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47卷,第5期,2019年9月10日
编辑组:http://jsstam.org.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jsstam.org.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jsstam.org.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由江苏省力学学会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主办。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 新闻报道
中科院与德国国立科学院联合举办第一届双边研讨会并发布《北京宣言》
◆ 学术会议
第十二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12)征文通知(第二轮)
Funded PhD position on Computational/Experimental Materials Discovery in Energy Storage Devices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
网络精华
◆ 友情链接
=======================================================================================
新闻报道
-------------------------------------------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2019年8月26日,中国力学大会-2019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幕。会议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指导,由中国力学学会和浙江大学共同主办和承办,全国30余家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参与协办。480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郑晓静主持。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杨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董国轩、浙江大学副校长严建华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出席大会开幕式的嘉宾还有近20名两院院士和中国力学学会现任副理事长和秘书长等。
杨卫理事长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力学学会的初心是沿着钱学森先生、周培源先生、钱伟长先生、郭永怀先生所倡议的,以力学的发展推动技术科学和数理科学的发展;中国力学学会的使命是在中国力学学会建会80周年之际,把我国建设成为力学强国。他呼吁全国力学科技工作者,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敢为人先的志向,敢啃硬骨头的闯劲儿,向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根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将2019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予以公布。
大会开幕式上颁发了第二届钱学森力学奖,第十一届周培源力学奖,第四届、第五届中国力学学会科学技术奖,第十六届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2017、2018年度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以及第十二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奖等。
本次大会为期3天,将进行8个大会特邀报告、400余个分会场报告、3000余个专题研讨会报告和墙报,另外还设有力学实验设备、软硬件和出版物展览等活动。大会交流内容广泛,涉及领域众多,专家云集,将是一场丰富多彩的力学学术盛宴。各项议程持续至8月28日结束。
中国力学大会自2005年创办,每两年召开一次,其宗旨是成为力学工作者了解国际学科前沿的窗口,成为力学与工程实际结合的桥梁,成为不同学科研究人员交流的纽带,成为青年力学工作者展示风采的舞台。
(摘自新华网)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工作座谈会强调
更大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潜能
为青年人才成长创造更好环境
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 9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工作座谈会。
座谈会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要负责人汇报了“杰青”基金事业发展有关情况,丁仲礼、薛其坤、周琪、严纯华、王梅祥、丁奎岭、卢柯、袁亚湘等8位基金资助获得者代表发了言。李克强与大家深入交流,回应他们的关切。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重大科技创新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互推动,新动能快速成长有力支撑了经济增长和就业。创新决胜未来,人才关乎成败。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更大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大力攻坚克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
李克强指出,基础研究决定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卡脖子”问题根子在基础研究薄弱。要面向未来,瞄准我国创新发展的关键制约,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做扎实,使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站得住、站得稳、有根基。基础研究领域科研人员要立这个大志。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杰青”基金在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和源头创新能力上要发挥更大作用。
李克强说,科技创新突破需要广大科研人员心无旁骛,脚踏实地奋斗。创新成果往往不是计划出来的,政府要为科研人员自由探索营造宽松环境。要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破除对科研人员的束缚,加快完善科研项目管理评价、收益分配等制度,年内推动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落地。“杰青”基金要打造改革“试验田”,发挥示范作用,向青年人倾斜,让更多更年轻的人受益,大幅提高“杰青”基金间接费特别是“人头费”比例,探索建立青年科研人员自主合理使用经费承诺制,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要开辟绿色通道。
李克强指出,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尊重科研规律,遵守科学伦理,既鼓励奇思妙想,又力戒浮躁、坚持严谨求实。探索把“杰青”基金当作国家“风投基金”来使用,既促进创新,又宽容失败,激励更多科技人员特别是青年人才勇闯科研“无人区”,催生更多科技“奇果异香”,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孙春兰、刘鹤、肖捷、何立峰参加上述活动。
中科院与德国国立科学院联合举办第一届双边研讨会并发布《北京宣言》
(摘自中国科学院网站)
9月9日,由中国科学院与德国国立科学院(Leopoldina)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双边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开幕。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德国国立科学院院长Jorg Hacker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和Klaus von Klitzing围绕“科学与未来”主题分别作了主旨报告。开幕式上,白春礼和Jorg Hacker代表两国科学院共同签署并发布了《北京宣言》,共同倡议加强基础研究并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
白春礼在致辞中指出,科技史上许多伟大发明都来自基础研究的突破。当今世界,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以及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更需要汇集全人类的智慧和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促进科学进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国际合作也将发挥重要作用。Jorg Hacker祝贺中科院成立七十周年,并表示,基础研究的发展源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也要求我们打破思维的限制。基础研究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出现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有助于解决当今社会的共性问题。
《北京宣言》提出,加强基础研究、促进科学进步是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全球性挑战的关键所在。中科院和德国国立科学院共同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加深对科学与基础研究重要性的认识,二是推进协同而负责的科学研究,三是为科学进步创造鼓励的环境。两国科学院承诺,积极向公众宣传科学和基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以“科学面向未来”为主题,举办系列专题活动,促进青年科学家的成长;加强两院合作,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知识基础。
此次会议由两国科学院共同倡议召开,主题为“科学与未来:一切源于基础研究”。德国驻华大使Clemens von Goetze出席开幕式,会议由中科院副院长张涛主持。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德国马普学会副主席Ferdi Schüth、欧洲核子组织前主任Rolf-Dieter Heuer以及中科院院士林惠民、周琪、姚檀栋、潘建伟等众多中德顶尖科学家将作大会报告。会议开始前,双边还举办了青年科学家论坛,两国共36位青年学者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并与顶尖科学家进行了交流。
========================================================================
学术会议
-----------------------------------------
第十二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12)征文通知(第二轮)
为促进计算力学学科的学术交流,推动计算力学学科的发展,经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2018年11月南昌工作会议讨论决定:第十二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12)将于2019年11月15日—11月18日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由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和江苏省力学学会主办,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长江科学院、海军工程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省力学学会及武汉市力学学会等单位承办。
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已有34年的历史,已成功主办了十一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为南方地区乃至全国的计算力学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计算力学事业繁荣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组织机构
(一)大会主席:章 青、刘泉声
(二)大会顾问委员会:(拼音排序)
程赫明 陈 虬 关富玲 郭乙木 洪晓林 胡时胜 蒋 桐
刘东常 龙述尧 罗 恩 秦 荣 苏先樾 王敏中 王鑫伟
王秀喜 韦树英 武际可 姚振汉 叶梅新 于建华 袁明武
赵锡钱 周鸿钧 周瑞忠 朱以文 卓家寿
(三)大会学术委员会
主 任:卓家寿
主 任:卓家寿
包 云 白新理 蔡元奇 曹 伟 陈建兵 陈 文 董世明
冯志强 高丹盈 高 峰 高效伟 苟晓凡 古 滨 郭 然
郭小明 韩 旭 郝志明 康国政 乐金朝 林绍忠 凌道盛
刘立胜 刘占芳 鹿晓阳 孟闻远 莫 军 牛忠荣 彭向和
钱 勤 屈本宁 沈火明 苏 成 唐 山 陶伟明 田 斌
万德成 万 玲 王东东 王复明 王振波 魏泳涛 吴锤结
吴恒安 吴开成 肖建春 许金泉 严 波 晏石林 燕柳斌
杨海霞 杨绿峰 姚国文 姚林泉 于广明 曾 云 曾 忠
赵 军 张立翔 章 青 章定国 郑 耀 周焕林
(四)大会组织委员会
主 任:邬 萱、蔡元奇、胡 衡
委 员:(拼音排序)
蔡守宇 蔡迎春 曹 亮 陈爱玖 陈莘莘 陈在铁 程长征
程占起 楚锡华 范存新 法冠喆 耿 铁 郭 力 侯立军
侯淑娟 胡 衡 胡德安 黄 丹 黄 明 柯敏勇 梁 斌
李 军 李 泽 刘建秀 刘卫群 卿 海 邵卫云 苏志敏
孙利民 孙玉周 王惠民 王 磊 王 辉 王莉华 沈泳星
夏海廷 夏晓舟 杨 洋 杨邦成 钟燕辉 张作启 朱炳麒
二、征文内容
计算力学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模型;
多场耦合问题建模与分析
·Prof. Fei You,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China
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计算;
多尺度建模与计算;
计算流体力学与流固耦合
计算力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复合材料、智能材料及其结构体系的数值方法;
大规模复杂结构的数值仿真研究与求解技术;
含陷材料的力学演化规律与数值计算;
结构优化与CAE;
工程随机力学计算方法及工程结构的可靠性安全评估;
各类非线性问题的研究与应用;
多体系统复杂动力学问题与运动稳定性以及动力稳定性的研究;
各类工程中的施工力学、工艺力学问题研究和应用;
地下空间开发的力学分析;
道路与桥梁工程的力学分析;
道路与桥梁工程的力学分析;
智能计算力学;
纳微米计算力学;
并行计算;
其它的计算力学问题。
三、 注意事项; 1. 欢迎高校、科研院所、工矿企业等单位的广大力学工作者、研究生以上述主题撰写学术论文、踊跃投稿,特别欢迎与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以工程实际中的计算力学问题为研究内容的学术论文。2. 本届大会将在会前组织编辑电子版论文摘要文集,要求作者提交论文摘要(电子版),论文适用语言为中文或英文,鼓励提交不少于4页的中英文论文。应征论文摘要应在500字左右,并于2019年9月30日前在会议网站在线投稿(详见7)。在发送论文摘要和论文全文时,请同时发送电子版会议回执(见附件一),请提供论文联系作者的通讯地址、工作单位、邮政编码、电子邮箱等通讯信息。应征论文摘要经大会秘书处组织评审后,以电子邮件的方式通知作者本人录用情况。
注:(1)投稿格式请参考“固体力学学报”或“重庆大学学报”投稿格式(请从相应的学报网站上下载);
(2)希望在“固体力学学报”(英文)和”Composite Structures”发表的论文请同时提供英文全文。
4. 为了激发青年计算力学工作者的学术创新热情,本次学术会议期间将对参加会议的青年学者和在校学生评选优秀学术论文奖,并在大会上进行颁奖。拟参加优秀论文评选者,请在回执中注明,10月15日前提交论文全文,并到会参加交流。
5. 会议联系人
邬 萱 Email:jslxxh@163.com Tel:025-83786951(o), 13601580850
楚锡华 Email:chuxh@whu.edu.cn Tel:15827103589
刘 辉 Email:h.liu@whu.edu.cn Tel:15207108241
6. SCCM-12会议网站:http://www.sccm2019.cn/。大会信息及有关通知、表格下载,论文提交等请登录网站。
7. 本次大会所有信息,如:论文录用、会议提醒等均通过电子邮件方式传递,请作者关注自己的信箱,收到有关信息请及时回复,以免延误。
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
江苏省力学学会(代章)
==========================================================================
招生招聘
-------------------------------------------
Funded PhD position on Computational/Experimental Materials Discovery in Energy Storage Devices
Context
A fully funded PhD position is open immediately at the Faculty of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MSFEA) at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 (AUB) for outstanding candidates in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materials discovery for application at energy storage devices such engineering novel energy materials into high-energy rechargeable batteries. We are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candidates who demonstrate strong numerical skills combined with hands on electrochemical expertise.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 must have a MSc.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or equivalent on the relevant to the modeling of materials. The evidence of previous high quality scholarly output is a plus. Salary is competitive and will be commensurate with the candidate’s qualifications and experience.
The prospective candidate is required to submit a Curriculum Vitae (including a list of publications) via email at aryanfar@caltech.edu. Comments and questions are also encouraged to be forward to the same email address.
Sincerely,
Dr. Asghar Aryanfar
Attachment: TheseRuptureComposites.pdf
Description
(1) Machine learning enhanced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for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of advanced materials;
(2) Supervision of undergraduate/postgraduate students.
Job requirements
(1) PhD degree in Mechanical/Computer/Material Science or related fields;
(2) Strong background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or solid/fluid mechanics, machine learning, and modeling of materials;
(3) Analytical and independent problem solving skill, and ability to develop theoretical models and implement numerical computation;
(4) Experience in developing source codes (Python and/or Fortran), and in use with (V)UMAT for software package ABAQUS, as well as SCIKIT-LEARN, TENSORFLOW;
(5) Good in English communication and technical writing.
To apply
Please send your CV to lihua@ntu.edu.sg
Contact
Hua LI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Mechanical & Aerospace Engineering, NTU, Singapore 639798
E-mail: lihua@ntu.edu.sg
Tel: (+65) 6790 4953
http://www.ntu.edu.sg/home/LiHua/
http://www.ntu.edu.sg/home/LiHua/
Tel: (+65) 6790 4953
Tel: (+65) 6790 4953
Attachment:PostDoc_atNTU-SG_Recruitment_Ad_July2019.pdf
-------------------------------------------
==========================================================================
学术期刊
-------------------------------------------
2019年第41卷第4期
全栋梁, 时光辉, 关成启, 王健, 罗俊航, 宋锋, 王博, 高彤, 朱继宏, 张卫红
胡腾戈, 武迪
朱晓军,李锋,欧东斌,陈连忠,周凯
杨柳,赵逸清,蒋荣敏, 张旭辉,鲁晓兵
孙云,董晓龙 ,李世荣
尤明庆
-------------------------------------------
========================================================================
网络精华
-----------------------------------------
中国巨变下科学家的创新之路
(摘自科学网)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记者喻菲 李宓 全晓书)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利用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获得世界上迄今最精确高能电子宇宙线能谱……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日组织的“外媒记者走进中国科学院”活动上,中科院副院长侯建国向众多外国媒体记者表示,中国科学家近年来不断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也在为全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这些科学研究不仅有利于中国,也造福于世界;而这些科学成果背后的中国科学家和中国科学院,既是中国巨变的亲历者,也是中国发展的推动者。
成长,中科院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
1949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个月后,中国科学院诞生了,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新中国第一位理学博士、第一位工学博士、第一位女博士、第一位双学位博士都是从中科院走出来的。
根据此前发布的“自然”指数数据,从2012年开始,中科院已连续7年位列该排行榜全球第一,保持着高水平科学论文的发表。
侯建国说,中科院历来重视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配合“一带一路”和“率先行动”等重大决策部署,布局实施了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海外科教中心建设、国际伙伴计划、国际人才计划、“一带一路”科技合作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重大举措。
中科院已在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地区创建了10个海外科教合作中心。率先实现中国科技“走出去”并“站得住”,与所在国在科技合作方面实现深度融合,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技普惠成果一同助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初心,回祖国拓展基础研究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周琪回忆起童年时代,满大街都能见到这样的海报——“我们爱科学”。“那个年代,我们最大的梦想是当个科学家。”
1998年周琪博士毕业后前往法国深造,在法国生活近四年后又举家回到中国。刚回国的时候工作条件非常简陋。很多国外同行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要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到中国。
“我很认同这句话,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作为科学家,我不仅想从事科学研究,也希望为祖国做贡献。而且我从不相信,科学只能靠大而豪华的平台才能做出来,科学研究主要在人、在思想。”
参观周琪团队的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外媒记者们发现,实验室在今天依然不算“豪华”,一些周琪十多年前从国外带回来的设备还在使用。
然而在这样简朴的实验条件下,诞生出了一项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就:在国际首次获得体细胞克隆大鼠、首次证明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发育全能性;创建多种新型的干细胞系;实现小鼠同性生殖等;建立国内首家临床级胚胎干细胞库,领导启动国际首批胚胎干细胞来源的功能细胞的临床治疗(帕金森氏病)研究,领导制定和发布中国首个干细胞通用标准等。
周琪在与记者们交流时谈到,有些人只愿意花最少的精力获得最大的利益,这样是什么都做不好的,科学家必须攻坚克难。
此外,在创意产出领域排名第12,中国的优势在于“无形资产”分支,并在本国人工业品外观设计数量、本国人商标数量及高技术出口净额和创意产品出口这几项上位居前列。
“对于科学家而言,责任只有一个:探索未知。在干细胞再生这个领域,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做,我们希望在没有路的情况下走出一条路来。真正能走远的科学研究一定是自主创新的开放,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和周琪一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中科院院士高福也曾在国外留学。在英美生活了十多年后,高福回到中国工作,他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让国家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经济上的进步需要科学的进一步发展。”高福说。
他向外媒记者介绍,其实验室的工作专注于病毒跨种间传播机制研究,例如禽流感病毒是如何感染人类的;来源于蝙蝠的SARS和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完全是动物源性病毒,为什么也会感染人类。
高福团队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阐明了H5N1、H7N98、H10N8等可以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的分子机制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分子机制。目前该团队正在研究各种病毒的中和抗体,包括寨卡病毒、裂谷热病毒和黄热病病毒。
Wunsch—Vincent提到,“相对于产出,中国应该更关注基础设施、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而且教育模块也需要加强。”
“如果我一直在英国或者美国工作,也许能成为某个小领域的专家。但是在中国,我可以选择一个大的领域,现在就同时在做病毒学和免疫学研究,更重要的是我还做了很多管理工作。”高福说。
“如果我一直在英国或者美国工作,也许能成为某个小领域的专家。但是在中国,我可以选择一个大的领域,现在就同时在做病毒学和免疫学研究,更重要的是我还做了很多管理工作。”高福说。
“因为中国的开放政策,在中国工作,特别是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科研人员会获得一个很好的与世界其他国家交流的机会。”高福说。
我们未来的规划依然是做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保持探索未知的勇气。”周琪说。
巨变,为新问题寻找新方案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发生了沧桑巨变。新时代的中国科学家正在为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而不断创新,寻找科学应对之策。
从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到2015年中国全面二孩政策出台,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中国人口与生育政策经历了历史性调整。
从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到2015年中国全面二孩政策出台,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中国人口与生育政策经历了历史性调整。
她向前来参观的外媒记者介绍,其实验室目前主要研究胎盘的发育。“我给自己职业生涯设定的目标是,研究清楚人的胎盘是如何形成的,人的不同细胞类型如何汇集成胎盘的功能,胎盘功能异常对胎儿的影响,胎盘干细胞是否能在临床治疗疾病等问题。”
面对2018年开始在中国蔓延的非洲猪瘟,34岁的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施一介绍,中科院正在规划非洲猪瘟相关研究。
非洲猪瘟并非新的病毒。由于之前仅有少数国家受到非洲猪瘟的困扰,科学界对它的研究还很肤浅,所以发现100多年了,还没有研制出特别有效的疫苗。
“我们希望对非洲猪瘟开展病理性研究。鉴于病毒会在流行中进一步发生变异,我们更要做好长期攻坚的准备,开展更多基础性研究。”施一说。
施一也是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8年12月这个重点实验室成立时只有大约50人,目前已发展到300多人。实验室里最年轻的研究员只有32岁。日益壮大的科研力量让这个实验室能与国际同行一起进行世界最前沿的微生物与免疫学研究。
中国不断改善的科研环境不但唤回海外学子,也吸引了大批外国科学家到中国开展科学研究。
来自喀麦隆的阿诺德在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已经进行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希望能找到针对中东呼吸综合征、SARS等冠状病毒的抗体。
“对那些想成为优秀研究人员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棒的实验室。” 阿诺德说。
而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干细胞再生与代谢研究组组长黄仕强来自新加坡。他说,新加坡的科研经费比他刚到中科院时多一些,但与这边团队成员合作起来更有志同道合的感觉。
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伟说:“我们跟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科学家没什么大的不同,我们都对自然界的生命感到好奇,希望我们的研究能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青托工程:让拔尖“青稞”步入成长快车道
(摘自科学网)
不唯论文、不唯职称、不唯学历、不唯奖项、不唯“帽子”,“小同行遴选、大平台托举、精准化培养、多样化发展”……说起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以下简称青托工程),很多业内人士都向记者竖起了大拇指。
青年科研人员也被称为“青稞”,没“帽子”、职称低、论文也不多,单枪匹马很难申请到研究资助。“感谢青托工程,在我科研起步阶段,最困难、青黄不接的时候给予我资助,给我打了一针强心剂。”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副教授牛丽娜与青托工程有着别样的感情。
近几年,给科研人员“松绑”,让科研人员从繁杂的报表、检查中解放出来在科技界呼声很高。“事实上,早在《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印发前,青托工程就是这么做的,‘多为青年人才提供支持,少为青年人才添麻烦’一直是我们秉承的原则。”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刘兴平说。
刘兴平介绍,青托工程自2015年启动,每年评选一批全国学会或学会联合体,并通过他们遴选一批32岁以下有潜质的青年科技人才被托举人,给予每人每年15万元、连续3年的资助。
聚焦扶持“小人物”,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提供“第一块踏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陈运泰等一致认为,青托工程准确抓住当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32岁左右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正处于科研摸索期和起步期,用3年的时间对他们进行稳定的资助和培养,更有利于青年科技工作者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更有利于原创性科技成果的培育。
“活”“多”“新”是青托工程的特点。刘兴平表示,首先是遴选机制“活”,不看论文和资历,通过专业委员会推荐或青年科技工作者自荐,至少须经过3位同行专家评议并同意后方可推荐,发挥他们“慧眼识才”的作用;其次是托举方式“多”,除了工作经费支持外,还为被托举人配备1—3名有院士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有针对性制定托举方案,指点迷津;再就是考核方式“新”。经费使用灵活,要求专款专人专用,除有关规定不能使用的情况外,对于经费如何分配利用由被托举人根据科研需要自主决定。同时充分尊重科研规律,不要求被托举人提出科研成果方面的承诺。
确实,在这方面,清华大学材料学院青年教师马静深有体会。在她看来,与其他项目显著不同的是,青托工程不限制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目标,不设定量的考核指标,支持自主选题和设计。
更难得的是,孙家栋、郑哲敏、钱七虎等很多知名院士专家主动参与青托工程的各个环节,言传身教助力青年人才成长。如张福泽院士以自己破解衡量飞机寿命世界性难题为例,鼓励青年人才敢于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取得原创成果。
“活”“多”“新”是青托工程的特点。刘兴平表示,首先是遴选机制“活”,不看论文和资历,通过专业委员会推荐或青年科技工作者自荐,至少须经过3位同行专家评议并同意后方可推荐,发挥他们“慧眼识才”的作用;其次是托举方式“多”,除了工作经费支持外,还为被托举人配备1—3名有院士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有针对性制定托举方案,指点迷津;再就是考核方式“新”。经费使用灵活,要求专款专人专用,除有关规定不能使用的情况外,对于经费如何分配利用由被托举人根据科研需要自主决定。同时充分尊重科研规律,不要求被托举人提出科研成果方面的承诺。
“尤其是近来,为进一步把科研工作者从繁琐的填表等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我们建立了项目的跟踪服务平台,日常的一些工作开展只需网络简单填报即可。”刘兴平说。
成效有目共睹。截至目前,青托工程累计选拔培养了1051名青年人才,一批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如牛丽娜,在骨、牙等硬组织缺损修复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胶原内硅化及杂化,构建了具有良好生物学性能及机械性能的矿化胶原材料,填补了国内外空白;钢铁研究总院高温所高级工程师毕中南、上海大学副教授王江等参与大飞机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高温合金材料、磁场控制增材制造等研究上取得突破。
托举工作仍在继续。“今年10月,我们将启动第五届青托工程申报项目,计划遴选300—400名青年人才,重点关注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卡脖子技术等方面潜心研究,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刘兴平说。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