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48卷,第1期,2019年10月10日
编辑组:http://jsstam.org.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jsstam.org.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jsstam.org.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由江苏省力学学会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主办。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 新闻报道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关于2019年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工作安排的通知
第一届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国际学术会议暨国际生物力学之父冯元桢百岁生日庆祝活动(ICBME 2019)在美国圣地亚哥隆重召开
2019年度“NSFC-RGC青年学者论坛:多尺度力学与学科交叉”成功举办
◆ 学术会议
Ph.D. position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UCONN)
Ph.D. positions for Computational Modeling Study at Syracuse University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
网络精华
未来15年中国科技创新怎么干?知名专家共谋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路
◆ 友情链接
=======================================================================================
新闻报道
-------------------------------------------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关于2019年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工作安排的通知
国科基函〔2019〕5号
(摘自科技部网站)
各项目依托部门、第一承担单位和首席科学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光合作用分子机制与作物高光效品种选育”等151个项目(项目清单见附件)于今年8月底实施期满,根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的要求,应进行结题验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验收工作
项目验收工作分为课题验收和项目验收两个阶段。课题验收由项目首席科学家会同项目依托部门组织,于10~11月进行;项目验收由科技部负责组织,拟于12月中旬进行。
项目验收工作委托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组织。项目验收的重点是项目研究计划完成情况、项目实施效果、研究成果的水平与创新性、项目首席科学家作用、研究队伍创新能力、优秀人才培养情况以及项目组织管理等。
项目验收工作委托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组织。项目验收的重点是项目研究计划完成情况、项目实施效果、研究成果的水平与创新性、项目首席科学家作用、研究队伍创新能力、优秀人才培养情况以及项目组织管理等。
请各项目在课题验收前两周将课题验收工作安排及验收专家组建议名单报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审核。项目验收会议时间及具体安排由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另行通知。
二、财务验收工作
(一)编报项目财务验收申请报告
项目财务验收是以《项目预算书》和批复的项目预算文件为依据,对项目预算执行情况、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各项目承担单位和首席科学家应组织课题承担单位及课题负责人认真清理课题经费支出账目、正确计算课题实际成本,准确编报《973计划课题财务验收申请报告》。各项目承担单位和首席科学家在审核确认《973计划课题财务验收申请报告》的基础上,编制《973计划项目财务验收申请报告》。编报前,请相关单位认真阅读财务验收申请报告编写提纲。
项目(课题)财务数据统计截止日为2019年8月31日,对于在统计截止日后发生的费用,请相关课题承担单位在编制财务验收申请报告时加以说明。对于按照协议或合同等需要延迟拨付的应付未付款项,相关课题承担单位须在编制课题财务验收申请报告时加以说明,并得到项目首席科学家的签章确认。
(二)组织课题财务验收审计
973计划课题财务验收审计工作是财务验收工作的重要环节。5年专项经费在1000万元及以下的课题,课题承担单位在提出财务验收申请前,应在科技部认定的会计师事务所范围内,自行选择1家对课题进行财务验收审计(最新确认的“十三五”期间承担科技经费审计的事务所名单已公布于科技部网站);5年专项经费在1000万元以上的课题,课题承担单位须商资管司同意后,在科技部认定的会计师事务所范围内自行选择1家对课题进行财务验收审计,否则由资管司安排财务验收审计;保密课题由资管司安排财务验收审计。
课题承担单位提供的审计报告,必须通过“结题审计报告上传系统”打印,并按《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结题审计指引》的要求提供相关补充说明材料。
(三)系统填报和寄送资料
1. 系统填报。请相关单位进入国家科技经费预算申报管理中心(http://finance.most.gov.cn),使用填报项目申请书时使用的账号登录,并选择973计划进行填报。
2. 提交财务验收资料。请相关单位通过系统打印生成项目和课题财务验收申请报告1份并加盖单位公章,项目下设课题验收意见1份,项目承担单位按照顺序装订成册;课题承担单位自行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做财务验收审计的,提供审计报告和相关补充说明材料1份;对中期检查发现的问题,相关课题承担单位需提供整改报告1份。上述验收材料由项目承担单位统一报送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
三、联系方式
(一)项目验收工作
联系人:
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 车子璠、于笑潇
联系电话:010-68104827、68104388
联系电话:010-68104827、68104388
传 真:010-68104461
电子信箱:gj973@vip.sina.com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重大科学研究处 郭大成
联系电话:010-58881551
(二)财务验收工作
联系人:
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 陈益艺、王薇。
联系电话:010-62165011、62165981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科院农科四路33号
申报系统技术咨询:010-58882999
附件:2019年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结题验收项目清单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 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
2019年9月30日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站)
各有关单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编制的《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以下简称《项目指南》)将于2019年12月中旬,采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门户网站线上电子版发布为主,线下提供纸质版为辅的方式,同步发布。
纸质版《项目指南》只收取出版发行等成本费用,定价48元/本,如需要,请按以下方式订购。
1.请各单位详细填写后并打印《征订单》,用挂号信或传真发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关服务中心办公室。《项目指南》征订日期截止到2019年11月11日(以汇款日期和征订单寄发日期为准)。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 邮政编码:100085
联 系 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关服务中心 张老师
联系电话:010-62327221/62327220 传真:010-62326927
2.本单位采用电子发票,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将各项信息准确填入后提交申请。为及时核对发票金额,请将汇款凭证(截图或图片,JPG格式)发至邮箱zxcws@nsfc.gov.cn,邮件主题统一为“项目指南汇款+单位全称+金额”,服务中心核对无误后,将发送电子发票至来信邮箱或来信中注明的预留邮箱。联系电话:010-62327020010-62326927
银行汇款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北太平庄支行
单位名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关服务中心
银行帐号:0200010009014450296
邮局汇款
单位名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关服务中心财务室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
邮政编码:100085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 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
2019年9月30日
第一届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国际学术会议暨国际生物力学之父冯元桢百岁生日庆祝活动(ICBME 2019)在美国圣地亚哥隆重召开
(摘自江苏省力学学会网站)
9月20-23日第一届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国际学术会议暨国际生物力学之父冯元桢百岁生日庆祝活动(ICBME 2019)在美国圣地亚哥隆重召开。ICBME2019由美国Tech Science Press出版社及其旗下Molecular & Cellular Biomechanics (MCB)编辑办公室主办,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工程学院、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上海生物物理学会、江苏省力学学会共同协办。来自世界各地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ICBME2019由六院院士钱煦教授担任大会荣誉主席,由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Andrew D. McCulloch教授、耶鲁大学Jay D. Humphrey教授、麻省理工学院Roger D. Kamm教授、伍斯特理工学院Dalin Tang教授担任大会联合主席。ICBME旨在推动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促进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钱煦教授、Andrew D. McCulloch教授、Jay D. Humphrey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国际奥林匹克学院首批院士Savio L-Y Woo教授等16位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发表了重要演讲。大会还组织了13个分会场,为专家学者们提供了交流学习平台。
本次会议还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联合组织了国际生物力学之父冯元桢先生百岁生日庆祝活动。
会上颁发了ICBME杰出贡献奖、冯元桢最佳论文奖以及青年学者。重庆大学王贵学教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Geert W. Schmid-Sch?nbein教授荣获ICBME杰出贡献奖,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Dr.陈昀峰、常州大学的Dr.罗明志、东南大学的Dr.张彩宁荣获冯元桢最佳论文奖,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Dr.陈昀峰荣获青年学者奖!在此表示热烈祝贺!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2019年9月20日至22日,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地震学会基础设施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共同主办,由北京工业大学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在首都北京召开。本次会议是1982年首届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在南宁召开以来,首次在北京召开。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109家高校、科研院所,共500余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许成顺教授主持,副校长杜修力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致辞,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工业大学郑宏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会议以城市岩土工程、海洋岩土工程、能源岩土工程、环境岩土工程等为主题,以岩土工程数值分析与解析新方法与新技术为主要议题,为全国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了深入交流的学术平台。
会议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龚晓南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张建民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M.Hesham EI Naggar教授、韩英才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Timon Rabczuk教授,浙江工业大学蔡袁强教授等15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作大会报告,另外分12个分会场共进行了163场报告。本届会议上还颁发了首届黄文熙-陈宗基岩土力学奖(成就奖、青年奖)。
本次大会突显了我国岩土力学领域迅速发展壮大的勃勃生机,展现了我国岩土力学创新与实践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展示了我国岩土力学科技良好的精神面貌。在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下,第十三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
会上颁发了ICBME杰出贡献奖、冯元桢最佳论文奖以及青年学者。重庆大学王贵学教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Geert W. Schmid-Sch?nbein教授荣获ICBME杰出贡献奖,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Dr.陈昀峰、常州大学的Dr.罗明志、东南大学的Dr.张彩宁荣获冯元桢最佳论文奖,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Dr.陈昀峰荣获青年学者奖!在此表示热烈祝贺!
2019年度“NSFC-RGC青年学者论坛:多尺度力学与学科交叉”成功举办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2019年9月6-8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和香港研究资助局(RGC)主办,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和中国力学学会女科技工作者委员会承办的“NSFC-RGC青年学者论坛:多尺度力学与学科交叉”在同济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内地23所高等院校/研究所和5所香港著名院校的力学专家和青年学者们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在大会开幕式上,同济大学校长陈杰院士致开幕词,欢迎两地学者出席本次论坛,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港澳台事务办公室詹世革副主任介绍了举办NSFC-RGC青年学者论坛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两地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孟庆国副主任介绍了基金委关于鼓励优秀青年的科研工作而做出的政策调整,激励优秀青年学者能够做出更多对国家有用的高质量科研成果。大会主席、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女科技工作者委员会主任郑晓静院士介绍了女科技工作者委员会的起源和举办这次会议的因由,呼吁基金委和广大科研工作者更多地支持女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工作。大会开幕式由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院长李岩主持。
郑晓静院士、吕坚院士、方岱宁院士、孙庆平教授受邀做了特邀大会报告,来自内地和香港的40位优秀年轻学者做了特邀报告。会议最后,基金委数理科学部孟庆国副主任、力学处雷天刚处长、大会港方召集人孙庆平教授和青年学者一起参加了集体研讨,共同探讨了如何促进内地-香港的合作交流,如何克服青年学者科研道路上遇到的困难以获得更多更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本次论坛交流和总结了双方“多尺度力学与学科交叉”这一学术领域里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为今后内地-香港青年学者合作与交流搭建了平台。
========================================================================
学术会议
-----------------------------------------
第二届力学专业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研讨会将于2019年10月25-27日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明故宫校区召开。
会议主题:“新工科”与力学专业发展战略;一流力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五大“金课”建设;力学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建设;新形态力学教材、教学资源与数字课程建设;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力学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力学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与实践教学机制建设,以及其它相关主题。
会议投稿:鼓励大家踊跃参会。如希望口头报告,请将报告题目、单位与联系方式投给会议联系人胡挺老师(ht_01@nuaa.edu.cn);会议组委会将通过评审推荐部分投稿在大会或分会场上口头交流。
会议地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明故宫校区逸夫科学馆报告厅
会议时间:2019年10月26、27日
会议日程:10月25日:14:00-20:00报到; 报到地点: 御苑宾馆一楼大厅。
10月26日:交流报告。
10月27日:上午交流报告, 下午回程。
住宿安排:
需参会人员在10月18日前自行预订,逾期取消,订房间时报会议名称
宾馆名称
宾馆地址
联系电话
已预定房间数量
御苑宾馆
御道街30号
025-84893434
大床房7间、标准间40间
维景国际大酒店
中山东路319号
025-84808888
大床房15间
重要时间:
注册截止时间:
2019年10月18日
宾馆预定截止时间:
2019年10月18日
会议费用:会议费800元。本次会议收费委托南京明德会务有限公司负责,10月20前可通过银行(单位财务)“公对公转账”汇款,也可25日报到时现场刷公务卡缴费。
户 名 南京明德会务有限公司
税 号 9132010458508945XU
开户行 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行
账 号 3201040160000213939
地 址 南京市中山南路288号苏贸大厦8层D座
电 话 +86-025-84508418
交通指引:
禄口机场路线:乘地铁S1号线至南京南站,换乘3号线至大行宫地铁站(或换乘1号线至新街口地铁站),换乘2号线至明故宫地铁站;
南京站路线:乘地铁3号线至大行宫地铁站(或乘地铁1号线至新街口地铁站),换乘2号线至明故宫地铁站;
南京南站路线:乘地铁3号线至大行宫地铁站(或乘地铁1号线至新街口地铁站),换乘2号线至明故宫地铁站
会议联系人:
胡挺 13813085250, ht_01@nuaa.edu.cn
高存法 13776643021,cfgao@nuaa.edu.cn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御道街29号,南京 210016
大会主席:方岱宁
主办单位:
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承办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
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力学学会电子电磁器件力学工作组
协办单位: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
江苏省力学学会
==========================================================================
招生招聘
-------------------------------------------
Ph.D. position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UCONN)
The lab of Wave Engineering for eXtreme and Intelligent matTEr (We-Xite) has multiple openings for Ph.D. positions. We are looking for exceptional and highly motivated candidates with background in Engineering, Physics, Materials or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will have a balance between experimental characterizations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of samples fabricated using additive and subtractive methods), numerical simulations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and topology optimization) and analytical derivations (nonlinear dynamics of spring-mass systems). The target is for Fall 2020 admission, however, exceptional candidates might qualify for an early admission (Spring 2020). Interested applicant should send a brief (one paragraph) description of their research interests and their resumes (including educational background, test scores and experience) to we.xite.group@gmail.com
Ph.D. positions for Computational Modeling Study at Syracuse University
Two PhD / MS research positions are available in Laboratory for Multiscale Material Modeling (Qin's lab http://eng-cs.syr.edu/directory/?peopleid=13687) at the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t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of Syracuse University for Fall 2020.
The research program focuses on using integrated modeling-processing-optimization methods for bio-inspired design and multiscale computational modeling of structural materials with advanced mechanical, thermal and interfacial functions. The research involves atomistic molecular dynamics modeling, coarse-grained or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and/or 3D printing and mechanical testing for characterization, etc. Students studying Civil Engineering,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terials Science, Chemistry, Physics, Computer Science and related fields are welcome to apply. For more information, go to: http://www.zhaoqinresearch.com/
Candidates are required to be highly self-motivated and have strong interests in material innovations. People with experience in computational modeling, simulation and programming are highly encouraged to apply. Master degree with related research experience is a plus but not mandatory.
If interested, please send your resume or CV including your GPA, TOEFL or IELTS, and GRE score to Dr. Zhao Qin at zqin02_at_syr.edu. Deadline of application is January 15th, 2020 for Fall admission.
-------------------------------------------
==========================================================================
学术期刊
-------------------------------------------
2019年第36卷第4期
全林皋,张鹏冲
薛日野,杜宗亮,郭旭
基于单纯形寻优的响应面可靠性分析方法 Reliability analysis method of response surface based on simplex optimization
夏雨,康哲民,龙嘉欣,罗殝,刘靖
蔡新,胡莉,丁文祥,朱旭平
张春浩,张东,贺丹
-------------------------------------------
========================================================================
网络精华
-----------------------------------------
未来15年中国科技创新怎么干?知名专家共谋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摘自新华网)
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确立未来中国科技的战略方位和实现路径?9月27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高层次专家座谈会在科技部召开,来自经济、科技、产业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共同擘画未来15年中国科技创新的宏伟蓝图。
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是站在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要从历史、当前、未来等多个维度,重点分析未来国际科技创新的竞争格局。做好新一轮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研究编制影响深远,关系到我国科技创新战略性部署,关系到未来国家发展全局。他希望科技界、社会各界都关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凝聚智慧,形成共识,共同谋划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的大计。
虽然身体不便,但近百岁高龄的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依然心系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亲自到场参加会议,并介绍了国际物理学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希望在国家科技发展中能引起关注。
“许多科学家已有共识,交叉科学将成为今后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说,当今人工智能发展的浪潮以及所带动的科技创新,正是交叉科学崛起的显著例子之一。在国外顶尖高校中,交叉学科的融合发展已逐渐成为常态,但目前在国内尚不多见。
“我们要建立从本科生、研究生再到领军人才的完整的人才培养链。”姚期智深有感触地说,要强化不同学科之间的融通与合作,技术要垂直一体,成果要落地转化。直面当前科技进步大方向和全球产业变革的趋势,姚期智建议,我国有必要聚焦与计算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进一步提升国家科研水平,增强对未来产业发展的引领与支撑能力。
“国际上最前沿的一些科技方向,中国都在同步研究,或者能够快速跟上,现在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方向,敢于在战略价值巨大的方向上领先。”华为公司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在一些前沿课题上基本与国际同步了,具备在某些重点领域领先的可能性。
国家实验室也是此次座谈会上专家们热议的焦点。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认为,要把国家实验室建设作为新一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的关键内容和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任务来抓,要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智力,力争在五年内形成国家实验室的基本格局,形成关键领域的国家战略力量部署。
在薛其坤看来,国家实验室一定要有相对明确的对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重大任务。根据任务的不同,可以考虑涵盖关键核心材料、关键实验设备与工业仪器、战略必争前沿等板块。他建议,设立国家实验室学术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拟建设的国家实验室的相关领域的科学研判,保证决策的准确。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工程院院士陈左宁,华南理工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高松,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工程院院士吴曼青,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周琪,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雷凡培,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尹志尧,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叶甜春等专家也站在国家未来发展的高度,围绕国际格局、国内发展、科技态势和规划的目标、重点、方法等方面发表了真知灼见。
专家们指出,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一定要针对远景和未来的假设来进行规划,要有先进性、引领性;交叉科学已经成为今后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无论量子计算、纳米材料、生物医药、无人驾驶还是金融科技的发展,都有赖于多学科的紧密结合,交叉科学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中应得到重视;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第一要务,要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链,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再到领军人才,系统地培育出一批高质量人才,为国所用。
中国论文专利成绩单令世界瞩目
(摘自科学网)
从一穷二白到全球瞩目的科技大国和知识产权大国,我国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卓有成效的系列措施,释放了创新活力。科研产出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我国SCI国际科技论文数位居世界第2位,其中高被引用论文数量处于世界第3位;
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位居世界第1位;
进入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企业数达到438家,位居世界第3位;
……
如果要列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科技产出的成绩单,还可以很长很长。
从一穷二白到全球瞩目的科技大国和知识产权大国,源于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卓有成效的释放创新活力的系列措施。
科技论文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从学术论文看,我国科研产出规模在持续增长的同时,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仅今年的前8个月,中国学者在《细胞》《自然》《科学》3个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就发表了117篇文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2018年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发表学术论文42.6万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从质量看,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前进到世界第4位,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继续保持世界第2。
中国科技网与科睿唯安近日联合发布的题为《筑梦七十载 奋进科研路》报告同时显示,1980年以来的40年间,中国的材料科学论文产出量位居全球第一;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数学、物理学等7个学科论文产出位于全球第二;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2个学科的论文产出位于全球第三。
2017年,被引次数超过10万次且影响因子超过35的国际期刊有7种。这些国际顶尖学术期刊2017年共发表论文10803篇,其中,中国论文为699篇,占总数的6.5%,排在世界第4位。
论文被引用的情况可以反映论文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继续保持在世界第2位。2008年至2018年10月,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共被引用2272.40万次,相较于2017年统计,数量增加17.4%,排在世界第2位,美国仍然保持在世界第一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近日在接受《知识分子》采访时则表示,全球科研文章的领域加权引用影响因子平均值为1,中国1999年这一数字是0.3—0.4,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很多,2018年,中国基于Scopus文献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这一数字分别为1.02和1.06。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5件
除了科技论文,中国在专利方面的成就同样有目共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更好地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加快自身经济发展,邓小平同志作出了“专利法以早通过为好”的果断决策。198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专利法。次年4月1日,专利法实施的第一天,就收到来自海内外的专利申请3455件。
随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完善。1992年,中国与有关国家签署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为履行其中的承诺,中国相继对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进行了修订。2000年前后,中国为满足世贸组织关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又对相关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
目前,中国已经加入了几乎所有主要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建立起了门类较为齐全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全面履行知识产权保护职责。
2008年6月5日,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知识产权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
数字是最好的注脚。自专利法实施以来,我国专利申请受理量保持了高速增长。2009年,专利申请受理累计量超过500万件,2014年专利申请受理累计量突破1500万件大关。每增加500万件所用时间都明显缩短。第一个500万件用时24年,第二个500万件为3年,第三个500万件缩短为2年,专利数量实现了跨越增长。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依次实现了对欧洲、韩国、日本、美国的超越,2011年达到了52.6万件,历经20余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的发明专利申请大国。2012年7月,我国发明专利累计授权量突破100万件,仅耗时27年,成为世界上实现这一目标最快的国家。
2018年,全国发明专利申请数432.3万件,连续8年居世界第一。截至2019年6月底,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5件,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12件目标。截至2018年底,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中,国内(含港澳台)专利为166.2万件,占比超过七成,在数量上比国外来华专利优势明显。
此外,海外专利布局能力长足进步。2018年,我国申请人提交的PCT国际专利申请达到53345件,自加入专利合作条约以来始终保持高速增长,世界排名已连续两年位居第2位。特别是2003年以来,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2018年,全球PCT申请量排名前50的申请人中,中国申请人数量达到8家。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稳居PCT国际专利申请人首位,我国创新主体海外专利布局能力显著加强。
全社会创新创造热情持续迸发
持续攀升的不仅仅是专利数量。在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下,全社会创新创造热情持续迸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的排名继续攀升,从2018年的第17位升至今年的第14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升21位,成为全球进步最快的国家。
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的运用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高校、科研院所及重大项目知识产权管理不断加强,创新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益持续提升。我国在众多领域研发掌握并成功运用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加快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2016年首次发布的中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目录和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0年至2014年,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合计达到26.7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1.0%,年均实际增长16.6%,是同期GDP年均实际增长速度的2倍以上,虽然专利密集型产业就业人口只占全社会的3.4%,却创造了全国10%以上的GDP。
最新数据则显示,2019年上半年,全国专利和商标新增质押融资金额为583.5亿元,同比增长2.5%,质押项目数为3086项,同比增长21.6%。其中,专利质押融资金额为404亿元,质押项目2709项,涉及专利1.3万件。
在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搭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等一系列举措推动下,我国市场主体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得到了体现,通过知识产权的实施转化,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打通了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
与此同时,知识产权保护也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外国企业在华创新提供了有效保障,极大地促进了中外企业正常技术交流合作。截至2018年底,我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960725家,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1492亿美元;国外申请人在华申请发明专利累计超过192万件,年均增长11.2%;累计商标注册申请超过219万件,年均增长15.49%,充分体现了外商对中国市场和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信心。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