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49卷,第1期,2020年1月10日

 

编辑组:http://jsstam.org.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jsstam.org.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jsstam.org.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由江苏省力学学会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主办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关于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

     科技部关于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四五”重大研发需求征集工作的通知

     关于发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指南(2020年度)》的通知

     第二届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亚洲赛区在南京举行

     学术会议        

      Call for Abstract Submission to the EMI-PMC 2020: Computational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for Solid and Structural Mechanics

      招生招聘   

      Postdoc position in topology optimization (Technion, Israel)

      Tenure Track Faculty Positions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学术期刊 

    《力学学报》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网络精华  

    白春礼: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制度保障

   友情链接

   

 

=======================================================================================

新闻报道
 

-------------------------------------------

  

 

关于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有关基础研究的指示精神,持续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基础研究重要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深入研判全球科技发展趋势,综合分析我国基础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积极谋划科学基金改革升级,在明确资助导向、完善评审机制、优化学科布局三大核心任务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加强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学风和科研诚信与伦理建设、组织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完善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学问题凝练机制、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的科学问题凝练机制、重大类型项目立项机制、成果应用贯通机制、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多元投入机制,重点推进原创探索计划和人才资助体系升级计划,优化资助管理,积极构建理念先进、制度规范、公正高效的新时代科学基金体系。

为全面落实科学基金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做好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管理工作,现将2020年度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2019年资助期满项目结题等工作的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项目申请

(一) 项目申请接收。

1. 2020年度项目申请集中接收工作自2020年3月1日零时开始,3月20日16时截止(周末及法定节假日不办公)。

2. 2020年度集中接收申请的项目类型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部分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部分联合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数学天元基金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和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等。

3. 不在集中接收申请范围的其他类型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另行公布指南。对于随时接收申请的国际(地区)合作交流等项目,申请人应避开集中接收期提交申请。

4. 2020年自然科学基金委继续扩大无纸化申请范围,在重点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继续实施无纸化申请的基础上,将面上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纳入无纸化申请范围。申请以上类型项目时,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保持一致。

(二) 申请书撰写方式。

各类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一律采用在线方式撰写。

(三) 申请人事项。

1. 申请人应认真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5〕15号)《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科教〔2016〕19号)《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的补充通知》(国科金发财〔2018〕88号)《关于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国科金发财〔2019〕31号)(以下统称资金管理办法及补充通知)、《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于2020年1月15日以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按照各类型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没有信息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

2. 申请人应根据资金管理办法及补充通知的有关规定,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的基本原则,认真编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算表》。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项目申请人和合作研究单位的参与者应当分别编制项目预算,经所在单位审核后,由申请人汇总编制。请注意:2020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试点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申请人无需编制项目预算。

3. 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下载打印最终PDF版本申请书(实施无纸化申请的项目除外),并保证纸质申请书与电子版内容一致。申请人应及时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以及有关证明信、推荐信和其他特别说明要求提交的纸质材料原件等附件。

4. 申请人及参与者均应使用唯一身份证件申请项目,曾经使用其他身份证件作为申请人或参与者获得过项目资助的,应当在申请书中说明。

5. 申请人应确保提供的电子邮箱畅通有效,以便项目评审工作结束后能够及时接收申请项目批准资助通知或者不予资助通知,以及专家评审意见的相关信息,否则由此引起的法律后果由申请人自行承担。

(四) 依托单位事项。

依托单位应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基金工作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托单位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资金管理办法及补充通知的要求组织申请工作,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对申请人编制项目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申请材料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具体要求如下:

1. 依托单位应在项目申请集中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统一报送经依托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一式一份)及要求报送的纸质附件材料(实施无纸化申请的项目除外)。鉴于全部项目均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并提交申请书,信息系统需要一定时间处理,请依托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单位项目申请书收取的截止时间。

2. 依托单位报送申请材料时,还应提供由法定代表人签字、依托单位加盖公章的依托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请在信息系统中下载模板),并附申请项目清单,项目清单按无纸化申请项目与非无纸化申请项目分别生成,材料不完整的不予接收。

3. 依托单位可将纸质申请材料直接送达或邮寄至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以下简称材料接收组)。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项目申请截止时间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快递方式寄出,以免延误申请,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申请材料”。

(五) 初审结果公布。

自然科学基金委将于2020年4月29日前公布申请项目初审结果,并受理复审申请。

二、项目结题

(一) 项目负责人事项。

项目负责人应认真阅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及补充通知和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实事求是地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结题/成果报告》(以下简称结题/成果报告),并保证填报内容真实、数据准确,同时注意知识产权保护,不得出现国家《科学技术保密规定》中列举的属于国家科学技术秘密范围的内容。

1. 项目负责人登录信息系统,按要求撰写结题/成果报告并将附件材料电子化后一并在线提交;项目负责人下载并打印最终PDF版本结题/成果报告,向依托单位提交签字后的纸质结题/成果报告原件(不含附件材料)。项目负责人应保证纸质结题/成果报告内容与电子版一致。

2. 项目负责人应根据资金管理办法及补充通知的有关规定,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决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会同科研、财务等部门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如实编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决算表》,确保决算数据真实、准确,资金支出合法、有效。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和合作研究单位的参与者应当分别编制项目决算,经所在单位审核后,由项目负责人汇总编制。

3. 项目负责人撰写结题/成果报告时,请不要将待发表或未标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和项目批准号等的论文列入结题/成果报告;不要直接复制论文内容作为结题/成果报告内容。

4. 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准予项目结题之后,将在科学基金共享服务网(http://output.nsfc.gov.cn)及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http://www.nstrs.cn)上公布结题/成果报告全文。

5. 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与者应按照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受资助项目论文开放获取的有关要求,在全部或部分受科学基金资助论文发表时,将经同行评议后录用的最终审定稿,存储到信息系统,不晚于发表后12个月开放获取;如果论文是开放出版的,或出版社允许存储最终出版PDF版的,应存储论文出版的PDF版本。

(二) 依托单位事项。

依托单位应按照《条例》等要求对结题材料进行审核,并于2020年2月25日零时—3月1日16时期间将结题材料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未按时报送结题材料的应结题项目,按逾期待结题处理,计入相应的限项申请范围,同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按《条例》的有关规定对项目负责人和依托单位进行处理。具体要求如下:

1. 依托单位通过信息系统对结题材料进行审核并逐项确认,在规定的结题材料报送时间内统一报送经单位签字盖章后的纸质结题/成果报告原件(一式一份),以及单位公函与结题项目清单,材料不完整的不予接收。

2. 依托单位可将纸质结题材料直接送达或邮寄至材料接收组。采用邮寄方式的,请在结题材料报送截止时间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快递方式寄出,以免延误结题,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结题材料”。

三、项目进展报告、年度管理报告及应退结余资金情况表

(一)项目进展报告。

项目负责人登录信息系统,按要求在线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进展报告》(以下简称项目进展报告);依托单位按《条例》及相关管理办法等要求,通过信息系统对项目进展报告进行审核,并于2020年1月15日前逐项确认,无需提交纸质材料。对未按规定提交项目进展报告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二)年度管理报告。

依托单位通过信息系统在线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年度管理报告》(以下简称年度管理报告),于2020年4月1日零时—4月15日16时期间提交电子材料,无需提交纸质材料。对未按规定提交年度管理报告的依托单位,将不予开放下年度的科学基金项目申请。

(三)应退结余资金情况表。

依托单位按照《关于收回2016年度结题项目结余资金的通知》(国科金发财〔2019〕64号)的要求,通过信息系统在线填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6年度结题项目应退结余资金情况表》(以下简称应退结余资金情况表),于2020年1月15日—4月15日(16时以前)期间提交电子材料,并打印纸质材料加盖依托单位公章(一式一份,应保证纸质材料与电子版内容一致),于4月15日前直接送达或邮寄至材料接收组。采取邮寄方式的,请在截止时间前(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以快递方式寄出,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应退结余资金情况表”。

四、材料接收

(一)材料接收组负责统一接收依托单位送达或邮寄的申请材料、结题材料和应退结余资金情况表,各局(室)及科学部不接收上述材料。自然科学基金委不接收个人直接报送和非依托单位报送的材料。

(二)材料接收组办公地点设在自然科学基金委行政楼101房间,2020年3月19—20日在中德中心多功能厅集中办公。

五、其他注意事项

(一)2020年部分项目申请要求有较大变化,请申请人和依托单位认真阅读《指南》和相关通知通告,及时关注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了解相关信息。

(二)为保证依托单位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内如果有依托单位发生单位名称变化的,应于2020年3月1日前完成变更手续。

(三)《指南》拟于2020年1月初发行,并在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公布。

(四)申请书、结题/成果报告等纸质材料建议双面打印并装订。

六、咨询与联系方式

(一) 各类事项咨询电话。

详见网址: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42/info77091.htm

(二) 各部门咨询电话。

详见网址: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42/info77091.htm

(三) 相关网站地址。

自然科学基金委官方网站: http://www.nsfc.gov.cn/

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网站: https://isisn.nsfc.gov.cn/

科学基金共享服务网: http://output.nsfc.gov.cn/

(四) 材料接收组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材料接收工作组

邮政编码:100085

联系电话:010-6232859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19年12月25日

2.提名公示

 

[返回本期目录栏]       

科技部关于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四五”重大研发需求征集工作的通知

(摘自科技部网站)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各有关单位:

2020年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面向“十四五”部署科技重点任务的关键之年。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2021—2035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战略研究工作,科技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四五”重点专项凝练工作。为此,在已征求规划建议的基础上,围绕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新要求新部署,现面向各部门(行业)、各地方及有关单位,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四五”重大研发需求补充征集工作,征集内容将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四五”任务部署及充实“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内容提供支撑。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组织实施进展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新设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资助事关国计民生需要长期演进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以及重大国际科技合作等,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研发布局和协同创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重点专项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实施的载体,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以目标为导向,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2015年,按照“自上而下”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需求征集相结合的原则,在广泛征集近2700项研发任务建议的基础上,凝练形成了“十三五”总体任务布局,经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特邀委员会咨询评议和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报国务院批准,先后启动实施了“干细胞及转化研究”“新能源汽车”“七大农作物育种”“数字诊疗装备研发”等60多个重点专项。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设立和实施为“十三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引领作用。2016年第一批启动的42个重点专项正在组织开展绩效评估。此次需求征集将作为凝练“十四五”重点专项的重要基础。

二、本次需求征集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基础前沿领域孕育重大突破,交叉融合态势更加明显,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相互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面向“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组织实施将进一步深化项目形成机制改革,瞄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突出自主创新补短板、挖潜力、增优势的战略重点,强化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有效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强科技创新统筹部署,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的供给能力和效率。

本次需求征集面向重大战略基础前沿,以及能源、交通、信息技术、制造、材料、空间技术、农业、资源环境与海洋、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社会事业与公共安全等领域,主要征集事关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强国战略、新兴产业增长点、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关键核心技术竞争力以及国家安全,迫切需要通过科技创新予以破题和解决的重大需求,特别是针对具体应用场景的协同攻关需求。

本次需求征集将探索建立“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的新机制。各单位要在前期提交规划编制需求的基础上,认真组织、深入调研,紧密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新要求新部署,凝练科学问题和重大需求,力求目标明确、边界清晰、切实可行,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1. 问题描述。说明期望通过科技创新解决的具体应用难题或发展瓶颈,要求内容具体、指向清晰,并充分描述说明现实应用场景,如自然条件、工况环境、成本约束、行业监管等技术应用的边界条件,以及核心预期目标(指标)。

2. 战略意义。从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落实的直接关系,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性全局作用、政府牵头主导实施的必要性和比较优势等角度,说明此项需求的重大战略意义,展示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3. 工作现状。国内外通过科技创新解决该问题的努力方向和进展情况,包括我国已形成的技术成果积累情况,全球范围内相关工作的最新科技进展和领先水平。

4. 研发建议。如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思考,可提出从科技创新角度破解相关问题的具体建议,如可能的技术路径、技术方案要点、需要溯源突破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等。

三、征集方式和时间

1. 本次需求征集以无纸化方式进行,各单位请通过已有管理员账户登录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http://service.most.gov.cn),登录后点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四五’重大研发需求征集”选项,在线填报提交相关需求。

2. 需求受理信息系统将于2020年1月20日开通,需求受理时限至2020年2月29日为止。受理期内支持多次修改,以受理截止日前最终提交版本为准。

3. 如涉及敏感、保密事项,不适合通过网络渠道提交的,可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下载填报模板,通过保密渠道报送至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

4. 业务联系人及电话: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师东、张庆梓,010-58881624、58881698。

5. 技术服务电话及邮箱:010-58882171,program@istic.ac.cn。

附件:1. 重大研发需求清单

附件:2. 重大研发需求征集信息表

科 技 部

2020年1月2日

 

 

 

[返回本期目录栏]       

 

关于发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指南(2020年度)》的通知

(摘自科学网)

 

各有关博士后设站单位和博士后研究人员: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指南(2020年度)》已经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理事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

附 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指南(2020年度).pdf

 

[返回本期目录栏]       

 

第二届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亚洲赛区在南京举行

(摘自江苏省力学学会网站)

 

近日,经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主办方授权,由江苏省力学学会和河海大学承办的“第二届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亚洲赛区”在南京顺利举行。来自中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的419位选手参加了比赛,国内共有56所高校组队参加,包括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9所,河海大学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6所。

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组委会主席、白俄罗斯国立交通大学Alexandr Shimanovsky教授,亚洲赛区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大学原副校长叶志明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江苏省力学学会秘书长邬萱、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院长王媛等出席了会议。

“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亚洲赛区”竞赛内容和规则参照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标准,以理论力学中的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为主。采用全英文试卷、全英文作答。由白俄罗斯国立交通大学出题,封装到国内,竞赛现场拆封,并派员全程监督。经过2天的激烈角逐,最终评出团体特等奖6项,团体一等奖11项,团体二等奖19项。我省东南大学获得团体特等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获得团体一等奖,江苏科技大学、苏州大学获得团体二等奖。

“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亚洲赛区”的成功举办赢得了参赛高校师生和专家的好评,认为这是将国际力学赛事引入中国的一次很好的尝试,为中国学生提供参加国际竞赛的一次良好体验,搭建了力学界师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平台,发挥了学科竞赛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提升、素质教育上的引导作用,对力学学科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会议

-----------------------------------------

 

 

Call for Abstract Submission to the EMI-PMC 2020: Computational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for Solid and Structural Mechanics

 

 

Dear Colleagues:

Engineering Mechanics Institute Conference(EMI2020) and Probalistic Mechanics and Reliability Conference(PMC2020) will be held at Columbia University in New York City, May 26-29, 2020 (https://www.emi-conference.org/). As a part of this conference, we are organizing a mini-symposium “Computational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for Solid and Structural Mechanics”, to provide a forum for discussing novel computational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hat pertain to solids and structural mechanics problems. In particular, contributions on the following topics are of significant interest:

§ Novel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contact, fracture, interface modeling and other important engineering problems.

§ Application of deep learning in predicting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materials

§ Multiscale modeling and methods for heterogeneous materials including composites, concrete, wood, and others.

§ Novel discretization techniques for complex constitutive models and complex geometry

§ Multiscale modeling and methods for structural mechanics problems.

§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time dependent structural and material response (collapse, creep, fatigue, etc.).

§ Modeling of multiphysics phenomena (e.g., coupling of mechanics with electromagnetic, chemical, or transport effects).

§ Solution techniques, error estimation, algorithmic analysis and convergence studies in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We cordially invite you to submit your abstract for this mini-symposium. Please note that the deadline for abstract submission is Jan. 15th, 2020. You can submit your abstract using the following link (our session is listed as symposium 251):

https://www.emi-conference.org/program/call-abstracts

We hope you can join us in the EMI conference and look forward to seeing you in New York.

Best wishes,

Soheil Soghrati,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Tim Truster,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Ravi Duddu, Vanderbilt University

Ertugrul Taciroglu,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Los Angeles

Guglielmo Scovazzi, Duke University

Xiang Zhang, University of Wyoming

Attachment: EMI2020-Invitation.pdf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招生招聘
-------------------------------------------

Postdoc position in topology optimization (Technion, Israel)

 

Hi

The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research group has an open postdoc position in topology optimization:

http://int.technion.ac.il/position/461688/

The deadline for applications is Jan 15, 2020 but submission will be open until the position is filled.

Attachment: Postdoc.pdf

  [返回本期目录栏]

 

Tenure Track Faculty Positions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faculty opening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Mechanics at Penn has an open search for tenure-track/tenured faculty. We are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candidates whose work i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 Additional details in the attached PDF file. Apply at: https://apply.interfolio.com/71186

Note: This ad was posted on multiple sites this past Fall but didn't appear on iMechanica. As such, the deadline is quickly approaching and is January 7.

Attachment:meam_faculty_ad_2019.pdf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学术期刊

-------------------------------------------

 

 

《力学学报》

2019年第51卷第6期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优化研究进展1)

 孙加亮,田强,胡海岩

基于时域解耦算法的多液舱浮式结构物运动模拟1)

 张崇伟, 宁德志

低雷诺数串列双方柱流致振动质量比效应的数值研究1)

 杜晓庆, 邱涛, 赵燕

含热冲击预损伤的陶瓷基复合材料损伤本构模型1)

 杨正茂,刘晖,杨俊杰

考虑尺度效应的夹层楔形多孔梁动力学分析 1)

 蒲刚, 章定国, 黎亮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力学进展

计算机辅助与工程

计算力学学报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网络精华
 

-----------------------------------------

白春礼: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制度保障

(摘自科学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推动新时代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对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进行了全面部署,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决定》精神,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本质要求

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科技创新实现历史性转变、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法宝。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是在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要求下,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构建新型举国体制,要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集中力量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做到全国一盘棋。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载体。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拥有一支高水平战略科技力量,在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建设新型举国体制的核心骨干力量。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正处于加快整体跃升、实现引领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进一步夯实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在一些重大创新领域布局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组织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协同攻关,形成集群优势,率先实现重点突破,进而引领带动和加速提升我国的科技综合实力。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是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抓手。要从长远的战略需求出发,进一步聚焦目标、突出重点,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任务,与已经部署的重大项目形成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企业、社会等各方面创新力量,形成开放合作、协同攻关的新格局,加快产出一批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支撑创新发展的先发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将努力在国家实验室建设中起到核心、领衔作用,进一步加强优势资源整合,协同国内相关领域创新力量,加快建设成为我国最大、最具优势特色的国家实验室。进一步强化建制化优势,积极发挥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的生力军作用,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一批“卡脖子”短板问题。以科创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重点,与高校、地方、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协同合作,努力在新型举国体制建设中先行先试、实践探索、走出新路子。

健全完善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是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抢占知识产权高地的基础,也是体现一个国家科技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以来,各主要学科领域在理论体系、重大问题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呈现出持续加速的态势。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必须打好基础研究这一事关我国科技长远发展的根基。《决定》明确指出,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

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从中发现重大科学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以应用研究带动和提升基础研究的原创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鼓励科学家树立创新自信,瞄准前沿重大科学问题,特别是重大新兴交叉方向,开展基于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努力在原创发现、原创理论、原创方法上取得更多重大突破。

进一步明确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机制。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比明显偏低,严重制约了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要根据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特点和规律,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长期持续稳定的支持力度。强化竞争择优,不搞大水漫灌,重点支持创新能力强的科研机构和优秀科技人才,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跨学科创新基础平台和设施,重点布局一批重大前沿交叉项目。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重视和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和支持。

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中坚力量,将紧紧围绕机构、项目、人才三条主线,统筹布局,积极探索基础研究政策特区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的要求,稳定支持一批高水平的卓越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科研机构。部署实施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和一批“从0到1”的原始创新项目,严格遴选优秀项目试行“5年+5年”支持模式,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重大创新方向。遴选支持一批有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瞄准科技前沿,甘坐冷板凳,力争未来一个时期产出一批达到国际重要奖项水平的重大原创成果。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强化科技创新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作用,关键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决定》强调,要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发展新动能,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要让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实施、成果转化评价等各个环节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参与和主导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强化标准的引领作用,推动企业发展以技术、标准、质量、品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明确科研院所、高校等支持企业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打通科技成果到市场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有助于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让企业真正形成依靠创新提升能力、加速发展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好政府的战略规划、政策供给和统筹协调作用,加强金融财税政策引导和激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侵权惩罚力度,为企业开展创新、加大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解除后顾之忧。

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是国家科研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中国科学院将全方位加强与地方、企业的科技合作,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和“科技服务网络计划”为抓手,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运营和成果转化管理,部署一批能落地、见实效的科技项目,转化推广一批具有产业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全面开放各类科技资源、科技平台,积极支持和推进“双创”工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科技需求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科技供给。

健全完善科技人才发展机制、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是科技创新协调有序、充满活力的必要保障

当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加快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建设尤为迫切。《决定》强调,要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进一步指明了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建设的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

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健全完善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才能不断凝聚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科技创新队伍。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统筹考虑人才政策、人才计划和体制改革的有机衔接,紧密结合国家各类重大任务、重大布局、重大平台建设,不拘一格选拔有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把他们放到关键岗位上锻炼,加快培养造就新一代科技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以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破门户之见和固有利益格局,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促进科教融合,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提升培养质量。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导向,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创新自主权,坚决摒弃只看数量、帽子,不看能力贡献的倾向,做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促进各类人才良性竞争、有序流动。

加快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要大力弘扬老一辈科学家报国为民、艰苦奋斗的爱国情怀和高尚情操,引导广大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多讲奉献、担当、实干,不浮夸、不浮躁、不盲目攀比。建立导向明确、正向激励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营造安心致研的良好创新环境,努力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加强科学精神涵养和科研诚信教育,严把学术质量关,严把学风道德关,加强科技伦理制度建设,让科学精神和科研诚信真正内化为科研人员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加强对科研诚信、科技伦理和学术不端等行为的监督和查处,对违背科研诚信的行为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对相关责任人在晋升使用、表彰奖励、参与项目等方面做到“一票否决”。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