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37卷,第1期,2017年1月10日

 

编辑组:http://em.hhu.edu.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邮件列表目前由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维护,依托于江苏省力学学会信息工作部 江苏泰斯特电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协办

                 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新年寄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新年寄语: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夯实科学基础

      2016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启动

     学术会议

      2017年 第二届力学、材料与结构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MMSE 2017

      第六届世界摩擦学大会(WTC2017)

      2017年环境与灾害国际学术会议第一轮会议通知

    招生招聘

      浙江大学工程力学系诚聘海内外英才
      Two MSc positions are available at Western University, Canada

      PhD Studentship - 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of Mechanical Folding and Thermoelectric Conductivity of    Plastic Electronics for Soft Robotics   

    学术期刊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2016年59卷第7-12期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网络精华

     青年科研人员的8个误区

   友情链接

   Fractional Derivative & Applications Express Vol. 21, No. 3, Dec. 15, 2016

     “水的文摘”文摘第21卷第12017105

 

 

=======================================================================================

新闻报道
 

-------------------------------------------

 

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新年寄语


  (摘自 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值此新年到来之际,我谨代表中国力学学会向全国力学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

2016年,中国力学学会深入贯彻落实“科技三会”会议精神和《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在理事会和分支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组织召开71项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和10余项科普、继续教育活动,繁荣学术交流;实施BICTAM力学大师学术讲座计划,树立北京国际力学中心学术活动新品牌;组织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助力优秀青年成长成才;启动首届中国力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授予“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优化设计及评估技术”等项目第二届中国力学科学技术奖;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与国际学术组织联合举办会议;加大英文期刊海外宣传力度,推动期刊集群化发展。由于学会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事务,中国力学的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中国已成为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顶级会员国。此外,学会在科普工作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中国科协“2016年度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

2017年,中国力学学会将迎来建会60年,学会将举办“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广泛团结全国力学科技工作者共同参与到活动中,举全国力学界见证中国力学的成长历程,展望中国力学的未来发展。

最后, 祝全国力学科技工作者新年愉快, 身体健康, 阖家幸福, 万事如意!
 
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 杨 卫
2016年岁末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新年寄语: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夯实科学基础

 

(摘自《中国科学报》2017元旦特刊)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值此2017新年来临之际,我谨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过《中国科学报》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科学基金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向承担科学基金项目、参与科学基金评审工作的海内外专家以及广大依托单位科学基金管理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祝福!

2016年,科学基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大力营造创新环境,厚植创新基础。一年来,科学基金精心谋划,科学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突出“聚力前瞻部署、聚力科学突破、聚力精准管理”的战略导向,明确“三个并行”的发展目标,遴选118个学科优先发展领域和16个综合交叉领域,构筑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新格局。一年来,科学基金精准实施,统筹前瞻部署,从2309家依托单位提交的182521项申请中择优支持41166项,圆满完成年度各项资助任务。一年来,科学基金并联国际,努力拓展合作网络,截至年底已与42个国家(地区)的86个境外科学基金组织或研究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持续推进实质性国际合作研究。一年来,科学基金建章立制,规章体系日臻完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框架下,包括组织管理、程序管理、经费管理和监督保障等4个部分、28部部门规章组成的规章制度体系已基本建成,依法管理能力不断提高。2016年,科学基金三十而立,30年来促进我国基础研究产出量质同升,原始创新持续涌现,高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蓄势储能。

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再进百尺竿。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是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发力之年,更是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不凡一年。科学基金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优化调整探索、人才、工具、融合的“四位一体”资助格局,为创新探索插上有力翅膀;强化国家战略目标导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研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源头活水”;优化管理流程,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活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打造与科学家、依托单位之间的“亲、清”关系,砌好廉洁基金的“防腐墙”。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求流之远者,必浚其源。夯实科学基础,建设创新国家,科学基金在新的起点上将持续资助广大科学家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让广大科学家敢于、勇于挑战科技最前沿,抢占科技领域制高点,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贡献。

衷心祝愿广大科研工作者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安康、硕果累累,祝愿我们的祖国科技繁荣、国力强盛!

科学基金在新的起点上将持续资助广大科学家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让广大科学家勇于挑战科技前沿。

 

 

[返回本期目录栏]       

 

 

-------------------------------------------

 

2016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摘自 科学网)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晓。

入选新闻囊括了一年来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

入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分别是: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全球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在贵州落成启用;长征五号首飞成功;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两名航天员安全回家;领衔绘制全新人类脑图谱;我国首获超算应用最高奖;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结构之谜;“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造深潜纪录;利用超强超短激光成功获得“反物质”;首次揭示水的核量子效应。

入选的2016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分别是:科学家宣布发现引力波,广义相对论最后预言获证;迄今最精确银河系三维地图问世,发现银河系面积大于预期;新技术可让数据存储时间逼近“永恒”;碳纳米晶体管性能首次超越硅晶体管;3D生物打印新技术向人造器官移植迈出一大步;科学家首次用化合物把皮肤细胞转化为心脑细胞;科学家首次实现同处两地的“薛定谔猫”——量子双模式猫态;科学家彻底改写细菌基因组,成功减少大肠杆菌遗传密码子;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发现潜在宜居行星;美火箭首次在船上软着陆,充气式太空舱飞往空间站。

这次评选出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科学和技术意义上不一定是最前沿的10项,但它反映了两院院士们关注的一些科学成果,反映了当前中国科学界和工程技术界比较关注的问题。可以看到,他们不仅重视认识客观世界,同样重视用科技造福人类,解决人们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据悉,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3次。评选结果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使公众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动态,对宣传、普及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
 

附件:中国、世界2016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简介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启动


  (摘自 摘自科学网)

     

中国科学院 “本次增选延续了‘去行政化、去利益化’的院士制度改革精神,院士候选人由院士和学术团体推荐,不受理本人申请。”记者5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2017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工作已于日前启动,增选名额基数为60名,此外给予6个新兴和交叉学科各1个增选名额的支持。增选报送材料将在2017年3月31日截止。

为从各方面各环节规范院士增选,中科院公布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涉密材料的评审和管理办法》等多份文件。

2015年是院士制度改革后首次院士增选,提出了“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这一条文保留在2017年院士增选的相关文件中。

同时,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要求院士严格遵守《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从科技事业全局出发,坚持院士增选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努力构建并维护风清气正的增选环境,切实负起推荐及评审责任,严把增选质量关,确保改进完善院士制度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和增选工作顺利开展。

根据相关办法规定,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可根据新兴和交叉学科、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发展需要采取特别推荐机制推荐院士候选人。2017年院士增选重点关注的新兴和交叉学科为:数理与信息安全、化学生物学、药物科学、环境科学、信息与数学、能源科学。院士受常委会委托推荐新兴和交叉学科候选人不占院士个人推荐名额。

中科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中科院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中科院2015年新增选院士61名。

 

中国工程院 2017年院士增选工作于1月1日正式启动。中国工程院网站公布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中院士行为规范》《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学部专业划分标准(试行)》等10份相关文件。

根据院士增选工作日程安排,2017年增选报送材料将在3月31日截止。经过资格审查和形式验收,公布有效候选人名单。6月第1周,各学部第一轮评审,公布进入第二轮评审候选人名单并组织候选人材料公示。7月31日,受理投诉信截止,对进入第二轮评审候选人进行投诉调查。10月最后1周,各学部组织第二轮评审。再经全院全体应投票院士投票终选、主席团审议,确定当选院士名单。

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候选人可单独通过院士(包括院士组成的特别提名小组)或有关学术团体提名,也可以同时通过以上两种渠道提名;不受理个人申请。每次增选每位院士至多可提名3位候选人,院士可单独或联名提名。候选人获得3位院士的提名方为有效,且仅能接受3位院士的提名,其中本学部院士应不少于2位。文件明确,“院士要对提名行为负责”。

候选人的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5周岁。年龄超过65周岁的候选人,获得6位院士提名方为有效,且仅能接受6位院士的提名,其中本学部院士应不少于4位。年龄超过70周岁的候选人被提名次数仅限1次。凡已合计连续3次被提名至中国工程院和被推荐至中国科学院的有效候选人,停止1次候选人资格。

候选人专业范围包括工程科学技术(含农、医)的各专业学科。各学部所涵盖的专业领域,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学部专业划分标准(试行)》确定。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候选人(军队系统参照执行)。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依据各自的标准和程序交叉当选的原则,符合中国工程院院士标准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可被提名为候选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规定:候选人材料存在弄虚作假,侵占他人科技成果,候选人及其所在单位、部门为候选人当选进行助选、拉票,干扰增选工作的,终止其当次候选人资格,在相关学部范围内进行通报;情节严重的,除终止其当次候选人资格外,还取消其下一次被提名资格,直至取消其终身被提名资格,并记入诚信档案。

与增选相关文件同时发布的还有《致全体院士的一封公开信》。中国工程院党组号召全体院士共同守护院士称号的荣誉性,共同把好院士“入口关”,共同做全面从严治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拥护者和积极践行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及各学部的名额分配,由主席团研究决定。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会议

-----------------------------------------

 

2017年第二届力学、材料与结构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MMSE 2017)

 

(中国 北京 2017年4月14-16日)

 

Important Dates(重要日期)

第一轮截稿日期:2017年02月10日

第二轮截稿日期(终稿截稿日期):2017年03月31日

论文提交邮箱地址:icmmse2017@icmmse.org

邮件确认通知:提交日期后的2-3个工作日

会议日期:2017年04月14-16日

会议地点:中国 北京市

* 投稿作者可以不参加会议.

* 所有被录用的文章,不仅可以做口头发表,也可以做海报展示.
 

About 2017 ICMMSE

关于会议的更多内容请访问: http://www.ietp-association.org/ICMMSE2017

第二届力学、材料与结构工程国际学术会议(2017年ICMMSE)将于2017年04月14日至16日在中国北京市举行.
ICMMSE国际会议通过一年一届的形式,聚集工学及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学者,为传播新科技和开展科技领域的国际对话揭开新篇章.

本次会议以科研学者,工程师和高校学生,研究机构以及世界各地相关行业人士为对象,通过与世界级工程技术社会团体协力,实现研究成果和知识的可持续共享,进而为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次会议鼓励参会者相互交流意见,增进各组织间友谊,促进相同领域组织机构和研究人员间的合作,并向参会者提供专业领域的展示机会和丰富的讨论空间.
 

Call for Paper (会议范围)

力学、材料与结构工程等领域
 

Publication (出版社)

会议的论文将由Atlantis Press出版社的期刊Advances in Engineering Research(ISSN:2352-5401)出版并提交至EI-Compendex, Scopus, CPCI, CPCI-SSH, Scholar Google 等数据库进行检索.

出版社相关链接:

http://www.atlantis-press.com/index_atlantis_press.html?http%3A//www.atlantis

press.com/php/proceedings_ordering-2.php%3Fseries%3DAER
 

Contacts(联系方式)

E-mail: icmmse2017@icmmse.org

工作QQ: 3288245523

Tel: (China) +86-134-6511-3397

(Korea) +82-70-5089-4956

URL: http://www.ietp-association.org/ICMMSE2017
 

会议时间 2017-04-14至2017-04-16

会议地点 北京

主办单位 国际工学技术出版协会

联系人 Committee

电话 13465113397

mail icmmse2017@icmmse.org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第六届世界摩擦学大会(WTC2017)

 

(中国 北京 2017年9月17-22日)

 

Dear Colleagues and Friends:

We are pleased to announce that the Sixth World Tribology Congress (WTC 2017) will be held in Beijing, China, on September 17-22, 2017. WTC 2017 aims to highlight recent important progress in all aspects of tribology and strengthen the links between academia and industry.

WTC 2017 is organized by the Chinese Tribology Institute (CTI). It is expected that more than 800 oral presentations including plenary, keynote and invited talks will be given in 9 technical tracks. Around 200 poster presentations are also expected.

Beijing is the capita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political,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center. It is a modernized historic city, now endowed with world-class convention centers, advanced facilities, beautiful hotels and resorts.

We warmly invite you to participate in WTC 2017 and look forward to seeing you in Beijing!

With best regards.

官方网址 http://www.wtc2017.org/e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2017年环境与灾害国际学术会议第一轮会议通知

 

(云南 昆明 2017年6月9-12日)

 

由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与亚洲应用数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主办,云南省水利水电勘察设计研究院、国际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协会和东莞世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协办的“2017年环境与灾害国际学术会议(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isasters, 简称 ICED 2017)”拟定于2017年6月9日-12日在昆明丽水云泉酒店召开。

作为国际上规模较大,层次较高的综合性学术会议,ICED会议不仅为环境和灾害领域的国际同行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的优质平台,而且为国内学者及业界同仁提供了一个与国际知名专家面对面进行深入探讨的良好机会。

本次会议设立了环境和灾害研究中的计算与数学方法、无人机技术在环境和灾害中的应用以及环境和灾害的三维模型研究和实验研究等多项议题,欢迎各位研究学者、高校老师、同学积极参会或投稿。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环境和灾害前沿问题研究”,议题是:

议题1:环境和灾害研究中的计算与数学方法

议题2:无人机技术在环境和灾害中的应用

议题3:环境和灾害的三维模型研究

议题4:环境和灾害实验研究
 

一、会议名称

2017年环境与灾害国际学术会议

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isasters, ICED 2017
 

二、时间、地点

会议时间:2017年6月9-12日

会议地点:昆明丽水云泉酒店
 

三、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亚洲应用数学与工程学会

协办单位:云南省水利水电勘察设计研究院、国际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协会、东莞世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五、参会人员

国内外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高校教师、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在读研究生(提供研究生证等证明材料)等。大会鼓励参会者积极向大会提交会议摘要,并作学术报告。
 

六、出版支持

本届会议将在会前出版摘要集,投稿请进入http://www.iced.ac.cn/cn/register.

 

七、会议日程

会议日程表

2017年6月9日(签到)

下午2:00—6:00 参会人员签到,领取会务资料

2017年6月10日(大会)

上午8:30—12:00 大会邀请嘉宾报告

下午2:30—5:30 专题讨论

2017年6月11日-12日(会后参观或考察)

注:详细参会行程,请关注大会网站http://www.iced.ac.cn
 

八、会议注册

1、注册方式

1)在线注册:请通过大会网站在线注册进行参会注册;

2)回执注册:请下载参会回执,完整填写后发送至会务邮箱icedconf@163.com。

3)现场注册:请于2017年6月9日14点至18点在会议现场完成注册并领取会务资料。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招生招聘
-------------------------------------------

 

浙江大学工程力学系诚聘海内外英才

 

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工程力学系依托浙江大学和航空航天学院的综合优势,注重多学科交叉,目前设有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动力学与控制等四个专业方向。工程力学系诚邀非线性动力学与最优控制、纳米力学与多尺度表征和模拟、软物质力学、软机器人与柔性电子的设计与分析,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先进复合材料结构力学、湍流、多相流、水动力学及相关领域的杰出学者和优秀青年才俊加盟,共创浙大工程力学系的未来。我们也特别欢迎海外学者依托工程力学系申报 “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外专千人计划” 等国家级人才项目(请关注国家千人计划网:http://www.1000plan.org/)以及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请关注浙江人才工作网:http://rc.zj.com/)等省部级人才项目。

欢迎垂询!

联系人:陈伟球

电话/传真:+86-571-87951866

E-mail: chenwq@zju.edu.cn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浙大路38号浙江大学工程力学系

邮编:310027

 

 

  [返回本期目录栏]

 

 

-------------------------------------------

 

Two MSc positions are available at Western University, Canada

 

I am looking for two talented, self-motivated, and enthusiastic students with BSc degrees in mechanical or materials engineering. Students with a background in any of the following areas are recommended to apply: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Solid mechanics and finite element modelling of materials
 

The selected candidate will be based at the Mechanical & Materials Engineering Department, Western University, London, ON, Canada.
 

Prospective candidates will be assessed based on how well they meet the following criteria:
 

Excellent degree in their relevant discipline

Excellent written and spoken communication skills.

Interested candidates please email your CV and cover letter to hamid.Abdolvand@uwo.ca.
 

Formoreinformation see:

https://sites.google.com/site/multiscaledeformationlab/join-us



 

  [返回本期目录栏]

 

 

-------------------------------------------

 

PhD Studentship - 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of Mechanical Folding and Thermoelectric Conductivity of Plastic Electronics for Soft Robotics

 

You can find more details here

http://www.jobs.ac.uk/job/AWI331/phd-studentship-modelling-and-simulatio...

 

If interested in applying, please use the following link rather than sending your application to me via email

http://www.qmul.ac.uk/postgraduate/research/subjects/engineering/index.html

You are, however, more than welcome to email me if you need clarifications.
 

ESSENTIAL requirements are a strong background in Nonlinear Solid Mechanics, Finite Element Methods and practical skills in Computer Programming (either C, C++, Fortran or Matlab).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期刊

-------------------------------------------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2016年第59卷7-12期

(《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编辑部王维供稿)

 

Issue 7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eticular crack on ceramic plate driven by thermal shock

XiangHong Xu, ShiLong Sheng, Cheng Tian, and WenJun Yuan

 

Lateral migration of dual droplet trains in a double spiral microchannel

ChunDong Xue, XiaoDong Chen, Chao Liu, and GuoQing Hu

 

Issue 8

New omega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

ChaoQun Liu, YiQian Wang, Yong Yang, and ZhiWei Duan

 

Issue 9

The formation of liquid bridge in different operating modes of AFM

Zheng Wei, Yan Sun, WenXuan Ding, and ZaiRan Wang

 

Issue 10

Effective properties of coated fibrous piezoelectric composites with spring-type interfaces under anti

plane mechanical and in-plane electrical loads

Yin Shi, YongPing Wan, and Zheng Zhong

 

Why can soil maintain its endless eco-cyc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ecological attributes of soil

ZhiJian Yi, ChaoHua Zhao, JianYi Gu, QingGuo Yang, Ya Li, and Kai Peng

 

Issue 11

Generalized Butler-Volmer relation on a curved electrode surface under the action of stress

FuQian Yang

 

Analytic prediction for planar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s

Xi Chen, and Zhen-Su She

 

Pattern transition of two-dimensional Faraday waves at an extremely shallow depth

XiaoChen Li, XiaoMing Li, and ShiJun Liao

 

Optimal dynamical systems of Navier-Stokes equations based on generalized helical-wave bases and the

fundamental elements of turbulence

NaiFu Peng, Hui Guan, and ChuiJie Wu

 

Bridging length and time scales in moving contact line problems

YaPu Zhao

 

The need for introduction of non-probabilistic interval conceptions into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design

ZhiPing Qiu, and Lei Wang

 

Issue 12

A non-uniform grid for triangular differential quadrature

HongZhi Zhong, and Jia Xu

 

ILES for mechanism of ramp-type MVG reducing shock induced flow separation

Yong Yang, YongHua Yan, and ChaoQun Liu

 

Recent advances in the extended finite element method (XFEM) and isogeometric analysis (IGA)

DanDan Xu, ZhanLi Liu, and Zhuo Zhuang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工程力学》2016年33卷12期

 

《计算力学学报》2016年6期

 

《固体力学学报》2016年37卷6期

 

《力学学报》2016年48卷6期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青年科研人员的8个误区

   (摘自科学网信忠保的博文)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九个年头了。回想过去,经验不多,教训似乎并不少。今天写出来,给那些刚参加工作或者即将参加工作的青年朋友们,分享下心得。希望对那些即将成为科研工作者的青年,有所帮助。个人的感受,总是难免有一些偏颇。请青年朋友们,批评性、选择性的逐条考虑,吸收有用的,放弃无价值、甚至有害的部分。大的有益作用不敢奢望,只要不误导青年朋友,就谢天谢地了。

 

1.不要以为人际关系简单又纯碎。

读书的时候,我们将人际关系看的简单而又纯粹,以为工作之后还是如此。能如我们农村一样,随时推开一家门,拉个板凳,坐下就吃饭。工作后,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异常复杂,看不见、摸不着、却时时刻刻存在着,挥之不去、形影不离,完全要靠自己琢磨、揣测,到处都是潜规则,时常让人累的喘不开气。工作后,就要将自己书生幼稚气收敛起来,将性格脾气藏起来,这里处处都是机关,风轻云淡、从容随意的日子,自从毕业的那时刻起,距你越来越远。

 

2.选好团队是初涉职场第一要务。

以前,总觉得江湖距离我们很遥远。工作的第九个年头,我逐渐发现江湖其实距离我们很近。以前,我们觉得江湖,各色人等都有,感觉妙趣横生。工作后,发现科研的江湖,各色人等如江湖一样丰富,但让人沮丧事情多于有趣的事情。江湖上分帮派、门派,而学术讲求圈子和团队。通常进入了哪个圈子,差不多一辈子就在这个圈子混了,所做的科研方向也就基本确定了。选个好的团队,事半功倍;选个不合适的团队,事倍功半。事关学术生死,不可不察也。这是初涉科研圈的第一要务,影响人的一生,宏观而又深远。要从研究方向、平台资源、关系融洽度,仪器、经费、学术水准等方面作为选择团队的依据,而且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试婚”。

 

3.懒惰拖延葬送自己的科研事业。

博士毕业参加工作,将从过去较为单一的学生时代,转为多种事情、多重身份角色的工作阶段,时间破碎化、片段化,无法专注一件事情、一个学问,更不能不惜时间、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发挥工匠精神。这时候将面临着,好多事情都是浅尝辄止、水过地皮湿,自己被生活、工作的繁琐事情纠缠着、追赶着。这时候还会发现,自己的勤奋在下降,精力和记忆力也跟不上了,科研的新鲜感、激情荡然无存,逐渐地懒惰成了习惯,拖延成了老朋友。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在一拖再拖,身心俱被、小鬼缠身,动弹不得。

 

4.不要以为你一直很能发表论文。

青年朋友们,博士毕业进入高校、科研院所,将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方向,扮演新的角色。刚工作的青年朋友们,年龄正值组建家庭,结婚生子。工作之后,除了科研,通常还需要参与教学、打杂等非科学研究的工作。家庭生活与这些非科研性质的工作,会分散你的时间,让你不能像读博士的时候那样专注。通常对一个新环境、新方向的适应,需要一个不短的时间。因此,在博士论文内容整理发表后,将进入一个较长的空窗期,或长或短,不可避免。

 

5.一定要稳住研究区与研究方向。

工作之后,经过一两年的调整与适应,你要确定你的研究区与研究方向,这大致就是你青年基金的研究内容与方向。刚工作的青年,就如一块肥肉掉到狼窝里面,成为大腕门的盘中餐,成为无需考虑成本的公共资源。这时候,刚步入工作岗位的青年工作者,容易参加很多相关不相关的项目,分散了科研专注度,降低了科研品质。参加项目过多,过杂,尤其是将自己的研究主方向遗弃,这是非常危险的,一定要避免发生。因此,刚步入工作的青年工作者,一定要对自己的学术发展方向有个长远规划,一定要学会拒绝,不要随波逐流、随遇而安,失去自己的科研魂。可以采用“形散神不散”的方式,参与其他项目,而不失去自己的固有方向。其实,很多时候,自己换了研究方向,什么都不是,甚至不如四年的本科或者刚毕业的硕士。稳定研究区与方向,专注与坚持会让你升值,让你成功。

 

6.别过多地将希望放在学生身上。

青年工作者工作三五年后,将会成为导师带学生,这时候就如刚做父亲一样既新鲜、又刺激。内心对学生充满了无数的希望与想象,甚至想将自己的心掏出来,送给学生。可是,带上三五年之后你会发现,那是一个陷阱,很多学生不值得你那样付出。不是谁对谁错,只是价值观不同,人生道路选择不同而已。尤其是,你不能将你看的最重的研究工作放在还没经过考验的学生身上,否则,很容易你所有的希望,最终都成了失望,给你的科学研究工作以致命的、毁灭性的打击。最要紧的事情,一定要亲自参与、亲自撰写论文,一定要按照自己的科研节奏进行,不要让不适合的学生带乱了自己的科研节奏。

 

7.环境最终会征服我们所有的人。

我们总觉得自己有明白是非的能力,一直能主宰自己。可工作若干年之后,我们会发觉我们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就如大染缸,我们总有一天会被这个环境征服,一点脾气都没有。认识几个好长辈吧!苦恼、迷茫的时候,从他们哪里得到忠告和安慰。认识几个同辈的学术好友吧!相类的感受,能彼此温暖,也能相互启发,科研道路会多了一些友情,少了一些寂寞。一定要远离负能量的人,远离不务正业的人,但同时不要表现的轻狂傲物。我们要入乡随俗,但也要避免流俗,甚至庸俗。人更多的时候,幸福感源于精神上的自我欣赏与满足,而不单纯是物质的追求。贫而乐道,安分守己,亦或,升官发财、日进斗金,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秉性与机遇,选择一条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

 

8.家庭而非学术才是幸福的源泉。

刚步入工作的年轻人,常常将工作看的特别重要,加班、熬夜家常便饭。可多少年之后,我们才发现,那些都是浮云。单位少了谁,都一样运转,甚至转的更好,可是,家庭少了我们,天都会塌下来。人的一生,幸福感更多的是来源于家庭、家人,而非科学研究。健康的身体,愉快的心情,享受与自己年龄相符的快乐,过一个宁静、安康的生活,才是我们人生的幸福之根本。科学研究只是一种爱好,更真切的是生活工具,经济收入来源。何必痴迷工作呢,在年轻的时候,快找个吸引你的、年龄相仿的异性朋友吧!享受美好的恋爱,组建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孩子,永远比SCI论文重要。老婆,也比自己写的专著分量更重。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