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51卷,第4期,2020年8月25日
编辑组:http://jsstam.org.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jsstam.org.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jsstam.org.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由江苏省力学学会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主办。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 新闻报道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指南——材料与结构内部全场力学参数精细测量技术与表征方法
科技部 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进一步压实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承担单位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主体责任的通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发布“十三五”第五批重大项目指南及申请注意事项的通告
◆ 学术会议
USNC/TAM Webinar on Machine Learning in Mechanics, August 27, 1:00 - 4:20 pm (EDT)
Postdoc Position | Mechanics of Slender Structures | EPFL | Switzerland
Postdoc Position in Computational Biomechanics (Remote Work Option Available)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
网络精华
◆ 友情链接
=======================================================================================
新闻报道
-------------------------------------------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指南——材料与结构内部全场力学参数精细测量技术与表征方法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随着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与先进制造技术快速发展,对材料和部件内部全场力学性能测量的需求日益迫切,例如: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关键部件强度与可靠性评价,功能结构中异质异构界面损伤与服役性能检测等,亟待对内部力学量进行测量表征。然而,目前内部力学信息原位测量能力还是“短板”,也是国际上关注的前沿学术领域,难点表现为缺少基础性测量理论,缺乏高精度测量技术与系统表征方法,已有实验技术主要用于物体表面力学参数测量,或是将内部力学信息近似为标量表征,开展内部力学量实验研究对促进国家重大工程关键部件研发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的重要论述精神,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解决国家重大需求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的支撑作用,提升内部力学信息原位测量能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现启动“材料与结构内部全场力学参数精细测量技术与表征方法”专项项目,将围绕共性科学问题,结合典型结构内部力学信息测量需求开展基础科学研究。
一、科学目标
本专项项目旨在发展基于新光源、新技术的内部全场力学参数实验测量方法,研究不同深度量级的内部三维应力张量测量理论;发展内部力学量高分辨原位测量技术,实现内部应变场、应力场、损伤信息的可视化表征;建立材料制备或结构服役过程中内部力学量演化的评价表征方法,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对内部力学信息测量的应用需求。
二、拟资助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1、构件内部深部三维力学信息测量理论与原位测量技术(申请代码1选择数理科学部A02下属代码)
内部深部力学行为的三维原位实验是揭示工程构件失效破坏机理与优化材料性能的关键环节,针对内部深部力学信息的测量需求,支持和发展以强穿透先进光源(如散裂中子源)为探测手段的深部三维力学信息的测量理论与原位测量方法,发展内部力学量反演识别方法与三维可视化技术,建立对构件内深部(如高密度合金)三维力学张量全场测量方法,实现对内部力学行为与损伤演化的原位无损检测,揭示制备服役过程中发生在样品深部的力学行为,为重大工程关键部件强度问题与可靠性评价提供实验手段和依据。(技术指标:穿透深度50mm~200mm,空间分辨优于100μm,应变分辨优于150με)。
2、膜基结构内部与界面应力的光谱力学精细测量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数理科学部A02下属代码)
膜基结构内部应力集中和异质界面损伤演化等力学性能表征是决定功能材料与器件服役可靠性的基础性指标,针对膜基结构内部力学信息的测量需求、支持和发展基于光谱技术(如拉曼、荧光、太赫兹)为探测手段的浅表内部与界面力学信息的测量理论与原位测量方法,发展膜材料应变场与界面损伤在线测量技术,研发制备与服役环境中结构内部力学量与其它物化参量的识别方法,发展可视化表征技术,建立膜基结构内部应力、界面损伤、断裂的原位测量技术与界面性能表征评价方法。(技术指标:内部深度10μm~1000μm范围,应力分辨优于20MPa)
3、材料与结构内部力学信息演化的超高分辨测量与表征(申请代码1选择数理科学部A02下属代码)
微纳制造与芯片工程中,结构单元内部的低维/介纳观力学信息是关系制造水平的深层指标。实现超高分辨的内部力学测量将成为精密制造中的关键环节。针对制造与服役条件下内部应变/应力场及其演化的超高分辨测量需求,支持和发展基于现代电子或射线显微平台的内部力学信息的高时/高空分辨的原位测量方法,研究低维材料与结构内部力学信息演化的超高分辨测量技术,发展介纳观至原子分辨的力学信息测量与可视化表征方法,实现多场环境下低维材料内部力学量与结构信息演化的超高分辨测量与表征评价。(技术指标:变形分辨10-11m、应变分辨100με、时间分辨0.0025s)。
三、资助计划
本专项项目资助期限为5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1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计划资助3项,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为350万元/项左右。
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
申请人应根据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和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关键科学问题、技术路线及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五、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专项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1. 本专项项目申请时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
2.申请人和参与者只能申请或参与申请1项本专项项目。
3.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中的研究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申请书报送日期为2020年9月21日-9月25日16时。
2.本专项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申请须知、本项目指南和《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
(2)本专项项目旨在紧密围绕材料与结构内部全场力学参数精细测量技术与表征方法,集中国内优势研究团队进行研究,成为一个专项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专项项目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关键科学问题、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没有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4)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说明选择“研究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申请代码1应当按照拟资助研究方向后标明的代码要求选择数理科学部相应的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申请项目名称可以不同于研究方向名称,但应属该方向所辖之内的研究内容。每个专项项目的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合计不得超过3个;主要参与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贡献者,不超过9人。
(5)请按照“专项项目-研究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时,请在申请书正文开头注明“2020年度专项项目材料与结构内部全场力学参数精细测量技术与表征方法之研究方向:XXX(按照上述3个研究方向之一填写)”。
申请书应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明确对实现本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和解决核心科学问题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专项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6)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预算编报须知的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科教〔2016〕19号)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要求,认真如实编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
(7)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
3.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具体要求如下:
(1)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本专项项目采用无纸化申请方式,依托单位只需在线确认并及时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与之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信息系统中的电子申请书保持一致。
(2)依托单位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后,应于申请材料提交截止时间(2020年9月25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上传本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的电子扫描件(请在信息系统中下载模板,打印填写后由法定代表人签字、依托单位加盖公章),无需提供纸质材料。
4.本专项项目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
联系人:陈国长、张攀峰
联系电话:010-62326910、6911
(四)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专项项目总体科学目标,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关注与本专项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2.为加强项目之间的学术交流,本专项项目集群将设专项项目总体指导组和管理协调组,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必须参加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
科技部 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进一步压实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承担单位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主体责任的通知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研作风学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压实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承担单位的主体责任,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从事科研活动的各类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是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第一责任主体,在承担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时要将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工作摆上重要日程,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开展常态化管理,强化责任传导,确保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各项要求落实到位。
二、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执行信息报送制度,对重大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问题的调查处理情况及结果须按要求报送所在地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涉及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研项目、创新基地、科技奖励、人才工程等的,应同时报送相关管理部门。每年年底要通过国家科研诚信管理信息系统报告本单位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情况。
三、科学、理性看待学术论文,注重论文质量和水平,不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等与奖励奖金挂钩,不使用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专项资金奖励论文发表。
四、建立并严格执行科研数据汇交制度,确保本单位科研活动的原始记录及时、准确、完整,保存得当,做到可查询、可追溯。
五、加强对本单位科研人员的日常教育引导,在入学入职、职称晋升、参与各类科技活动等重要节点必须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在年度考核、评奖、评优时要对科研人员的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情况进行考评。督促项目团队负责人、研究生导师加强对团队成员、学生的科研诚信教育和管理。
六、加强对本单位拟公布的突破性科技成果和重大科技进展的审核把关,确保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督促项目负责人、团队负责人、导师等对拟发表的论文严格把好学术关、诚信关,确保发表的论文严谨规范、数据真实。
七、及时主动纠正本单位人员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等方面的问题,对存在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通过谈话提醒等方式指导相关人员及时改正;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科研伦理等要求的,要严肃查处。
八、各有关单位在申请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研项目、创新基地等时要对落实本通知确定的主体责任事项作出明确承诺,在申请时尚未达到相应要求的,应说明情况并承诺改正。
九、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把各有关单位签署的承诺书作为批复相关科技活动的重要依据并纳入重点核验范围。对不实承诺或违背承诺的,依据《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关于“以故意提供虚假信息等获得科研活动审批”的规定进行处理并限期整改。相关单位整改完成前,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对该单位申请的科技活动不予受理。
十、各有关单位在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方面的主体责任履行情况将纳入信用记录,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将列入重点监督对象。
特此通知。
联系电话:
科技部 010-58884344,58884332
自然科学基金委 010-62326959
科 技 部 自然科学基金委
2020年7月17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发布“十三五”第五批重大项目指南及申请注意事项的通告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优先发展领域和新时代科学基金深化改革战略部署,在深入研讨和广泛征求科学家意见的基础上,现发布“十三五”第五批8个科学部64个重大项目指南(见附件),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重大项目指南中所述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提出申请。
一、定位
重大项目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及国家安全重大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超前部署,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性研究,充分发挥支撑与引领作用,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
二、申请条件和要求
(一)申请条件。
重大项目或重大项目课题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部分重大项目对申请条件有特殊要求的,以相关重大项目指南为准。
(二)申请要求。
1.重大项目的资助期限为5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1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
2.每个重大项目应当围绕科学目标设置不多于5个课题(部分重大项目的课题设置数量有具体要求的,以相关重大项目指南为准),并分别撰写项目申请书和课题申请书。重大项目只受理整体申请,项目申请人应当是其中1个课题的申请人。
每个课题的合作研究单位数量不得超过2个。每个重大项目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数量合计不得超过5个(部分重大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数量有具体要求的,以相关重大项目指南为准)。
三、限项申请规定
1.申请人(不含主要参与者)同年只能申请1项重大项目。上一年度获得重大项目资助的项目主持人和课题负责人,本年度不得作为项目申请人和课题申请人申请重大项目。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以下类型项目总数合计限为2项: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不包括集成项目和战略研究项目)、联合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直接费用大于 200 万元/项的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仅限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负责人承担,作为主要参与者不限)、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含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资助期限超过 1 年的应急管理项目、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以及资助期限超过 1 年的专项项目[特殊说明的除外;应急管理项目中的局(室)委托任务及软课题研究项目、专项项目中的科技活动项目除外]。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作为主要参与者正在承担的 2019 年(含)以前批准资助的项目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2020 年(含)以后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批准(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项目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
3.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得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
4.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获得资助后,项目负责人在准予结题前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重大项目。
5.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申请时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正式接收申请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以及获得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骨干成员)在结题前不得申请或参与申请重大项目。
6.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从预申请开始直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资助与否决定之前,不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获资助后计入申请和承担总数范围。
四、申请注意事项
(一)项目申请接收。
重大项目申请报送日期为2020年9月12日至16日16时。项目申请采取无纸化申请。
(二)申请人注意事项。
申请人在填写重大项目申请书(项目申请书或课题申请书)时,应当根据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选择科学问题属性。申请项目具有多重科学问题属性的,申请人应当选择最相符、最能概括申请项目特点的一类科学问题属性。
重大项目申请书(项目申请书或课题申请书)采取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项目指南和相关要求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2.申请人登陆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以下简称信息系统,没有信息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申请书。
3.重大项目的项目申请人应在信息系统中首先填写“项目申请书”,然后给该重大项目课题申请人赋予课题的申请权限,未经赋权的课题申请人将无法提交申请。
4.申请书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项目”,亚类说明选择“项目申请书”或“课题申请书”,附注说明选择相关的重大项目名称,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部分重大项目有具体要求的,按照相关重大项目指南要求填写)。
5.申请人应当按照重大项目申请书(项目申请书或课题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所申请重大项目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报告正文的“研究基础”部分说明本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申请书中的主要参与者只填写各课题申请人相关信息;课题申请书中的主要参与者包括课题所有主要成员相关信息。
6.重大项目实行成本补偿的资助方式,自然科学基金委将组织专家对建议资助项目进行资金预算专项评审。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须知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科教〔2016〕19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国科金发财〔2019〕31号)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要求,认真如实编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
7.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项目申请书和课题申请书应当通过各自的依托单位提交。其中课题申请书必须先于项目申请书提交,项目申请书待全部课题申请书提交完毕并确认生成项目总预算表无误后再行提交。
(三)依托单位注意事项。
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对申请人申报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具体要求如下:
1.应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前(2020年9月16日16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严格保持一致。
2.依托单位完成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的逐项确认后,应于申请材料提交截止时间前通过信息系统上传本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的电子扫描件(请在信息系统中下载模板,打印填写后由法定代表人亲笔签字、依托单位加盖公章),无需提供纸质材料。
附件:
6.信息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0年8月11日
-------------------------------------------
========================================================================
学术会议
-----------------------------------------
USNC/TAM Webinar on Machine Learning in Mechanics, August 27, 1:00 - 4:20 pm (EDT)
The USNC/TAM will be hosting on August 27 a webinar on Machine Learning in Mechanics. The event will be recorded, and the videos will be posted on the USNC/TAM site afterward. The attached flyer includes the Zoom link to register.
==========================================================================
招生招聘
-------------------------------------------
Postdoc Position | Mechanics of Slender Structures | EPFL | Switzerland
We have a postdoc opening to be hosted in our fleXLab @ EPFL in the area of the mechanics of slender structures, with a combined focus on experiments and theory. The research will be done in collaboration with, and co-advised by both Pedro Reis (EPFL) and Basile Audoly (CNRS and Ecole Polytechnique, France). The project aims to use dimensional reduction procedures to develop predictive reduced-order descriptions of slender structures (rods, plates, or shells), with complex internal structure.
Further details about this position, including a link to the online application system, can be found at https://recruiting.epfl.ch/Vacancies/1468/Description/2
Your profile: Candidates should have recently obtained or are about to receive a Ph.D. in Physics, or Mechanical/Civil/Aerospace Engineering, or related disciplines. The research is expected to involve a combination of laboratory work and theoretical modeling. Candidates are expected to have an affinity for collaborative work at the experiments-theory interface.
We offer: The successful postdoc will join a vibrant, collaborative, international, and diverse research team with interdisciplinary expertise in experimental, computational, and theoretical mechanics. The focus of research activity at the fleXLab is centered around curiosity-driven research in the general area of physics and mechanics of soft/compliant mechanical structures. The fleXLab is hosted at the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offers unique state-of-the-art laboratory facilities. The research of Basile Audoly focuses on theoretical mechanics, with a particular interest in nonlinear problems involving the coupling of elasticity and geometry. With Yves Pomeau, he has authored the book "Elasticity and Geomet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More information about both of our research groups, including other active research themes, can be found in the following links: https://flexlab.epfl.ch and http://www.lmm.jussieu.fr/~audoly/
The following video of a combined talk (EML Webinar on July 15th) provides a series of examples of the collaborative work that we have done on related topics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wDKU6dCWxw&feature=emb_err_woyt
Opportunities for involvement in the teaching of mechanics-related classes will be provided both at the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levels.
Applications received by September 30th, 2020, will receive equal consideration and should include: (i) Cover letter, (ii) CV, (iii) Three contacts for references, and (iv) Copy of most significant publication to date. The expected start date is February 2021.
Warm regards,
Pedro Reis (EPFL) and Basile Audoly (Ecole Polytechnique)
Postdoc Position in Computational Biomechanics (Remote Work Option Available)
We currently have two postdoctoral research positions available in the Injury Biomechanics Laboratory at Robert Morris University in Pittsburgh, PA starting Fall 2020. These positions involv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fidelity finite element head models and the design of computational studies to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The first position is focused on blast-induced TBI, and the second position is focused on pediatric TBI. These projects are part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involving multiple universities, industrial partners, and national labs. A remote work option is available for these positions.
Qualifications: Ph.D.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biomedical engineering, mechanics, or related field. A strong background in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is required, with a strong interest in working on an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team. An ideal candidate will also have knowledge of constitutive modeling of biological tissues.
If interested, please send an email to Dr. Rika Carlsen (carlsen@rmu.edu) with your cover letter describing your research experience and research interests, curriculum vitae, and list of 2 references. Questions about this position may also be emailed to carlsen@rmu.edu. Updated information about these positions can be found here.
-------------------------------------------
==========================================================================
学术期刊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on diffusion during water imbibition in shale, sandstone and volcanic rock
Liu Yang, Chenjiu Chen, Yifan Liu, Yuanhan Zheng,
Dynamic capillary pressure analysis of tight sandstone based on digital rock model
Yixin Cao, Mingming Tang, Qian Zhang, Jiafan Tang, Shuangfang Lu,
-------------------------------------------
========================================================================
网络精华
-----------------------------------------
第五轮学科评估再提“破五唯”
(摘自中国科学报)
近日,教育部官网公布了对《关于完善高校学科评估制度,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提案》的答复,提到学科评估坚决破除“五唯”顽疾。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不设置人才“帽子”指标,避免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片面做法。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和“奖项”,设置“代表性学术著作”“专利转化情况”“新药研发”等指标,进行多维度科研成效评价。
同时,学科评估将进一步完善论文“代表作”评价方法。一是聚焦标志性学术成果,强调标志性学术成果的创新内容和学术贡献,关注代表性论文对标志性成果的支撑度和关联度。二是运用基于定量数据和证据的专家评价方法,不将SCI、ESI等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三是规定代表作中应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国期刊论文,鼓励优秀成果优先在中国期刊发表。
7月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刚刚起草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指导意见》拟提出,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等倾向。不简单把论文、专利、承担项目、获奖情况、出国(出境)学习经历等作为限制性条件。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这两件事说明国家已经下定决心,不“立”则难“破”。“在执行环节中,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不论是‘四唯’还是‘五唯’,‘唯’字都是主要矛盾,是单一的评价体系。”储朝晖强调,“而‘唯’字的根源是超越专业‘权力’,甚至凌驾于专业‘权力’之上的‘权力’。”
“五唯”问题由来已久,是高等教育界多年来讨论与诟病较多的话题。但要真正实现“破”,“还是要将专业领域外的‘权力’剥离,让专业‘权力’发挥真正的作用,同时保证过程的公开透明,经得起时间检验。如果这种评价体系无法建立,那么‘破’就没有意义,也不会有实质进展。”储朝晖说。
中国自然科学论文全球第一 数量超美国”
(摘自科技日报)
据日本放送协会(NHK)和《日本经济新闻》网站近日报道,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和学术政策研究所7日发布报告称,中国在科研领域的大力投资和在研究人员培养方面的不懈努力促进了中国科研的发展: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在科研领域日益重要的地位。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的报道指出,科学论文产出数量是显示一国研发活跃程度的最基本指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此前也曾发布报告指出,中国的论文数量超过了美国,而这次的统计数据基于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的数量。
中国论文数量超美国
在日本发布的报告中,科学技术和学术政策研究所参考科睿唯安公司的数据,对主要国家的论文数量进行了分析。由于每一年变动幅度较大,因此,研究所按3年均值进行了计算。
结果表明,2017年(2016—2018年均值),中国研究人员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为305927篇,位列世界第一,高于美国的281487篇;德国为67041篇,居第三位;日本为64874篇,居第四位。
另外,从论文所占世界份额来看,中国和美国分别占19.9%和18.3%,而第三位德国仅占4.4%。
NHK的报道指出,中国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2017年论文数量是20年前(1996—1998年均值)的18倍,是10年前(2006—2008年均值)的3.6倍。
中国研究论文的质量也逼近美国:从被引用次数排名前10%的论文所占份额来看,2017年美国有37800篇(占24.7%),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有33800篇(占22%),居第二位;英国8800多篇,居第三位;德国7400多篇,居第四位;日本则以3800多篇论文排在第九位。而从被引用次数排名前1%的论文所占份额来看,美国和中国分别占29.3%和21.9%。
此外,《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指出,中美擅长的领域各不相同。中国论文主要集中于材料科学、化学、工学、计算机和数学方面;而美国论文则主要集中于临床医学和基础生命科学领域。
投资力度大 研究人员多
NHK和《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都指出,中国在学术研究上投入更多以及中国拥有更多科研人员,或是促进中国科学论文数量激增的两大关键因素。
《日本经济新闻》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研发经费(名义值,按购买力平价换算)约为58万亿日元(约合3.8万亿元人民币),比前一年增加10%;美国为60.7万亿日元,比前一年增加5%,保持了第一位,但中国与美国的差距日益缩小。
此外,大学是科学论文主要产出机构。中国对大学的投资显著增加,2018年的投资额是2000年的10.2倍,而美国2018年对大学的投资额仅为2000年的1.8倍。
中国科研人员的数量也与日俱增。中国现有约187万名研究人员,超过了美国的143万名。此外,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5年前在美国学习的中国公民数量首次突破30万。在2018/2019学年,来自中国的学生人数接近37万。
此外,中国还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和规划纲要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保驾护航”。1982年,中国将逐步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写入宪法;1993年,中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以促进科技进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规定,将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不足1%提高到1.5%,此后,这一比例不断提高,2020年的计划要求将该比例提高到2.5%或更高。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