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46卷,第5期,2019年6月10日

 

编辑组:http://jsstam.org.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jsstam.org.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jsstam.org.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由江苏省力学学会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主办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名单

     2019年华东固体力学学术沙龙暨新型材料与固体力学交叉研讨会在江苏扬州举行

     中国力学学会第104次青年学术沙龙纪要

     第十一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在合肥召开

     学术会议        

      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LUID MEC 2019 - 2019年第三届流体力学与工业应用国际会议 (FMIA 2019)

      招生招聘   

      Ph.D. position i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Wyoming

      Open PhD position in multi-resolution fatigue model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学术期刊 

    《力学学报》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网络精华  

    国办:科学合理确定政府科技投入的边界和方式,

    “这是全球科学家的共同胜利”

   友情链接

   

 

=======================================================================================

新闻报道
 

-------------------------------------------

  

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名单

(摘自科学网)

 

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工作已经结束,各学部经过审阅材料、专业组评审、学部评审和投票等程序(工程管理学部候选人在相关专业背景学部评审),产生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222位,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的规定,现予以公布,欢迎社会各界监督。

根据工作安排,7月1日-30日,进入第二轮评审候选人的材料将在其单位进行公示。

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名单

 

 

 

[返回本期目录栏]       

 

2019年华东固体力学学术沙龙暨新型材料与固体力学交叉研讨会在江苏扬州举行

(摘自江苏省力学学会)

 

由江苏省力学学会主办,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协办的“2019年华东固体力学学术沙龙暨新型材料与固体力学交叉研讨会”于2019年5月17-19日在江苏扬州召开。会议得到委员们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吸引了一批国内力学领域活跃的青年学者,共有来自江苏、浙江、上海、湖北、安徽、山东、陕西等省市的50余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本届学术交流活动。

5月18日,江苏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扬州大学李世荣教授致欢迎词并主持开幕式,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和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断裂与损伤专业组副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仲政教授,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江苏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存法教授分别发言,介绍了华东固体力学学术沙龙的发展历程,欢迎来自国内多省市的专家学者到江苏扬州进行学术交流,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李世荣教授随后介绍了本次会议的筹备情况以及扬州大学及本校力学学科发展现状。

本次会议分为大会邀请报告和自由讨论两个部分。本次会议为了纪念陈文教授,特别邀请了河海大学孙洪广教授作了题为“陈文教授生平与学术成就介绍”的报告,以追忆先贤,致敬英才,展望未来。随后武汉大学胡衡教授作了题为“薄壁复合结构的模型缩减技术及数据驱动算法研究”报告;浙江大学吕朝锋教授作了“初始应力对材料生长及形貌失稳的影响规律”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姜洪源教授作了“细胞体积调控力学生物学研究”报告;同济大学赵金峰博士作了“基于回音壁模态声子晶体波导的实验研究”报告;西安交通大学郁汶山博士作了“缺陷对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报告。报告围绕固体力学领域的多个热点问题展开,对学科最新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作了精彩的评述。在自由讨论部分,参会专家和学者们踊跃发言,针对固体力学前沿及国家重大需求等相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新思想。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会议顺利完成了预定程序,取得了圆满成功。

本次会议促进和加强了华东固体力学研究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了我省在力学界的影响力。

 

[返回本期目录栏]       

 

中国力学学会第104次青年学术沙龙纪要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2019年5月26日,中国力学学会第104次青年学术沙龙在西安召开。本次活用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西北工业大学承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大学、清华大学、西安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中南大学等多家单位的40余位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活动。部分中国力学学会青年托举人才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沙龙活动由中国力学学会副秘书长陈常青教授主持。他简单介绍了青年学术沙龙的举办情况,希望能充分发挥沙龙平台作用,给年轻人提供与力学大师、知名学者近距离学习交流的机会,使青年学者学术和人生上能得到导师们的指导和支持。他向筹备本次沙龙活动的李玉龙、索涛等老师表示感谢,并欢迎更多青年力学人才积极参与。

随后,西北工业大学民航学院院长李玉龙教授介绍了西北工业大学力学学科的历史沿革。他从西北工业大学的成立背景谈起,在开创西工大力学学科的老一代力学家的带领下,学校一直致力于培养模式和教学理念方面的研究和改革,注重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和高水平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在国内力学专业形成影响及示范作用。西北工业大学力学学科门类齐全,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形成特有的西工大现象。

本次沙龙共邀请了5位报告人,分别是西北工业大学李玉龙教授、北京大学段慧玲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张杰副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周生喜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罗子人副研究员。

李玉龙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一种新型的动态加载系统:电磁Hopkinson杆及其应用》。冲击载荷(高应变率下)材料的力学性能的研究极为重要,在汽车工业、航空工业、航天宇航、海洋运输、高速列车工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李教授详细介绍了研究背景、电磁Hopkinson杆的基本原理及有限元模拟、单轴双向Hopkionson杆及数据处理、复合材料层间动态起裂韧性测试方法及双轴双向Hopkinson杆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团队在Hopkinson试验技术和材料动态性能测试领域,已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力,下一步将聚焦地下十公里动态岩石真三轴加载的研究。

段慧玲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仿生水下固液气界面力学及制造》。她从水下固液气界面的科学问题入手,介绍了水下固体表面液气界面演化及稳定性的研究,包括:倾润过程中液气界面亚稳态演化、去倾润过程中液气界面稳定性及液气界面的超长稳定状态研究。随后介绍了柔性微纳米机器人及仿生先进制造研究,包括:基于单一只能材料的微纳米机器人、基于多相复合材料的微纳米机器人和面向环境共融的仿生界面优化设计。下一步工作将向水下极端流固耦合力学的研究发展。

张杰副教授是中国力学学会第四期青年托举人才,他的报告题目为《分层流体中颗粒运动的阻力增长机制》。他研究发展了“分裂计算”方法对球形颗粒在分层流体中的竖直运动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发现浮力项带来的阻力并不如人们以往认为的那么显著。通过边界层理论研究了在不同参数范围内的浮力、黏性应力的量纲关系,得到了它们随参数变化的标定律。并通过已有的实验研究证实,这种标定律可以用来预测物体在更大参数范围内的分层流体中的运动。

周生喜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振动能量俘获》。为探究传统电池的关键替代技术,振动能量俘获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多学科研究的热点。基于不同的环境振动特征,俘获的能量严重受限于周围环境振动特征。他结合自己近年来的研究工作,介绍振动能量俘获机理,能量俘获系统的设计、建模、分析和实验研究,以及面向实际应用的设计和测试,旨在解决振动能量俘获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并推动该技术的实际工程应用。

罗子人副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太极计划及其星间激光干涉技术》。他从爱因斯坦预言引力波的存在谈起,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太极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可以对大质量黑洞成长、旋转,河内双星的演化过程,随机引力波源等进行研究,该研究的关机技术难度在于超精密系统和高复杂性系统耦合。他重点介绍了激光干涉测距系统的激光捕获、激光跟瞄、弱光锁相、激光频率噪声、星间测距及通讯、干涉仪设计与研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空间引力波探测将打开观测宇宙的新窗口。

针对报告内容,与会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第104次沙龙在轻松的气氛下落下了帷幕。

 

[返回本期目录栏]       

 

第十一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在合肥召开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由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和中国力学学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于2019年5月18日至19日在合肥召开。该研讨会旨在促进流体力学青年工作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探讨流体力学在21世纪的关键科学问题。

5月18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合肥市丰大国际大酒店隆重举行,大会特别邀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力学处雷天刚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综合处张攀峰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力学处项目主任王刚教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姜宗林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倪明玖教授,北京大学陶建军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罗喜胜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执行院长陆夕云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系主任丁航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孙德军教授等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会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高鹏教授主持。雷天刚处长致开幕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罗喜胜致欢迎辞。

共有来自全国近30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的青年代表及相关期刊和学报的编辑等近百人参加了会议,其中35位青年代表是全国流体力学领域脱颖而出的、具有突出发展潜力的优秀流体力学青年,平均年龄36岁,含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以及各类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等。

开幕式后,姜宗林研究员、倪明玖教授、陶建军教授和丁航教授为流体力学青年学者们做了大会特邀报告,报告主题分别为“高超声速风洞实验数据的多空间相关理论及其验证”,“液态金属两相磁流体力学研究”,“槽流亚临界转捩中局地湍流的结构特征”,“多相界面流动的数值方法和动力学特性研究”。之后35位青年代表分别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报告环节讨论热烈,促进了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作为我国流体力学青年工作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此次研讨会旨在促进我国流体力学优秀青年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探讨流体力学在新时期的关键科学问题。经过两天近四十场学术报告,第十一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顺利闭幕。会后设置了自由交流时间,青年学者们围绕科研合作、学术诚信、流体力学发展等话题开展了热烈讨论。经过青年代表无记名投票,决定下一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由浙江大学承办。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会议

-----------------------------------------

 

 

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LUID MEC 2019 - 2019年第三届流体力学与工业应用国际会议 (FMIA 2019)

 

 

Welcome to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2019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luid Mechanics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FMIA 2019). We are pleased to invite you to participate in FMIA 2019. This conference will be held on June 29-30, 2019 in Taiyuan, China. FMIA 2019 is organized by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organized by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University, and sponsored by China Wanxiang Group Research Institute, Asian Un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MIA conference is started in 2017, FMIA 2017 was held in Taiyuan City, China and published by IOP Publishing (Click), and FMIA 2018 was held in Guilin City, China and published by IOP Publishing (Click).

FMIA is an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devoted to the discussion of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applications of parallel computing in the field of fluid mechanics, CFD, fluid power, fluid flow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The field of fluid mechanics is vast and covers numerous and diverse applications. The conference covered a wide range of topics, including basic formulations and their computer modelling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results. The meeting provided a forum for discussing new work on fluid mechanics and in particular for promoting the interchange of novel ideas and the presentations of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this field. This conference will also provide an ideal environment to develop new collaborations and meet experts on the fundamentals, applications, and products of the mentioned fields.

Call for Papers

Aerodynamics

Application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Boundary Layer Flow

Cavitation

CFD Methods

Combustion

Compressible and Uncompressible Fluid Flow

Computational Methods

Convectiv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Cryogenic Fluid Dynamics.

Double Diffusive Convection

Environmental Fluid Mechanics

Environmental Heat and Mass Transfer

Fluid Flow

Fluid Flows Characterization

Fluid Machines

Fluid Mechanics and Thermodynamics

Fluid Structure Interactio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Heat Convection, Heat Exchange, Heat Transfer

Hydrodynamics

Indoor Air Quality

Natural, Forced and Mixed Convection

Pollutant Dispersion and Thermo-solute Convection

Porous Media Flow

Single and Multiphase Flow

Spray Analysis

Stability of Flow

Turbulence Analysis

Turbulent Heat and Mass Transfer

Flui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Related Topics

Important Dates

Paper Submission Deadline: June 15, 2019

Paper Registration Deadline: June 25, 2019

Submission & Template

Submission your article to Email: ICFMIA@163.com

Review time will be 2-15 working days

Template: Template download

Contact

Secretary of FMIA 2019:

Editor Wu: Tel: +86-178-7104-1207, QQ: 2508205415

Editor Ke: Tel:+86-185-0272-6843, QQ: 857134578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招生招聘
-------------------------------------------

Ph.D. position i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Wyoming

 

One or two funded Ph.D. positions are available in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Wyoming, with the earliest starting date in Fall 2019. The candidates will join the research group of Dr. Xiang Zhang (new faculty to join in Fall 2019) working in the general area of multiscale/multiphysics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Particularly, self-motivated individual interested in working in one or multiple of the following areas are strongly encouraged to apply:

1) Crystal plasticity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with particular interest in fatigue initiation prediction in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metals;

2) Modeling of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during metal additive manufacturing;

3) Thermo-chemo-mechanical modeling of polymer and polymeric composites curing process, with particular interest in its application in 3D printing;

4) Cohesive-zone and phase field model based damage modeling in metals and composites;

5) Multi-scale reduced-order modeling with particular interest in sensitivity analysis and microstructure design of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s.

Candidates should possess a Bachelor’s degree in civil, mechanical, or other related engineering field at the time of enrollment at UW. A strong background i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materials science of metals/composites,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nd/or programming experience is desired. Master’s degree is not required, but considered as a plus.

If interested, please contact Dr. Zhang at zhangx22@illinois.edu, with your CV and a brief description of prior research experiences and how your interests align with the research areas listed above. In your CV, please include: GPA, GRE test scores, and publication list if available. Minimum GRE scores for admission are Q 155 and V 140. A minimum score of TOEFL is 76 if applicable. Evaluation will start immediately until filled. For fall 2019 consideration, the candidate is encouraged to contact Dr. Zhang as soon as possible.

A list of publications and background about Dr. Xiang Zhang can be found at: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Xiang_Zhang13

Attachment:Attachment: PhDPositions-ComputationalMechanics-UWyoming.pdf

  [返回本期目录栏]

 

Open PhD position in multi-resolution fatigue model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We have an open PhD position starting in the Spring or Fall semester 2020 at the Computational Laboratory for the Mechanics of Interfa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 Knoxville. A high quality PhD student is sought to study failure of structural materials under fatigue by developing a novel computational approach that explicitly targets traction equilibrium and displacement compatibility along the grain boundaries. Potential aspects of the research topic include: Discontinuous Galerkin methods for interfacial mechanics, multi-resolution computational solid mechanics, high performance and adaptive computing, and data analytics with machine learning. See more information at http://clmi.utk.edu/research/.

Candidates should possess a master’s degree in civil, mechanical, or other related engineering field at the time of enrollment at UTK. A strong background i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materials science of metals, and/or computer programming in MATLAB and FORTRAN is desired. US citizenship or residency is also desired, though not required.

If interested, contact Dr. Truster directly at ttruster@utk.edu. Please include your CV along with a brief description of prior research experiences and how your interests align with the research conducted at CLMI. In your CV, include: GPA, GRE test scores, and publication list. Minimum GRE scores for admission are Q = 155 and Q+V = 310. Only shortlisted candidates will be contacted after May 31.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学术期刊

-------------------------------------------

 

 

《力学学报》

2019年第51卷第3期

 

负泊松比材料和结构的研究进展

 任鑫, 张相玉, 谢亿民

薄板分析的线性基梯度光滑伽辽金无网格法

 邓立克, 王东东, 王家睿, 吴俊超

自由单元法及其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高效伟, 徐兵兵, 吕军, 彭海峰

基于滑移速度壁模型的复杂边界湍流大涡模拟

 时北极, 何国威, 王士召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微观烧蚀行为数值模拟

 李伟, 方国东, 李玮洁, 王兵, 梁军

正负双向脉冲式爆炸及其诱导的簇发振荡

 魏梦可, 韩修静, 张晓芳, 毕勤胜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力学进展

力学与实践

Mechanics of Materials (Volume 131)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国办:科学合理确定政府科技投入的边界和方式

(摘自科学网)

 

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科技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科技工作规律和特点,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经验,坚持问题导向,抓紧形成完整规范、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科技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模式,加快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

《方案》提出,要科学合理确定政府科技投入的边界和方式,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建立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权责,中央财政侧重支持全局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进一步发挥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作用。地方财政侧重支持技术开发和转化应用,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要加强机构、人才、装置、项目和资金的统筹协调,加强与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协调联动,统筹当前和长远,分类推进改革。

《方案》明确,从科技研发、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发展、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学技术普及、科研机构改革和发展建设等方面划分科技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对现行划分较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事项予以改革确认;对现行划分不尽合理、改革条件相对成熟的事项进行调整;对尚不具备改革条件的事项,暂时延续现行划分格局,并根据相关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进展等情况适时调整。

《方案》强调,科技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是推进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快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加快建立健全科技领域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协同深化科技计划管理等相关改革,合理划分科技领域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抓紧修订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确保改革工作有序推进。

       [返回本期目录栏]

“这是全球科学家的共同胜利”

(摘自科学网)

 

受访专家

◎张云泉: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韩银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张海霞: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本报见习记者 程唯珈

6月3日,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再次发布声明称,解除对华为员工的限制,所有IEEE会员都可继续正常参与IEEE的全部活动,无论雇主是谁。这次声明是对5月30日IEEE不允许华为系会员参与评议和审稿限令的更新。

在最新的声明中,IEEE明确表示,此前限制性的做法完全是为了保护其志愿者和会员,规避相关的法律风险。IEEE已向美国商务部要求就出口管制条例在IEEE出版活动的适用性做出说明,并收到相关回复以作更新回应。

自5月29日IEEE一封内部邮件被曝光以来,此次事件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一直不断发酵,不少学者和协会对IEEE此举表示抗议。就在6月2日,中国10家学会联名发表声明,敦促IEEE解除限制。第二天,事情就发生了逆转。

为此,《中国科学报》邀请了相关专家解读此次事件。

如何看待IEEE禁止华为专家

参加审稿?

张云泉: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这是IEEE下属分会自发的行为,也并非大面积的封杀。分会负责人可能出于保护分会的目的,或者错误地解读了美国的政策,作出了部分的限令,并非涉及全部IEEE。当然这样的行为也是美国对华为制裁产生的副作用,我们要意识到美国的学术界并非完全中立,也会受到相关国家法律的管辖;其次,此次行为并非针对中国或华人科学家,仅是针对华为公司。它的限制是不允许华为专家参与审稿和评议。事实上,之前已有很多中国机构被列入美国的“危险名单”,但是美国相关机构并没有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此次对华为的狠下“杀手”,很有可能是少部分人过度地解读了美国对华为制裁事件的严重性,而触发的一次“乌龙事件”。

韩银和:IEEE是一个国际性组织,应该不受政治因素影响,但这次事件显示其还是会受到注册所在国法律的制约。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政治可通过法律的形式,影响国际组织正常的运作。大家很乐意在开放、平等的组织中工作,然而这次由于政治因素介入,会导致大家对类似国际学术机构的信任感下降,对科学家和机构都会造成伤害。

张海霞:我不太相信此次声明出自一个科学家之手,也许只是工作人员贸然地发布了禁令,以至于明显地侵犯了所有科学家的权益,妨碍了科学家正常的工作。因为此次行为远远背离了作为一个学术组织的基本准则,挑战了全世界所有科研人的底线。在纽约注册的IEEE一直标榜自己是国际化组织,而且会员来自全球各地。各国科学家很明白自己为什么加入该组织,并愿意为它奉献智慧,而这样的行为太不独立。这也反映出科学正在受到强势政府的威压。在中美关系紧张局势下,用政治胁迫经济、胁迫学术都是不可取的。

事件逆转背后的真相

张云泉:今天发布的声明说明IEEE还是有其纠错机制的,并及时地注意到了此次事件在中国产生的影响。据我所知,很多在IEEE任职的专家已提出抗议,通过私人关系进行沟通,甚至还有提出退出编委会的。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电子学会等10家全国学会也发表联合声明。IEEE可能意识到,如果再不回应,让事件继续发酵恶化,可能会影响中美之间的学术合作交流,甚至会影响IEEE作为国际顶级协会的形象。所以它及时且正面地回应,而且还征求了美国商务部的同意,我们应予肯定。

韩银和:首先说明IEEE认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此次行为是IEEE下属委员会的行为,不代表整体,但是IEEE迅速反应并和政府进行沟通,最后缓解矛盾的做法,值得肯定。其次说明中国社区的声音越来越大。很多华人参与到国际组织的治理中,本次主动发声并传递给管理层,甚至中国计算机学会等10家全国学会发布联合声明都说明了我们努力在争取自己的合理利益。

张海霞:这是全球科学家的共同胜利。我坚信我一开始的判断,即这件事情应该只是IEEE一些不懂科学的工作人员所为,没有征求IEEE组织里科学家的意见,因为没有一个科学家会说“yes”,这件事侮辱了全世界科学家。我曾公开发表声明,抗议此行为,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同行都与我的看法一致。大家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用科学的态度去解决科学问题是大家的共同底线。于我个人而言,看到更新的声明,很赞赏IEEE的勇气,很高兴学术界回归常识,我会继续支持IEEE的各项工作,致力于推动学术的独立和自由发展。

对中国学术界的启示和建议

张云泉:首先我们需要建立属于中国的学术评价体系,特别是要举办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我们部分科研学者一直在犹豫其必要性,认为只要和国际机构合作,在它们期刊发表论文能获得公平待遇即可,认为学术无国界。这件事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说明学术有时候是有国界的,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甚至还会产生分裂。其次,我们应如何创办中国能够自主可控的国际学术组织。自主可控就是不能让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外国人手里。我们很多学术组织只局限于国内发展,一般参加国际组织后在国内自己再成立个组织。现在看来远远不够,甚至需要建立注册地在中国的国际组织。

无论如何,我们已经察觉学术有时还是会有国界的。但是国际组织应发挥它的作用,维护学术共同体的声誉,科研知识和成果应自由开放,由全人类共享而非局限于某一国家地区。

韩银和:第一,中国学术界可能需要更多参与到国际组织的治理中。我们过去习惯在国际组织的期刊中发表论文,很少参与其组织治理。中国科学家应该致力于提供更多的服务,进入管理层。第二,我们需要发展管理好自己的社区。我们有很多专业优秀的社区如中国计算机学会等,如何大力发展它们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国际性。即使是中国本土学会组织也要力求走向国际,形成自己的影响力。

张海霞:科学家需遵守专业操守。每一位科学家的专业操守都要经过考验,不是轻而易举建立起来的,任何一个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任何一个训练有素的科学家,都必须具备独立判断能力,不能随便跟风。中国科学家要积极全面参与国内外学术组织的活动与管理,并在重要问题上主动发声,促进学术的独立和自由。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