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42卷,第1期,2018年4月13日

 

编辑组:http://em.hhu.edu.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em.hhu.edu.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em.hhu.edu.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由江苏省力学学会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主办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拔尖计划”2.0版将实现文理学科全覆盖,包涵力学学科   

      中国提出大科学方案 科技部组织专家解读

     学术会议     

     第十五届全国实验力学 大会 征文通知(第一轮)

    中国计算力学大会暨国际华人计算力学大会 2018   

    招生招聘   

    Atomistic Modelling of Crack-Inclusion Interaction in Graphene

    PhD position i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学术期刊 

  《固体力学学报》2018年 39卷第1期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网络精华  

“中国尖端技术展现出强大竞争力” ——国际人士积极评价中国科技创新成果

   友情链接

   

 

=======================================================================================

新闻报道
 

-------------------------------------------

 

“拔尖计划”2.0版将实现文理学科全覆盖,包涵力学学科

(摘自中国青年报)

 

“我们不仅要培养科学家,还要培养思想家,要通过‘拔尖计划’培养中国的大师。”在近日举办的2018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工作研讨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这样说。

据了解,“拔尖计划”也就是“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是国家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推出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中国的学术大师。该计划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至今已进入第十个年头。

今年,“拔尖计划”将推行2.0版,这一将要实现文理科全覆盖的计划将如何选拔出引领未来发展的“大师”,成为众多高校的关注点。

“拔尖计划”2.0版不再是“试验版”

3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的2018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就明确指出,今年将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版。

要点指出,到2022年,教育部计划建设1万个(约20%的专业点)“六卓越一拔尖”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1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版中新增基础文科、基础医学;卓越计划2.0版新增卓越经济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力争在文、理、法、工、农、医、教等重点领域形成全局性的改革成果。

吴岩说,“拔尖计划”2.0版和以前最大的不同就是去掉了“试验”二字。“这10年的试验计划可以叫做‘探路者’,现在我们不用再‘试验’了,我们开始有经验、有底气继续做2.0版”。

目前,“拔尖计划”共培养出4500名毕业生,支持本科生总数累计达8700名。前五届毕业生中,97%的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其中有67%的学生进入了排名前100名的国际知名大学深造,10%的学生进入了排名前10名的世界顶尖大学深造,初步实现了成才率、成大才率高的阶段性目标。

“拔尖人才培养必须站高、看远、想深、做实。”吴岩表示,10年来,“拔尖计划”培养的人才总数对于10年的时间来讲是一个很少的数字,之所以这10年不增加名额,是希望“拔尖计划”在探索中发现培养“未来对中国有大用的人”的路子。

“拔尖计划”2.0版首次增加人文社科学科

据了解,“拔尖计划”2.0版将实现文理学科全覆盖,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5个学科基础上,增加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基础医学、基础药学、心理学、力学等学科;增加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学科。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了解到,“拔尖计划”2.0版的详细计划正处在征求意见中,预计今年6月正式发布。征求意见稿中的“目标要求”中写道,“要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培养造就一批志存高远、扎根中国、学贯中西、引领理论创新、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学术大师。”

吴岩表示,“拔尖计划”2.0版的内容变化主要有“拓围”“增量”“提质”“创新”4个方面。

“拓围,就是要从自然科学拓展到人文社会科学,不仅要培养科学家,在技术上和世界一较高低,还要培养思想家,让中国的思想在未来立于世界高地。文史哲和自然科学一样伟大和重要。”吴岩说。

另外,吴岩表示,“增量”是指“拔尖计划”这一“千人计划”,今后要发展到“万人计划”;提质,是指“拔尖计划”不仅瞄准中国最好,而且要瞄准世界最好,经过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我们要逐步领跑世界,出标准、出思想、出经验、出模式;创新,是要走出一条中国的道路,探索中国模式、提供中国方案、树立中国标准。

吴岩认为,“拔尖计划”承载着使命,是一个优中选优、好中选好的计划。“高等教育在今后中国的发展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角色?就是要在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更多地发挥引领作用,为中国发展提供动力”。

培养“大师”还需学术土壤

中国的大学近年来鲜有“大师”,一直是很多高校教师的热议话题。不少高校认为,“拔尖计划”2.0版应当肩负起培养大师的重任。

“大师并非出自于培养,我们应该提供能够产生大师的沃土。”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认为,培养拔尖人才要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不能用短跑冲刺的心态来对待这个马拉松赛跑的过程,青年不能做“空心人”,要树立远大理想,以杰出科学家的奋斗和贡献来激励自己,对自己的专业持有浓厚的兴趣,始终保持好奇心。

而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顾问施春风看来,人才总是各具特色的,不能用单一的数字来衡量人才,识别拔尖人才应该因人而异。

“拔尖人才的培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大学来构建良好的后天环境,对于家庭和学校来说,需要做的是减少学生的社会压力,支持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发展兴趣爱好,鼓励学生质疑和跳出思维定势,给予年轻人更多探索和实验的空间,鼓励他们表达自我。”施春风说。

未来大师的培养离不开当代大师的引领,“拔尖计划”2.0版也强调了“大师引领”的重要作用。

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将深入实施导师制,吸引热爱教育、造诣深厚、德才兼备的国内外学术大师、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及其团队、行业精英参与拔尖人才培养,设立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和生活导师,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等方面对学生给予全方位指导。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才叫大师。拔尖人才的导师应该是大师级的人物,他们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大师,还要真正配得上‘师范’二字。”吴岩说。

 

 

[返回本期目录栏]            

 

 

 

中国提出大科学方案 科技部组织专家解读

(摘自科学网)

 

近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方案》。关于《方案》的出台,科技部国际合作司组织专家于4月3日下午给予了解读。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叶冬柏强调,“‘牵头’的含义,即‘我们已准备好做科学发展的后勤部长’”。

叶冬柏阐述了《方案》的价值和意义。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是解决全球关键科学问题的有力工具。这一工具以实现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为目标,是基础研究在科学前沿领域的全方位拓展,对于推动世界科技创新与进步、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牵头”有利于发挥我国主导作用,为解决世界性重大科学难题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提供全球公共产品,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有利于国家面向全球吸引和集聚高端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国际同行认可的领军科学家、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管理团队和良好机制,打造高端科研试验和协同创新平台,带动我国科技创新由跟跑为主向并跑和领跑为主转变。

“牵头”还是构建全球创新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优化全球科技资源布局、完善创新治理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有利于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目前,我国参与了哪些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

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介绍,当前中国参与了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国际地球观测组织和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参与这些计划,推动了我国在基础理论研究、重大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逐步实现了由学习跟踪向并行发展的转变。

此外,我国相继启动建设的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克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数十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探索了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为我国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大科学是20世纪50年代国际科技界提出的概念。主要表现为,投资强度高、多学科交叉、配置昂贵且复杂的实验设施(设备)、研究目标宏大等,具有多学科、多目标、多主体、多要素等特点,其复杂程度、经济成本、实施难度、协同创新的多元性等都往往超出一国之力,需要通过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来实施。”罗德隆解释。

在谈到《方案》如何落实时,叶冬柏表示,《方案》部署,到2020年培育3-5个项目,研究遴选并启动1-2个我国牵头组织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初步形成一套机制和做法,为后续工作探索积累有益经验。到2035年培育6-10个项目,启动培育成熟项目,形成初期布局,提升我国在全球若干科技领域的影响力。到本世纪中叶,培育若干项目,启动培育成熟项目,使我国原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国际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持续为全球重大科技议题作出贡献。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会议

-----------------------------------------

 

第十五届全国实验力学 大会 征文通知(第一轮)

2018年8月6日至9日 辽宁省葫芦岛市)

 

一、会议简介

经中国力学学会批准,第十五届全国实验力学大会将于 2018 年 8 月 6 日至

9 日在辽宁省葫芦岛市召开。全国实验力学大会每 3 年举行一次,旨在促进实验力学同行的学术交流,展示最新的实验测试技术与仪器,同时推进实验力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拓展实验力学在科学前沿、工程技术及国防工业等领域中的应用。在此热情邀请全国实验力学及其相关应用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到会,并鼓励广大研究生踊跃参加。同时欢迎仪器设备厂商派员参会,展示新的研究成果和实验测试技术与产品,会议期间将同时举行力学测试新技术与新设备展示和商洽。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

承办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二、会议主题与征文内容

本次会议的征稿范围主要集中在与实验力学相关的专题(场),但不局限于这些专题。

专题 1 :实验力学方法与技术(光测 、电测 等) )

专题 2: : 结构 与材料 内部力学参量测量 方法与技术 (磁、声、谱 、射线 等)

专题 3: : 科学实验 仪器研制与学 科 交叉

专题 4 :实验力学教学与科普应用

专场 1 :实验力学与航空、航天及航海

专场 2 :实验力学与土木、交通及能源

专场 3 :实验力学与生命、医疗及健康

专场 4 :实验力学与电子、材料及机械

专场 5 :实验力学博士生论坛及研究生优秀论文评选

三、会议时间 和地点

2018 年 8 月 6 日- 9 日 中国·辽宁省·葫芦岛市

、主要时间节点

Ø2018 年 5 月 15 日前:

按照附件模板撰写论文详细摘要(过 长度不超过 2 页 页),发送论文摘要电子文稿至: sylx2018@163.com 。发送摘要文档命名格式为: 专题(场)X- 论文题目于 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拟于 5 月 月 18 日-20 日召开审稿会,请参会代表务必按照上述时间节点投稿。

Ø2018 年 5 月 30 日前:

发送论文摘要录用通知,发布论文全文模板(仅参加评选研究生优秀论文者才需要投递全文,详见第二轮会议通知)。

Ø2018 年 8 月 6 日:

会议报到。

、会议联系人

联系人:马沁巍 北京理工大学

联系电话:010-68912736/13810438160

联系邮箱:maqw@bit.edu.cn

联系人:代树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联系电话:13500483064

联系邮箱:dsh3000@126.com

会议详细信息请浏览会议网站:http://sylxzwh.ustc.edu.cn/MMM 2018:

 

 [返回本期目录栏]

Chinese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in conjunction wi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2018

(CCCM – ISCM 2018)

中国计算力学大会暨国际华人计算力学大会 2018 8

第一轮通知

Dear friends and colleagues,

It is our great honor and pleasure to announce that Chinese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in conjunction wi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of 2018(CCCM-ISCM 2018) will be held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otel of Nanjing, Nanjing,China, in August 19-23, 2018.

The CCCM-ISCM 2018 is organized by Chinese Association of Computational Mechanics(CACM) and International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ICACM). And it islocally organized by Hohai University and Jiangsu Society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Nanjing is one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apital cities in ancient times and bears the reputation of the Capital of Ten Dynasties of China, being since the year 229 AD the capital of Wu, Eastern Jin, Song, Qi, Liang, Chen, Southern Tang, Ming, Taiping Kingdom and Republic of China subsequently.

We sincerely invite experts, colleagues and students, in the fields of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join us. In this event, recent achievements by Chinese scholars could be demonstrated and exhibited, in order to promote further the developments of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and thei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you at Nanjing in August, 2018. We believe that you will enjoy the wide variety of activities of the CCCM-ISCM 2018, as well as your stay in this elegant city.

亲爱的朋友和同事:

中国计算力学大会是我国力学界每两年一次的综合性学术盛会,是广大力学科技工作者们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计算力学大会暨国际华人计算力学大会 2018 将于 2018 年 8 月19-23 日在南京举行。

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国际华人计算力学学会主办,河海大学、江苏省力学学会承办。

作为十朝古都,南京是中国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公元 229 年起,曾先后作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的首都。

在此我们诚邀从事计算力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专家、同行以及在读研究生,积极投稿并相聚南京,以全面展示近年来华人学者在计算力学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与成就,进一步促进计算力学的发展和工程应用。CCCM-ISCM 2018 欢迎您!南京欢迎您!

The Topics Include 会议主题包括:

1 Novel Theories, Models and Methods o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计算力学新理论、新模型和新方法

2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结构分析与数值仿真

3 Computational Fluid Mechanics 计算 流体力学

4 Computational Nanomechanics 计算纳米力学

5 Multiphysics Problems 多场耦合问题建模与分析

6 Multiscale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多尺度建模与计算

7 Biomechanics and Mechanobiology 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模拟

8 Heat Transfer and Combustion 热传导与燃烧模拟

9 Geomechanics and Geoengineering 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计算

10 Manufacturing and Processing Simulation 制造与加工过程仿真

11 Composites and Smart Materials 复合材料与智能材料

12 Environmental Mechanics 环境力学建模与计算

13 Nonlinear Dynamics 非线性动力学及仿真

14 Optimization for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材料与结构的优化

15 Inverse Problems 反问题与反分析

16 Uncertainty and Stochastic Analysis 不确定性与随机分析

17 Damage, Fracture and Fatigue Analysis 损伤、断裂与疲劳分析

18 Analyses for Safety and Catastrophic Failure of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与灾变破坏分析

19 Mechanism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Materials with Defects含缺陷材料的力学演化规律与数值模拟

20 Meshless and Particle Methods 无网格粒子类方法

21 Algorithms and Software 算法与软件

22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高性能计算

23 Reliability and Error Estimation 可靠性与误差估计

24 Advanced Discretization Techniques 先进离散技术

25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ts Applications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26 Imaging and Visualization 图形图像与可视化

27 CAD, CAM and CAE CADCAM CAE

28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s 边界元方法及工程应用

29 Other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Problems 其它计算力学问题

Conference Date and Venue 会议时间与地点

Conference Date: August 19-23, 2018

会议时间:2018 8 19-23

Conference Venu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otel – Nanjing

会议地点: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

Paper Submission 征稿要求

A paper template could be downloaded from conference website: http://cccm-iscm2018.org/ 

具体论文模板可以在会议网站 http://cccm-iscm2018.org/ 中下载。

Important Dates 重要日期

Abstract Submission Deadline: April 15th, 2018

投稿截止日期: 2018 年 4 月 15 日

 

 

 

 

==========================================================================
招生招聘
-------------------------------------------

Atomistic Modelling of Crack-Inclusion Interaction in Graphene

In continuum fracture mechanics, it is well established that the presence of crack near an inclusion leads to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crack–tip stress field. However, it is unclear how atomistic crack–inclusion interaction manifests itself at the nanoscale where the continuum description of matter breaks down. In this work, we conducted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s of an atomic-scale boron nitride inclusion with an edge crack in a graphene sheet.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nanoscale tensile tests were obtained for graphene samples containing an edge crack and a circular inclusion. Stress analysis of the samples show the complex nature of the stress state at the crack–tip due to the crack–inclusion interaction.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inclusion results in an increase (amplification) or a decrease (shielding) of the crack–tip stress field depending on the location of the inclusion relative to the crack–tip. Our numerical experiments unveil that inclusions of specific locations could lead to a reduction in the fracture resistance of graphene. Results of the crack–inclusion interaction study were compar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results of crack-hole interaction problem. The study also provides an insight into the applicability of well-established continuum crack–microdefect interaction models for the corresponding atomic scale problems.

Keywords Graphene; fracture; inclusion; nanomechanics; crack–tip stress field; molecular dynamics

The article has been published in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2018):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3794418301930

 

  [返回本期目录栏]

PhD position i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We in Aalto University School of Engineering are looking for a doctoral student to work on numerical modelling of fragmentation of quasi-brittle materials. In more detail, you will study breakage and fragmentation of ice blocks. These phenomena occur under compressive loads in ice block to ice block contacts. The fragmentation process is complicated, and requires novel numerical modelling techniques. Modelling may need to be done on different scales, which may have to reach from very high resolution modeling to simplified contact models on larger scale. Even if the first application of the research is in sea ice, the research relates to other fields that include material fragmentation and fracture, and/or quasi-brittle materials.

 

As part of your research, you will participate in development of an in-house code for modelling the fragmentation problem. Our current code is an explicit particle-based simulation cod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we are open and flexible with the changes on modelling approaches if needed: the focus of this fragmentation study is in complex problem including a multi-fracturing, but initially solid material, and we look for the best solution.

 

You will be working as part of the Aalto University Arctic Marine and Ice Technology group of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 central part of our research is numerical modelling accompanied by novel experiments, which are both conducted to study the sea ice failure processes, and ice fracture and fragmentation. As part of the research, you will also attend in performing unique experiments to validate the results of the numerical modelling. For the experimental work, you will get support from our group and other researchers with experience on experimentation on ice.

 

Requirements

 

The call is open for candidates with a wide range of backgrounds. Most importantly, high level of interest and motivation towards, and deep understanding on, solid and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is required. The background may come from applied or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material modelling, mechanical, marine or civil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physics, computer sciences, or other disciplines related to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Prior experience on working with Matlab, C, C++, Python or Fortran on mechanics is considered a plus. Experience on sea ice is not required. The applicant for the position must have a Master’s degree when starting the work (if you are soon finishing you Master’s and want to apply, send us an email), and must fulfill the requirements for doctoral students at the Aalto University School of Engineering (see https://into.aalto.fi/display/endoctoraleng/Admission+requirements).

To apply

Apply by May 15th 2018. Follow the instructions on the following web-page:

http://www.aalto.fi/en/about/careers/jobs/view/1820/ 

F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please contact Assistant Professor Arttu Polojärvi (email: firstname.lastname@aalto.fi).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学术期刊

-------------------------------------------

 

《固体力学学报》

2018 39卷第1

 

多尺度复合材料力学研究进展

 陈玉丽, 马勇, 潘飞, 王升涛

考虑材料性能空间分布不确定性的可靠度拓扑优化 Hot!  

刘培硕,亢战

平面波任意角度入射时波动散射问题输入的一种实现方法 Hot!  

陈少林, 宗娟

含功能梯度材料加强环的任意几何形状孔附近应力集中分析 Hot!  

杨权权,李芸,裴旭,陈中

零泊松比手风琴蜂窝等效模量  

刘卫东,李虹林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计算力学学报 2018年第1

应用数学和力学 2018393

力学学报2018496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中国尖端技术展现出强大竞争力” ——国际人士积极评价中国科技创新成果

(摘自科学网)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快速推动全球生产和治理模式变革,开放与创新已成为亚洲国家繁荣发展的首选之策。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即将在海南拉开帷幕之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国际人士纷纷表示,由创新驱动的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给各国经济带来巨大机遇,为世界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中国信心”。

“一股创新风暴正在中国掀起……规模之大可能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英国《金融时报》日前的报道如是说。报道表示,从世界最大的无现金交易总量到世界最快的大数据计算速度,从世界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到世界最先进的高铁网络……中国正在许多行业突破科技瓶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吹响了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硕果累累,一件件中国科技“重器”的诞生让世界刮目相看:“中国天眼”建成启用,“悟空”“墨子”卫星发射成功,国产大飞机“上天”,“蛟龙号”入海科考……

“为世界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推动“中国号”巨轮在新时代航程中行稳致远,离不开人才和创新的体制机制所提供的充沛、持久动力。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罕布拉市市长沈时康说,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高铁网络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方便了民众的出行,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我的许多美国朋友在中国亲身感受到高铁的便利,回来后都赞叹不已。中国的高铁技术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而美国高铁虽然被谈论了好多年,至今难以付诸实施。”沈时康表示。

韩国西江大学经营学教授丁有信表示,中国近年来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诸多让世界瞩目的成就,中国已经在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占据了核心地位。“中国的尖端技术市场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展现出日趋强大的竞争力。目前,中国已不仅仅是制造业强国,也正向科技强国迈进。”

日本科学协会会长大岛美惠子几十年来一直关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对中国近年来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成果赞不绝口,她认为这5年来中国成为全球创新创业热土,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果。大岛美惠子表示,中国科技创新的迅速发展,不仅使中国发展动力更加充足,也为世界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菲律宾华商联总会理事长黄年荣表示,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取得的重大成就有目共睹,中国高速铁路、智能手机等产品领跑世界,海外华侨华人深感自豪。他曾体验天津到北京的高铁,那次旅程让他印象深刻,“中国的高铁列车很漂亮,行驶得又快又稳,我曾经体验过世界许多国家的高速铁路,毫无疑问,中国的高铁是最棒的!”

“中国将成为全球创新企业的热土”

“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增长的应有之义。

日前,中欧数字协会在布鲁塞尔举办主题为“高科技创业者与中国创业生态”的研讨会,会议主旨是帮助欧洲科技创新企业寻找在中国发展的机遇。与会者纷纷表示,中国在数字经济时代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世界其他地区需要向中国学习支持科技创新的战略眼光和重大举措。

中欧数字协会主任克劳迪娅·韦诺蒂表示,过去5年,中国科技创新领域成果丰硕,创新正日益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新动能。韦诺蒂认为,中国各行各业之所以能够迸发出创新的活力,主要原因是政府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有着清晰的认识,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十九大和今年的中国两会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将会提速,中国将成为全球创新企业的热土。”

沈时康说,中国的互联网科技飞速发展,如今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目前,中国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从过去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科技创新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最佳途径。中国正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全力推动科技创新,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法国环保与交通运输部高级顾问、法中交通事务协议负责人米歇尔·罗斯塔尼亚说,“在鼓励创新、扶持初创企业上,中国政府做了不少工作,社会创业创新氛围浓厚。比如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中国的初创企业能得到银行的贷款帮助,而商业社会中大公司带动小公司成长的体系也已经建立,中国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氛围被带动起来了。”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出现“井喷”,体现了我国快速发展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彰显了中国对世界科技发展的贡献。这些成果前所未有地提振了中国科技界的创新自信,前所未有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前所未有地开辟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广阔前景。

法国华裔经济学家、法国总理府战略与展望总署高级专家、中国旅法工程师协会名誉会长倪金城表示,目前,中国无论是在创新经济上的投入,还是在科技转化效率上都比许多发达国家更为可观,相信中国同各国在科技教育、创新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将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巨大动力。倪金城认为,中国科技创新产业可以同“一带一路”等全球性倡议相结合。中国正越来越多地吸引全世界人才到中国研究学习,将从科技、教育方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起到帮助作用,实现共同发展。

大岛美惠子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强化基础研究”等在内的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容非常重要,这为中国科技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指引作用。相信中国未来科技创新必将取得更多成果。“中国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经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发达国家也有参考意义。”

俄罗斯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维克托·拉林表示,创新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提高民族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中国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比较高,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也需要更具创新性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数字经济、共享经济这些新模式、新业态方面,中国的创新力尤其值得关注,相信对全球范围内的创新发展也将产生促进作用。

黄年荣认为,科技创新正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也为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在创新领域取得的成功,正在依托“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不断惠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各国也可以从中国创新发展的实践中寻找到合作机会和发展思路,这对于全球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