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40卷,第1期,2017年10月10日

 

编辑组:http://em.hhu.edu.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邮件列表目前由河海大学工程力学系维护,依托于江苏省力学学会信息工作部 江苏泰斯特电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协办

                 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自然出版集团将在旗下所有期刊推行“新政”    

        科学家点评2017诺奖:中国相关研究已居世界高端

        科研人员要创新做科研 别错过国家这些政策红利

       关于推荐2017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候选项目的通知

     学术会议

       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学术沙龙第96次活动通知

       13th World Congress o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WCCM)

    招生招聘

       力学研究所 2018 年科研岗位第二批招聘启事

  

       中科院力学所JF22风洞项目组公开招聘行政秘书启事(2017.10.31截止)

    学术期刊 

      《计算力学学报》2017年 第4期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网络精华

     不同需求层次意义下的科技文献

   友情链接

   

 

=======================================================================================

新闻报道
 

-------------------------------------------

 

自然出版集团将在旗下所有期刊推行“新政”


  (摘自科技日报

     

一旦你把论文提交到期刊编辑部,那么,让审稿人知道是谁写的这篇论文,到底有多重要? 

此前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研究者更愿意匿名,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对论文的评价更公正。然而,由自然出版集团(NPG)发起的最新研究表明,只有八分之一的作者选择让审稿人见到匿名论文。

该调查结果是在日前举行的第八届国际同行评审大会上发布的。值得关注的是,即便NPG宣布将在旗下所有期刊推行双盲(论文作者和审稿人均匿名)评审论文机制,但要推行到位似乎也很难。《科学》杂志对此现象进行了关注。 

双盲为“避免偏见”而生

大多数论文是单盲评审,即审稿人知道作者是谁,作者不知道审稿人是谁。 

从理论上讲,这种制度有可能让审稿人对特定国家、少数民族或妇女的研究,有意无意地产生偏见,也容易让在特定领域已有成就的科学家,获得更多“偏爱”和“支持”。 

此次调查研究认为,双盲审查会消除类似的偏见。2007年进行的行为生态学研究发现,杂志在实行双盲评论制度后,女性科学家发表的文章显著增加。2013年一项针对4000个研究人员发表的调查中,四分之三的人认为,双盲评审是“最有效的方法”。 

在保护生物学领域,已经从2014年开始了双盲评审。来自帝国理工学院的权威杂志主编马克·伯格曼说,虽然审稿人在很大程度上能猜对作者是谁,“但这不是理由,双盲评审传递了一个信息,即我们有决心在审查过程中,避免一切无意识的偏见”。

完全匿名几乎不可能 

研究人员通过电子邮件提交论文,邮件中能透露投稿人身份和工作单位的发件人和邮件地址等信息,会受到科学隐私政策提供的保护,出版商不能提供给审稿人,以保证匿名评审的相对公正。 

此外,杂志把论文提交给审稿人时,会尽量删除论文中出现的“我们以前的研究显示”等字样,并在计算机中对论文文本进行技术处理,但仍不可能完全保证做到匿名。 

 “如果我要删除每一个能代表我和合作者的痕迹,那我的论文就真的只剩下白纸了。”来自挪威奥斯陆大学的音乐研究者亚历山大·吉森尼尔斯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 

事实上,经验表明,审稿人有时可以根据以前的工作或其他信息,来判断谁写的这篇论文。

只有12%作者选择“双盲”

在今年的同行评审大会上,NPG的爱丽莎·德尔·莱聂瑞提供了一份数据,统计了20153月到20172月之间,提交到其集团旗下25份期刊的106373篇论文,只有12%的论文作者选择了双盲评审。其中,最常见的期刊《自然》的双盲评审选择比例为14% 

数据表明,“担心可能出现的歧视”是作者选择双盲评审的重要元素。大约有32%的印度作者和22%的中国作者选择了双盲评审。相比之下,只有8%的法国作者和7%的美国作者选择这个选项。此外,这个选项在排名较靠后的学校研究人员中更受欢迎。但令人惊讶的是,男性和女性研究人员之间,并没有在此选项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然而,希望通过选择双盲审查提高成功发表机会的作者,可能会失望了。这项调查显示,只有8%的要求双盲评审的的论文,最后在出版前发到审稿人哪里,选择单盲评审的论文被推送的比例则为23%。而最终,只有25%的双盲评审文章被采用刊出,而单盲评审文章的比例为44%

“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尽管双盲评审并没有显著改变保护生物学权威期刊收到提交论文的种类或数量,但伯格曼仍正在考虑,如何将目前保护生物学领域的双盲评审标准化,“从很多人那里得到了非正式反馈意见,他们认为‘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2013年,NPG开始将旗下《自然科学》和《自然气候变化》两个期刊,提供了作者匿名的同行评审和作者不匿名的同行评审两个选择。 

虽然只有五分之一的作者选择了前者,这一数据远远低于编辑们的预期,但论文作者的反馈却相当积极。 

因此,NPG决定将这个选择机制扩大到所有旗下期刊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科学家点评2017诺奖:中国相关研究已居世界高端

摘自科学网

 

 

每年十一假期,诺贝尔奖项都会陆续公布。一个个陌生的科学家名字,在中国同行听来都是大名鼎鼎。此次,物理奖和化学奖都被认为“早该得了”,而且中国相关的科研已经位于世界高端。 

LIGO后,中国撒网追捕引力波 

北京时间103日下午,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 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的三位科学家。“这是我们意料之中的事情。”引力波探测科学家、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新民说。LIGO获奖消息一出,物理学界大多表示不出意外。

张新民介绍说,去年,国家科技部成立了引力波研究专家委员会,对引力波的科研做了重要的布局。中科院和基金委等部门均大力支持。中国探测引力波大致分三个领域:一是利用卫星在外太空探测引力波,包括之前提出的“天琴”和“太极”计划;二是在西藏阿里探测原初引力波的“阿里”计划;三是利用“天眼”FAST探测脉冲星。中国正争取在这些方向上先出成果。

“在引力波领域,还剩下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原初引力波的探测。”张新民说。原初引力波,是宇宙大爆炸回荡于今的引力效应,它的频率是最低的,也是最难测的。

张新民介绍说,20173月,原初引力波探测装置已经在西藏阿里奠基;1号装置预计3年建成,5年出成果。阿里探测的是宇宙大爆炸产生的“背景辐射”微波,而且是一种特殊的“B模式偏振”。目前科学家在南极和智利的沙漠里设立装置去寻找原初引力波的痕迹。而阿里装置5250米的高度将尽量排除地球大气的干扰。

张新民说,他们将与南极探测团队合作。1号装置搜寻目标的数量将为南极同类装置的2.7倍,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原初引力波天文台。

冷冻电镜,中国人玩得风生水起

104日,三位科学家凭借“能确定溶液中生物分子高分辨率结构的冷冻电子显微镜”获诺贝尔化学奖。对此,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宏伟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孙飞研究员都表示不意外。

中国在冷冻电子显微镜领域并不落后。王宏伟介绍,国内最早做冷冻电镜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当时清华大学隋森芳院士、中山大学张景强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徐伟研究员等都在做这方面研究。

到二十一世纪初,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逐渐成熟,中国一些科研单位开始布局。王宏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2008年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购置了亚洲第一台高端冷冻电子显微镜,北京大学医学院、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也开始采购该设备。此外,国内还从国际上招聘年轻科学家开始这方面研究。

“从2007年到2009年,国内开始在此领域有较大投入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国内大部分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年轻人与此次三位获奖者有一定的师承关系。”王宏伟认为,中国那时候开始布局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正当其时,因为2013年软硬件的成熟使该技术开始显现出优势。

孙飞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施一公教授关于剪切复合体的大量研究都是利用这一技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关于植物捕光复合体的高分辨率结构也是利用该技术来完成。“所以这项技术会促成一大批突出研究成果出现。”孙飞说。

目前,中国在解析大生物分子结构领域的研究非常出色,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应用方面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力。但在王宏伟看来,国内在该技术方法学开发方面还需加大力气,冷冻电镜就是方法学上的原创性成果。

X射线晶体学技术带来的重要发现曾多次获诺奖,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也有此可能。“这次诺奖是奖励冷冻电子显微镜方法学上的创新,将来利用这个技术解析出重要分子结构,破解重要生物学问题,完全有可能再得诺奖,中国在这方面也大有希望。”王宏伟说。

 

[返回本期目录栏]       

 

 

 

科研人员要创新做科研 别错过国家这些政策红利

 

摘自科学网网站 

 

下放科研项目预算调剂权,让“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设立专业财务助理,让科研人员“不再疲于填表格”;提高“人头费”比例,加大激励力度;

……

近年来,为解决科研人员的“痛点”,增强获得感,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松绑+激励”政策。李克强总理强调,“让好政策尽快落地,使科技人员有更多获得感”。一起来看这些政策如何从“心”入手,让“脑”出彩——

“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

下放科研项目预算调剂权,年度剩余资金可结转下年使用

· 合并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科目,不超过直接费用的10%无需提供预算测算依据。

· 下放科研项目预算调剂权,在项目总预算不变的情况下,直接费用中的多数科目预算都可以由项目承担单位自主调剂,“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

· 科研项目实施期间,年度剩余资金可以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2年后未使用完的,按规定收回。

“人头费”比例再高一点

劳务费不设比例限制,提高对科研人员的绩效激励

· 进一步提高间接费用比重,核定比例可以按规定提高到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的20%15%13%

· 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取消绩效支出比例限制。

· 明确劳务费开支范围,不设比例限制。参与项目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访问学者以及项目聘用的研究人员、科研辅助人员等,均可开支劳务费。

不再疲于填表格

设立专业财务助理,解放科研人员

· 改进差旅费管理,合理确定教学科研人员乘坐交通工具等级和住宿费标准;对于难以取得住宿费发票的,据实报销城市间交通费等。

· 完善会议管理,业务性会议的会议费开支范围、标准等由单位自主确定。邀请国内外专家等参加会议,可在会议费等费用中报销城市间交通费、国际旅费。

· 建立健全科研财务助理制度,为科研人员在项目预算编制和调剂、经费支出、财务决算和验收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

政策依据: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

 

[返回本期目录栏]       

 

 

关于推荐2017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候选项目的通知

摘自教育部网站

 

为及时宣传高等学校重大科技成果,充分展示高校在我国科技创新方面的进展,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科技委”)决定继续开展“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评选工作,现将2017年度项目评选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荐项目应具备的条件 

1. 高校应为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或高校科研人员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推荐项目应归入下列类型之一,并符合其条件。 

A类:探索自然科学现象有重要发现,为国内外首次提出,或其科学理论在国内外首次阐明;该发现在科学理论、学说上有突破性创见,或在研究方法、手段上有原始性创新,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 

B类: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在技术思路、原理和方法上有创新,技术上有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综合方面优于同类技术。 

C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性的产品、技术、工艺、材料、设计和生物品种等,能够产生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2. 推荐项目中的标志性成果(如论文、专利、奖励等佐证材料)产生的时间范围应在2016121日至20171130日之间。 

二、申报程序与具体要求 

1.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负责组织所属高校的申报工作,教育部直属及其他中央直属高校负责本单位项目的推荐。各组织单位推荐的项目不超过3个。 

2.第七届科技委委员和学部委员每人可推荐1项,不占用被推荐人所在组织推荐单位名额。推荐人均需填写亲笔签名的《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第七届科技委委员、学部委员推荐表》(见附件1)(以下简称《推荐表》),所推荐项目方为有效。《推荐表》直接报被推荐人所在的组织推荐单位科技处,由该处通知被推荐人,按程序组织申报,并将《推荐表》与推荐材料一同报送。 

3.填写《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申报表》(见附件2)(以下简称《申报表》),项目简介严格限制在500字以内。提交论文索引和引用证明,论文、专利、奖励等复印件及其它相关佐证材料。《申报表》和佐证材料必须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双面打印,不得超过20个页面,一式2份。 

4. 各组织推荐单位应负责对申请项目及成果归属、申报人及其排列顺序等进行全面了解和核实,推荐项目必须在主要完成人所在单位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或虽有异议但经处理后再次公示无异议的项目方可推荐。公示内容和公示结果须发公函与推荐材料一同报送。 

5.各组织推荐单位均应将所有推荐项目汇总成表,填写《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推荐汇总表》(见附件3)(以下简称《汇总表》),制成纸质和电子两种文档,纸质文档请加盖公章。 

62017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推荐项目书面申报和网上申报同时进行。纸质材料报(寄)送教育部科技委秘书处;电子文档由相关单位登录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V3.0(网址为:http://stmp.moe.edu.cn/ )进行网上申报。 

7.本通知附件中的有关电子文档(Word版)请登录科技委网站在“下载专区”栏目中下载(http://www.moe.gov.cn/s78/A16/s3719/s4537/)。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V3.0操作方法可在平台中“系统信息/常用下载”中下载相关帮助文档。 

三、时间安排 

1.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网上“十大科技进展”推荐项目申报系统将在20171026日-1110日开放,项目申报只能在系统开放时间内进行。各申报单位请妥善安排项目申报时间,尽量提前上传申报材料,避免因系统关闭影响项目申报。 

2.请各组织推荐单位将《申报表》(一式2份)、《推荐表》(一式1份)、《汇总表》(一式1份)、公示内容和公示结果的公函(一式1份)和相关佐证材料(一式2份)等相关纸质申报材料于1111日前(以邮戳为准)寄送教育部科技委秘书处,过期不予受理。 

3.在2017111130日期间另产生的未推荐的最新重大成果,可在2017121024时前经教育部科技委委员或学部委员推荐,按申报条件和要求,将申报材料直接报送教育部科技委秘书处。 

四、其它事宜

 1.1998-2010年以第一完成单位统计汇总的入选项目情况和2011-2016年以全体完成单位统计汇总的入选项目情况见教育部科技委网站“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专栏(http://www.moe.gov.cn/s78/A16/s3719/s3810/)。 

2.请各学部将通知及时转发至所在学部的科技委委员和学部委员。 

3.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 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科技委秘书处

  编: 100816 联 系 人:魏纯辉 朱小萍

 联系电话: 01066096763 传 真: 01066020784

 E-mail kjw6933@moe.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会议

-----------------------------------------

 

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学术沙龙第96次活动通知

(中国 北京 20171012日)

     

中国力学学会第96次青年学术沙龙活动定于2017年10月12日(星期四)下午14:00在北京大学工学院1号楼210多功能厅举行。本次沙龙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北京大学承办。具体内容通知如下:

1. 时间地点

时间:10月12日(星期四)14:00-19:00

地点:北京大学工学院1号楼210多功能厅

联系人:杨延涛  电话:13810662775

韦小丁  电话:18513951899

 电话:18518080767

黄建永  电话:18210233599

电话:13810171862

2. 会议安排

1)开幕式

2)邀请报告:待定

     报告人: 唐志共 教授(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3)邀请报告:AI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与力学/电化学耦合机理

     报告人: 陈浩森副教授(北京理工大学)

4)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汇报

     报告人: 韦小丁、易新、王启宁、杨延涛、

             黄建永、吕鹏宇副教授(北京大学)

 5)自由讨论

3. 回执

为了更好的组织与安排此次活动,请感兴趣参加的老师于2017年10月9日前反馈到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郭亮处。

电子邮箱:guoliang@cstam.org.cn

中国力学学会办公室

2017年9月27日

 [返回本期目录栏]

 

13th World Congress o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WCCM)

New York,  July 22 - 27, 2018

 

 13th World Congress o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WCCM) will be held in New York,  July 22 - 27, 2018.  Over 300 minisymposia will be held at WCCM 2018. They are listed below in 19 different tracks.

100    Honorary Minisymposia

200    Fracture, Damage and Failure Mechanics

300    Advanced Discretization Techniques

400    Multiscale and Multiphysics Systems

500    Biomechanics and Mechanobiology

600    Materials Discovery; Composites, Multi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Materials

700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and Transport Phenomena

800    Numerical Methods and Algorithm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900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 Reliability and Error Estimation

1000  Structural Mechanics, Dynamics and Engineering

1100  Manufacturing and Materials Processing

1200  Nano- and Micro- Mechanics of Materials

1300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Real World and Industry Applications

1400  Inverse Problems, Optimization and Design

1500  Software,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1600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Contact and Interfaces

1700  Geomechanics and Natural Materials

1800  Data Driven Analysis and Machine Learning

1900  Imaging and Visualization of Scientific Systems

Important Dates

October 15, 2017 - December 31, 2017: Call for abstracts

January 1, 2018 - March 31, 2018: Early regstration

February 28, 2018: Abstract notification deadline

April 1, 2018 - June 15, 2018: Regular registration

June 16, 2018 - July 27, 2018: Late/on site registration

July 22, 2018 - July 27, 2018 Congress dates

Website:http://www.wccm2018.org/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招生招聘
-------------------------------------------

 

力学研究所 2018 年科研岗位第二批招聘启事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创建于 1956 年,是以工程科学思想建所的综合性国家级力学研究基地。根据力学所科研工作需求,现面向海内外诚聘优秀人才。

二、招聘条件

1、科研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 为人正派, 责任心强, 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2、年龄 35 周岁以下,条件优秀者年龄可适当放宽;

3、非应届毕业生应具有北京户口;

4、身体健康,与本单位职工没有血缘亲缘关系。

三、岗位待遇

按照力学所有关规定执行。

四、报名要求

1、报名时间:即日起至 2017 年 10 月 29 日。

2、应聘者须提供以下材料:

1)岗位应聘申请表(可在附件中下载);

2)学历、学位证书、成绩单、身份证和有关技能证书复印件;

3)获奖证书复印件;

4)论文、专利、专著目录及代表性论著。

3、特别说明:

1)应聘人员需能在 2018 年按时到岗、全职参加工作;

2)如为应届生,需在 2018 年 8 月底之前按时拿到学历学位证书;

3)邮件标题请按照“应聘岗位序号-姓名-性别-专业-毕业学校-最高学历-毕业时间”

填写。

五、报名方式

有意者请将申请材料于 2017 年 10 月 29 日前寄到以下地址,如用电子邮件方式发送申请材料,请同时将证书和论文等相关材料扫

描成图片一并发送,来人恕不接待。初审通过者,通知面试。

六、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北四环西路 15 号,中科院力学所人力资源处

邮政编码:100190

话:82543841

址:www.imech.ac.cn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人力资源处

2017 年 9 月 30 日

 

  [返回本期目录栏]

 

 

中科院力学所JF22风洞项目组公开招聘行政秘书启事(2017.10.31截止)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JF22风洞项目组因实际工作需要,招聘行政秘书1名。

一、岗位职责  

1)项目组财务报销、进度和过程管理、科技档案管理、招投标管理和合同管理等;

2)项目组日常采购、会议筹备、后勤保障等行政事务工作;

3)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二、应聘条件  

1)本科及以上学历,有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或相近学科背景者优先;

2)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3)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4)年龄在3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与本单位职工没有血缘、亲缘关系。

三、岗位性质及待遇

岗位性质:劳务派遣(不解决北京市户口)

待遇:按照力学所有关管理规定,从优执行。

四、报名要求

1、报名截止时间为:2017年10月31日。

2、应聘者须提供以下材料:

1)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岗位申请表(见附件);

2)学历、学位证书、成绩单、身份证和有关技能证书复印件;

3)相关业务能力证明材料,包括论文、表彰奖励、专业技术职称等资料。

3、特别说明:

1)邮件标题请按照“应聘岗位-姓名-专业-毕业学校-最高学历-毕业时间”格式填写;

2)应聘人员需按时到岗、全职参加工作;

3)社会人员需提供离职证明。

五、报名方式

有意者请将申请材料用电子邮件方式发送到招聘邮箱,请同时将证书和论文等相关材料扫描成图片一并发送,来人恕不接待。初审通过者,通知面试。

六、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5号,中科院力学所人力资源处

邮政编码:100190

 话:010-82543841

 箱:zhaopin@imech.ac.cn

 址:www.imech.ac.cn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人力资源处

2017年9月19日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学术期刊

-------------------------------------------

 

《计算力学学报》

20174

 

     基于动态本构模型的整流罩铰链系统自冲击分析

     唐霄汉,李彬,李刚,郝鹏,陈聪,任明法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结构不确定性建模与传播研究

     刘杰,谢凌,卿宏军,刘浩

     基于广义Lambda分布逼近的结构可靠度计算方法

     范兴朗,董玲珑,吴熙

     基于近场动力学理论的准脆性材料的本构力函数的构建

     石宏顺,钱松荣,原群盛,徐婷,张国浩

     新修正偶应力层合板理论中的几个基本假设对自由振动计算的影响

     贺丹,杨万里

     基于Wilson-θ和Newmark-β法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改进算法建模与求解

     刘广,刘济科,陈衍茂

     基于模糊数学的贴片式左手超材料 微结构选择方法研究

     史鹏飞,高仁璟,刘书田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工程力学  2017348

固体力学学报 201738卷第4

应用数学和力学 20173810

力学学报 2017495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不同需求层次意义下的科技文献

(摘自肖建华博文)

 

对于不同层次的研究,读者有不同层次的文献需求。就一个特定的科研人员而言,在本科毕业层次开展科研的文献需求,与博士毕业层次开展科研的文献需求是显然不同的。

一般的,对于一个特定的科研人员而言,在依附于其它研究者(如导师)时期,对于文献的选择是被动的;而在刚开始独立进行研究时,对于文献的选择往往是限定性的。只有在有相当丰富(如长期)的科研经验以后,才开始在广义上使用科技文献。

浏览期刊上某个固定作者(一般是选学科的著名作者)论文的参考文献,可以发现一个定式:1)早期的参考文献(博士毕业不久)着重于当前著名学者的文献,也可能包含经典作者的文献;基本上是时序式的引用。2)在中期的参考文献着重于同行文献或实验类文献,基本上是近期文献。3)在晚期的参考文献着重于学派代表性文献,其年度跨度很大,学科跨度也很大。

与此相应的,就读者群而言,对于该作者的论文评价:早期文献中规中矩,但是平淡;中期文献即时性强,文献寿命很短;晚期文献海阔天高,难于简单评价,读者也知道这代表该作者的核心认识,但是读者一般难于有共鸣。

由于以上原因,对于一个学科内被认为有名气的作者,他的高引论文一般的是他在科研中期的研究论文,而他在晚期的核心论文反而很少被引用。

换句话说,对于大多数的科学家,他的论文中被高引的论文一般的是他在研究中期的即时性论文,而不是作者的学术代表性论文。

在近几十年,由于期刊对于论文长度的限定、对于论文论题的限定,即便是对于著名学者,晚期类的论文(长篇,或论题杂散,一般不具有即时性)也难于发表。

因此,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在膜拜某个著名学者的同时,基本上难于读到(读全)他晚期的核心性论文。这就为这样一个假想的结论留下了空间:这个学者在晚期基本上落后了(或是不做研究了)。

这个意识是普遍性的。后果为何呢?

一般而言,著名作者的晚期论文实质上是对自身科研的反思和总结,同时也是对学科当前理论现状的批判或是建设性意见。这类论文的学术价值很高,但是没有即时性,为一般读者不喜爱。实际上极难读到。

由此就有结论:大多数读者并不关心(或实质上无法了解)前人对于本学基本问题的深入剖析和批判,也基本上不关心(或实质上接触不到)前人对于本学科基本理论(或问题)的建设性意见,从而,学术传承表现出明显的间断性。

由于这类间断性,对于学科内的基本问题的研究在期刊论文上的表现是:1)低水平上的重复性(或泛化);2)学科圈的不断狭窄性;3)巨量的、同类错误的周期性出现。

曾经有情报学者(前苏联)的研究指出:1)在当前期刊上,论文数量最多的学科论题,基本上是最没有坚实理论基础的论题(或是还没有形成);2),在当前期刊上,一旦一个基本的学科论题已被解决(在特定时代意义上),与之相关的论文数量最少;3)就期刊所有论文看,难于解决的基本学科基础理论问题方面的论文基本不出现(可能在某个较早时期有少量几篇);4)就过刊而言,具有重大学科基本理论价值的论文,发表在本学科期刊上的大概为1/3,发表在相关学科期刊上的大概为1/3,而发表在几乎无关学科期刊上的大概也为1/3;5)从而结论是,对于大多数学科,具有重大基础理论价值的论文大多数是发表在几乎与本学科无关的期刊上。

因此,情报学家认为,期刊论文的数量作为基本度量给出的是当前学科着重想解决的问题;而对于学科进展起关键性作用的理论创新性论文,基本上无法用论文数量来度量,或是论文出现的期刊类别来度量。

对于创新性论文,和对于学科有重大价值的论文,基本上没有可以使用的文献度量。从而,只能借助于主观(实际阅读)评价。而如何选择主观评价则几乎没有可供选择的原则(学科内专家趋向于排斥,学科外专家难于评判)。

在今天,面对海量的文献,我们依旧面对创新难,也难于读到创新性文献,更是难于识别可靠的创新性文献的基本困难。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