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47卷,第6期,2019年9月25日
编辑组:http://jsstam.org.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jsstam.org.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jsstam.org.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由江苏省力学学会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主办。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 新闻报道
◆ 学术会议
The Third Workshop on Recent Progress of the Scaled Boundary Finite Element Method (SBFEM2019)
◆ 招生招聘Excellent post-doc opportunity: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Two Phd positions for 2020 Spring or Fall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UTSA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
网络精华
◆ 友情链接
=======================================================================================
新闻报道
-------------------------------------------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9月21日,“长三角力学共同体”成立大会在南京市江北新区举行,300多位来自长三角的力学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长三角力学共同体”成立这一重要时刻。
浙江省力学学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朱位秋,江苏省力学学会理事长、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唐洪武教授,安徽省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罗喜胜教授,上海市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交通大学教授薛雷平等长三角代表,江苏省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李政,江北新区科创局局长聂永军出席会议。会议由江苏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河海大学教授钱向东主持。
会上,朱位秋院士、唐洪武书记、李政部长、聂永军局长分别致辞,并和罗喜胜副校长、薛雷平教授共同启动仪式,“长三角力学共同体”正式成立。
“长三角力学共同体”将有助于实现一市三省力学学会的优势互补,并形成有机结合,在资源、信息、成果等方面建立共享平台,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科学普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区域合作。
今后,“长三角力学共同体”将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发挥学术团体的特点,以学术为龙头,带动其它各方面的合作和交流,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言献策、提供决策参考。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激发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创业热情,在新时代建设世界 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 才、科技领军人才,为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中作 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人生出彩搭建舞台,激励广大青年科技 工作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共 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决定开 展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推荐与评选工作。现将有关事项 通知如下:
一、奖项名额
本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不超过100名;由当届获奖者中产生中国 青年科技奖特别奖获奖者不超过10名。往届获奖者不重复授奖。
二、评选条件
(一)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 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遵纪守法,践行“爱国、创新 、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二)中国青年科技奖评选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的、创新性的成就和作出突出贡献 ;
2.在工程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的、创造性的成果和作出贡献,并有显 著应用成效;
3.在科学技术普及、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科技管理工作中取得突出 成绩,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三)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评选符合以下条件:
在科学研究或工程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或做出突出贡献、具有 较大发展潜力、堪为青年科学家伦理道德典范的优秀科技领军人才 。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男性候选人不超过40周岁(1979年1月 1日及以后出生),女性候选人不超过45周岁(1974年1月1日及以后 出生)。
三、推荐(提名)渠道和名额
(一)单位推荐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人力资 源社会保障厅(局)、科协、团委可共同推荐本地区候选人15名;
2.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可分别推荐候选人30名,科 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可分别推荐 候选人10名,中国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可分别推荐候选人5名, 其他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国务院直属机构可推荐候选人2名;
3.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可推荐军队系统候选人30名;
4.中国科协所属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推荐本学科领域候选 人2名,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可推荐候选人15名;
5.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机构可推荐本地区候选人5名;
6.各有关高校科协、企业科协可推荐候选人2名。
(二)专家提名
1.提名规则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作为提名专家。每位提名专家 可提名1名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候选人须获得3名或3名 以上提名专家提名方为有效。
2.责任与义务
(1)提名专家应承担提名、异议答复等责任,并对相关材料的真实 性和准确性负责;
(2)提名专家签署提名意见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
(三)注意事项
军队系统候选人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推荐,不得从其他渠道 推荐和提名;其他候选人均应通过上述推荐渠道产生。
四、推荐工作要求
(一)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原则,拓宽推荐渠道,严 格评选条件,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 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保证评选质量。
(二)人选推荐要注重向长期工作在科研与生产第一线和西部地区 艰苦行业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倾斜。被推荐人的科技成果应以在 国内做出的成果为主,被推荐人应为主要完成人或主要贡献者。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拟推荐的候选人 ,由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或人才工作领导机构统一汇总审核后推荐上 报。
(四)候选人推荐材料是中国青年科技奖评审的主要依据,应简明 扼要,要重点突出候选人的创新性成就和贡献。非学术性报纸刊物 的有关报道不作为证明材料。
(五)推荐单位和候选人要自觉恪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推荐材 料要客观、准确、完整,对于推荐材料填报不实的,实行“一票否 决”。如候选人被投诉,推荐单位及候选人所在单位应进行调查核 实并提供书面调查材料和结论性意见。
(六)候选人推荐材料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并由候选人所在单位出 具推荐材料非涉密的保密审查证明。材料违反保密规定的,取消被 推荐资格。
五、推荐材料报送要求
(一)电子材料报送要求
请各推荐单位根据分配的“推荐单位用户名、密码”登录中国青年 科技奖推荐和评审管理系统http://qwyc.cast.org.cn/,根据要求 组织候选人用“候选人注册密码”注册并登陆后填报电子材料,其 中包括《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推荐表》(见附件1)和有关附件 材料。“推荐单位用户名、密码,候选人注册密码”另行发送。
请于2019年10月31日前上传候选人电子材料。上传成功后,不能更 改。
(二)书面材料报送要求
候选人电子材料上传成功后,使用中国青年科技奖推荐及评审管理 系统打印书面材料,电子版材料与纸质材料须保持一致。
书面材料包括:
1.推荐情况报告1份。内容包括推荐人选产生方式、专家评审情况 、推荐单位评审组专家名单以及确定推荐的人选等。推荐情况报告 电子版通过中国青年科技奖推荐及评审管理系统上传。
推荐情况报告须加盖推荐单位公章,其中:中央和国家机关推荐的 ,加盖有关司局公章;地方推荐的,同时加盖党委组织部、人力资 源社会保障厅(局)、科协、团委公章;学术团体推荐的,加盖学 术团体公章。
2.《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推荐表》原件一式5份。推荐表中候 选人所在单位推荐意见中需对候选人政治表现、廉洁自律、道德品 行,以及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涉密情况出具明确意见;推荐单 位或提名专家推荐意见中需对候选人成就、贡献和学风道德作出评 价。
3.有关附件材料一份(装订成册)。包括:
(1)主要科技成果目录;
(2)公开发表的主要论文及专著(论文限3篇、专著限1本);
(3)论文、专著被他人引用的证明材料;
(4)技术鉴定证书及知识产权证明材料;
(5)技术应用证明材料;
(6)获得表彰奖励证明材料;
(7)其他成就和贡献证明材料
4.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
(三)书面材料报送时间、方式
请于2019年11月5日前将候选人书面材料报送至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 服务中心。材料可由推荐单位现场报送,现场报送材料时间为11月1 日至5日每天8:30—16:30;以快递方式邮寄的,请严格按照邮寄地 址信息填写,时间以当地邮戳为准,于11月5日前寄出,逾期无效。 除上述两种方式外,其他方式报送的材料原则上不予接收。因推荐 单位报送材料方式不符合要求造成报送材料逾期的,责任由推荐单 位承担。谢绝候选人本人报送材料。
六、组织领导
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联 合成立中国青年科技奖领导工作委员会,负责中国青年科技奖评选 表彰工作的组织领导,设立监督委员会,监督评审工作,对评审期 间收到的举报和投诉进行研究提出处理意见。中国科协负责组织实 施,成立领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评选表彰日常工作,办公室 设在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
各推荐渠道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构,高质量完 成中国青年科技奖推荐工作。
七、联系方式
(一)领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
联系人:范永健 宫 飞
联系电话:(010)68578091 68526144
(二)推荐材料接收单位
收件单位: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
联系人:高文洋 岳文彬
联系电话:(010)62165291 68586625
电子信箱:pjjlc@cast.org.cn
收件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中国科协综合业务楼西楼604
邮政编码:100081
中共中央组织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国科协 共青团中央
2019年9月20日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和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于7月26至29日在黑龙江省科学会堂召开。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110余位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会议开幕式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防技术研究院院长于光主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曹喜滨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张攀峰处长,会议主席、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绍普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予恕院士分别致开幕辞;哈尔滨工业大学黄文虎院士特别致信祝贺;南京理工大学芮筱亭院士、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刘子强总师、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李君龙总师、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李志总师、西南交通大学王开云教授、清华大学李亮教授、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黄领才总师、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谭春林总师等分别结合自身研究方向,为与会代表们做了精彩的大会特邀报告。
会议期间,哈尔滨工业大学张刚教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张鹏宇博士、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梁鲁博士、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方虹斌研究员、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赵治华副教授、天津大学丁千教授、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张舒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学与物理学院魏周超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侯磊副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立峰教授分别作会议邀请报告。会议的最后阶段,与会专家学者开展了热烈的圆桌讨论,各位正式代表踊跃发言,为本次会议的召开情况,并结合自己的个人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都发表了感想,进而为动力学与控制学科的建设献计献策。
本次会议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高长生教授、任辉教授、侯磊副教授和霍明英助理研究员负责具体组织安排。会议的召开为我国动力学与控制领域青年学者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平台。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2019年8月25-28日,第十九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会议在大连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高能量密度物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其应用专委会共同主办,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和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物理学院王友年教授担任大会执行主席,宋远红教授和王正汹教授任联合执行主席。
会议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元熙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王晓钢教授等十名知名学者做大会邀请报告。本次会议共设10个专题: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理论和数值模拟、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实验诊断、等离子体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离子体技术在航空航天及国防中的应用、等离子体技术在环境及能源中的应用、等离子体技术在生物医学及农业中的应用、低温等离子体数值模拟和实验诊断、高能量密度物理与惯性约束聚变等离子体、基础等离子体(尘埃、鞘层、波等)、气体放电与高电压技术。
本次会议首次设置了青年创新奖,经过个人申请以及专家评审,共选出了三位获得者,同时优秀海报奖颁奖评选出20位研究生获奖。本次会议注册总人数超过1000人,包含两院院士2人,参会人员来自国内外130多家单位。会议共接收报告近700篇,包括邀请报告82个,口头报告共170个,墙报展示400余张。
(摘自科学网网站)
记者从中国科协获悉,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于日前联合下发通知,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该计划以5年为周期,面向全国科技期刊系统构建支持体系,是迄今为止我国在科技期刊领域实施的力度最大、资金最多、范围最广的重大支持专项,旨在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该计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核心目标,围绕变革前沿强化前瞻布局,针对我国科技期刊在编辑、出版、传播、服务全产业链上的关键短板,系统构建支持体系,在项目设置、遴选方式、支持方式和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和创新。
在项目设置上,该计划强调系统施策,设立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高起点新刊、集群化试点以及建设国际化数字出版服务平台、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7个子项目,对单刊建设、刊群联动、平台托举、融合发展进行系统布局,力图多点支撑、多点协同发力。
在遴选方式上突出“以域选刊”,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瞄准国家创新发展关键领域和战略方向。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专家论证,分别提出支持现刊、布局新刊的优先建设领域作为遴选期刊的前置条件,优先支持基础研究领域、优势学科领域、战略前沿和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科技期刊做精做强。
在支持方式上突出精准发力。按照尖兵引领、梯次培育、试点先行、持续推进的总体思路,该计划打破“定额奖补”的传统做法,在领军期刊、重点期刊、集群试点项目中,探索采取一刊一策、一项一案的差异化支持方式,允许申报单位结合自身发展规划提出个性化经费需求,对办刊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建设规划明确的优秀办刊单位给予重点支持。
在项目管理上实施“管评分离”。为提高项目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该计划项目采取集中申报、分类评审,建立大数据监测、专家评审、第三方绩效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力求实现前、中、后全流程的科学管理。
-------------------------------------------
========================================================================
学术会议
-----------------------------------------
The Third Workshop on Recent Progress of the Scaled Boundary Finite Element Method (SBFEM2019)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November 29 - December 1, 2019.
Ningbo, Zhejiang, China
Organizer
Ningbo University (China)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Co-Organizer
Hohai University (China)
INTRODUCTION
Objectives
The scaled boundary finite element method (SBFEM)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a general-purpose numerical method since it was firstly proposed by Song and Wolf in 1996 for the solution of wave propagation problems. This method is semi-analytical and only the boundaries of the subdomains are discretized. Its advantages were firstly recognized for the modelling of problems involving unbounded media and singularities. Recently, a methodology for constructing arbitrary polygon/polyhedron elements for linear and nonlinear analyses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SBFEM. This development theoretically renders the range of application of the SBFEM as wide as that of the displacement-based finite element method. Toda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BFEM has been expanded to many other important fields in engineering, such as fluid mechanics, dam-reservoir- foundation interaction, electromagnetics, ultrasonic guided waves problem, fracture/damage problem, acoustics, seepage, electrostatics, linear and nonlinear geotechnical problems, sensitivity analysis and heat transfer, etc. However, great potential of the SBFEM in modelling 3D microstructures of concrete or composite materials, crack propagation, dynamic contact for cracks analysis, shell problems, dam- reservoir-foundation interaction, interaction of complex soil and pile foundation, large scale computing problem, fast mesh generation problem, moving boundary problems, etc. remains to be explored.
In order to summarize new developments, advance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scaled boundary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provide a floor for the mutual exchange of ideas on the SBFEM for the interested research all over the world, The First and Second Workshop on Recent Progress of the Scaled Boundary Finite Element Method (SBFEM2017 and SBFEM2018) have been successfully held in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on Nov. 5-7, 2017, and i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on Nov. 3-5, 2018, respectively. The third workshop (SBFEM2019) continuing the previous and successful workshops will be held in Ningbo University on Nov. 29 - Dec. 1, 2019.
Conference Topics
Over the years, research has refined the initial version of the method and one can identify the following salient topics under particularly intensive study:
· Solid and fracture mechanics
· Infinite domain problems
·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 Dam-reservoir-foundation interaction
· Heat transfer
· Shell structure analysis
· Combined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BFEM methodologies
· Computer implementation aspects
· Novel formulations and applications
Short Course
Fundamental and MATLAB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aled Boundary Finite Element Method, presented by Prof. Chongmin Song,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Australia.
COMMITEES
Conference Chairmen
· Dr. Zihua Zhang (Chairman), Ningbo University, China
· Prof. Gao Lin (Co-chairma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 Prof. Chongmin Song (Co-chairman),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Australia
Scientific Committee
· Prof. Chongmin Song,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Australia.
· Prof. Gao Lin,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ina.
· Prof. Haitian Yang,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ina.
· Prof. Degao Zou,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ina.
· Prof. Carolin Birk, Universit?t Duisburg-Essen, Germany.
· Prof. Chengbin Du, Hohai University, China.
· Prof. Zhenjun Yang,Zhejiang University,China.
· Prof. Shenshen Chen,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China.
· Dr. Ean Tat Ooi,Federation University,Australia.
Organizing Committee
· Dr. Jianbo Li,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ina.
· Dr. Zhiqiang Hu,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ina.
· Dr. Jun Liu,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ina.
· Dr. Hong Zhong,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Research,China.
· Dr Sundararajan Natarajan, Indian Institute ofTechnology-Madras, India
· Dr. Liguo Sun,Hohai University,China.
· Dr. Shouyan Jiang,Hohai University,China.
· Dr. Denghong Chen,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China.
· Dr. Yiqian He,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ina.
· Dr. Junyu Liu,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ina.
· Dr. Zihua Zhang,Ningbo University,China.
· Dr. Yichao Gao,Huaqiao University,China.
· Dr. Peng Zhang,Hohai University,China.
· Dr.Zejun Han,South China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ina.
· Dr. Lin Pang, China Railway Eryu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China.
· Dr. Zhenwen Zhang, Ningbo University, China.
· Dr. Xiaocun Zhang, Ningbo University, China.
· Dr. Chunheng Zhou, Ningbo University, China.
Conference Secretariat
Dr. Chunheng Zhou
School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China
E-mail: zhouchunheng@nbu.edu.cn
Mobile: +86 136 4660 0903
DATES AND FEES
Dates
Deadline for submitting abstract---Sept. 30, 2019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of abstracts---Oct. 15, 2019
Conference---Nov. 29-Nov. 30, 2019
SBFEM course for students and young researchers---Dec. 1, 2019
Fees
Regular Fee: 800 RMB
Student Fee: 400 RMB
Registration fees will include: Program, morning and afternoon coffee breaks, lunch and dinner.
Conference Venue
Ningbo University
No. 188 Fenghua Road, Jiangbei District, Ningbo, Zhejiang, China, 315211 Tourist Information: Ningbo is in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coastline of China and the southern wing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with an over-7000-years history. It is adjacent to Hangzhou and Shanghai connected by the longest sea-crossing bridge (Hangzhou Bay Bridge) in the world. It owns the biggest port (Ningbo-Zhoushan Port) in the world and the earliest private library building (Tianyi Pavilion) in China. It takes 2 hours from Shanghai to Ningbo, and 1 hour from Hangzhou to Ningbo by high-speed railway.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website: http://english.ningbo.gov.cn.
SHORT COURSE
Date & Time: Dec. 1, 2019, 9:00~12:00, 14:30~17:30
Speaker: Prof. Chongmin Song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This short course will present the fundamental theory and MATLAB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aled boundary finite element method (SBFEM) in the context of a generally applicable numerical method. The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are selected from Song (2018) “The Scaled Boundary Finite Element Method: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Implementation” Wiley, and include:
1.Basic formulations of the scaled boundary finite element method in two dimensions: scaled boundary coordinates and transformation, derivation of the scaled boundary finite element equation by virtual work principle, and element coefficient matrices
2.Solution of the scaled boundary finite element equation by eigenvalue decomposition: element stiffness, strain and stress field, and mass matrix.
3.Platypus – a MATLAB program for 2D linear st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using the scaled boundary finite element method
4.Automatic polygon mesh generation.
5. Modelling considerations in the scaled boundary finite element method. To fully benefit from the course, it is advisable to bring your own laptop with MATLAB installed.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面对高端制造、航天航空、海洋开发以及智能材料和结构等领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实验力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促进实验力学的发展,紧跟“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部署,加强国内力学与不同行业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经中国力学学会批准,定于2019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广州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背景下的实验力学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由广东工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承办。本次会议以邀请报告的形式邀请力学与其他领域专家学者交流力学实验方法、技术及实验平台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研讨实验力学新的研究方向,促进实验力学在重大工程和重大装备领域中的应用。
一、会议主题
1、复杂环境下的实验方法、技术和装置;
2、先进材料和结构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3、结构内部的测试方法和技术;
4、结构损伤识别与健康监测预警技术。
二、会议安排
11月29日14:00~18:00 报到
11月30日 大会邀请报告
12月1日 大湾区考察
12月2日 离会
三、报名方式
1、请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填写“广州会议回执表”(见附件),并在报名截止日期前用E-mail方式发至联系人;
2、报名截止日期:2019年10月1日。
四、联系人
郭永昌教授,手机:15915805955,电子邮箱:guoyc@gdut.edu.cn
林嘉祥博士,手机:13710810754,电子邮箱:jxiang.lin@gdut.edu.cn
陈展标博士,手机:15914390551,电子邮箱:chenzb@scut.edu.cn
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
2019年8月30日
==========================================================================
招生招聘
-------------------------------------------
Excellent post-doc opportunity: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job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numerical methods
Underwater explosion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We have an opening for a post-doc position at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starting immediately. The qualification for the position is a strong background in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The salary level is $64,000 per year. Candidates from aerospace, mechanical or related areas will be considered. The post-doc will be co-mentored by Rainald Lohner,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Fluid Dyanmics https://cfd.gmu.edu/~rlohner/pages/people/lohner.html and Girum Urgessa,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https://www.girum-urgessa.com/. Inquiries can be sent directly to Girum Urgessa at gurgessa@gmu.edu with a CV/resume attached.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is the largest public research (R1) university in Virginia. Its Fairfax campus is located only 15 miles outside of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s capital. The university offers a campus culture that is both rewarding and exciting, work that is meaningful, and opportunities to collaborate and create.
Two Phd positions for 2020 Spring or Fall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UTSA
job
Two fully funded PhD positions are available immediately in Dr. Wei Gao’s research group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 (UTSA). The research will be on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n engineering and biological materials. UTSA is located in San Antonio, Texas, a vibrant city of more than 1.6 million people, with significant economic growth and numerous industrial establishments. The city and the University provide excellent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exceptional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The University is the third largest component i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Interested candidates please send CV to wei.gao@utsa.edu.
-------------------------------------------
==========================================================================
学术期刊
-------------------------------------------
2019年 40卷9期
邢沁妍,杨青浩,陆琛宇,杨杏
李家宇,曾忠,乔龙.
戴德宣,王少伟.
郑罡,李章瑜,郭增伟,张晓东.
钟豪,向天宇.
-------------------------------------------
========================================================================
网络精华
-----------------------------------------
敢于碰硬 鼓励“拍砖” 倡导科研“六不文化”
(摘自中科学网)
“不浮不夸,不焦不躁,不求名利,不忘初心。”中国科学院院士强伯勤提出的科研“六不文化”在日前于北京召开的首届老科学家圆桌会议上引发热议。与会的10位院士及7位青年科学家纷纷为学风建设建言。
“在农业科研中,要培育出一个新的种子,如果一切顺利,起码也得十年时间,有时候我们太着急了。”高温超导研究奠基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赵忠贤语重心长地说,科研工作者不能急,要舍得花几年甚至几十年解决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他认为,形成良好学风需要科研管理者和科研人员各司其职,“出了事明确双方责任,不能一刀切。在制定规则时,不能把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混在一起,违法就要按违法处理”。赵忠贤还倡导不同意见的公开论争。
“要重视培养年轻人。”在数学家、中科院院士杨乐看来,年轻人是学风建设的生力军甚至是主力军。杨乐建议提高我国学风建设的标准,即把真正的创新视作科研的灵魂。他表示,除了对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零容忍外,要发挥导师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让更多科技工作者认识到真正的创新不是跟风、“描红”,而是敢于攻坚克难,敢于碰硬。
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大内科主任唐熠达表达了相同看法,他希望加强学风道德教育,以德树德,帮助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唐熠达直言,要破除科研产出的“浮肿”,即论文多、实效少;要打破圈子文化,促进公平的研究生态建设;要鼓励“拍砖”,打破一团和气的表象,促进深层次的科学研究。同时,他建议在科研的国际合作中提出更多“中国方案”,避免简单跟随。
中国基因组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曹晓风等围绕促进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减少科研人员重复“戴帽”、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保证科研时间等方面发表了意见。一些院士建议调整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以鼓励原创成果为导向;还有专家建议给科研工作者提供多渠道的个人上升空间,不能把论文作为晋升的单一指挥棒。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沈岩总结道,在学风建设过程中,老科技工作者要率先垂范,确保科研工作严谨扎实,“甘坐冷板凳”,为青年科学家树立榜样,青年科学家也要积极参与学术建设。他表示,与学风建设密切相关的科技评价体系、科技奖励制度、科技活动管理等,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协作解决。
我们需要怎样的“一流学术期刊”
(摘自中科学网)
“一百年后,人们评价一本刊物,不会记得它发过多少SCI,而是会看它发表过什么伟大的文章。”在昨天举行的“第八届上海期刊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高度肯定了近年来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的成就,同时也对“什么才是一流学术期刊”的评判标准进行了广泛讨论。
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主席、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运筹学会会刊》主编袁亚湘认为,发好文章才是办学术期刊的根本任务,也是评价期刊的真正标准。《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则说,“不入主流,难成一流”,必须投身到推动国家发展的主流大潮中去,才能创建一流的学术期刊。
SCI收录多不再是优质学术期刊的唯一标准
本次论坛上发布的《上海期刊发展报告2019》数据显示,上海有56种社科学术期刊被收录为CSSCI(2019-2020年)核心期刊,占比近10%,比上一年度有所增长,表明近年上海社科学术期刊整体实力有所提升。上海目前17种英文科技学术期刊中有10种被SCI收录,自2013至2017的五年间总被引频次逐年上升,表明上海英文科技学术期刊在国际上影响力逐步提高。上海的学术科技期刊在入选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全国百强期刊以及SCI等国际国内知名数据库等方面一直名列全国前茅。
上海的学术期刊迅猛发展也是全国学术期刊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列入中国学术期刊名录的期刊有6430种,数量居于世界前列。同时据《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数据显示,中国学术期刊在2017年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达到79.7万次,连续6年呈增长态势。
站在新起点上,与会专家学者对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更高的要求。袁亚湘认为,不应当把发了多少SCI作为认定好的学术期刊的唯一标准:“学术期刊最重要、最核心的标志就是发好文章。”在袁亚湘看来,一本好的学术期刊杂志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假设一百年后的人们要评价一本现在的学术期刊,不会看它得过什么奖或发过多少SCI,而是会看它发表过什么伟大的文章。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蒋重跃也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文章引用的目的千差万别,有的引用是表扬,但表扬也不代表一定正确,有的引用是用来批评,但批评也未必就是错的——假设一本学术期刊的文章被引用批评了很多次,结果却造成这本期刊的影响因子上升,这就有些荒谬了。以影响因子等定量指标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是客观有效的标准,但必须看到有其局限性,对其评价作用不能绝对化。
好的学术期刊应为推动中国发展服务
既然不能用影响因子作为评价优秀学术期刊的唯一标准,那么如何定义“一流期刊”成为参与本次论坛的专家们关注的话题。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兼《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认为:“创建一个不同于自由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范式的中国范式,已经成为上下关注的重大问题。”从“与西方接轨”到“与传统接轨”,从“反传统”到“弘扬传统”,从 “追求西方化”到“追求本土化、中国化”,已经成为当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潮流和主流。因此要尽可能投身到这种主流的潮流中去,投身到创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一项事业中去,“不入主流、难成一流”,王学典说。
谈起什么才是一流期刊的标准,《电化学能源评论》主编李爱军也是深有感触。他介绍说,新能源和新材料是当今世界战略前沿的领域,而中国在这个领域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中国本身是能源消费大国,华人学者是这个领域最大的科研群体,在《电化学能源评论》上有70%的文章是华人科研工作者发表的。然而,其他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发表在自己国家的SCI期刊数量只有发表在全球SCI期刊数量的9%左右。因此,能否吸引广大科研人员把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国家的发展服务,成为评判一流期刊的标准之一。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