排行榜绑架”“围绕评价指标办学”等也成为公众的质疑和担心所在。

 

排行榜夺魁和真正的世界一流,到底还有多远? 

发稿之前,记者想就清华近年来在工程类专业上的发展进行采访,但并未得到回应。与此同时,107日,清华2013级本科生郜雪菲的一篇 《排名四问:一流工科与一流清华有多远?》成为该校师生微信朋友圈里的“刷屏之作”:“大学的‘一流’与否,并非一纸排名可以定论,各大排名始终也只能作 为一种参考。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青年教师……大学之中不同的身份,对于一所大学的‘实力’也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我们固然欣喜于清华被世界认可,同 时也应该拥有比排名上那几个数字更加实在的评价。”

 

低调,似乎成为清华师生面对这个“第一”的共同态度。 

“即使此次清华拿了第一,也很难撼动麻省理工、加州伯克利等名校在工科教育上的地位。工程类专业本身属于应用型学科,排行榜关注的指标是一 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其科研产出有没有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产生比较大的推动作用,这就需要更综合的评价体系和更专业的同行考量,不只是看几个简单的硬性指标。清华冷静的态度也反映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清醒认识。”李奇说。

 

功夫更要下在排行指标之外 

冷静、理性。当中国高校逐渐走过为排名升降而简单欣喜的阶段,这成为被评者和排名者眼中应对排行榜秉持的共同态度。

“大学不应该仅仅想着怎么样成为排行榜上的常客或者说是提升排名,更多的应该是考虑怎样通过排名这面镜子,把自己和其他国家同类大学的差距 搞清楚了,不断取长补短,把自己各方面的实力提高了。真正帮助自己大学成功地实现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并早日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QS全球教育集团智库中国总监张巘表示。

李奇则认为,评价一个学校、学科是否一流,各类排名固然是重要的参考坐标,但功夫更要下在排行指标之外,“实际上很多科研、学问很难通过量化的计算来体现”。

QS 2015年的排名中,李奇所在的北师大教育学科跻身世界前50名,可在与国际同行交流时,他还是时时感觉到自己的差距所在:“只有同行才会知道自己和世界一流究竟有多大的差距,这包括对学科整体的把握、对世界同行的影响、对学科发展的贡献等非常具体、细致的环节。当中国高校在量化体系上取得长足进步之后,是时候下力气考虑这些问题了。”

 

 

 

[返回本期目录栏]            

 

 

-------------------------------------------

 

2015:新常态,新特点   基金委发布并解读2015基金工作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基金委主任杨卫就2015年度科学基金项目集中评审资助情况及体现出的新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杨卫在会上指出,2015年科学基金申请与资助在总体态势步入新常态的同时,体现出五个新的特点,值得关注。    

 

坚持协调创新与合作研究

“毫无疑问,作为基础研究而言,来自政府的投入应当占据主要地位。但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各种形式争取其他领域,包括企业的资金来共同支持我国的基础研究。”杨卫说。

据介绍,近年来,基金委加强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协作,积极构建基础研究战略联盟。目前,已经与辽宁、浙江、贵州、山西新签联合资助协议,结合地方资源特色与发展需求,着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与广东省联合资助大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及8家汽车企业启动联合资助工作,与民航总局、中科院续签联合资助协议。当前与4个中央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铁路总公司)、11个地方政府(包括广东、云南、新疆、河南、福建、山东、青海、辽宁、浙江、贵州、山西)以及多个企业、行业协会(包括宝钢、中石油、中石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开展22项联合资助工作,2015年全年拟资助项目直接费用约10.67亿元。

“基础研究是属于全人类的。因此,基金委一直坚持深化合作研究,着力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杨卫介绍说,迄今为止,基金委已经与39个国家与地区的78个境外科学基金组织或科研资助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同时注意加强实质性的国际合作研究。比如,基金委与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NERC)及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共同发起“地球关键带科学研究”和“大气污染与健康效应”两个国际合作计划,中方投入1亿元人民币,英方投入约1000万英镑,启动合作项目申请评审。与英国皇家学会(RS)间的合作取得实质性突破,双方共同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遴选“牛顿高级学者”予以资助。此外,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资助105项,直接费用2.52亿元。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资助107位外国青年学者来华开展研究,年龄上限从35岁放宽至40岁,强度实现倍增。

 

五大新特点值得关注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5817日,基金委已经批准三万七千多项资助项目,直接经费超过183亿元。目前还有一些项目处于申请或者评审过程中。可以说,2015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工作已经完成大半。

“今年的基金申请与资助,体现了5个新特点。”杨卫介绍说,首先是项目管理方面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今年基金为首次实行全部申请书在线填报,方便了申请,从信息技术上大幅制约了超项等违规现象。同时试点推广的计算机辅助指派工作,通讯评审中使用计算机指派系统的项目已达到70%左右,计算机辅助指派的专家已超过55%

在资助经费方面,首次实行直接和间接费用分开,科研经费环境得到优化。按照新的资金管理办法,实行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直接费用专用于科研,其中劳务费取消了上限。

在资助力度方面,基金委今年进一步加强了对人才计划的支持力度。继杰出青年基金强度倍增后,优秀青年基金资助额从每项100万元增加到150万元。

同时,获资助学者项目负责人呈年轻化趋势。面上项目负责人40岁以下占43.14%36~45岁年龄段占比为46.36%,均比去年增长3个百分点;重点项目负责人50岁以下者占47.09%,比去年上升6.7个百分点;地区基金负责人40岁以下占54.47%,高出去年7.6个百分点。这些表明,我国处于创新活跃期的中青年科研骨干已成为承担科学基金各类项目的主力。

此外,评审制度也更加完善。通过发布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行为规范》等管理办法,强调专家依规自律,加强行为规范约束;严格执行回避保密制度,严肃会议纪律,强化评审监督工作等,有力保障了评审工作的质量和公信力。

 

资助强度逐年增加

在新闻发布会上,基金委同时发布了各类资助项目的情况。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度基金委共资助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00项,直接费用52000万元,间接费用8000万元。资助强度为150万元每项,比此前有所增加。

基金委副主任高瑞平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在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方面,基金委共资助16155项,直接费用319460万元,平均资助率为24.58%,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为19.77万元每项。在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方面,基金委资助2829项,直接费用109600万元,平均资助率为21.48%,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为38.74万元每项。

在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方面,基金委共资助38项,直接费用为38955万元,间接费用5565万元;资助强度为1200万元每项(数学、管理领域为840万元每项)。

此外,在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方面,两年期资助项目基金委资助116项,直接费用2088万元,间接费用232万元,资助强度为20万元每项。四年期延续资助项目基金委资助20项,直接费用3600万元,间接费用400万元,资助强度为200万元每项。

NSAF联合基金、天文联合基金和钢铁联合研究基金项目方面,基金委资助130项,直接费用17760万元。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基金委资助105项,直接费用25200万元,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为240万元每项。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基金委资助251项,直接费用7612.68万元。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基金委资助90项,直接费用2309.54万元。

此外,基金委还批准资助了部分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及应急管理项目共58项,直接费用3020.32万元。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第十九届国际工程基础设施振动科学与技术会议在南京召开

 

(摘自江苏省力学学会网站

 

由期刊Journal of Vibroengineering(SCI)、Vibroengineering Procedia(EI Compendex)与江苏省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联合主办,浙江大学、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力学学会、山东省力学学会、北京市力学学会、天津市力学学会等单位协办的第十九届“国际工程基础设施振动科学与技术会议”于2015 年9月25-27日在南京召开。来自美国、立陶宛、波兰、韩国、澳大利亚、台湾、香港及大陆120名代表出席大会。

大会主题为:“Modelling & Simulation in Vibroengineering; Measurement & Signal Processing;Nonlinear Vibration & Dynamics; Diagnostics, Monitoring & Assessment; Vibration Coupling & Interaction; Modal Analysis & Identification; Noise & Uncertainty & Control; Biomedical Dynamics Engineering”。 参会代表围绕大会主题,在工程基础设施振动科学与技术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提升国际基础设施振动科学与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本次会议录用论文已在期刊Vibroengineering Procedia (EI Compendex)上发表,同时遴选部分优秀论文将推荐至Journal of Vibroengineering (SCI)上发表,出版一期Journal of Vibroengineering(SCI)特刊。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会议

-----------------------------------------

 

2015江苏力学大会暨江苏力学青年论坛征文通知

(江苏省力学学会供稿

 

为增进力学工作者的学术交流,推动力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作出更大贡献。经九届九次常务理事会会议(7 5 日)讨论决定,于2015 11 8 日在南京市高淳区召开“江苏力学大会’2015 暨江苏力学青年论坛’2015”。本届大会由江苏省力学会主办,紫金(高淳)科技创业特别社区承办,理事单位可申请联合主办。

大会将采取多种交流形式,包括大会特邀报告、大会报告、专题邀请报告、分会场专题报告等。会议期间将同期举行“江苏力学青年论坛’2015”,安排在青年论坛分会场举行。

征文范围

· 灾变破坏力学

· 材料的力学行为与本构模型

· 高性能计算理论、环境构建及其应用

· 流体力学及流固耦合

· 水力学及工程流体力学

· 复杂流动过程及其规律

· 实验力学与先进实验技术

· 结构健康诊断与安全性评价

· 温度应力与温度控制

· 岩土力学及其应用

· 纳米力学及微机械

· 工程抗震与减振

· 工程建设及产品制造中的力学问题

· 理性力学与力学公理体系

· 多物理场模拟与仿真

· 力学中的反问题与系统参数辨识

· 结构优化理论及应用

· 虚拟制造及工程施工仿真

· 工程随机力学及结构的可靠性

· 多体系统复杂动力学问题与运动稳定性

· 复合材料、智能材料及其应用

· 纳米/微米尺度力学与微系统力学

· 细胞与分子层次的生物力学与技术

· 多尺度仿真与结构行为分析

· 振动、冲击与噪声

· 连续介质波动理论及应用

· 非线性动力学

· 海洋开发中的工程力学问题

· 西部开发中的工程力学问题

· 力学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

· 力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探索

· 其它工程应用中的力学问题

 

欢迎高校、科研院所、工矿企业等单位的广大力学工作者、研究生以上述主题撰写学术论文、踊跃投稿,特别欢迎与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以工程实际中的力学问题为研究内容的学术论文。本届大会要求提交论文全文(电子版),论文适用语言为中文或英文,鼓励提交不少于4 页的英文论文。会议得到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英文版))、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期刊的大力支持,将遴选部分高质量论文,根据评审意见实质性扩展后,由学术委员会向有关SCIEI、核心期刊推荐,经期刊审查通过后正式发表。

主要支持期刊:

Journal of Vibroengineering SCI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TNUAA,

in English)(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英文版),EIVibroengineering

Procedia EI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中文版,EI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所有申请在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作者须到会交流论文成果。

大会学术委员会将评选出大会优秀论文和学生优秀论文,并在大会上颁奖,拟参加优秀论文评选者,请在回执中提出申请,获奖作者须到会参加交流。

论文投稿方式:

请按会议规定的论文格式要求(http://jslx.hhu.edu.cn )提供word pdf版本的电子版论文,并发送至信志强处,邮箱:zqxinhhu@qq.com

 

 

 [返回本期目录栏]

 

-----------------------------------------

 

Symposium on Mechanics and Tribology at the Nanoscale at MRS Spring Meeting 2016, March 28-April 1

 

  

Mechanics and Tribology at the Nanoscale: In situ and In silico Investigations at the Spring MRS meeting in Phoenix, Arizona, from March 28-April 1, 2016.

Mechanical and tribological behavior at the nanoscale are often studied in isolation. Yet, insights into tribology require an understanding of elastic and inelastic deformation of the sub-surface material, while deformation experiments can rarely be carried out without consideration of interfacial phenomena occurring at contacts between components. In this symposium, we bring together experimentalists and theoreticians working on aspects of plasticity, hardness, fracture toughness, and fatigue, as well as contact, friction, adhesion, and wear, to encourage and nucleat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two fields.
 

Topics will include (but not be limited to)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investigations of deformation mechanisms in nanoscale geometries, elastic and inelastic deformation in nanoscale contact including the origins of friction and wear, and investigations on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For more details on this symposium visit: http://www.mrs.org/spring-2016-call-for-papers-cm3/
Please submit your abstract at: http://www.mrs.org/spring-2016-abstract-submission/
 

Deadline for submission of abstracts is October 15.

 

 

 [返回本期目录栏]

 

-----------------------------------------

 

Call for Abstracts: Symposium on “Mechanics of Energy and Energetic Materials” at SEM 2016 (Buena Vista, FL, June 6-9, 2016)

 

  

We would like to cordially invite you to submit an abstract to the 2016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Mechanics (SEM)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ssion on “Mechanics of Energy and Energetic Materials”. The conference will be held in Buena Vista, FL from June 6–9, 2016. Abstracts are due October 5, 2015 via the SEM.org website.
 

Mechanics of Energy and Energetic Materials
Energy and energetic materials hold one of the keys to fundamental advances in generation, the storage, conversion, absorption, and harvesting of energy for a broad range of automotive, industrial and defense applications.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and deployment of these materials relies critically on a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strongly coupled multiphysics phenomena, including mechanical deformatio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phase transformation, electromagnetism, and chemistry. The objective of this symposium is to provide a forum for the presentation and discussion of experimental and integrated computational/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in this highly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The symposium will cover the latest research advances from the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prospective and seek to identify new research challenges by exploring interfaces with other disciplines. Suggested topics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in-situ and ex-situ experimental characterization of coupling phenomena between mechanical and other physical processes, micro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s, phase transformation in energy and energetic materials, multiscale characterizations, and integrative experimental and modeling approaches.
 

Conference Website: http://sem.org/CONF-AC-TOP.asp
Call for Papers: http://sem.org/PDF/16s/16s-CallforPapers.pdf
The abstract submission link is: http://sem.org/Conference-Abstract-Submission.cfm?ConfNumber=107363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you at SEM in 2016.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招生招聘
-------------------------------------------

 

Postdoctoral positions at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We are looking for several postdoctoral researchers to work on the following topics at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1. Development of new high-fatigue-limit alloys using atomistic modeling prediction and/or experimental testing.
2. Development of new membranes for water mediation using atomistic modeling.
3. Material failure analysis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candidates should have rich experiences in relevant research areas, good publication records and excellent writing skills. The contract will be one year and renewable subject to performance. If interested, please contact Dr. Zhou at kzhou@ntu.edu.sg with your CV attached. Thank you.

 

 

  [返回本期目录栏]

 

-------------------------------------------

 

Faculty Position in the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The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invites applications for a tenure-track faculty position effective September 1, 2016. This position is part of the strategic expansion intended to support research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areas of sustainable water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 must demonstrate potential for high-quality research and teaching. The Department seeks a candidate with outstanding analytical, computational, and/or field skills in groundwater hydrology/environmental fluid mechanics and with specific expertise that compliments the existing strengths (http://www.engineering.pitt.edu/Departments/Civil-Environmental/). Research area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include one or more of the following: intersection of groundwater hydrology and biogeochemistry, multiphase flow in porous media and fractured rocks, fate and transport of contaminants/nutrients/pathogens in the subsurface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river systems (e.g., stream-groundwater interactions), or similar areas. Preference will be given to appointee at the Assistant Professor level but applicants with outstanding credentials will be considered at other levels, including an endowed professorship. Candidates interested in collaborat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teaching within the Department are encouraged to apply.
 

Applications will be considered beginning December 1, 2015 and will continue until the position is filled. We highly encourage candidates from underrepresented US minority groups and/or females to apply for this position.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is an affirmative action/equal opportunity employer and does not discriminate on the basis of age, color, disability, gender, gender identity, marital status, national or ethnic origin, race, religion, sexual orientation or veteran status.



 

  [返回本期目录栏]

 

-------------------------------------------

 

Faculty Position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M), Ann Arbor, seeks outstanding scholars to apply for multiple full-time tenured or tenure-track faculty positions. The positions are open to candidates of all ranks, including junior and senior-level appointments. All who have strong backgrounds in disciplines relevant to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 welcome to apply. Some areas of interests include: computational combustion/thermal/fluids, dynamics & dynamical systems, metals processing/manufacturing, and solid mechanics & materials. We are especially interested in individuals who can contribute to the excellence and diversity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Underrepresented minority and women candidates are strongly encouraged to apply.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is the home of 63 tenured/tenure-track faculty, 24 research faculty, over 400 graduate students (around 250 Ph.D. students) and 700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e U-M ME is well known for its outstanding strengths in maj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re disciplines as well as in interdisciplinary and emerging thematic areas. The Department is consistently ranked among the top nationwide and worldwide by various ranking systems, such as the QS World rankings, the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and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Ph.D. Program evaluation.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Department can be found at:http://me.engin.umich.edu/.
 

Applicants should have an earned Ph.D.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or a related field. We seek strong scholars who will provide inspiration, leadership and impact in research, teaching and service. For best consideration, candidates are encouraged to apply now and certainly before November 30, 2015 as applications will be reviewed immediately upon receipt.
 

All applicants should submit, in PDF format (1) a detailed resume, (2) a statement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terests, (3) up to three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and (4) the names and contact information of at least three referees. Applications must be submitted electronically at http://me.engin.umich.edu/facultysearch.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期刊

-------------------------------------------

《力学学报》

201547卷第4

稳定分层流密度界面处湍流混合与分形结构

张爽, 时钟 

 

热激励器对超声速圆管射流的控制机理

严红, 林科

 

高频吹气扰动影响近壁区拟序结构统计特性的实验研究

王艳平, 郭昊, 刘沛清, 黄乾旻  

 

大尺寸液桥热毛细对流失稳性地面实验研究

王佳, 吴笛, 段俐, 康琦

 

翼型跨声速气动特性的不确定性及全局灵敏度分析

邬晓敬, 张伟伟, 宋述芳, 叶正寅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虚拟飞行”技术及初步应用

常兴华, 马戎, 张来平, 赫新      

 

低渗透多孔介质渗流动边界模型的解析与数值解

刘文超, 姚军, 陈掌星, 刘曰武, 孙海

 

基于颗粒离散元的沙纹演变大涡模拟研究

及春宁, 刘丹青, 许栋

 

岩体结构非平衡演化的有效应力原理及长期稳定性分析

张泷, 刘耀儒, 杨强

 

考虑非比例附加损伤的多轴低周疲劳寿命模型

姜潮, 邓群, 李博川

 

多工况线性结构稳健拓扑优化设计

付志方, 赵军鹏, 王春洁

 

闭孔泡沫铝的多轴唯象受压本构参数

张健, 赵桂平, 卢天健   

 

环形薄板二维驻波的研究

方奕忠, 王钢, 沈韩, 崔新图, 廖德驹, 冯饶慧

 

聚能装药对混凝土靶板的侵彻研究

王成, 王万军, 宁建国

 

强激光水下爆炸推进的物理机制

吴先前, 王一伟, 黄晨光      

 

由多平衡态快子系统所诱发的簇发振荡及机理

陈章耀, 陈亚光, 毕勤胜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应用力学学报 2014年32卷3期

应用数学和力学 2015年36卷10期

计算力学学报 2015年31卷4期

工程力学 2015年32卷9期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屠呦呦:诺奖来了 新机制也该来了

   (摘自科学网)       

“我这一次的心愿就是建立新的机制,现在我们的国家要深化改革,正好诺贝尔奖来了。”在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屠呦呦一下成为了“明星”,接踵而来的是不停的接待来祝贺和慰问的客人以及参加各类活动。

然而,在忙碌的背后,85岁的屠呦呦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能够建立新的机制,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实力和能力。”

108日下午,中国科技会堂,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召开。

这是个科技界“大咖”云集的座谈会,这样的一个场合上,屠呦呦也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各个领域都会不断有创新的问题,所以我衷心地希望建立一个新的激励机制,把年轻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联合攻关还没有过时

得知获奖的消息时,屠呦呦甚至觉得有点突然。101日,哈佛大学通知她去领一个奖,由于身体原因,她没有出席。

隔了没几天,她就收到了诺奖委员会的通知。即使已经于2011年获得了有“诺贝尔奖的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诺奖的到来却依然让她有点“猝不及防”。

“这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说明中国科学家被国际社会进一步认可。”屠呦呦如此形容。

就像屠呦呦所说的,青蒿素的成果,出自一个被命名为“523”的疟疾防治科研项目,团队成员包括中国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的科研人员。

19692月,屠呦呦接受这一任务时,国内其他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我们,一切工作都停止了,但领导单位说抗疟的任务紧急而重要。”

在全体科研人员的努力下,除了成功提取青蒿素外,“523任务”的成果汇编摞在一起甚至有几尺厚,具备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总共有89项,包括现在常用的数十种驱蚊灭蚊药物和方法。

“当年的团队协作精神是这项工作成功的有力保证,联合攻关、协同创新是我们要学习的经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肯定了屠呦呦的说法,他说,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成就了今天的大奖。

对于这种集体科技攻关的模式,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非常提倡,“这种模式,也适用于现在。”施一公说,联合攻关的模式,使得国内学科的优势能够迅速形成。

 

秘诀:坐得住冷板凳

在张伯礼看来,这是一份迟来了20年的大奖。

由带疟原虫的蚊子传播的疟疾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直到今天全球仍有20亿人生活在疟疾高发地区——非洲、东南亚、南亚和南美。每年大约有2亿人被感染,100多万人因此丧命。而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从研制出来到现在,青蒿素拯救了接近5亿人的生命。“这项完成于40年前的工作,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无论做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科学家要克服浮躁,坐得住冷板凳。”施一公直言。

加入到任务中的屠呦呦从整理历代医籍开始,一遍一遍翻阅古代文献,并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

青蒿素的提取经历了191次试验,屠呦呦和团队成员甚至以身试毒,最终使得肝脏功能受到影响。

“青蒿素是中国真正原始创新的药物,我为此觉得特别骄傲。”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志珍言语中自豪尽显。

1970年发展到现在,中国科技的发展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而这些也得益于那些坐得住冷板凳的人。而只有坐得住冷板凳才能获得更多原创性的成果。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近几十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和科学贡献,这些有待于未来的检验和证实。“我们不光要看重成果,还要有对原创性思想敏锐的发现力。”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说,新思想是成果的源泉。

 

创新:闸门已经打开

屠呦呦,摘得了中国本土科学家的第一个诺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原院长巴德年将此比作打开了“闸门”,“就像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喷油后,我们有了第二口,第三口……”

和中国大多数科研工作者一样,巴德年有着很重的诺奖情怀。1990年,他被邀请作为当年医学奖的提名人,在了解了诺贝尔医学奖的整个过程和历史后,对于中国人获得诺奖,非常的期待。“今天,我的期待终于实现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贺福初也有同样的期待。在他看来,中国的科技大潮奔涌向前,诺奖获得者不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批。

高兴之余,更多的是保持一份清醒。

“无论是中国还是中医药,在诺奖史上,都是名不见经传的。”贺福初说,中国的科技政策以及科技格局的变更需要考虑到不被关注的领域以及单位、个人,不拘一格地选择方向、领域,而不是看发了多少文章、得了多少荣誉。

我们的科研方向,科研目标到底是什么?张伯礼也在思考。“像我们做临床医学的,更多的应该面向需求,解决临床实际难点问题,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

现实的状况依然严峻。施一公说,在变革之时,切忌一刀切。“变革不是一种模式向另外一种模式过渡,但是我们的科技评价标准却是典型的一刀切。”

施一公担心,诺奖的获得会让大家因噎废食,“中国需要建设有持续培养人才的机制,要允许多种评价标准并存,并根据不同的领域设置不同的标准。”

中国的崛起,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居安思危,作为一个大国,对于世界,我们的贡献还远远不够,要做得更好一些。”施一公说。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