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47卷,第1期,2019年7月10日

 

编辑组:http://jsstam.org.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jsstam.org.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jsstam.org.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由江苏省力学学会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主办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长三角力学共同体”筹备会在南京召开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新一代时间频率系统”通过验收

     第三届全国多体系统动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召开

     学术会议        

      第二届国际先进材料和结构力学会议

      “2019年全国力学博士生论坛”通知

      招生招聘   

      A Postdoctoral Position at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in Singapore in the area of Data-Drive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Postdoctoral positions at University of Illinois Chicago

    学术期刊 

    《力学与实践》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网络精华  

    《科学美国人》评出2019年十大突破性技术

    倾力构建我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友情链接

   

 

=======================================================================================

新闻报道
 

-------------------------------------------

  

“长三角力学共同体”筹备会在南京召开

(摘自江苏省力学学会)

 

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7月3日,江苏省力学学会邀请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力学学会代表,在南京召开建设“长三角力学共同体”筹备会议,商讨长三角力学一体化发展事宜。江苏省力学学会理事长唐洪武、副理事长钱向东,上海市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薛雷平,浙江省力学学会秘书长王杰,安徽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刘一华、副秘书长吴枝根等出席会议。

“长三角力学共同体”的建立,将发挥一市三省力学学会各自优势,有机结合,在资源、信息、成果等方面建立共享平台,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科学普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区域合作。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发挥学术团体的特点,以学术为龙头,带动其他各方面的合作和一体化发展,为实现“一极三区一高地”的目标定位,贡献智慧和力量。

 

 

 

[返回本期目录栏]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新一代时间频率系统”通过验收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9年6月23-25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在西安临潼组织专家对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部门推荐)“新一代时间频率系统”进行了结题验收。验收专家组由南京大学吴培亨院士等24位专家组成,吴培亨院士任组长。验收会由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张兆田副主任主持,信息科学部主任郝跃院士、自然科学基金委财务局、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相关领导及项目研究骨干出席会议。国家授时中心主任张首刚研究员代表项目承担单位汇报工作。

“新一代时间频率系统”项目于2012年立项,项目经费3500万元。该项目面向重大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对于高精度时间频率仪器设备的需求,就信号的产生、传递和测量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方法研究,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项目组成功研制新一代时间频率系统,包括铯原子喷泉钟装置、锶原子光钟装置、光纤时间频率传递设备和时间频率测量设备。基于本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组申请承担了空间站“高精度时间频率实验系统”、“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研制任务,将有力支撑我国独立自主的时间频率体系建设。项目执行期间,发表正式期刊论文111篇,申请发明专利44项。项目实施过程中卓有成效地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项目负责人张首刚研究员获陕西省“三秦学者”称号、第四届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姜海峰研究员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支持;项目主要成员2人获得了中科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1人获得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称号;1人入选首批陕西省“千人计划”;4人获陕西省“科技新星”称号;4人获“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人才项目支持。项目执行期间,先后培养博士后6名、毕业硕博士88名,其中博士35名。已发展成为一支时间频率领域的优秀科研团队。

验收专家组分别对项目的技术指标、财务情况、档案管理情况开展现场检查和技术指标测试,经过充分讨论与质询,验收专家组形成合议:现场验收装置运行稳定,完成了计划书中的全部研究内容,实现了项目的预期研究目标。经现场测试,技术指标均达到或优于计划书要求。依托单位科研及财务管理制度较健全,会计核算基本规范,项目资金支出基本合理;项目档案系统、完整,内容真实、可靠,立卷较为规范合理,能够准确地反映该仪器设备研制的全过程,达到了归档的质量标准与技术要求。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组全面完成了项目工作,取得了突出进展,同意通过验收。

郝跃院士在验收总结会致辞,对项目组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建议进一步做好仪器的开放与共享工作,使科学仪器设备发挥更大的作用。

 

[返回本期目录栏]       

 

第三届全国多体系统动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召开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第三届多体系统动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6月7日-10日在重庆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力学学会多体动力学专业组主办,重庆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等单位承办。研讨会旨在促进多体系统动力学领域青年学者间广泛的交流,加强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推动我国多体动力学学科的发展。来自本领域全国37所高校80余位青年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6月8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重庆市沙坪坝区融汇丽笙酒店举行。中国力学学会多体动力学专业组副组长戈新生教授主持开幕式,重庆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贺岩松教授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欢迎辞,中国力学学会多体动力学专业组组长刘才山教授致开幕词。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清华大学李群仰、北京理工大学史东华、同济大学汤奇荣、重庆大学黄国庆4位青年教授作特邀报告、29位青年学者作专题报告。

经过两天的学术交流,第三届多体系统动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顺利闭幕。本次会议为多体系统动力学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对多体动力学学术氛围的营造、创新研究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针对我国多体系统动力学学科交叉、推动青年人才的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经过青年学者自荐和投票,决定下一届全国多体系统动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由西安理工大学承办,由胡伟鹏教授负责具体筹备。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会议

-----------------------------------------

 

 

第二届国际先进材料和结构力学会议

 

 

为促进国内外力学及交叉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科研成果、开展学术合作,首届国际先进材 料和结构力学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s of Advanced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于 2018 年 6 月 17-20 日在意大利都灵召开。为进一步延续和完善该交流平台,第二届国际先进材 料和结构力学会议拟于 2019 年 10 月 19-22 日在江苏南京召开。诚邀全国力学及相关领域工作 者前来参会。会议主题包括:

复合材料/ Composite Materials

本构模型/ Constitutive Model

结构力学/ Structural Mechanics

动力学与振动/ Dynamics and Vibration

计算力学/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流固耦合/ Fluid-Solid Interaction

实验力学/ Experimental Mechanics

多功能材料/ Multifunctional Materials

先进方法及应用/ Advanced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s

原子力显微技术/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纳米力学/ Nanomechanics

热应力/ Thermal Stress

压电传感器与多场耦合力学/ Piezoelectric Sensors and Multi-field Coupling Mechanics

超材料结构设计/ Metamaterials: Structural Design

新能源材料/ New Energy Materials

非经典弹性力学/ Non-classical Elasticity

加工过程力学/ Process Mechanics

非局部理论/ Non-local Theories

软物质力学/ Mechanics of Soft Matters

微极弹性力学/ Micropolar Elasticity

生物力学/ Biomechanics

偶应力理论/ Couple Stress Theories

疲劳与断裂力学/ Fatigue and Fracture Mechanics

近场动力学/ Peridynamics

主办单位: 中国力学学会、意大利航空学会

承办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

大会主席: 高存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伟球 (浙江大学) Erasmo Carrera (都灵理工大学),J.N. Reddy (德克萨斯 A&M 大学)

会议注册: 注册费:2500 元 (2019/9/1 之前,汇款),3250 元 (2019/9/1 之后, 汇款或现场刷卡)。会务组协助预定酒店,参会代表食宿费自理。

为方便统计参会人数、预留酒店房间及其它事宜,请参会代表于 2019 年 9 月 20 日前通过电子邮件提交参会回执至会务组 secretariat@icmams.com。

汇款信息: 户 名: 南京明德会务有限公司 税 号: 9132010458508945XU 开户行: 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行 账 号: 3201 0401 6000 0213 939 电 话: 025-8450 8418 汇款请备注 “ICMAMS 2019+姓名”,并将汇款回执、会议费发票抬 头和税号发送到会务组 secretariat@icmams.com。

会务联系: secretariat@icmams.com

会务联系: secretariat@icmams.com

投稿邮箱: submission@icmams.com

 [返回本期目录栏]

 

“2019年全国力学博士生论坛”通知

 

 

“2019年全国力学博士生论坛将于920-22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由北京大学工学院、南方科技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及中国力学学会联合承办。本次论坛已列入中国力学学会2019年学术活动计划,旨在使力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了解力学学科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同时展示近年来我国博士研究生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成果,深入探讨力学学科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进广大博士研究生之间的交流。

本次论坛面向全国各高校博士研究生。论坛将由大会邀请报告、专题邀请报告以及普通报告构成。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展示力学领域的新成果,驱动力学跨学科融通,共同探索力学前沿的新问题。

 

组织方式

 

1.会议面向对象

全国各高校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一般力学、力学系统与控制、生物力学、航空航天工程等力学学科领域的在读博士生。

2.参会要求与报名方式

每人提交一页论文摘要(中英文均可,中文不少于300字,英文不少于200词)和半页个人介绍(200字之内的研究成果简介和已发表期刊论文列表)。

具体格式见模板。文件命名方式为“在读院校-作者姓名-专业-论文名称.doc”。

请在摘要前填好下列表格:

姓名

性别

学科领域

就读学校

导师姓名

Email

联系电话

摘要提交方式:

请同时给会务组秘书葛书闻bslt@coe.pku.edu.cn和杨雪mae@sustech.edu.cn发送Email

3.报名截止日期

2019810

4.录取通知

2019820日前经论坛筹备委员会专家组评审后,组委会将予以电子邮件方式向入选者发出正式录用通知。

5.收费和食宿

无注册费,免费提供餐饮和住宿。对来自北京市院校及单位的同学不提供住宿。

对部分优秀研究生(80人左右)提供一定的往返交通费,其余学生交通费自理。

6.会议安排

2019920日(周五)下午3:30-6:30 会议报到;

2019921日(周六)上午8:30-12:00,开幕式,邀请报告; 

2019921日(周六)下午1:30-5:00 博士生各分会场学术专题报告;

2019922日(周日)上午8:30-12:00,博士生各分会场学术专题报告; 

2019922日(周日)下午1:30-3:00 博士生各分会场学术专题报告;

2019922日(周日)下午3:30-4:00 论坛闭幕式。

会议地点:北京大学(具体房间待定)

7.优秀报告奖评选

论坛将评出优秀报告奖若干,评选原则主要依据报告的学术内容、PPT制作效果、口头表达以及回答问题四个方面进行评选。会议将颁发获奖证书和纪念品。

8.委员会与联系人

论坛学术委员会:

陈十一(主席)、段慧玲、冯西桥、刘桦、王晋军、杨绍普

论坛组织委员会:

陈正(共同主席)、单肖文(共同主席)、陈默涵、洪伟、李忠奎、唐少强、万敏平、王建春、韦小丁、杨延涛、易新、夏振华

 

会议联系人:

赵妮,电话:010-62753257

Email: zhaoni@coe.pku.edu.cn

葛书闻,电话:010-62756575

Email: mes@mech.pku.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楼405

 

杨雪,电话:0755-88018167

Email: yangx2017@ sustech.edu.cn

杨谨蔚,电话:0755-88018171

Email: yangjw@sustech.edu.cn

 

通讯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学苑大道1088号南方科技大学创园7421

为促进国内外力学及交叉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科研成果、开展学术合作,首届国际先进材 料和结构力学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s of Advanced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于 2018 年 6 月 17-20 日在意大利都灵召开。为进一步延续和完善该交流平台,第二届国际先进材 料和结构力学会议拟于 2019 年 10 月 19-22 日在江苏南京召开。诚邀全国力学及相关领域工作 者前来参会。会议主题包括: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招生招聘
-------------------------------------------

A Postdoctoral Position at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in Singapore in the area of Data-Drive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Description

(1) Machine learning enhanced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for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of advanced materials;

(2) Supervision of undergraduate/postgraduate students.

Job requirements

(1) PhD degree in Mechanical/Computer/Material Science or related fields;

(2) Strong background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or solid/fluid mechanics, machine learning, and modeling of materials;

(3) Analytical and independent problem solving skill, and ability to develop theoretical models and implement numerical computation;.

(4) Experience in developing source codes (Python and/or Fortran), and in use with (V)UMAT for software package ABAQUS, as well as SCIKIT-LEARN, TENSORFLOW;

(5) Good in English communication and technical writing.

To apply

Please send your CV to lihua@ntu.edu.sg

Contact

Hua LI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Mechanical & Aerospace Engineering, NTU, Singapore 639798

E-mail: lihua@ntu.edu.sg

Tel: (+65) 6790 4953

http://www.ntu.edu.sg/home/LiHua/

http://research.ntu.edu.sg/expertise/academicprofile/Pages/StaffProfile.

Attachment: PostDoc_atNTU-SG_Recruitment_Ad_July2019.pdf

  [返回本期目录栏]

 

Postdoctoral positions at University of Illinois Chicago

There exist positions for postdoctoral students in th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UIC) in the areas of a) computational solid mechanics and b) experimental methods including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s,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The ideal candidate for computational solid mechanics position should have stong background in numerical simulations (e.g. FEA and MD) as well as computer programming. Previous extensive background in working with soft tissues such as cartilage and tendons among others are required for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position.

To apply, please send CV with a brief cover letter to hatami@uic.edu and put "Postdoc Application" in the subject line.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学术期刊

-------------------------------------------

 

 

《力学与实践》

2019年第41卷第3期

 

自然基矢量的协变导数与广义协变性思想的演进

 殷雅俊

基础谐波激励单侧约束简支梁系统的动力学特征分析

 周岩, 肖世富

制样方法对初始各向异性砂土三轴剪切力学特性 的影响研究

 罗强, 李晓磊, 马可栓, 王忠涛

砂土类材料离散元细观参数的自动识别

 崔洋洋, 张军徽, 佟安, 武娜

基础力学课程教材及教学体系分析(一)——国内基础力学教材基本情况简述

 叶志明, 李俊峰, 王世斌, 吴志强, 陈立群, 杨骁, 武建华, 黄毅

谈谈实验与观察

 武际可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力学进展

力学学报

计算力学学报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科学美国人》评出2019年十大突破性技术

(摘自科学网)

 

日前,著名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公布了2019年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榜上有名的既有“高深莫测”的新型核反应堆和DNA存储,也有“平易近人”的新型肥料和食品包装。科技日报记者梳理后发现,这十大技术可分为清洁环境、革新能源、促进健康、便捷生活与颠覆创新五个大类。

清洁环境类技术

可生物降解塑料和智能肥料技术能够使环境更清洁。

塑料垃圾不仅能在环境中存在数百年,还会释放有毒化合物。之前以玉米、甘蔗或废油脂为原料生产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性能难以与普通塑料相比。现在,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芬兰梅特根生物技术公司等正在研究使用低成本离子溶剂和生物酶处理纤维素或木质素,生产新型可生物降解塑料,有望助力解决塑料垃圾问题。

农用肥料中的氮会在大气中形成温室气体,磷则进入河流,引发藻类等生物过度生长。海法集团和ICL特种肥料等公司利用先进的材料和制造技术,改进胶囊类缓释肥料外壳,使其成为“智能肥料”,能根据土壤温度、酸度或养分改变释放率。相比需要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和大量传感器的所谓“精确农业”,这种方式更易推广。

革新能源类技术

新型核能和大规模储能技术有望带来新的能源革命。

现有的商业核反应堆使用的几乎都是将铀芯堆积在锆合金内的核燃料棒。如果锆过热,它会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并爆炸,这一问题导致了美国三岛和日本福岛的核事故。正在研制的“第四代”核反应堆将用液态钠或熔盐代替水来传递热量,避免产生氢气。美国则提出建设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以提高安全性。新型燃料和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有望带来核电复兴。。

风能和太阳能是主要的可再生能源,但需要大规模的储能技术存储“备用能量”,以便在晚上或无风的时候使用。之前,抽水蓄能和锂电池是主要的储能方式,分别存在成本高和储能时间短的缺点。美、韩、中、日等国正在研制大型流电池和氢燃料电池,有望解决上述问题。

促进健康类技术

治疗癌症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新靶点、先进的食品跟踪和包装技术能使人类更健康。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名为“本质无序蛋白”(IDP)的特殊蛋白质,一旦其不能正常工作,就会导致癌症或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科学家对IDP的研究愈发深入,工业界开始关注以IDP为靶点的治疗方法。IDP、Graffinity、Cantabio等制药公司都在研究相关药物,为治疗癌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疾病带来新的手段。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6亿人食物中毒,其中42万人死亡。新技术能够有效缓解这一问题。IBM公司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云平台IBM Food Trust能够帮助食品行业快速溯源有毒食品,而TimeStrip UK和Vitsab International等企业研制的带有传感器的食物标签,能够帮助人们确定食品是否在适当的温度下储存和是否开始变质。

便利生活类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使工程师能够将心理和神经科学转化为算法,让机器人能够识别声音、手势、眼神和情绪等以适应人们的需要。Softbank Robotics开发的人形机器人Pepper足以识别人脸和基本情感,并通过“胸部”的触摸屏对话,已经用来提供酒店登记、机场客户服务,担当购物助理等。此外,越来越智能的治疗机器人和玩具机器人,对老年人和孩子也很有吸引力。

远程协同呈现技术能够使不同地点的人克服空间的隔阂近距离接触。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及5G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可能。“X大奖”基金会已经发起了1000万美元的“ANA阿凡达”大奖赛,旨在“将人的感觉、行动和存在实时传送到一个遥远的位置,从而带来一个更为紧密的世界”。微软等公司也在进行相关研究。未来3—5年内,远程协同呈现技术将迎来突破。

颠覆创新类技术

以金属为材料的微型透镜和以DNA为载体的数据存储技术是榜单中最具颠覆性的技术创新。

一想到镜头材料,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玻璃,谁能想到金属?但传统的玻璃切割和玻璃弯曲技术很难制造出微型透镜,这限制了光学产品的小型化。现在,科学家使用金属替代玻璃制造透镜,并且发现金属透镜无需分层就能消除色差,在解决散光等导致图像失真和模糊的像差问题上也有所突破。金属透镜使设计、制造微型光学器件成为可能。

人类正面临严重的数据存储问题。到2020年,全球每年需要4180亿个1TB容量的硬盘才能容纳全部数据。相比之下,一个边长约1米的DNA立方体就足以容纳等量数据。事实上,DNA数据存储技术并不遥远。2017年,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将一只手的图像记录到了大肠杆菌的基因组中。华盛顿大学和微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个完全自动化的系统,用于编写、存储和读取DNA编码的数据。

       [返回本期目录栏]

倾力构建我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摘自科学网)

 

当前,尽管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已逐步完善。然而,我国科技创新体系面临较为严重的内部问题以及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滞后等问题。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从体制机制优化入手,以“新型举国体制+市场竞争”构建我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推动全球产业链发生深刻调整。新形势下,应着力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推动我国积极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和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稳固和提升我国产业链在全球的中心位置。

我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面临的不足

一是基础研究重视不足。我国基础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突出表现在,我国从事基础研究的工作人员不少是从美欧等发达国家留学归来,所从事的研究大多倾向于跟随模仿,缺乏重大原创性科学理论和科学思想。同时,也缺乏符合科学精神的创新生态,长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才队伍不够稳定,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以政府资金为主,占比达90%。世界500强企业大多都设有基础研究部门,但目前我国企业投入基础研究较少。比如,我国95%的芯片仍依赖进口,尚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位置。

二是成果转化效果不够显著。2008年以来,虽然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重视研发投入,但调研发现,有不少科研人员疏于基础研究,偏重于在市场做成果转化,赚取经济利益。也有企业反映,我国现有的成果转化较为混乱,研发力量不够集中,甚至出现政府和社会投入资金较多却未取得良好效果的现象。

二是成果转化效果不够显著。2008年以来,虽然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重视研发投入,但调研发现,有不少科研人员疏于基础研究,偏重于在市场做成果转化,赚取经济利益。也有企业反映,我国现有的成果转化较为混乱,研发力量不够集中,甚至出现政府和社会投入资金较多却未取得良好效果的现象。

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是体制机制

一是缺乏内部分工与协调。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但其发展面临自身不充分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基础研究是我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最大短板,制约了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整体发展。科技成果转化阶段仍处在市场化改革起步阶段,社会创新环境对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不能提供有效支持。科技创新体系自身分工不够合理,相互脱节,导致科技投入与产出流程不顺畅,甚至出现“打乱仗”的现象。

二是在科研管理过程中,行政化管理情况较为明显,放管服改革后的创新生态体系尚未建成。目前,科研人员仍会遇到财务、人事管理等方面的束缚。比如,现行的财务制度使科研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处理财务报销等事宜,国际人才交流受限的情况也较多。上述情况,对于发挥科研人员的自主性以及积极性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是科技评价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两者契合度差距越来越大。尽管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科技评价改革,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科技评价体系,然而目前我国的科技评价现状特别是职称职务晋升“唯论文”倾向仍然严重;在自然科学的成果评价中,存在唯“最具话语权”是瞻的倾向,不仅不符合科学发展需要的证伪精神,也给年轻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造成了一定阻碍。

以“新型举国体制+市场竞争”构建我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一是构建各就其位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国家队+地方队+企业队”的全链条创新网络。应由国家主导基础研究,建设一批一流的科研院所、大学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大长期持续投入,集中力量在基础应用研究及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各级地方政府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除了要做好金融支持、人才支持等工作外,更要学习先进经验,避免政府不当干预。高科技企业可以学习华为等先进经验,构建“市场+技术创新+富有正向激励的分配”的现代管理制度,激发创新活力。加强风险投资发展,推进成果有效转化。最终,在全国逐步形成对科技发展持续关注的良好局面。

二是弘扬科学精神,打造一流科研人才队伍。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首先,要加大国内人才的培养。我国技术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在培养人才上有难度,尤其要注重引进国际人才,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加强基础教育,培养创新意识,着力打造一批一流高校、培育一流人才;在我国已处于世界领先的技术领域加强传帮带力度,形成试错机制鼓励科研人才创新,在实践中培育本土人才。其次,大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应选对人、选准问题开展研究,并为人才提供持续稳定的环境,使其能够长期潜心研究,避免浮躁。此外,学术研究要做到平等交流,注意解决学术圈固化等问题。

三是创新科研管理制度,释放研发活力。打破传统僵化的科研管理制度,试行职务发明实行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办法,探索实施科技创新“包干制”改革,改革滞后的科研院所人事、财务制度,科技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落实知识产权保护,释放活力。推动行政性的放管服变成法治化的放管服,构建支撑放管服的诚信体系,做到“靠谱者”给钱,“不靠谱者”不给钱。应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加强对有权分配科研资源相关工作人员的监督管理。

四是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以创新质量、产业贡献、社会效益为导向,根据不同学科、研究领域以及创新链不同环节科技人员的岗位特点,分别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构建科技创新分类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制定有利于专注研发、潜心研究的科研人员发展的评价办法,有利于成果转化的评价办法。

五是运用产业链思维,加强与发达国家科技生态体系的“咬合”。全球产业链正在深度调整,必将形成新的融合,由此,我国应在产业链变化的基础上,加强构建跨境创新网络,尤其是通过加大国际一流创新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使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生态体系加强“咬合”,实现成功构建我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美好愿景。

五是运用产业链思维,加强与发达国家科技生态体系的“咬合”。全球产业链正在深度调整,必将形成新的融合,由此,我国应在产业链变化的基础上,加强构建跨境创新网络,尤其是通过加大国际一流创新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使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生态体系加强“咬合”,实现成功构建我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美好愿景。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