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42卷,第3期,2018年5月10日

 

编辑组:http://jsstam.org.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jsstam.org.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jsstam.org.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由江苏省力学学会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主办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第五届“钱令希计算力学奖”评审会在河海大学举行

     连续-非连续数值分析方法及应用专题讨论会暨第二届连续-非连续数值分析方法及应用学术研讨会(CDEM 2018)纪要

     第九届海峡两岸激波与复杂流动学术会总结

     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拟资助人员名单公示

     学术会议        

      2018年基础力学实验教学研讨会暨培训班第一轮通知

      第十五届全国实验力学大会征文通知(第二轮)

      招生招聘   

      中科院力学所2018年大学生力学夏令营通知

      PhD Position i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学术期刊 

    《计算力学学报》2018年 卷第2期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网络精华  

    优化评价势在必行:中国科技期刊如何自强

   友情链接

   

 

=======================================================================================

新闻报道
 

-------------------------------------------

  

第五届“钱令希计算力学奖”评审会在河海大学举行

(摘自江苏省力学学会网站)

 

2018年5月5日,第五届“钱令希计算力学奖”评审会在河海大学召开。江苏省力学学会理事长、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唐洪武教授,江苏省力学学会理事、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院长王媛教授出席了会议,对到会的各位院士和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

为纪念我国著名力学家钱令希院士对中国计算力学的杰出贡献,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和大连理工大学“钱令希力学奖励基金会”于2010年3月联合设立了“钱令希计算力学奖”。“钱令希计算力学奖”每两年评奖一次,已成为中国力学界的重要奖项,前四届评审会分别在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举办,第五届在河海大学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大连理工大学校长程耿东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崔俊芝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段宝岩教授等十余名国内知名的计算力学专家认真审议了评审材料,评选出“钱令希计算力学奖(成就奖)”和“钱令希计算力学奖(青年奖)”各1项。获奖者将在今年8月由河海大学和江苏省力学学会承办的中国计算力学大会暨国际华人计算力学大会(CCCM-ISCM2018)上做大会邀请报告。

 

 

[返回本期目录栏]            

 

连续-非连续数值分析方法及应用专题讨论会暨第二届连续-非连续数值分析方法及应用学术研讨会(CDEM 2018)纪要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与非连续介质力学及工程灾害(中英)联合实验室承办、北京极道成然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连续-非连续数值分析方法及应用专题讨论会暨第二届连续-非连续数值分析方法及应用学术研讨会(CDEM 2018)”于2018年4月20日至22日在河南郑州成功举行。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计施工单位等15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大会组委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世海主持。首先李世海研究员通报了大会筹备情况,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副校长刘雪梅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宏教授致开幕词。

美籍华人科学家石根华教授、北京大学刘谋斌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王颖教授、北京工业大学郑宏教授、河海大学章青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鞠杨教授、大连理工大学韩非副教授、清华大学张雄教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李世海研究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张国新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魏群教授、河北工业大学马国伟教授、清华大学庄茁教授等13位国际国内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作大会特邀报告。

本次会议共计安排大会特邀报告13场,设立3个分会场,共涉及9个分会主题、45场分会主题报告,收到论文与摘要58篇,经过学术委员会认真评审,最终选出优秀学生报告奖共5名,并将推荐8~10篇优秀论文到期刊《ENGINEERING COMPUTATIONS》。

会议重点关注了连续-非连续数值分析方法的理论体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多场耦合及强动载荷下固体介质破裂、碎化及运动过程的模拟,连续-非连续数值分析方法的高效并行加速技术及仿真软件,以及连续-非连续数值分析方法在岩土、水电、交通、矿山、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围绕块体类方法及应用、计算力学软件研发、冲击与爆炸问题模拟、键与粒子类方法及其应用、颗粒离散元方法及散粒体特性、隧道及地下工程问题模拟、岩土介质中的流固耦合问题、非连续性与振动效应的数值算法、岩土介质破裂过程分析等9个分会主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展示了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专家学者们本着认真、严谨、负责的精神和态度热烈而又轻松地交流和讨论了连续-非连续数值分析方法的发展与创新,积极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尽情享受学术盛宴,深入增进传统友谊,畅想未来连续-非连续数值分析方法的发展与机遇。两天会议报告、研讨交流的时间虽短,但成功达到了交流成果、促进中国连续-非连续数值分析方法及应用发展的目的。

本次会议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首先,本次大会报告显示我国力学工作者对学术及社会问题解决两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敏感性,不仅关注于学科建设方面的问题,更是直接探讨力学在社会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在力学的各类学术前沿问题、理论建设、实际工程应用技术解决等方面,都提供了富有创新性的系统观点及研究成果,大大拓展了与会者的学术视野,这样的学术交流,无疑将对中国力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次,新生代力学的研究群体在力学研究人员中占比不断提高,大批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参会,为中国力学的学术研讨带来了新的活力。

闭幕式上,由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宏教授及北京极道成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丛俊余为获奖学生代表颁奖,主办方代表郑宏教授作大会总结,承办单位代表李世海研究员致辞并宣布了2019年第三届连续-非连续数值分析方法及应用学术研讨会(CDEM 2019)将由成都理工大学作为主要承办单位在四川成都举办。最后会议组委会主席魏群教授致辞并宣布本次会议成功闭幕。

 

[返回本期目录栏]       

 

 

第九届海峡两岸激波与复杂流动学术会总结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第九届海峡两岸激波/复杂流动会于2018年4月14-18日在扬州顺利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中国力学学会共同主办,南京理工大学瞬态物理重点实验室承办,扬州大学协办。参加本届会议共有正式代表43人,其中,大陆代表29人,台湾代表9人,香港代表4人,澳门代表1人。涉及的两岸四地的学术单位包括:大陆方面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扬州大学和江苏大学等;香港方面的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台湾方面的台湾大学、淡江大学,中山大学,远东科技大学和澳门方面的澳门大学。

学术会议于2月15日上午8:30在扬州涵田汇金酒店汇金会议厅正式开幕。由会议主席南京理工大学瞬态物理重点实验室董刚研究员主持开幕式,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姜宗林研究员开幕词,香港科技大学邱惠和教授、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李刚院长、台湾远东科技大学梁胜明教授以及南京理工大学瞬态物理重点实验室翁春生副主任致辞。

本次学术会共收到36篇论文,会议首先由5位专家作大会邀请报告,然后按专题分组进行了学术报告。代表们就相关专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进行了深入研讨,会场发言活跃,气氛十分热烈。所有报告的论文都编入第九届海峡两岸激波/复杂流动会议摘要文集。学术报告涉及领域有高超声速流动、激波动力学与爆轰机理,超声速燃烧、高能激光、热防护技术,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力评估,湍流,数值算法,实验技术等,以及其他一些综述性论文。论文既有实验和测量方面的工作,也有数值模拟和新算法方面的工作。与会代表普遍反映,本届会议报告的学术水平很高、反映了海峡两岸四地激波/复杂流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大会期间召开了第九届指导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经讨论决定,第十届海峡两岸激波与复杂流动学术会将于2020年在台湾召开,由台湾大学主办。

 

 

 

[返回本期目录栏]       

 

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拟资助人员名单公示

(摘自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网站)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关于印发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6〕33号),我们完成了2018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拟资助人员遴选工作,现将李一举等400名拟资助人员名单予以公示。

 

附件:2018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拟资助人员名单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会议

-----------------------------------------

 

2018年基础力学实验教学研讨会暨培训班第一轮通知

2018年7月29-31日,武汉)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要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建设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推动高校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个性化、智能化、泛在化实验教学新模式,支撑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依照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计划,并经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会讨论通过,为此定于2018年7月29-31日在武汉理工大学召开主题为“融合创新进一步提高力学实验教学质量”的研讨会暨培训班,届时将对虚拟仿真、虚实结合等多种创新的力学实验教学手段进行交流研讨,同时对第十一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竞赛进行研讨与总结,并对近两年来的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性实验开发方面的成果进行交流推广,以进一步提高基础力学实验的教学质量。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承办单位:实验教学分委员会

武汉理工大学

协办单位:武汉先导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一、会议主要内容

1. 示范性力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与开发

2.第十一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竞赛研讨与总结

3.基础力学电测实验原理与技术培训

4.基础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性实验开发成果交流与研讨

二、时间、地点

会议时间:2018729日至31

报到时间:20187298:00开始报到

报到地点:武汉洪山区珞狮路122号武汉理工大学孵化楼A座,维也纳国际酒店(武汉街道口店)

会议地点:武汉洪山区珞狮路122号武汉理工大学西院内,武汉理工大学会议中心

三、费用及住宿

费用说明:差旅费、食宿费用自理

  费:每人900元(资料费、培训费)

宾馆住宿:维也纳国际酒店(武汉街道口店)

大床房:338元(含早)

标准间:338元(含早)

四、参会人员

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实验教学分委员会委员、各校的基础力学实验教师、基础力学实验竞赛指导教师及基础力学教师等。欢迎各校的力学及相关教师参加本次会议并进行经验交流,交流题目随附件发给联系人。

五、报名方式

报名截止日期为2018630,共有三种报名注册方式,任选其一即可。

1. 手机网上注册

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注册

 

2. 电脑网上注册

通过点击链接注册:https://www.wjx.cn/jq/23515072.aspx

3. 通过填写会议回执注册

填写参会回执(附件1)发送至会议联系人邮箱。

六、务联系人

 琳:电话13476296617;邮箱29785783@qq.com

李永静:电话13407158039;邮箱542997651@qq.com

陈曙光:电话13871245119;邮箱2850750728@qq.com

 

 

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实验教学分委员会

        武汉理工大学

                                           2018510日

 [返回本期目录栏]

 

第十五届全国实验力学大会征文通知(第二轮)

201886日至9  辽宁葫芦岛)

 

一、会议简介

经中国力学学会批准,第十五届全国实验力学大会将于20188 6日至9日在辽宁省葫芦岛市召开。全国实验力学大会每3年举行一次,旨在促进实验力学同行的学术交流,展示最新的实验测试方法、技术与仪器,同时推进实验力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拓展实验力学在科学前沿、工程技术及国防工业等领域中的应用。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

承办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二、会议主题与征文内容

参会代表可根据情况按下面的4个专题和5个专场投稿,但也可不局限于这些专题和专场。

专题 1:实验力学方法与技术(光测、电测等)

专题2:结构与材料内部力学参量测量方法与技术(磁、声、谱、射线等)

专题3:科学实验仪器研制与学科交叉

专题4:实验力学教学与科普应用

专场1:实验力学与航空、航天及航海

专场2:实验力学与土木、交通及能源

专场3:实验力学与生命、医疗及健康

专场4:实验力学与电子、材料及机械

专场5:实验力学博士生论坛及研究生优秀论文评选

三、会议时间和地点

201886- 9

中国·辽宁省·葫芦岛市·海上海酒店

四、主要时间节点

2018515日前:

按照附件模板(可在http://sylxzwh.ustc.edu.cn/ 下载)撰写论文摘要(长度不超过2页),按专题(场)X-论文题目命名后,发送电子文稿至:sylx2018@163.com

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拟于518-20日召开审稿会,请参会代表务必按照上述时间节点投稿。

2018530日前:

发送论文摘要录用通知,发布论文全文模板(仅参加评选研究生优秀论文者才需要投递全文)。

201886日:

会议报到。

、会议联系人

联系人:马沁巍  北京理工大学

联系电话:010-68912736/13810438160

联系邮箱:maqw@bit.edu.cn

 

联系人:代树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联系电话:13500483064

联系邮箱:dsh3000@126.com

 

会议网址:http://sylxzwh.ustc.edu.cn/ 

 

热情邀请全国实验力学及其相关应用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到会,并鼓励广大研究生踊跃参加。欢迎相关科研院所协办会议,欢迎仪器设备厂商参会并展示新的仪器和产品(协办及仪器展示事宜请联系北京理工大学马沁巍老师)。

 

 

 

 

==========================================================================
招生招聘
-------------------------------------------

中科院力学所2018年大学生力学夏令营通知

 

中科院力学所创建于1956年,是以钱学森先生工程科学思想建所的综合性国家级力学研究基地,为中国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事业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帮助优秀大学生了解中科院力学所的科研情况和力学学科发展的前沿热点,促进优秀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支持志愿投身科学研究的大学生深入了解学术研究进而获得个专业的指导。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力学所)将于2018年7月举办”2018年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

暑期夏令营将组织专家学者开设前沿讲座、参观力学所实验室、组织营员进行学术交流等活动。夏令营活动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18年7月16日—20日(预计,具体以通知时间为准)。  

二、参加人数 

预计招收100-120名学员。 

三、申请条件 

1.全国高校(985、211等省部级优秀大学)力学及相关专业大三本科生(2019届毕业生); 

2.本科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对科研工作有浓厚兴趣,并有较强的或潜在的研究能力; 

3.英语达到国家四级水平。  

四、报名方式及申请材料 

1.网上报名:

报名学生从中国科学院智慧教育系统(http://www.iedu.cas.cn/)中”科教结合协同育人学生报名入口”直接登录,点击首页右侧”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栏目,选择”大学生夏令营计划报名”栏目,注册后进入申请系统。

2.提交电子版材料:

通过Email提交报名申请表(附件)及成绩单扫描电子版,邮件发至:yzb@imech.ac.cn,邮件主题统一为:申请参加2018年夏令营+本科学校+姓名。注:报名申请表是附件1表格,不是网上报名系统生成的表格。

3. 邮寄纸质材料:

  a)  2018年大学生力学夏令营申请表(附件);

  b) 本科成绩单和专业排名证明(所在大学教务处出具并盖章);

  c)  其他证明材料(包括已发表论文或出版物复印件、英语四/六级成绩单、各类奖励证书复印件等)。

建议使用透明文件夹整理材料,并按照申请表、成绩单、推荐信(自愿提交)、奖励证书复印件、已发表论文或出版物复印件、其他材料的顺序进行排列。较厚的论文及出版物复印件可单独成册,附于提交材料后。

报名以接收到书面材料为准,截止时间为6月25日。书面材料务必以邮局EMS的方式邮寄到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5号  中科院力学所研究生教育与工学院办公室收,电话:010-82543863。

4. 初试:

力学所将根据书面材料进行初试筛选,通过的学员将于2018年6月底直接通知本人(通过电子邮件形式),届时未接到通知的同学皆为未入选者,不再另行通知。

五、主要活动内容 

1.夏令营开营仪式。 

2.讲座与交流: 院士及研究员。

3.参观力学所实验室 。

4.文化活动,夏令营晚会、体育活动等、

5..提前选拔面试,参加学员有机会被优先录取为免试硕士研究生。

6.夏令营闭营仪式。 

六、注意事项 

1. 参加夏令营的同学须遵守力学研究所相关规定,严格按照统一安排进行学习活动; 

2. 夏令营期间由研究所统一安排住宿,发放路费补助(宿舍提供基本床上用品,京区高校的学员不安排住宿)。

3. 夏令营期间学生安全由本人及所在学校负责,学生可自行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报到时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书。

七、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5号    中科院力学所研究教育与工学院办公室 

邮编:100190 

网址:http://www.imech.ac.cn 

电话:010-82543863

邮箱:yzb@imech.ac.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PhD Position i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Job Description: Ph.D. students will work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degradation mechanisms i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materials using in situ stress and strain measurement techniques. Electrode-electrolyte interaction,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material performance will be characterized in various of battery and fuel cell systems. Continuum based mathematical model will be derived in order to optimize material properties. New advanced materials with desired properties for next generation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devices will be developed by utilizing material based strategies. Detailed project descriptions and planning will be undertaken directly with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s. Research and teaching assistantships are available to qualified applicants.

Our Offer: The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t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is seeking exceptionally talented and motivated students to join our young and ambitious research team. Ph.D. positions area available in the area of advanced batteries (e.g. Li-Sulfur, Li-Oxygen and Na-Ion), fuel cells (e.g. solid-oxide fuel cells) and other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related areas. Ph.D. students will develop exceptional skills and expertise in the areas of electrochemistry, defect chemistry, mechanics of materials, and material fabrication during their studies. The selected candidates will present their work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such as AlCHE and ECS. They will also have opportunities to closely work with collaborators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Iowa State University, and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How to Apply: Interested candidates should send their CV to amee.osu@gmail.com by addressing Dr. Özgür Çapraz.

About PI: Dr. Özgür Çapraz graduated from Middle East Technical University with a bachelor degree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2010. He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in 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with 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inor from Iowa State University in 2014. Then, he continued his academic career a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in the Beckman Institute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Dr. Çapraz is recently awarded to Assistant Professorship position in the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t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his studies, please visit www.ocapraz.com.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学术期刊

-------------------------------------------

 

 

《计算力学学报》

2018 卷第2

 

基于算法复杂度理论的拟力法计算效率评价

The efficiency evaluation of force analogy method based on the algorithm complexity theory

 李钢,贾硕,李宏男

薄板结构加筋布局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Layout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stiffeners of plate structure

王栋,李正浩

基于IGA-SIMP法的连续体结构应力约束拓扑优化

IGA-SIMP method based stress-constrained topology optimization of continuous structures

刘宏亮,杨迪雄

基于动力学响应的多组件系统布局优化方法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multi-components systems based on dynamic response

曹旭康,汪文虎,蒋睿嵩,王楠

考虑非稳态风荷载斜拉索风雨激振响应分析

Analysis of wind-rain-induced vibration responses of stay cables considering unsteady wind loads  

李锦华,余维光,李春祥,李建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固体力学学报 2018年第2

应用数学和力学 2018394

力学学报2018502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优化评价势在必行:中国科技期刊如何自强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40年前,作家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让更多人知道了陈景润和哥德巴赫猜想。而陈景润的科学贡献,可以上溯至1966年,时年仅33岁的陈景润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这也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

新中国成立以来,比如袁隆平院士的巨作《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以屠呦呦为代表的“523项目”攻关小组的论文,都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这些中国科研人员的重大研究成果在中国科技期刊上发表,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在中国科技事业进步的同时,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情况怎样?科技期刊如何更好地与中国科技事业同步发展?近期,本报就此进行了采访。

 

科技期刊发展成就令人瞩目

科技期刊是发布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国家科技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今年初发布的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简称《蓝皮书》)显示,目前中国在数量上可称为科技期刊大国,与10年前相比,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至2016年底,在办的科技期刊数量合计为5020种,其中大部分是中文期刊,英文有302种,覆盖理、工、农、医、交叉学科等各个领域,作为科技发展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国际影响来看,2016 年 SCI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收录中国大陆期刊179种,EI数据库(工程索引)收录中国大陆期刊214种,Medline(国际性综合生物医学信息书目数据库)收录中国大陆期刊195种,Scopus数据库收录中国大陆期刊655种。

总被引频次是期刊在学术交流中实际被利用次数的最直接指标,反映了相关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地位。2011—2016年,CSTPCD(《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期刊的平均总被引频次变化趋势显示出总体上升态势,6 年间的平均增幅为5.92%,反映出中国科技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实际地位总体上处于明显上升的状态。

 

由于影响因子反映的是期刊在近2年所发表论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数,因而被认为能公平地评价和处理各类期刊。与总被引频次类似,2011—2016年间,CSTPCD收录期刊的年平均影响因子呈稳定增长态势,增幅为5.72%—8.59%,反映出我国被 SCI 收录期刊所发表论文的平均影响力也保持着相对快速上升的态势。

即年指标是期刊当年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次数除以其当年发表的论文数,表征了期刊中的论文在学术界所引起的反应速度,即年指标愈高,表明期刊所获得的反响速率愈快。CSTPCD收录期刊的平均即年指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年均增幅为2.31%,尤其是2016年度的即年指标在2015年较高基础上仍有上升,表明我国期刊所发表论文越来越多地很快引起同行关注并被引用。

 

迈向科技期刊强国任重道远 

《蓝皮书》指出,尽管中国科技期刊在数量上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进入世界科技期刊大国行列,但整体质量和影响力与美、英、德、荷等科技期刊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科技期刊的学术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滞后于科研能力的提升,尤其是近年来在信息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数字出版、传播能力等诸方面面临国际同行的竞争日益激烈,发展形势更加严峻。

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胡升华对本报记者分析说,过去,我们常常认为期刊就是个学术成果发布的地方,但是在互联网语境下,学术期刊的功能正在多元化,论文的发表将会进一步影响到科研事业的发展。因此,全社会都应该更加关注科技期刊的发展。

多位学者认为,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与国外知名科技期刊相比,国内大部分科技期刊无论从质量方面还是影响力方面都存在差距;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科研评价体系导向存在一些偏颇,大家对SCI收录期刊过于推崇。

胡升华分析指出,“从期刊发展本身来看,客观地讲,中国学术期刊存在急需赶超的地方,这当中,既涉及到历史的积累不足,也涉及到系统工程不完善,从平台建设、工具开发、评价体系乃至运营、专家队伍建设等,都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评价体系很关键。”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郑兰荪院士对本报记者分析说,“在当下的学界,SCI评价标准仍然是被许多人看重的一个评价指标,然而,过于强调SCI评价的弊病近年来也开始凸显,大家只看发表文章的数量,也不考虑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何为社会和经济服务,从而造成了产学研的脱节。”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主编郑永飞院士认为,科研评价体系的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如果用某个单一指标来评价科研成果就不够全面。“现在不少人认为,发在国际知名期刊上的论文,就意味着科研成果的水平高,这种定义显然是有问题的。虽然好的期刊能吸引到更多好论文,但归根到底,任何优秀科研成果都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其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因此,还是要回归到对科研成果的科学评价体系建设上来。”郑永飞如是说。

 

优化科研评价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环境不断改善。2015年以来,从国家部委到科研院所,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国内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国家财政对期刊的投入力度也大幅增加。

2015年11月,《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要求“大力支持我国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上发表,便于国内学术界第一时间获取和利用。”

2015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创新性和社会价值,推动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期刊上发表,推进已发表科研成果在一定期限内存储到开放的公共知识库,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另外,有关部委和部分科研机构已开始采取措施,支持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2016年,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由原来的“限填20篇,其中国内期刊论文不少于5篇”改为“限填30篇,其中国内论文不少于10篇”。国内期刊论文数量要求提高,且比例由1/4增至1/3。

从支持政策上来讲,2006年至今,中国科协先后实施或牵头实施了“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等重大工程项目,为推动中国科技期刊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尤其是2013年开始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是迄今为止我国对英文科技期刊资助力度大、目标国际化程度高、影响力深远的专项支持项目,对于支持我国英文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和高起点创办更多的英文期刊,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郑兰荪建议,可以先采取一些措施促使国内一些重点科研期刊提高质量。比如第七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第二十次会议决定,从2019年起,要求院士候选人10篇代表性著作中,至少应有一篇在中国优秀期刊上发表。“我相信,在各部门的倡导和支持下,中国科技期刊一定会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业内人士纷纷认为,科研评价体系这一指挥棒也需要改进。

郑永飞认为,“科学研究的价值在哪里,不能只看论文,而是要将评价体系回归到成果的内涵和实质上来,要对科研成果本身多讨论,将其价值和优点都分析到位,才能切实改变评价体系的指挥棒。”

胡升华认为,不能以文献计量代替整个科研评价,科研评价体系至少应该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术贡献指标,即科研成果和价值,应将文献计量学和同行评议结合,评议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其学术标准包括创新性、开拓性、可持续性,其社会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伦理价值、环境价值等;二是专业能力指标,包括教师教学能力、医师医疗水平、在学术性团体中的任职情况、对学术团体的贡献等;三是社会影响指标,科研成果在制定政策、促进社会进步、改善民生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具体到中文期刊的发展,胡升华认为,要从鼓励入手,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期刊发展活力,从集群化规模化运作着手,同时,大力吸引优秀人才,提高中文期刊的质量。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