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44卷,第6期,2018年12月25日

 

编辑组:http://jsstam.org.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jsstam.org.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jsstam.org.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由江苏省力学学会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主办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基金委通告2019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

     科技部公布2018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拟入选名单

     2019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工作启动

     中国力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第8次全体常务理事会会议纪要

     皖苏两省力学学会教育工作交流研讨会暨2018年年会纪要

      招生招聘   

      Doctoral Position in the area of Solid Mechanics for Triboelectricity and Metamaterials

      Post-doc in Durability of Composite Materials

    学术期刊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18,27(5):1-6.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网络精华  

    改革开放四十年:科技强国战略下的高校力量

   友情链接

   

 

=======================================================================================

新闻报道
 

-------------------------------------------

  

基金委通告2019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及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全面落实新时代对基础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了新时代科学基金总体目标和深化改革思路,即:确立基于“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通”四类科学问题属性的资助导向,建立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的智能辅助分类评审机制,构建源于知识体系内在逻辑结构、促进知识与应用融通的学科布局,力争未来5至10年,建成理念先进、制度规范、公正高效的新时代科学基金体系。为完成科学基金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做好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现将2019年度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2018年应结题项目结题等工作的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项目申请

(一)项目申请接收

1. 2019年度项目申请集中接收工作自2019年3月1日开始,3月20日16时截止(3月16日、17日照常办公,其他法定节假日不办公)。

2. 2019年度集中接收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部分重大项目、部分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延续资助项目、部分联合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数学天元基金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和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等。

3.不在集中接收申请范围的部分项目类型,项目指南将另行公布。对于随时接收申请的国际(地区)合作交流等项目,申请人应避开集中接收期提交申请。

4.继续开展无纸化申请试点。2019年继续对重点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进行无纸化申请试点,并将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纳入无纸化申请试点范围。申请以上类型项目时,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保持一致。

(二)申请书撰写方式

各类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一律采用在线方式撰写。

(三)申请人事项

1. 2019年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包括:选取重点项目和部分学科面上项目(详见下表),试点开展基于科学问题属性的分类申请与分类评审;调整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和联合基金项目等类型项目的申请与资助政策;进一步精简申请管理要求等。各项改革举措将体现在《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请广大申请人和依托单位予以关注。

2. 申请人应认真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资金管理办法》)、《项目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以下简称《补充通知》)、《指南》和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于2019年1月15日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按照各类型项目的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没有信息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

3. 申请人应根据《资金管理办法》《补充通知》的有关规定,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的基本原则,认真编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算表》。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项目申请人和合作研究单位的参与者应当分别编制项目预算,经所在单位审核后,由申请人汇总编制。

4. 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下载打印最终PDF版本申请书,并保证纸质申请书与电子版内容一致。申请人应及时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以及有关证明信、推荐信和其他特别说明要求提交的纸质材料原件等附件。

5. 申请人及参与者均应使用唯一身份证件申请项目,曾经使用其他身份证件作为申请人或参与者获得过项目资助的,应当在申请书中说明。

(四)依托单位事项

依托单位应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基金工作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托单位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和《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组织申请工作,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对申请人申报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具体要求如下:

1. 依托单位应在自然科学基金委规定的项目申请集中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统一报送经依托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一式一份)及要求报送的纸质附件材料(无纸化申请试点的项目除外)。鉴于全部项目均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并提交申请书,信息系统需要一定时间处理,请依托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单位项目申请书收取的截止时间。

2. 依托单位提交电子申请书时,需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

3. 依托单位报送纸质申请材料时,还应提供由法定代表人签字、依托单位加盖公章的依托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并附申请项目清单,项目清单按无纸化申请试点项目与非无纸化申请项目分别生成,材料不完整不予接收。

4. 依托单位可将纸质申请材料直接送达或邮寄至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以下简称材料接收组)。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项目申请截止时间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快递方式邮寄,以免延误申请,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申请材料”。

(五)受理信息公布

自然科学基金委于2019年5月6日前公布申请项目初审结果,并受理复审申请。

二、项目结题

(一)项目负责人事项

项目负责人应认真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补充通知》和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实事求是地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结题/成果报告》(以下简称结题/成果报告),并保证填报内容真实、数据准确,注意知识产权保护,不得出现国家《科学技术保密规定》中列举的属于国家科学技术秘密范围的内容。

1. 项目负责人登录信息系统,按要求撰写结题/成果报告并将附件材料电子化后一并在线提交;项目负责人下载并打印最终PDF版本结题/成果报告,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结题/成果报告原件(不含附件材料)。项目负责人应保证纸质结题/成果报告内容与电子版一致。

2. 项目负责人应根据《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决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会同科研、财务等部门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如实编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决算表》,确保决算数据真实、准确,资金支出合法、有效。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和合作研究单位的参与者应当分别编制项目决算,经所在单位审核后,由项目负责人汇总编制。

3. 项目负责人撰写结题/成果报告时,请不要将待发表或未标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和项目批准号等的论文列入结题/成果报告;不要直接复制论文内容作为结题/成果报告内容。

4. 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准予项目结题之后,将在科学基金共享服务网(npd.nsfc.gov.cn)及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www.nstrs.cn)上公布结题/成果报告全文。

(二)依托单位事项

依托单位应按照《条例》等要求对结题材料进行审核,并于2019年2月25日-3月1日(16时以前)期间将结题材料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未按时报送结题材料的应结题项目,按逾期待结题处理,计入相应的限项申请范围,同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按《条例》的有关规定对项目负责人和依托单位进行处理。具体要求如下:

1. 依托单位通过信息系统对结题材料进行审核并逐项确认,在规定的结题材料报送时间内统一报送经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结题/成果报告原件(一式一份),以及单位公函与结题项目清单,材料不完整不予接收。

2. 依托单位可将纸质结题材料直接送达或邮寄至材料接收组。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结题材料报送截止时间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快递方式邮寄,以免延误结题,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结题材料”。

3. 从2019年起取消依托单位报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决算汇总表》。

三、项目进展报告、管理工作年度报告及应退结余资金情况表

(一)项目进展报告

项目负责人登录信息系统,按要求在线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进展报告》(以下简称进展报告);依托单位按《条例》及相关管理办法等要求,通过信息系统对进展报告进行审核,并于2019年1月15日前逐项确认,无需提交纸质材料。对未按规定提交进展报告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二)管理工作年度报告

依托单位通过信息系统在线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年度管理报告》(以下简称年度管理报告),于2019年4月1日-15日(16时以前)期间提交电子材料,无需提交纸质材料。对未按规定提交年度管理报告的,按《条例》及相关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处理。

(三)应退结余资金情况表

依托单位按照《关于收回2015年度结题项目结余资金的通知》(国科金发财〔2018〕91号)的要求,通过信息系统在线填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5年度结题项目应退结余资金情况表》(以下简称应退结余资金情况表),于2019年1月15日-4月5日(16时以前)期间提交电子材料,并打印纸质材料加盖依托单位公章(一式一份,应保证纸质材料与电子版内容一致),于4月5日前直接送达或邮寄至材料接收组。采取邮寄方式的,请在截止时间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快递方式邮寄,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应退结余资金情况表”。

(四)从2019年起取消依托单位报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年度收支报告》。

四、材料接收

(一)材料接收组负责统一接收依托单位送达或邮寄的申请材料、结题材料和应退结余资金情况表,各局(室)及科学部不接收上述材料。自然科学基金委不接收个人直接报送和非依托单位报送的材料。

(二) 材料接收组办公地点设在自然科学基金委行政楼101房间,2019年3月18日-20日期间在中德中心多功能厅集中办公。

五、其他

(一)2019年部分项目申请要求有较大变化,请申请人和依托单位认真阅读《指南》和相关通知通告,及时关注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了解相关信息。

(二)为保证依托单位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内如果有依托单位发生单位名称变化的,应于2019年3月1日前完成变更手续。

(三)《指南》于2018年12月底发行,并在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公布。

(四)申请书、结题/成果报告等纸质材料建议双面打印并装订。

五、网址和通讯地址

(一)网址

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

http://www.nsfc.gov.cn

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网址:

https://isisn.nsfc.gov.cn

(二)材料接收组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

邮政编码:100085

联系电话:010-6232859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8年12月5日

 

 

[返回本期目录栏]            

 

 

科技部公布2018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拟入选名单

(摘自科技部网站)

 

根据《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规定,科技部开展了2018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组织实施工作。经申报推荐、形式审查和专家评议等环节,共产生了306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0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32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拟作为2018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对象(按姓氏笔画排序)。现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18年12月12日至12月18日(5个工作日)。

详情见链接

 

 

 

[返回本期目录栏]       

 

2019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工作启动

(摘自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人事部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干部局,各博士后设站单位:

为吸引新近毕业的优秀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2016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印发了《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人社部发〔2016〕33号)(以下简称“博新计划”)。为做好2019年度“博新计划”实施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工作安排

(一)项目内容

“博新计划”结合国家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基地,瞄准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高新技术和基础科学前沿领域,遴选 400名应届或新近毕业的优秀博士,进入国内博士后设站单位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国家给予每人两年60万元的资助,其中40万元为博士后日常经费,20万元为博士后科学基金。

“博新计划”通过组织同行专家进行会议评审确定资助人员。资助人员须在名单公布后3个月内办理进站手续,逾期视为自动放弃入选资格。

(二)申请条件

申请人须为2019年度拟进站或新近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人员,并应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良好的科研潜质和学术道德。

2.获得博士学位3年以内的全日制博士,2019年度应届博士毕业生优先。

3.拟进站的应届博士毕业生在申报时须已满足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基本要求。

4.新近进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学位获得时间须为2018年1月1日以后且于2018年12月1日以后进站;须依托所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进行申请,不得变更合作导师。

5.至本批次申请截止日期年龄不超过31周岁(1987年1月1日后出生)。

6.申报项目所属学科为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且须符合优先资助研究领域(附件1)。

7.拟进站人员已初步选定博士后合作导师,并与合作导师商议形成初步研究计划。博士后合作导师应为该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术造诣深厚;且原则上可为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国家级科研平台。

8.入选者办理入站手续时须将人事关系转入博士后设站单位并保证全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9.留学回国博士和外籍博士不可申请。

(三)申报流程

1.申请人网上填写申请书。2019年1月10日后登录中国博士后网站“博新计划”信息系统进行填报。

2.申请人准备纸质材料。以下材料各准备两份。

(1)纸质申请书。纸质申请书需在线打印,校验码与网上一致为有效。

(2)身份材料。已获得博士学位的申请人须提供博士学位证、毕业证复印件;应届博士毕业生须提供学生证复印件、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复印件或博士论文预答辩通知书。

(3)学术及科研成果材料。代表申请人最高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论文、专著、专利或奖励等,可以从以上类型材料中任选,但总数不超过3个。其中:论文提供全文,专著提供目录和摘要,专利或奖励提供证书复印件。 (

4)博士导师推荐意见表、博士后合作导师推荐意见表(可登录“博新计划”信息系统下载相关模板)。

3.申请人提交申请材料。

(1)登录中国博士后网站“博新计划”信息系统,网上提交申请书;上传学术及科研成果材料、博士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推荐意见表扫描件。

(2)将“(三)2”中的材料按照(1)-(4)的顺序分别装订成两册,于2019年2月28日前邮寄至设站单位(以投递日戳为准)。设站单位通讯地址在网上提交申请材料时自动获取。

(3)设站单位审核和提交申请材料。

设站单位审核纸质申请材料,加盖博士后管理部门公章。同时,对照纸质申请材料,登录中国博士后网站“博新计划”信息系统,网上审核相应文档并提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打印本单位申请人员情况汇总表(由“博新计划”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加盖博士后管理部门公章,与本单位所有申请人的纸质申请材料(1册)一并于2019年3月10日前邮寄至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以投递日戳为准)。

二、进一步加强对“博新计划”入选者的管理与服务

(一)设站单位对“博新计划”入选者的资助经费应单独立账,专款专用。其中,40万元的博士后日常经费从“博新计划”入选者办理进站手续起按月计发,核发24个月;20万元的博士后科学基金按照《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规定》第21条的开支范围列支,不限定各项费用的支出额度。

(二)资助经费中的日常经费部分应全部用于获选人员的日常生活费用(含工资、奖金、生活补助及社会保险个人缴纳部分等),设站单位不得提取管理费。应由单位承担的社保缴费部分不得从“博新计划”资助经费中列支。

(三)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设站单位应加强配套投入,对“博新计划”入选者在科研经费、住房、津贴补助等方面给予经费支持。

(四)设站单位应在“博新计划”入选者职称评定、科研工作条件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并在出站留任、支持职业发展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支持“博新计划”入选者在站期间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五)设站单位应与“博新计划”入选者签订科研计划书,做好绩效评价和成果追踪工作,将创新型科研成果作为考核重点。出站考核合格的,由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印发《博士后证书》。

(六)“博新计划”入选者确因科研项目需要延期出站的,设站单位应参照“博新计划”资助标准,解决好延期期间的经费问题。

(七)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定期对设站单位“博新计划”实施进行考核,重点考核政策配套情况、人员培养成效,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博士后设站单位综合评估的依据之一。

三、其他事项

(一)申请进入本单位同一个一级学科的人员、申请由博士导师继续担任博士后合作导师的人员的总比例不得超过30%。

(二)资助工作时间安排。1月10日后可网上提交申请材料,申报截止时间为2月28日;设站单位审核时间为3月1日至3月10日;专家评审时间为4月初;获选结果拟于4月下旬在中国博士后网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网站公布。

(三)所有申请材料均须不得含有涉密内容。

请各地方、有关部门和设站单位按照通知要求,认真组织申报,着力做好宣传,制定配套措施,进一步加强管理与服务,广泛动员优秀博士毕业生及合作导师积极参与“博新计划”。

联 系 人:张永涛

联系电话:(010)82387704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博士后公寓博士后基金管理处

邮政编码:100083

附件:1.2019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优先资助的研究领域

2.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书

3.博士导师推荐意见表

4.博士后合作导师推荐意见表

5.设站单位申报人员汇总表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

 

2018年12月17日

 

[返回本期目录栏]       

 

中国力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第8次全体常务理事会会议纪要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2018年12月15日,中国力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第8次全体常务理事会会议在广东珠海召开。理事长杨卫主持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副理事长戴兰宏、方岱宁、韩杰才、申长雨、郑晓静、周哲玮,秘书长杨亚政,常务理事陈伟球、丁千、韩旭、黄晨光、黄风雷、李刚、李振环、刘桦、刘青泉、陆夕云、申胜平、孙侠生、汪越胜、王彪、王晋军、邢永明、徐鉴、颜开、杨绍普、叶友达、于起峰、周又和、庄茁,专职副秘书长汤亚南,副秘书长陈常青、段慧玲、胡国庆,共计35人。秘书处部分工作人员列席会议。会议纪要如下:

一、2018年工作总结及2019年重点工作

杨卫理事长向全体常务理事做2018年工作报告,并对2019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

2018年,中国力学学会发挥功能型党委的政治引领作用,建立党委会议与理事会会议联合召开的工作机制,前置审议学会“三重一大”事项,强化党的政治领导和纪律建设。全年学会主办国内外学术会议80余次,交流论文5000余篇,累计参会人数超过12000人,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等多个分支机构组织的学术会议参会人数再创新高,充分展示了力学学科繁荣发展的景象。增设软物质力学工作组,推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人才建设和学术交流。与美国力学国家委员会首次联合举办全美力学大会,与意大利理论与应用力学协会签署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提升我国力学在亚太地区的引领地位和在国际力学界的影响力。学会主办期刊聚焦学科热点,跟踪学科前沿,积极加强与专家学者的联络,组织高水平的专题、专刊文章,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学术引证指标表现良好。《大众力学丛书》出版十周年,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在力学科普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完成中国力学学会科学技术奖和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评选产生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获奖项目,学会奖项的影响力日益增大;积极举荐优秀人才和优秀项目成果,获得多个国家级奖项。启动力学学科发展研究工作,进一步研判力学学科发展趋势和学术前沿,引领学术方向。持续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全力助推优秀青年人才成长。由于中国力学学会取得的各项成绩,2018年成功入选“世界一流学会建设”二类建设学会。

2019年,学会将以承担中国科协“世界一流学会建设项目”为主线,以“中国力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体理事大会”和“中国力学大会-2019”为2个重点会议,以“中国力学奖”评选、“亚洲力学奖”评选和“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为3类重点活动,以“力学学科发展研究”、“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文科技期刊精品建设计划”和“会员服务能力提升计划”为4个重点项目,推动学会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学术工作

1、审批2019年学术活动计划

会议认真审阅了各分支机构上报的2019年学术活动计划,批准了66项学术活动,包括中国力学大会-2019等51项国内学术活动、11项国际学术活动和4项科普活动。

2、中国力学大会-2019筹备进展

会议听取了承办单位浙江大学关于大会会务筹备工作进展情况。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和浙江大学共同主办,会议时间为2019年8月25-28日,会议地点为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会议确定会议注册费为正式代表1800元/人,学生代表900元/人,会务合作服务商为北京逸云智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杭州国豪会议展览有限公司。

方岱宁副理事长报告了大会学术工作进展情况。目前大会征集了20个分会场、78个专题研讨会。大会主席由杨卫理事长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由方岱宁副理事长担任,组委会主席由浙江大学严建华副校长担任。会议还确定了大会特邀报告的遴选原则,将于下一次常务理事会上确定报告人选。

三、组织工作

杨亚政秘书长汇报了中国力学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换届工作方案草案。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组织通则(试行)》及《中国力学学会章程》的规定,参照中国力学学会往届选举办法,第十一届理事会由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实行无记名等额选举,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人数与第十届理事会保持一致,即理事不超过177人,常务理事不超过44人。会议审议通过了该方案,确定将此方案上报中国科协批准。

会议还审议通过了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候选人名额分配方案。其中,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力学学会总推荐名额为70名,根据本地区发展个人会员数量按比例分配。各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工作组总推荐名额为41名,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推荐名额为3名,动力学与控制、实验力学、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推荐名额为2名,其他均为1名。团体会员单位总推荐名额为43名,每个会员单位推荐1名。常务理事会总推荐名额为23名。

四、奖励工作及人才工作

方岱宁副理事长报告了学会奖励更名、本年度奖励工作以及2019年度计划开展的奖励评选工作情况。

(1)按照科技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会议确定对以下学会奖励进行更名,具体如下:

“中国力学奖”更名为“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奖”

“中国力学科学技术奖”更名为“中国力学学会科学技术奖”

“中国力学青年科技奖”更名为“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

更名后,由秘书处向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提交备案材料。

(2)2018年度学会奖励工作完成情况

2018年,学会开展了第四届中国力学学会科学技术奖及2017年度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科学技术奖评选出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出优秀论文5篇,提名论文5篇。

(3)2019年奖励工作计划

2019年学会将开展第二届钱学森力学奖、第十一届周培源力学奖、第五届中国力学学会科学技术奖、第十六届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和2018年度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共5个奖项的评选工作。

韩杰才副理事长报告了中国力学学会实施中国科协第四届青年人才托举工作有关情况。由于中国力学学会在第一、二、三届青年人才托举工作中取得优秀成绩,本次免答辩获得4个推荐名额。经组织遴选,确定4位托举人才。

五、科普工作及其他

2019年将开展第十二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本次竞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主办,由《力学与实践》编委会和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承办,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清华大学、上海大学协办。竞赛筹备工作已启动,将于2019年3月31日完成个人赛报名,5月19日举办个人赛,8月中旬举办团体赛。

会议还决定了取消汪玉、缪协兴的常务理事及理事资格事宜。

最后,杨卫理事长向各位常务理事一年来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希望大家继续关心和支持学会发展,推动学会向世界一流学会迈进。

 

 

[返回本期目录栏]       

 

皖苏两省力学学会教育工作交流研讨会暨2018年年会纪要

(摘自江苏省力学学会网站)

 

安徽省和江苏省力学学会教育工作交流研讨会于2018年12月7日至12月9日在合肥工业大学召开,安徽省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基础力学实验教学分委员会、高职高专分委员会2018年年会同期在合肥工业大学召开。

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季益洪副校长、安徽省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基明教授、江苏省力学学会监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文龙教授、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河海大学赵引教授、江苏省力学学会邬萱秘书长、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刘峰、江苏省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建平教授、安徽省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合肥工业大学刘一华教授、安徽省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和江苏省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基础力学实验教学分委员会委员、高职高专分委员会委员以及部分院校领导、院长、副院长、系主任和力学教师等150余人参加了皖苏两省力学学会教育工作交流研讨会暨2018年年会开幕式。

开幕式由安徽省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合肥工业大学刘一华教授主持。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季益洪副校长致欢迎辞,对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安徽省和江苏省力学学会首次合作组办教育工作交流研讨会表示祝贺,对皖苏两省力学学会教育工作交流会聚焦力学人才培养传承创新与实践、聚焦基础力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聚焦高职高专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提高表示高度的赞赏,这将有益于促进两省在力学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安徽省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基明教授致辞,代表安徽力学学会对各位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尤其对来自江苏的代表不顾严寒来到安徽“取经”表示敬意和欢迎,对安徽省和江苏省力学学会首次合作主办教育工作交流研讨会表示祝贺,交流研讨会具有特色的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大学生参与的力学竞赛(包括国际力学竞赛)的交流,将对两省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对力学竞赛的参与将起到进一步的促进作用。江苏省力学学会邬萱秘书长代表江苏省力学学会对安徽省力学教育工作者表示敬意,希望皖苏力学学会的合作主办教育工作交流研讨会能延续发展,并称赞江苏省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在力学教学改革和创新、大学生力学竞赛和全国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取得优异成绩,是江苏省力学学会的标杆,期待明年在江苏欢迎安徽省力学同仁到来。

会议第二项议程由江苏省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建平教授主持教育工作交流研讨会,研讨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恒安教授作了“中科大本科力学人才培养传承创新与实践”的报告,河海大学赵引教授作了“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平台——江苏省工科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的报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唐静静副教授作了“走出国门的竞赛——国际大学生力学竞赛”的报告,合肥工业大学程长征教授作了“稳固工科力学研究生生源的思考”的报告,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丁建波教授作了“高职高专力学教师发展的一些思考”的报告,安徽建筑大学葛大丽讲师作了“力学竞赛路上的安徽建筑大学”的报告。

按照会议议程,安徽省和江苏省力学学会分别召开教育工作委员会年会。江苏省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建平教授在年会上总结了2018年江苏省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并提出2019年工作计划。2018年顺利的完成了“第九届江苏省工科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和“首届全国高职高专工程力学青年教师讲课邀请赛”的组织和举办工作,组织学生参加了第十四届国际大学生力学竞赛,完成了“2018年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伦力学优秀学生奖”候选人推荐工作,并圆满完成了江苏省力学学会组织实施的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提升计划”相关任务。接着由江苏省监事、教育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吴文龙教授宣布包华老师获2018年度特殊贡献奖,并为他颁发了奖状。之后由河海大学雷冬教授介绍2019年国际大学生力学竞赛的有关事宜。最后江苏省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基础力学实验教学分委会、高职高专分委员会分组讨论2019年工作计划。

全体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和参会老师对2019年的工作计划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对组织和参加2019年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江苏赛区)暨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以及国际大学生力学竞赛的组队参赛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创新性的建议和构想。基本达成了:

1.2019年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江苏赛区)暨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理论赛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协办,基础力学实验赛协办学校正在酝酿中。

2.2019年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江苏赛区)暨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理论赛与基础力学实验赛分别举行,增加获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团体奖条件,即获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团体奖必须参加基础力学实验赛。

本次皖苏两省力学学会教育工作交流研讨会和年会得到了合肥工业大学的大力支持,会务组的老师们和同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江苏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江苏省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2018年12月13日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招生招聘
-------------------------------------------

Doctoral Position in the area of Solid Mechanics for Triboelectricity and Metamaterials

 

In this project, you will develop and apply numerical methods to gain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cs of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and metamaterials. For both systems, the mechanical response is essential for the system’s function. In triboelectric generators, rough or patterned surfaces make contact and the mechanics of the interface determines contact area and stiffness and hence the charging efficiency. For metamaterials,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individual unit cell determines the constitutive macroscopic response that can be designed in silico. Both problems will be attacked with the help of spectral solvers that allow for efficient solution of the underlying physical problem. The position is funded by the German Cluster of Excellence Living, Adaptive and Energy-autonomous Materials Systems (livMatS) at the University of Freiburg and will be supervised within the Department of Microsystems Engineering.

More information on the position can be found here: http://www.uni-freiburg.de/verwaltung/stellenboerse/00000260

More information on livMatS can be found here: http://www.fit.uni-freiburg.de/livMatS-en

  [返回本期目录栏]

 

Post-doc in Durability of Composite Materials

Dear colleagues,

Applications are invited for a 2 year (1+1) postdoctoral position with a background in durability and design of composite materials.

The position is industrial/academic meaning a strong collaboration with industrial partner - Vestas Aircoil incl. half year stay at the Vestas Aircoil site in Denmark.

You are expected to contribute to design of a composite end cover for heat exchangers working in harsh environments with the aim of substituting the existing steel constructions commonly used nowadays. Special emphasis will be placed on the water boxes distributing the water inside the heat exchanger. The heat exchanger cools air or gases by using cooling water as secondary fluid. The water can be either freshwater or seawater/saltwater.

While this is the primary announcement, providing the right candidate will be found, no further actions will be taken and the post-doc position can start as soon as possible.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of the candidate:

- PhD in the subject relevant for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durability confirmed by publications in well established journals.

- Very good knowledge of English,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skill with ability to work as part of the team.

Place of employment is Vestas-Aircoil, and place of work is Inge Lehmanns Gade 10, 8000 Aarhus C, and/or Skejby Nordlandsvej 301, 8200 Aarhus N, Denmark. Morever, a post-doctoral fellow is expected to spend up to 6 months at Vestas Aircoil A/S, Smed Hansens Vej 13, 6940 Lem, Denmark and up to 2 months in foreign research institution.

Deadlines:

Position is available from 01.01.2019 or as soon as possible hereafter with the deadline for starting the project at 31.05.2019. Providing a suitable candidate is found the announcement and position will be considered closed.

Application procedure:

Please submit your application via email to mibu@eng.au.dk. Document shall include: application letter incl. research interests, CV, degree cerificate and complete list of publications. All must be in English as a single or multiple PDF files.

Please write the title of the position in the email subjec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osition can be obtained from:

Associate Professor Michal K. Budzik: mibu@eng.au.dk

and/or

R&D Manager at Vestas Aircoil Claus Isben: ci@vestas-aircoil.com

For information concerning formalities and salary range please contact Claus Isben: ci@vestas-aircoil.com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学术期刊

-------------------------------------------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18,27(5):1-6.

 

扭转激励下螺纹连接结构动力学行为

 杨夏明,刘建华,蔡振兵,彭金方,朱旻昊

基于SPH与FEM的结构入水分析方法

 李上明

哑铃型弹丸超高速撞击防护板数值仿真

 徐峰,李德聪,吴国民

多管火箭发射系统虚实混合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刘广,许自然,张广军,孙文钊,康海峰

柴油机活塞碗参数化建模方法及在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张来超,崔树鑫,张明

材料热力学参数测试装置的结构设计和稳态热分析

 刘芬,刘红武,刘淑慧,王康

考虑冲击温度影响的物质点法算法

 张静静,董龙雷

基于八叉树和混合搜索树的地质曲面快速求交方法

 孙黎明,魏迎奇,蔡红,严俊,宋建正,乔芸芸

瑞利阻尼在Abaqus中的实现

 王飞,王衔,陈涛,顾浩声

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王傲寒,董万鹏,张震,董跃福,牟志芳,王兵

基于行人头部保护的车辆吸能空间

 谭冰花,赵正,李博

2020版Euro NCAP碰撞MPDB测试对汽车设计的影响

 周丹凤,涂金刚

基于数值风洞的光伏支架阵列风载荷分布

 乔学,谷帅,罗晓群

 邢本东,王福雨,王向明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力学进展2018年第48期

力学与实践2018年第40卷5期

Acta Mechanica Sinica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改革开放四十年:科技强国战略下的高校力量

(摘自科学网)

 

清华大学的“人居环境科学”、北京大学的“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首都医科大学的“脑干结构与功能可塑性理论”、同济大学的“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近日,一项由教育部科技司指导、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网组织开展的“改革开放四十年·高校科技创新成就”线上展示活动启动。318所高校的千余个创新科技成果在这里展示。

网友们纷纷“围观”、点赞,科研成果的“人气排行榜”上的数字每天都在刷新。

网友们的热情代表着广大民众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校科研力量的高度认可。

这股高校力量的发力始于40年前。

1978年,是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同年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在那一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确定了108个项目作为全国科技研究的攻关重点,目的是“到本世纪末赶上或超过世界水平”。这一年,教育部决定恢复和增设55所高等院校,高校招生恢复全国统一考试,积压了十多年的人才喷涌而出。

改革开放开启了科研人员的黄金时代。在经历了“文革”十年后,知识变成了被依靠的力量,“哥德巴赫猜想”与“薛定谔的猫”成为年轻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国家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经费投入大大增加,中国的科研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特别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以不到全国10%的研发人员、不到全国8%的研发经费,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承担了60%以上的重大科研任务,包括“863”、科技支撑、重点研发等;建设了6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高层次人才占到了60%以上;发表科技论文数量和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分别占到了全国的80%以上。2012~2017年,高校占据了国家科技三大奖的半壁江山(总占比55.08%),其中自然科学奖以及技术发明奖主要来自高校,充分体现了高校在基础科学研究以及技术创新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基于论文及其被引用次数的国际学科评估中,从2012年到2018年,我国高校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的学科数从279个增加到了893个,学科进入ESI前1%的高校从91所增加到了219所。

除了埋头搞科研,这股高校力量也在服务民生产业上发力。

1982年,党中央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指导思想,高校科技在服务民生产业上开始崭露头角。

在信息技术领域,自1983年起,国防科技大学先后研制出以银河-Ⅰ、银河-Ⅱ和银河-Ⅲ为代表的银河巨型系列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备重大科研工程计算能力的国家之一;201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它以峰值计算速度每秒5.49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3.39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世界超算500强榜首,成为2013年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

在工业领域,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张光斗参与主持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主持设计了密云水库、渔子溪水电站,参加人民胜利渠、荆江分洪、丹江口工程、三门峡工程、葛洲坝工程、二滩水电站、小浪底工程和三峡工程等的设计和咨询工作。北京理工大学孙逢春院士创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诸多“第一”。2007年中国高铁正式通车,它的成功离不开北交大、同济、浙大、中南、清华、西南交大、北科大等高校的科研成果和人才;2018年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通行,背后是清华、同济、华南理工、浙大、西交大、天大等数十所高校的默默支持。

在农业领域,中国农业大学的农大108系列优质玉米新品种到2004年全国种植面积累计超1.9亿亩,粮食增产约95亿公斤,增值近100亿元。

在国防建设领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功研制出“长鹰”长航时无人机,它是我国第一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长航时无人侦察机系统,成功使我国无人机实现了由近中程、短航时向远程、长航时的历史性跨越;2015年,北理工参与“9·3”大阅兵的装备研制工作,涉及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远程压制等多个领域。

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院校通过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校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输送等一系列工作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国民生活改善的方方面面,推动中国水电火电核电、国防工业、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全线发展,中国完成了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

时至今日,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成为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高等院校也迎来了新的使命:助力中国实现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事实上,无论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还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抑或是国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都离不开高校的力量。例如,人工智能领域的龙头企业旷视科技和商汤科技,离不开高等院校的技术和人才支持;而制造业的技术短板集成电路,需要高校合力培养自主研发及芯片技术人才;航母、驱逐舰、空间技术的应用,更需要高校的科研成果。

高校已经成为中国发展创新的源动力。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