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44卷,第5期,2018年12月10日

 

编辑组:http://jsstam.org.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jsstam.org.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jsstam.org.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由江苏省力学学会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主办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力学学报》出版“郭永怀先生牺牲50周年纪念专刊”

     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在哈尔滨成功召开

     我国学者成功构建石墨烯泡沫材料网络拓扑模型

     关于公布中文科技期刊精品建设计划2018年度入选项目的通知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开始提名

     学术会议        

      第十一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第一轮)征文通知

      IUTAM Symposium on Dynamics of complex fluids and interfaces

      招生招聘   

      PhD position i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and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 at Duke University

      Ph. D positions open at UNH

    学术期刊 

    《力学学报》2018.50(6)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网络精华  

    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功夫

    时评:代表作评价应更注重成果原创性

   友情链接

   

 

=======================================================================================

新闻报道
 

-------------------------------------------

  

《力学学报》出版“郭永怀先生牺牲50周年纪念专刊”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2018年12月5日是《力学学报》第二任主编郭永怀先生牺牲50周年纪念日。 郭永怀先生是国际著名的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 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力学学报》创刊于1957年,从1958年到1968年牺牲前,郭先生一直是《力学学报》的主编。 在他的主持下,《力学学报》保持了极高的学术起点和公正、严谨、求实的学术声誉。 为弘扬郭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学习郭先生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继承郭先生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激励广大力学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力学学报》编委会组织出版 “郭永怀先生牺牲50周年纪念专刊”,并围绕郭先生所开创的研究方向共刊发17篇文章,内容包括“高速空气动力学”、“磁流体与等离子体力学”以及“PLK方法和计算流体力学”等。

专刊的首篇重登了吴承康院士撰写的《郭永怀光辉的一生》,该文首登于1999年第4期的《力学学报》“纪念郭永怀先生诞辰90周年专栏”上,这篇文章向读者详细介绍了郭永怀先生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及取得的学术成就、为中国近代力学奠基做出的巨大贡献、为 “两弹一星” 事业献出宝贵生命、以及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无私奉献的光辉的一生。

专刊的“高速空气动力学”专栏刊发了姜宗林研究员和俞鸿儒院士等撰写的《高超声速飞行复现风洞理论与方法》,文中回顾了郭先生的科研理念和学科布局,综述了他亲手成立的高温气动团队在高超声速飞行风洞实验模拟理论与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该栏目还刊发了叶友达教授和张涵信院士等撰写的《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特性研究的若干关键问题》,该文介绍了作者研究团队在开展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有关的关键气动问题方面的研究进展。“高速空气动力学”栏目还刊登了柳森等、熊壮等、王殿凯等、宋威等、洪正等、高军等撰写的6篇文章。

专刊的“磁流体与等离子体力学”专栏刊发了倪明久教授和李建国院士等撰写的《聚变堆相关的液态金属膜流初步实验研究》,该研究通过搭建室温液态镓铟锡回路和高温液态锂回路, 开展了两种不同特性的液态金属膜流实验,并采用传统可视化方法获得了展向磁场存在时镓铟锡和锂在导电底板形成的液膜流动表面特征。“磁流体与等离子体力学”栏目还刊登了毛洁等和张鑫等的两篇论文。

专刊的“PLK方法和计算流体力学”专栏刊发了卢东强教授等撰写的《Plotnikov—Toland's 板模型中水弹性孤立波的迎撞》;陈正教授撰写的《奇异摄动在层流预混火焰理论研究中的应用》;谭文长教授等撰写的《多孔介质内黏弹性流体的热对流稳定性研究》;田方宝教授等撰写的《三维方腔介电液体电对流的数值模拟研究》以及张来平教授等撰写的《基于非结构/混合网格模拟黏性流的高阶精度DDG/FV混合方法》。

专刊的出版表达了《力学学报》编委会对郭先生无上的崇敬和哀思,郭先生为我国力学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我们应当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专刊的具体内容请点击: http://lxxb.cstam.org.cn/CN/volumn/home.shtml

 

 

[返回本期目录栏]            

 

 

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在哈尔滨成功召开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2018年11月23日至25日,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在哈尔滨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主办,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协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理工大学和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宁波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黑龙江省力学学会和黑龙江省复合材料学会为支持单位。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每四年举办一届,本届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120多所高校200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代表参会。

杜善义院士、谢礼立院士、方岱宁院士、王铁军教授和吴林志教授担任大会主席。申胜平教授担任大会秘书长。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孙东生副省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方岱宁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魏悦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教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志成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孟庆国研究员、数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董国轩研究员等领导及嘉宾出席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固本求新,顶天立地”,本次会议设置了34个主要的学术议题,主要包括 复合材料力学、计算固体力学、实验力学先进测量方法、技术与应用、微纳米力学、超材料结构设计理论及方法、软物质力学、弹性力学与塑性力学、表面、界面与薄膜力学、生物材料力学与仿生力学、结构力学与结构优化、损伤与断裂力学、柔性结构器件力学、爆炸与冲击、结构振动、噪声与控制、多尺度力学与跨尺度关联、结构健康监测与无损检测、制造工艺力学、轻质复合材料与结构青年学者论坛、固体力学教学改革与创新、压电半导体器件与多场耦合力学、极端条件材料力学行为、智能材料多场耦合变形行为、复杂介质及多场耦合波动力学等固体力学议题。交流了近四年来我国固体力学前沿研究及工程应用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果。

本次会议主席、固体力学专委会副主任,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吴林志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王铁军教授介绍来宾;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教授致欢迎辞,他回顾了固体力学学术会议的历史进程,充分肯定了固体力学学科多年来的发展,同时也对学科的未来发展及人才培养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承办单位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杰才教授致欢迎辞,详细介绍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及远景规划,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光临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董国轩研究员讲话,他动员全国固体力学科技工作者勇攀世界科技前沿、努力奋斗。董主任还谈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力支持力学领域的研究,助力我国的力学学科的发展;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教授代表中国力学学会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充分肯定了固体力学学科所取得的成绩,同时要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内容及多学科交叉、促进年轻队伍的成长,对学科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希望;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孙东生副省长讲话,对各位院士、专家和参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邀请各位专家积极为黑龙江省的科技创新出谋划策。

本次大会精心设计了9个大会特邀报告,浙江大学杨卫院士做了题为《交叉力学-无限的疆域》的报告,阐述了固体力学交叉学科的特点,北京理工大学方岱宁院士的《先进结构技术》,论述了先进结构技术对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意义,北京大学魏悦广院士的《固体的跨尺度力学行为及失效准则》,讲述了跨尺度力学的机制及准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院士的《前沿之上的力学》,讲述了力学的发展新方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周志成院士的《力学与航天器构建》,讲述了航天器构造中存在的关键力学问题,西安交通大学王铁军教授的《重型燃汽轮机制造基础研究最新进展》,重点讲述了重型燃气轮机重要研究成果、庄茁教授的《新型复合材料衰减冲击波能量机理研究》,论述了新型复合材料结构的衰减能量冲击波机制;哈尔滨工程大学吴林志教授的《新型轻质夹芯结构的设计、制备及评价》,系统概括了近十年团队在超轻复合材料结构方面的进展与最新成果;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冷劲松教授的《智能聚合物可变性复合材料结构:力学设计、4D打印及应用》,总结了目前智能聚合物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方法及应用。此外多位知名学者做了高水平的分会场学术报告,本次会议还设置了轻质复合材料与结构青年学者论坛和博士生专场学术报告。

本次会议充分展现了我国固体力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固体力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和固体力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会学者对本次会议的召开及学术报告的水平进行了高度评价。本次会议的成果将对固体力学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带动相关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上新的台阶、新的层次和新的水平。

 

 

 

[返回本期目录栏]       

 

我国学者成功构建石墨烯泡沫材料网络拓扑模型

(摘自科学网)

 

新华社合肥12月1日电(记者徐海涛)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的学者们合作,通过研究石墨烯泡沫的扫描电子显微镜镜像,成功构建了一种三维孔片网络拓扑模型,并引入参数和几何量实现了对其力学行为的有效评估。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美国化学会·纳米》日前发表了该成果。

石墨烯泡沫是以准二维石墨烯作为基本组件,以无序堆砌为主要建构方式铰接而成的三维多孔材料,由于兼具石墨烯与多孔材料的优点,受到国际科技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不清楚其性能背后的物理机制,造成理论与实验的严重脱节,限制了应用。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王晓杰研究员团队的博士潘斗兴与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博士王超合作,成功构建了一种同时含有本征孔和铰链键的三维孔片网络拓扑模型,并借助孔片网络对石墨烯泡沫进行了动态分析,进一步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石墨环泡沫。该研究还发现,泡沫内部存在有趣的介观互锁现象,丰富了连续介质力学的内涵。

通过构建模型和发现新的物理性能,科研人员为推进石墨烯泡沫材料的研究及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关论文信息:DOI: 10.1021/acsnano.8b06558

 

[返回本期目录栏]       

 

关于公布中文科技期刊精品建设计划2018年度入选项目的通知

(摘自科学网)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有关期刊出版单位:

根据《关于申报中文科技期刊精品建设计划项目的通知》(科协学函刊字〔2018〕168号),经自主申报、资格审查、专家评审和公示,确定中文科技期刊精品建设计划2018年度入选项目共95项(详见附件)。现予以公布,并将相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本项目实施周期为一年。请各单位围绕项目目标,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重点突破方向和经费支出内容,切实推动期刊专业化、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批在专业领域内有较强影响力和服务能力的中文精品科技期刊,更好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二、请各单位及时登录中国科协科技期刊重点项目管理数字平台(http://112.74.56.101:9407/egrantweb/index)填报《中文科技期刊精品建设计划项目任务书》,系统审核通过后,打印纸质版一式四份,签字盖章后报送中国科协。任务书中项目承担单位及账号请填写期刊主办学会名称和学会账号。请于12月10日前将项目任务书报送至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15号,联系人:田瑞强,电话:010-58882537。

三、请各单位按照财政经费使用相关规定及《中国科协财政项目管理办法(修订)》有关要求,合理使用项目经费,专款专用,确保项目实施成效,并在项目执行结束后及时报送总结材料。中国科协有关部门将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特此通知。

 

附件: 中文科技期刊精品建设计划2018年度入选项目.doc

 

[返回本期目录栏]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开始提名

(摘自科学网)

 

各有关单位、专家

根据《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国办函﹝2017﹞55号)的精神,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制实施办法(试行)》(附件1)等有关规定,现将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名要求

(一)专家提名

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每人可提名1人(组织)。

(2)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可联合提名1人(组织)。

2.国家自然科学奖

(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每人可提名1个项目。

(2)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3人可联合提名1个项目。

(3)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人可提名1项完成人仅为1人或第一完成人40岁以下(1979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项目。

3.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每人可提名1个项目。

(2)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一等奖及以上)第一完成人:3人可联合提名1个通用项目。

(3)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人可提名1项完成人仅为1人或第一完成人40岁以下(1979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

提名专家年龄不超过70岁(1949年1月1日以后出生),院士年龄不超过75岁(1944年1月1日以后出生),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年龄不受限制。

提名专家每人每年度独立或与他人联合提名的国家科学技术奖限1项,联合提名时列第一位的为责任专家。提名专家应在本人熟悉学科领域范围内进行提名,责任专家应在本人从事学科专业(二级学科)内提名。3名专家联合提名时,与提名项目任一完成人同一单位的专家不应超过1人。

(二)单位提名

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提名数量不限。请注重提名仍在一线工作的杰出科学技术专家。

2.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

坚持优中选优,原则上提名数量不限。各单位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遴选机制,提名本学科、本行业、本地区、本部门的优秀项目。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提名数量不限。请注重提名学术水平高、国际影响大,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且长期友好的外国人或组织。

(三)提名项目(人选)的基本条件

提名项目(人选)必须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要求,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供的代表性论文论著应当于2015年12月31日前公开发表,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应当于2015年12月31日前完成整体技术应用。

2.同一人同一年度只能作为一个提名项目(含创新团队)的完成人。

3.2017年度、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的完成人,不能作为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完成人(创新团队除外)。

4.经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受理公示后提交评审但未授奖的相关项目技术内容不得提名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除外)。

5.列入国家或省部级计划、基金支持的项目,应当在项目整体验收通过后提名。

6.专用项目应当是提名前相关内容已定密,并需提供相应的定密文件。

(四)提名程序

1.提名申请

专家提名前,由责任提名专家通过本人电邮向我办提出申请,并同时抄送其他提名专家和项目联系人。申请格式见附件2,电邮及附件标题为“专家提名申请表——奖种——所有提名专家姓名”。

单位提名前,通过电邮向我办提出申请(专用项目需书面报送我办专项奖励处),申请格式见附件3,电邮及附件标题为“单位提名申请表——提名单位名称”。

我办收到申请后3个工作日内回复提名者。经审核符合提名要求的,由我办发送提名号和密码。

申请截至日期为2018年12月31日。

2.提名公示

提名单位应通过网络或书面进行公示,同时,提名单位、专家应责成项目所有完成人所在单位进行公示,公示内容需按照《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手册》(可在我办网站www.nosta.gov.cn下载)的要求进行,公示时间不少于7个自然日。公示无异议或虽有异议但经核实处理后再次公示无异议的项目方可提名。公示情况需在网络提名截止前上传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专用项目的公示情况以书面形式报送我办专项奖励处。

二、提名书填写要求

提名书是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的主要依据,请提名单位、专家按照《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手册》要求,客观、如实、准确、完整填写。创新和应用情况强调客观佐证材料,强化诚信承诺,加大抽查核查力度。

通用项目可以于2018年12月10日起凭提名号和密码登录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按照要求在线填写、提交。专用项目需通过单机版提名系统填写(2018年12月31日前联系我办专项奖励处获取),不得通过网络填写和提名。

三、提名材料报送要求

请提名单位、专家按规定做好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材料的审核、报送工作。

(一)专家提名

纸质提名书原件1份,主件、附件应一并装订,不要另加封皮,由责任提名专家直接寄送或委托工作人员报送我办。

(二)单位提名

以正式公函的方式报送提名材料。发函要求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等提名单位应是人民政府或办公厅发文,国务院各部门和直属机构等提名单位应是部发文,社会力量设奖的提名单位应由法人代表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

提名单位报送的材料包括:⑴提名函1份,内容应包括提名项目公示情况及结果,提名项目数量和汇总表(附件3);⑵纸质提名书原件1份,主件、附件应一并装订,不要另加封皮;⑶专用项目还须提交提名书及汇总表的电子版,按提名单位统一刻录在1张光盘上。

(三)其他情况

1.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如参与过涉密项目的研究,需候选人所在单位或有权审批项目密级的相关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提名材料脱密审查证明,并加盖公章。该脱密审查证明随提名材料一并提交。

2.对于通用项目,如提名书项目名称与公布名填写不一致,提名单位应在提名函中说明。

3.专用项目须由专人报送我办。

4.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类项目还需附2套科普作品。

5.提名单位、专家对评审专家有回避要求的,应提交《回避专家申请表》(附件4),详细说明申请回避的理由,提供证明材料并加盖提名单位公章或提名专家签名。

四、提名时间要求

(一)网络提名截止时间

为了保障网络提名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办分类确定各提名单位、专家网络提名截止时间,请积极配合。具体要求如下: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别行政区、计划单列市,2019年1月21日中午12:00截止。

2.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和事业单位,2019年1月22日中午12:00截止。

3.协会、学会等其他提名单位,提名专家,2019年1月23日中午12:00截止。

(二)提名材料报送时间

2019年1月24日至25日,逾期不予受理。

五、咨询电话及联系方式

张 震 010-68598485(通用项目)

陈 阳 010-68598465(通用项目)

刘剑潇 010-68511819(专用项目)

李慧琦 010-68511852(创新团队)

电子邮箱:nostaxxc@mail.nosta.gov.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

收 件 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信息处(请注明“提名材料”)

邮政编码:100045

附件:

1.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制实施办法(试行)

2.国家科学技术奖专家提名申请表

3.国家科学技术奖单位提名汇总表

4.回避专家申请表

5.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手册

下载:关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含正文和附件).zip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会议

-----------------------------------------

 

 

第十一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第一轮)征文通知

 

 

第十一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将于 2018 年 11 月 16-19 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高超声速科技中心、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和中国力学学会联合主办,由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技术重点实验室与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先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征文范围

1、高超声速飞行器新概念

2、高超声速飞行器气体动力学

3、高超声速推进技术

4、燃料特性与化学反应机理

5、耐高温材料及复合材料

6、热结构与防护系统

7、等离子体流动与控制

8、稀薄气体流动

9、飞行轨道设计念

10、地面试验与飞行测试平台

11、计算方法与验证念

二、征文要求

1、内容新颖,主题明确、数据可靠、图表清晰。论文未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和全国性学术会议发表过,组委会将择优推荐发表至《力学学报》或《推进技术》。

2、文章内容应不涉及国家秘密或经脱密处理,论文只需提交电子版,提交全文时请一同上传单位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

3、每篇论文(含图、表)不超过 12 页,5000 字以内,排版格式详见附件。

4、论文投稿邮箱:gaochaohuiyi2018@163.com;(投稿联系人:张海龙,联系电话:13677354159),请随文另附作者简介、联系电话、电子邮箱、通讯地址。

三、论文截止日期:2018 年 9 月 30 日

四、会务组联系方式

张海龙 13677354159 邮箱:dragon.234@163.com

蔡 尊 15874019793 邮箱:caizun1666@163.com

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

2108年7月26日

 [返回本期目录栏]

 

IUTAM Symposium on Dynamics of complex fluids and interfaces

17 Dec 2018 - 20 Dec 2018)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Union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ocation: Kanpur, India

Symposium Chairman: Prof. I. Sharma

IUTAM Representative on Scientific Committee: Prof. A. Freire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招生招聘
-------------------------------------------

PhD position i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and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 at Duke University

 

The UQ Lab of Prof. Guilleminot at Duke University is seeking for one PhD candidate willing to conduct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t the interface of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materials science and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 (start date in Fall 2019). Topics of interest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stochastic modeling and computational frameworks for large-scale nonlinear materials and systems, statistical inverse problems and multiscale approaches. This research program interfaces with a broader initiative i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and Scientific Computing at Duke University.

Interested candidates should have a degree in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science 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pplicants must demonstrate a strong motivation to perform both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developments (coding skills are an asset). Final applications must be submitted through the website of the Duke Graduate School (deadline for application: December 15, 2018).

Duke University is committed to fostering a divers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encourages applications from members of underrepresented groups. Duke University is an Affirmative Action/Equal Opportunity Employer committed to providing employment opportunity without regard to an individual's age, color, disability, genetic information, gender, gender identity, national origin, race, religion, sexual orientation, or veteran status.

  [返回本期目录栏]

 

Ph. D positions open at UNH

Ph.D positions now open (for Fall 2019) in Mechanics, Biomimetics, and 3D Printing Lab at the 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lab can be found at http://www.unh.edu/yaning-lab/

The projects are supported by NSF and AFOSR.

Please directly send CV to Prof. Yaning Li at: yaning.li@unh.edu

Department Website: https://ceps.unh.edu/mechanical-engineering

Online Applications: https://www.graduschool.unh.edu/apply.php

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 (UNH) is located in Durham, NH, which is about 1.5 hours northeast to Bosto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学术期刊

-------------------------------------------

 

 

《力学学报》

2018.50(6)

 

郭永怀先生牺牲50周年纪念专刊(序)

郭永怀光辉的一生

 吴承康

高超声速飞行复现风洞理论与方法1)

 姜宗林, 李进平, 胡宗民, 刘云峰, 俞鸿儒

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特性研究的若干关键问题1)

 叶友达, 张涵信, 蒋勤学, 张现峰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超高速问题

 柳森, 党雷宁, 赵君尧, 白智勇, 黄洁, 李毅, 石义雷

一个改进的电磁波传输激波管实验1)

 熊壮, 张勇勇, 王苏, 李进平, 陈宏, 范秉诚, 崔季平

脉冲激光与正激波相互作用过程和减阻机理的实验研究1)

 王殿恺, 文明, 王伟东, 卿泽旭

内埋武器高速风洞弹射投放模型试验关键技术研究

 宋威, 鲁伟, 蒋增辉, 白鹏

各向同性湍流通过正激波的演化特征研究1)

 洪正, 叶正寅

高超声速边界层中模态转化的数值研究

 高军, 李佳

聚变堆相关的液态金属膜流初步实验研究1)

 倪明玖, 阳倦成, 任东伟, 刘佰奇, 齐天煜, 胡建生, 李建刚

倾斜非均匀磁场下导电方管磁流体管流的数值模拟研究1)

 毛洁, 王彦利, 王浩

等离子体激励器控制圆柱绕流的实验研究1)

 张鑫, 黄勇, 李华星

Plotnikov--Toland板模型中水弹性孤立波的迎撞1)

 巴迪M.M., 卢东强

奇异摄动在层流预混火焰理论研究中的应用1)

 陈正

多孔介质内黏弹性流体的热对流稳定性研究1)

 康建宏, 谭文长

三维方腔介电液体电对流的数值模拟研究1)

 吴健, 张蒙齐, 田方宝

基于非结构/混合网格模拟黏性流的高阶精度DDG/FV混合方法1)

 邵帅, 李明, 王年华, 张来平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力学进展2018年第48期

力学与实践2018年第40卷5期

Acta Mechanica Sinica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功夫

(摘自科学网)

 

我们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9日),《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

学习札记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深刻改变了世界,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对于人才尤其是尖端人才的需求表现得更为强烈和直接。及时补齐高端人才缺乏的短板,也成为中国发展的当务之急。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人才计划,力争培养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全方位地引进人才,立体化地培育人才,也更加注重按照“高精尖缺”的人才导向改革人才制度。

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关系着我国各项事业的未来发展。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面向2020年,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创新型国家,必须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近年来,高校积极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高端人才队伍建设,聚集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国际化人才,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奋进持续贡献着力量。——王华明

王华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激光增材制造领域的研究。

融会贯通

在人类文明进步的灿烂星空里,有无数闪亮的名字,哥白尼、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瓦特、爱迪生……每个名字都跟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密切相关。这些伟大科学家的身影往往出现在时代变迁的节点上,国家命运的兴衰更迭中。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离不开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和发明创造。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要遵循科技人才成长规律,不拘一格,广纳群贤,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锻炼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成就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未来科技队伍的中坚力量。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当前,还将决定未来科技队伍的实力和水平。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不仅是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的需要,同时也是科技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返回本期目录栏]

时评:代表作评价应更注重成果原创性

(摘自科学网)

 

■刘立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关于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的重磅政策纷纷出台。其中,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已被提升为“顶层设计”。其实,不少“双一流”大学在聘任“准聘—长聘”教授时已开始实施代表作评价制度,通常是限五篇(部)论文(专著)。如今,随着各种政策的实施,可以预见代表作评价制度将渐成主流。那么,到底该如何评价代表作?

随着我国的科技创新正从“跟跑”向“跟跑并跑领跑并存”转变,对于原创性重大成果的需求更加迫切。对科研论文的评价,应从看重期刊的影响因子,转向注重成果的原创性。基于对国内外代表作评价制度的现实观察,笔者认为,从“影响因子VS原创性”的维度进行评价或是一种相对公正和高效的办法。

具体来说,按照论文原创性程度的高低和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可将论文分为4类。第一类论文既有高的原创性,又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例如,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并因此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第二类论文有高的原创性,但发表在低影响因子的期刊上。例如,以屠呦呦为代表的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1977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关于青蒿素化学结构的论文。2015年,屠呦呦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第三类论文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但原创性较低。第四类论文发表在低影响因子的期刊上,而且原创性很低。

在我国现行的科研评价体制下,大学教师或科研人员在评职称或“准聘—长聘”教职时,通常按照第一类、第三类、第二类和第四类的顺序选择其代表作。这是科研人员对现实科研评价更注重论文所发期刊影响因子而非成果原创性作出的合理对策。

不过,从当下我国更需要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这一事实出发,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在评职称、“准聘—长聘”教授以及各种“帽子”时,应转换评价思维,将论文的原创性程度作为最高准则,不管论文发表的期刊是否为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不管期刊是否有高影响因子,不管发表在英文还是中文期刊上。就是说,我国今后的科研评价制度应更加同等注重第二类和第一类论文,分阶段地淡化影响因子这个评价指挥棒。而对论文原创性程度的科研评价,唯有依靠高质量、高公正性、国际化的同行评议。

考虑到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阶段不同,笔者同时建议,对于已获得教授或长聘教职的学者,开辟“评价特区”,对其进行的科研评价以原创性和首发权为主,并鼓励其将高度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内中英文期刊上,第一时间获取首发权。这不仅有助于增加原创性成果、改变科研评价制度,也有助于实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