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动态”文摘,第51卷,第6期,2020年9月25日
编辑组:http://jsstam.org.cn/mechbrief/bwh.html
投稿信箱:mechbrief@hhu.edu.cn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jsstam.org.cn/mechbrief/
订阅或退订网址:http://jsstam.org.cn/mechbrief/register.html
编者按:《力学动态》文摘由江苏省力学学会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主办。每月10日和25日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 新闻报道
◆ 学术会议
Fully funded PhD position, Spring/Fall 2021,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ostdoc Position in Computational Nano mechanics
部分期刊近期目录
◆
网络精华
◆ 友情链接
=======================================================================================
新闻报道
-------------------------------------------
(摘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
国科金发计〔2020〕64号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共接收项目申请269671项,经初审及复审后共受理267541项。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项目管理办法以及专家评审意见,自然科学基金委2020年第19次委务会议决定资助面上项目14773项、重点项目737项、重大项目1项、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102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377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含港澳)625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37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2260项、部分联合基金项目(NSAF联合基金、天文联合基金和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180项,合计32486项。由于面向因抗击疫情延误申请的一线科研人员定向开放申请,医学领域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以及集中接收期间接收的其他类型项目正在评审或审批过程中。
依托单位科学基金管理人员和申请人可于9月18日以后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查询相关申请项目评审结果。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向相关依托单位寄发纸质项目资助结果通知,并附资助项目清单和不予资助项目清单;还将以电子邮件形式向申请人发送申请项目批准资助通知、不予资助通知以及专家评审意见,发送使用的电子邮箱地址为report@pro.nsfc.gov.cn,发送时间为2020年9月18-25日。
请申请人务必确保提供的电子邮箱畅通有效,以便及时接收相关信息,否则由此产生的相关法律责任由申请人自行承担。
申请人如对不予资助决定有异议,并有明确的理由,可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不予资助项目复审申请,相关注意事项详见附件。医学领域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不予资助项目的复审工作注意事项将另行通知。
欢迎各依托单位和科研人员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附件: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予资助项目复审工作注意事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0年9月17日
附件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予资助项目复审工作注意事项
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详见自然科学基金委官方网站首页“政策法规”栏目)的规定,申请人如对不予资助决定有异议,可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不予资助项目复审申请。相关注意事项如下:
一、提出复审申请
1.不予资助项目复审申请接收工作自9月22日开始,10月9日16时截止。
2.不予资助项目复审申请人登录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https://isisn.nsfc.gov.cn),在线填写不予资助项目复审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登录用户名和密码如有遗忘,可向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索取。
3.不予资助项目复审申请人打印1份复审申请表,确认纸质与电子复审申请表内容一致,并在纸质复审申请表上签字后,当面递交或以快递方式寄送(以邮戳日期为准)相关科学部综合处。
二、受理复审申请
自然科学基金委各科学部负责受理复审申请。请注意,具有《办法》第八条所列以下情形之一的复审申请将不予受理:
(一)非项目申请人提出复审申请的;
(二)提交复审申请的时间超过规定截止日期的;
(三)复审申请内容或者手续不全的;
(四)对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等学术判断有不同意见的。
对不予受理的复审申请,由科学部告知复审申请人不予受理决定和原因。
三、审查复审申请
1.自然科学基金委各科学部负责审查受理复审申请,审查依据是《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和《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2.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科学部将在12月3日之前,将复审审查结果书面通知申请人。
3.依托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可通过信息系统随时查看本单位复审申请人复审申请的提交情况与处理结果。
非集中接收期受理项目的不予资助复审工作参照上述程序进行。
(摘自中国力学学会网站)
第十三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原计划于2020年10月16日~19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北工业大学、冲击动力学及工程应用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和飞行器结构力学与强度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结构力学行为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冲击动力学及其工程应用国际合作基地联合承办。
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经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讨论决定,第十三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将推迟举办,举办时间为2021年7月左右,具体举办日期待定。
已经在线投稿的参会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更改、撤回或者保留稿件;已经缴纳注册费的参会者,注册费可保留在会议账户内,也可联系会务组退回;已缴纳赞助费的参展商,可保留或退回赞助费。
关于第十三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的最新消息将在会务网http://2020ncem.libun.cn 即时更新,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会务组联系人
郭亚洲(手机18792633030,座机029-88495912,邮箱:2020ncem@nwpu.edu.cn)
参展商及协办单位:侯兵(15829677085)
投稿及注册费:郭翔(13519129863)
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
西北工业大学
冲击动力学及工程应用陕西省重点实验室
飞行器结构力学与强度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
结构力学行为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冲击动力学及其工程应用国际合作基地
2020年9月20日
(摘自教育部网站)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证便民、优化服务的决策部署,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留学回国人员办事程序,方便广大留学回国人员工作和生活,教育部决定取消《留学回国人员证明》。现公告如下:
一、自2020年11月1日起,取消《留学回国人员证明》。自2020年10月1日起,驻外使领馆不再受理开具申请。2020年9月30日前已提交申请的,驻外使领馆根据留学人员意愿提供相应服务。已经受理、使领馆开具时间晚于2020年11月1日的,《留学回国人员证明》仍然有效。
二、《留学回国人员证明》取消后,相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实际需要,可通过留学人员提供的国外院校或科研机构录取材料、国外院校颁发的学位证书或毕业证书、国外院校或科研机构出具的学习进修证明材料或留学人员自愿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开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等认定留学人员身份和经历,可通过留学人员护照及签证、出入境信息、回国行程票据等确定留学人员在外留学期限。
教育部
2020年9月17日
-------------------------------------------
========================================================================
学术会议
-----------------------------------------
中国力学学会首届全国力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将于2020年11月6-8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为培养和发现青年人才,使力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了解力学学科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同时展示近年来我国博士研究生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成果,探讨力学学科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进广大博士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中国力学学会特主办全国力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本次活动是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首届论坛,由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承办。
一、论坛主题
本次论坛活动的主题为“协力同行、驭梦飞翔”,面向全国各高校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工程力学、生物力学、航空航天工程、交叉力学等力学学科领域的在读博士生。
论坛将由大会邀请报告、专题邀请报告以及普通报告构成。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展示力学领域的新成果,驱动力学跨学科融通,共同探索力学前沿的新问题。
二、会议安排
1. 会议日程
11月6日 |
下午 |
会议报到 |
11月7日 |
上午 |
开幕式、邀请报告 |
下午 |
博士生分会场学术专题报告 |
|
11月8日 |
上午 |
博士生分会场学术专题报告 |
下午 |
博士生分会场学术专题报告、闭幕式(含优秀报告颁奖) |
2.优秀报告奖评选
论坛将评出优秀报告奖若干,评选原则主要依据报告的学术内容、PPT制作效果、口头表达以及回答问题四个方面进行评选。
三、参会要求与报名方式
1. 每人提交一页论文摘要(中英文均可,中文不少于300字,英文不少于200词)和半页个人介绍(200字之内的研究成果简介和已发表期刊论文列表)。
2. 具体格式见模板。文件命名方式为“在读院校-作者姓名-专业-论文名称.doc”。
“摘要模板”可点击(摘要模板)或扫描二维码进行下载。
3. 摘要提交方式:请同时给会务组秘书葛书闻bslt@coe.pku.edu.cn和乔梁qiaoliang@buaa.edu.cn发送Email。
4.报名截止日期:2020年10月8日
5.录取通知:2020年10月15日前经专家组评审后,组委会将予以电子邮件方式向入选者发出正式录用通知。
6.收费和食宿:无注册费,免费提供餐饮和住宿。对来自北京市院校及单位的同学不提供住宿。
四、会议联系人
北京大学:葛书闻,电话:010-62756575,Email: bslt@coe.pku.edu.cn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乔梁,电话:010-82338764,Email: qiaoliang@buaa.edu.cn
-------------------------------------------
========================================================================
学术会议
-----------------------------------------
2020 年全国力学科普工作研讨会将于2020 年12 月1 日-3 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举行。 会议将研讨和交流近年来我国力学科普工作的经验和成果。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办,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机电与自动化学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湍流控制研究中心承办。
一、 会议主要内容
1. 交流力学科普工作及力学教育创新理念;
2. 研讨与大众息息相关的力学问题及科普方法;
3. 讨论和部署未来科普工作设想与计划。
会议交流设以下两种形式:
|
形式 |
负责组织机构 |
1 |
邀请报告30分钟 |
工作委员会邀请 |
2 |
普通报告20分钟 |
自由投稿 |
3 |
海报 |
自由投稿 |
二、 会议地点、时间及报到
1. 会议时间:2020年12月1日—12月3日
2. 会议地点: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3. 报到时间及地点:2020年12月1日14:30-20:00
地点:深铁塘朗城君璞酒店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留仙大道3333号 塘朗城西区C座6-16楼
三、 注册与住宿
本次会议会务费1000元,交通、住宿自理,无会议补贴。
住宿地点:深铁塘朗城君璞酒店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留仙大道3333号 塘朗城西区C座6-16楼,标准间575元/晚(双床含双早)
四、 报名方式
请回复参会邮件至:
高南,gaonum@126.com 电话:137-9519-0354
贺庆,heqing9610@163.com 电话:0755-2603-7148
请注明参会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
五、论文摘要要求
参会者可递交两页以内的论文摘要(包含:题目、姓名、地址、E-mail、3个以上关键词、英文摘要、图表等) 或全文。 会议将推荐优秀论文在《力学与实践》发表。会议报告仅限于提交论文摘要或全文并被录用的与会代表。
六、重要时间节点
论文摘要截止:2020年9月30日
摘要录用通知:2020年10月7日
论文全文截止:2020年10月31日
七、会议组织机构(按姓氏拼音排序)
(1)会议主席:高南
(2)学术委员会
主任:姜楠、高云峰
副主任:许庆春、李子恒、陈洁、高南、郇勇、黄再兴、刘曰武、马宏伟、唐少强
委员:王超、刘应征、李国清、吴永东、张秋华、陈文义、陈立群、单俏、孟卫东、施卫平、姚小虎、徐丹、高琪、韩志军、谢锡麟、李明、刘筠乔、梅龙、邵丽华、沈海军、田海平、王萍、薛茂昌、阳倦成、杨绍琼、余永亮、张超、张伟伟、周浩淼
(3)组织委员会
主任:高南
委员:周裕、B. Noack、A. Mahbub、黄志伟、唐顺林、张炳夫、郑占赢、徐维、贺庆、韦慧
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机电与自动化学院(代章)
2020年9月14日
==========================================================================
招生招聘
-------------------------------------------
Fully funded PhD position, Spring/Fall 2021,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The Labortory of Soft Materials Mechanics and Manufacturing (https://www.engineering.pitt.edu/LASM3/) is recruiting PhD candidates starting either on Spring or Fall 2021. Students with expertise in the following areas are especially valued:
1. Thermodynamics of solids
2. Polymer synthesis
3. Developing customer experimental setups
The students will work on the mechanics and manufacturing of high performance hydrogels and fibrous materials. Interested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contact Dr. Liu directly (qihan.liu@pitt.edu). For application requirment please refer to the university website. Due to the recent VISA issue with the United States, students who are currently in US is preferred.
Postdoc Position in Computational Nano mechanics
I am looking to recruit a highly motivated and independent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to study, via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omputational methodologies, the deformation mechanisms in crystalline nanostructures. The specific emphasis is on predicting the plasticity at timescales that far exceed those possible in classical atomistic simulations, and verifying the predictions through collaborations with experimentalists. The position is available as soon as possible for at least a 1.5-year duration, with possible extension to future years depending on the availability of funding.
Requirements for the postdoc position include:
1. A strong background in computational solid mechanics, in particular molecular modeling
2. A strong background in plasticity, particularly at the atomic scale
3. Familiarity with transition state theory, and statistical mechanics.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the postdoc position, please contact Prof. Park via email at (parkhsAT_bu.edu); please email with the subject entitled “Postdoc Position”, and send a CV with the contact information of two references.
-------------------------------------------
==========================================================================
学术期刊
-------------------------------------------
袁驷,邢沁妍,袁全,
李佳龙, 李钢, 余丁浩,
李忠学, 胡万波,
王慧, 王乐, 田润泽,
基于协调翘曲场的开闭口混合薄壁截面杆件约束扭转一维有限元分析
文颖, 陈泽林,
-------------------------------------------
========================================================================
网络精华
-----------------------------------------
奋力攀登科学高峰
(摘自中国科学报)
9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讲话在上海市科技系统广大科技工作者中引发热烈反响。科技工作者们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再一次为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锚定前进方向,擘画发展蓝图,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大家表示,要以更大的信心、更强的意志攀登科学高峰,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坚定信心, 持续完善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
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刘岩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又一次为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上海市科技系统将按照中央精神和市委要求,坚持把“四个放在”作为工作基点,坚持把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密结合国家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紧密结合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全面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不断开拓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
上海市科委主任张全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高屋建瓴、振奋人心,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上海科技创新工作将以此为契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面向”,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主线,系统谋划、前瞻部署,聚力突破、久久为功,全面提升科技供给的能力和水平,助力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提供有力支撑,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勇当“开路先锋”、贡献“上海力量”。
深化思想认识, 持续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张江实验室脑与智能科技研究院院长张旭表示,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创新闯入“无人区”,更需要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狠抓创新体系建设。眼下,张江实验室正在不断寻求体制机制上的突破创新,充分利用各方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围绕若干战略目标,开展电子、光子、生命科学、医学、信息等交叉学科研究,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中国船舶第七〇八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王平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让科研工作者倍加鼓舞,深受启发。“蛟龙”探海、“天问”探火、航母问世……进入新时代,作为舰船研发科技工作者,必须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满怀研发一流舰船的信心和激情,在科技强国、海洋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施展才华,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发挥作用,不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席施剑林说,科学技术是一个文明型大国的立国之本,是国家间竞争的焦点。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坚持“四个面向”, 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副主任杜久林表示,中心将继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持脑科学的基础研究,集中优势团队力量,在关键重点领域,实现持续国际领先,以点带面,扩大优势,力争通过二十年左右的奋斗,实现我国脑科学的全面突破。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和人民生命健康,积极推动脑健康、脑疾病研究的相关成果转化,助力我国经济发展和生命健康。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通过凝聚交叉青年才俊,优化资源配置,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在相关“卡脖子”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为国家安全贡献力量。
中国船舶第七〇四研究所首席专家、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赵跃平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是对科技工作者提出的新的工作目标,为前路指明了方向。从事与祖国强盛和人民安康相关的工作,就应该像总书记指出的“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君浩说,好奇心和责任心是科学家精神的两翼,是科技工作者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强大驱动力。目前,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定要有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在一个方向上铆足劲、下足功夫,攻克难关,拿出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的科研成果,哪怕是做无名英雄。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党委书记陈卫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大大激励了科研工作者的干劲和决心。我们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出更加合理的科学技术解决方案。上海光机所将更加认清“机遇”和“短板”,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强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布局,构建创新链,实现人才队伍的跨越式发展,在“四个面向”方面布局科技创新项目。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游书力表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求和希望,给科技工作者以巨大的鼓舞。我们将立足学科国际前沿、脚踏实地、勇攀高峰,将自己的科研兴趣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
上海计生所研究员李卫华表示,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下,科技创新突破重围比任何时候都来得迫切。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也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科技工作者不仅要有“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和育人精神”的灵魂,更要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需求而创新图强”的硬核能力。
教育部推十大专项行动 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
(摘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9月22日电 (记者 马海燕)中国教育部22日表示,将推进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行动,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
教育部2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十大专项行动”有关情况,以上两项均在十大专项行动中。
“一流学科培优行动”旨在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已经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重要作用的国际可比学科和方向上,尽快取得突破,进入并保持在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学科,以及服务治国理政新领域新方向上,取得创新性特色性成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作出贡献,打造国际一流、中国特色学术标杆。
“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行动”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组织“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一流企业(院所),统筹一流学科、一流师资、一流平台等资源,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和推进科技创新作出贡献。
其他专项行动还包括:学科专业建设改革行动、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行动、产教融合建设行动、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博士生教育提质行动、导师指导能力提升行动、课程教材建设质量提升行动、质量提升和管理行动。
《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当日也正式发布。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表示,《意见》提出严把入口关、严把过程关、严把出口关,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加大分流力度,加强学风建设,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倒逼学生潜心治学。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累计培养了1000多万名博士、硕士。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300万人,中国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完)
========================================================================
结 束
∽∽∽∽∽∽∽∽∽∽∽∽∽∽∽∽∽∽∽∽∽∽∽∽∽∽∽∽∽∽∽∽∽∽∽∽∽∽∽