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51卷,第5期,2020年9月10日
编辑组: http://jsstam.org.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jsstam.org.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jsstam.org.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由江苏省力学学会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主办。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 新闻报道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芬兰科学院合作交流项目指南
◆ 学术会议
PhD and Postdoc positions in meta-materials at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PhD position in experimental materials and mechanics - University of Alabama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
网络精华
科技部召开中青年科学家发展座谈会,稳定支持和科学评价成探讨焦点
◆ 友情链接
=======================================================================================
新闻报道
-------------------------------------------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芬兰科学院合作交流项目指南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芬兰科学院(AF)的合作协议及双边工作计划,双方于2020年共同资助中国与芬兰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开展的合作交流和双边研讨会项目。
一、项目说明
(一)资助领域。
无领域限制。
(二)资助强度。
中方资助强度为不超过10万元/项。
(三)资助内容。
对于合作交流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中方研究人员访芬的国际旅费和在芬兰访问期间的住宿费、伙食费、城市间交通费。芬兰科学院资助芬方研究人员访华的相关费用。
对于在中国召开的双边研讨会,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中方举办会议所需的会议费和中方参会人员住宿费、伙食费及城市间交通费。芬兰科学院资助芬方参会人员的相关费用。
对于在芬兰召开的双边研讨会,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中方研究人员访芬的国际旅费和在芬兰开会期间的住宿费、伙食费、城市间交通费。芬兰科学院资助芬方举办会议所需的会议费和芬方参会人员的相关费用。
(四)项目执行期。
合作交流项目执行期为2年(项目起止日期为2021年3月1日至2023年2月28日)。
双边研讨会项目执行期为1年(项目起止日期为2021年3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
二、申请资格
(一)中方申请人须是2021年12月31日(含)以后结题的3年期(含)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项目(合作交流项目除外)的主持人或主要参与者(在研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作为中方申请人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博士学位,或有2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并经在研项目负责人同意),并依托该在研基金项目提交申请。合作交流应密切围绕所依托在研基金项目的研究内容。
(二)芬方合作者应符合芬兰科学院对本国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三)中芬双方申请人须分别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芬兰科学院递交项目申请,单方申请将不予受理。芬方申请指南详见:
https://www.aka.fi/en/funding/apply-for-funding/for-researchers/call-for-funding-for-international-researcher-mobility-based-on-bilateral-agreements/。
(四)更多关于申请资格的说明,请见《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三、限项规定
(一)本项目属于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不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正在承担的项目总数限为2项”规定的限制。
(二)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的NSFC-AF(中芬)合作交流和双边研讨会项目,合计限1项。
(三)更多关于限项规定的说明,请见《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四、申报要求
(一)在线填报路径。
中方申请人须登录ISIS科学基金网络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egrantweb/),在线填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申请书》。具体步骤如下:
1. 选择“项目负责人”用户组登录系统,进入后点击“在线申请”进入申请界面;点击“新增项目申请”按钮进入项目类别选择界面。
2. 点击“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左侧“+”号或者右侧“展开”按钮,展开下拉菜单。
3. 对于合作交流项目,点击“合作交流(组织间协议项目)”右侧的“填写申请”按钮,进入选择“合作协议”界面,在下拉菜单中选择“NSFC-AF(芬兰)”,然后按系统要求输入依托在研基金项目的批准号(作为负责人承担的3年期及以上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进入具体申请书填写界面。
对于在中国召开的双边研讨会,点击“在华召开国际(地区)学术会议”右侧的“填写申请”按钮,进入选择“合作协议”界面,在下拉菜单中选择“NSFC-AF(中芬)”,然后按系统要求输入依托在研基金项目的批准号(作为负责人承担的3年期及以上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进入具体申请书填写界面。
对于在芬兰召开的双边研讨会,点击“出国(境)参加双(多)边会议”右侧的“填写申请”按钮,进入选择“合作协议”界面,在下拉菜单中选择“NSFC-AF(中芬)”,然后按系统要求输入依托在研基金项目的批准号(作为负责人承担的3年期及以上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进入具体申请书填写界面。
(二)申请书填写说明。
中芬双方申请书中的项目名称(英文)、双方依托单位和双方项目负责人(默认为“中方人信息”栏目和“境外合作人员”栏目的第一人)应严格一致。
在“项目执行计划”栏目,应按照交流年度,详细列出出访及来访人员姓名、出访及来访日期和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内容,或双边研讨会的日程安排和拟参会人员信息。
本项目无间接费用,中方经费填写仅限经费预算表格中的第9项“差旅/会议/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栏。在“预算说明书”栏目,应按照“项目执行计划”的内容,按交流年度为出访人员的国际旅费、住宿费、伙食费、城市间交通费,或中芬双边研讨会制定详细预算。
(三)在线提交附件材料。
除在线填写并提交中文申请书外,中方申请人须将下列材料上传至中文申请书的“附件”栏中一同提交:
1. 合作交流项目须提交与芬方合作者联合撰写的合作交流计划书(撰写说明见附件1)、芬方申请人及参与者简历、及中芬双方申请人签署的合作交流协议(协议模板见附件3)。
2. 双边研讨会项目须提交与芬方合作者联合撰写的双边研讨会计划书(撰写说明见附件2)。
(四)报送材料。
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申报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本项目纳入无纸化申请范围,依托单位完成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的逐项确认后,应于申请材料提交截止时间前通过ISIS科学基金网络系统上传本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的电子扫描件(请在ISIS科学基金网络系统中下载模板,打印填写后由法定代表人签字、依托单位加盖公章),无需提供纸质材料。ISIS系统在线申报接收期为2020年9月4日至2020年9月30日16时。
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严格保持一致。
注:请申请人严格遵照本项目指南的各项要求填报申请,不符合上述要求的申请将不予受理。如有疑问,请致电项目联系人。
五、结果公布
2021年年初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门户网站国际合作栏目中公布资助结果。
六、项目联系人
中方联系人:申 洁
电 话:010-6232 7017
Email: shenjie@nsfc.gov.cn
中方申请人在线填写申请书过程中如遇到技术问题,可联系自然科学基金委ISIS系统技术支持。
电 话:010-6231 7474
芬方联系人:Siru Oksa
Email: siru.oksa@aka.fi
UllaEllmén
Email: ulla.ellmen@aka.fi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国际合作局
2020年9月4日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两年一届的“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是中国流变学界的学术交流的盛会。首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1985年在长沙召开,此后,分别在成都、上海、广州、北京、武汉、廊坊、济南、长沙、杭州、廊坊、广州、西安、湘潭召开了第2届至第14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第15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原定于2020年10月17-20日在重庆市召开,因疫情影响,现将会期推迟到2020年12月4-7日。
热忱欢迎广大流变学界同仁参会,交流近年来流变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共商中国流变学事业发展大计。(http://www.cstam.org.cn/article/202227.html)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第六届中国力学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已经完成。经评审拟授予中国力学学会自然科学奖2项、科技进步奖1项。现将拟授奖项目在中国力学学会网站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10日内,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公布项目和项目主要完成人持有异议的,请以书面方式向我会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客观公正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并提供有效联系电话和地址。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须在书面异议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个人提出异议的,须签署真实姓名。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特此公告。
联系方式:中国力学学会奖励工作秘书组,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5号,邮政编码100190
联系电话:010-62559209
中国力学学会
2020年8月27日
========================================================================
学术会议
-----------------------------------------
在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钱伟长院士的大力倡导下,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简称“MMM会议”)于1986年在北京首次召开,已连续成功召开16届,是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盛会。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发起的中国力学学会-石油工程力学高级研讨会于2019年在青岛首度举行,是国内外力学界和石油工程领域的学者专家进行深度交流的别具特色的学术会议,旨在运用现代数学与力学作为武器,深入挖掘科学问题,搭建合作交流平台,解决石油工程领域难题,助推能源行业的发展。
在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钱伟长院士的大力倡导下,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简称“MMM会议”)于1986年在北京首次召开,已连续成功召开16届,是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盛会。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发起的中国力学学会-石油工程力学高级研讨会于2019年在青岛首度举行,是国内外力学界和石油工程领域的学者专家进行深度交流的别具特色的学术会议,旨在运用现代数学与力学作为武器,深入挖掘科学问题,搭建合作交流平台,解决石油工程领域难题,助推能源行业的发展。
一、会议内容
1. 大会邀请报告:邀请知名学者就石油工程力学、仿生力学、新材料力学等方面做专题报告。
2. 自由学术交流:与会人员通过学术报告、自由讨论等环节,搭建力学科技工作者与各个工程领域专家的交流平台。
二、会议日程
10月9日下午:报到注册。
10月10日上午:学术报告会。
10月10日下午:学术报告会及自由讨论。
10月11日上午:现场考察,与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人员交流。
10月11日下午:返程。
三、会议组织
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理性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波纹管与管道力学专业委员会、青岛市力学学会。
承办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
四、注册费
所有参会人员需交纳会务费1500元。交通和食宿费用自理,会务组可代预定房间。本次会议相关会务事宜由青岛博聚盈会务有限公司办理,代收会务费1500元/人,并开具会务发票。
五、联系人
刘建林(教授),0532-86981774;liujianlin@upc.edu.cn
窦晓晓(博士生),15564858656,s16060693@s.upc.edu.cn
王子栋(博士生),13045076552,z16060478@s.upc.edu.cn
六、住宿交通信息
会议和住宿地点均为蓝海金港大饭店。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
电话:0532-86986666,0532-86982222
交通信息:从流亭飞机场、青岛火车站可以乘坐机场大巴、米图快车、出租车等直接抵达酒店。
经中国力学学会批准,由爆炸力学专委会实验技术专业组主办,南京理工大学承办,毁伤与评估技术专业组、91439部队协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现更名为第十一届爆炸力学实验技术专题研讨会,将于2020年10月16日至19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
爆炸力学实验技术专题研讨会(原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会议)每两年举行一次,至今已举办了十届。本次学术会议旨在邀请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同行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切磋新的实验测试理论与技术,研讨新的发展方向,以推动爆炸力学实验技术的发展,推进爆炸力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在工程、航天以及国防领域的应用。
2020年爆炸力学实验技术专题研讨会热忱邀请全国爆炸力学及其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到会,并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欢迎海内外关心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发展的仪器设备厂商派员参会,展示新的实验测试技术和产品。
一、会议主题:
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创新发展及其在兵器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二、会议组织机构
1. 组织委员会
主任:何勇
副主任:吴志林、陈雄、王国平、陈志华、金辉、皮爱国、高光发、李伟兵
委员:张先锋、王金相、孙宇新、冯君、李名锐、贾则、李翔宇、张亦弛、贾鑫、黄瑞源、孙晓旺、何卓菲、温垚珂、马虎、宋卓然、刘坤、仲健林、张扬
2. 学术委员会
顾问:冯煜芳、芮筱亭、戴兰宏、王成、姚小虎
副主任:胡文军、黄风雷、王晓鸣、周长省、王明洋、栗保明、周风华
委员:胡时胜、王伟力、郭伟国、赵隆茂、宋力、钟方平、苏健军、汪斌、龙仁荣、张磊、潘建强、彭刚、田建东、尹志勇、宋浦
三、会议专题与征文范围
专题1:材料动态力学性能实验测试技术
Ø 高速/超高速加载及测试技术及应用;
Ø 霍普金森杆测试技术及应用;
Ø 中应变率加载测试技术及应用;
Ø 超强、超硬、超软等极端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测试技术;
Ø 材料及结构动态行为实验的数值模拟技术。
专题2:弹药爆炸及毁伤实验技术
Ø 战斗部爆炸响应实验测试技术;
Ø 毁伤效应与评估实验测试技术;
Ø 爆炸加载下弹载器械冲击响应实验测试技术;
Ø 结构/设备/人员冲击动响应及毁伤实验测试技术;
Ø 装药冲击响应实验测试技术。
专题3:水中爆炸实验测试技术
Ø 水中高能炸药威力测试技术;
Ø 水中爆炸载荷及其传播测试技术;
Ø 水中爆炸对目标的毁伤效应及其评估技术;
Ø 新材料、新结构在水中爆炸的应用;
Ø 水中爆炸实验相似性理论及其应用。
专题4:武器发射及兵器领域其它实验测试技术
Ø 发射动力学测试技术与应用;
Ø 武器系统振动与噪声测试技术与应用;
Ø 武器系统安全性测试技术与应用;
Ø 内弹道及点传火过程测试实验技术;
Ø 结构体、火工品、引信及加速度计的动态测试及校准技术;
Ø MEMS与微电子器件的动态力学行为表征与分析技术;
Ø 光学测试技术在爆炸与冲击中的应用;
Ø 其它动态测试技术。
专题5:靶场试验技术
Ø 靶场试验总体设计技术与靶标等效技术
Ø 逼真模拟弹药、靶机/船运动的试验加载技术
Ø 外场复杂环境下弹目交汇测量与多毁伤效应测试技术
Ø 大容量试验数据高速采集、传输、存储与处理技术
Ø 试验结果快速重构显示与评估技术
Ø 其它先进测试技术、虚拟试验技术等在靶场中的应用
专题6:其它爆炸力学相关技术
四、会议时间、地点和住宿
1. 会议时间:2020年10月16日至19日,16日全天报道。
2. 会议地点: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青旅宾馆(南京市秦淮区后标营路101号)。
3. 住宿:会议预约酒店有:青旅宾馆(标间:420元/晚•间,含双早,南理工协议价)、翰苑宾馆(标间:380元/晚•间,含早餐,南理工协议价)。会议召开期间为南京旅游旺季,请各位代表早日预订住宿或回执由会务组代订。
4. 由于客房紧张,建议各位参会代表在9月10日前返回回执,请将会议回执通过邮箱:shenyangmei@njust.edu.cn进行提交,请参会代表注明通信地址和联系方式。
五、会议注册和缴费
会议注册和缴费见第三轮通知。(注:由于疫情影响,此次会议有短间隔多轮通知)
六、会议筹备组联系方式
联系人:高光发(18795894230),李伟兵(13951694332)
E-mail:shenyangmei@njust.edu.cn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孝陵卫200号(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10094
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爆炸力学实验技术专业组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毁伤与评估技术专业组
91439部队
2020年8月31日
==========================================================================
招生招聘
-------------------------------------------
PhD and Postdoc positions in meta-materials at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Fully funded PhD and Postdoc positions in the area of meta-materials,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and wave propagation available in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Nuclear Engineering at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Research will be in topics related to the mechanics of metamaterials and the mechanics of granular media.
We are a new group investigating fundamental and exotic wave phenomena in artificially engineered structures fo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energy harvesting, impact mitigation, communications, damage detection, tunable and adaptive machines. The work will be a combination of theory,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s focused on investigating physical phenomena for potenti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For more details on research, please visit Dr. Pal's website: https://sites.google.com/view/rajkumarpal/home Candidates will gain expertise in computational methods, finite element methods, dynamics, solid mechanics and wave physics.
Interested candidates are encouraged to email their CV to Dr. Pal (rkpal@ksu.edu) with the subject "PhD/Postdoc position".
PhD position in experimental materials and mechanics - University of Alabama
We seek a full-time Ph.D. student to work on th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of nickel-based superalloys in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The position will start in January 2021 and will be for four years. It will be funded through a new NSF project on surface engineering of the nickel-based superalloys. The goal is to explore and understand the strengthening and precipitate interactions. A strong background in materials science, electron microscopy (in particular,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familiarity with nickel-based superalloys are needed. The ideal candidate is also expected to have the ability to conduct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 (EBSD) as well as TEM sample preparation using a focused ion beam (FIB).
Due to current circumstances, the candidate MUST be currently in the U.S.
Applicants should send their CV with a list of references and two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to:
Dr. Keivan Davami
Email: kdavami@eng.ua.edu
Thank you
-------------------------------------------
==========================================================================
学术期刊
-------------------------------------------
2020年第41卷8期
含压力基Navier-Stokes方程最优动力系统建模和分析
王金城,齐进,吴锤结
庞乃虹,李宏
不可压缩黏性流体的二维Navier-Stokes方程的间断有限元模拟
陈亚飞,郑云英
杜雨薇,李兵,宋乾坤
田洪乔,张志信,蒋威
-------------------------------------------
========================================================================
网络
精华
-----------------------------------------
科技部召开中青年科学家发展座谈会,稳定支持和科学评价成探讨焦点
(摘自科技日报)
近日,科技部召开中青年科学家发展座谈会,科技部副部长李萌主持会议,听取了科研人员对优化中青年科学家发展环境的看法和建议,研究破解支持中青年科学家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科技部副秘书长贺德方参加座谈。
聚焦稳定支持、科学评价、强化基础研究、改进科研项目管理等热点话题,10位中青年科学家畅谈问题并献计献策。针对深入推进的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三评”改革,以及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七项行动特别是破除“唯论文”行动,与会者表示这些改革举措的落地,减轻了科研人员的负担,优化了科研环境,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土壤。
减少过度竞争 稳定支持才有稳定产出
做科研,经费从哪里来是科研人员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对于科研启动经费的需求显得更为急切。
“要给青年科学家减压,让他们有更多精力投入实际工作中,要形成稳定支持机制,鼓励长期目标的科学探究。”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胡俊杰直言,现在的科研资助体系中稳定性支持不够,竞争性项目资助仍是科研经费最主要的来源。
胡俊杰建议,通过调整经费渠道,把部分竞争性经费改为稳定支持,如将项目经费转为基地和人才经费或科研机构的基本科研业务费,来增加稳定支持的比例;对重点领域研究内容实行“择优滚动支持”,减少过度和重复性竞争,从而让研究人员能在基础研究领域潜心钻研。
中国科学院大学副研究员黄小茹则提出,可给予不同年龄段的中青年科研人员不同的支持方式,比如30至35岁的优秀人才可以争取外部资源,但还是应该以大学和学科的稳定支持为主,“可以把经费一定程度上下沉到大学和研究机构,让他们有稳定的积累”。
破“四唯”之后 评价标准如何定向
“2018年以来,国家在各个层面提出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的评价体制。在破除‘四唯’、‘五唯’之后,应该以什么为标准来评价?谁来评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宫勇吉开门见山地抛出问题。在强调评价队伍多元化的同时,他还提出“能否让年轻人、没有‘帽子’的科研人员更多地参与到评审当中?”,保证科技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座谈会上,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评价问题,并为建设科学的评价体系建言献策。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曹志军表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和特色,要分阶段缓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他以所在的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为例,今年毕业生已经不要求一定发SCI文章,有8名没有SCI论文的毕业生如期毕业,“有论文,有成果,有产品,有产业”都可以是评价指标,在他看来,这就是打破“四唯”、立新标准的导向。
北京化工大学讲师朱绍洲提出,细分科研方向的评价,同时划分前沿创新和应用转化创新评价。胡俊杰同样指出,采取符合实验技术人才工作特点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稳定实验技术人才队伍。
关于破除唯论文,与会者不约而同地持赞同观点。不过,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医师宋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直言担心矫枉过正,“ 论文是中青年科学家检验和证明自己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在更加客观、全面、公平的评估方法出台之前,就像高考一样,高质量论文的发表还是一种机会,是重要的评判标准”。
创新科技项目管理 淡化“唯项目”倾向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陆发隆认为原始创新不是计划出来的,基础研究前沿创新重要的应该是支持人,而不是特定的项目,给有能力的中青年科学家相对稳定的支持,事后评价其产出的原创性。
“国家也在提倡科技工作者能够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为了重大问题十年磨一剑。”陆发隆坦言,但在目前的管理和运行体制中基本实现不了,现行评价体制是5-6年考核,科研人员必须在短时间里做出一些东西来满足考核要求,使得研究目标趋向于短平快。“一定时间内没有产出,板凳就被抽走了。”
针对国家科技项目管理,与会者各抒己见。北京大学研究员高培建议,交叉学科、前沿研究领域实施科研项目“共同负责人制度”。天津大学教授刘琨则表示,要扩大包干制试点范围,进一步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的综合绩效评价管理。为了进一步促进创新型科学研究,复旦大学教授梅永丰呼吁,科研项目应回归创新本质,在各类科技评价中淡化“唯项目”倾向,全方位营造中青年科学家创新环境,发挥中青年科学家的能动性。
李萌指出,中青年科学家是中国科技的未来希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心中青年科学家的成长。中央作出了系列部署,各部门在落实中央重大决策,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中十分关注中青年科学家需求,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青年项目,推动科研单位科研自主权改革试点,探索项目分类管理方式,推动人才评价分类改革,从基础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制度。下一步,科技部将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科技改革重大部署,改进中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工作,和有关部门共同为中青年科学家发展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返回本期目录栏]科技部:让海内外人才享受“中国机遇”
(摘自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记者张泉)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7日表示,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举措深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切实保障人才合法权益,让海内外人才在享受“中国机遇”的同时,各得其所、大展其长,以科技的力量、创新的智慧,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志刚是在当日举行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网上大会启动仪式上作出上述表述的,启动仪式在北京、深圳、莫斯科三地以视频连线方式举行。本届大会以“融全球智力 促创新合作 谋共同发展”为主题,邀请来自各国的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汇聚一堂,并邀请俄罗斯作为主宾国参会,共同举办以中俄科技创新合作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王志刚说,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是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理念。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科技全球化大势遭遇逆全球化冲击阻隔的背景下,大会的召开对于增进各方交流合作、共谋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会设置“虚拟展厅”“项目对接”“主宾国”“线上招聘”“在线服务”等5大功能区,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展览展示、论坛研讨、对接交流等活动。至今年底,大会还将通过举办一系列在线交流活动,充分发挥网上大会的独特作用,服务各方更好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和国际人才交流活动。
========================================================================
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